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8504B - 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8504B
CN102308504B CN201180001286.XA CN201180001286A CN102308504B CN 102308504 B CN102308504 B CN 102308504B CN 201180001286 A CN201180001286 A CN 201180001286A CN 102308504 B CN102308504 B CN 1023085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insertion loss
wavelength
accessed
osn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12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8504A (zh
Inventor
邱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08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8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8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8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3Network aspects, e.g. central monitoring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1Power control, e.g. to keep the total optical power constant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该波长接入方法包括:波长接入设备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放大自发辐射ASE谱;所述波长接入设备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本发明的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能够实现波长的可靠、有效接入。

Description

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网络管理技术,尤其是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传送网络的发展,网络生存性已尤为当前网络设计、运行和维护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高效灵活的保护手段已经成为密集波分复用(Dense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DWDM)网络的无线网状网络(Mesh)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现有技术中,通过利用网元间预先分配的保护路径来实现对网络生存性的保障。需要保护倒换时,将接入波长从工作路径直接切换到保护路径。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当采用上述方法时,通常默认保护路径上各个节点设备性能满足系统指标,在保护倒换时从工作路径到保护路径的切换为盲切换,所以若保护路径存在故障,将导致网络故障或降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用以实现有效、可靠的波长接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波长接入方法,包括:
波长接入设备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放大自发辐射ASE谱;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波长接入设备,包括:
ASE谱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
路径插损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
波长接入模块,用于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由于在接入待接入波长之前,通过获取路径中各节点设备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及待接入波长计算出该路径插损,并根据所计算的路径插损来判断该路径是否正常,从而可确保待接入路径的可用性,避免将业务波长接入已发生故障的路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波长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示例性具有保护倒换路径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为示例性计算子路径插损的示意图。
图4为示例性包括两条候选路径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波长接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波长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波长接入设备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放大自发辐射(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ASE)谱;
步骤S102,所述波长接入设备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
步骤S103,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由于在将待接入波长接入路径之前波长接入设备根据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及待接入波长计算出该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并通过将该路径插损与一个该路径处理正常状态的理论值进行比较,若两者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则获知该待接入路径正常,此时再将待接收波长接入该路径。因此,可确保待接入路径的可用性,避免了将业务波长接入已发生故障的路径,从而导致网络故障的缺陷。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例如应用于保护倒换或第三方波长管理,在下述实施例中分别对在这两种应用场景中应用的波长接入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一的波长接入方法应用于保护倒换中,即待接入路径为保护倒换网络中的保护路径。图2为示例性具有保护倒换路径的网络架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2的具体示例对上述步骤S101~S103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该网络包括四个核心节点(R1~R4)和六个放大器节点(E1~E6),其构成了两条光路径。其中,由第一核心节点R1、第三放大器节点E3、第四核心节点R4、第五放大器节点E5、第六放大器节点E6和第三核心节点R3构成了正常工作路径,由第一核心节点R1、第一放大器节点E1、第二放大器节点E2、第二核心节点R2、第四放大器节点E4和第三核心节点R3构成了保护路径。正常工作时,光业务配置沿光路径R1→E3→R4→E5→E6→R3正常传送,当该路径发生故障时,例如第一核心节点R1与第三放大器节点E3之间出现故障,则正常工作路径不能再正常工作,此时需要检测保护路径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若能,则将光业务配置切换到保护路径来传送其中,在DWDM中该光业务配置体现为80个波长中的一个或多个波长。
具体地,由一波长接入设备按以下方式对保护路径进行检测,其中,该波长接入设备能够与保护路径中的各节点进行通讯及管理,例如为该网络的网管系统。
步骤1,波长接入设备启动对保护路径中节点设备的初始化,由于第一核心节点R1和第三核心节点R3为与正常工作路径共有的节点设备,所以此时只需由波长接入设备向第一放大器节点E1、第二放大器节点E2、第二核心节点R2和第四放大器节点E4下发初始化信息,此时各个节点设备配置成默认状态,以确保各设备正常工作;
步骤2,在步骤1后,暂不将该保护路径的起始节点,即第一核心节点R1中的动态光分插复用器(Reconfiguration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ROADM)配通待接入的业务波长,即此时不改变光路径;
步骤3,波长接入设备向第一核心节点R1、第一放大器节点E1、第二放大器节点E2、第二核心节点R2、第四放大器节点E4和第三核心节点R3下发ASE谱测量通知;第一核心节点R1、第一放大器节点E1、第二放大器节点E2、第二核心节点R2、第四放大器节点E4和第三核心节点R3接收到ASE谱测量通知后,分别测量各自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并上报给保护路径倒换设备;
步骤4,波长接入设备将各节点设备上报的ASE谱汇总在一起,并根据这些ASE谱及待接入的业务波长分别计算各节点设备之间的子路径插损,以及各节点设备的插损。更为具体地,图3为示例性计算子路径插损的示意图。图3中以计算第一核心节点R1与第一放大器节点E1之间的第一子路径Path1为例。如图3所示,ASE谱为用于标识波长及与该波长相对应的功率的曲线,在DWDM中,可通过该ASE谱获80个波长所对应的功率值。当计算第一子路径Path1的插损时,计算第一核心节点R1的输出端口的ASE谱中对应于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值P1和第一放大器节点E1的输入端口的ASE谱中对应于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值P1’,P1’与P1之间的差值即为第一子路径Path1的插损。按照相同的方式,即可计算第一放大器节点E1与第二放大器节点E2之间的第二子路径Path2的插损、第二放大器节点E2与第二核心节点R2之间的第三子路径Path3的插损……,直至获取该保护路径所包括的五段子路径的插损。按照类似的方式,通过计算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ASE谱和输出端口ASE谱之间,对应于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差值即可获得各节点设备的插损,即对于图2所示的保护路径,需分别计算保护路径中的六个节点设备的子插损。这五段子路径的插损与六个节点设备的插损之和即为该保护路径的路径插损。
步骤5,波长接入设备将在上述步骤4中所计算得到的插损与其在先获取的理论插损相比较,判断两者的差值是否在一预设差值范围内,例如两者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15dB。具体地,例如波长接入设备中预先存储有各子路径的理论插损,可将步骤4中计算得到的各子路径插损与各子路径的理论插损逐个进行比较,以获知各子路径是否发生故障;若比较获知某一子路径的插损与对应的理论插损的差值超出预设范围,则获知该子路径发生故障,此时可进行报警;若保护路径的全部子路径的插损与对应的理论插损的差值均在预设范围内,则获知保护路径正常。此外,也可将步骤4中计算得到的路径插损与波长接入设备中预先获取的该保护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以对该保护路径是否发生故障进行整体判断。其中,该保护路径的理论插损值例如根据该保护路径的光纤总长度和节点设备固有损耗计算所得,此外,也可以是预先通过在该保护路径中传送测试波长时所测量到的路径插损。
保护路径的理论插损,由光纤固有衰减损耗和节点设备固有损耗两部分之和。光纤固有衰减损耗例如波长1550nm处衰减损耗0.25dB/km,节点设备固有损耗例如ROADM站点固有损耗<12.5dBm。
步骤6,若通过步骤5获知两者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获知该保护路径处理正常状态,因此可将待接入波长接入,具体地,配置第一核心节点R1的ROADM,将待接入波长转入保护路径。至此,完成了保护倒换。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由于在进行保护倒换之前,波长接入设备根据保护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及待接入波长计算出该保护路径的路径插损,并通过将该路径插损与一个该路径处理正常状态的理论值进行比较,若两者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则获知该保护路径正常,此时再将待接收波长接入该保护路径。因此,可确保保护倒换的有效性,避免了将业务波长接入已发生故障的保护路径,从而导致网络故障的缺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获知,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可以应用于环形网或Mesh网等多种传送网络中。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中,还包括:
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不在所述预设差值范围内,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发送第一报警信号。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能够当检测获知保护路径存在故障时进行报警,以使得网络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获知故障并进行相应处理。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中,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的步骤包括: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带内光信噪比(IN-OpticalSignal Noise Ratio,IN-OSNR),并将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IN-OSNR相比较;
若所述路径插损小于所述IN-OSNR,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保护路径。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比较当前测得的保护路径插损与该保护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可判断出该保护路径是否发生故障。进一步地,在获知保护路径未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还通过将当前测得的保护路径插损与待接入波长的IN-OSNR进行比较,来判断该保护路径是否适合接入待接入波长。更为具体地,由于在尚未将待接入波长接入保护路径时,该波长驻留在保护路径的起始节点,所以波长接入设备向保护路径上的起始节点设备,即第一核心节点R1,下发IN-OSNR测量通知,以使第一核心节点R1响应IN-OSNR测量通知,测量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并上报至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其中,第一核心节点R1可采用预置的现有技术中任意的IN-OSNR测量方法来测量待接入波长的IN-OSNR。波长接入设备接收到第一核心节点R1上报的IN-OSNR,将在先计算得到的路径插损相比较,若路径插损小于IN-OSNR,则获知该保护路径可实现该待接入波长的高准确性、可靠性传送。
更进一步地,若路径插损大于或等于IN-OSNR,则波长接入设备获知该保护路径无法高准确性、可靠地传送待接入波长,此时波长接入设备发送第二报警信号。其中,该第二报警信号可以与第一报警信号相同或不同,优选为不同,则可向网络管理人员传送更为精确的故障信息。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对于已检测获知未存在故障的保护路径还进一步结合待接入波长的IN-OSNR来检测该保护路径是否适合接收待接入波长,为进行保护倒换后业务波长的准确、可靠传送提供了保障。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一的波长接入方法应用于第三方波长管理中,即待接入路径包括至少两条候选路径的应用场景。
图4为示例性包括两条候选路径的网络架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4的具体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该网络包括四个核心节点(R1~R4)和六个放大器节点(E1~E6)。待接入波长从第三核心节点R3接入网络,该网络包括两条候选路径,其中,第一候选路径为R3→E4→R2→E2→E1→R1,第二候选路径为R3→E6→E5→R4→E3→R1。当待接入波长要接入该网络时,首先由波长接入设备对两条候选路径进行选择,以确保将该波长接入可用的候选路径。其中,该待接入波长例如为第三方波长,该波长接入设备例如为网管系统。
具体地,波长接入设备按照以下方式从候选路径中选择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
步骤1’,波长接入设备启动两条候选路径中全部节点设备的初始化,确保设备正常工作,此时各个设备配置成默认状态,不改动配置信息;
步骤2’,暂不在第三核心节点R3中的ROADM配通待接入波长;
步骤3’,波长接入设备分别向两条候选路径的全部节点设备下发ASE谱测量通知,以使各节点设备分别测量各自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并上报给波长接入设备;
步骤4’,波长接入设备将各节点设备上报的ASE谱汇总在一起,并根据这些ASE谱计算第一候选路径和第二候选路径的路径插损,其中,该候选路径的插损例如采用实施例一的波长接入方法中的插损计算方法;
步骤5’,波长接入设备将第一候选路径和第二候选路径的路径插损分别与各自的理论插损值相比较,以判断两条候选路径是否可正常工作,并选择可正常工作的候选路径作为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其中,理论插损值例如根据各候选路径的光纤总长度及各节点设备的固有损耗计算所得,此外,也可以是预先通过在各候选路径中传送测试波长时所测量到的路径插损。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路径选择方法,由于在将待接入的业务波长接入网络时,分别测量两条候选路径的路径插损以判断路径是否存在故障,从而能够确保将待接入波长接入未发生故障的可用路径,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获知,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可以应用于环形网或Mesh网等多种传送网络中。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路径选择方法中,波长接入设备根据各候选路径的路径插损从各候选路径中选择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的步骤包括:
波长接入设备分别将各候选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对应于所述候选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仅有一个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候选路径;
若各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均不在所述预设差值范围内,则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发送第三报警信号。
若有至少两条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波长接入设备还需结合待接入波长的IN-OSNR来从符合上述条件的候选路径中选择能够提供给待接入波长较好传输性能的接入路径。具体地:波长接入设备向接入波长的起始节点,即图4中的第三核心节点R3,下发IN-OSNR测量通知;第三核心节点R3接收到IN-OSNR测量通知后,测量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并上报给第三核心节点R3;
波长接入设备将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的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IN-OSNR进行比较;并选择路径插损小于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接入所述待接入波长。
进一步地,若有两条或以上的候选路径的插损均小于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则选择路径插损与待接入波长的IN-OSNR的差值最大的候选路径作为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路径选择方法,由于还结合待接入波长的IN-OSNR与候选路径的路径插损进行选择,所以能够为待接入波长选择最适合的接入路径,提高网络性能。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路径选择方法中,根据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的差值选择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的步骤还包括:
若不存在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则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发送第四报警信号。
其中,该第四报警信号可以与第三报警信号相同或不同,优选为不同,以提供给网络管理人员更确切的故障信息。
实施例四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波长接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波长接入设备包括:
ASE谱获取模块41,用于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
路径插损计算模块42,用于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
波长接入模块43,用于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
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执行波长接入的流程与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方法相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在将待接入波长接入路径之前波长接入设备根据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及待接入波长计算出该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并通过将该路径插损与一个该路径处理正常状态的理论值进行比较,若两者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则获知该待接入路径正常,此时再将待接收波长接入该路径。因此,可确保待接入路径的可用性,避免了将业务波长接入已发生故障的路径,从而导致网络故障的缺陷。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由于在将待接入波长接入路径之前根据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及待接入波长计算出该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并通过将该路径插损与一个该路径处理正常状态的理论值进行比较,若两者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则获知该待接入路径正常,此时再将待接收波长接入该路径。因此,可确保待接入路径的可用性,避免了将业务波长接入已发生故障的路径,从而导致网络故障的缺陷。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待接入路径为保护路径;相应地,所述ASE谱获取模块用于若获知用于传送待接入波长的正常工作路径发生故障,则获取保护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波长接入模块还用于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不在所述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发送第一报警信号。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保护倒换处理设备,能够当检测获知待接入路径存在故障时进时报警,以使得网络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获知故障并进行相应处理。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波长接入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保护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并将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IN-OSNR相比较;
波长接入单元,用于若所述路径插损小于所述IN-OSNR,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保护路径。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保护倒换处理设备,对于已检测获知未存在故障的保护路径还进一步结合待接入波长的IN-OSNR来检测该保护路径是否适合接收待接入波长,为将进行保护倒换后业务波长的准确、可靠传送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包括:
IN-OSNR测量通知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保护路径上的起始节点设备下发IN-OSNR测量通知,以使所述起始节点设备响应所述IN-OSNR测量通知,测量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并上报;
IN-OSNR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起始节点设备上报的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第二判断单元还用于若所述路径插损大于或等于所述IN-OSNR,则发送第二报警信号。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ASE谱获取模块包括:
ASE谱测量通知发送单元,用于向各所述节点设备下发ASE谱测量通知,以使所述节点设备响应所述ASE谱测量通知,测量各自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并上报;
ASE谱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节点设备上报的ASE谱。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路径插损计算模块包括:
子路径插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不同节点设备间相邻的输出端口与输入端口之间的ASE谱中对应于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差值,以获取任意两相邻节点间的子路径插损;
节点设备插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的ASE谱中对应于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差值,以获取各节点设备的插损;
路径插损计算单元,用于累加所述保护路径中所有的子路径插损和所有节点设备的插损,以获取所述保护路径的路径插损。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第一判断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保护路径中各节点设备之间的光纤距离总和与节点设备固有损耗计算所述理论插损。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待接入路径包括至少两个候选路径。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波长接入模块包括:
第一选择单元,用于分别将各候选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对应于所述候选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仅有一个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候选路径。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第一选择单元还用于若全部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均不在所述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发送第三报警信号。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波长接入设备中,所述波长接入模块还包括:
第二选择单元,用于若有至少两个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将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的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IN-OSNR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的差值选择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并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选择的接入路径。
具体地,第二选择单元选择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接入所述待接入波长;若存在至少两个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比较所述至少两个候选路径中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差值最大的候选路径接入所述待接入波长;若不存在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则发送第四报警信号。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路径选择设备,由于还结合待接入波长的IN-OSNR与候选路径的路径插损进行选择,所以能够为待接入波长选择最适合的接入路径,提高网络性能。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波长接入设备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放大自发辐射ASE谱;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接入路径为保护路径;相应地,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的步骤包括:若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获知用于传送待接入波长的正常工作路径发生故障,则获取保护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的步骤包括: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带内光信噪比IN-OSNR,并将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IN-OSNR相比较;
若所述路径插损小于所述IN-OSNR,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保护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的步骤包括: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向所述保护路径上的起始节点设备下发IN-OSNR测量通知,以使所述起始节点设备响应所述IN-OSNR测量通知,测量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并上报至所述波长接入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获取各所述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放大自发辐射光源ASE谱的步骤包括: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向各所述节点设备下发ASE谱测量通知,以使所述节点设备响应所述ASE谱测量通知,测量各自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并上报至所述波长接入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设备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保护路径的路径插损的步骤包括: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计算不同节点设备间相邻的输出端口与输入端口之间的ASE谱中对应于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差值,以获取任意两相邻节点间的子路径插损;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计算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的ASE谱中对应于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差值,以获取各节点设备的插损;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累加所述保护路径中所有的子路径插损和所有节点设备的插损,以获取所述保护路径的路径插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接入路径包括至少两个候选路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的步骤包括: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分别将各候选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对应于所述候选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仅有一个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候选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的步骤还包括:
若有至少两个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所述波长接入设备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将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的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IN-OSNR进行比较;
所述波长接入设备根据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的差值选择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并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选择的接入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波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设备根据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的差值选择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的步骤包括:
若仅存在一个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则选择所述候选路径作为所述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
若存在至少两个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比较所述至少两个候选路径中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的差值,选择差值最大的候选路径作为所述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
11.一种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ASE谱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接入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
路径插损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ASE谱和待接入波长,计算所述待接入路径的路径插损;
波长接入模块,用于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待接入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待接入路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接入路径为保护路径;相应地,所述ASE谱获取模块用于若获知用于传送待接入波长的正常工作路径发生故障,则获取保护路径上的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将所述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所述保护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若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并将所述路径插损与所述IN-OSNR相比较;
波长接入单元,用于若所述路径插损小于所述IN-OSNR,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保护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包括:
IN-OSNR测量通知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保护路径上的起始节点设备下发IN-OSNR测量通知,以使所述起始节点设备响应所述IN-OSNR测量通知,测量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并上报;
IN-OSNR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起始节点设备上报的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ASE谱获取模块包括:
ASE谱测量通知发送单元,用于向各所述节点设备下发ASE谱测量通知,以使所述节点设备响应所述ASE谱测量通知,测量各自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ASE谱并上报;
ASE谱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节点设备上报的ASE谱。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插损计算模块包括:
子路径插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不同节点设备间相邻的输出端口与输入端口之间的ASE谱中对应于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差值,以获取任意两相邻节点间的子路径插损;
节点设备插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各节点设备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的ASE谱中对应于所述待接入波长的功率差值,以获取各节点设备的插损;
路径插损计算单元,用于累加所述保护路径中所有的子路径插损和所有节点设备的插损,以获取所述保护路径的路径插损。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接入路径包括至少两个候选路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模块包括:
第一选择单元,用于分别将各候选路径插损与预先计算的对应于所述候选路径的理论插损相比较,若仅有一个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述候选路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接入模块还包括:
第二选择单元,用于若有至少两个所述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则获取所述待接入波长的IN-OSNR;将插损与所述理论插损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的候选路径的插损与所述IN-OSNR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的差值选择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并将所述待接入波长接入所选择的接入路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波长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选择单元还用于若仅存在一个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则选择所述候选路径作为所述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若存在至少两个插损小于所述IN-OSNR的所述候选路径,比较所述至少两个候选路径中所述插损与所述IN-OSNR的差值,选择差值最大的候选路径作为所述待接入波长的接入路径。
CN201180001286.XA 2011-07-20 2011-07-20 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2308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77350 WO2012106904A1 (zh) 2011-07-20 2011-07-20 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8504A CN102308504A (zh) 2012-01-04
CN102308504B true CN102308504B (zh) 2014-01-01

Family

ID=45381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1286.XA Active CN102308504B (zh) 2011-07-20 2011-07-20 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08504B (zh)
WO (1) WO20121069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772A (zh) * 2020-10-23 2021-02-09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应用插入损耗值检验波导的方法
CN114362820B (zh) * 2021-12-31 2024-03-15 武汉网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Wdm波长通道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8025B1 (en) * 1997-12-03 2001-01-2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Optical network loss-of-signal detection
CN1879330A (zh) * 2003-09-11 2006-12-13 M通讯有限公司 具有ase光再循环及链路和网络生存性控制系统的环状光网络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6850C (zh) * 2001-03-22 2006-07-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线路故障检测装置
US20050074236A1 (en) * 2003-10-07 2005-04-07 Neptec Optical Solutions, Inc. Optical network monitoring system
JP4516868B2 (ja) * 2005-03-22 2010-08-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増幅多段中継伝送路における障害点評定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4727485B2 (ja) * 2006-03-31 2011-07-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伝送装置
JP4899098B2 (ja) * 2007-03-19 2012-03-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ロス検出装置
CN101043271B (zh) * 2007-04-26 2010-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业务信号保护倒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JP5321041B2 (ja) * 2008-12-24 2013-10-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分岐挿入装置およびwdm伝送方法
CN101667865B (zh) * 2009-09-30 2013-07-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中实现保护倒换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01984566A (zh) * 2010-11-16 2011-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复杂光网络保护倒换的方法及网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8025B1 (en) * 1997-12-03 2001-01-2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Optical network loss-of-signal detection
CN1879330A (zh) * 2003-09-11 2006-12-13 M通讯有限公司 具有ase光再循环及链路和网络生存性控制系统的环状光网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8504A (zh) 2012-01-04
WO2012106904A1 (zh)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6892B2 (en) Automated node level fibre audit
US7865078B2 (en) Processing of optical performance data in an optica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396172B (zh) 获取光纤连接关系的方法、节点设备及光网络系统
JP6105158B2 (ja) 光パス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CN101174906A (zh) 不停止正常用户装置而在点对多点网络中识别异常用户装置的技术
CN104518826A (zh) 一种监测光纤故障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0117934A1 (en) Measurement of nonlinear effects of an optical path
US1182524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arameters in an optical network
CN106788699A (zh) 光纤连接状态的检测系统和方法、及roadm 设备
CN111342891A (zh) 一种光线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2308504B (zh) 波长接入方法及设备
US10763962B2 (en) Secured fiber link system
CN101540936A (zh) 台站终端设备、通信系统和订户设备管理方法
EP2849371B1 (en) Wavelength label conflict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wavelength label receiving device
CN105337656A (zh) 一种光网络连接关系确定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CN103392304B (zh) 告警抑制方法和光网络设备
Zhang et al. Precise failure locat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in long-reach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Habel et al. Optical domai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CN111385019B (zh) 光线路测试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US8792784B2 (en) Terrestrial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with added capacity
CN108692746B (zh) 传感监测终端、传感监测系统和传感监测方法
Shibo et al. Multi-bus fiber sensor protection network operation with robustness analysis
CN115133983B (zh) 通信链路的确定方法、系统、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234016A (zh) 光网络保护控制方法、装置及网管服务器
CN116418390A (zh) 多径干涉检测方法、装置、光模块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