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4180B -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4180B
CN102344180B CN201010246890.6A CN201010246890A CN102344180B CN 102344180 B CN102344180 B CN 102344180B CN 201010246890 A CN201010246890 A CN 201010246890A CN 102344180 B CN102344180 B CN 102344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cculant
potassium permanganate
situ
organic ma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68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4180A (zh
Inventor
曲久辉
刘锐平
刘会娟
兰华春
田川
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0102468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441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44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4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4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4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去除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本发明围绕混凝工艺,以强化去除天然有机物、控制消毒副产物为目标,提出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过程、进而通过吸附/凝聚共同作用以有效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方法。本发明可有效改善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降低沉后水和滤后水的浊度及耗氧量等。此外,本发明还可改善低浊水、低温水、低温低浊水、高有机污染水的混凝沉淀效果,降低沉后水浊度及颗粒物浓度。本发明主要应用于饮用水厂净化,也可应用于以中水回用为目的的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在饮用水混凝处理过程中通过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以提高混凝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是饮用水处理的核心单元,混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后续沉淀、过滤单元的运行效果。混凝工艺最初的控制目标是浊度、胶体颗粒物等,随着水源有机污染加剧以及控制消毒副产物的需求,混凝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去除天然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成为混凝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强化混凝也被美国国家环保局认为是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最有效技术之一。
以天然有机物为去除目标的强化混凝和以浊度、颗粒物为目标的传统混凝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混凝工艺以电中和、网捕、卷扫等为主要作用机制,通过压缩胶体表面双电层、胶体脱稳等完成水中胶体颗粒的凝聚絮凝过程。混凝剂投量主要通过胶体颗粒物表面电中和为重要依据,因此传统混凝工艺对腐殖酸、富里酸等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在传统混凝工艺基础上提高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1)提高混凝剂投量,增大混凝水解产物(如氢氧化铝Al(OH)3)含量,充分发挥其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去除作用;2)调节pH值,一般将pH值降低至6左右以提高絮凝剂与天然有机物的相互作用,但此方法操作复杂且不易控制;3)优化絮凝剂种类,例如采用Al13含量更高的絮凝剂;4)利用软化过程中产生的CaCO3、Mg(OH)2等对天然有机物吸附作用,但此方法仅适合高硬度的水的处理。
在上述方法中,提高混凝剂投量在工程中最为常用,在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消耗水中碱度,pH值降低,出水对管网腐蚀性增强;2)出厂水铝浓度存在超标风险;3)药剂成本可能显著提高等等。由于该方法主要依靠絮凝剂本身的作用,忽略了混凝反应过程中絮凝剂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天然有机物形态去除的影响,也未考虑天然有机物自身性质及其与絮凝剂不同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与反应过程,从而单独依靠絮凝剂水解产物(如氢氧化铝)的作用对天然有机物去除能力受到明显限制。反之,若在絮凝过程中引入与絮凝剂水解产物具有不同吸附特性的吸附剂,通过在微界面尺度上强化吸附去除天然有机物的作用,则有可能在较低的药剂投量下通过吸附凝聚的共同作用获得更佳的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
本发明围绕混凝工艺,以强化去除天然有机物、控制消毒副产物为目标,提出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过程、进而通过吸附/凝聚共同作用以有效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方法。本发明可有效改善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降低沉后水和滤后水的浊度及耗氧量等。此外,本发明还可改善低浊水、低温水、低温低浊水、高有机污染水的混凝沉淀效果,降低沉后水浊度及颗粒物浓度。本发明主要应用于饮用水厂净化,也可应用于以中水回用为目的的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遭受天然有机物污染且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饮用水厂,提供一种性能高效、经济可行、易于在工程中应用的方法,以有效提高混凝去除天然有机物效果,进而控制后氯化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生成量。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在于,在混凝过程中利用原位反应的方法引入一种与絮凝剂水解产物不同的吸附剂及其微观尺度上的吸附界面,通过吸附剂的微界面吸附作用和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提高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吸附剂及其微观尺度上的吸附界面,是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共同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反应生成的。其中,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絮凝剂种类与水厂采用的絮凝剂种类相关:当水厂采用的絮凝剂为铝盐时,则本发明采用铁盐;当水厂采用的絮凝剂为铁盐时,则本发明采用铝盐。高锰酸钾投加至处理水中后,与水中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原位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In situ MnO2);铁盐投加至处理水中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原位生成的氢氧化铁(In situ Fe(OH)3);铝盐投加至处理水中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原位生成的氢氧化铝(In situ Al(OH)3)。因此,当水厂采用铝盐絮凝剂时,高锰酸盐与铁盐共同投加至处理水中后,In situ MnO2与In situ Fe(OH)3颗粒的表面电位与铝盐絮凝剂不同,从而显著提高铝盐絮凝剂异相凝聚过程颗粒物碰撞效率;当水厂采用铁盐絮凝剂时,高锰酸盐与铝盐共同投加至处理水中后,In situ MnO2与In situ Al(OH)3颗粒的表面电位与铁盐絮凝剂不同。上述与絮凝剂水解产物不同的吸附剂,由于其表面性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与絮凝剂水解产物不同的吸附性能;另一方面,上述吸附剂通过原位反应生成而得,具有颗粒极其细小、比表面积丰富等特点,可充分发挥微界面尺度上的吸附作用进而提高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
所述的铁盐可选自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聚合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硝酸铁等中的一种或大于一种以上的混合盐;所述的铝盐可选自硫酸铝、氯化铝、聚合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硝酸铝、聚合硝酸铝、明矾等溶液中的一种或大于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1、根据水厂采用的絮凝剂种类,确定采用的絮凝剂种类:当水厂使用铝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铁盐;当水厂使用铁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铝盐。
2、将高锰酸钾与(1)中确定的絮凝剂在充分搅拌下溶解,形成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摩尔比为5∶1~1∶10。
3、将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待处理水中,投加点可以是一级泵站取水口,或一级泵站出水管至水厂混合单元之前的任意一个可投加液体药剂的位置。混合溶液投加量为,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算,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高锰酸钾的浓度在0.2~5mg/L之间。
4、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中后,通过原位反应生成In situ MnO2与In situFe(OH)3极细小吸附剂或In situ MnO2与In situ Fe(OH)3极细小吸附剂,这些吸附剂在混合单元经充分混合之后,在微界面尺度上与水中天然有机物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将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吸附在其表面,并进一步在水厂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下形成大颗粒絮体,大颗粒絮体最终通过沉淀与过滤单元得以去除。
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效果如下:
1.无需进行大规模工程改造即可方便地强化水厂絮凝过程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控制后氯化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方法简单,工程投资成本低,易于在工程中实现;
2.使用操作过程简便,在水厂日常运行管理基础上无需增加复杂的额外操作;
3.采用药剂为水处理中常用的净水药剂或净水材料,成本低廉;
4.对水中胶体颗粒物、浊度、颗粒物等去除也有良好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某水厂原水耗氧量为5.0mg/L,经污染源排查确认为天然有机污染。水厂采用聚合氯化铝混凝剂,投量达到20mg/L混凝去除耗氧量效果仍不理想,出厂水耗氧量为3.4mg/L,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当原水耗氧量<6mg/L时,出厂水耗氧量<3mg/L)。
采用本发明的吸附凝聚方法强化去除水中有机物:1)确定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絮凝剂采用三氯化铁;2)将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在充分搅拌下溶解,获得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的摩尔比为1∶1。3)在聚合氯化铝投量仍为20mg/L的条件下,将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厂一级泵站取水口处,且混合溶液投加量为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0.4mg/L。4)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中后,通过反应生成In situ MnO2与In situFe(OH)3极细小吸附剂;原位生成的吸附剂经水厂混合单元后,在絮凝单元中与水中腐殖酸、富里酸等有机物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将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吸附在其表面,并进一步在水厂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下形成大颗粒絮体,大颗粒絮体最终通过沉淀与过滤单元得以去除。经上述处理之后,出厂水耗氧量降低至2.9mg/L,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
实施例2
某水厂原水耗氧量为5.6mg/L,经污染源排查确认为天然有机污染。水厂采用硫酸铝混凝剂,投量达到40mg/L混凝去除耗氧量效果仍不理想,出厂水耗氧量为3.8mg/L,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当原水耗氧量<6mg/L时,出厂水耗氧量<3mg/L)。
采用本发明的吸附凝聚方法强化去除水中有机物:1)确定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絮凝剂采用硫酸铁;2)将高锰酸钾与硫酸铁在充分搅拌下溶解,获得高锰酸钾与硫酸铁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高锰酸钾与硫酸铁的摩尔比为1∶10。3)在硫酸铝投量仍为40mg/L的条件下,将高锰酸钾与硫酸铁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厂一级泵站取水口处,且混合溶液投加量为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1.0mg/L。4)高锰酸钾与硫酸铁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中后,通过反应生成In situ MnO2与In situ Fe(OH)3极细小吸附剂;原位生成的吸附剂经水厂混合单元后,在絮凝单元中与水中腐殖酸、富里酸等有机物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将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吸附在其表面,并进一步在水厂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下形成大颗粒絮体,大颗粒絮体最终通过沉淀与过滤单元得以去除。经上述处理之后,出厂水耗氧量降低至2.8mg/L,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
实施例3
某水厂原水耗氧量为6.5mg/L,经污染源排查确认为天然有机污染。水厂采用三氯化铁混凝剂,投量达到25mg/L混凝去除耗氧量效果仍不理想,出厂水耗氧量为5.2mg/L,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当原水耗氧量>6mg/L时,出厂水耗氧量<5mg/L)。
采用本发明的吸附凝聚方法强化去除水中有机物:1)确定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絮凝剂采用硫酸铝;2)将高锰酸钾与硫酸铝在充分搅拌下溶解,获得高锰酸钾与硫酸铝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高锰酸钾与硫酸铝的摩尔比为5∶1。3)将高锰酸钾与硫酸铝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厂静态混合器之前,且混合溶液投加量为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5.0mg/L。4)在三氯化铁投量仍为25mg/L的条件下,将高锰酸钾与硫酸铝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中后,通过反应生成In situ MnO2与In situ Al(OH)3极细小吸附剂;原位生成的吸附剂经水厂混合单元后,在絮凝单元中与水中腐殖酸、富里酸等有机物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将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吸附在其表面,并进一步在水厂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下形成大颗粒絮体,大颗粒絮体最终通过沉淀与过滤单元得以去除。经上述处理之后,出厂水耗氧量降低至4.2mg/L,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
实施例4
某水厂原水耗氧量为6.5mg/L,经污染源排查确认为天然有机污染。水厂采用三氯化铝混凝剂,投量达到40mg/L混凝去除耗氧量效果仍不理想,出厂水耗氧量为5.5mg/L,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当原水耗氧量>6mg/L时,出厂水耗氧量<5mg/L)。
采用本发明的吸附凝聚方法强化去除水中有机物:1)确定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絮凝剂采用聚合硫酸铁;2)将高锰酸钾与聚合硫酸铁在充分搅拌下溶解,获得高锰酸钾与聚合硫酸铁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高锰酸钾与聚合硫酸铁的摩尔比为1∶10。3)在三氯化铝投量仍为40mg/L的条件下,将高锰酸钾与聚合硫酸铁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厂混合单元管式静态混合器前端的药剂加注口,且混合溶液投加量为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0.8mg/L。4)高锰酸钾与硫酸铁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中后,通过反应生成In situ MnO2与In situ Fe(OH)3极细小吸附剂;原位生成的吸附剂经水厂混合单元后,在絮凝单元中与水中腐殖酸、富里酸等有机物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将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吸附在其表面,并进一步在水厂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下形成大颗粒絮体,大颗粒絮体最终通过沉淀与过滤单元得以去除。经上述处理之后,出厂水耗氧量降低至4.0mg/L,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

Claims (2)

1.一种强化异相凝聚过程改善絮凝效果、提高絮体粒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常规混凝工艺中,将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利用原位反应生成的In situ MnO2和絮凝剂原位水解产物作为絮凝晶核,增大颗粒物浓度,进而改善絮凝效果并提高絮体的粒径;
所述的原位反应生成的In situ MnO2是由所述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中的高锰酸钾与水中还原性物质反应后原位析出的水合二氧化锰;
所述的絮凝剂原位水解产物是由所述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中的絮凝剂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原位水解析出的固体颗粒;
所述的絮凝剂的种类的选择与水厂使用的絮凝剂种类有关:当水厂使用铝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铁盐;当水厂使用铁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铝盐;
当所述的絮凝剂为铁盐时,所述的絮凝剂原位水解产物为原位水解析出的氢氧化铁(In situ Fe(OH)3);当所述的絮凝剂为铝盐时,所述的絮凝剂原位水解产物为原位水解析出的氢氧化铝(In situ Al(OH)3);
所述的铁盐选自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聚合氯化铁、聚合硫酸铁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盐;
所述的铝盐选自硫酸铝、氯化铝、聚合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硝酸铝、明矾溶液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异相凝聚过程改善絮凝效果、提高絮体粒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中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摩尔比为5∶1~1∶10;
所述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的投加量按照以下方法确定: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算,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高锰酸钾的浓度在0.2~5mg/L之间。
CN201010246890.6A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Active CN102344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46890.6A CN102344180B (zh)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46890.6A CN102344180B (zh)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4180A CN102344180A (zh) 2012-02-08
CN102344180B true CN102344180B (zh) 2014-05-28

Family

ID=45543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6890.6A Active CN102344180B (zh)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441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10518A (zh) * 2015-09-30 2015-12-02 河北泽世康化工有限公司 酸性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05923831B (zh) * 2016-06-13 2018-08-2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低温水除浊方法与评价方法
CN110713303B (zh) * 2019-10-24 2021-12-14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电聚结强化纳米吸附沉淀污水处理方法
CN110803832A (zh) * 2019-11-18 2020-02-18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协同处理含伴生腐殖质类天然有机物、铁锰和氨氮的高浊地下水的方法及装置
CN115121296B (zh) * 2022-07-05 2023-09-05 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平东发电分公司 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重度有机物污染的处理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2476A (zh) * 2006-12-01 2007-05-16 北京工业大学 助凝去除水中痕量磷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2476A (zh) * 2006-12-01 2007-05-16 北京工业大学 助凝去除水中痕量磷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4180A (zh)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v et al. Roles of magnetic particles in magnetic seeding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process for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CN101327976B (zh) 水处理絮凝剂
Wu et al. A study of titanium sulfate flocculation for water treatment
CN102344180B (zh) 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
CN100579913C (zh) 聚合硫酸铁复合混凝剂及其应用
CN100500589C (zh) 一种含硼聚合硅酸硫酸铝铁复合絮凝剂
CN103588272B (zh) 一种无机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利用其处理低温低浊高有机物水体的强化混凝方法
CN107381749B (zh) 一种磁性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ang et al. Enhanced coagulation for mitig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 precursors: A review
WO2016192144A1 (zh) 一种TiO2基混凝剂及其应用
CN101983933A (zh) 基于前驱体形态和絮凝剂形态匹配的消毒副产物控制方法
CN203112625U (zh) 一种原水突发性铊污染应急处理系统
CN102153183A (zh) 纳米氧化铁-阳离子聚电解质耦合多元复合絮凝剂
CN100567173C (zh) 水处理复配混凝剂及其复配混凝方法
CN101973616B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原水处理的复合混凝剂制备方法
CN103359815B (zh) 一种用于治理污浊水或污染水的凝聚剂
Shabanizadeh et al. A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pomegranate seeds in flocculation-coagul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COD and turbidity removal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Yue et al. Design and coagulation mechanism of a new functional composite coagulant in removing humic acid
Zong et al.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ral reef-like floc towards the removal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contaminant
CN105152260A (zh) 一种城镇废水固化消除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44191A (zh) 一种强化异相凝聚过程以改善絮凝效果、提高絮体粒径的方法
CN103253725A (zh) 一种利用原位生成羟基氢氧化铁In situ FeOxHy去除再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
CN101973615A (zh) 一种用于饮用水源水污染应急处理的复合净水剂制备方法
CN103232103A (zh) 一种利用铁盐混凝剂原位水解生成羟基氧化铁用于去除再生水中磷的方法
CN108658196A (zh) 工业废水处理用复合絮凝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