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7996B - 手持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手持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7996B
CN102347996B CN201010246161.0A CN201010246161A CN102347996B CN 102347996 B CN102347996 B CN 102347996B CN 201010246161 A CN201010246161 A CN 201010246161A CN 102347996 B CN102347996 B CN 1023479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hand
hold electronic
electronic device
rod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61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7996A (zh
Inventor
区宗源
戴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T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filed Critical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4616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479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47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7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7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7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其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机体、杆件及配置于第一机体的升降机构。杆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枢接于第一机体的枢接点。第二机体滑设于第一机体且耦接第一端,并叠置于第一机体与第三机体之间。第三机体滑设于升降机构且耦接杆件。当第三机体沿第一操作方向相对第一机体平移而带动杆件转动时,第二机体被杆件带动,而沿反向于第一操作方向的第二操作方向相对第一机体平移以被第三机体暴露,且第三机体通过升降机构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

Description

手持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持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今资讯科技的发达,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容易从电子装置取得所需的资讯。另一方面,凭借工艺技术水准的提高,各类型手持式电子装置莫不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也因为具有便于随身携带的特性与优势,使得大众普遍接受并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上。
以手机为例,为使其方便携带并符合不同的喜好与需求,除了传统的直立式手机之外,另有掀盖式、旋盖式及滑盖式等形式。以滑盖式手机而言,其上下两机体相叠并可相对滑动,以呈现开启与闭合等不同的操作模态。将上下两机体相叠有助于缩小整体的体积,并可在特定的操作模态下将上下两机体展开。随着触控显示技术的进步,手机的触控显示功能逐渐取代传统按键功能。因此,如何使配置空间有限的手机机体具有更大的可用面积为重要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具有更大的可用面积,并可提升手持电子装置各构件在配置上的自由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一杆件、第二机体、升降机构及第三机体。第一杆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枢接点,其中枢接点位于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且枢接于第一机体。第二机体滑设于第一机体上且耦接第一端。升降机构配置于第一机体。第三机体滑设于升降机构顶端且耦接第一杆件,其中第二机体叠置于第一机体与第三机体之间,而使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叠合状态,当第三机体沿第一操作方向相对第一机体平移,而带动第一杆件转动时,第二机体被第一杆件带动,而沿反向于第一操作方向的第二操作方向相对第一机体平移以被第三机体暴露,当第二机体被第三机体暴露时,第三机体通过升降机构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使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机体的顶面与第二机体的顶面实质上共平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体具有第一显示面,第三机体具有第二显示面,当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显示面与第二显示面适于分别显示两互动画面、分别显示两相同画面或共同显示一完整画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杆件在第一端具有滑槽,第二机体具有突柱,突柱位于滑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杆件,滑设于第一机体且耦接第二端,其中当第三机体沿第一操作方向相对第一机体平移时,第三机体推动第二杆件带动第一杆件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升降件及弹性件。升降件可升降地配置于第二杆件。弹性件连接于第二杆件及升降件之间,其中当第三机体沿第一操作方向相对第一机体平移时,第三机体推动升降件而带动第二杆件,当第三机体通过升降机构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时,第三机体抵抗弹性件的弹性力下压升降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杆件在第二端具有滑槽,第二杆件具有突柱,突柱位于滑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机构包括连杆机构,连接于第一机体与第三机体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杆机构包括座体、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升降板。座体固定于第一机体。第一连杆枢接于座体。第二连杆枢接于座体。升降板枢接于第一连杆并枢接于第二连杆,其中第三机体滑设于升降板,当第二机体被第三机体暴露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相对座体枢转以带动升降板及第三机体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连接于座体与第一连杆之间。第二弹性件连接于座体与第二连杆之间,当第二机体被第三机体暴露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分别抵抗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相对座体枢转,以带动升降板及第三机体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为扭力弹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装饰板,配置于第一机体边缘且位于第一机体与第三机体之间,以遮蔽升降机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板固定于第一连杆。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机体叠置于第一机体与第三机体之间,且第三机体可通过连杆带动第二机体作动,以使第三机体与第二机体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移动而让第二机体被第三机体暴露出,接着第三机体可通过升降机构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以使第三机体与第二机体接合,让手持电子装置具有更大的可用面积。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F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作动流程图;
图2A-1、图2A-2分别为图1A的手持电子装置沿B-B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
图2B-1、图2B-2分别为图1B的手持电子装置沿A-A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
图2C-1、图2C-2分别为图1C的手持电子装置沿C-C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
图2D-1、图2D-2分别为图1D的手持电子装置沿D-D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
图2E-1、图2E-2分别为图1E的手持电子装置沿E-E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
图2F-1、图2F-2分别为图1F的手持电子装置沿G-G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
图3A至图3F分别为图1A至图1F的手持电子装置的部分构件立体图;
图4为图1A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手持电子装置
110:第一机体
120:第二机体
122、132:显示面
124、162:突柱
130:第三机体
140:第一杆件
140a、140b:滑槽
142:第一端
144:第二端
146:枢接点
150:升降机构
152:连杆机构
152a:座体
152b:第一连杆
152c:第二连杆
152d:升降板
154、156、180:弹性件
158:装饰板
160:第二杆件
170:升降件
190a、190b:磁性件
D1、D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至图1F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的作动流程图。图2A-1、图2A-2绘示图1A的手持电子装置沿B-B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图2B-1、图2B-2绘示图1B的手持电子装置沿A-A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图2C-1、图2C-2绘示图1C的手持电子装置沿C-C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图2D-1、图2D-2绘示图1D的手持电子装置沿D-D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图2E-1、图2E-2绘示图1E的手持电子装置沿E-E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图2F-1、图2F-2绘示图1F的手持电子装置沿G-G剖面的剖视图及侧视图。图3A至图3F分别为图1A至图1F的手持电子装置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图4为图1A至图1F的手持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请参考图1A、图2A-1、图2A-2、图3A及图4,本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100包括第一机体110、第二机体120、第三机体130、第一杆件140(图4绘示为两个,也绘示于图3B至图3F)及升降机构150。第一杆件140具有第一端142、第二端144及枢接点146(标示于图4),其中枢接点146位于第一端142及第二端144之间且枢接于第一机体110。第二机体120滑设于第一机体110上且耦接第一杆件140的第一端142。升降机构150配置于第一机体110。第三机体130滑设于升降机构150顶端且耦接第一杆件140。第二机体120叠置于第一机体110与第三机体130之间,而使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叠合状态(如图2A-1、图2A-2所示)。
使用者可推动第三机体130沿第一操作方向D1相对第一机体110平移,而由图1A、图2A-1、图2A-2及图3A所示状态转变为图1B、图2B-1、图2B-2及图3B所示状态,让第二机体120部分地被第三机体130暴露出。接着,使用者可继续推动第三机体130沿第一操作方向D1相对第一机体110平移而带动第一杆件140转动,此时第二机体120会被第一杆件140带动,而沿反向于第一操作方向D1的第二操作方向D2相对第一机体110平移,以由图1B、图2B-1、图2B-2及图3B所示状态转变为图1C、图2C-1、图2C-2及图3C所示状态,让第二机体120完全被第三机体130暴露出。
当第二机体120完全被第三机体暴露130时,第三机体130可通过升降机构150下降而由图1C、图2C-1、图2C-2及图3C所示状态转变为图1D、图2D-1、图2D-2及图3D所示状态,让第三机体130移近第一机体110,使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由此,可将第三机体130上的显示面132与第二机体120上的显示面122接合,提供使用者更大的显示操作介面。详细而言,当第三机体130如图2D-1、图2D-2所示移近第一机体110时,第三机体130的顶面例如与第二机体120的顶面实质上共平面,以使显示面132与显示面122适于分别显示两互动画面、分别显示两相同画面或共同显示一完整画面。
请参考图3B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100更包括第二杆件160(绘示为两个),第二杆件160滑设于第一机体110且耦接第一杆件140的第二端144。第一杆件140在第一端142具有滑槽140a,第二机体120具有突柱124,突柱124位于滑槽140a内,以使第二机体120耦接于第一杆件140。第一杆件140在第二端144具有滑槽140b,第二杆件160具有突柱162,突柱162位于滑槽140b内,以使第二杆件160耦接于第一杆件140。此外,手持电子装置100更包括升降件170(绘示为两个)及弹性件180(绘示为两个)。升降件170可升降地配置于第二杆件160。弹性件180例如为压缩弹簧且连接于第二杆件160及升降件170之间。
当第三机体130沿第一操作方向D1相对第一机体110平移至图2B-1、图2B-2所示位置时,第三机体130会与升降件170侧边接触。在第三机体130继续沿第一操作方向D1相对第一机体110平移至图2C-1、图2C-2所示位置的过程中,第三机体130会推动升降件170而带动第二杆件160由图3B所示位置移至图3C所示位置,以通过第二杆件160带动第一杆件140由图3B所示状态转动至图3C所示状态,进而带动第二机体120由图3B所示位置移至图3C所示位置。此外,在第三机体130通过升降机构150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110的过程中,第三机体130会抵抗弹性件180的弹性力下压升降件170。换言之,通过弹性件180的弹性变形特性,升降件170可移动于图2C-1、图2C-2所示位置及图2D-1、图2D-2所示位置之间,以使第三机体130可顺利地进行升降。
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150包括连杆机构152(标示于图4),连杆机构152连接于第一机体110与第三机体130之间,以带动第三机体130相对第一机体110升降。详细而言,连杆机构152包括座体152a、第一连杆152b(绘示为两个)、第二连杆152c(绘示为两个)及升降板152d。座体152a固定于第一机体110。第一连杆152b及第二连杆152c枢接于座体152a。升降板152d枢接于第一连杆152b并枢接于第二连杆152c,且第三机体130滑设于升降板152d以适于沿第一操作方向D1相对第一机体110移动。当第二机体120如图2C-1、图2C-2所示被第三机体130暴露时,第一连杆152b及第二连杆152c适于相对座体152a枢转以带动升降板152d及第三机体130下降至图2D-1、图2D-2所示位置而移近第一机体110。
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150更包括弹性件154及弹性件156。弹性件154及弹性件156例如为扭力弹簧。弹性件154连接于座体152a与第一连杆152b之间,而弹性件156连接于座体152a与第二连杆152c之间。当第二机体120如图2C-1、图2C-2所示被第三机体130暴露时,使用者可抵抗弹性件154及弹性件156的弹性力下压第三机体130,以带动第一连杆152b及第二连杆152c相对座体152a枢转,使第三机体130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110(如图2D-1、图2D-2所示)。
当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图2D-1、图2D-2所示的展开状态时,第三机体130的侧边会承靠第二机体120的侧边,以抵抗弹性件154及弹性件156的弹性力而被定位于图2D-1、图2D-2所示位置。此外,请参考图3B及图4,本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100更包括磁性件190a及磁性件190b。磁性件190a及磁性件190b例如为磁铁,且分别固定于第一机体110与第三机体130。当第三机体130位于图2D-1、图2D-2所示位置时,磁性件190a会对位于磁性件190b,以通过磁性件190a与磁性件190b之间的磁吸力进一步对第三机体130进行定位。
当使用者结束操作而欲收阖手持电子装置100时,可将第三机体130由图2D-1、图2D-2所示位置沿第一操作方向D1推至图2E-1、图2E-2所示位置,使第三机体130不再承靠于第二机体120,且使磁性件190a远离磁性件190b。此时,第一连杆152b及第二连杆152c会通过弹性件154及弹性件156的弹性力而相对座体152a枢转,而带动第三机体130上升,以利使用者沿第二操作方向D2推动第三机体130至图2F-1、图2F-2所示位置。在第三机体130上升的过程中,升降件170会通过弹性件180的弹性力上弹。当第三机体130位于图2F-1、图2F-2所示位置时,第三机体130会接触升降件170侧边,此时使用者可沿第二操作方向D2继续推动第三机体130至图3A所示位置,以通过升降件170带动第二杆件160及第一杆件140作动,进而带动第二机体120由图3F所示位置移至图3A所示位置,以完成手持电子装置100的收阖。
在本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装置100更包括装饰板158。装饰板150固定于第一连杆152b而位于第一机体110边缘,且位于第一机体110与第三机体130之间,以遮蔽升降机构150,维持手持电子装置100的美观。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二机体叠置于第一机体与第三机体之间,且第三机体可通过连杆带动第二机体作动,以使第三机体与第二机体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移动而让第二机体被第三机体暴露出,接着第三机体可通过升降机构下降而移近第一机体,以使第三机体与第二机体接合,让手持电子装置具有更大的可用面积。此外,可分别配置磁性件于第一机体与第三机体,用于提供磁吸力对第三机体进行定位,更可配置弹性件于连杆机构的座体与连杆之间,用于提供弹性力带动连杆机构作动,提升手持电子装置操作上的便利性。
虽然已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
第一机体;
第一杆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枢接点,其中该枢接点位于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且枢接于该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滑设于该第一机体上且耦接该第一端;
升降机构,配置于该第一机体;
第三机体,滑设于该升降机构顶端且耦接该第一杆件,其中该第二机体叠置于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三机体之间,而使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一叠合状态,当该第三机体沿一第一操作方向相对该第一机体平移,而带动该第一杆件转动时,该第二机体被该第一杆件带动,而沿反向于该第一操作方向的一第二操作方向相对该第一机体平移以被该第三机体暴露,当该第二机体被该第三机体暴露时,该第三机体通过该升降机构下降而移近该第一机体,使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一展开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当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三机体的顶面与该第二机体的顶面实质上共平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机体具有第一显示面,该第三机体具有第二显示面,当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一显示面与该第二显示面适于分别显示两互动画面、分别显示两相同画面或共同显示一完整画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杆件在该第一端具有滑槽,该第二机体具有突柱,该突柱位于该滑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杆件、升降件以及弹性件,其中该第二杆件滑设于该第一机体且耦接该第二端,该升降件可升降地配置于该第二杆件,该弹性件连接于该第二杆件及该升降件之间,其中当该第三机体沿该第一操作方向相对该第一机体平移时,该第三机体推动该升降件而带动该第二杆件且该第二杆件带动该第一杆件转动,当该第三机体通过该升降机构下降而移近该第一机体时,该第三机体抵抗该弹性件的弹性力下压该升降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杆件在该第二端具有滑槽,该第二杆件具有突柱,该突柱位于该滑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升降机构包括连杆机构,连接于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三机体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连杆机构包括:
座体,固定于该第一机体;
第一连杆,枢接于该座体;
第二连杆,枢接于该座体;以及
升降板,枢接于该第一连杆并枢接于该第二连杆,其中该第三机体滑设于该升降板,当该第二机体被该第三机体暴露时,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相对该座体枢转以带动该升降板及该第三机体下降而移近该第一机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升降机构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连接于该座体与该第一连杆之间;以及
第二弹性件,连接于该座体与该第二连杆之间,当该第二机体被该第三机体暴露时,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分别抵抗该第一弹性件及该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相对该座体枢转,以带动该升降板及该第三机体下降而移近该第一机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弹性件及该第二弹性件为扭力弹簧。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装饰板,配置于该第一机体边缘且位于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三机体之间,以遮蔽该升降机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该装饰板固定于该第一连杆。
CN201010246161.0A 2010-08-03 2010-08-03 手持电子装置 Active CN1023479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46161.0A CN102347996B (zh) 2010-08-03 2010-08-03 手持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46161.0A CN102347996B (zh) 2010-08-03 2010-08-03 手持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7996A CN102347996A (zh) 2012-02-08
CN102347996B true CN102347996B (zh) 2014-10-01

Family

ID=45546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6161.0A Active CN102347996B (zh) 2010-08-03 2010-08-03 手持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4799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1351A (zh) * 2007-12-25 2008-09-24 许文武 双屏笔记本电脑
US7539526B2 (en) * 2005-08-17 2009-05-26 Nokia Corporation Foldable keyboard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1567921A (zh) * 2009-05-20 2009-10-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结构
CN101697556A (zh) * 2009-10-22 2010-04-21 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双主屏幕手持设备
CN101754619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44295B1 (ko) * 2005-09-27 2007-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9526B2 (en) * 2005-08-17 2009-05-26 Nokia Corporation Foldable keyboard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1271351A (zh) * 2007-12-25 2008-09-24 许文武 双屏笔记本电脑
CN101754619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电子装置
CN101567921A (zh) * 2009-05-20 2009-10-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结构
CN101697556A (zh) * 2009-10-22 2010-04-21 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双主屏幕手持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7996A (zh)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65589B2 (en) Peripheral input device
JP4729545B2 (ja) 携帯通信端末機
US8140135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US8254093B2 (en) Slid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2105027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US20110159934A1 (en) Handheld device
CN116458145A (zh) 具有可折叠结构的便携式终端的铰链装置
CN101969481B (zh) 手持电子装置
CN102347996B (zh) 手持电子装置
US8280464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140068B (zh) 手持电子装置
CN101562640A (zh) 滑盖机构及应用该滑盖机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1652045A (zh) 滑盖型便携式电子装置
EP2413576B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90129647A (ko) 슬라이딩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슬라이드형 휴대용 정보기기
CN113099008B (zh) 电子设备
CN102469726A (zh) 滑盖机构及应用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2348348B (zh) 手持电子装置
CN101932217B (zh) 滑盖机构及应用该滑盖机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2340951B (zh) 手持电子装置
CN101997936B (zh) 手持式电子装置与抬升机构
JP2015505407A (ja) ティルティング可能な個人携帯端末機
CN101997937B (zh) 手持电子装置
CN113176812B (zh) 电子设备
JP5225397B2 (ja) 携帯通信端末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