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2455A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2455A
CN102362455A CN2010800136514A CN201080013651A CN102362455A CN 102362455 A CN102362455 A CN 102362455A CN 2010800136514 A CN2010800136514 A CN 2010800136514A CN 201080013651 A CN201080013651 A CN 201080013651A CN 102362455 A CN102362455 A CN 102362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st
carrier wave
carrier
cazac sequence
componen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36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高道
小柳宪治
鹿仓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62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24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22Allocation of codes with a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respon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59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perat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就是对于使用单分量载波的通信以及使用多分量载波的通信能够提供相应的无线通信技术。本发明具备在使用多载波的通信中,各个载波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且将上述信号序列在参考信号中来使用的特征。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多载波的无线通信信号处理。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标准化的收尾阶段中,长期演进(LTE)的上行链路的访问方式技术,采用了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在频域内进行子载波映射的通信机构成的时候,也称作离散傅里叶变换正交分布频分复用(DFT-S-OFDM))。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很小,所以可以提出很多能够扩大覆盖范围的方法。此外,分配SC-FDMA的资源块时,有在频率轴上只能存在连续的资源块(RB)的限制。这里,资源块是由多个子载波构成的,并且LTE中的1个资源块是由12个子载波构成的。
LTE上行链路的参考信号,采用了具有PAPR很小的特征的恒包络零自相关(CAZAC)序列。CAZAC序列具有在时域和频域中振幅恒定而且在除了相位差为0的时候自相关值为0的特性。因为在时域中的振幅是恒定的,所以CAZAC序列的PAPR会被抑制变小,并且因为在频域中的振幅也是恒定的,所以CAZAC序列适合于频域中的信道估计。CAZAC序列的序列数取决于其序列的长度。例如,作为CAZAC序列的一种,存在一种在LTE中采用的由公式1中表示的Zadoff-Chu序列(见非专利文献1)。
(公式1)
c q L ( n ) = exp ( - jπqn ( n + 1 ) / L ) n = 0 , . . . , L - 1
在Zadoff-Chu序列中,当序列长度为使序列数最大的质数L的时候,其序列长度为L-1。在LTE中,为了确保CAZAC序列的序列数,采用通过使具有质数长度的Zadoff-Chu序列经过循环扩展的序列。如图1所示,循环扩展技术,是将Zadoff-Chu序列与数据信号的子载波数一起,在频域中扩展序列长度的方法。使用循环扩展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上述的CAZAC序列特性的损失,且确保多数的序列长度。以后,将对于LTE所采用的参考信号的序列称作CAZAC序列。
LTE的规格指定了30种CAZAC序列组,包括每个都具有不同序列长度的CAZAC序列,并且每个蜂窝中分配1个CAZAC序列组。此外,因为一个CAZAC序列只属于一个特定的CAZAC序列组,因此CAZAC序列组如果不同的话,那么必须使用不同的CAZAC序列。另外,CAZAC序列组所支持的序列长,目前是LTE的最大带宽20MHz,或更小。
非专利文献1:B.M.Popovic,“Generalized Chirp-Like PolyphaseSequences with Optimum Correlation Properties,”IEEE Transactions onInformation Theory.Vol.38,No.4,pp1406-1409,July 1992.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目前,3GPP中LTE的下一代系统的LTE-Advanced的标准化正在实施中,LTE-Advanced的最大的通信速度要求达到下行链路1Gbps、上行链路500Mbps的程度。为此,LTE-Advanced需要比LTE的20MHz更广的系统带宽。在其中,以前在LTE中使用的分量载波(也称作载波,带宽最大20MHz)被称为多载波聚合技术。
LTE-Advanced中,约定采用与LTE有着同样的物理信道的结构。因此,在LTE-advanced的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结构中,如图10中示意的那样,使得发送控制信号时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处于分量载波的两侧。所以,发送数据时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在频域轴上使用非连续的资源块。从上述的背景技术描述可知,使用多分量载波(载波聚合)通信的时候,LTE-Advanced的上行链路的访问方式是使用了有多个DFT的N×DFT-S-OFDM。其中,N是捆绑分量载波的数目。
此外,进行载波聚合的单个分量载波内部的上行链路访问方式,根据依赖于信道的调度,为了提高多用户多样性的效果,如同频域轴上分配不连续的资源块那样进行扩展。其中,所谓依赖于信道的调度,是指信道在频率选择性衰减的环境中,会给频域的信道质量好的用户设备分配资源块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单个分量载波中,虽然使用和LTE相同的单个DFT,但是在频域上可以分配不连续的资源块,从而就可能使用Clustered DFT-S-OFDM。
另外,作为LTE-Advanced系统所列出的请求条件,LTE-Advanced基站同样支持只针对SC-FDMA的访问方式的LTE用户设备。也就是说,LTE用户设备即使在LTE-Advanced基站和LTE基站中的任一个蜂窝内时,也有能够保证通信的正确的必要性。
在扩展使用载波聚合的通信频段的系统中,为了也能够对应使用单分量载波的通信用户设备或者基站,在多分量载波中使用相同的参考信号序列来构成时,PAPR变大的问题就会发生。这是因为在各个分量载波中使用相同的参考信号。而当将相同的信号在同一相位相加时该问题就会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面向使用单分量载波的通信,以及使用多分量载波通信的无线通信技术。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发明是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发明是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作参考信号。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发明具是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作参考信号。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基站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在所述基站中,在使用多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执行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作参考信号的处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发明是一种终端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在所述终端中,在使用多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执行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作参考信号的处理
发明效果
使用本发明,能够适应使用单分量载波的通信,以及使用多分量载波的无线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循环扩展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述示意图。
图3是图示出在已经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的主要构成的框图。
图4是图示出在已经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设备的主要构成的框图。
图5是图示出在实施方式中CAZAC序列的发送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图示出在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1中,关于对参考信号发送的控制信号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图示出在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2中,关于对参考信号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发送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图示出在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3中,关于对参考信号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发送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图示出在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4中,关于对参考信号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发送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图示出LTE-Advanced的物理信道构成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效果的图表。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的流程图。
附图标号
200基站
201无线通信部
202控制部
203循环前缀去除部
204 IFFT部
205子载波解映射部
206信道估计部
207频率均衡部
208 IDFT部
209数据信号解调部
210控制信号生成部
300用户设备
301无线通信部
302控制信息提取部
303控制部
304 CAZAC序列数生成部
305 DFT部
306循环扩展部
307数据生成部
308 DFT部
309子载波映射部
310 IFFT部
311信号合成部
312循环前缀添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对附图进行参考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每个用于执行上行链路发送的各分量载波中采用不同的信号序列。
图2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多个基站和多个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虽然在图2中分别记载了2个基站和用户设备,但是基站和用户设备的数目并不局限于所记载的,并且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基站和一个用户设备是足够的。图3是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基站的示意性构成的框图。其中,示出了进行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为N的情况的实例。
基站200具有无线通信部201、控制部202、循环前缀去除部203、IFFT部204、子载波解映射部205、信道估计部206、频率均衡部207、IDFT部208、数据信号解调部209、以及控制信号生成部210。
基站200的无线通信部201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以及数据信号。无线通信部201将收到的参考信号和数据信号向循环前缀去除部203输出。此外,以下虽然主要是假定解调参考信号进行说明,但是探测参考信号、RACH(随机访问信道)前导等,以及其它的信号也可以。
控制部202分别控制循环前缀去除部203、子载波解映射部205-1~205-N、以及控制信号生成部210。控制部202将在各个分量载波中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通知给控制信号生成部210。
循环前缀去除部203基于从控制部202处输入的诸如循环前缀长度的信息来去除循环前缀,对IFFT部204-1~204-N输出每个分量载波的信号。
IFFT部204-1~204-N将时域的信号转变成频域的信号,然后分别输出给子载波解映射部205-1~205-N。
子载波解映射部205-1~205-N通过采用从控制部202输入的资源分配的信息,使被映射的子载波恢复成原始状态,并且分别向信道估计部206-1~206-N分别输出参考信号,向频率均衡部207-1~207-N输出数据信号。
信道估计部206-1~206-N将收到的参考信号序列乘以已知的参考信号的共轭。据此来估计信道的频率应答特性,然后将此估计的信道频率应答特性输出给频率均衡部207-1~207-N。
频率均衡部207-1~207-N通过采用输入的数据信号和频段的频率应答特性,进行用于补偿由于信道的衰减引起的振幅变化以及相位变化的频域均衡,然后将均衡的结果输出给IDFT部208-1~208-N。
IDFT部208-1~208-N将频域的信号转变成时域的信号,然后将转变的信号输出给数据信号解调部209-1~209-N。
数据信号解调部209-1~209-N在各种分量载波中解调所发送的数据信号。
控制信号生成部210基于从控制部202输入的使用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CAZAC序列组相关的信息,以及与资源分配相关的资源分配信息,生成控制信号。然后将生成的控制信号通过用户设备发送给无线通信部201。资源分配信息包括使用分量载波的信息,表示各个分量载波的资源分配的分配信息、在各个分量载波上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CAZAC序列组规定了每个CAZAC序列组的序列长度应该是不同的CAZAC序列。也就是说,1个CAZAC序列只能属于1个CAZAC序列组。因此,CAZAC序列组如果不同的话,那么使用的CAZAC序列也一定不相同。以这种方式,以下对于关于使用遵循LTE的规格的CAZAC序列组进行说明中,即使存在基站将使用的CAZAC序列通知给用户设备的结构,但后述的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的记忆部中,预先记忆在某些情况下是允许的。
图4是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设备的示意性构成的框图。其中,示出了进行子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为N的例子。
图4中,用户设备300包含无线通信部301、控制信息提取部302、控制部303、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DFT部305、循环扩展部306、数据生成部307、DFT部308、子载波映射部309、IFFT部310、信号合成部311、以及循环前缀添加部312。
无线通信部301将从基站200处收到的下行控制信号输出给控制信息提取部302。
控制信息提取部302将与CAZAC序列组相关的信息和与资源分配相关的资源分配信息进行提取,然后将提取的信息输出给控制部303。
控制部303分别对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1~304-N,数据生成部307-1~307-N、子载波映射部309-1~309-N、以及循环前缀添加部312进行控制。
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1~304-N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与CAZAC序列组相关的信息和与资源分配相关的资源分配信息,在每个分量载波中,生成使用不同CAZAC序列组索引的CAZAC序列数,然后将CAZAC序列数向DFT部305-1~305-N分别输出。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从资源分配信息中,能让每个分量载波获取自身终端中所分配的资源块的数目。对于LTE,因为1个资源块是从12个子载波构成的,所以当某个分量载波所分配的资源块数是n时,对应数据信号的带宽幅度的参考信号的序列长度就是12×n=12n。因此,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CAZAC序列组索引,生成序列长度定义成12n的CAZAC序列数。例如,某个分量载波所分配的资源块的数目是3的时候,按照使用在非专利文献1中所表示的序列进行说明,数据信号的子载波数是12n,即12×3=36,就会产生36以内的最大质数,序列长L=31的CAZAC序列。此时,序列数就是序列长-1,即为31-1=30。
DFT部305-1~305-N将时域的信号变换成频域的信号,然后将变换的信号输出给循环扩展部306-1~306-N。
循环扩展部306-1~306-N通过采用由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所生成的CAZAC序列,结合数据信号的子载波数,将作为对于每个分量载波都扩展的CAZAC序列的参考信号分别输出到子载波映射部309-1~309-N。能够从控制部303所输入的资源分配信息获取数据信号的序列长度。例如,当假设分配给特定分量载波的资源块数目n是3时,如上所述数据信号的子载波数是36。而且如图1所示,循环扩展部306通过采用由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所生成的序列数为31的CAZAC序列,使子载波数扩展,使其变成36。此外,在频域内经受循环扩展的CAZAC序列可以预先存储在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1~304-N的存储部中。在该情况下,DFT部305-1~305-N和循环扩展部306-1~306-N不是必须的。此外,虽然通过采用经由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和DFT部305通知CAZAC序列数的构造来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由控制部303来通知CAZAC序列数的构造。
数据信号生成部307-1~307-N在控制部303的控制下对于每个分量载波生成数据,并将该数据分别输出到DFT308-1~308-N。
DFT部308-1~308-N将时域的数据信号转变成频域的数据信号,并将转变的信号输出到子载波映射部309-1~309-N中。
子载波映射部309-1~309-N通过采用从控制部303输入的资源分配相关信息,将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映射到子载波,并输出到IFFT部310-1~310-N。其中,不同于SC-FDMA的聚合DFT-S-OFDM也能够将信号映射到不连续的资源块。
IFFT部310-1~310-N将评语的信号转变成时域的信号,并将转变的信号输出到信号合成部311。
信号合成部311将对于每个分量载波所生成的信号合成,并将合成的信号输出到循环前缀添加部312。
循环前缀添加部312在控制部303的控制下添加循环前缀。而后,该循环前缀添加部312将所生成的信号经由无线通信部301发送至基站。
下面,将利用图5和图12,对实施方式中CAZAC序列的发送步骤进行说明。
基站的控制信号生成部210将CAZAC序列组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分配相关资源分配信息记在控制信号中,并进行发送。(步骤S1201)。
用户设备识别子载波数和CAZAC序列(步骤S1202)。此处,用户设备识别出从基站处收到的控制信息表示在载波聚合中使用3个分量载波#1~#3。另外,用户设备从资源分配信息识别出连续的资源块是5和3的2个不连续的资源块组已经分配给分量载波#1。同样,用户设备已经识别出连续的资源块是4、3以及3的3个不连续的资源块组已经分配给分量载波#2,并且连续的资源块是20的单个的不连续的资源块组已经分配给分量载波#3。另外,基站已经通知了:采用在分量载波#1中使用#2的CAZAC序列组索引(也称为组编号)、在分量载波#2中使用#10的CAZAC序列组索引、在分量载波#3中使用#25的CAZAC序列组索引的方式,对于每个分量载波使用不同的CAZAC序列组索引。此外,关于CAZAC序列组索引的设定相关的控制信号的发送方法,在下面的实施例子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具体来说,分量载波#1中,因为已经分配了子载波数60的资源块和子载波数36的资源块,所以分量载波#1中子载波数总计为96。与之相对应,数据信号的子载波数也是96,并且用户设备生成使用分量载波#1的CAZAC序列组索引#2组中所定义的序列长为96的CAZAC序列(步骤S1203)。而后,用户设备将所生成的CAZAC序列的参考信号分割成序列长60和序列长36的序列。之后,用户设备将被分割的序列与数据信号合并(步骤S1205),并在同一频带中发送(步骤S1206)。此时,对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时分复用(TDM)。
同样,在分量载波#2中,因为子载波数是108,所以生成使用分量载波#2的CAZAC序列组索引#10的组中所定义的序列长度是108的CAZAC序列(步骤S1203)。然后,对序列长48、36、36的序列进行分割(步骤1204),接着,和数据信号进行合成(步骤S1205),并在同一频域中进行发送(步骤S1206)。此外,在分量载波#3中,因为子载波数是240,所以生成使用分量载波#3的CAZAC序列组索引#25的组中所定义的序列长度是240的CAZAC序列(步骤S1203)。然后,对所生成的CAZAC序列的参考信号进行分割(步骤S1204)。但是,因为在分量载波#3中没有不连续的资源块组,所以不进行分割,而是与数据信号合成(步骤S1205),并在同一频域中进行发送(步骤S1206)。
(实施例1)
在最佳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实施例1,在以下进行说明。在实施例1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分量载波的控制信号,进行关于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的相关信息的通知。例如:基站200的控制信号生成部210,会在物理广播信道(PBCH)中所指定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资源块所发送的控制信号中,保存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信息。此外,将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也可以保存在PBCH中。
使用图6,对实施例1进行具体的说明。实施例1中,使用各种各样的分量载波,对CAZAC序列组索引进行通知。也就是说,分量载波#1、#2、#3,会分别通知有CAZAC序列组索引的#2、#10和#25。
用户设备300的控制信息提取部302、识别出自身所使用的分量载波#1~#3。分量载波#1将CAZAC序列组索引#2、分量载波#2将CAZAC序列组索引#10、分量载波#3将CAZAC序列组索引#25,、从各个分量载波中提取,然后将提取的索引通知给控制部303。
实施例1中,在所有的分量载波中和LTE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因此,对于和目前的LTE相同的每个分量载波,为了通知给CAZAC序列组,那么LTE的用户设备通过所有的分量载波进行通信是有可能的。
(实施例2)
关于实施例2,在以下进行说明。实施例2中,通过某个分量载波,对所使用CAZAC序列组相关信息进行通知。例如:基站200的控制信号生成部210,通过某个分量载波的PBCH所指定的PDSCH的资源块,在所发送的控制信号中,保存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此外,将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保存在PBCH中也是可以的。
使用图7,对实施例2进行具体的说明。此处是通过分量载波#1进行发送控制信息的情况。因此,通过分量载波#1的PDSCH,通知给在分量载波#1、#2、#3中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的#2、#10、#25。
用户设备300的控制信息提取部302、识别出自身所使用的分量载波#1~#3。分量载波#1将CAZAC序列组索引#2、分量载波#2将CAZAC序列组索引#10、分量载波#3将CAZAC序列组索引#25,、从分量载波#1的PDSCH中提取,然后向控制部303发起通知。
实施例2中,进行载波聚合的用户设备,如果从单个分量载波的PBCH和/或PDSCH收信的话,因为能够知晓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所以在电量消耗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此外,LTE的用户设备,对于在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所通知的分量载波中,进行通信至少还是可能的。
(实施例3)
关于实施例3,在以下进行说明。实施例3是和实施例2一样通过单个分量载波,对使用CAZAC序列组相关的信息进行通知。但是,与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单个分量载波的PBCH上所指定的PDSCH的资源上所发送的控制信号中,该分量载波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和使用其它分量载波的CAZAC序列组索引之间是包含差分的。另外,该分量载波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和索引的差分即使包含在PBCH中也是可以的。
使用图8来对实施例3进行具体的说明。此处,是在分量载波#1上发送控制信号的情况。因此,通过分量载波#1的PDSCH,对分量载波#1上使用CAZAC序列组索引的#2和有索引差分的8进行通知。这种情况下,分量载波#2、#3会使用各种CAZAC序列组索引#2+#8=#10、#2+#8+#8=#18。
用户设备300的控制信息提取部302,识别出自身所使用的分量载波#1~#3。首先,分量载波#1会将CAZAC序列组索引#2和索引的差分8从分量载波#1的PDSCH处提取出来。其次,从和分量载波#1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2的索引差分8,分量载波#2会识别出CAZAC序列组索引#10。同样,从和分量载波#2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10的索引差分8,分量载波#3会识别出CAZAC序列组索引#18。
实施例3和实施例2一样,如果进行载波聚合的用户设备从单个分量载波的PBCH和PDSCH处收信时,因为能够知晓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所以在电量消耗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并且,在实施例3中,能够减少CAZAC序列相关的控制信号的开销。此外,LTE的用户设备,对于在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所通知的分量载波中,进行通信至少还是可能的。
(实施例4)
关于实施例4,在以下进行说明。实施例4是和实施例2、3一样通过单个分量载波,对使用CAZAC序列组相关的信息进行通知。但是,与实施例2、3所不同的是,基站200的控制信号生成部210,在单个分量载波的PBCH上所指定的PDSCH的资源上所发送的控制信号中,会保存该分量载波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另外,该分量载波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即使保存在PBCH中也是可以的。
使用图9来对实施例4进行具体的说明。此处,是在分量载波#1上发送控制信号的情况。因此,通过分量载波#1的PDSCH,对分量载波#1上使用CAZAC序列组索引的#2进行通知。这种情况下,预先定义分量载波#2、#3上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索引的变更模式是必须的。例如:将索引的变更数定义为30/(分量载波数),而分量载波数是3,所以索引的变更数就是10。因此,在分量载波#2、#3上,就能识别出各种CAZAC序列组索引#2+10=#12、#2+10+10=#22。
实施例4中,和实施例2、3一样,进行载波聚合的用户设备,如果从单个分量载波的PBCH和/或PDSCH收信的话,因为能够知晓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所以在电量消耗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而且,实施例4中,因为对单个分量载波的CAZAC序列组索引进行发送,而对其它的分量载波的CAZAC序列组索引不进行发送,所以,能够减少CAZAC序列相关的控制信号的开销。此外,LTE的用户设备,对于所使用的CAZAC序列组所通知的分量载波上,进行通信至少还是可能的。
(第2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虽然对在使用多个分量载波能够进行通信的用户设备中进行分配、但是使用不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中基站的大概的构成,因为与图3中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大概的构成一样,所以省略了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的大概的构成,与图4中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大概的构成几乎一样,所不同的是,CAZAC序列数生成部304、DFT部305、循环扩展部306、数据生成部307、DFT部309、子载波映射部309、以及IFFT部310,对各个分量载波进行的处理,都是对于使用单个分量载波进行的处理。
此外,在不使用分量载波的参考信号中插入0,然后和第1实施方式进行相同的处理也是可以的。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满足使用单个分量载波的通信,以及使用多个分量载波的无线通信的。
关于上述本发明的效果,用图11进行说明。条件是分量载波数为2、各个分量载波的子载波数是60。在分量载波内部,关于连续资源分配的情况和不连续资源分配(分割成子载波24和36)的情况,进行说明。不适用本发明时,使用各分量载波的CAZAC序列组索引作为横坐标上的值来表示,适用本发明时,各种CAZAC序列组索引在横坐标上所表示的值、在横坐标上以+15来表示。图11中,适用本发明时,连续资源分配时能降低到1-2.5db、不连续资源分配时能降低到0.5-1.5dB的Cubic Metric。此处的Cubic Metric是振幅的3倍,与PAPR是类似的指标。
以上的实施例子,虽然是针对使用3个分量载波的发送进行的说明,但是对于分量载波数超过2的情况都会是相同的效果。
以上的实施例子、虽然是针对上行链路的说明,但是对于下行链路也是同样适用的。另外,虽然是依据LTE-Advanced的构成进行的说明,但是并不只局限于此。对于使用i-Burst、Wimax、CDMA20003x、MC-HSDPA(多载波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的多载波的系统都是可能适用的。
另外,虽然使用了作为参考信号的CAZAC序列,但是并不仅局限于该序列,M序列、gold序列等也同样可以。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中的基站和终端,正如上述说明中所阐明的那样,不仅用硬件来构成是可能的,根据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同样是可能的。对于这种构成的情况、在程序内存中所运行程序的处理器,实现和上述实现的结构相同的功能。而且,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也是可能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满足使用单个分量载波的通信,以及使用多个组件的无线通信。另外,对于使用多个分量载波时,因为在分量载波之间是不能使用相同的CAZAC序列的,所以就能够使参考信号的PAPR变小。
上述的本发明对于使用捆绑多个分量载波的移动无线系统来说,一般也是可以适用的。
(备注1)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
(备注2)
根据备注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每个载波所被通知的信号序列所决定的。
(备注3)
根据备注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被通知的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来决定的。
(备注4)
根据备注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备注5)
根据备注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该信号序列的差分所表示出的差分信息。
(备注6)
根据备注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将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根据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
(备注7)
根据备注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定义的。
(备注8)
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
(备注9)
根据备注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每个载波所被通知的信号序列所决定的。
(备注10)
根据备注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被通知的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来决定的。
(备注11)
根据备注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备注12)
根据备注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该信号序列的差分所表示出的差分信息。
(备注13)
根据备注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将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根据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
(备注14)
根据备注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定义的。
(备注15)
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
(备注16)
根据备注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每个载波所被通知的信号序列所决定的。
(备注17)
根据备注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被通知的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来决定的。
(备注18)
根据备注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备注19)
根据备注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该信号序列的差分所表示出的信息。
(备注20)
根据备注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将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根据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
(备注21)
根据备注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被定义的。
(备注22)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
(备注23)
根据备注2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每个载波所被通知的信号序列所决定的。
(备注24)
根据备注2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是根据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被通知的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来决定的。
(备注25)
根据备注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备注26)
根据备注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该信号序列的差分所表示出的差分信息。
(备注27)
根据备注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于信号序列的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将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根据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
(备注28)
根据备注22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定义的。
(备注29)
一种基站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在所述基站中,在使用多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执行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的处理。
(备注30)
一种终端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在所述终端中,在使用多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执行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的处理。

Claims (3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采用所述信号序列作为参考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由载波逐一通知的信号序列,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与通知给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的信号序列相关的信息,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表示该信号序列的差分的差分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利用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在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定义的。
8.一种基站,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作参考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根据由载波逐一通知的信号序列,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根据与通知给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的信号序列相关的信息,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表示该信号序列的差分的差分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利用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在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定义的。
15.一种终端,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作参考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根据由载波逐一通知的信号序列,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根据与通知给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的信号序列相关的信息,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表示该信号序列的差分的差分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利用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在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定义的。
22.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在使用多个载波的通信中,在各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作参考信号。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由载波逐一通知的信号序列,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与通知给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的信号序列相关的信息,决定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各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所使用的信号序列以及表示该信号序列的差分的差分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与信号序列相关的所述信息是在所述多个载波中的任意一个载波中使用的信号序列;并且
利用预先定义的模式,导出在其它载波中所使用的信号序列。
28.根据权利要求22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序列是根据格式所定义的。
29.一种基站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使得在所述基站中,在使用多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执行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的处理。
30.一种终端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使得在所述终端中,在使用多载波的通信中,在各个载波中使用不同的信号序列,并执行将所述信号序列用于参考信号中的处理。
CN2010800136514A 2009-04-10 2010-03-19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Pending CN1023624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6492 2009-04-10
JP2009-096492 2009-04-10
PCT/JP2010/054782 WO2010116880A1 (ja) 2009-04-10 2010-03-19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2455A true CN102362455A (zh) 2012-02-22

Family

ID=42936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36514A Pending CN102362455A (zh) 2009-04-10 2010-03-19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08615A1 (zh)
EP (1) EP2418793A4 (zh)
JP (1) JPWO2010116880A1 (zh)
KR (1) KR101283007B1 (zh)
CN (1) CN102362455A (zh)
WO (1) WO201011688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34054A (zh) * 2014-01-24 2018-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9587092A (zh) * 2017-09-29 2019-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0687332B2 (en) 2014-01-24 2020-06-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0708898B2 (en) 2013-01-18 2020-07-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tecting method,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control channe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96304B1 (en) * 2009-01-29 2022-03-16 Sun Patent Trust Wireless transmitter an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2219A (zh) * 2007-02-05 2008-08-1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参考信号生成方法以及装置
WO2008123037A1 (ja) * 2007-03-20 2008-10-16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CN101300766A (zh) * 2005-11-04 2008-11-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4722B2 (ja) * 2005-03-31 2012-02-2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037829B1 (ko) * 2006-04-25 2011-05-31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파일럿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
ES2507554T3 (es) * 2006-06-09 2014-10-15 Tq Lambda Llc Método de transmisión de datos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CN101616438A (zh) * 2008-06-24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载波系统信号发射、接收方法及装置
US8155023B2 (en) * 2008-09-26 2012-04-1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IMO with reserved subfram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base stations
KR101581956B1 (ko) * 2008-10-22 2016-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P3496304B1 (en) * 2009-01-29 2022-03-16 Sun Patent Trust Wireless transmitter an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1540631B (zh) * 2009-04-27 2014-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测量参考信号的多天线发送方法及装置
US8797950B2 (en) * 2009-05-27 2014-08-0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ual-layer beam forming in cellular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0766A (zh) * 2005-11-04 2008-11-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01242219A (zh) * 2007-02-05 2008-08-1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参考信号生成方法以及装置
WO2008123037A1 (ja) * 2007-03-20 2008-10-16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G ELECTRONICS: "Issues on the physical cell ID allocation to the aggregated component carriers", 《3GPP TSG RAN WG1 #55,R1-084195》, 14 November 2008 (2008-11-14), pages 1 - 5 *
NTT DOCOMO: "DL Layered Control Signal Structure in LTE-Advanced",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4BIS,R1-083681》, 3 October 2008 (2008-10-03), pages 1 - 6 *
TEXAS INSTRUMENTS: "Resolving CM and Cell ID Issues Associated with Aggregated Carriers", 《3GPP TSG RAN WG1 #55BIS,R1-090281》, 16 January 2009 (2009-01-16), pages 1 - 2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08898B2 (en) 2013-01-18 2020-07-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tecting method,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control channel
US11089586B2 (en) 2013-01-18 2021-08-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tecting method,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control channel
US11683809B2 (en) 2013-01-18 2023-06-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tecting method,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control channel
CN108834054A (zh) * 2014-01-24 2018-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8834054B (zh) * 2014-01-24 2019-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US10687332B2 (en) 2014-01-24 2020-06-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1510195B2 (en) 2014-01-24 2022-11-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9587092A (zh) * 2017-09-29 2019-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587092B (zh) * 2017-09-29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252003B2 (en) 2017-09-29 2022-02-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equence-base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83007B1 (ko) 2013-07-08
JPWO2010116880A1 (ja) 2012-10-18
US20120008615A1 (en) 2012-01-12
KR20110120943A (ko) 2011-11-04
EP2418793A4 (en) 2017-03-29
EP2418793A1 (en) 2012-02-15
WO2010116880A1 (ja) 2010-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353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ser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9025684B2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d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for uplink demodulation in a clustered DFT-spread OFDM transmission scheme
Arslan Flexible multi-numerology systems for 5G new radio
CN110401518A (zh) 一种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以及设备
CN106717089B (zh) 一种参考信号的传输设备、方法及系统
WO2017035808A1 (zh) 一种信号发送或接收方法和设备
US8718099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reception method
JP2012531169A (ja) 非連続的なリソースクラスタでの基準信号の伝送
JP202207119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同期信号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KR20090079948A (ko) 파일럿 할당 방법
CN101222268B (zh) 连续频分多址系统跳频发射机、接收机装置及其跳频方法
WO2013144897A2 (en) Hybrid Multicarrier Technique
JP5486734B2 (ja) シングルキャリア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信号生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7219788A1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362455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AU201034779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ultiple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ing DCT-OFDM
JP2021122124A (ja)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CN114600431B (zh)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US1099910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WO2018024127A1 (zh)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9479304B (zh) 一种生成和处理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探测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CN112187690B (zh)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CN11201947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015245B (zh) 数据发送处理方法、数据接收处理方法及设备
KR101710952B1 (ko) 상향링크 mimo 전송에서 데이터와 다중화된 상향링크 dm-rs 전송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