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0723B - 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该轮胎的工艺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该轮胎的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0723B
CN102300723B CN200880132718.9A CN200880132718A CN102300723B CN 102300723 B CN102300723 B CN 102300723B CN 200880132718 A CN200880132718 A CN 200880132718A CN 102300723 B CN102300723 B CN 102300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trip component
laying
strip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27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0723A (zh
Inventor
P·米萨尼
F·马利亚尼
M·坎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relli and C SpA
Pirelli Tyre SpA
Original Assignee
Pirelli Tyre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relli Tyre SpA filed Critical Pirelli Tyre SpA
Publication of CN102300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0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0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0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belt or breaker dimensions or curvature relative to carca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765Characterized by belt or break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用于两轮车辆的带束结构(2)是借助于条状段或元件(15)制成的,每个条状元件(15)都包括嵌入到弹性体层的平行帘线,并沿环形支承部(3)的周向延伸部相继地铺设以形成具有围绕所述环形支承部(3)的几何旋转轴线(X-X)的连续的周向延伸部,其中-每个条状元件(15)都铺设在铺设轨道(T)中,该铺设轨道(T)在每个点都限定有铺设角(α);-在铺设轨道(T)的每个点,在相邻的条状元件(5)之间形成铺设间隔(Δg);-所述铺设轨道(T)形成为从轮胎的胎肩上预选定的铺设角(αsp)与胎冠上预选定的铺设角(αc)开始;-在相邻的条状元件(5)之间的铺设间隔(Δg)沿胎冠与胎肩之间的所述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长度变化,以产生铺设角(α)的变化,并且获得胎肩上的所述预选定的角(αsp)和胎冠上的所述预选定的角(αc)。

Description

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该轮胎的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这种轮胎的工艺。
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增强结构的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该增强结构通过沿环形支承部的周向延伸部施加条状元件而获得。每个所述条状元件都包括设置成相互平行的且至少部分地涂覆有至少一层弹性体材料的纵向增强线型元件。
背景技术
用于车轮的轮胎通常包括主要由一个或更多个胎体帘布层组成的胎体结构,该一个或更多个胎体帘布层成形为大致环形的构型并且使其轴向相反的横向边缘与相应的环状增强结构接合,该环状增强结构结合有通常称为“胎圈芯”的环状金属插入物。每个环状增强结构都被嵌入到所谓的“胎圈”中以用于将后者锚定至对应的安装轮辋。
在胎体结构的径向外部的位置施加有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呈封闭环形式的带束层的带束结构,该带束层主要由相对于彼此适当取向的且相对于属于相邻胎体帘布层的帘线适当取向的织物或金属帘线组成。
在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的位置还施加有通常由适当厚度的弹性体材料条组成的胎面带。应该指出,对于本说明书的目的来说,术语“弹性体材料”意指一种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体聚合物和至少一个增强填充物的混合物。优选地,该混合物还包括添加剂,例如交联剂和/或增塑剂。由于交联剂的存在,该材料能够通过加热而交联,从而形成最终的制造物品。
在轮胎的相反侧施加有一对胎侧,每个胎侧都覆盖轮胎的包括在所谓的胎肩区域与对应的胎圈之间的一个侧部,该所谓的胎肩区域位于胎面带的对应的横向边缘附近。
近来,特别受关注的是对能够制造中间半制成品的生产方法的研究,该生产方法旨在消除或至少部分地限用轮胎成型。例如,在相同申请人名下的欧洲专利EP09288680中,公开了一种制造轮胎的方法,其中胎体帘布层以及每个带束层都是通过在环形支承部上以周向靠近的关系依次铺设多个条状元件而获得的,该环形支承部成形为与将要获得的轮胎的内构型匹配。
在相同申请人名下的文献WO01/38077中,公开了通过铺设从连续的条状元件中切割的条状元件以制造用于车辆轮胎的带束层的另一种方法和设备。详细地,沿环形支承部的周向延伸部以相互靠近的关系施加切割开的条状元件而不会在一个条状元件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留有间隔。前述应用允许获得至少一个增强层,该至少一个增强层具有围绕环形支承部的几何旋转轴线的连续的周向延伸部。在该应用过程中,围绕大致径向于环形支承部的几何旋转轴线的校正轴线确定条状元件与环形支承部之间的相对角旋转,以避免条状元件的端部在胎肩附近的重叠。当与用于四轮车辆的轮胎进行对比时,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需要提供非常独特的性能,这涉及到许多结构差异。一个最重要的差异来自于以下事实:当两轮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对比于其在直线路程上行驶时的姿态,其必须侧向地倾斜到极大的程度,从而与地面的垂线形成可达到45°、或者在困难的操纵条件下甚至为65°的角(称为车轮外倾角)。因此,当两轮车辆通过弯道时,轮胎的接触区域从胎面的中心区域逐渐向弯道中心方向上的轴向最外区域移动。由于该原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特征在于其明显的横向曲率。该横向曲率通常定义为比率的特值,该比率是在轮胎的赤道面上测量的介于胎面的径向外点与穿过胎面自身的侧向相反极点的线之间的距离对于沿所述极点之间的轮胎弦线测量的距离的比率。
与四轮车辆轮胎情况下的通常为大约0.05的曲率比值相比,在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中,曲率比值一般至少高达0.15并且在后胎情况下通常是大约0.3或者甚至更高,直到在前胎情况下的大约0.45为止。
另外,在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中,带束结构能够由一个或更多个缠绕成轴向靠近的线圈的连续的帘线构成,这些线圈大致平行于轮胎的周向延伸方向(所谓的“零度带束”)。
可选地,带束结构可以包括两个径向叠加层,每个层都包括用设置成相互平行的帘线增强的弹性体材料,所述层设置成使得第一带束层的帘线定向成倾斜于轮胎的赤道面,同时第二带束层的帘线具有同样的倾斜取向,但相对于第一层的帘线对称地相交(所谓的“交叉带束”)。
每个层的帘线的取向角对于获得轮胎中的某些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胎肩和胎冠上的该角的较低值(趋于0°),对应于直线路程中的高稳定性、但较差的侧向推力。
相反地,在胎肩和胎冠上的所述角的较高值,对应于较高的行驶舒适性、但减小的转弯稳定性。
申请人已经意识到,在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中,根据现有技术的教导来铺设用于制造所谓的交叉带束的条状元件是难以进行的;实际上,为了避免条状元件的端部在胎肩处的重叠,这些轮胎的高曲率涉及到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角度校正。
申请人也已经注意到,根据申请WO01/38077的教导,轮胎制造商必须在以给定的角度将帘线设置到胎冠上和以给定的角度将帘线设置到胎肩上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换言之,轮胎制造商不能任意地选定帘线在胎肩和胎冠上的最佳角度,该最佳角度是轮胎制造商期望在轮胎中获得的特征的函数。
在该情况下,实际上,在胎冠上的帘线的角度取决于在胎肩上的角度、轮胎的断面轮廓的曲率以及首要的为避免所述条状元件的端部在胎肩处的重叠而施加的角度校正。
申请人现在已经发现,为了制造带束层,如果铺设整数值N个的条状元件,N小于整数值N0,N0是每个条状元件在赤道面处的铺设角、条状元件的横向宽度L及带束层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周向延伸Sc的函数,那么能够获得在胎肩和胎冠上的帘线的预选定的角。这样,在胎肩和胎冠上的帘线角度将不再是轮胎的曲率及为避免带束端部的重叠而施加的角度校正的函数,而是轮胎的期望性能的函数。
申请人也已经发现,如果在两个相邻的条状元件之间的铺设间隔有目的地受到控制,那么也可获得在条状元件的端部处没有重叠的带束层并由此获得具有较高的结构均匀性的带束。
发明内容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其包括:
-大致环形的胎体结构,其包括中心冠部和两个轴向相反的侧部,每个侧部都关联于相应的胎圈结构;
-大致环状的带束结构,其在中心冠部处被施加到胎体结构的径向外部的位置;
-胎面带,其被施加到相对于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的位置;
-一对胎侧,每个胎侧都覆盖包括在胎面带的横向边缘与相应的胎圈结构之间的轮胎侧部;
-所述轮胎具有横向曲率比率f/C≥0.2和胎侧高度比率(H-f)/H≤0.7;
-所述带束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形成有多个条状元件的带束层,每个条状元件都包括设置成沿条状元件的纵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强线型元件;
-每个增强元件都铺设在铺设轨道(T)中,该铺设轨道(T)在每个点都限定有相对于轮胎的穿过该点的子午线平面(λ)的铺设角(α);
-形成所述带束层的所述条状元件呈现为小于整数值N0的整数值N,N0定义为以下整个部分:
integer│(Sc/L*sinαc)│
其中:
Sc是带束层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周向延伸;
αc是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铺设角;
L是每个条状元件的横向宽度。
还设置成胎肩处的铺设角(αsp)大于轮胎的赤道面处的铺设角(αc)。
在一实施方式中,带束层包括介于一个条状元件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上的下一个条状元件的第一个增强元件之间的、在相邻的条状元件的相向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上可变的距离或间隔(Δg)。
在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以下的情况未被考虑:由于铺设过程中的差错而只在一个或一些相邻的条状元件中形成介于一个条状元件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与下一个条状元件的第一个增强元件之间的距离(Δg)。在该情况下,实际上,偏差通常是较小的,小于或等于1mm,并且最多对形成带束的少数条状元件重复。
根据一实施方式,距离(Δg)的变化与在轮胎的胎肩和赤道面处的角度差异相关,使得(αsp)–(αc)≥3°。
还设置成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之间的铺设间隔包括在0.35mm到4mm的范围内,极值包括在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方面,赤道面处的角αc≥14°。
有利地,赤道面处的角αc≤24°。
根据另一有利的方面,胎肩处的角αsp≥21°。
有利地,胎肩处的角αsp≤30°。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所述轮胎是设有横向曲率比率f/C≥0.2和胎侧高度比率(H-f)/H≤0.7的类型;
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制造大致环形的胎体结构,所述胎体包括中心冠部和两个轴向相反的侧部;
-在中心冠部处制造大致环形的带束结构,所述带束结构位于胎体结构的径向外部的位置;
所述制造带束结构的步骤包括通过在所述胎体结构上铺设多个条状元件以制造至少一个带束层,每个条状元件都包括设置成沿条状元件的纵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强线型元件;
其中,制造所述至少一个带束层的步骤包括:
-确定在轮胎上期望获得的在胎肩处的增强元件的铺设角αsp与赤道面处的增强元件的铺设角αc
-确定用于制造带束层而铺设的条状元件的整数值N,N小于整数值N0,N0是每个条状元件相对于所述赤道面的铺设角(αc)、每个条状元件的横向宽度L以及带束层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周向延伸Sc的函数;
-确定条状元件的铺设轨道(T),该铺设轨道(T)在每个点处都限定有相对于胎体结构的穿过该点的子午线平面的铺设角(α),从而获得所述角αsp、αc
-根据前述铺设轨道(T)铺设每个条状元件。
根据一实施方式,N0定义为以下整个部分:
integer│(Sc/L*sinαc)│
有利地,铺设步骤以避免条状元件的端部在胎肩处的重叠的方式进行。
优选地,相邻的条状元件之间的铺设距离(Δg)在沿周向方向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的相应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上变化,以获得大于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角(αc)的在轮胎的胎肩上的角(αsp)。
更优选地,相邻的条状元件之间的铺设距离(Δg)变化,以获得在轮胎的胎肩上的角和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角,其中(αsp)–(αc)≥3°。
根据一实施方式:
-一个条状元件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的条状元件间隔(Δg)在介于赤道面与胎肩之间的沿周向方向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的相应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上变化,以产生所述铺设角(α)的变化,并且获得胎肩上的预选定的角和赤道面处的预选定的角。
根据一实施方式:
-铺设轨道(T)以及每个铺设点处的介于一个条状元件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的条状元件间隔(Δg)是以下的函数:
-所施加的最大间隔(Δgmax);
-条状元件的宽度L;
-在胎肩上的所述预选定的角αsp和在赤道面处的所述预选定的角αc
根据一实施方式,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计算对应于胎肩上的角的条状元件的数目(Nsp)与对应于赤道面处的角的条状元件的数目(Nc)之间的以整数计的最小值:min(integer│Nsp;Nc│);
-计算N1=min(integer│Nsp;Nc│)-1
-计算对于N1的在胎肩上的两个条状元件之间的间隔(Δgsp)和在赤道面处的两个条状元件之间的间隔(Δgc);
-将(Δgsp)和(Δgcr)与所施加的Δgmax进行对比:
·如果Δgsp≤Δgmax且Δgc≤Δgmax,那么设定N1=N;
·相反地,如果Δgsp≥Δgmax或Δgc≥Δgmax,那么随着n的变化以min(integer│Nsp;Nc│)-n计算Nn,并且重新计算对于每个Nn的在胎肩上的两个条状元件之间的相应间隔Δgsp和在胎冠上的两个条状元件之间的相应间隔Δgc;设定N=Nn,其中Nn是满足关系式Δgsp(Nn)≤Δgmax和Δgc(Nn)≤Δgmax的条状元件的整数值。
有利地,Nc=(Sc/Lc)*sinαc而Nsp=(Ssp/Lsp)*sinαsp,其中,S是在α角处带束层的周向延伸。
有利地,Δgsp=Ssp/Nn–Lsp/sinαsp而Δgc=Sc/Nn–Lc/sinαc
附图说明
从对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轮胎及用于制造具有增强结构的轮胎的工艺的优选但非排他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在下文中将参照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而给出的附图进行该描述,附图中:
-图1是在径向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中截取的局部径向断面图;
-图2是图1中所示轮胎的概略俯视图,其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根据本发明铺设的形成带束层的四个条状元件;
-图3是在径向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中截取的局部径向断面图;
-图4是图3中所示轮胎的实施方式的概略俯视图,其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根据本发明铺设的形成带束层的四个条状元件;
-图5以图表(条状元件轨道的周向延伸角)示出了固有的铺设轨道T0和Tmax的两条曲线及根据本发明的可具有在胎肩和胎冠上的不同的预选定的角αsp和αcr的一些铺设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以1表示。具体地,所述轮胎1包括设有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2a的胎体结构2,该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2a成形为大致环形的构型并且经其相反的周向边缘与至少一个环状增强结构接合,从而形成通常名为“胎圈”4的结构。
将带束结构5周向地施加到胎体结构2的径向外部位置,在该带束结构5上周向地叠加有胎面带8。在与轮胎的硫化一起进行的模制操作之后,在所述胎面带8上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凹槽,这些凹槽被设置成限定出期望的“胎面花纹”。已知方式中的轮胎也包括横向地施加到胎体结构2的相对侧上的一对胎侧9。
所述轮胎1具有特征为高横向曲率和低断面胎侧的横截面,正如下文中所限定的那样。
具体地,轮胎1具有在赤道面上测量的、介于胎面带的中心与着合直径(fitting diamter)之间的断面高度H,该着合直径由穿过轮胎胎圈的参考线r表示。
轮胎1还具有由胎面的横向相反的极点E之间的距离限定的宽度C,以及由距离f与所述宽度C之间的比率特值限定的曲率,该距离f是在轮胎的赤道面上测量的、从穿过所述胎面的极点E的线到胎面中心的距离。
在本说明书和随后的权利要求书中,“高曲率轮胎”意味着曲率比率f/C≥0.2且优选地f/C≥0.28的轮胎。在任何情况下该曲率比率f/C都≤0.8且优选地f/C≤0.5。
对于胎侧而言,本发明优选地应用至具有断面特别低的胎侧(图1、图3)的轮胎。换言之,本说明书中的低断面胎侧意指胎侧高度比率(H-f)/H小于0.7、更优选地小于0.5(参见图1、3)的轮胎。
回到带束结构5,应该指出,其包括至少一个由多个条状元件15形成的带束层5a,每个条状元件15都包括设置成沿条状元件15的纵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强线型元件13。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条状元件”意指设有一个维度(长度)超过另外两个维度(宽度、厚度)的连续的条状元件的一部分,该连续的条状元件包括设置成相互平行的并且至少部分地涂覆有至少一层弹性体材料的纵向增强帘线13。具体地,优选地,条状元件具有介于3mm与25mm之间的宽度、介于0.5mm与2mm之间的厚度、包含介于2与40之间的帘线数量,并且优选地具有介于60帘线每分米与130帘线每分米之间的密度。
如在图2中较好示出的,每个条状元件15都设置在铺设轨道(T)中,该铺设轨道(T)在每个点处都限定有相对于轮胎的穿过该点的子午线平面λ的铺设角α。
铺设角(α)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每个增强线型元件的主延伸方向与轮胎的周向方向之间所围成的角。
还应该指出,每个铺设角(α)基本都不同于零,并且能够在从赤道面向胎肩移动时变化。
具体地,在胎肩上的铺设角(αsp)总是大于在赤道面处的铺设角(αc)。
条状元件15被设置以形成带束层5a,其设置方式是在一个条状元件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获得条状元件间隔(Δg)。
具体地,条状元件间隔(Δg)定义为在一个条状元件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13与周向方向上的下一个条状元件15的第一个增强元件13之间的距离。
如在图3和图4中较好示出的,在从胎肩向轮胎的赤道面移动时,条状元件间隔(Δg)对于相邻条状元件的相向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来说是变化的。
具体地,图2中所示的带束层5a的条状元件间隔(Δg)在从赤道面Y-Y’向胎肩移动时增大,在该赤道面Y-Y’处的条状元件间隔(Δg)基本等于零。反之,图4中所示的带束层5a的条状元件间隔(Δg)在从赤道面Y-Y’向胎肩移动时减小,在该胎肩处的条状元件间隔(Δg)基本等于零。
在一个条状元件15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的条状元件间隔(Δg)沿着赤道面与胎肩之间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变化,以产生铺设角(α)的变化,并且获得胎肩和胎冠上的预选定的铺设角。
在所有情况下,条状元件间隔(Δg)的变化与在轮胎的胎肩上和轮胎的赤道面处的角度的差异相关,使得(αsp)–(αc)≥3°。
根据一个有利的方面,在赤道面处的角αc≥14°。
有利地,在赤道面处的角αc≤24°。
在另一有利的方面,在胎肩处的角αsp≥21°。
有利地,在胎肩处的角αsp≤30°。
条状元件间隔(Δg)在0.35mm与4mm之间变化,极值包括在内。
优选地,在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15的边缘之间的每个铺设点处的条状元件间隔(Δg)优选地介于0.5mm与2.5mm之间,极值包括在内。
根据本发明,形成带束层5a的条状元件呈现为小于整数值N0的整数值N,N0定义为以下整个部分:
integer│(Sc/L*sinαc)│
其中:
Sc是带束层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周向延伸;
L是每个条状元件15的横向宽度。
在本说明书中,符号“integer││”表示在两个竖直条内的整数。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该轮胎是横向曲率比率f/C≥0.2和胎侧高度比率(H-f)/H≤0.7的类型。
本发明能够有利地实践在一制造工艺中,根据该制造工艺,带束结构自身适于形成在具有外表面的环形支承部上,该外表面的形状大致匹配于将要获得的轮胎1的内构型。
在执行带束结构5的制造之前,将胎体结构2施加到环形支承部上,可以根据都在相同申请人名下的专利EP0943421、EP0928680、EP0976535、EP01124699中任一个专利所描述的那样将该胎体结构方便地形成在相同的环形支承部上。因可以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以任一方便的方式制造而未被详细描述的环形支承部例如能够包括可拆除的或可拆卸的金属鼓以有助于随后从所获得的轮胎中移除所述鼓。但是,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在例如通过充气而适当加强的胎体结构上直接制备带束结构,从而在该情况下所述胎体结构也执行环形支承部的功能。
制造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轮胎的带束结构5涉及到沿环形支承部的周向延伸部施加给定数目(N)的宽度(L)的条状元件15,以形成至少一个增强层5a,该至少一个增强层5a设有围绕环形支承部自身的几何旋转轴线X-X’的基本连续的周向延伸部。
如前述,每个条状元件15都包括设置成相互平行且至少部分地涂覆有至少一层弹性体材料的增强纵向线型元件。
另外,应该指出,多个预定长度和宽度的条状元件15例如以已知的方式通过对至少一个连续的条状元件依序地执行切割操作而获得,该连续的条状元件来自于挤延装置和/或压延装置,或者来自于给送卷筒。该连续的条状元件因此及如前述的随后从其获得的条状元件15都具有沿该连续的条状元件的纵向延伸部彼此平行延伸的多个金属或织物材料的线型元件和/或帘线13。
每个条状元件15都在铺设轨道(T)中设置在环形支承部的外表面上,该铺设轨道(T)在每个点都由相对于环形支承部的穿过该点的子午线参考平面的铺设角(α)限定。
以避免条状元件15的端部在胎肩处的重大重叠的方式进行铺设。
铺设轨道(T)形成为从轮胎的胎肩上的预选定的铺设角αsp和轮胎的赤道面处的预选定的铺设角αc开始。
铺设轨道(T)获得的方式是使得在铺设轨道(T)的每个点处都具有在条状元件15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的、具体的是在一个条状元件15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13与周向方向上的下一个条状元件15的第一个增强元件13之间的条状元件间隔(Δg)。
在条状元件15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13与周向方向上的下一个条状元件15的第一个增强元件13之间的条状元件间隔(Δg)沿胎肩与赤道面之间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以预定的和受控的方式变化。
具体地,条状元件间隔(Δg)在相邻的条状元件15的相向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之间以受控的和预定的方式变化。
换言之,作为示例,条状元件间隔(Δg)能够在离开赤道面的初始段变化然后保持恒定,或者如在图2、图4的示例中,能够沿整个铺设轨道(T)变化。
为了成功地获得在胎肩上的预选定的角(αsp)和赤道面处的预选定的角(αc),条状元件间隔(Δg)以受控的和预定的方式变化。
具体地,条状元件间隔(Δg)以获得总是大于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角αc的角αsp的方式变化。
条状元件间隔与在胎肩和胎冠上的角度差异相关且具有(αsp)–(αc)≥3°的性质。
另外,应该指出,铺设轨道(T)和在一个条状元件15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的每个铺设点处的条状元件间隔(Δg)是以下的函数:
-所施加的最大间隔(Δgmax);
-条状元件的宽度L;
-在胎肩上的所述预选定角αsp和赤道面处的所述预选定角αc
为了获得铺设轨道T,开始计算对应于胎肩上的角的条状元件15的数目(Nsp)与对应于赤道面处的角的条状元件的数目(Nc)之间的以整数计的最小值:min(integer│Nsp;Nc│)。
其中,Nc=(Sc/Lc)*sinαc,Sc是带束层在轮胎的赤道面处的周向延伸而αc是在该平面处的角,并且Nsp=(Ssp/Lsp)*sinαsp,Ssp是带束层5a在胎肩处的周向延伸。
此刻,设定N1=min(integer│Nsp;Nc│)-1并且计算对应于N1的在胎肩上的条状元件间隔(Δgsp)和赤道面处的条状元件间隔(Δgc);具体地,Δgsp=Ssp/N1–Lsp/sinαsp而Δgc=Sc/N1–Lc/sinαc
现在将Δgsp和Δgc与所施加的Δgmax进行对比;如果Δgsp≤Δgmax且Δgc≤Δgmax,那么设定N1=N;因此,N是被铺设的以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带束层的条状元件15的真实数目,该带束层具有在赤道面Y-Y’和胎肩处的角αc和αsp,这两个角是作为在轮胎上期望获得的性能特征的函数而选定的。
可替代地,如果Δgsp≥Δgmax和/或Δgcr≥Δgmax,那么随着n的变化以min(integer│Nsp;Nc│)-n计算Nn,并且重复上述操作。换言之,重新计算对应于新数目Nn的在胎肩上的条状元件间隔(Δgsp)和胎冠上的条状元件间隔(Δgc),直到发现条状元件的数目满足关系式Δgsp(Nn)≤Δgmax和Δgc(Nn)≤Δgmax为止。
满足所述关系式、即Δgsp(Nn)≤Δgmax和Δgc(Nn)≤Δgmax的条状元件的数目Nn将被设定成等于N并且代表被铺设以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带束层的条状元件的真实数目,该带束层具有在胎冠和胎肩上的角αc和αsp,这两个角是作为在轮胎上期望获得的性能特征的函数而选定的。
应该指出,以Δgsp=Ssp/Nn–Lsp/sinαsp计算在Nn变化时胎肩上的条状元件间隔,并且以Δgc=Sc/Nn–Lc/sinαc计算在Nn变化时赤道面处的条状元件间隔。
具有在胎肩上的预选定的角αsp和在赤道面处的预选定的角αc及条状元件的预选定的宽度L,并且已经获得将要铺设的条状元件的真实数目N,现在能够从胎肩与胎冠间的大量一系列的铺设角中获得一个铺设轨道T。
此刻,可以通过在一平面中(条状元件轨道的周向延伸角)绘制对于先前发现的N的两个极限曲线或固有铺设曲线T0和Tmax而图表化地获得帮助,其中T0是通过设定Δg=0而获得的用于N个条状元件的理论铺设轨道,而Tmax是通过设定Δg=Δgmax而获得的用于N个条状元件的理论铺设轨道。
在前述的图表中,从赤道面处的预选定的角(αc)和胎肩上的预选定的角开始,对位于两个极限曲线的内侧并且逐点地沿轮胎断面的周向延伸部的一个可能的轨道进行跟踪,并检测形成该铺设轨道的角度。
在下表中,复制了铺设轨道T0和Tmax的角度,该铺设轨道是利用N=63、宽度L=12mm并且Δgmax=25mm的条状元件获得的,并且在附图的平面(条状元件轨道的周向延伸角)中表示的是前述的固有铺设T0和Tmax的两条曲线及具有在胎肩和胎冠上的不同选定的角αsp和αc并且满足关系式Δgsp(N=63)≤Δgmax和Δgc(N=63)≤Δgmax的一些可能的轨道。
表1

Claims (19)

1.一种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1),所述轮胎包括:
-大致环形的胎体结构(2),所述胎体结构(2)包括中心冠部和两个轴向相反的侧部,每个侧部都与相应的胎圈结构相关;
-大致环状的带束结构(5),所述带束结构(5)在所述中心冠部处被施加到所述胎体结构的径向外部的位置;
-胎面带(8),所述胎面带(8)被施加到相对于所述带束结构(5)的径向外部的位置;
-一对胎侧,每个所述胎侧都覆盖包括在所述胎面带的横向边缘与所述相应的胎圈结构之间的轮胎侧部;
-所述轮胎具有横向曲率比率f/C≥0.2和胎侧高度比率(H-f)/H≤0.7,其中f是在轮胎的赤道面上测量的、从穿过所述胎面的极点(E)的线到胎面中心的距离,C是由胎面的横向相反的极点(E)之间的距离限定的宽度,H是在赤道面上测量的、介于胎面带的中心与着合直径之间的断面高度;
-所述带束结构(5)包括至少一个形成有多个条状元件(15)的带束层,每个所述条状元件(15)都包括设置成沿所述条状元件(15)的纵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强线型元件;
-每个增强元件(13)都设置在铺设轨道(T)中,所述铺设轨道(T)在每个点处都限定有相对于所述轮胎的穿过该点的子午线平面(λ)的铺设角α;
-形成所述带束层的所述条状元件(15)呈现为小于整数值N0的整数值N,N0定义为以下整个部分:
integer│(Sc/L*sinαc)│
其中:
Sc是所述带束层在所述轮胎的赤道面处的周向延伸;
αc是在所述轮胎的所述赤道面处的铺设角;
L是每个条状元件的横向宽度,
所述带束层包括在一个条状元件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13)与周向方向上的下一个条状元件的第一个增强元件(13)之间的、在相邻的条状元件(15)的相向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上变化的间隔Δg。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轮胎(1),其中,在胎肩处的铺设角αsp大于在所述轮胎的赤道面处的铺设角αc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间隔Δg的变化与在所述轮胎的胎肩上和赤道面处的角度差异相关,使得αsp–αc≥3°。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轮胎(1),其中,在一个条状元件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上的下一个条状元件的第一个增强元件(13)之间的每个铺设点处的所述条状元件的间隔Δg都介于0.35mm与4mm之间,极值包括在内。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轮胎(1),其中,在一个条状元件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上的下一个条状元件(15)的第一个增强元件(13)之间的每个铺设点处的所述条状元件的间隔Δg都介于0.5mm与2.5mm之间,极值包括在内。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αc≥14°。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1),其中,αc≤24°。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1),其中,αsp≥21°。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1),其中,αsp≤30°。
10.一种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所述轮胎是设有横向曲率比率f/C≥0.2和胎侧高度比率(H-f)/H≤0.7的类型,其中f是在轮胎的赤道面上测量的、从穿过胎面的极点(E)的线到胎面中心的距离,C是由胎面的横向相反的极点(E)之间的距离限定的宽度,H是在赤道面上测量的、介于胎面带的中心与着合直径之间的断面高度;
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制造大致环形的胎体结构(2),所述胎体包括中心冠部和两个轴向相反的侧部;
-在所述中心冠部处制造大致环状的带束结构(5),所述带束结构位于所述胎体结构(2)的径向外部的位置;
所述制造所述带束结构(5)的步骤包括通过在所述胎体结构(2)上铺设多个条状元件(15)而制造至少一个带束层,每个所述条状元件(15)都包括设置成沿所述条状元件(15)的纵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强线型元件;其中,制造所述至少一个带束层的步骤包括:
-确定在所述轮胎上期望获得的所述增强元件(13)在胎肩处的铺设角αsp和所述赤道面处的铺设角αc
-确定用于制造所述带束层而铺设的条状元件(15)的整数值N,N小于整数值N0,N0是每个条状元件(15)相对于所述赤道面的铺设角αc、每个条状元件的横向宽度L以及所述带束层在所述轮胎的所述赤道面处的周向延伸Sc的函数;
-确定所述条状元件的铺设轨道(T),所述铺设轨道(T)在每个点处都限定有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穿过该点的子午线平面(3)的铺设角α,以获得所述角αsp、αc
-根据前述铺设轨道(T)铺设每个条状元件(15)的铺设步骤,
其中,所述铺设轨道(T)被确定为与在一个条状元件(15)的最后一个增强元件与沿周向方向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15)的第一个增强元件(13)之间的条状元件铺设间隔Δg相关;
-所述条状元件铺设间隔Δg在沿周向方向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15)的相应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长度上以受控和预定的方式变化。
11.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N0定义为以下整个部分:
integer│(Sc/L*sinαc)│。
12.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所述铺设步骤以避免所述条状元件(15)的端部在所述胎肩处重叠的方式进行。
13.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所述条状元件铺设间隔Δg在沿周向方向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的相应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上变化,从而获得大于在所述轮胎的赤道面处的角αc的在所述轮胎的胎肩上的角αsp
14.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所述条状元件铺设间隔Δg在沿周向方向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的相应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上变化,从而获得在所述轮胎的胎肩上的角αsp和在所述轮胎的赤道面处的角αc,其中αsp–αc≥3°。
15.如前述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
-一个条状元件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的所述条状元件铺设间隔Δg在介于所述赤道面与所述胎肩之间的沿周向方向相继铺设的两个条状元件的相应的铺设轨道(T)的至少一段上可变,以产生所述铺设角α的变化,并且获得所述胎肩上的预选定的铺设角αsp和所述赤道面处的预选定的铺设角αc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所述铺设轨道(T)和一个条状元件与下一个铺设的条状元件之间的每个铺设点处的所述条状元件铺设间隔Δg是下面的函数:
-所施加的最大间隔Δgmax
-所述条状元件的宽度L;
-在所述胎肩上的预选定的铺设角和在所述赤道面处的预选定的铺设角。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计算对应于所述胎肩上的角的条状元件的数目Nsp与对应于所述赤道面处的角的条状元件的数目Nc之间的以整数计的最小值:min(integer│Nsp;Nc│);
-计算N1=min(integer│Nsp;Nc│)-1;
-计算对于N1的在所述胎肩上的条状元件间隔Δgsp和所述赤道面处的条状元件间隔Δgc
-将Δgsp和Δgc与所施加的Δgmax进行对比:
·如果Δgsp≤Δgmax且Δgc≤Δgmax,那么设定N1=N;
·相反地,如果Δgsp≥Δgmax或Δgc≥Δgmax,那么以min(integer│Nsp;Nc│)-n计算在n变化时的Nn,并且重新计算对于每个Nn的在所述胎肩上和胎冠上的相应的间隔Δgsp和Δgc;设定N=Nn,其中Nn是满足关系式Δgsp(Nn)≤Δgmax和Δgc(Nn)≤Δgmax的条状元件的整数值。
18.如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Nc=(Sc/Lc)*sinαc而Nsp=(Ssp/Lsp)*sinαsp,S是在α角处所述带束层的周向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的工艺,其中,Δgsp=Ssp/Nn–Lsp/sinαsp而Δgc=Sc/Nn–Lc/sinαc
CN200880132718.9A 2008-12-22 2008-12-22 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该轮胎的工艺 Active CN1023007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B2008/003598 WO2010073055A1 (en) 2008-12-22 2008-12-22 Tyre for two -wheeled vehicl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0723A CN102300723A (zh) 2011-12-28
CN102300723B true CN102300723B (zh) 2014-08-13

Family

ID=40427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2718.9A Active CN102300723B (zh) 2008-12-22 2008-12-22 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该轮胎的工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17500B2 (zh)
EP (1) EP2393673B1 (zh)
JP (1) JP2012513333A (zh)
CN (1) CN102300723B (zh)
BR (1) BRPI0823311B1 (zh)
WO (1) WO20100730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73056A1 (en) 2008-12-22 2010-07-01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20012242A1 (en) * 2010-07-14 2012-01-19 Spirit Aero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terial placement over radiused edges
JP6444192B2 (ja) * 2015-01-30 2018-12-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2458A (zh) * 1997-12-29 1999-07-14 皮雷利轮胎股份公司 二轮车辆的高横向曲率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EP0928704A1 (en) * 1997-12-29 1999-07-14 PIRELLI PNEUMATICI S.p.A. High transverse curvature ty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CN1337900A (zh) * 1999-11-26 2002-02-27 倍耐力轮胎公司 制造车胎增强结构的方法和装置
EP1652658A1 (en) * 2004-11-01 2006-05-0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a tire breaker or another reinforcement layer strip by strip
CN1898098A (zh) * 2003-12-24 2007-01-17 米其林技术公司 车辆轮胎
CN101310966A (zh) * 2007-05-24 2008-11-2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36885B (it) * 1989-12-19 1993-04-26 Pirelli Procedimento per la fabbricazione di pneumatici con profilo torico ad elevata curvatura trasversale,apparato per la sua attuazione e prodotto ottenuto
JPH1178418A (ja) * 1997-09-05 1999-03-23 Bridgestone Corp 二輪自動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199564A (ja) * 1997-09-26 1999-04-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S2200146T3 (es) 1997-11-28 2004-03-01 Pirelli Pneumatici Societa' Per Azioni Procedimiento para la fabricacion de neumaticos para ruedas de vehiculos.
EP0928680B1 (en) 1997-12-30 2003-03-12 Pirelli Pneumatici Societa' Per Azioni A method for making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DE69903100T2 (de) 1998-07-31 2003-05-08 Pirelli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Reifenkarkasse und damit hergestellte Karkasse
JP4787430B2 (ja) * 2001-07-23 2011-10-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用コード補強層の形成方法
ATE302134T1 (de) 2001-10-16 2005-09-15 Voith Turbo Scharfenberg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US7025101B2 (en) * 2002-05-24 2006-04-1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with specified tread portion bending rigidity ratio
EP1517781B1 (fr) * 2002-06-03 2007-04-04 Société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Appareil de fabrication d une structure de renforcement pour pneumatique, comprenant un mecanisme de retournement de la bandelette
US7658216B2 (en) * 2002-08-09 2010-02-09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comprising looped crown reinforcement
GB2404636B (en) * 2003-08-01 2006-12-20 Dunlop Tyres Ltd Motorcycle radial tyre
JP2005199459A (ja) * 2004-01-13 2005-07-2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タイヤ製造装置
JP2006347003A (ja) * 2005-06-16 2006-12-2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ベルト形成装置
WO2010073056A1 (en) 2008-12-22 2010-07-01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2458A (zh) * 1997-12-29 1999-07-14 皮雷利轮胎股份公司 二轮车辆的高横向曲率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EP0928704A1 (en) * 1997-12-29 1999-07-14 PIRELLI PNEUMATICI S.p.A. High transverse curvature ty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CN1337900A (zh) * 1999-11-26 2002-02-27 倍耐力轮胎公司 制造车胎增强结构的方法和装置
CN1898098A (zh) * 2003-12-24 2007-01-17 米其林技术公司 车辆轮胎
EP1652658A1 (en) * 2004-11-01 2006-05-0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a tire breaker or another reinforcement layer strip by strip
CN101310966A (zh) * 2007-05-24 2008-11-2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08685A1 (en) 2011-12-22
JP2012513333A (ja) 2012-06-14
BRPI0823311B1 (pt) 2020-01-28
EP2393673B1 (en) 2012-11-28
CN102300723A (zh) 2011-12-28
BRPI0823311A2 (pt) 2015-06-23
EP2393673A1 (en) 2011-12-14
WO2010073055A1 (en) 2010-07-01
US9017500B2 (en) 2015-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4554B (zh) 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该轮胎的工艺
JP5419683B2 (ja) 空気タイヤ用のトレッド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IT9020646A1 (it) Procedimento per la fabbricazione di pneumatici per veicoli a due ruote e pneumatici cosi' prodotti
EP2200814B1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tyres of vehicles
CN102300723B (zh) 用于两轮车辆的轮胎及用于制造该轮胎的工艺
US7431063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el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tyre and vehicle tyre including the belt structure
EP2923827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torcycle tire
CN102582367B (zh) 充气轮胎及形成该充气轮胎的周向带束层的方法
EP2000291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ire
JP200905141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78111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tyre, and tyre obtained therefrom
EP2200815B1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tyres
EP221210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EP2032374B1 (en)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JP5350751B2 (ja) 航空機用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航空機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90514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4132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21851A (ja) 車輪のタイヤ用ベルト構造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かかるベルトを含むラジアル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