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16C - N-苯甲酰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N-苯甲酰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16C
CN1023316C CN 86108213 CN86108213A CN1023316C CN 1023316 C CN1023316 C CN 1023316C CN 86108213 CN86108213 CN 86108213 CN 86108213 A CN86108213 A CN 86108213A CN 1023316 C CN1023316 C CN 102331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grams
compound
compounds
millili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8610821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86108213A (zh
Inventor
芳贺隆弘
山田修逸
杉秀男
小柳彻
冈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filed Critical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Publication of CN86108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6108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1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其中X字氢原子,卤原子或硝基,n是1至3的整数,Q是
式中各项定义详见说明书。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新的N-苯甲酰脲化合物,以其为有效成份的抗肿瘤组合物,服用这些化合物来治疗癌症的方法以及制备这些化合物的方法。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包括N-苯甲酰基-N′-[4-2-嘧啶基氧代或吡啶基氧代)-苯基]脲,N-苯甲酰基-N′-[3-2-嘧啶基氧代)-苯基]脲,和N-苯甲酰基-N′-[3-2-哒嗪基氧代)-苯基脲类化合物。
下述文献披露了与本发明化合物相似的化合物。
日本未审查专利(早期公开)No.10972    V1982公开了N-苯甲酰基-N′-[4-2-嘧啶基氧代或吡啶基氧代)苯基]脲化合物。然而这些化合物在化学结构,即直接与脲基相连的苯环上的取代基与本发明的化合物不同。此外,本发明的化合物在抗肿瘤效果方面比上述公开的化合物强。申请人认为没有先有技术披露过相似于本发明的N-苯甲酰基-N′-[3-2-嘧啶基氧代)苯基]脲化合物和N-苯甲酰基-N′-[3-哒嗪基氧代)苯基]脲化合物。最相关的先有技术文献可能是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No35174/1983,No72566/1983,美国专利4418066和英国专利2062634。然而它们所公开的是N-苯甲酰基-N′-[3-(苯氧基)苯基]脲化合物和N-苯甲酰基-N′-[3-(2-吡啶基氧代)-苯基]脲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与本发明的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有实质性的差别,并且只披露过基作为农药,主要是杀虫剂的应用,而未披露或建议过其有抗肿瘤活性。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N-苯甲酰基-N′-取代的苯基脲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取代基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带有一些特别取代基的新的N-苯甲酰脲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这类化合物一般几乎不能溶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相应地也不易 被肠道所吸收。因此由于服药方式,这些化合物有时显示不出其抗肿瘤活性,使通过腹内服用这些药物来进行治疗受到了限制。然而,本发明通过一种简单的配方来服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可治疗肿瘤和癌症并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无副作用。本发明包括上述内容。
本发明提供通式(Ⅰ)的N-苯甲酰脲化合物:
Figure 861082133_IMG15
其中X是氢,囟原子或硝基,n是1至3的整数,Q是
Figure 861082133_IMG16
其中Y1是未取代或取代的烷基,或烷氧基或烷基部分是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烷氧羰基,Y2是氢,囟原子,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或烷氧 基或烷基部分是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烷氧羰基,Z是氢,囟原子,三氟甲基或硝基,每一个A和B是=CH-或氮原子,A和B中的一个是=CH-另一个是氮原子,其条件是(1)当Q是
其中A是=CH-,
Figure 861082133_IMG18
其中当X是氢和Y1是烷基时Z不是氢,囟原子也不是三氟甲基,(2)当Q是
Figure 861082133_IMG19
其中A是氮原子,Y1是三氟甲基,Y2不是氢原子。
本发明还提供了以这些化合物作为活性成份的抗肿瘤组合物,使用这些化合物治疗癌症的方法以及制备这些化合物的过程。
参照优先选用的实施方案下面详述本发明。
在上述通式(Ⅰ)中,当Y1或Y2是取代的烷基,或烷氧基或烷基部分被取代了的烷氧羰基时,烷基或烷基部分可被一个或更多的下列的基团所取代;囟素、烷氧基、烷硫基、氰基和硫氰酯基。烷基和烷基部分可 有1至6个碳原子,具体地说,它们可以是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或己基。
通式(Ⅰ)中的囟原子包括氟、氯、溴、碘。通式(Ⅰ)所代表的优先选用的化合物如下。
(1)(X)n是1或2个囟原子或硝基。
(2)Y1是可被囟素、烷氧基、烷硫基、氰基或硫氰酸酯基取代的烷基或烷氧基,最好选用可被囟素、烷氧基或烷硫基取代的烷基,特别是可被囟素取代的烷基。
(3)Y2是氢原子或可被囟素、烷氧基、烷硫基、氰基或硫氰酸酯基取代的烷基或烷氧基,最好是氢原子或烷基。
(4)Q是
Figure 861082133_IMG20
最好是
Figure 861082133_IMG21
其中Z最好是囟原子。
通式(Ⅰ)的N-苯甲酰脲化合物,可通过上述方法制备,例如,通过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通式Ⅱ的化合物:
Figure 861082133_IMG22
其中R1是异氰酸酯基,氨基,
Figure 861082133_IMG23
其中X,Y1,Y2和n定义同上,与具有下述通式的化合物反应
Figure 861082133_IMG24
其中R2
Figure 861082133_IMG25
(其中Y1和Y2如上所定义,R3是氨基或异腈酸根,其不同于R1)或卤原子反应,当R1
Figure 861082133_IMG26
时,R2是囟原子,当R1的异氰酸酯基或氨基时,R2
A,B和Z如上所定义。
现在详述上述方法。
A-1
(在溶剂存在下)/(0-120℃,0.1-24小时) (Ⅰ)
在上述反应中可使用的溶剂是辛烷苯、甲苯、二甲苯、一氯甲苯、吡 啶、二烷、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乙酸乙酯,丙酮或甲基乙基酮。
[A-2]
(在溶剂存在下)/(50℃-回流温度0.1-24小时) (Ⅰ)
反应中所用溶剂可与反应[1]相同。
[A-3]
其中Hal是囟原子。
可使用的碱性物质是NaOH,KOH,Na2CO3,K2CO3, AgCO3,氢化钠,正-丁基锂等。
所用溶剂可以是惰性极性溶剂,如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六甲基磷酰胺或Sulforane,酮,如丙酮,甲、乙酮或甲基异丁基酮,或囟代烃如二氯甲烷,氯仿等。
[A-4]
Figure 861082133_IMG31
(在碱性物质和溶剂存在下)/(0-150℃,0.1-24小时) (Ⅰ)
其中Hal是囟原子。
所用碱性物质和溶剂同反应[A-3]。可以制备用在上述[A-1]反应中的式Ⅲ-1的苯胺化合物,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制备。
[B-1]
Figure 861082133_IMG32
(在碱性物质和溶剂存在下)/(0-200℃,0.1-10小时) (Ⅰ)
其中Hal是囟原子,M是氢原子,钾或钠。
在上述反应中,当M是氢原子时则需要碱性物质存在。用在上述反应中的碱性物质和溶剂可与反应[A-3]中所用的相同。优先选用在氮气氛下进行缩合反应。
[B-2]
Figure 861082133_IMG33
其中Hal是囟原子。
用在上述反应中的碱性物质和溶剂可与反应[A-3]相同。
Figure 861082133_IMG34
Figure 861082133_IMG35
Figure 861082133_IMG36
其中M′是钠或钾,Y′是囟原子,烷氧基,烷硫基,氰或硫氰酸酯基。
[B-5]
Figure 861082133_IMG37
Figure 861082133_IMG39
用于上述[A-2]反应中的式Ⅲ-2的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用下述方法制备:
[B-6]
(Ⅲ-1)+Cocl2(在溶剂存在下)/(50℃-150℃ 0.1-24小时) [Ⅲ-2]
所用溶剂对碳酰氯必须是惰性的,可与上述反应[A-1]所用的相同,其条件是不包括二甲基亚砜。
用在上述反应[A-3]中的式Ⅱ-3的N-苯甲酰基-N′-苯基脲化合物,例如,可用下述方法制备:
Figure 861082133_IMG40
用于上述反应[A-1]的式[Ⅳ-1]的苯胺化合物可使用相应的原料以同上反应[B-1]-[B-5]的方式制备。式[Ⅳ-2]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式Ⅱ-4的脲类化合物(用于反应[A-2]和[A-4] )可分别以相似于上述反应[B-6]和[B-7]的方式来制备。用于制备式Ⅰ的N-苯甲酰脲化合物的中间体,如上所述,大多数被下式Ⅵ和Ⅶ所代表,并且是新的。
Figure 861082133_IMG41
其中R3,Y1,Y2和Z如上所定义。
表1列出了式Ⅵ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表1
中间体编号    式Ⅵ    物理性质
R3Y1Y2A Z 熔点℃
1 NH2CH3H N Cl 58-64
2    ″    ″    ″    ″    Br    103-108
3 ″ COOCH3″ ″ ″ 139-140
4 ″ C2H5″ ″ ″ 82-87
5 ″ CH2OCH3″ ″ ″ 89-95
6 ″ CH2SCH3″ ″ ″ -
7 ″ CH2CN ″ ″ ″ -
8 ″ CH2SCN ″ ″ ″ -
9 ″ CHF2″ ″ Cl -
10 ″ OCH3″ ″ ″ 91-96
11 ″ C2H5″ ″ ″ 60-64
12 ″ OCHF2″ ″ ″ -
13 ″ OCF2CHFCF3″ ″ ″ -
14 ″ CH3″ ″ H -
15 ″ ″ ″ ″ CF3-
16 ″ ″ ″ ″ NO2-
17 NH2CH2OCH3Cl N Br -
18 ″ CH3CH3″ ″ 182-185
19 ″ ″ C2H5″ ″ -
20    NCO    ″    H    ″    ″    -
21 NH2CF3Cl ″ ″ 油状物
22 ″ CH3CH2OCH3″ ″ ″
23 ″ ″ COOCH3″ ″ -
24 ″ CF3H =CH- Cl -
25 ″ CH3″ ″ NO276-79
26    ″    ″    ″    ″    Br    70-74
27 ″ CF3″ ″ ″ -
28 ″ ″ ″ ″ CF3-
29    ″    ″    ″    ″    H    -
30 ″ CF2H ″ ″ Cl -
其中R-3,Y2,A,B和Z如上所定义。
表2.给出了式Ⅶ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表2
中间体编号    式Ⅶ    物理性质
R3Y2A B Z 熔点℃
31 NH2CH3N CH Cl 86-91
32 ″ H ″ ″ Br n21.4 D1.6462
33 ″ C2H5″ ″ ″ n30.2 D1.6164
34 ″ ″ ″ ″ Cl n22.4 D1.5998
35 ″ CH3CH N ″ 116-118
36    ″    F    N    CH    I    -
37    ″    Cl    ″    ″    Br    -
38 ″ NO2″ ″ ″ -
39 ″ OCH3″ ″ ″ -
40 ″ CF3″ ″ ″ -
41 ″ CH2OCH3″ ″ NO2-
42 NH2CH2OCH3N CH CF3-
43 ″ CH3″ ″ H -
44    ″    ″    ″    ″    Br    油状物
45    NCO    ″    ″    ″    Cl    -
46 NH2CH2CN ″ ″ Br -
47 ″ COOCH3″ ″ ″ -
注:中间体32-34的物理性质是折光指数。相似于表2中的下述化合物可能被涉及。
中间体48:2-甲基-3-(5-氯-2-嘧啶基氧代)苯胺。
中间体49:2-甲基-3-(5-溴-2-嘧啶基氧代)苯胺。
下述实施例将进一步介绍本发明,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
合成实施例1
1号化合物的合成
N-(2-硝基苯甲酰基)-N′-[3-(5-氯-2-嘧啶基氧代)-4-甲基苯基]脲
(1)在氮气氛下,于100℃将19.8克的5-氨基-2-甲基苯酚,37克的碳酸钾,20克的2,5-二氯嘧啶和200毫升的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反应1.5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30克的3-(5-氯-2-嘧啶基氧代)-4-甲基苯胺,其熔点为86-91℃。
(2)将20克从步骤(1)得到的3-(5-氯-2-嘧啶基氧代)-4-甲基苯胺溶于100毫升二噁烷中,将其溶液加入到19.6克的2硝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在室温反应18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水中,在50℃用热水洗涤,然后用甲醇洗涤,得到33.6克所需产物,熔点214-219℃。
合成实施例2
合成8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3-(6-氯-3-哒嗪基氧代)-4-甲基苯基]脲
(1)在氮气氛下,于120℃将4.0克的3,6-二氯哒嗪,3.3克的5-氨基-2-甲基苯酚,3.73克的碳酸钾和40毫升的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反应1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后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3.4克的3-(6-氯-3-哒嗪基氧代)-4-甲基苯胺,熔点116-118℃。
(2)将2.0克上述步骤1得到的产物溶于20毫升二噁烷中,所得溶液 加入到1.95克的2-硝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在室温反应该混合物17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反应产物,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剩余物,得到3.4克所需产物,熔点231-236℃。
合成9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4-(氟-3-(5-碘代-2-嘧啶基氧代)苯基]脲
(1)在100℃将2.0克的2-氯-5-碘代嘧啶,1.03克的2-氟苯酚,2.30克的碳酸钾和20毫升的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反应1小时。
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得到2.56克的2-(2-氟苯氧基)-5-碘代嘧啶。
(2)将2.56克上述步骤(1)的产物溶于10毫升浓硫酸中,将由0.68毫升硝酸与2毫升浓硫酸组成的混合物缓慢地滴加到上述溶液中于室温进行反应。
完成反应后,将反应产物倾入到冰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剩余物,得到1.77克的2-(2-氟代-5-硝基苯氧基)-5-碘代嘧啶。
(3)将从步骤(2)得到1.6克2-(2-氟-5-硝基苯氧基)-5-碘代嘧啶加入到10毫升冰乙酸中,加热至90℃,然后逐渐地加入1.24克还原铁。回流混合物5分钟,将温度降至室温。加入丙酮和水的混合物,过滤混合物。蒸发掉滤物中的溶剂,将剩余物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提取物,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剩余物,得到1.31克3-(5-碘代-2-嘧啶基氧代)-4-氟苯胺。
(4)将1.31克从上述步骤(3)中得到的产物溶于20毫升二噁烷中,加入1.15克2-硝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在室温反应混合物15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到50℃的温水中,过滤,用50℃水洗涤,然后悬浮于乙酸乙酯中,加入正己烷,过滤,得到1.80克所需产物,熔点220-221℃。
合成实施例4
合成23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4-(5-氯-2-嘧啶基氧代)-3-甲基苯基]脲
(1)在氮气氛下于100℃将20克的4-氨基-2-甲基苯酚,3.7克的碳酸钾,2.0克的2,5-二氯嘧啶和20毫升的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反应2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2.0克的4-(5-氯-2-嘧啶基氧代)-3-甲基苯胺,其折光指数(11D    22.4)=1.6105。
将从以上步骤(1)中得到的2.00克4-(5-氯-2-嘧啶基氧代)-3-甲基苯胺溶于30毫升二噁烷中,然后将其加入到装有2.12克的2-硝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的烧瓶内。在室温将该混合物反应14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50℃温水内,过滤。用50℃温水洗涤所得结晶,然后悬浮于乙酸乙酯中,加入正己烷后过滤,得到2.82克的所需产物,熔点204-206℃。
合成实施例5
合成30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4-(5-溴-2-嘧啶基氧代)-3-甲氧基甲基苯基]脲
(1)在4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及振荡条件下将2.2克的2-氯-6-甲氧基甲基-4-硝基苯酚,0.30克的10%钯碳,11.50克的氧化镁,20毫升的乙醇和30毫升水的混合物反应10小时。
反应完成后,向产物内加入丙酮,过滤混合物,减压蒸馏过滤物得到剩余物。再加入丙酮,重复上述过程。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1.27克的4-氨基-2-甲氧基甲基苯酚,熔点121-126℃。
(2)在氮气氛下于100℃将1.60克5-溴-2-氯嘧啶,1.27克的4-氨基-2-甲氧基甲基苯酚,2.30克的碳酸钾和30毫升的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反应1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1.38克的4(5-溴-2-嘧啶基氧代)-3-甲氧基甲基苯胺,熔点89-95℃。
(3)将1.38克从上述步骤(2)中所得到的产物溶于10毫升二噁烷中,然后将其滴加到1.04克的2-硝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在10毫升二噁烷的溶液中,在室温将混合物反应17小时。
完成反应后,将产物倾入水中,用丙酮提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提取物,蒸去乙酸乙酯。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剩余物,用甲醇洗涤所得结晶,用二甲基亚砜溶解并倾入水中,过滤后得到1.66克所需产物,其熔点为187-189℃。
合成实施例6
合成34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4-(5-氯-2-嘧啶基氧代)-3-二氟-甲基苯基]脲
(1)将15克的水杨醛和13.9克的乙二硫醇溶于100毫升乙酸中,在冰冷却下逐渐加入12毫升三氟化硼(乙醚复合物)。
滴加完后,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反应1小时。
反应完成后减压蒸去乙酸,向剩余物内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进行提取。用饱和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的水溶液洗涤,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得到22.8克的2-(2-羟苯基)-1,3-二硫戊环(dithiolan)。
(2)将8.5克-二氯嘧啶,12.4克从前述步骤(1)得到的产物和10克的碳酸钾溶于50毫升二甲基甲酰胺中,在100℃,搅拌反应。
反应完成后,将产物浸入冰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用水和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14.6克的2-[2-(5-氯-2-嘧啶基氧代)苯基]-1,3-二硫戊环。
(3)28.7克的氯化汞溶于由300毫升乙腈和60毫升水所组成的溶剂混合物中,然后在搅拌下逐渐向其内滴入160毫升乙腈和12毫升水内溶有14.9克二硫戊环(上述步骤(2)中得到)的溶液。
滴加完成后,在室温搅拌混合物直至原料溶解。然后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4小时。
反应完成后,从反应产物中过滤出不溶物,减压蒸去溶剂。向剩余物内加入二氯甲烷和水进行提取。用饱和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5.5克的2-(5-氯-2-嘧啶基氧基)苯甲醛。
(4)在室温下将2.5克的苯甲醛二氯甲烷(5毫升)溶液(上述步骤3得到)逐滴地加入到溶于1.9克二乙氨基硫三氟化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中。滴加完成后,在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倾入到冰水中,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1.1克的2-(5-氯-2-嘧啶基氧基)-苯并二氟化物。
(5)在冰冷却条件下将0.85毫升浓硝酸和0.85毫升浓硫酸的混合物滴加到溶有2.2克苯并二氟化物的浓硫酸(15毫升)溶液中,温度保持在0~5℃。
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倾入冰水中,用二氯甲烷提取。用饱和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的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1.7克的2-(5-氯-2-嘧啶基氧基)-5-硝基苯并二氟化 物。
(6)将1.7克从上述步骤(5)得到的产物溶于50毫升乙酸中,然后将该溶液加热至90℃。在搅拌下加入2.3克还原铁进行反应。
反应完成后,从反应产物中滤出不溶物,加入二氯甲烷和水提取过滤物。用饱和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提取物,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0.56克的5-氨基-2-(5-氯-2-嘧啶基氧基)-苯并二氟化物。
(7)0.96克的氨基苯并二氟化物(步骤(6)得到)的二噁烷溶液(10毫升)在室温被逐渐地滴加到由二硝基苯胺制得的0.74克2-硝基苯甲酰异氰酸酯的二烷(5毫升)溶液内。滴加完后,在室温搅拌反应混合物1小时。
反应完成后,减压蒸去二噁烷,用二氯甲烷重结晶剩余物,得到0.9克的N-(2-硝基苯甲酰基)-N′-[4-(5-氯-2-嘧啶基氧代)-3-二氟甲基苯基]脲,熔点185-186℃。
合成实施例7
合成24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4-(5-溴-2-嘧啶基氧代)-3-甲基苯基]脲
(1)除了1.27克的4-氨基-2-甲氧基甲基苯酚被1.02克的4-氨基-2-甲基苯酚代替外其它过程均同于合成实施例5(2)的过程,制得4-(5-溴-2-嘧啶基氧代)-3-甲基苯胺。
(2)将1.7克的苯胺(步骤1得到)溶于5毫升乙酸乙酯中,在室温将其加入到在15毫升乙酸中含有0.01摩尔的碳酸氯的溶液内,在室温搅拌反应混合物3小时,然后在回流条件下,再反应1小时。
反应完成后减压蒸除乙酸乙酯,真空干燥剩余物,得到1.8克的4-(5-溴-嘧啶基氧代)-3-甲基苯基异氰酸酯。
(3)将1.8克的从上述步骤(2)得到的异氰酸酯溶于20毫升的甲苯中,在搅拌下加入0.98克的2-硝基苯胺,在回流下反应混合物4小时。
反应完成后,向产物内加入10毫升甲醇,冷却混合物。过滤收集沉淀的结晶物,得到1.2克所需产物。
合成实施例8
合成37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4-(5-氯-2-嘧啶基氧代)-3-乙基苯基]脲
(1)将5.78克的2-硝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溶于10毫升二噁烷中,然后在室温将其滴加加入溶有4.12克4-氨基-2-乙基苯酚的二噁烷(100毫升)中,在室温搅拌反应混合物12小时。
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倾入水中,过滤收集沉淀的结晶,用甲醇洗涤得到N-(3-乙基-4-羟苯基)N′-(2-硝基苯甲酰基)-脲。
(2)将上述步骤(1)所得到的脲溶于100毫升二甲基亚砜中,加入1.4克的氢氧化钾,然后再加入4.9克的2.5-二氯嘧啶。在50℃反应混合物5小时。
反应完成后,向反应产物内加入200毫升的甲醇,过滤收集沉淀的结晶,用水和甲醇洗涤结晶得到所需的产物。
合成实施例9
合成51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4-(5-氯-2-吡啶基氧代)-3-三氟甲基苯基]脲
(1)将10克的5-氯-2-吡啶酮,14.3克的2-氯-5-硝基苯并三氟化物,26.6克的碳酸钾和60毫升的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在100℃反应2小时。
反应完成后,产物被倾入70毫升乙醚中,连续地用水,10%氢氧化钠水溶液,和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各洗涤二次,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发 掉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6.4克的2-(5-氯-2-吡啶基氧代)-5-硝基苯并三氟化合物。
(2)将6克从步骤(1)得到的产物溶于40毫升冰乙酸中,在强烈搅拌下加入6.3克还原铁,反应混合物30分钟。
反应完成后,从反应产物中滤出不溶物,蒸去溶剂。用8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不溶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二次,用无水硫酸钾干燥。蒸去溶剂,得到4.2克的4-(5-氯-2-吡啶基氧代)-3-三氟甲基苯胺。
(3)将在5毫升二噁烷中溶有1.6克2-硝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的溶液滴加到8毫升溶有2.0克上述步骤(2)产物的二烷溶液内,在室温将混合物反应过夜。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倾入水中过滤,用甲醇洗涤。用乙酸乙酯溶解所得结晶,滤出不溶物。加入正己烷进行结晶,得到3.1克所需产物,熔点196-198℃。
合成实施例10
合成55号化合物
N-(2,4-二硝基苯甲酰基)-N′-[3-三氟甲基-4-(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代)苯基]脲
(1)将6克的2-三氟甲基苯酚,5.9克2-氯-5-三氟甲基吡啶9.6克碳酸钾和40毫升二甲基亚砜的混合物在100℃反应4小时。
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倾入到70毫升乙醚中,分别用水,10%氢氧化钠水溶液,和饱和氯化钠水溶液连续地洗涤2次,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发溶剂,得到8.2克的2-(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代)苯并三氟化物。
(2)将8克2-(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代)-苯并三氟化物(步骤1得到)溶于45毫升浓硫酸中,将其冷却至0℃后,在0-5℃滴加入3.3克的60%硝酸。滴加完后在0-5℃将混合物搅拌反应1小时。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倾入水中,用二氯甲烷提取二次。用饱和氯 化钠水溶液洗涤2次,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得到7.2克的2-(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代)-5-硝基苯并三氟化物。
(3)将7克2-(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代)-5-硝基苯并三氟化物(步骤(2)得到)溶于50毫升冰乙酸中,在强烈搅拌下加入6.7克还原铁。混合物反应30分钟。
反应完成后,从反应产物中过滤出不溶物,蒸发掉溶剂。所得剩余物溶于二氯甲烷中,用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2次,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溶剂,用硅胶柱色谱提纯,得到2.7克的4-(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代)-3-三氟甲基苯胺。
(4)将通过溶解1.4克的2,4-二硝基苯并异氰酸酯溶于5毫升二噁烷得到的溶液滴加到溶有1.5克上述步骤(3)产物的8毫升二噁烷溶液内,在室温将混合物反应过夜。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倾入水中,过滤。用乙酸乙酯溶解所得结晶,滤出不溶物。加入正己烷进行结晶,得到1.8克的所需产物,熔点235-238℃。
下面的表3和表4给出了本发明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表3
化合物 (X)nQ1熔点(℃)
Y2A B Z
1 2-NO2CH3N CH Cl 214-219
2    ″    H    ″    ″    Br    207-210
3 ″ C2H5″ ″ ″ 223-227
4    2-Cl    ″    ″    ″    Cl    174-179
5 2-NO2″ ″ ″ ″ 224-228
6 4-Cl,2-NO2″ ″ ″ ″ 199-205
7 2,4-(NO22″ ″ ″ ″ 224-228
8 2-NO2CH3CH N ″ 231-236
9    ″    F    N    CH    I    220-221
10    ″    Cl    ″    ″    Br    -
11 2-NO2NO2″ ″ ″ -
12 ″ OCH3″ ″ ″ -
13 ″ CF3″ ″ ″ -
表3(续)
化合物号 (X)nQ1熔点(℃)
Y2A B Z
14 2-NO2CH2OCH3N CH NO2-
15 ″ CH2SCH3″ ″ CF3-
16 4-Cl,2-NO2CH3″ ″ Cl 188-190
17 2,4-(NO22″ ″ ″ ″ 199-202
18 4,6-Cl2,2-NO2″ ″ ″ ″ -
19 2-NO2″ ″ ″ H -
20    ″    ″    ″    ″    Br    230-232.5
21 ″ CH2CN ″ ″ ″ -
22 ″ COOCH3″ ″ ″ -
表4
Figure 861082133_IMG44
化合物号 (X)nQ2熔点(℃)
Y1Y2A Z
23 2-NO2CH3H N Cl 204-206
24    ″    ″    ″    ″    Br    214-217
25    ″    COOCH3    ″    ″    ″    200-201
26 2-Cl CH3″ ″ ″ 204-205
27 4-Cl,2-NO2″ ″ ″ ″ 229-235
28 2,4-(NO22″ ″ ″ ″ 232-235
29 2-NO2C2H5″ ″ ″ 211-212.5
30 ″ CH2OCH3″ ″ ″ 187-189
31 ″ CH2SCH3″ ″ ″ 200-201
32 ″ CH2CN ″ ″ ″ 231-233
33 ″ CH2SCN ″ ″ ″ 189-190
34 ″ CHF2″ ″ Cl 185-186
35 ″ OCH3″ ″ ″ 219-221
36 2-Cl CH3″ ″ ″ 197-199
表4(续)
化合物号 (X)nQ2熔点(℃)
Y1Y2A Z
37 2-NO2C2H5H N Cl 181-184
38 ″ OCHF2″ ″ ″ 217-219
39 ″ OCF2CHFCF3″ ″ ″ 75-79
40 H CH3″ ″ ″ -
41 2-NO2″ ″ ″ H -
42 ″ ″ ″ ″ CF3-
43 ″ ″ ″ ″ NO2-
44 4,6-Cl2,2-NO2″ ″ ″ Cl -
45 2-NO2CH2OCH3Cl ″ Br 236-238
46 ″ CH3CH3″ ″ 248-249.5
47 ″ ″ C2H5″ ″ -
48 ″ CF3Cl ″ ″ 221-224
49 ″ CH3CH2OCH3″ ″ 208-210
50 ″ ″ COOCH3″ ″ -
表4(续)
化合物号 (X)nQ2熔点(℃)
Y1Y2A Z
51 2-NO2CF3H =CH- Cl 196-198
52 ″ CH3″ ″ NO2218-221
53 2,4-(NO22″ ″ Br 193-200
54 2-NO2-4-Cl CF3″ ″ ″ 213-216
55 2,4-(NO22″ ″ ″ CF3235-238
56 2-NO2″ ″ ″ H -
57 ″ CF2H ″ ″ Cl -
作为相似于表3的化合物,可能涉及到下述化合物。
58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2-甲基-3-(5-氯-2-嘧啶基氧代)苯基]脲,熔点214-216℃。
59号化合物
N-(2-硝基苯甲酰基)-N′-[2-甲基-3-(5-溴-2-嘧啶基氧代)苯基]脲,熔点206-208℃。
本发明的这些化合物对抗肿瘤病是有效的,P-388血友病,L-1210血友病,B-16黑素瘤,M-5076肉瘤,克隆38,克隆26,路易斯肺癌等的动物试验,如小鼠试验已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国家癌症研究所对一些试验化合物进行了体内试验以测定其作为为抗肿瘤药的适应性,并发表了试验报告。详见“癌症化学疗法报告”第三部,卷3,2号(1972年),作者:Dera,Gveenberg,Maedonald,Sehumaeher和Abbott。试验报告中介绍了标准的抗肿瘤试剂筛选试验,其中两组试验系统对本发明来讲十分重要。它们是淋巴血友病P388和黑素病的黑素瘤B-16。在小鼠中发现这些瘤。一般来讲,好的抗肿瘤活性在试验报告中是以治疗过的动物(T)高于对照组动物(C)的平均幸存时间增加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在人类血友病的治疗过程中其治疗作用是相似的。
通过试验来证明抗肿瘤活性时,平均幸存时间比T/C×100≥125%被认为是必要的。
下面介绍本发明的N-苯甲酰脲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急性毒理试验,使用剂量和服用方式。
(1)抗肿瘤活性
试验实施例1(腹内-腹内)
使用BDF1小鼠,腹内注射P-388血友病细胞,注射量为1×106 细胞/小鼠。服用试验化合物2次,即注射后1天和4天各一次。观察小鼠30天内的生死情况。对照组小鼠服用生理盐水其ILS(%)定为0,以此来确定每一治疗组所增加的生存时间ILS(%)。
下表5给出了结果。试验化合物内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吐温-80)配成试验用药。
表5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
1    25    88
12.5    67
2    100    99
3    50    126
12.5    74
5    12.5    75
8    50    39
9    200    42
17    6.25    91
20    25    68
12.5    33
23    12.5    45
25    400    56
26    12.5    95
27    ″    >153
28    ″    84
29    ″    132
30    50    74
32    100    105
33    200    107
35    100    84
36    12.5    89
37    ″    >143
45    200    >118
51    25    60
12.5    41
表5续
52    50    80
53    50    106
55    50    74
注:
ILS(%)*根据下式计算增加的生存时间:
ILS(%)=MST-100,
其中MST是试验和对照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之比。
试验实施例2(腹内-口服)
使用BDF小鼠,注射P-388血友病细胞,注射量为1×106细胞/小鼠。服用2次试验药物,即注射后1天和4天服用。观察小鼠30天内的生死情况。对照组服用生理盐水,ILS%定为0,以此来确定每一治疗组所增加的生存时间ILS(%)。
下表6-1,6-2和6-3给出了试验结果。根据下述的配方实施例4配制试验和比较药物。
表6-1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1    100    90
50    67
3    400    114
200    76
4    100    111
5    100    101
50    55
17    12.5    111
20    200    84
表6-2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23    12.5    147
24    25    104
12.5    48
26    200    32
27    100    126
50    51
28    50    126
29    50    116
25    72
30    800    114
34    25    78
36    200    55
37    25    159
38    200    118
表6-2(续)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Comparative    1600    86
Compound    No.1    800    43
400    16
Comparative    1600    24
Compound    No.2    800    11
400    13
表6-3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51    800    67
400    38
52    800    39
400    37
53    400    184
200    103
比较化合物.3    1600    11
800    2
注:ILS%定义同上。
比较化合物1:
N-(2-硝基苯甲酰基)-N′-[3-氯-4-(5-碘代-2-嘧啶基氧代)苯基]脲;公开于日本未审查专利109721/1982。
比较化合物2
N-(2-氯苯甲酰基)-N′-[3-氯-4-(5-氯代-2-嘧啶基氧代)苯基]脲;公开于日本未审查专利109721/1982。
比较化合物3
N-(2-硝基苯甲酰基)-N′-[3-氯-4-(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代)苯基]脲,公开于日本未审查专利31664/1982和109721/1982。
试验实施例3(腹内-口服)
使用BDF1小鼠,腹内注射L-1210血友病细胞,注射量为1×105细胞/小鼠。口服试验药物2次,即注射后1天和8天。观察小鼠30天内的生死情况,对照组小鼠服用生理盐水其ILS%定为0,以此来确定每一治疗组的ILS(%)。表7给出了实验结果。根据下述配方4实例来配制试验和比较药物。
表7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1    100    112
5    200    60
23    25    76
12.5    56
24    50    137
25    77
27    50    47
30    400    137
200    51
37    25    90
12.5    51
比较化合物.1    800    30
注:
ILS(%)与上述定义相同,比较化合物1与表6-2所述相同。
实验实施例4(腹内-口服)
使用BDF1小鼠,腹内注射B-16黑素瘤细胞的悬浮液,注射量0.5毫升/小鼠。口服试验药物3次,即注射后1天,8天和15天。观察小鼠60天内的生死情况,对照组小鼠服用生理盐水,其ILS%定为0,以此来确定每一治疗组的ILS(%)。下表8给出了试验结果。根据下述配方实施例4配制试验药物。通过下述过程制备B-16黑素瘤细胞的悬浮液:在无菌条件下通过皮下移植从57BL小鼠体内取出肿瘤细胞,用不锈钢筛过滤,将1克肿瘤细胞悬浮于9毫升等渗溶液中,如培养基或生理盐水中。
表8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1    100    49
50    36
23    25    76
12.5    44
37    25    56
12.5    37
注:
ILS(%)定义同表5,
实验实施例5(腹内-口服)
使用BDF1小鼠,腹内注射M5076肉瘤细胞,注射量为1×106细胞/小鼠。每日口服试验药物3次,即注射后1天,8天和15天后服用。观察小鼠60天内的生死情况,给对照组小鼠服用生理盐水,其ILS%定为0,以此来确定每一治疗组的ILS(%)。表9给出了试验结果。根据下述的配方实施例4配制试验化合物和比较化合物。
表9
化合物号    剂量(活性成份)mg/kg/天    ILS(%)*
1    50    38
23    25    107
12.5    82
注:
ILS(%)定义同表5。
不管动物害的病和服药部位相同或不同,本发明的化合物都显示出了很高的抗肿瘤病活性。对此原因不十分清楚,但可将本发明化合物良好的抗肿瘤病活性归于药物在肠道吸收,在血中的药物浓度和药物选择治疗部位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所致。
(2)急性毒理试验
根据配方实施例4配制含有本发明1,5,20,23,26-29号化合物之一的药物,将其以腹内服用方式给药于ddy小鼠。经测定发现,每只小鼠每公斤至少25毫克药物。本发明51号化合物的LD50值至少为50毫克/公斤,3,8,30,31,33,52,53和54号化合物中的每一化合物至少是100毫克/公斤,2,9,25,32,33,35,45和55号化合物中的每一化合物至少是400毫克/公斤。
(3)剂量和服用方式
对动物来讲服用本发明化合物的方式可以是注射,如腹内注射,肌肉注射,局部注射等,或口服。
对人类对讲,服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也可以注射的方式,如静脉或动脉注射,局部注射等,或口服,栓剂等方式。
考虑到动物试验和各种条件,本发明化合物的服用剂量,不论是连续或间歇服用其总量应不超出一定的水平。当然所用剂量可适当的变化,这根据服药方式,被治疗的动物和人的情况(如年龄、体重、性别、敏感程度、食物等)服药间隔,药中的化合物成份,病的程度等来定。在一定条件下的最适剂量和服药次数应由药学专家来决定。
以一般的方式制备本发明的抗肿瘤组合物。例如,可用活性成份和各种药理上可接受的辅剂如无活性的稀释剂等来制备。最适宜的服用方式是 口服和静脉注射。本发明抗肿瘤组合物中活性成份的量是可变的,其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活性成份的量与一般抗肿瘤组合物中的量相似。例如组合物可含有至少0.001%(重量)的活性成份。
本发明的化合物几乎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因此最好是将其配成含有磷脂的水悬浮液。作为制备不含磷酯的水悬浮液的方法,一种在本发明中所涉及的方法,如果需要的话,则将活性化合物喷雾成细粉,然后将该细粉加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如果需要,可加入脱泡剂,将该混合物在一湿体系内喷雾为粒度不大于5μm的颗粒,最好是不大于2μm(80%的颗粒),并加入增稠剂。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实例有:氧化乙烯聚芳基苯酚磷酸酯,聚氧化乙烯硬化蓖麻由油,氧化乙烯基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糖酯、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嵌段聚合物等等。胞泡剂的具体实例有: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十六烷醚,硅酮等等。增稠剂的具体实例有:瓜尔胶、藻酸、阿拉伯胶、果胶、淀粉、黄原酸(xanthabe)胶、明胶等等。另一方面,作为含有磷酯的水悬浮液的制剂,可用大豆磷脂或蛋黄磷酯代替表面活性剂,可用抗氧化剂如:α-生育酚,代替增稠剂。
此外,这些化合物可用一般方法配制成片剂,胶囊口服剂、粒剂、粉剂、注射液或栓剂。
下面介绍本发明的抗肿瘤药物的配制实施例。
配方实施例1
将70毫克上述9号或23号化合物的非结晶粉末与30毫克的乳糖充分混合,将该100毫克混合物装入胶囊制成口服胶囊药。
配方实施例2
85份(重量)上述的3号或24号化合物的非结晶粉末与1份(重量)的葡萄糖,10份(重量)的玉米淀粉,1.5份重量的5%淀粉糊混合。用湿法将其造粒,然后加入1份(重量)的硬脂酸镁。将混合物的制成口服 药片。
配方实施例3
将5克的上述2号或29号化合物溶于5毫升二甲基乙酸胺中,加入25毫升椰子油,7克的Pegkol(Toho    Ragaka    K.K制造)和6克的HO-10M(Toho    Kagku    K.K制造)得到乳化液。加入相同量的消毒蒸馏水,将该混合物超声振荡20-30秒,得到油状悬浮液。
配方实施例4
用离心喷雾机将本发明的1号或23号化合物基本上喷雾。另外,将5份(重量)的聚氧乙烯(60)硬化蓖麻油,0.2份(重量)的硅酮和0.3份(重量)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加到79.5份(重量)的生理盐水中制得水溶液,然后将10份(重量)的上述本发明1号或23号喷雾的化合物加入其中,通过使用玻璃珠的沙磨在一湿体系内将上述混合物喷雾(80%的颗粒的粒度不大于5μm)。然后加入5份(重量)的黄原酸胶(2%溶液)得到水悬浮液。
配方实施例5
溶解1.5份(重量)的氧化乙烯聚芳基苯酚磷酸酯和0.2份(重量)的硅酮于53.3份(重量)的生理盐水中,向其加入40份(重量)的5号或25号本发明的化合物,通过使用玻璃珠(90%)(颗粒的粒度不大于2μm)的沙磨湿体系喷雾混合物。然后加入5份(重量)的黄原酸胶(2%溶液),得到水悬浮液。
配方实施例6
用离心喷雾器将本发明1号化合物喷雾。将5份经喷雾的1号化合物加入到由2份(重量)的蛋黄磷脂,0.001份(重量)的α-生育酚和92.999份(重量)的生理盐水组成的溶液内。然后在使用了玻璃珠(80%颗粒的粒度不大于2μm)的沙磨湿体系中喷雾所得混合物,以得到水溶液。
配方实施例7
用离心喷雾器处理本发明的37号化合物。将5份(重量)的聚氧乙烯(60)硬化麻油加入到60份生理盐水中制得水溶液。将30份(重量)的上述喷雾化合物加到水溶液内。在使用了玻璃珠的(80%颗粒的粒度不大于2μm)沙磨湿体系内喷雾所得该水溶液。然后加入5份(重量)的黄原酸胶得到水悬浮液。
配方实施例8
溶解1.5份(重量)的氧化乙烯芳基苯酚磷酸酯,0.2份的硅酮和0.3份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于81份(重量)的生理盐水中,加入10份(重量)的本发明23号化合物,在一使用了玻璃珠(90%颗粒的粒度不大于2μm)的沙磨湿体系内喷雾该混合物。然后加入7份(重量)(2%溶液)的黄原酸胶,得到悬浮水溶液。

Claims (7)

1、制备具下式N-苯甲酰基脲化合物的方法,
Figure 861082133_IMG3
其中X是氢原子,卤原子或硝基,n是1至3的整数,Q为
Figure 861082133_IMG4
其中Y1为未取代或取代的C1-6烷基,或C1-6烷氧羰基(C1-6烷基部分未被取代或被取代),Y2为氢,卤原子,硝基,未取代或取代的C1-6烷基,或C1-6烷氧基或C1-6烷氧羰基(C1-6烷基部分未被取代或被取代),Z为氢,卤原子,三氟甲基或硝基,A和B中的每个为=CH-或氮原子,条件是A和B中一个是=CH-,另一个是氮原子,上述定义还应满足条件(1);当Q为
Figure 861082133_IMG5
其中A是=CH-,
其中当X为氢原子和Y1为C1-6烷基时,Z不是氢原子,卤原子及三氟甲基,
和(2):当Q为
Figure 861082133_IMG7
其中A为氮原子且Y1为三氟甲基时,Y2不是氢原子,该方法包括:将下式化合物
Figure 861082133_IMG8
其中R1为异氰酸根或氨基,X和n如上定义,与下式化合物
Figure 861082133_IMG9
其中R2
Figure 861082133_IMG10
(其中R3为氨基或异氰酸根,且与R1不同),进行反应。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
反应。
3、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R1为异氰酸根或氨基,R2
4、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
反应。
5、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R1为异氰酸根或氰基,R2
6、权利要求2或3的方法,其中R1为异氰酸根,R3为氨基。
7、权利要求4或5的方法,其中R1为异氰酸根,R3为氨基。
CN 86108213 1985-12-11 1986-12-10 N-苯甲酰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1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818085 1985-12-11
JP278180/85 1985-12-11
JP279884/85 1985-12-12
JP280694/85 1985-12-13
JP60280694 1985-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6108213A CN86108213A (zh) 1987-07-01
CN1023316C true CN1023316C (zh) 1993-12-29

Family

ID=26552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8610821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16C (zh) 1985-12-11 1986-12-10 N-苯甲酰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31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8952B (zh) 2015-06-05 2024-01-11 美商艾佛艾姆希公司 作為除草劑之嘧啶氧基苯衍生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6108213A (zh) 1987-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139C (zh) 新哌嗪衍生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171883C (zh) 非甾体抗炎药
CN1153770C (zh) 作为p38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取代的含氮杂环
CN1239485C (zh) 作为IL-1β和TNF-α抑制剂的二苯酮类
CN1890218A (zh) 微管蛋白抑制剂
CN1500081A (zh) 乙内酰硫脲及其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用途
CN1095710A (zh) 酶抑制剂
CN1741999A (zh) 用作GSK-3β抑制剂的哒嗪酮衍生物
CN1671666A (zh) Vegfr-2和vegfr-3抑制性的邻氨基苯甲酰胺吡啶化合物
CN1033380A (zh) 化合物
CN1538967A (zh) 杂环化合物和以其为有效成分的抗肿瘤药
CN1157619A (zh) 嘧啶并[5,4-d]嘧啶,含该化合物的药物,其用途及其制备方法
CN86108308A (zh) 杂环氧代-2,3-二氮杂萘基乙酸
CN1742010A (zh) 新的化学化合物
CN1556705A (zh) 7,8,9,10-四氢-6H-氮杂卓并、6,7,8,9-四氢-吡啶并和2,3-二氢-2H-吡咯并[2,1-b]-喹唑啉酮衍生物
CN1901917A (zh) 作为糖原磷酸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的(3-氧代-3,4-二氢-喹喔啉-2-基-氨基)-苯甲酰胺衍生物和相关化合物
CN1639168A (zh) 双环吡啶和嘧啶p38激酶抑制剂
CN1807413A (zh) 咔唑磺酰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00C (zh) 杂芳基3-氧-丙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CN1604897A (zh) 作为腺苷受体配体的7-氨基苯并噻唑衍生物
CN1250542C (zh)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2-(1h-吲哚-3-基)-2-氧代-乙酰胺
CN87105501A (zh) 新苯氧基乙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成
CN1169797C (zh) 抗病毒的嘧啶二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583A (zh) 9-取代的2-(2-正烷氧基苯基)-嘌呤-6-酮类化合物
CN87108111A (zh) 一种新颖的咪唑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