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6921A - 具有单体翼片压接合到焊接连接端子的中继框架电池 - Google Patents

具有单体翼片压接合到焊接连接端子的中继框架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6921A
CN102376921A CN201110235740XA CN201110235740A CN102376921A CN 102376921 A CN102376921 A CN 102376921A CN 201110235740X A CN201110235740X A CN 201110235740XA CN 201110235740 A CN201110235740 A CN 201110235740A CN 102376921 A CN102376921 A CN 1023769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
battery cell
cooling
splicing ear
conductive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357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6921B (zh
Inventor
A.P.欧里
D.J.卡索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riginal Assignee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iled Critical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2376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6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6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69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单体翼片压接合到焊接连接端子的中继框架电池,具体地,一种用于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框架构件,该第一冷却框架构件具有邻近该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连接端子包括形成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顶支脚和形成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底支脚。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附接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顶支脚。第二电池单体可以包含在第二冷却框架构件或者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内,具有邻近其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以便提供具有低电阻电连接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翼片的压接合。

Description

具有单体翼片压接合到焊接连接端子的中继框架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组件。
背景技术
电池单体(battery cell)已经作为用于电动装置诸如电动车辆的清洁、有效和环境负责的功率源。典型地,提供多个单个的电池单体以供应足以操作电动装置的电功率量。该多个单个的电池单体必需被物理地支撑和保护同时彼此电连通并与电动装置电连通。此外,通常期望在电池单体的充电和放电期间对其提供冷却并提供对电池单体的通风。
典型地,提供电池组组件以支撑和保护该多个电池单体并且便于将单个的电池单体放置成彼此电连通并与相关联的电动装置电连通。此外,电池组组件通常提供通风系统和防止电池单体的不期望的过热的冷却系统。为了提供这种所期望的电连通、冷却和通风,不合期望地增加了用于使用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电池组组件的复杂性和成本。
此外,期望使用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连接来将相邻的单个的电池单体彼此机械地和电气地连接。还期望提供来自于单个电池的各端子的电压感测引线使得电硬件能测量和调节(经由单体平衡)各单体的电压。进一步地,期望电池组内的各电池单体应设置能捕获单体可能发出的任何气体、液体或固体并将其排出到预定排出区域的分离室或空间。更进一步地,期望在电池组组件内提供冷却剂流动路径或通道,通过所述流动路径或通道气态或液态冷却剂可以流动以冷却电池单体,其中冷却剂流动路径与分离室、空间或预定排出区域。最后,期望将全部前述特征提供在易于以低成本制造的电池组组件中。
发明内容
与本发明一致并依照本发明,已经惊人地发现了一种用于容纳多个电池单体的中继框架电池组组件,其提供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以及电池组组件和相关联电动装置之间的电连通并且对多个电池单体冷却和通风,其中电池组组件的制造简易得到最大化并且它的成本得到最小化。
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具有电连接到底支脚的顶支脚,所述顶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底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顶支脚面接触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顶支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继框架组件进一步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所述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排列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具有电连接到底支脚的顶部端,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顶支脚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底支脚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顶支脚面接触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顶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底支脚。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用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替换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以为每两个电池单体提供一个冷却构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底支脚的底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并涂覆有该材料。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增加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以为每三个电池单体提供一个冷却构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子还包括与其电连通的电压感测引线。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方案:
1. 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所述中继框架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
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和
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支脚。
2. 如方案1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所述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端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二端;
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支脚。
3. 如方案2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
4. 如方案3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导电翼片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支脚的所述表面是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和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中的一种。
5. 如方案3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包括与其电连通的第一电压感测引线,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包括与其电连通的第二电压感测引线。
6. 如方案1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7. 如方案6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制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
8. 如方案7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所述表面是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和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中的一种。
9. 如方案6所述的重复框架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邻近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三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和
第三电池单体,所述第三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10. 如方案9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并且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
11. 如方案10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所述表面和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所述表面是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和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中的一种。
12. 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所述中继框架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
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
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邻接所述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
13. 如方案12所述的重复框架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所述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14. 如方案13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
15. 如方案14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16. 如方案15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模制在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内的第三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其电连通的第三电压感测引线;和
第三电池单体,所述第三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17. 如方案16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并且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的底支脚的第二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
18. 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所述中继框架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
模制在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内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其电连通的第一电压感测引线;和
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邻接所述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
19. 如方案18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所述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模制在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内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其电连通的第二电压感测引线;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20. 如方案19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模制在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内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其电连通的第二电压感测引线;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尤其是当根据这里所描述的附图考虑时,本发明的上面的以及其它的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具有一个用于两个电池单体的冷却框架构件的中继框架组件的侧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一个用于各电池单体的冷却框架构件的中继框架组件的侧正视图;以及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具有一个用于三个电池单体的冷却框架构件的中继框架组件的侧正视图,海包括电连接到连接端子的电压感测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详细描述和附图描述和示出了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本描述和附图用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制造和使用本发明,并且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中示出了中继(repeating)框架组件10以允许多个电池单体电互连。在图1中还示出了第二中继框架组件10’以示出中继框架组件10、10’的组合从而形成电池组的一部分。相对于中继框架组件10’,与中继框架组件10的描述重复的结构包括相同的附图标记和撇号(’)符号。
中继框架组件10由冷却框架构件12、第一电池单体14、间隔件框架构件16、和第二电池单体18形成。应当理解,冷却框架构件12和间隔件框架构件16在需要时可以具有任意横截面形状以适应电池单体的形状和与相关联电动装置的配合。还应当理解,冷却框架构件12的外周边20基本上与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外周边22对齐以在它们之间提供整齐的组件。冷却框架构件12和间隔件框架构件16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由不导电的材料制成整体构件。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冷却框架构件12和间隔件框架构件16可以通过将材料诸如尼龙、聚丙烯、金属或具有合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其它材料进行注模来形成。作为另外的非限制性例子,冷却框架构件12可以是在共同拥有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号12/789,888、题为“Corrugated Fin And Frame Assembly For Battery Cooling”中所描述的类型,其以引用方式整体被结合到这里。冷却框架构件12可以包括冷却板100,该冷却板100布置成与第一电池单体14成面接触以为第一电池单体14提供冷却和支撑。冷却板100还可包括内通道102以使得冷却剂流(未示出)能够从其流过从而提供第一电池单体14的主动冷却。
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单体14和第二电池单体18是棱柱形锂-离子电池单体。然而,应当理解,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应用不同结构和电化学性的任何类型的电池单体。第一电池单体14包括从电池单体14的周边28向外延伸的第一导电翼片24和第二导电翼片26。第二电池单体18包括从第二电池单体18的周边34向外延伸的第一导电翼片30和第二导电翼片32。应当理解,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一导电翼片24和第二导电翼片26可以在沿着第一电池单体14的周边28的任何期望位置从第一电池单体14向外延伸,并且可以由任何导电材料制成并可以被形成为任何所期望的形状以有助于建立与相邻电池单体18(并且与冷却框架构件12)和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电连通。类似地,应当理解,第二电池单体18的第一导电翼片30和第二导电翼片32可以在沿着第二电池单体18的周边34的任何所期望的位置从第二电池单体18向外延伸,并且可以由任何导电材料制成并被制成任何所期望的形状以有助于建立与相邻电池单体14’并与间隔件框架构件16(和冷却框架构件12’)的电连通。应当理解,根据需要,各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和第二导电翼片还可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导电材料制成。
当多个电池单体以串联连接的构造排列时,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旨在与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电互连。为了在中继框架组件10内提供相邻电池单体14、18之间所需要的电互连,冷却框架构件12包括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在附图中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被示为具有大体上U形的横截面,具有顶支脚38、底支脚40、以及电互连顶支脚38和底支脚40的基支脚42。当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在顶支脚38形成冷却框架构件12的顶表面60的一部分并且底支脚40形成冷却框架构件12的底表面62的一部分的预定位置处模制到冷却框架构件12中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此外,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被定位成允许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一导电翼片24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于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的顶支脚38的外表面44。第一电池单体14可以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的顶支脚38,以在冷却框架构件12组装到相邻的间隔件框架构件16之前和期间将第一电池单体14保持在相对于冷却框架构件12的合适位置处,并且以提供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的接合。
间隔件框架构件16包括第二导电连接端子46,在附图中被示为具有大体上U形的横截面,具有顶支脚48、底支脚50以及电互连顶支脚48和底支脚50的基支脚52。当第二连接端子46在顶支脚48形成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顶表面64的一部分并且底支脚50形成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底表面66的一部分的预定位置处被模制到间隔件框架构件16中时,已经获得良好的结果。第二连接端子46被定位成允许第二电池单体18的第一导电翼片30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于第二连接端子46的顶支脚48的外表面54。第二连接端子46还被定位成允许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于第二连接端子46的底支脚50的外表面56,因此使第一电池单体14与第二电池单体18相互电连接。第二电池单体18可以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46的顶支脚48,以在间隔件框架构件16组装到相邻的冷却框架构件12’之前和期间将第二电池单体18保持在相对于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合适位置处。冷却框架构件12,包括第一电池单体14,被组装到间隔件框架构件16,包括第二电池单体18,以将第二电池单体18堆叠到第一电池单体14的至少一部分上从而形成中继框架组件10。第一电池单体由冷却板100支撑和冷却。一旦被压缩(未示出)到与第一电池单体14相接触,第二电池单体18也由冷却板100支撑,并且第二电池单体18内产生的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电池单体14传导到冷却板100。这样,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每个冷却板,例如冷却板100,提供有两个电池单体,例如电池单体14、18。此外,因为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被直接模制到冷却框架构件12中,并且因为第二导电连接端子46被直接模制到间隔件框架构件16中,所以使得在提供相邻电池单体之间的低电阻电连接的情况下将间隔件框架构件16堆叠到冷却框架构件12上的方便最大化。各冷却框架构件12和各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横截面形状可以选择成允许相邻框架构件之间的界面104是基本上平面的,使得周边密封件106能够安装在界面104内从而允许将电池单体密封在封闭空间内。
一个或多个冷却框架构件12’可以与相同数量的间隔件框架构件16’组合以形成可以与中继框架单体10连续地堆叠和组装的一个或多个中继框架组件10’从而形成电池组。如同在图1中所示,当中继框架组件10’堆叠到中继组件10上时,冷却框架构件12’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被定位成允许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于第二连接端子46的底支脚50的外表面56,因此使第一电池单体14与第二电池单体18电互连。冷却框架构件12、12’和间隔件框架构件16、16’的交替允许多个电池单体14、18、14’、18’易于串联互连,同时为电池单体14、18、14’、18’提供所期望量的支撑和冷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一导电翼片24和第二电池单体18的第一导电翼片30由铝材料或铝包覆材料形成。如所示,第一导电翼片24、30基本上平行于由形成图1的电池组组件的一端的基板72的内表面70限定的平面延伸或者弯曲。类似地,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和第二电池单体18的第二导电翼片32由铜材料、铜包覆材料、涂覆的铜材料、或者铜合金形成,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由基板72的内表面70限定的平面延伸或者弯曲。第一电池单体14和第二电池单体18各自的第一导电翼片24、30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第一导电端子36和第二连接端子46的相应顶支脚38、48。该机械和电连接在将间隔框架组件16组装到冷却框架构件12之前和期间将第一电池单体14保持在相对于冷却框架构件12的合适位置处并且同样将第二电池单体18保持在相对于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合适位置处,并且提供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电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和第二连接端子46的底支脚50的外表面56可以都由当在将间隔件框架构件16组装到冷却框架构件12时在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和第二连接端子46的底支脚50之间形成压接合时在第二导电翼片26和外表面56之间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制成和涂覆有该材料。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如果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第二连接端子的底支脚50由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或者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形成,则在电池组的组装和压缩期间在它们之间可以获得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压接合。因为不需要焊接来形成低电阻电连接,所以压接合使电池组的组装和拆卸的难度最小化。
类似地,当中继框架构件10被组装到中继框架构件10’时,第二电池单体18的第二导电翼片32和冷却框架构件12’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的底支脚40’的外表面58’都可以由当在第二电池单体18的第二导电翼片32和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的底支脚40’之间形成压接合时在第二导电翼片32和外表面58’之间提供低电阻的电接触的材料形成。例如,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的底支脚40’的外表面58’由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或者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形成,并且第二电池18的第二导电翼片32可以由涂覆有镍的铜材料、涂覆有镍的包覆铜材料、或者涂覆有镍的铜合金形成。因为不需要焊接来形成低电阻电连接,所以压接合使电池组的组装和拆卸的难度最小化。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和第二导电连接端子46由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或者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形成。第一电池单体14和第二电池单体18各自的第一导电翼片24、30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和第二连接端子46的相应顶支脚38、48。该机械连接不受到氨基磺酸镍涂覆的影响,并且该机械连接也提供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电连接。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可以由当在间隔件框架构件16被组装到冷却框架构件12时在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和经涂覆的第二连接端子46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并且涂覆有该材料。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如果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第二连接端子46由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或者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形成,则在电池组的组装和压缩期间可以在它们之间获得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压接合。因为不需要焊接来形成低电阻电连接,所以压接合使电池组的组装和拆卸的难度最小化。
图2中示出了为各单个的电池单体提供冷却的中继框架组件110。中继框架组件110包括第一冷却框架构件112和第二冷却框架构件112’。在第一冷却框架构件112和第二冷却框架构件112’基本相同并且相对于彼此定向成在第一电池单体114和第二电池单体114’之间做出适当电连接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然而,应当理解,根据需要,第一冷却框架构件112不需要与第二冷却框架构件112’基本相同。冷却框架构件112、112’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使用不导电的材料来形成整体构件。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冷却框架构件112、112’可以通过将材料诸如尼龙、聚丙烯、金属或具有合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其它材料进行注模来形成。作为另外的非限制性例子,冷却框架构件112、112’可以是在共同拥有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号12/789,888、题为“Corrugated Fin And Frame Assembly For Battery Cooling”中所描述的类型,其以引用方式整体被结合到这里。冷却框架构件112、112’可以包括布置成与相应电池单体114、114’成面接触以为其提供冷却和支撑的相应冷却板116、116’。冷却板116、116’还可包括内通道118、118’以使冷却剂流(未示出)能够从其流过从而为相应电池单体114、114’提供主动冷却。
第一电池单体114包括从周边124延伸的第一导电翼片120和第二导电翼片122。第二电池单体114’包括从周边124’延伸的第一导电翼片120’和第二导电翼片122’。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114、114’是基本上相同的棱柱形锂-离子电池单体。然而,应当理解,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应用不同结构和电化学性的任何类型的电池单体。也应当理解,各电池单体114、114’的第一导电翼片120、120’和第二导电翼片122、122’可以从沿着电池单体114、114’的周边124、124’的任何所期望的位置向外延伸,并且可以由任何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可以形成为任何所期望的形状以有助于建立与相邻的电池单体和与冷却框架构件112、112’的电连通。应当理解,根据需要,第一导电翼片120、120’和第二导电翼片122、122’还可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导电材料形成。
当电池单体114、114’以串联连接的构造布置时,第一电池单体114的第二导电翼片122旨在与第二电池单体114’的第一导电翼片120’电互连。为了提供相邻的电池114、114’之间的所需要的电互连,冷却框架构件112包括第一导电连接端子126。在附图中第一导电连接端子126被示为具有大体上U形的横截面,具有顶支脚128、底支脚130、和电互连顶支脚128和底支脚130的基支脚132。当第一导电连接端子126在顶支脚128形成冷却框架构件112的顶表面150的一部分并且底支脚130形成冷却框架构件112的底表面152的一部分的预定位置处模制到冷却框架构件112中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此外,第一导电连接端子126被定位成允许第一电池单体114的第一导电翼片120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于第一导电连接端子126的顶支脚128的外表面134。电池单体114的第一导电翼片120可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连接端子126的顶支脚128,以在冷却框架构件112组装到相邻的冷却框架构件112’之前和期间将第一电池单体114保持在相对于冷却框架构件112的合适位置处,并且以提供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接合。
类似地,冷却框架构件112’包括第二导电连接端子126’。在附图中第二导电连接端子126’被示为具有大体上U形的横截面,其具有顶支脚128’、底支脚130’、以及电互连顶支脚128’和底支脚130’的基支脚132’。当第二连接端子126’在顶支脚128’形成冷却框架构件112’的顶表面150’的一部分并且底支脚130’形成冷却框架构件112’的底表面152’的一部分的预定位置模制到冷却框架构件112’中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此外,第二连接端子126’被定位成允许第二电池单体114’的第一导电翼片120’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于第二连接端子126’的顶支脚128’的外表面134’。电池单体114’的第一导电翼片120’可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126’的顶支脚128’,以在相邻的中继框架构件110附接到冷却框架构件112’之前和期间将第二电池单体114’保持在相对于冷却框架构件112’的合适位置处,并且以提供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的接合。
一旦单个地组装好,这两个冷却框架构件112、112’,包括电池114、114’,被顺序地堆叠和组装以形成中继框架组件110。各冷却框架构件112、11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选择成允许相邻框架构件之间的界面138是基本上平面的,使得周边密封件140能够安装在界面138内从而允许将电池单体密封在封闭空间内。
如在图2中所示,当冷却框架构件112’被堆叠到冷却框架构件112上时,冷却框架构件112’的连接端子126’被定位成允许第一电池单体114的第二导电翼片122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于连接端子126’的底支脚130’的外表面136’。在电池单体114、114’的第二导电翼片122、112’和连接端子126、126’的底支脚130、130’的外表面136、136’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并涂覆有该材料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结果。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如果各电池单体114、114’的第二导电翼片122、122’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连接端子126、126’的底支脚130、130’的外表面136、136’由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或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形成,则在电池组的组装和压缩期间在它们之间可以获得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压接合。压接合使第一电池单体114与第二电池单体114’电互连,并且使电池组的组装和拆卸的难度最小化,因为不需要焊接来形成低电阻电连接。
为了构建电池组,可以连续地堆叠和组装多个中继框架组件110使得:第二电池114’的第二导电翼片122’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相邻冷却框架构件112的连接端子126的底支脚130的外表面136,以在它们之间获得低电阻压接合并且以电互连该多个中继框架组件110。堆叠多个中继框架组件110有助于在为各单个的电池单体提供支撑和冷却的同时易于多个电池单体114、114’的串联互连。
对于较低功率密度的应用,可能期望由预定数量的中继框架组件构成电池组,每个中继框架组件具有一个用于多个电池单体的冷却框架。这种中继框架组件210在图3中被示为提供包括第一电池单体214的一个冷却框架构件212、包括第二电池单体218的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和包括第三电池单体218’的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因此,一个冷却框架构件212被提供用于三个电池单体214、218、218’。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与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基本相同。因此,与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描述重复的结构包括相同的附图标记和撇号(’)符号。冷却框架构件212、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和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相对于彼此定向成在第一电池单体214、第二电池单体218、和第三电池单体218’之间形成合适的电连接。
冷却框架构件212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由不导电的材料来形成整体构件。作为非限制性的例子,冷却框架构件212可以通过对材料诸如尼龙、聚丙烯、金属或具有合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其它材料进行注模来形成。作为另外的非限制性例子,冷却框架构件212可以与上面所描述的冷却框架12、112基本类似,并且可以是在共同拥有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号12/789,888、题为“Corrugated Fin And Frame Assembly For Battery Cooling”中所描述的类型,其以引用方式整体被结合到这里。冷却框架构件212可以包括与第一电池单体214面接触布置以为其提供冷却和支撑的冷却板220。冷却板220还可以包括内通道222以使得冷却剂流(未示出)能够从其流过从而为电池单体214、218、218’提供主动冷却。
第一电池单体214包括从第一电池单体214的周边228延伸的第一导电翼片224和第二导电翼片226。类似地,第二和第三电池单体218、218’包括从相应周边234、234’延伸的相应第一导电翼片230、230’和第二导电翼片232、232’。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214、218、218’是基本上相同的棱柱形锂-离子电池单体。然而,应当理解,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应用不同结构和电化学性的任何类型的电池单体。也应当理解,各电池单体214、218、218’的第一导电翼片224、230、230’和第二导电翼片226、232、232’可以从沿着电池单体214、218、218’的周边228、234、234’的任何所期望的位置向外延伸,并且可以由任何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形成为任何所期望的形状以有助于建立与相邻电池单体的电连通。应当理解,根据需要,第一导电翼片224、230、230’和第二导电翼片226、232、232’还可以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导电材料形成。
为了提供第一电池214、第二电池218、和第三电池218’之间的所需要的电互连,冷却框架构件212包括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包括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38,并且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包括第三导电连接端子238’。在图3中导电连接端子236、238、238’被示为具有大体上U形的横截面。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具有顶支脚240、底支脚242、以及电互连顶支脚240和底支脚242的基支脚244。当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在顶支脚240形成冷却框架构件212的顶表面270的一部分并且底支脚242形成冷却框架构件212的底表面272的一部分的预定位置处模制到冷却框架构件212中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38具有顶支脚246、底支脚248、以及电互连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38的顶支脚246和底支脚248的基支脚250。当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38在顶支脚246形成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顶表面280的一部分并且底支脚248形成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底表面282的一部分的预定位置处模制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中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第三导电连接端子238’具有顶支脚246’、底支脚248’、以及电互连第三导电连接端子238’的顶支脚246’和底支脚248’的基支脚250’。当连接端子238’在顶支脚246’形成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顶表面280’的一部分并且底支脚248’形成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底表面282’的一部分的预定位置处模制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中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被定位成允许第一电池单体214的第一导电翼片224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的顶支脚240的外表面252。第一电池单体214可以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的顶支脚240,以在冷却框架构件212组装到相邻的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之前和期间将第一电池单体214保持在相对于冷却框架构件212的合适位置处。
第二电池单体218可以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38的顶支脚246的外表面254,以在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组装到相邻的冷却框架构件212和到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或者到另一中继框架组件210之前和期间将第二电池单体218保持在相对于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合适位置处,并且以提供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接合。
一旦单个地组装好,冷却框架构件212和第一电池单体214、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和第二电池单体218、以及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和第三电池单体218’被顺序地堆叠和组装以形成中继框架组件210。冷却框架构件212、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和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横截面形状可以选择成允许相邻框架构件之间的界面256是基本上平面的,使周边密封件258能安装在各界面256内从而允许将电池单体214、218、218’密封在封闭空间内。
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被堆叠到冷却框架构件212上以使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第二连接端子238定位成允许第一电池单体214的第二导电翼片226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第二连接端子238的底支脚248的外表面260。在第一电池单体214的第二导电翼片226和第二连接端子238的底支脚248的外表面260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并涂覆有该材料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非限制性例子,如果第一电池单体214的第二导电翼片226和第二连接端子238的底支脚248的外表面260由铜材料、包覆铜材料、镀铜材料或铜合金制成,则在电池组的组装和压缩期间在它们之间可以获得大约30微欧的低电阻压接合。压接合使第一电池单体214与第二电池单体218电互连,并且使电池组的组装和拆卸的难度最小化,因为不需要焊接来形成低电阻电连接。
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被堆叠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上以定位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第三连接端子238’从而允许第二电池单体218的第二导电翼片232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第三连接端子238’的底支脚248’的外表面260’。 在第二电池单体218的第二导电翼片232和第三连接端子238’的底支脚248’的外表面260’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并涂覆有该材料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为了构建电池组,可以连续地堆叠和组装多个中继框架组件210使得第三电池218’的第二导电翼片232’被放置成邻近并且面接触相邻冷却框架构件212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的底支脚242的外表面262以在它们之间获得低电阻压接合并且以电互连该多个中继框架组件210。堆叠多个中继框架构件210有助于易于使多个电池单体214、218、218’串联互连同时为具有单个冷却框架构件的三个电池单体提供支撑和冷却。应当理解,只要冷却框架构件212的冷却能力足以冷却最终数量的电池单体,可以使用更多个间隔件框架构件216、216’。此外,取决于各中继框架组件的几何结构,应当理解,后继的中继框架组件210可能需要相对于相邻的中继框架组件转动以确保相邻中继框架组件之间的电互连。也应当理解,当已经堆叠了所期望数量的中继框架组件210时,通过到适当连接端子所做的连接以允许来自电池单体214、218、218’的功率驱动电负荷可以完成外部电路。拉杆(未示出)可以插入通过该多个中继框架组件210以在压缩下保持最终电池组组件从而形成压接合。应当理解,可以使用拉带或其它压缩力机构来压缩中继框架构件210。
任选地,可能期望选择性地监控单个电池单体的电压。第一电压感测引线262与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36电连通并且延伸超过冷却框架构件212的周边。类似地,第二电压感测引线264与第二连接端子238电连通并且延伸超过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周边,同时第三电压感测引线264’与第三连接端子238’电连通并且延伸超过第二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周边。在图3中电压感测引线262、264’、264’被示为销钉式引线,但是应当理解,根据需要,电压感测引线262、264、264’可以有助于任何类型的电连接。电压感测引线262、264、264’也可以与相应连接端子236、238、238’一体地形成,并且可以由电硬件选择性地监控从而测量和调节(经由单体平衡)各单体的电压。任选地,电流限制装置(未示出)诸如保险丝或类似装置可以电插入在各连接端子236、238、238’和相应电压感测引线262、264、264’之间以保护电压感测装备或电路(未示出)不受电流冲击。如果需要,则电压感测引线262、264、264’可以被嵌入或者包覆成型(overmolded)以为其提供保护。
通过用延长的电压感测引线266代替电压感测引线264,电压感测引线可以定位在中继框架单体210的相同侧上。延长的电压感测引线266与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38电连通并且从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38延伸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相反端268。延长的电压感测引线266可以与第二连接端子238一体地形成,并且可以被嵌入或包覆成型在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216的周边内。
可以组合任何数量的中继框架组件10、110、210以形成具有所期望尺寸和功率密度的电池组。应当理解,根据需要,电池组可以由多个仅仅一种类型的中继框架构件来组装,或者可以由框架组件10、110、210的任意组合来组装。
因此,本发明的中继框架组件10、110、210提供易于制造的组件,该组件支撑每个单个的电池并且为每个电池单体选择合适的和所期望量的冷却提供柔性。例如,图1的中继框架组件10为每对电池14、18提供一个冷却框架构件12。图2的中继框架组件110为每一个电池114提供一个冷却框架构件112。并且图3的中继框架组件210为三个电池214、218、218’提供一个冷却框架构件212。
另外,每个中继框架组件10、110、210在需要时易于拆卸和重构,因为在框架构件组装到相邻的框架构件之前和期间,各电池的仅一个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附接在合适位置处以将电池单体保持在相对于框架构件的合适位置处。在图1中,例如,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一导电翼片24附接到冷却框架构件12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36,同时第一电池单体14的第二导电翼片26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16的第二连接端子46。冷却框架构件12,包括第一电池14,可以易于与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16,包括第二电池18,相分离,以修理、替换、或者重构中继框架组件10。
尽管为了示出本发明的目的已经示出了某些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和细节,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由下面随附的权利要求进一步描述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种改变。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所述中继框架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
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和
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支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所述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端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二端;
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二冷却框架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支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形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导电翼片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支脚的所述表面是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和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中的一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包括与其电连通的第一电压感测引线,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包括与其电连通的第二电压感测引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还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邻接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被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
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和
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邻接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间隔件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通过压接合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表面由当在它们之间形成压接合时提供低电阻电接触的材料制成和涂覆有所述材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导电翼片由涂覆有镍的铜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二支脚的所述表面是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铝和涂覆有氨基磺酸镍的包覆铝材料中的一种。
9.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所述中继框架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
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
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邻接所述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
10.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的中继框架组件,所述中继框架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冷却框架构件,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适于将热传递到冷却流体,
模制在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端内的第一导电连接端子,其具有:电连接到第二支脚的第一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脚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其电连通的第一电压感测引线;和
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邻接所述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电连通的第一导电翼片和邻近所述第一冷却框架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翼片,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一导电翼片通过电阻焊、激光焊、化学焊、超声波焊、铜焊和钎焊中的一种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的第一支脚。
CN201110235740.XA 2010-08-17 2011-08-17 具有单体翼片压接合到焊接连接端子的中继框架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69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857,904 US8859133B2 (en) 2010-08-17 2010-08-17 Repeating frame battery with compression joining of cell tabs to welded connection terminals
US12/857904 2010-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6921A true CN102376921A (zh) 2012-03-14
CN102376921B CN102376921B (zh) 2015-07-29

Family

ID=45557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574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6921B (zh) 2010-08-17 2011-08-17 具有单体翼片压接合到焊接连接端子的中继框架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59133B2 (zh)
CN (1) CN102376921B (zh)
DE (1) DE10201110948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515A (zh) * 2015-10-14 2018-01-19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和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10785870A (zh) * 2017-06-20 2020-02-1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
CN111312947A (zh) * 2018-12-12 2020-06-1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CN111312947B (zh) * 2018-12-12 2024-06-0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3480B2 (en) 2010-07-12 2014-03-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upport feature for joining of battery cell tabs
US8937622B2 (en) 2010-09-20 2015-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processor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in a multiple-processor computing platform
JP5484426B2 (ja) * 2011-10-26 2014-05-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ユニット
DE102012214783A1 (de) 2012-08-20 2014-02-20 Behr Gmbh & Co. Kg Wärmetauscher für eine Batterieeinheit
US9296310B2 (en) * 2014-03-18 2016-03-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ction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9437859B2 (en) * 2014-04-07 2016-09-06 Lg Chem, Ltd. Battery cell interconnect and voltage sensing assembly and a battery module
EP3161899A4 (en) 2014-06-30 2017-12-27 Black & Decker Inc. Battery pack for a cordless power tools
US9871276B2 (en) * 2014-08-07 2018-01-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attery cell cooling plate
US10062931B2 (en) 2015-04-22 2018-08-28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Welding process for battery module components
JP6597519B2 (ja) * 2016-08-16 2019-10-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US11121420B2 (en) * 2019-06-28 2021-09-14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Battery module
FR3107616B1 (fr) * 2020-02-21 2022-12-30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stockage d’energie electrique, vehicule comprenant un dispositif de stockage d’energie electrique
US11646461B2 (en) * 2020-03-17 2023-05-09 The Boeing Company Battery coo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6315204B (zh) * 2023-02-13 2023-10-24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声波探测的汽车电池包变形探测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3675A (en) * 1994-06-10 1996-09-1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rthopedic surgical device
CN1619858A (zh) * 2003-10-10 2005-05-2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及相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3675A (en) * 1994-06-10 1996-09-1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rthopedic surgical device
CN1619858A (zh) * 2003-10-10 2005-05-2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及相关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515A (zh) * 2015-10-14 2018-01-19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和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US10516142B2 (en) 2015-10-14 2019-12-24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CN110785870A (zh) * 2017-06-20 2020-02-1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
CN111312947A (zh) * 2018-12-12 2020-06-1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CN111312947B (zh) * 2018-12-12 2024-06-0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45682A1 (en) 2012-02-23
CN102376921B (zh) 2015-07-29
US8859133B2 (en) 2014-10-14
DE102011109485A1 (de) 201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6921B (zh) 具有单体翼片压接合到焊接连接端子的中继框架电池
CN102263216B (zh) 具有一体化电池单元感测连接的可堆叠重复框架
US10720615B2 (en) Battery module with battery cell system and enclosure
JP5646039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用電圧検出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採用し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US9564663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assembl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5229820B (zh) 用于电池组的汇流条
US7951483B2 (en) Assembled battery with inner and outer frames
CN102142575B (zh) 电池单元模块
US20180175345A1 (en) Enclosure for a battery module
US20110293994A1 (en) Battery pack assembly using cla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EP2523234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attery module
EP3109922B1 (en) Battery cell interconnection and voltage sens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module
US20130207612A1 (en) Battery module with a flexible bus
US9372237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stable measuring unit
US9484566B2 (en) Battery pack
CN102347460A (zh) 通过将单格电池突出部焊接在滑动配合的公母连接器上形成的重复框架蓄电池
US959569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odule of the same
CN110114932A (zh)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US20120183831A1 (en) Energy storage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4154825A1 (en) Energy storage cell
CN103594674A (zh) 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
US8679671B2 (en) Integrated sense lead module frame
US10164235B2 (en) Battery assembly including multi-row battery interconnection member
JPWO2015125936A1 (ja) 電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