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0916B - 制动器 - Google Patents
制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10916B CN102310916B CN 201110141613 CN201110141613A CN102310916B CN 102310916 B CN102310916 B CN 102310916B CN 201110141613 CN201110141613 CN 201110141613 CN 201110141613 A CN201110141613 A CN 201110141613A CN 102310916 B CN102310916 B CN 1023109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necting rod
- drag
- arm
- retain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器,其包括:一左一右的一对臂;支承体,其以使各臂绕各自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各臂;制动片,其分别配设于各臂上的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一侧的部分;多节连杆机构,其以使各臂沿左右方向靠近或分开自如的方式对各臂中上的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之间进行连结;拉索保持构件,其安装于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保持与制动杆联动的拉索;以及套管保持构件,其安装于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对贯穿有上述拉索的套管进行保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器。
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6月22日在日本国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第2010-141795号要求优先权的申请,其内容引入本申请。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制动器,公知有如下制动器(参照日本特开昭64-90891号公报),其包括:一左一右的一对臂;支承体,其以使各臂绕其延伸方向的中间部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各臂;制动片,其分别配置于各臂上的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一侧的部分;多节连杆机构,其以使各臂沿左右方向靠近或分开自如的方式连结各臂上的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之间;拉索保持构件,其安装于该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保持与制动杆联动的拉索(inner wire);以及套管保持构件,其安装于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对贯穿有上述拉索的套管(outer wire)进行保持。
在这种以往的制动器中,通过对制动杆的操作所产生拉索的移动,使拉索保持构件沿拉索的张紧方向直线移动而与套管保持构件进行靠近或分开。该拉索保持构件直线移动,并且多节连杆机构进行动作,由此在制动片对轮辋(rim)的夹紧和该夹紧的释放之间进行切换。
但是,在这种以往的制动器中,当操作了制动杆时,拉索保持构件靠近套管保持构件,并且拉索上位于与套管保持构件之间的部分有时会意料之外地弯曲(当俯视多节连杆机构时,沿相对于操作制动杆前的拉索的延伸方向及张紧方向倾斜的方向意料之外地移动)。即,在这种以往的制动器中,沿制动片的左右方向的行程量不均匀,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
在此情况下,在拉索保持构件和套管保持构件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沿上述张紧方向移动自如地与引导构件卡合。在制动器不具备这种卡合部的情况下,当操作了制动杆时,该两个保持构件互相靠近,并且拉索的位于两个保持构件之间的部分有时会向意料之外的方向弯曲(相对于操作制动杆前的拉索的延伸方向或张紧方向向意料之外的方向倾斜)。相反,通过使上述卡合部在与引导构件卡合的状态下沿上述张紧方向移动,能够限制这种保持构件的位置错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制动片沿左右方向的行程量稳定的制动器。
本发明为了达到解决上述课题的目的采用以下方法。
本发明的制动器包括:左右一对臂;支承体,其以使各臂绕各自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各臂;制动片,其分别配设于各臂中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一侧的部分;多节连杆机构,其以使各臂沿左右方向靠近或分开自如的方式对各臂上的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之间进行连结;拉索保持构件,其安装于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保持与制动杆联动的拉索;以及套管保持构件,其安装于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对贯穿有上述拉索的套管进行保持。在该制动器中,利用上述制动杆的操作产生的拉索的移动,使上述拉索保持构件和上述套管保持构件沿拉索的张紧方向直线移动而彼此靠近或分开,使上述多节连杆机构进行动作。在上述拉索保持构件和上述套管保持构件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沿上述张紧方向移动自如地与沿上述张紧方向延伸的引导构件卡合。
在此情况下,在拉索保持构件和套管保持构件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沿上述张紧方向移动自如地与引导构件卡合。在制动器不具备这种卡合部的情况下,当操作了制动杆时,该两个保持构件彼此靠近,并且拉索的位于两个保持构件之间的部分有时会向意料之外的方向弯曲(相对于在操作制动杆前的拉索的延伸方向或张紧方向向意料之外的方向倾斜)。相反,通过使上述卡合部在其与引导构件卡合的状态下沿上述张紧方向移动,能够限制这种保持构件的错位。
因而,当操作了制动杆时,能够使两个保持构件沿上述张紧方向可靠地进行彼此靠近的移动,能够使沿制动片沿左右方向的行程量稳定。
另外,当在该制动器中配设有向使各制动片彼此分开的方向偏置一左一右的一对臂的偏置部件时,不用使该制动器的结构变得复杂,就能够使制动片沿左右方向的行程量稳定。即,在具有上述偏置部件但不具有上述引导构件、卡合部的制动器中,要使制动片沿左右方向的行程量稳定,需要配置能够分别对自偏置部件施加于一左一右的一对臂的偏置力进行调整的调整部件。因此,制动器的构造变得复杂,成本上升。例如,当使用螺旋弹簧作为偏置部件时,关于一左一右的一对臂的每一个,需要对其分别配设缠绕方向互不相同且弹性模量相同的螺旋弹簧,或者分别配设具有用于调整螺旋弹簧的按压力的按压螺栓、用于支承按压螺栓的支承体等的调整部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制动器中,也可以是,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呈相对于沿上述张紧方向延伸的对称轴左右对称的形状,上述引导构件在俯视上述多节连杆机构的俯视下沿上述对称轴延伸设置。
在该情况下,无需将构造设置得复杂,就能够可靠地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制动器中,也可以是,在上述拉索保持构件上的隔着保持有拉索的部分的两侧部分、及在上述套管保持构件上的隔着保持有套管的部分的两侧部分,分别独立地连结有上述多节连杆机构所具有的多个连杆中的1个连杆的端部。
在该情况下,在拉索保持构件及套管保持构件的各自的上述两侧分别独立地连结有多节连杆机构所具有的多个连杆中的1个连杆的端部。因此,能够将2个连杆的端部彼此间不重叠地连结于拉索保持构件及套管保持构件,能够抑制多节连杆机构的厚度方向的大小。
另外,在本发明的制动器中,也可以是,在上述一左一右的一对臂的至少一个臂和上述多节连杆机构间相连结的部分上配设有调整部件,利用该调整部件能够在将配设在各臂上的制动片之间的沿左右方向的间隔维持得恒定的状态,调整上述多节连杆机构所具有的各连杆相对于上述张紧方向倾斜的角度。
在该情况下,配设有能够在将制动片之间的沿左右方向的间隔维持得恒定的状态下调整多节连杆机构所具有的各连杆相对于上述张紧方向倾斜的角度的调整部件。因此,能够在仍适当地维持着两个制动片的朝向轮辋靠近时的移动量的状态下,容易并且可靠地改变一对制动片对轮辋沿左右方向的夹紧力。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制动片沿左右方向的行程量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而表示的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制动器的后视图;
图3是使图1及图2所示的制动器进行了动作时的主视图;
图4是使图1及图2所示的制动器进行了动作时的后视图;
图5是安装有图1及图2所示的制动器的自行车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主旨而具体地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没有特别地指定,本发明就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制动器1包括: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支承体12,其用于支承各臂11;制动片13,其配设于各臂11;多节连杆机构14,其用于对各臂11间进行连结;拉索保持构件15,其安装于多节连杆机构14,并用于保持与制动杆(未图示)联动的拉索W;以及套管保持构件16,其安装于多节连杆机构14,并用于对贯穿有拉索W的套管C进行保持。
在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沿上下方向(延伸方向)Y延伸设置,其在上下方向Y上的中间部11a被支承体12支承。该各臂11的中间部11a以各臂11绕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支承体12,该前后方向Z与上下方向Y及左右方向X这两者正交。
制动片13分别配设于各臂11的比中间部11a靠向下方(延伸方向的一侧)侧的部分。另外,在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制动片13分别配设于各臂11的下端部。多节连杆机构14对各臂11的比中间部11a靠向上方(延伸方向的另一侧)侧的部分间进行连结,使各臂11沿左右方向X靠近或分开自如。另外,在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多节连杆机构14对各臂11的上端部11e间进行连结。拉索W的张紧方向是与左右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拉索W的张紧方向与上下方向Y一致。
支承体12是在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呈朝向下方开口的弧状的板状体。在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支承体12的上端部处的左右方向X的中央部配设有固定螺栓12a,该固定螺栓12a朝向后方突出,并贯穿车架F。在该固定螺栓12a的后端部旋装有螺母12b,支承体12被固定在车架F上。车架F以车轮T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车轮T,伴随着车轮T的旋转,车轮T的外周缘部的靠近支承体12的上端部的部分沿前后方向Z通过朝向下方开口的弧的内侧。
在臂11的中间部11a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Z贯穿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内以相对于该贯通孔旋转自如的方式与轴部12c相配合,该轴部12c自支持体12朝向前方延伸。由此,由支承部12以使支承臂11以轴部12c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从臂11的后方支承臂11。另外,轴部12c分别配设于呈上述那种弧状的支承部12的两个周向端部。此外,在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的比支承体12的周向端部靠向下方的下端部上,朝向前方突出设置有支承板11b,该支承板11b沿上下方向Y延伸并朝向左右方向X。伴随着车轮T的旋转,轮辋R中靠近支承部12的上端部的部分沿前后方向Z通过这些支承板11b之间的空间。在这些臂11的各支承板11b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Y较长的长孔11d,该长孔11d供自制动片13朝向左右方向X外侧突出设置的外螺纹部(未图示)贯穿。在该外螺纹部的左右方向X的外端部旋装有盖形螺母13a,制动片13以自臂11的支承板11b朝向左右方向X的内侧突出的状态固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有偏置部件20,该偏置部件20向如下方向偏置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即,该方向为使各制动片13以上述中间部11a为中心彼此分开地旋转的方向。该偏置部件20是在沿前后方向Z看到的主视下沿着支承体12设置的朝向下方开口的呈弧状弯曲的金属线材。偏置部件20配设为,自呈上述那种弧状的支承体12的上端部起向下方越过支承体12的两周向端部延伸至臂11的下端部。该偏置部件20配设有1个,位于在支承体12的后侧,1个偏置部件20如上述那样偏置一左以右的一对臂11这两者。在此,在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的各下端部上分别设置有朝向后方突出的支承突起11c,偏置部件20的两末端部分分别自左右方向X的内侧朝向外侧按压支承突起11c。
多节连杆机构14在其俯视(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为相对于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对称轴O左右对称的形状,并且多节连杆机构14配置于比支承体12靠向上方的位置。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及支承体12在其俯视(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分别为相对于对称轴O左右对称的形状。
多节连杆机构14所具有的多个连杆14a的各自的两端部以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该多节连杆机构14在沿左右方向X夹着对称轴O的两侧分别配设有连杆列14b,该连杆列14b是沿上下方向Y对多个连杆14a间串联连结而成的。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的各上端部11e与各连杆列14b所具有的多个连杆14a的端部间相连结的部分中的、位于连杆列14b的上下方向Y的中央部的部分相连结。
具体来说,各连杆列14b由2个连杆14a构成,这两个连杆14a的端部间相连结的部分与臂11的上端部11e连结。另外,各连杆列14b中的连杆14a的端部之间以在前后方向Z上重叠起来的方式连结在一起。臂11的上端部11e为沿左右方向X延伸的筒体,在其内侧贯穿有支承轴17。连杆列14b中的2个连杆14a的端部之间以绕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在该支承轴17的左右方向X的内端部。此外,螺母18装拆自如地旋装在该支承轴17的左右方向X的外端部。另外,支承轴17的左右方向X的两端部自臂11的上端部11e向外侧突出。
而且,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的至少一个臂和多节连杆机构14间相连结的部分上配设有调整部件19。该调整部件19在将配设在各臂11上的制动片13之间的左右方向X的间隔维持得恒定的状态下,对多节连杆机构14所具有的各连杆14a的相对于上下方向Y倾斜的角度进行调整。
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调整部件19包括被支承轴17贯穿的多个垫圈19a。即,在支承轴17上,对分别被以下两个部分贯穿的垫圈19a的数量进行增减,这两个部分是:位于臂11的上端部11e和连杆列14b中的2个连杆14a的端部彼此相连结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以及位于臂11的上端部11e和螺母18之间的部分。与此相伴,在不使臂11以上述臂11的上述中间部11a为中心转动的情况下使支承轴17沿左右方向X移动,改变多个连杆14a的相对于上下方向Y倾斜的角度。另外,该调整作业可通过自支承轴17拆卸螺母18、自臂11的上端部11e拽出支承轴17来进行。
拉索保持构件15包括:主体板15a,其安装于多节连杆机构14的下端部,并朝向前后方向Z,沿左右方向较长,在俯视下具有多边形状;突部15b,其自该主体板15a朝向前方突出设置,并具有沿前后方向Z以螺纹形式设置的外螺纹部;保持部15c,其旋装于该突部15b。此外,拉索保持构件15配置在比支承体12靠向上方的位置。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拉索保持构件15在沿前后方向Z看到的主视下具有相对于对称轴O左右对称的形状。
突部15b配设于主体板15a的中央部,并在突部15b的靠向主体板15a侧的基端部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Y贯通的贯通孔。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15c包括螺母和垫圈,通过将该螺母旋装于突部15b,由垫圈自前方朝向主体板15a按压固定贯穿于突部15b的贯通孔中的拉索W。另外,贯穿于突部15b的贯通孔中的拉索W自套管C向下方突出。此外,各连杆列14b所具有的2个连杆14a中的位于下侧的连杆14a的下端部分别以绕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与在主体板15a上的沿左右方向X隔着突部15b和保持部15c的两侧部分相连结。
套管保持构件16安装于多节连杆机构14的上端部,其沿上下方向Y(拉索W的张紧方向)与拉索保持构件15相对。此外,套管保持构件16包括:主体板16a,其朝向前后方向Z,并沿左右方向X较长,并在俯视下呈多边形;内螺纹筒16b,其自该主体板16a朝向前方突出设置,并具有沿上下方向Y以螺纹形式设置的内螺纹部;连接构件,其旋装于内螺纹筒16b,并且与套管C的下端部配合;螺母16c,其旋装于该连接构件,并位于内螺纹筒16b之上。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套管保持构件16在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具有相对于对称轴O左右对称的形状。
内螺纹筒16b配置于主体板16a中的沿左右方向X的中央部,并在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沿对称轴O延伸。上述连接构件包括:外螺纹部16f,其旋装于内螺纹筒16b;有底筒状的配合筒16d,其在该外螺纹部16f的上端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并与套管C的下端部配合。在外螺纹部16f上,跨越上下方向Y的整个长度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该贯通孔供自套管C朝向下方突出的拉索W贯穿。螺母16c在连接构件的外螺纹部16f上旋装于比内螺纹筒16b靠向上方的部分,朝向内螺纹筒16b的上表面被紧固。如此,使连接构件的外螺纹部16f与螺母16c、内螺纹筒16b螺纹连接,并且使套管C的下端部与连接构件的配合筒16d内相配合,从而使套管C固定于套管保持构件16。此外,各连杆列14b所具有的2个连杆14a中位于上侧的连杆14a的上端部分别以绕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主体板16a上的沿左右方向X隔着内螺纹筒16b的两侧部分。
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拉索保持构件15和套管保持构件16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22、23,该卡合部22、23沿上下方向Y相对于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引导构件21移动自如的方式与该引导构件21卡合。引导构件21配置于比多节连杆机构14、拉索保持构件15及套管保持构件16靠向后方的位置,并是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棒状体。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自支承体12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引导构件21。此外,引导构件21的沿上下方向Y观看的俯视下的形状为四边形。而且,引导构件21在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沿上述对称轴O延伸。另外,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21配设于支承体12的上端部中的沿左右方向X的中央部。
卡合部22、23是分别在拉索保持构件15的主体板15a和套管保持构件16的主体板16a上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一左一右的一对引导板。由该两个引导板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自前方沿左右方向X夹住引导构件21。由此,拉索保持构件15和套管保持构件16借助卡合部22、23以沿左右方向X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上下移动自如地被引导构件21支承。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引导构件21的俯视下的形状为四边形,因此卡合部22、23也对引导构件21绕上述引导构件21的轴线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如上构成的制动器1的整体在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具有相对于上述对称轴O左右对称的形状。
在以上的结构中,若握住制动杆(未图示)来拉起拉索W,则拉索保持构件15及套管保持构件16沿上下方向Y彼此靠近地移动。由此,各连杆14a以各自的两端部为中心旋转,以使多节连杆机构14沿上下方向Y收缩变形并且沿左右方向X扩宽变形。此时,利用各连杆列14b中的2个连杆14a的端部间相连结的部分朝向左右方向X的外侧按压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的各上端部11e。由此,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克服偏置部件20的偏置力而以中间部11a为中心转动。由此,各制动片13沿左右方向X彼此靠近地移动,夹紧轮辋R。在以上的过程中,拉索保持构件15及套管保持构件16以各卡合部22、23与引导构件21卡合的状态,沿上下方向Y彼此靠近地移动。
接着,若释放制动杆(未图示),则利用偏置部件20的偏置力,以使各上端部11e沿左右方向X彼此靠近地移动,使各制动片13沿左右方向X彼此分开地移动的方式,使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以中间部11a为中心转动。由此,解除制动片13对轮辋R的夹紧。而且,通过使臂11的上端部11e朝向左右方向X的内侧按压各连杆列14b中的2个连杆14a的端部间相连结的部分,使拉索保持构件15及套管保持构件16以各卡合部22、23与引导构件21卡合的状态,沿上下方向Y彼此分开地移动,多节连杆机构14进行复原变形。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动器1,在拉索保持构件15及套管保持构件16上分别设置有以沿上下方向Y移动自如的方式与引导构件21卡合的卡合部22、23。在制动器不具有这样的卡合部的情况下,当操作了制动杆时,不仅两个保持构件15、16彼此靠近,并且拉索W中位于两个保持构件15、16之间的部分有时产生意料之外的弯曲(相对于操作制动杆前的拉索W的延伸方向或张紧方向向意料之外的方向倾斜)。相反,通过使卡合部22、23在与引导构件21卡合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Y移动,能够限制这种保持构件15、16的错位。因而,当操作了制动杆时,能够使两个保持构件15、16沿上下方向Y可靠地进行彼此靠近的移动,能够使制动片13沿左右方向X的行程量稳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构件21和卡合部22、23,关于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例如不用针对每个臂各配置1个的偏置部件,也不用设置具有用于对偏置部件调整按压力的按压螺栓、用于支承按压螺栓的支承体等的调整部件,就能够使制动片13沿左右方向X的行程量稳定。即,无需将构造设置得复杂,就能够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多节连杆机构14具有相对于对称轴O左右对称的形状,在沿前后方向观看的主视下沿对称轴O延伸设置引导构件21,因此无需将构造设置得复杂,就能够可靠地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拉索保持构件15及套管保持构件16的各自的上述两侧部分分别独立地连结有多节连杆机构14所具有的多个连杆14a中的1个连杆的端部。因此,无需使2个连杆14a的端部间重叠就能够将2个连杆14a连结于拉索保持构件15及套管保持构件16,能够抑制多节连杆机构14沿前后方向Z的大小(厚度)。
而且,配设有调整部件19,该调整部件19能够以将制动片13之间的沿左右方向X的间隔维持得恒定的状态,调整多节连杆机构14所具有的各连杆14a相对于上下方向Y倾斜的角度。因此,能够在使两个制动片13的朝向轮辋R靠近时的移动量得到适当的维持的情况下,容易并且可靠地改变一对制动片13对轮辋R沿左右方向X的夹紧力。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设为其延伸设置的方向为上下方向Y,但并不限于该上下方向Y,也可以沿任意的方向延伸设置。此外,拉索W的张紧方向与上下方向Y一致,但该张紧方向只要是与左右方向X正交的方向,则并不限于上下方向Y,也可以沿任意的方向张紧拉索W。而且,臂11延伸设置的方向与拉索W的张紧方向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外,臂11以中间部11a为中心转动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多节连杆机构14所具有的多个连杆14a绕各自的端部旋转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互不相同。而且,配设于一左一右的一对臂11上的各制动片13沿左右方向X的行程量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互不相同。
此外,也可以将多节连杆机构14设置成在其俯视下具有相对于对称轴O非左右对称的形状。此外,也可以将各连杆列14b所具有的2个连杆14a中的位于上侧的连杆14a的上端部彼此间连结于套管保持构件16中的同一个部分上并使它们沿前后方向Z重叠。此外,也可以将各连杆列14b所具有的2个连杆14a中的位于下侧的连杆14a的下端部彼此间连结于拉索保持构件15中的同一个部分上并使它们沿前后方向Z重叠。此外,各连杆列14b也可以包括3个以上的连杆14a。
此外,调整部件19和偏置部件20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既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也可以不配置。此外,也可以将引导构件21延伸设置于在沿前后方向Z观看的主视下自对称轴O向左右方向X错开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将引导构件21配置在其他构件上而不是支承体12上,该引导构件21的沿上下方向Y观看的俯视下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或是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等。此外,关于卡合部22、23,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其适当地变更成被贯穿引导构件21的筒体等。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替换成公知的构成要素,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变形例。
Claims (5)
1.一种制动器,包括:
一左一右的一对臂;
支承体,其以使各臂绕各自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各臂;
制动片,其分别配设于各臂上的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轮辋一侧的部分;
多节连杆机构,其以使各臂彼此间沿左右方向靠近或分开自如的方式,对各臂上的比上述中间部靠向上述延伸方向的与上述轮辋相反一侧的部分之间进行连结;
拉索保持构件,其安装于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保持与制动杆联动的拉索;以及
套管保持构件,其安装于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并用于对贯穿有上述拉索的套管进行保持;
利用上述制动杆的操作产生的拉索的移动,使上述拉索保持构件和上述套管保持构件沿拉索的张紧方向直线移动而彼此靠近或分开,使上述多节连杆机构进行动作,其中,
在上述拉索保持构件和上述套管保持构件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以沿上述张紧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与沿上述张紧方向延伸的引导构件相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中,
上述多节连杆机构呈相对于沿上述张紧方向延伸的对称轴左右对称的形状,
上述引导构件在俯视上述多节连杆机构的俯视下沿上述对称轴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中,
在上述拉索保持构件上的隔着保持有拉索的部分的两侧部分、及在上述套管保持构件上的隔着保持有套管的部分的两侧部分,分别独立地连结有上述多节连杆机构所具有的多个连杆中的1个连杆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其中,
在上述拉索保持构件上的隔着保持有拉索的部分的两侧部分、及在上述套管保持构件上的隔着保持有套管的部分的两侧部分,分别独立地连结有上述多节连杆机构所具有的多个连杆中的1个连杆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器,其中,
在上述一左一右的一对臂的至少一个臂和上述多节连杆机构间相连结的部分上配设有调整部件,利用该调整部件能够在将配设在各臂上的制动片之间的沿左右方向的间隔维持得恒定的状态,调整上述多节连杆机构所具有的各连杆相对于上述张紧方向倾斜的角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41795A JP5054159B2 (ja) | 2010-06-22 | 2010-06-22 | ブレーキ |
JP2010-141795 | 2010-06-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10916A CN102310916A (zh) | 2012-01-11 |
CN102310916B true CN102310916B (zh) | 2013-08-14 |
Family
ID=4542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141613 Active CN102310916B (zh) | 2010-06-22 | 2011-05-27 | 制动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54159B2 (zh) |
CN (1) | CN1023109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85709A1 (en) * | 2015-11-16 | 2017-05-26 | I.G. Cardboard Technologies Ltd. | Rim brake system and a tire |
CN107088121B (zh) * | 2017-05-31 | 2018-12-14 | 茵德斯工业设计(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医疗救护椅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87229A (ja) * | 1975-01-29 | 1976-07-30 | Yoshigai Kikai Kinzoku Co Ltd | Jitenshayosentaapurushikibureeki |
JPS57176391U (zh) * | 1981-04-30 | 1982-11-08 | ||
JPH0314463Y2 (zh) * | 1986-05-01 | 1991-03-29 | ||
IT1211330B (it) * | 1987-09-29 | 1989-10-12 | Campagnolo Spa | Freno per biciclette del tipo a tiro centrale |
CA2106218A1 (en) * | 1992-09-21 | 1994-03-22 | Andy Moon | Dual bicycle braking system |
JP2000346110A (ja) * | 1999-06-02 | 2000-12-12 |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 ウェッジブレーキ用隙間調整装置 |
JP2005104278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Honda Motor Co Ltd | 小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
2010
- 2010-06-22 JP JP2010141795A patent/JP5054159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5-27 CN CN 201110141613 patent/CN10231091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10916A (zh) | 2012-01-11 |
JP5054159B2 (ja) | 2012-10-24 |
JP2012006427A (ja) | 2012-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15331A (zh) | 转向装置 | |
US20080156565A1 (en) | Arm Member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 |
EP2572972B1 (en) |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 |
CN102310916B (zh) | 制动器 | |
CN103608199B (zh) | 摆动支承 | |
SE457784B (sv) | Lager foer fordonshjul | |
US20200102038A1 (en) | Leaning vehicle | |
JP5873891B2 (ja) | 懸架コイルばね及びストラット型懸架装置 | |
CN107614419A (zh) | 钢索吊车 | |
CN109551416A (zh) | 拆装螺栓的夹具及螺栓的拆装方法 | |
CN208162831U (zh) | 一种焊丝放线架 | |
CN209336420U (zh) | 后悬挂装置及车架总成 | |
CN204454365U (zh) | 门座式起重机的变幅齿条压轮装置 | |
CN100425861C (zh) | 液压缓冲器的弹簧力调整装置 | |
CN109513799A (zh) | 一种旋转接料装置 | |
CN102306618B (zh) | 一种卤素灯泡 | |
CN220096057U (zh) | 固定组件及具有其的拖拉机 | |
CN201626505U (zh) | 变速自行车的防掉链装置 | |
CN209103870U (zh) | 一种弹簧线治具 | |
CN101255896B (zh) | 单向离合器套筒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5074672U (zh) | 双晶片的多功能焊接治具 | |
CN210100483U (zh) | 一种刹车片加工模具 | |
CN208605529U (zh) | 一种悬架用的螺旋弹簧 | |
CN207726306U (zh) | 一种皮带式同步联动夹紧装置 | |
CN101158067B (zh) | 用于纺纱机中的分离器的支撑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