CN102379860A - 一种生物自发光的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自发光的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79860A CN102379860A CN2011103102997A CN201110310299A CN102379860A CN 102379860 A CN102379860 A CN 102379860A CN 2011103102997 A CN2011103102997 A CN 2011103102997A CN 201110310299 A CN201110310299 A CN 201110310299A CN 102379860 A CN102379860 A CN 1023798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uciferase
- fluorescein
- linking agent
- template particles
- microcaps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发光性质的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由囊芯、包覆所述囊芯的阳离子聚电解质层以及包覆所述聚电解质层的囊壁组成;其中,所述囊芯为荧光素,所述囊壁由交联剂和荧光素酶交替层层组装构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本发明赋予药物载体自发光特性,解决载体在装载光敏剂过程中若没有外加光源时无法被有效激活的缺陷,为光动力治疗提供新的更有效的途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兼容性和功能性的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自发光的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药物的微胶囊化对于药物缓释来说是一种很有利的技术。微胶囊缓释药物在提高药效,延长药物活性时间,较长时间内保持血药浓度,增加药物的协同性等方面都有长远的意义。层层组装法作为制备微胶囊的新技术有其独到的优势。用该方法组装微胶囊,其壁材可以有多种选择性,如聚电解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蛋白质、DNA、脂质体等。组装胶囊的驱动力也从传统的静电作用扩展到氢键作用、疏水作用、范德华力、共价交联等多种作用力。多样化的选择赋予了胶囊靶向性、磁性、荧光性、生物兼容性等性质,方便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针对具有发光性质微胶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荧光性质层面上,基本思路包括引入拥有荧光特性的物质或者通过反应生成荧光基团,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将量子点进行恰当的保护后装载到胶囊壁上;用荧光物质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带有氨基的聚电解质或蛋白质,并以标记过的物质为原料组装微胶囊;将镧系元素的发光性质引入微胶囊。其中发展比较迅速的是将镧系元素的荧光特性与微胶囊相结合,包括以可溶性镧系元素的盐类为原料,和其它聚电解质一起层层组装微胶囊,或者令镧系元素在胶囊壁上生成不溶盐的纳米颗粒,从而引入荧光特性(参见J.Mater.Chem.,2009,19,1458-1463,Enrichedencapsulation and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of europium complexes inmicrocapsules)。
将具有荧光性质的微胶囊作为药物载体装载光敏剂用于光动力治疗中,可以增加药物的选择性,具有一定的优势。光动力反应是由可见光、近红外光或紫外光所驱动的,通过生物组织中激发态光敏物质的退激而引发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而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冷光化学反应,是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化反应,包括光敏剂、照射光和氧分子三个要素。生物组织中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光敏物质受到相应波长(可见光、近红外光或紫外光)的光照时,吸收光子能量,由基态变成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光敏物质很不稳定,迅速经过物理退激或化学退激过程释放出能量而返回基态,其物理退激过程可以产生荧光,通过分析荧光光谱能进行疾病的诊断;其化学退激过程可以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损伤细胞结构或影响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此外这一过程引发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造成的局部微循环障碍,能够进一步导致病变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从而产生治疗作用。光动力治疗的优势在于光敏剂在暗条件下无毒,只在光照区域内具有杀伤效果,可以避免正常器官及细胞的损伤,不会损害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由于其毒性表现为单态氧的强氧化作用,肿瘤细胞不会对这一过程产生抵抗性,故光动力疗法可以反复使用。但是由于受到可见光对人体组织透过能力差的局限性的影响,目前光动力治疗仅局限于靶组织为“薄层”结构的疾病,如皮肤癌、支气管癌、膀胱癌等浅表肿瘤及视网膜黄斑变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牛皮癣等疾病。对于身体内部肿瘤则没有合适的方法,目前多采取的方法是在病灶区域引入若干光纤并恰当安排光纤密度和布局,将特定波长的激光引导到肿瘤区域进行治疗。然而这些手段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无法保证肿瘤周围光照的均匀性,未暴露在光照之下的肿瘤及已经转移的部分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已知的激发出胶囊荧光所用的激光多为短波长的蓝绿色光,能量较高,但穿透能力差,对人体组织只能穿透几微米,难以到达身体内部的肿瘤,这就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因此,需要找到一种不需要激发光源激发就能发光的载体,用其来装载光敏药物,达到在载药同时激活药物的目的,从而扩大光动力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光动力治疗中光源无法到达身体内部组织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发光性质(即不需要任何激发光源便可发光)的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由囊芯、包覆所述囊芯的阳离子聚电解质层以及包覆所述聚电解质层的囊壁组成;其中,所述囊芯为荧光素,所述囊壁由交联剂和荧光素酶交替层层组装构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本发明中所选用的荧光素酶具体可为萤火虫荧光素酶、海萤荧光素酶、细菌荧光素酶等生物荧光素酶。
当囊芯为萤火虫荧光素时,所述荧光素酶为萤火虫荧光素酶;
当囊芯为海萤荧光素时,所述荧光素酶为海萤荧光素酶;
当囊芯为细菌荧光素时,所述荧光素酶为细菌荧光素酶。
本发明中所述交联剂具体为部分氧化海藻酸钠(ADA),其氧化度为60-70%。
ADA是用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制备得到的,氧化后的海藻酸钠生成了活性醛基,具有二醛结构,是一种毒副作用很小的天然交联剂。
所述阳离子聚电解质层优选聚乙烯亚胺(Mw=50000-100000)。
制备上述生物自发光微胶囊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制备含荧光素的模板粒子;
2)将所述含荧光素的模板粒子置于阳离子聚电解质的PBS缓冲溶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包覆阳离子聚电解质层的含荧光素的模板粒子;
3)将步骤2)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交联剂PBS缓冲溶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交联剂层的模板粒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4)将步骤3)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荧光素酶的PBS缓冲溶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荧光素酶层的模板粒子;
5)以所述步骤3)和4)作为一次组装处理,重复所述组装处理直至得到目标层数;
6)溶解步骤5)得到的微胶囊中的模板粒子,得到所述生物自发光的微胶囊。
其中,步骤2)和步骤4)中所述PBS缓冲溶液为0.2M、pH 6.0的PBS缓冲溶液。
步骤2)所述阳离子聚电解质的PBS缓冲溶液中阳离子聚电解质浓度为1-5mg/mL,具体可为1mg/mL;步骤3)所述交联剂的溶液中交联剂浓度为1-5mg/mL,具体可为1mg/mL;步骤4)所述荧光素酶的PBS缓冲液中荧光素酶浓度为2-10mg/mL,具体可为2mg/mL。
步骤2)-4)中所述吸附时间为30-60min。
所述模板粒子具体为碳酸钙粒子。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自发光的微胶囊作为光敏药物的载体,在载药的同时可以自动激活光敏剂,从而为身体内部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敏药物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光敏药物微胶囊,由囊芯、包覆所述囊芯的阳离子聚电解质层以及包覆所述聚电解质层的囊壁组成;其中,所述囊芯为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组成,所述囊壁由交联剂和荧光素酶交替层层组装构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其中,所述荧光素酶具体可为萤火虫荧光素酶、海萤荧光素酶、细菌荧光素酶等生物荧光素酶。
所述交联剂具体为部分氧化海藻酸钠(ADA),氧化度为60-70%。
所述阳离子聚电解质层优选由聚乙烯亚胺组成(Mw=50000-100000)。
所述光敏药物为水溶性药物,其激发波长在550~580nm。
制备所述光敏药物微胶囊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制备含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的模板粒子;
2)将所述含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的模板粒子置于阳离子聚电解质的PBS缓冲溶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包覆阳离子聚电解质层的含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的模板粒子;
3)将步骤2)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交联剂的PBS缓冲溶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交联剂层的模板粒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4)将步骤3)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荧光素酶的PBS缓冲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荧光素酶层的模板粒子;
5)以所述步骤3)和4)作为一次组装处理,重复所述组装处理直至得到目标层数;
6)溶解步骤5)得到的微胶囊中的模板粒子,得到所述生物自发光的微胶囊。
本发明使用传统的层层组装技术,巧妙的将酶的催化性能与微胶囊相结合,得到了具有自发光性质的微胶囊。该微胶囊可用于装载和激活光敏药物,解决载体在装载光敏剂过程中若没有外加光源时无法被有效激活的缺陷,为光动力治疗提供新的更有效的途径。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生物发光性能且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药物载体,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发展起来的新型体系,在目前期刊和文献中并未出现公开过。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含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微胶囊,在Mg2+和ATP存在的条件下,即可自主发出波长为550~580nm的可见光,而不需要其他外加条件。因此,当其装载光敏药物时,无需辅助外加光源,在人体生理条件下就可以发光,从而激活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层层组装制备药物自激活载体的方法示意图。
图2是生物自发光微胶囊悬液加入ATP前后的发光情况对比图。
图3是生物自发光微胶囊悬液在加入光敏剂前后的发光情况对比图。
图4是包裹光敏剂的微胶囊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柱状分析图;其中,(1)代表无任何外加物质,(2)代表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无药物微胶囊,(3)代表加入实施例2制备的含RB的微胶囊,(4)代表加入对比例1制备的含RB的微胶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以便于本领域技术员理解和实施本发明,并进一步认识本发明的优点。
除非在本发明说明书中另有定义,否则在此所有的技术术语都是根据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通常使用和理解的惯用定义来使用。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囊壁材料的选用
本发明采用的作为发光胶囊的囊壁材料为萤火虫荧光素酶和部分氧化的海藻酸钠(ADA),氧化度为60-70%。萤火虫荧光素酶属于加氧酶,不含金属和辅酶。在Mg2+,O2和ATP存在的条件下,萤火虫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萤火虫荧光素生成氧化荧光素,并在这一过程中放出生物光。
ADA是用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制备得到的,制备方法简述如下:1g海藻酸钠溶于4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08g高碘酸钠,室温下避光搅拌24h后,加入2mL乙二醇,避光反应15min以终止反应,产物于4℃下透析至完全除去过量的高碘酸钠和乙二醇,冻干并真空保存,得到氧化度约为70%的ADA。氧化后的海藻酸钠生成了活性醛基,具有二醛结构,是一种毒副作用很小的天然交联剂。使用ADA作为交联剂交联蛋白不仅可以避免传统交联剂对生物体产生的毒害作用,还可以利用海藻酸的特殊结构对荧光素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增强体系的生物兼容性并扩大其使用范围。
制备生物自发光药物载体
如附图1所示,首先将含有萤火虫荧光素的模板置于聚乙烯亚胺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一定时间后,离心分离,清洗、去除未吸附的聚电解质溶液;然后将上述粒子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萤火虫荧光素酶溶液)和部分氧化海藻酸钠(ADA)溶液中,吸附一定时间后,离心分离,清洗;重复上述过程,依次交替吸附蛋白质和ADA至所需层数,除核后即可得到生物自发光载体。
药物模型
本发明采用一种红色染料Rose Bengal(RB)作为模型药物。RB是一种灵敏性较好的水溶性光敏药物,其微分量子产率ΦΔ≈0.75,激发波长为550nm,暴露在该波长的光下会产生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其激发波长接近虫荧光素氧化生物发光的波长,可被该生物发光有效的激发。
蛋白质缓冲溶液的配制
合适的缓冲溶液可以保护蛋白质的形态结构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持其活性。配制一定离子强度(0.2M,pH 6.0)的PBS缓冲溶液,在此条件下萤火虫荧光素酶的活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稳定性最好。
制备生物自发光药物载体
如附图1所示,首先将含有萤火虫荧光素的模板置于聚乙烯亚胺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一定时间后,离心分离,清洗、去除未吸附的聚电解质溶液;然后将上述粒子依次分别加入部分氧化海藻酸钠(ADA)溶液和蛋白质溶液中,吸附一定时间后,离心分离,清洗;重复上述过程,依次交替吸附ADA和蛋白质至所需层数,除核后即可得到载有光敏药物的生物自发光载体。
下述实施例所用的含有荧光素的模板粒子以及同时含有荧光素和光敏药物RB的模板粒子均按照文献所述的共沉淀法制备(参见Biotechnol.Prog.,2005,21,918-925,Protein-Calcium Carbonate Coprecipitation:A Tool for ProteinEncapsulation)。
实施例1、制备生物自发光微胶囊
取一定量(80mg)含有萤火虫荧光素的CaCO3模板粒子,其中萤火虫荧光素的含量为156μM,加入1mL 1mg/mL聚乙烯亚胺(PEI,Mw=50000-100000)的PBS缓冲溶液(0.2M,pH 6.0),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上层多余的PEI,洗涤3次。然后将洗涤后的粒子加入1mL浓度为1mg/mL部分氧化海藻酸钠(ADA,氧化度70%)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未被吸附的ADA,洗涤3次。接着将洗涤后的粒子加入浓度为2mg/mL萤火虫荧光素酶(fLuc)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未被吸附的fLuc,洗涤3次。
重复8次上述吸附ADA和fLuc的过程,用EDTA溶核,最终获得所设计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PEI/(ADA/fLuc)8(如附图1所示)。
取一定量微胶囊分散到含有一定浓度Mg2+,pH 7.8的甘氨酰甘氨酸缓冲溶液中,置于石英比色皿,关闭荧光光谱仪的激发光源,并测量波长在400~700nm范围内的发光情况。随后加入适量ATP溶液,再次测量溶液的发光情况,并与未加ATP时溶液的发光情况作对比。如附图2所示,未加入ATP时,体系无发光现象,而加入ATP后,可以观察到体系在560nm附近出现明显的发射峰。
发光机理见附图1,并可用如下方程式表示:
上述现象说明实施例1成功地构筑了一种具有生物发光性质的微胶囊,在合适条件下不需外界光源激发即有生物发光现象。
取一定量实施例1中的微胶囊悬液,置于石英比色皿中,加入适量ATP溶液,关闭荧光光谱仪的激发光源,并测量波长在400~700nm范围内的发光情况;随后向比色皿中加入适量红色染料RB溶液,快速混合均匀,立即重新测量波长在400~700nm范围内的发光情况。比较加入RB溶液前后体系的发光情况可知,加入RB溶液后,体系在560nm附近的发光强度显著降低,如附图3所示。这一现象说明RB可以吸收微胶囊所发出的光,从而被有效激发。
实施例2、制备含RB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
用含有一定量RB和萤火虫荧光素的CaCO3为模板(模板中所含RB和萤火虫荧光素的质量比约为1∶10),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组装含有光敏药物RB的生物载体,并测定其在暗光下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置于24孔板中,24h后加入含有光敏药物RB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共同培养24h后用MTT法测定HeLa的活性,其结果如附图4(4)所示。附图4(1)、(2)分别为无任何外加物质和加入无药物微胶囊时的细胞活性柱状图。
实施例3、制备生物自发光微胶囊
取一定量(约80mg)含有海萤荧光素的CaCO3模板,加入1mL 1mg/mL聚乙烯亚胺(PEI,Mw=50000-100000)的PBS缓冲溶液(0.2M,pH 6.0),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上层多余的PEI,洗涤3次。然后将洗涤后的粒子加入1mL浓度为1mg/mL部分氧化海藻酸钠(ADA,氧化度70%)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未被吸附的ADA,洗涤3次。接着将洗涤后的粒子加入浓度为2mg/mL海萤荧光素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未被吸附的海萤荧光素,洗涤3次。
重复上述吸附ADA和海萤荧光素的过程,直至所需层数,用EDTA溶核,最终获得所设计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
在无外界光源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加入Ca2+前后体系的发光情况。在用EDTA溶核过程中及溶核后,由于存在少量游离Ca2+,体系会出现微弱的发光现象;而在加入较大量Ca2+后,可以观测到明显的发光现象。
实施例4
取一定量(约80mg)含有细菌荧光素的CaCO3模板,加入1mL 1mg/mL聚乙烯亚胺(PEI,Mw=50000-100000)的PBS缓冲溶液(0.2M,pH 6.0),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上层多余的PEI,洗涤3次。然后将洗涤后的粒子加入1mL浓度为1mg/mL部分氧化海藻酸钠(ADA,氧化度70%)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30mi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未被吸附的ADA,洗涤3次。接着将洗涤后的粒子加入浓度为2mg/mL细菌荧光素的PBS(0.2M,pH 6.0)缓冲溶液中,吸附30mi n后,3000rpm离心分离3min,去掉未被吸附的细菌荧光素,洗涤3次。
重复上述吸附ADA和细菌荧光素的过程,直至所需层数,用EDTA溶核,最终获得所设计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将组装后的CaCO3粒子分散到pH 7.0的PBS溶液中,加入少量十四醛的PBS饱和溶液,在用EDTA溶核过程中测定体系的发光情况。随着模板的溶解,荧光素酶与荧光素接触,体系会体现出自发光性质。
对比例1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用含有一定量RB和萤火虫荧光素的CaCO3为模板(模板中所含RB和萤火虫荧光素的质量比约为1∶10),以无自发光性质的物质(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组装含有光敏药物RB的载体,测定其在暗光下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并与自发光胶囊做载体时相比较,如附图4(3)所示。可以看出,使用具有生物发光特性的微胶囊做药物载体时,体系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优于无发光性质的胶囊。
结论
以含有萤火虫荧光素的CaCO3为模板,在其表面上层层组装部分氧化海藻酸钠和萤火虫荧光素酶,可以获得具有生物发光性质的微胶囊,该微胶囊在Mg2+和ATP存在的条件下发出波长在560nm处的可见光,与光敏药物RB的吸收波长重叠,从而激活该光敏药物。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发明的各种更改、变化、和等同物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生物自发光微胶囊,由囊芯、包覆所述囊芯的阳离子聚电解质层以及包覆所述聚电解质层的囊壁组成;其中,所述囊芯为荧光素,所述囊壁由交联剂和荧光素酶交替层层组装构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素为萤火虫荧光素,所述荧光素酶为萤火虫荧光素酶;
所述荧光素为海萤荧光素,所述荧光素酶为海萤荧光素酶;
所述荧光素为细菌荧光素,所述荧光素酶为细菌荧光素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物自发光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氧化度60-70%的海藻酸钠;
所述阳离子聚电解质层由聚乙烯亚胺组成,所述聚乙烯亚胺的重均分子量优选50000-100000。
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生物自发光微胶囊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制备含荧光素的模板粒子;
2)将所述含荧光素的模板粒子置于阳离子聚电解质的PBS缓冲溶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包覆阳离子聚电解质层的含荧光素的模板粒子;
3)将步骤2)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交联剂的溶液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交联剂层的模板粒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4)将步骤3)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荧光素酶的PBS缓冲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荧光素酶层的模板粒子;
5)以所述步骤3)和4)作为一次组装处理,重复所述组装处理直至得到目标层数;
6)溶解步骤5)得到的微胶囊中的模板粒子,得到所述生物自发光微胶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4)中所述PBS缓冲溶液为0.2M、pH 6.0的PBS缓冲溶液;
步骤2)所述阳离子聚电解质的PBS缓冲溶液中阳离子聚电解质浓度为1-5mg/mL;步骤3)所述交联剂的溶液中交联剂浓度为1-5mg/mL;步骤4)所述荧光素酶的PBS缓冲液中荧光素酶浓度为2-10mg/mL;
步骤2)-4)中所述吸附的时间为30-60min;
所述模板粒子为碳酸钙粒子。
6.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生物自发光微胶囊作为光敏药物载体的应用。
7.一种光敏药物微胶囊,由囊芯、包覆所述囊芯的阳离子聚电解质层以及包覆所述聚电解质层的囊壁组成;其中,所述囊芯为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组成,所述囊壁由交联剂和荧光素酶交替层层组装构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敏药物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素为萤火虫荧光素,所述荧光素酶为萤火虫荧光素酶;
所述荧光素为海萤荧光素,所述荧光素酶为海萤荧光素酶;
所述荧光素为细菌荧光素,所述荧光素酶为细菌荧光素酶;
所述交联剂选用氧化度为60-70%的海藻酸钠;
所述阳离子聚电解质层由聚乙烯亚胺组成,其中所述聚乙烯亚胺的重均分子量优选50000-100000;所述光敏药物为激发波长在550~580nm的水溶性药物。
9.一种制备权利要求7或8所述光敏药物微胶囊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制备含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的模板粒子;
2)将所述含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的模板粒子置于阳离子聚电解质的PBS缓冲溶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包覆阳离子聚电解质层的含荧光素和光敏药物的模板粒子;
3)将步骤2)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交联剂的溶液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交联剂层的模板粒子;所述交联剂为含有两个醛基并能保护所述荧光素酶活性的化合物;
4)将步骤3)得到的模板粒子置于荧光素酶的PBS缓冲液中进行吸附,吸附结束后离心分离并清洗,得到表面吸附荧光素酶层的模板粒子;
5)以所述步骤3)和4)作为一次组装处理,重复所述组装处理直至得到目标层数;
6)溶解步骤5)得到的微胶囊中的模板粒子,得到所述光敏药物微胶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4)中所述PBS缓冲溶液为0.2M、pH 6.0的PBS缓冲溶液;
步骤2)所述阳离子聚电解质的PBS缓冲溶液中阳离子聚电解质浓度为1-5mg/mL;步骤3)所述交联剂的溶液中交联剂浓度为1-5mg/mL;步骤4)所述荧光素酶的PBS缓冲液中荧光素酶浓度为2-10mg/mL;
步骤2)-4)中所述吸附的时间为30-60min;
所述模板粒子为碳酸钙粒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310299 CN102379860B (zh) | 2011-10-13 | 2011-10-13 | 一种生物自发光的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310299 CN102379860B (zh) | 2011-10-13 | 2011-10-13 | 一种生物自发光的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79860A true CN102379860A (zh) | 2012-03-21 |
CN102379860B CN102379860B (zh) | 2012-12-19 |
Family
ID=45819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310299 Active CN102379860B (zh) | 2011-10-13 | 2011-10-13 | 一种生物自发光的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79860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6399A (zh) * | 2012-04-05 | 2012-08-08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一种海藻酸钙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03509552A (zh) * | 2012-06-29 | 2014-01-15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一种功能性近红外荧光纳米微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
CN105233299A (zh) * | 2015-09-23 | 2016-01-13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一种光敏微胶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10898224A (zh) * | 2019-12-30 | 2020-03-24 | 南京师范大学 | 一种有效转染dna的纳米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5930A (zh) * | 2007-08-02 | 2008-02-20 | 复旦大学 | 一种用于药物传递释放的光敏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
2011
- 2011-10-13 CN CN 201110310299 patent/CN1023798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5930A (zh) * | 2007-08-02 | 2008-02-20 | 复旦大学 | 一种用于药物传递释放的光敏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KEWEI WANG ET AL.: "Encapsulated photosensitive drugs by biodegradable microcapsules to incapacitate cancer cel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
王安河等: "环境多响应性微胶囊的制备",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6399A (zh) * | 2012-04-05 | 2012-08-08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一种海藻酸钙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02626399B (zh) * | 2012-04-05 | 2014-05-07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一种海藻酸钙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03509552A (zh) * | 2012-06-29 | 2014-01-15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一种功能性近红外荧光纳米微粒及其制备与应用 |
CN105233299A (zh) * | 2015-09-23 | 2016-01-13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一种光敏微胶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05233299B (zh) * | 2015-09-23 | 2018-09-04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一种光敏微胶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10898224A (zh) * | 2019-12-30 | 2020-03-24 | 南京师范大学 | 一种有效转染dna的纳米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79860B (zh) | 2012-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alani et al. | Seeing, targeting and delivering with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 |
Sivasubramanian et al. | Evolution of nanoparticle-medi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from superficial to deep-seated cancers | |
US20230029054A1 (en) | Non-invasiv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situ photobiomodulation | |
JP6824933B2 (ja) | in situフォトバイオモジュレーションのための非侵襲的エネルギーアップコンバージョン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Wang et al. | Photodynamic therapy: targeting cancer biomark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s | |
Svenskaya et al. | Photodynamic therapy platform based on localized delivery of photosensitizer by vaterite submicron particles | |
Zhang et al. | Intelligent gold nanostars for in vivo CT imaging and catalase-enhanced synergistic photodynamic & photothermal tumor therapy | |
Costa et al. | The effect of low-and high-penetration light on localized cancer therapy | |
Shi et al. | Photothermally enhanced photodynamic therapy based on mesoporous Pd@ Ag@ m SiO 2 nanocarriers | |
CN102379860B (zh) | 一种生物自发光的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 |
Jeong et al. | Simple nanophotosensitizer fabrication using water-soluble chitosan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cells | |
CN106668859B (zh) | 一种对微弱光敏感的光敏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Moghassemi et al. | Secure transplantation by tissue purging using photodynamic therapy to eradicate malignant cells | |
Klimezak et al. | 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 Upconversion‐Based Photolysis: Applications in Photopharmacology | |
Li et al. | Enzyme‐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Photosensitizer with High Enrichment in Tumor Cells Based on a Multi‐Effect Design | |
Han et al. | Biomedical application of porphyrin-based amphiphiles and their self-assembled nanomaterials | |
Atif et al. | Role of sensitivity of zinc oxide nanorods (ZnO-NRs) based photosensitizers in hepatocellular site of biological tissue | |
Li et al. | Trends in nanomedicine | |
Wang et al. | Reactive Oxygen Species-Enhanced Low-Dose Chemo-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 | |
RU2743993C1 (ru) | Комплекс для детекции и направленного разрушения клеток | |
Zhang et al. |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light-activated therapy | |
Gao et al. | Stem Cell Membrane Camouflaging on Near-IR Photoactivated Upconversion Nanoarchitectures for in vivo Remote-controlled Photodynamic Therapy | |
Mahata et al. | Near-Infrared-Triggered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for Biomedicine Applications. Biomedicines 2021, 9, 756 | |
Pramual et al. | Mechanism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 |
CN115518152A (zh) | 基于肿瘤血管正常化协同免疫检查点阻断以增强光免疫治疗的多肽胶束及其制备与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