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2599A - 发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发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2599A
CN102322599A CN201110300011A CN201110300011A CN102322599A CN 102322599 A CN102322599 A CN 102322599A CN 201110300011 A CN201110300011 A CN 201110300011A CN 201110300011 A CN201110300011 A CN 201110300011A CN 102322599 A CN102322599 A CN 102322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ose
exiting surface
incidence surfaces
light
brea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0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育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lid State Opt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lid State Opt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lid State Opto Ltd filed Critical Solid State Opt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000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2259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322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25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导光板包括:一侧边、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第二入光面,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共同沿该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分别朝该些第一入光面发光;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朝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发光;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且每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该主要发光轴与该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随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位置愈远离该虚拟假想线成反比;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中之利用率有所提升。

Description

发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块,尤其涉及该发光模块增加出光利用率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键盘的设计愈来愈多样化,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外,产品的视觉效果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销售量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举例而言,目前市面上的键盘内装有发光模块以成为一发光键盘。发光键盘除了在视觉上产生吸引力外,在夜间或灯光不足的地方亦可以使用。传统发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及光源。光源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LED)所组成。此些发光二极管组件位于导光板可呈现其厚度之外侧。当发光二极管组件之光线进入导光板时,此光线便被引导至导光板之表面以提供面光源。
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所发出之光线具有一定之角度范围,通常来说,此角度范围之一中间线具最强之亮度(后称主要发光轴),此角度范围中越远离主要发光轴之亮度将相对逐渐递减。
如此,当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主要发光轴与导光板可呈现其厚度之外侧呈垂直时,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主要发光轴将通过导光板,无法有效提高光利用率,使得导光板角落产生阴暗光场之问题,造成整体导光板的光亮均匀度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发光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发光模块包括:
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包括:一侧边、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第二入光面,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共同沿该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
多个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的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分别朝该些第一入光面发光;
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朝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发光;
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且每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该主要发光轴与该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随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位置愈远离该虚拟假想线成反比。
本发明的另一种发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包括:一侧边、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共同沿该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
多个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的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分别朝该些第一入光面发光;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朝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发光;
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且至少二个该些第一发光组件之该些主要发光轴相互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发光二极管组件之布局方式,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中之利用率有所提升,可减少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使用量,进而降低产品成本与能源之浪费、提高更有效率的涵盖作用以及减少导光板之材料用量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一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二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二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三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三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四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四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为揭露一种发光模块,通过改变发光二极管组件之布局方式,以增加导光板之发光效率及光线在导光板内之光行进路径,以便提升整体导光板的光亮均匀度。
本发明之一态样是提供一种发光模块。此发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导光板包含一侧边、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此些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沿此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且此些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第一发光组件分别一一地朝第一入光面发光。第二发光组件朝第二入光面发光。此外,各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分别与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且此些第一发光组件之主要发光轴与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而成反比。
此态样之一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且此些第一入光面与此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之此长边外侧。此外,此实施例中,出光面之长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一缺口,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一缺口内,其中第一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此态样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且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之此短边外侧。此外,此另一实施例中,此出光面之短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二缺口,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二缺口内,其中第二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此态样之第三实施例中,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且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此外,此又一实施例中,出光面之内部位置包含多个第三缺口,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三缺口内,第三缺口为封闭式。
此态样之第四实施例中,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且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此外,此又一实施例中,出光面之内部位置包含多个第四缺口,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四缺口内,第四缺口为封闭式。
上述各实施例中,此些第二发光组件之主要发光轴与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之位置愈远离虚拟假想线成而反比。
上述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发光组件分别一一朝多个第二入光面发光。
上述各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之此些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上述各实施例中,导光板更包含多个微结构列。微结构列间隔地排列于导光板之出光面上,其延伸方向平行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此外,任一微结构列具有多个等距排列之微结构图案。
本发明之另一态样是提供一种发光模块。此发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导光板包含一侧边、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此些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沿此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且此些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第一发光组件分别一一地朝第一入光面发光。第二发光组件朝第二入光面发光。此外各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分别与各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且至少二个此些第一发光组件之此些主要发光轴相互平行。
请参阅图1A所示。图1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0在一第一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发光模块100至少包含一导光板200及一光源组300。光源组300包含多个第一发光组件310及多个第二发光组件320。发光模块100之导光板200具有一出光面210及相对出光面210之底面(图未示),以及环绕其出光面210与底面之多个侧边(此实施例中为二长边外侧211、211’与二短边外侧212、212’),其中出光面210或底面的面积均大于其中一侧边的面积。导光板200上更包含多个第一入光面220及多个第二入光面230。此些第一入光面220及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沿此导光板200之其中一侧边之延伸方向进行间隔地排列,且此些第一入光面220与此些第二入光面230之间是由一虚拟假想线C进行区隔。
所述光源组300更包含一软性电路板330。软性电路板330位于底面之一侧。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分别位于软性电路板330上,且分别一一面向此些第一入光面220,以便朝此些第一入光面220发光。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分别位于软性电路板330上,且分别一一面向此些第二入光面230,以便朝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发光。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及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例如为发光二极管组件。
复请参阅图1A所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第一入光面220与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210之其中一长边外侧211。举例来说,出光面210之此长边外侧211包含呈开放式之多个第一缺口240,此些第一缺口240沿此长边外侧211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即于此长边外侧211上呈现不规则之锯齿状。此些第一入光面220与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别一一位于此些第一缺口240内,且共同沿此长边外侧211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然而,此第一实施例中,此些第一缺口240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并沿此长边外侧211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长边外侧211(图1B)。
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于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皆朝另一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2为35度,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3为25度;同样地,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为43度,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3为30度。
如此,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分别朝另一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其主要发光轴A1、A2彼此产生交错,使得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对应于导光板200之相对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加上,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使得最远离虚拟假想线C之数字第一发光组件310、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发光范围也可弥补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对应于导光板200之两侧角落,使得导光板200相对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两侧角落得到应有之光线辉度,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1A所示。第一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皆朝另一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反观,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分别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举例而言,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角度同上;反观,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主要发光轴A2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也为45度,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3为25度。
请参阅图1B所示。图1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1于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此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此些第一缺口240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241,并沿此长边外侧211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长边外侧211。
此另一变化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朝另一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31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1相互平行;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相互平行,使得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对应于导光板200之相对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皆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皆为45度。
此第一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最远离虚拟假想线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组件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之其中一短边外侧平行或大致平行(图中未示),然而,本发明之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请参阅图2A所示。图2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2于一第二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第一入光面220与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210之其中一短边外侧212。举例来说,出光面210之此短边外侧212包含呈开放式之多个第二缺口250,此些第二缺口250沿此短边外侧212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即于此短边外侧212上呈现不规则之锯齿状。此些第一入光面220与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别一一位于此些第二缺口250内,且共同沿此短边外侧212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然而,此第二实施例中,此些第二缺口250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并沿此短边外侧212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短边外侧212。
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2为35度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3为25度。相似地,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为43度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3为38度。
如此,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分别朝两相对长边外侧211’、211之方向发光,且其主要发光轴A1、A2彼此产生交错,使得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对应于导光板200之相对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加上,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使得最远离虚拟假想线C之数字第一发光组件310、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发光范围也可弥补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对应于导光板200之两侧角落,使得导光板200相对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两侧角落得到应有之光线辉度,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2A所示。第二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反观,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分别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举例而言,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角度同上;反观,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主要发光轴A2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也为45度。
请参阅图2B所示。图2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3于第二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之外观示意图。
第二实施例之其它另一变化中,此些第二缺口250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251,并沿此短边外侧212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短边外侧212。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31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1相互平行;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相互平行,使得导光板200之所有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皆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皆为45度。
此第二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最远离虚拟假想线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组件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之其中一长边外侧平行或大致平行(图中未示),然而,本发明之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请参阅图3A所示。图3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4于一第三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第一入光面220与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210之一内部位置213。举例来说,出光面210之内部位置包含呈封闭式之多个第三缺口260,例如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之开槽,此些第三缺口260沿其中一短边外侧212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此些第一入光面220与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别一一地位于此些第三缺口260内,且共同沿此短边外侧212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出光面210之内部位置。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及一共同短边外侧212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2为35度,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3为25度;同样地,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为43度,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3为35度。
如此,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分别朝二相对长边外侧211、211’及一共同短边外侧212之方向发光,且其主要发光轴A1、A2彼此产生交错,使得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对应于导光板200之共同短边外侧212之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3A所示。第三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及一共同短边外侧212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系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反观,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分别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举例而言,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角度同上;反观,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主要发光轴A2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也为45度。
需说明的是,图3A中朝另一短边外侧212’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340,可以依据或不需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当图3A中朝另一短边外侧212’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340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时,通过分别改变此些发光组件34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发光组件340之主要发光轴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及一共同短边外侧212’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
请参阅图3B所示。图3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5于第三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之外观示意图。
第三实施例之其它另一变化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及一共同短边外侧212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31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1相互平行;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相互平行,使得导光板200之所有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皆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皆为45度。
此第三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最远离虚拟假想线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组件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之其中一短边外侧平行或大致平行(图中未示),然而,本发明之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需说明的是,图3B中朝另一短边外侧212’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340,可以或不需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当图3B中朝另一短边外侧212’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340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时,通过分别改变此些发光组件34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发光组件340之主要发光轴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211、211’及一共同短边外侧212’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
请参阅图4A所示。图4A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6于一第四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第一入光面220与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210之一内部位置214。内部位置214可位于出光面210上大约跨越短边外侧212、212’中间点之区域。
举例来说,出光面210之内部位置214包含呈封闭式之多个第四缺口280,例如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之开槽,此些第四缺口280沿其中一长边外侧211’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此些第一入光面220与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别一一地位于此些第四缺口280内,且共同沿此长边外侧211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出光面210之内部位置214。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朝二相对短边外侧212、212’及一共同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2为35度,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3为25度;同样地,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为43度,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3为35度。
如此,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分别朝二相对短边外侧212、212’及一共同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其主要发光轴A1、A2彼此产生交错,使得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对应于导光板200之共同短边外侧212之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4A所示。第四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分别相对二短边外侧212、212’及一共同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C之距离而成反比,反观,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分别与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举例而言,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角度同上;反观,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主要发光轴A2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2也为45度。
需说明的是,图4A中朝另一长边外侧211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340,可以依据或不需依据上述第四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当图4A中朝另一长边外侧211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340依据上述第四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时,通过分别改变此些发光组件34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发光组件340之主要发光轴分别朝相对二短边外侧212、212’及一共同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
请参阅图4B所示。图4B是本发明发光模块107于第四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之外观示意图。
第四实施例之其它另一变化中,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10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0之布局方式,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一主要发光轴A1与各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一主要发光轴A2皆朝相对二短边外侧212、212’及一共同长边外侧211’之方向发光,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31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1相互平行;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320之此些主要发光轴A2相互平行,使得导光板200之所有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200的光亮均匀度。
举例而言,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11皆为45度、最接近虚拟假想线C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320与上述虚拟假想线C所成夹角θ21皆为45度。
此第四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最远离虚拟假想线C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310与第二发光组件320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210之其中一短边外侧212平行或大致平行(图中未示),然而,本发明之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中,所述之出光面210表面更排列有多个微结构列270。此些微结构列270各自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长边外侧211、211’之延伸方向。而且此些微结构列270分别具有多个间距排列之微结构图案271,此些微结构列270之所有微结构图案271分别因应一键盘按键之对应位置而设置。
需定义的是,由于发光二极管组件为指向性发光,且发光二极管组件具有一定之出光角度,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主要出光轴系指发光二极管中之发光方向中能量最强的光线;而且,所述之内部区域为大致落于导光板200内,而非邻近长边外侧211、211’或短边外侧212、212’所界定之范围;而且,各第一入光面220与对应第一发光组件310之主要发光轴A1相互垂直;各第二入光面230与对应第二发光组件320之主要发光轴A2相互垂直;此外,以上所述组件命名为第一入光面220及第二入光面230、第一发光组件310及第二发光组件320、第一缺口240至第三缺口260仅为了于说明书中便于说明,并非刻意意指此些组件不具相同之用途。
本发明所揭露如上之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的,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1)

1.一种发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板包括:一侧边、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第二入光面,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共同沿该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
多个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的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分别朝该些第一入光面发光;
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朝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发光;
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且每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该主要发光轴与该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随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位置愈远离该虚拟假想线成反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多个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组件分别朝多个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发光,且该些第二发光组件的该主要发光轴与该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随着该些第二发光组件的位置愈远离该虚拟假想线成反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二个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组件的该些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该长边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的该长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一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一缺口内,其中该些第一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该短边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之该短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二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二缺口内,其中该些第二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之该内部位置包含多个第三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三缺口内,该些第三缺口为封闭式。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之该内部位置包含多个第四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四缺口内,该些第四缺口为封闭式。
12.一种发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板包括:一侧边、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共同沿该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
多个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的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分别朝该些第一入光面发光;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朝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发光;
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且至少二个该些第一发光组件之该些主要发光轴相互平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多个该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分别朝多个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发光,且至少二个该些第二发光组件之该些主要发光轴相互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该长边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之该长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一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一缺口内,该些第一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该短边外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之该短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二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二缺口内,该些第二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之该内部位置包含多个第三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三缺口内,该些第三缺口为封闭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包括:一出光面;该侧边为该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该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之该内部位置包含多个第四缺口,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些第二入光面分别位于该些第四缺口内,该些第四缺口为封闭式。
CN201110300011A 2011-09-28 2011-09-28 发光模块 Pending CN1023225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0011A CN102322599A (zh) 2011-09-28 2011-09-28 发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0011A CN102322599A (zh) 2011-09-28 2011-09-28 发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2599A true CN102322599A (zh) 2012-01-18

Family

ID=45450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0011A Pending CN102322599A (zh) 2011-09-28 2011-09-28 发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2259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447A (zh) * 2012-03-21 2013-09-25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芯片安装器的发光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35281Y (zh) * 2007-04-07 2008-03-12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混光效果的背光模块
CN102011980A (zh) * 2010-10-14 2011-04-13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2052634A (zh) * 2009-11-06 2011-05-11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突显导光板发光辉度或均匀化的结构
CN202229022U (zh) * 2011-09-28 2012-05-23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模块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35281Y (zh) * 2007-04-07 2008-03-12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混光效果的背光模块
CN102052634A (zh) * 2009-11-06 2011-05-11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突显导光板发光辉度或均匀化的结构
CN102011980A (zh) * 2010-10-14 2011-04-13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202229022U (zh) * 2011-09-28 2012-05-23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模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447A (zh) * 2012-03-21 2013-09-25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芯片安装器的发光装置
CN103322447B (zh) * 2012-03-21 2015-07-15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芯片安装器的发光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2763A (zh) 冰箱照明装置以及冰箱
US20160072430A1 (en) Device for lighting or backlighting an image placed in front of or behind a solar panel
CN101886764A (zh) Led面光源装置
CN202532220U (zh) 非对称光强分布的灯具结构
CN103257391A (zh)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CN10393979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293591A (zh) 多功能一体化复合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led平面光源
CN101886763A (zh) Led面光源装置
CN101761829B (zh) 背光模块及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CN204785863U (zh) 高反射率的广告灯箱
CN103782204A (zh) 光学片
CN202229022U (zh) 发光模块
CN101900281A (zh) 背光模块
CN102322599A (zh) 发光模块
CN103175033A (zh) 侧光源led背光模组
CN203287556U (zh) 多功能一体化复合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led平面光源
CN202794588U (zh) 导光板
CN204177998U (zh) 导光板、背光组件和侧发光电子设备
US20140177272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2635798A (zh) Led平面光源
US9140847B2 (en) Optical module and lamp
CN201892111U (zh) 背光模块
CN102011980A (zh) 背光模块
CN106838728B (zh) 一种led面板灯
CN201836762U (zh) 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