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8484A -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8484A
CN102308484A CN2011800013063A CN201180001306A CN102308484A CN 102308484 A CN102308484 A CN 102308484A CN 2011800013063 A CN2011800013063 A CN 2011800013063A CN 201180001306 A CN201180001306 A CN 201180001306A CN 102308484 A CN102308484 A CN 102308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frequency
oscillator
superhet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13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8484B (zh
Inventor
何卓彪
吴剑锋
马正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08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8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8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8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26Circuits for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26Circuits for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 H04B1/28Circuits for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the receiver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30Circuits for homodyne or synchrodyn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能够实现多个接收通道的单片集成。该接收机包括:零中频通道,使用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IQ下变频;超外差通道,使用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同。本发明实施例的零中频通道和超外差通道使用同一振荡信号或者该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克服了简单集成两种通道引起的振荡信号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能够实现多个接收通道的单片集成。

Description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基站或微波传输或终端RFIC(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射频集成电路)接收机基本上都是同一时刻只是单频段接收,未来的演进需求是超宽带多频段同时接收。多频段同时接收的解决方案目前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最直接的基本架构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单频段接收机简单并联实现。
如果多个频段的通道均采用超外差数字中频(DIF,Digital IntermediateFrequency)架构,则接收机的成本、面积、功耗是单频段的频段数倍。对于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4G(4th Generation,第四代)基站而言,元件数量较多、功耗较大,并且各个通道的VCO(压控振荡器,Voltage-ControlledOscillator)频率相互独立且频率较近,不宜单片集成。
如果多个频段的通道均采用零中频(ZIF,Zero Intermediate Frequency)架构,则每个通道的集成度能有所提高,但是接收机的成本、面积、功耗是单频段的频段数倍。用在基站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多载波接收时,镜像抑制和IIP2(input second-orderintercept point,输入二阶截点)问题将制约实际应用,并且各个通道的VCO频率相互独立且频率较近,不宜单片集成。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在部分通道中采用零中频架构并在其他通道中采用超外差架构,以结合零中频和超外差架构各自的优势,例如使得3G/4G等线性度等要求不高的场合信号走零中频通道,2G(2nd Generation,第二代)等线性度要求高的信号走超外差通道。但是,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各个通道的VCO频率相互独立且频率较近,仍然不宜单片集成,增加了解决方案配置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能够实现多个接收通道的单片集成。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机,包括:零中频通道,使用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IQ下变频;超外差通道,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同。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机的接收方法,接收机包括零中频通道和超外差通道,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振荡信号;零中频通道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IQ下变频;超外差通道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的零中频通道和超外差通道使用同一振荡信号或者该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克服了简单集成两种通道引起的振荡信号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能够实现多个接收通道的单片集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GSM,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等。
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N,Radio Access 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本发明并不限定。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框图。图1的接收机10可以位于基站或用户设备中,包括零中频通道11和超外差通道12。
零中频通道11使用第一振荡信号V1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BAND1的射频信号进行IQ(In-phase/Quadrature,同相正交)下变频。
超外差通道12使用该第一振荡信号V1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BAND2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
其中第一频段BAND1和第二频段BAND2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的零中频通道和超外差通道使用同一振荡信号或者该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克服了简单集成两种通道引起的振荡信号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能够实现多个接收通道的单片集成。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振荡信号V1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包括第一振荡信号V1本身(即,可以看作是1倍频)。图1的实施例中,为了简洁,只描绘了一个零中频通道11和一个超外差通道12。但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更多个零中频通道11或者更多个超外差通道12,只要这两种通道使用同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即可。这些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BAND1可以是属于3G/4G的频段,BAND2可以是属于2G/3G/4G的其他频段,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一般而言,对接收要求较高的信号可以走超外差通道12,这样可以减轻双工器等负担,利于双工器小型化,本发明实施例的2G接收超外差通道不存在带内镜像抑制等问题。3G/4G走零中频通道,可以将LPF(Low 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ADC(Analog-DigitConverter,模数转换器)等一并集成到片内。
第一振荡信号V1可以来自接收机中集成的振荡器,也可以是从接收机外部的振荡器接收的振荡信号,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下面的例子中,接收机中包括用于生成第一振荡信号V1的第一振荡器11,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机可以从外部接收第一振荡信号V1。
另外,下面各个例子的电路图中仅仅显示了必要元件,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可以按照需要在各个元件之前、之间或之后增加辅助元件,例如放大器(包括固定增益放大器、可变增益放大器等)、滤波器(包括RF滤波器、抗混叠滤波器等)。这些辅助元件中的部分或全部元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下面所示的必要元件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位于集成芯片之外。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图2的接收机包括零中频通道11、超外差通道12和第一振荡器13。
第一振荡器13生成第一振荡信号V1,并将第一振荡信号V1送给零中频通道11和超外差通道12。虽然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振荡信号V1直接送给两种通道,但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也可以将V1经分频或倍频后再分别送给两种通道。第一振荡器13的一个实现方式是压控振荡器VCO。可选地,第一振荡器13的频率范围可调节。
零中频通道11包括第一本振单元111和第一混频器112。第一本振单元111接收第一振荡信号V1,并根据第一振荡信号V1生成第一IQ本振信号IQ1。第一混频器112接收第一IQ本振信号IQ1,并使用第一IQ本振信号IQ1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BAND1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一基带信号B1,第一基带信号B1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超外差通道12包括第二本振单元121和第二混频器122。第二本振单元121接收第一振荡信号V1,将第一振荡信号V1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L1。第二混频器122接收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L1,并使用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L1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BAND2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一中频信号M1。
举例来说,假设图2的接收机位于基站中,并且基站同时接收两个频段UMTS BAND I(对应于BAND1)和DCS1800(对应于BAND2)的信号。DCS1800频段一般有GSM需求,UMTS BAND I一般无GSM需求。天线同时接收两个频段的信号,两个频段的信号经过前段双工器(或滤波器)分开频段后,DCS1800频段信号走超外差通道12,UMTS BAND I频段信号走零中频通道11。两个通道共享同一VCO 13,经过不同的分频比、倍频比等电路分别送给零中频通道11的第一混频器112和超外差通道12的第二混频器122。简单举例:将VCO 13的振荡频率V1选为1950MHz×2=3900MHz,该频率经过二分频后产生IQ本振(IQ1)给UMTS BAND I提供本振信号,该VCO频率经过4分频后提供975MHz本振信号(L1)给超外差通道提供第一超外差本振。UMTS BAND I经过模拟IQ下变频后直接变到了零频,后接片内或皮外可控增益放大器、抗混叠低通滤波器后等送给ADC采样。DCS1800频段信号经过975MHz信号变频后输出频率变为(1710MHz~1785MHz)-975MHz=735MHz~810MHz(第一中频信号M1)。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中频信号M1满足ADC的输入频率范围要求,可以直接将第一中频信号M1用于进行模数转换,例如第一中频信号M1经过抗混叠滤波器后直接由ADC采样。这样,无需再一次变频过程,可以节省BOM(Bill of Material,元器件清单),实现单芯片双频段需求。
如果第一中频信号M1不能满足ADC的输入频率范围要求,例如ADC器件的性能不够,可以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一步进行下变频处理。下面描述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一步下变频的实施例。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图3的接收机中,与图2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除了第二本振单元121和第二混频器122之外,图3的超外差通道12还包括第二振荡器123和第三混频器124。
第二振荡器123生成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L2。图3中第二振荡器123将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L2直接送给第三混频器124,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在第二振荡器123和第三混频器124之间也可以存在分频/倍频的元件,将第二振荡器123生成的振荡信号经分频/倍频后作为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L2送给第三混频器124。
另外,图3的实施例中使用两个振荡器13和123,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可以将两个振荡器合并为一个可变频率输出的振荡器。
第三混频器124接收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L2,并使用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L2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二中频信号M2,第二中频信号M2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还是使用上面所述的例子,DCS1800频段信号(对应于BAND2)经过975MHz信号变频后输出频率变为735MHz~810MHz(第一中频信号M1)。第一中频信号M1可以再经过第三混频器124的一次混频,变频为合适的第二中频信号M2(比如100~200MHz)后供ADC采样。
图3中第二本振单元121的分频比倍频比可配置。零中频通道11中可包含带宽可配置的低通滤波器,以支持不同接收带宽需求。超外差通道12中可包含可变增益放大器,以调节中频VGA、零中频VGA的增益,降低对ADC的动态需求。图3中L2也可支持较宽的调节范围,保证第二中频信号M2的频率合适。
在超外差通道12中第一中频信号M1的输出频率较高或带内镜像抑制有严格要求时,第一中频信号M1可以进行二次变频,满足高性能场合。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图4的接收机中,与图2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4的实施例中,采用零中频通道11对超外差通道12输出的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下变频(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能够节省元件数目。
第一振荡器13还生成第二振荡信号V2。第一本振单元111还接收第二振荡信号V2,并根据第二振荡信号V2生成第二IQ本振信号IQ2。这里,第一振荡信号V1和第二振荡信号V2的频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两者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振荡器13可以是一个可变频率输出的振荡器。
第一混频器112接收第二IQ本振信号IQ2和第一中频信号M1,使用第二IQ本振信号IQ2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二基带信号B2,第二基带信号B2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图4的实施例能够减少器件种类和数目,采用同一种器件可以支持两个频段接收,主要体现在超外差通道12经过第一次变频后(第一中频信号M1)可以送入相同芯片的零中频通道11。此时可以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VGA增益调节,从而使得GSM多载波镜像抑制要求有所放宽。如果使用零中频通道IQ解调第一中频信号M1到零频(第二基带信号B2),工作频率较低,镜像抑制性能、IIP2性能较好。因此,能够实现针对2G基站多载波信号采用两次变频到零频的架构(第一次变频为超外差通道变频,第二次变频为零中频通道变频)。针对3G/4G多载波信号实施一次变频到零频的架构(零中频通道变频)。从而克服2G基站多载波直接变到零频面临的镜像抑制难以满足、IIP2难以满足的问题。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示意结构图。图5的接收机中,与图2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5的实施例中,采用超外差通道12的第二混频器122再次对超外差通道12输出的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下变频(如图5中的虚线箭头所示),能够节省元件数目。
第一振荡器13还生成第三振荡信号V3。第二本振单元122还接收第三振荡信号V3,并将第三振荡信号V3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L3。
第二混频器122还接收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L3和第一中频信号M1,使用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L3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三中频信号M3,第三中频信号M3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图5的实施例能够减少器件种类和数目。例如,2G基站信号(BAND2)经过第一次变频到第一中频信号(M1)后可以再经过相同芯片的超外差通道12再一次变频到任意中频,再送给ADC采样量化。其中L3的频率设置不同于L1频率设置。例如,所设计芯片中第一振荡器13的频率范围可调节,输出的振荡信号V1和V3的频率不同,从而使得L1和L3的频率不同。或者,第一振荡器13输出的振荡信号V1和V3的频率可以相同,第一振荡器13的频率范围不能调节,此时第二本振单元121的分频比可调节,使得输出的L1和L3的频率不同。
超外差通道12的分频比和第二级本振可灵活配置,增强了超外差通道的中频选择灵活性和ADC采样率选择的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零中频通道11和超外差通道12共享振荡信号。超外差通道的本振信号L1可以是经过该振荡信号V1一定分频或倍频后得到,这个分频比或倍频数可配置。
超外差通道12变频后的信号可以经过相同的芯片的零中频通道11完成第二次变频到基带,也可经过另外一颗独立的芯片下变频到低中频后采样,或者经过同一超外差通道12下变频到低中频后采样,也可直接ADC采样。
当接收机在基站中时,2G/3G/4G接收等要求较高的信号走超外差通道,超外差减轻了双工器等负担,利于双工器小型化,2G接收超外差不存在带内镜像抑制等问题。3G/4G走零中频通道,可以将LPF/ADC等一并集成到片内;超外差通道分频比和第二级本振可灵活配置,增强了超外差通道的中频选择灵活性和ADC采样率选择的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克服了简单集成两个通道所遇到的VCO相互影响的问题,使得能够集成同时工作的两个或多个接收通道。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采用单个芯片编码来满足2G/3G/4G不同制式的各不同频段的组合,实现了BOM元件种类的最少化。
本发明实施例中超外差通道的中频选择更加灵活,进而可以在双工器尺寸、ADC要求等方面选取最优的组合;零中频通道极大简化了BOM,集成度高,可以集成包括ADC在内的混合信号部件。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图6的接收方法可以由图1的接收机10执行。参照图1描述图6的接收方法。
步骤61,获取第一振荡信号V1。例如,可以由接收机10内部的振荡器(如图2-5中的第一振荡器13)生成第一振荡信号V1,或者从接收机10外部的振荡器接收第一振荡信号V1。
步骤62,使用第一振荡信号V1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同相正交IQ下变频,使用第一振荡信号V1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超外差下变频,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的零中频通道和超外差通道使用同一振荡信号或者该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克服了简单集成两种通道引起的振荡信号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能够实现多个接收通道的单片集成。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振荡信号V1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包括第一振荡信号V1本身(即,可以看作是1倍频)。
例如,BAND1可以是属于3G/4G的频段,BAND2可以是属于2G/3G/4G的其他频段,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一般而言,对接收要求较高的信号可以走超外差通道12,这样可以减轻双工器等负担,利于双工器小型化,本发明实施例的2G接收超外差通道不存在带内镜像抑制等问题。3G/4G走零中频通道,可以将LPF(Low 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ADC(Analog-DigitConverter,模数转换器)等一并集成到片内。
可通过图2-图5所示的接收机来实现图6的接收方法的各个过程,超外差通道12变频后的信号可以经过相同的芯片的零中频通道11完成第二次变频到基带,也可经过另外一颗独立的芯片下变频到低中频后采样,或者经过同一超外差通道12下变频到低中频后采样,也可直接ADC采样。
例如,参照图2,在图6的步骤62中,可由第一本振单元111根据第一振荡信号V1生成第一IQ本振信号IQ1。然后,由第一混频器112使用第一IQ本振信号IQ1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BAND1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一基带信号B1。该第一基带信号B1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振荡信号V1可以由第一振荡器11生成,或者从外部接收第一振荡信号V1。
另外,在图6的步骤62中,可由第二本振单元121将第一振荡信号V1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L1。然后,由第二混频器122使用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L1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BAND2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一中频信号M1。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中频信号M1满足ADC的输入频率范围要求,可以直接将第一中频信号M1用于进行模数转换,例如第一中频信号M1经过抗混叠滤波器后直接由ADC采样。
如果第一中频信号M1满足ADC的输入频率范围要求,可以直接将第一中频信号M1用于进行模数转换。这样,本发明实施例无需再一次变频过程,可以节省BOM,实现单芯片双频段需求。
参照图3,在图6的步骤62中,可由第二振荡器123生成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L2。然后,由第三混频器124使用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L2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二中频信号M2。该第二中频信号M2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在超外差通道12中第一中频信号M1的输出频率较高或带内镜像抑制有严格要求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频信号M1可以进行二次变频,满足高性能场合。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可以由第一振荡器13还可以生成第二振荡信号V2,此时,由第一本振单元111根据第二振荡信号V2生成第二IQ本振信号IQ2。这里,第一振荡信号V1和第二振荡信号V2的频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然后,由第一混频器112使用第二IQ本振信号IQ2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二基带信号B2。该第二基带信号B2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减少器件种类和数目,采用同一种器件可以支持两个频段接收。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还可以由第一振荡器13生成第三振荡信号V3。由第二本振单元122将第三振荡信号V3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L3。
然后,由第二混频器122使用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L3对第一中频信号M1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三中频信号M3。该第三中频信号M3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也能够减少器件种类和数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接收方法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装置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零中频通道,用于使用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同相正交IQ下变频;
超外差通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振荡器,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振荡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中频通道包括:
第一本振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振荡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生成第一IQ本振信号;
第一混频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IQ本振信号,并使用所述第一IQ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一基带信号,所述第一基带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外差通道包括:
第二本振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振荡信号,将所述第一振荡信号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
第二混频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并使用所述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一中频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频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外差通道还包括:
第二振荡器,用于生成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
第三混频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并使用所述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中频信号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二中频信号,所述第二中频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振荡器还用于生成第二振荡信号;
所述第一本振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振荡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振荡信号生成第二IQ本振信号;
所述第一混频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IQ本振信号和所述第一中频信号,使用所述第二IQ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中频信号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二基带信号,所述第二基带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振荡信号与第二振荡信号的频率相同或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振荡器还用于生成第三振荡信号;
所述第二本振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振荡信号,并将所述第三振荡信号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
所述第二混频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和所述第一中频信号,使用所述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中频信号进行下变频,生成所述第三中频信号,所述第三中频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10.一种接收机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振荡信号;
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同相正交IQ下变频;
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超外差下变频,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同相正交IQ下变频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生成第一IQ本振信号;
使用所述第一IQ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一基带信号,所述第一基带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超外差下变频包括:
将所述第一振荡信号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
使用所述第一超外差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一中频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中频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第一振荡信号的分频或倍频信号对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进行超外差下变频,还包括:
生成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
使用所述第二超外差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中频信号进行下变频,生成第二中频信号,所述第二中频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生成第二振荡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振荡信号生成第二IQ本振信号;
使用所述第二IQ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中频信号进行IQ下变频,生成第二基带信号,所述第二基带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三振荡信号;
将所述第三振荡信号分频或倍频,以生成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
使用所述第三超外差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一中频信号进行下变频,生成所述第三中频信号,所述第三中频信号用于进行模数转换。
CN2011800013063A 2011-07-14 2011-07-14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Active CN1023084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77140 WO2012106889A1 (zh) 2011-07-14 2011-07-14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8484A true CN102308484A (zh) 2012-01-04
CN102308484B CN102308484B (zh) 2013-11-06

Family

ID=45381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13063A Active CN102308484B (zh) 2011-07-14 2011-07-14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5) US9401732B2 (zh)
CN (1) CN102308484B (zh)
WO (1) WO2012106889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7197A (zh) * 2012-01-15 2012-08-2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多频段数字相控阵接收天线的信道化方法
WO2014036519A1 (en) * 2012-08-30 2014-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ceiver with super-heterodyne and zero intermediate frequency (zif) topologies
CN105874719A (zh) * 2014-04-24 2016-08-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的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8123684A (zh) * 2017-12-19 2018-06-05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字下变频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0995306A (zh) * 2018-10-02 2020-04-10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区域网络收发器及其方法
CN111697977A (zh) * 2019-03-12 2020-09-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宽带频谱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3016142A (zh) * 2018-11-14 2021-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数字载波信号的下变频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06889A1 (zh) * 2011-07-14 2012-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CN104135301B (zh) 2014-08-07 2017-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接收机及接收方法
US10784904B2 (en) * 2015-02-23 2020-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ceiver configuration for millimeter wa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496908B1 (en) * 2016-04-12 2016-11-15 General Dynamics Mission Systems, Inc.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with improved immunity to spurious noise interference
CN117917015A (zh) * 2021-09-08 2024-04-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以及在电子装置中发送uwb信号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6107A (zh) * 2002-10-17 2005-12-07 托马兹技术有限公司 多模式接收机
US20070111697A1 (en) * 2005-11-15 2007-05-17 Bellantoni John V Configurable homodyne/heterodyne radio receiver and RFID reader employing same
CN101316105A (zh) * 2008-06-11 2008-12-03 苏州中科半导体集成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多标准多模无线收发器
CN101432974A (zh) * 2006-06-27 2009-05-13 纳维尼网络公司 具有优化性能的多输入多输出信号接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9600988D1 (de) * 1995-07-18 1999-01-28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Erhöhung der Empfangsempfindlichkeit in Homodyn-Empfängern
US5661485A (en) * 1995-09-08 1997-08-26 Condor Systems, Inc. Homodyne receiver apparatus and method
DE69614501T2 (de) * 1996-03-08 2002-04-11 Co.Ri.M.Me. Consorzio Per La Ricerca Sulla Microelettronica Nel Mezzogiorno, Catania Integrierte Schaltung mit automatischer Kompensation der Sollwertabweichungen der Kapazitäten
JPH09275358A (ja) * 1996-04-08 1997-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複数帯域移動無線装置
US6029052A (en) * 1997-07-01 2000-02-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ultiple-mode 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
US6308048B1 (en) * 1997-11-19 2001-10-23 Ericsson Inc. Simplified referenc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a mobile phone
DE19961924A1 (de) * 1999-12-22 2001-07-05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Mobilfunkempfänger mit integriertem Rundfunkempfänger
JP2001326864A (ja) * 2000-05-17 2001-11-22 Sony Corp チューナ装置
US20030228860A1 (en) * 2002-06-06 2003-12-11 Chewnpu Jou Integrated radio-frequency receiver
DE10302647A1 (de) * 2003-01-23 2004-08-19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bwärtsmischen eines Eingangssignals in ein Ausgangssignal
US7003274B1 (en) * 2003-03-05 2006-02-21 Cisco Systems Wireless Networking (Australia) Pty Limited Frequency synthesizer and synthesis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multiband local oscillator signal
JP4298468B2 (ja) * 2003-10-31 2009-07-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周波数変換回路、無線周波受信機、および無線周波トランシーバ
US7493141B2 (en) * 2004-03-15 2009-02-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on radio architecture for multi-mode multi-band applications
US7463864B2 (en) * 2004-04-09 2008-12-09 Broadcom Corporation Modified dual band direct conversion architecture that allows extensive digital calibration
WO2006039949A1 (en) * 2004-10-12 2006-04-20 Stmicroelectronics Sa Method of sampling an analogue radiofrequency signal
US7558550B2 (en) * 2005-02-17 2009-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Versatile system for multim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ceiver with ZIF and Near-ZIF operations
US8139685B2 (en) * 2005-05-10 2012-03-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control
KR100755696B1 (ko) * 2005-11-09 2007-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상파 디지털 방송과 위성 디지털 방송을 공용하는 무선수신 장치
US7937052B2 (en) 2006-06-27 2011-05-03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with optimized performance
WO2008133489A1 (en) * 2007-04-25 2008-11-06 Telekom Malaysia Berhad Transceiver front end for software radio systems
DE102008026698A1 (de) * 2008-06-04 2009-12-1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ehrfrequenzband-Empfänger
US8839387B2 (en) * 2009-01-28 2014-09-16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Roaming services network and overlay networks
US8055234B2 (en) * 2008-06-27 2011-11-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ppressing strong-signal interference in low-IF receivers
JP4650554B2 (ja) * 2008-10-22 2011-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機
US8090320B2 (en) * 2008-12-19 2012-0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trong signal tolerant OFDM receiver and receiving methods
DE102009045141A1 (de) * 2009-09-30 2011-03-31 Robert Bosch Gmbh Radarsensor mit IQ-Empfänger
US8290448B2 (en) * 2010-04-01 2012-10-16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inimizing performance loss in multiple tuner solutions
KR20120007812A (ko) * 2010-07-15 2012-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호수신장치 및 그 신호처리방법
US8054221B1 (en) * 2010-11-15 2011-11-08 Apple Inc. Methods for testing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receivers in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WO2012106889A1 (zh) * 2011-07-14 2012-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WO2013189547A1 (en) * 2012-06-21 2013-1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GB2504973B (en) * 2012-08-15 2014-11-19 Broadcom Corp Receiver circuit
US9900117B2 (en) * 2016-05-27 2018-02-20 Nxp Usa, Inc. Communication unit receive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DC dynamic range selection
US20180131397A1 (en) * 2016-11-04 2018-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analog interference cancel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f receivers
GB201701391D0 (en) * 2017-01-27 2017-03-15 Nordic Semiconductor Asa Radio receivers
US10523254B2 (en) * 2017-07-20 2019-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xer S11 control via sum component ter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6107A (zh) * 2002-10-17 2005-12-07 托马兹技术有限公司 多模式接收机
US20070111697A1 (en) * 2005-11-15 2007-05-17 Bellantoni John V Configurable homodyne/heterodyne radio receiver and RFID reader employing same
CN101432974A (zh) * 2006-06-27 2009-05-13 纳维尼网络公司 具有优化性能的多输入多输出信号接收设备
CN101316105A (zh) * 2008-06-11 2008-12-03 苏州中科半导体集成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多标准多模无线收发器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7197A (zh) * 2012-01-15 2012-08-2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多频段数字相控阵接收天线的信道化方法
CN102647197B (zh) * 2012-01-15 2014-04-0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多频段数字相控阵接收天线的信道化方法
WO2014036519A1 (en) * 2012-08-30 2014-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ceiver with super-heterodyne and zero intermediate frequency (zif) topologies
CN104584443A (zh) * 2012-08-30 2015-04-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超外差式和零中频(zif)拓扑结构的收发机
US9374121B2 (en) 2012-08-30 2016-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ceiver with super-heterodyne and zero intermediate frequency (ZIF) topologies
US9917606B2 (en) 2014-04-24 2018-03-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CN105874719A (zh) * 2014-04-24 2016-08-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的装置、方法及系统
US10090873B2 (en) 2014-04-24 2018-10-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CN108123684A (zh) * 2017-12-19 2018-06-05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字下变频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8123684B (zh) * 2017-12-19 2021-05-25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字下变频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0995306A (zh) * 2018-10-02 2020-04-10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区域网络收发器及其方法
CN110995306B (zh) * 2018-10-02 2021-08-27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区域网络收发器及其方法
CN113016142A (zh) * 2018-11-14 2021-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数字载波信号的下变频
CN111697977A (zh) * 2019-03-12 2020-09-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宽带频谱监测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06889A1 (zh) 2012-08-16
US10326485B2 (en) 2019-06-18
US20170187407A1 (en) 2017-06-29
US9401732B2 (en) 2016-07-26
US20180069579A1 (en) 2018-03-08
US20160301438A1 (en) 2016-10-13
US9843350B2 (en) 2017-12-12
US10911087B2 (en) 2021-02-02
US20140080433A1 (en) 2014-03-20
CN102308484B (zh) 2013-11-06
US9634706B2 (en) 2017-04-25
US20200162119A1 (en) 2020-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8484B (zh) 接收机及其接收方法
USRE49903E1 (en) Radio frequency receiver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6464276B (zh) 载波聚合收发器中具有多个合成器的多路分集接收器
US7590205B2 (en) Receiver with sliding intermediate frequency (IF) architecture and programmable bandwidth and method
US10230520B2 (en)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generation using time and amplitude
CN108337078B (zh) 用于软件定义无线电的多载波聚合的设备
EP2611031A1 (en) Signal filtering
CN102664653A (zh) 移动终端及其具有射频数模转换式线性发射机的射频前端
CN105471805A (zh) 用于生成基带接收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US10790849B2 (en) RFDAC (RF (Radio Frequency) DAC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and output power
KR102503212B1 (ko) 반송파 집성을 지원하는 rf 집적 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장치
US8525717B2 (en) Half-bandwidth based quadrature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CN202818280U (zh) 移动终端及其具有射频数模转换式线性发射机的射频前端
ES2575013T3 (es) Receptor de radio
CN100426684C (zh) 多载波基站接收机
US10951445B2 (en)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 suppor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itayabu et al. Concurrent dual-band receiver for spectrum aggregation system
Wu et al. A 14-nm low-cost IF transceiver IC with low-jitter LO and flexible calibration architecture for 5G FR2 mobile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