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9072B - 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79072B CN102279072B CN 201110122830 CN201110122830A CN102279072B CN 102279072 B CN102279072 B CN 102279072B CN 201110122830 CN201110122830 CN 201110122830 CN 201110122830 A CN201110122830 A CN 201110122830A CN 102279072 B CN102279072 B CN 1022790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gorithm
- matrix
- ant
- walker
- bina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辅具标定技术、生物信息提取。为提供具备搜索效率高、收敛速度快的优点,能有效加快算法的运算速度,以获得更适用的标定结果的标定方法,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通过粘贴在步行器框架上的12路应变片传感器,由传感器得到的12路电压信号U=[U1,U2,Λ,U12]T,对电压信号U=[U1,U2,Λ,U12]T初期用遗传算法得到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后期在已知初始信息素的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迅速求得最优解,转化为施加在步行器手柄上的HRV六维力信息。本发明主要应用于步行器测力的场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具标定技术、生物信息提取,具体讲涉及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的频发,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神经功能障碍或肢体损伤的范围逐年扩大。康复辅具如步行器、拐杖等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康复辅具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据调查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每年约有47000人(不小于65岁)因为步行器和拐杖使用不当而摔伤。其中,87%是由步行器的使用不当造成的。可见,步行器,作为辅助患者运动的一种重要工具,却因为使用不当造成了患者的二次损伤,给患者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对步行器力学参数的获取,可以实时监控使用者的运动状态,有效防止患者在使用步行器过程中的摔伤。鉴于此,很多学者为获取步行器的力学参数提出了不同的方法研究。
Adrezin等人的研究小组将应变片粘贴在步行器的四条腿上,测量轴向力、前后向力、以及中间向两侧的弯曲,借此研究在一个步态步行器和人体下肢承担力的相互作用。Deathe等人用安装在步行器上的应变片测量地反作用力。
1996年,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Donalson和Yu首次提出了柄反作用矢量(Handle Reaction Vector,HRV)的概念,将患者在站立行走过程中对辅具的作用合成简化为集中载荷,分别用位于左右手柄中点横截面形心处的两个力学矢量来表示。HRV在三个轴上的分量就可以来表征辅具提供给患者的力平衡、力推进和力支持水平。其中,在手柄处定义坐标系中x,y,z轴的正向分别为患者的右向,前向,上向。HRV的具体公式如下:
HRV=[F1x,F1y,F1z,Frx,Fry,Frz]T (1)
以往对HRV的测量,都是采用直接测量方法,即将应变片贴在步行器的手柄处,可以准确获取人体上肢力学信息。但是由于患者的手直接与应变片接触,应变片的输出会受到患者体温和湿度的影响,准确度降低;同时,应变片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正常步态。
为了避免直接测量对结果的影响,可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通过粘贴在步行器框架上的12路应变片传感器,测量患者施加在步行器手柄上的HRV。为得到这个六维力信息,需要建立一个转换矩阵或数学模型,即将由传感器得到的12路电压信号U=[U1,U2,Λ,U12]T转换成HRV。转换矩阵C是一个6×12的矩阵,定义如下:
HRV=C×U,(2)
前面已有人利用传统线性方法、人工神经网络、蚁群算法对步行器进行静态标定。其中,传统线性方法简单,且能够得到一个转换矩阵,便于实时转换监测;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果更为精确,但不适于实时监测,因为其建立的是一个复杂模型,而无法得到转换矩阵;利用蚁群算法也可得到标定矩阵,而且结果要优于传统线性标定的方法。
但前述方法存在速度低,精度不高,不适于实时监测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提供具备搜索效率高、收敛速度快的优点,能有效加快算法的运算速度,以获得更适用的标定结果的标定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通过粘贴在步行器框架上的12路应变片传感器,由传感器得到的12路电压信号U=[U1,U2,Λ,U12]T,以及对应的HRV六维力信息,为建立二者的关系,即确定标定矩阵C,初期用遗传算法得到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后期在已知初始信息素的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迅速求得最优解,即最优的标定矩阵。通过所得的标定矩阵,由传感器输出的12路电压信号直接得到HRV。
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
Step1:初始化遗传算法控制参数,包括:种群规模N,杂交概率Pc,变异概率Pm;
Step2:设置遗传算法结束条件,即最大遗传代数G;
Step3:随机生成种群R(g),R(g)中的N行代表N个由二进制码表示的个体:
标定矩阵共有6×12=72个元素,每个元素由11个二进制数表示,将标定矩阵的所有元素按列从小到大,行从小到大排列成一行,即该行的第12×(i-1)+1~12×i个元素是标定矩阵的第i行的元素,其中i=1,2,3,4,5,6,然后将每个元素由n个二进制数表示,具体编码由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完成,其中,在遗传算法中,这组二进制数作为染色体,在蚁群算法中,这组二进制数作为蚂蚁所走的路径,通过算法的寻优,可获得最优的用一组二进制数表示的标定矩阵,n决定了二进制编码的精度,n=11;
由算法可得到用来表示标定矩阵的二进制数,按顺序,每11个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元素,需按下面的公式解码为标定矩阵中的元素:
进行二进制解码,可得到标定矩阵的所有72个元素,其中,n是标定矩阵中表示每个元素所需的二进制编码的位数;A是n位二进制码的最高位,代表该元素x的符号:当A为0时,x为正,否则,为负;S是后n-1位二进制码转换成十进制数的值;x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被估计在区间[a,b]上,n越大,所求结果越精确,但计算量也随之增大,本发明中n=11;由线性标定的结果,估算出a=0,b=30因为标定矩阵有6×12=72个元素,所以每行有11×72=792个二进制码,g是遗传代数且g=0;
Step4:计算R(g)中N个个体的适应度Fi(i=1,2,…,N),即对应个体解码成标定矩阵的标定误差的倒数,对于R(g)中第i个个体解码出的标定矩阵,其标定误差计算公式为 是由第i个个体解码成的标定矩阵C计算所得的HRV,Fe是实际测量得到的HRV;
Step5:根据个体适应值确定每个个体的概率,根据赌轮选择策略选择两个父体,由杂交概率和变异概率,选择执行变异操作的位置,并将所得两个后代插入新群体中;
Step6:更新新一代个体的适应值。若g小于G,,g=g+1,重复Step5;否则,转入下一步;
Step7:选择适应能力强的10个个体,放入集合中,作为最优解集合;
Step8:信息素的初值设置:τS=τC+τG,其中,τC是一个常数,即算法中的初始信息素浓度,τG是遗传算法求解结果转化的信息素值,由遗传算法可得到10个最优解的集合,对于第i个最优解对应的蚁群算法中的路径,其适应度越大,τG越大,如果10个最优解中有若干个相同的解,则该解对应的τG即为所有相同解的的和。
Step9:参数初始化:令时间t=0和循环次数Nc=0,设置最大循环次数Ncmax,将m只蚂蚁置于起始点;
Step10:蚂蚁根据伪随机比例原则选择结点,每选择一个结点,进行局部信息素更新。
Step12:若标定误差小于某个值或达到最大循环次数,标定结束;否则,蚂蚁重置于起始点,转入step10。
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利用遗传蚁群融合的算法,得到步行器标定矩阵,提高了监测精度,缩短了运算时间。步行器的标定结果(交叉干扰、力学精度、非线性误差)优于单独使用蚁群算法标定的结果。
附图说明
图1HRV示意图。
图2遗传蚁群算法收敛速度图。
图3遗传蚁群融合算法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验方案
以步行器两个手柄中心为施力点,利用标准砝码向步行器施加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此情况下,步行器应变片经系统输出的12路电压值。实验中涉及的施力方向为HRV的6个基准方向。
b)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寻优方法,它建立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基础上。在进化论中,每一物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是越来越适应环境,物种的每个个体的基本特征被后代所继承,但后代又不完全同于父代,这些新的变化,若适应环境,则被保留下来,否则,就将被淘汰。在遗传学中认为,遗传是作为一种指令遗传码封装在每个细胞中,并以基因的形式包含在染色体中,每个基因有特殊的位置并控制某个特殊的性质。每个基因产生的个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基因杂交和基因突变可能产生对环境适应性强的后代,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适应值高的基因结构就保存下来。遗传算法就是模仿了生物的遗传、进化原理,并引用了随机统计原理而形成的。在求解过程中,遗传算法从一个初始变量群体开始,逐代地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直到满足收敛判据或预先假定的迭代次数为止。
遗传算法有如下优点:
1.将搜索过程作用在编码后的字符串上,不直接作用在优化问题的具体变量上,在搜索中用到的是随机的变换规则,而不是确定的规则。采用启发式的搜索,具有更高的搜索效率。
2.只需要适合度信息,不需要其他辅助信息,对问题依赖性小,有较强的鲁棒性。
3.从一组初始点开始搜索,而不是单一初始点;结果为一组优化解,具有全局优化能力。
4.具有很强的可并行性,可通过并行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更适于大规模复杂问题。
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规则:
交叉操作选用多点交叉,即若父代染色体为A:1011001和B:0010110,交叉位置为3和5,将染色体A和B的第3~5位编码互换,则后代个体为10|101|01和00|110|10。
变异操作选用互换操作,若父代染色体为1011001,互换位置为2和4,则后代个体为1110001。
c)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是由Dorigo等人提出的一种仿生算法,它模拟了真实蚁群的群体行为,通过路径上信息素浓度来决定人工蚂蚁的行为。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按信息素浓度最大原则来选择路径,同时,蚂蚁经过时,也会在路径上留下信息素,形成信息素浓度的正反馈;另外,信息素浓度会随时间而降低,借此来抑制信息素浓度增加的正反馈。由两者的平衡使蚂蚁找到一个最优解。
蚁群算法有如下优点:
1.分布式控制,具有潜在的并行性,算法的运行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较高。
2.具有自组织性。
3.是一类概率型的全局搜索方法,进行更为广泛的搜索。
蚁群算法中的重要公式:
伪随机比例原则:
其中,q是0到1之间的随机数,q0是0到1之间的定值,τij是第i个结点和第j个结点间的信息素浓度,ηij是第i个结点指向第j个结点可见度因子,β是一可调参数。S指按状态转移公式求得的概率选择下一个结点。
状态转移公式:
局部信息素更新:
τij=(1-ξ)·τij+ξ·τ0,(6)
其中,τ0是初始信息素浓度,ξ是信息素挥发因子,ξ∈[0,1]。
全局信息素更新:
τij=(1-ρ)·τij+ρ·Δτij (7)
d)遗传蚁群融合方法
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很强,在搜索初期,搜索效率很高。但遗传算法对反馈信息利用不足,当求解到一定范围时往往做大量的冗余迭代,求解效率降低。由于并行性、正反馈性,蚁群算法搜索效率很高,但算法初期信息素匮乏,求解速度很慢。如图2所示。
为充分利用两种算法的优点,弥补各自的缺点,将两种算法融合:初期用遗传算法得到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后期在已知初始信息素的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迅速求得最优解。
标定矩阵共有6×12=72个元素,每个元素由11个二进制数表示。将标定矩阵的所有元素按列从小到大,行从小到大排列成一行,即该行的第12×(i-1)+1~12×i个元素是标定矩阵的第i行的元素,其中i=1,2,3,4,5,6。然后将每个元素由n个二进制数表示。具体编码由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完成,其中,在遗传算法中,这组二进制数作为染色体,在蚁群算法中,这组二进制数作为蚂蚁所走的路径。通过算法的寻优,可获得最优的用一组二进制数表示的标定矩阵。n决定了二进制编码的精度,本申请中,n=11。蚁群算法二进制编码为默认编码方式即是算法寻优的过程。蚁群(或遗传)算法的结果,就是一组二进制数。
由算法可得到用来表示标定矩阵的二进制数,按顺序,每11个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元素,需按下面的公式解码为标定矩阵中的元素:
其中,n是标定矩阵中表示每个元素所需的二进制编码的位数;A是n位二进制码的最高位,代表该元素x的符号:当A为0时,x为正,否则,为负;S是后n-1位二进制码转换成十进制数的值;x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被估计在区间[a,b]上。n越大,所求结果越精确,但计算量也随之增大,本发明中n=11。由线性标定的结果,可以估算出a=0,b=30。标定误差error=||Fc-Fe||∞,其中,Fc是根据公式(2)由标定矩阵C计算所得的HRV,Fe是实验测量得到的HRV。
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如图3所示:
Step1:初始化遗传算法控制参数,包括:种群规模N,杂交概率Pc,变异概率Pm;
Step2:设置遗传算法结束条件,即最大遗传代数G;
Step3:随机生成种群R(g),R(g)中的N行代表N个由二进制码表示的个体,每个个体通过公式8所示的二进制解码,可得到标定矩阵的所有72个元素,因为标定矩阵有6×12=72个元素,所以每行有11×72=792个二进制码。g是遗传代数且g=0;
Step4:计算R(g)中N个个体的适应度Fi(i=1,2,…,N),即对应个体解码成标定矩阵的标定误差的倒数,对于R(g)中第i个个体解码出的标定矩阵,其标定误差计算公式为 是由第i个个体解码成的标定矩阵C计算所得的HRV,Fe是实验测量得到的HRV;
Step5:根据个体适应值确定每个个体的概率,根据赌轮选择策略选择两个父体,由杂交概率和变异概率,选择执行变异操作的位置,并将所得两个后代插入新群体中;
Step6:更新新一代个体的适应值。若g小于G,,g=g+1,重复Step5;否则,转入下一步;
Step7:选择适应能力强的10个个体,放入集合中,作为最优解集合;
Step8:信息素的初值设置:τS=τC+τG,其中,τC是一个常数,即算法中的初始信息素浓度,τG是遗传算法求解结果转化的信息素值,由遗传算法可得到10个最优解的集合,对于第i个最优解对应的蚁群算法中的路径,其适应度越大,τG越大,如果10个最优解中有若干个相同的解,则该解对应的τG即为所有相同解的的和。
Step9:参数初始化:令时间t=0和循环次数Nc=0,设置最大循环次数Ncmax,将m只蚂蚁置于起始点;
Step10:蚂蚁根据伪随机比例原则选择结点,每选择一个结点,进行局部信息素更新。
Step12:若标定误差小于某个值或达到最大循环次数,标定结束;否则,蚂蚁重置于起始点,转入step10。
本发明采用蚁群遗传融合的方法,结合了蚁群算法搜索效率高,遗传算法收敛速度快的优点,有效加快算法的运算速度,步行器的标定结果(交叉干扰、力学精度、非线性误差)优于单独使用蚁群算法标定的结果。
本发明的主旨是提出一种新的步行器标定方法,通过遗传蚁群融合算法得到步行器的标定矩阵。该项发明适于步行器的实时监测,有效地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最佳实施方案拟采用专利转让、技术合作或产品开发。
Claims (1)
1.一种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其特征是,通过粘贴在步行器框架上的12路应变片传感器,得到12路电压信号U=[U1,U2,…,U12]T,建立该电压信号以及对应的HRV六维力信息的关系,即确定标定矩阵C,初期用遗传算法得到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后期在已知初始信息素的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迅速求得最优解,即最优的标定矩阵;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
Step1:初始化遗传算法控制参数,包括:种群规模N,杂交概率Pc,变异概率Pm;
Step2:设置遗传算法结束条件,即最大遗传代数G;
Step3:随机生成种群R(g),R(g)中的N行代表N个由二进制码表示的个体:
标定矩阵共有6×12=72个元素,每个元素由11个二进制数表示,将标定矩阵的所有元素按列从小到大,行从小到大排列成一行,即该行的第12×(i-1)+1~12×i个元素是标定矩阵的第i行的元素,其中i=1,2,3,4,5,6,然后将每个元素由n个二进制数表示,具体编码由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完成,其中,在遗传算法中,这组二进制数作为染色体,在蚁群算法中,这组二进制数作为蚂蚁所走的路径,通过算法的寻优,可获得最优的用一组二进制数表示的标定矩阵,n决定了二进制编码的精度,n=11;
由算法可得到用来表示标定矩阵的二进制数,按顺序,每11个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元素,需按下面的公式解码为标定矩阵中的元素:
进行二进制解码,可得到标定矩阵的所有72个元素,其中,n是标定矩阵中表示每个元素所需的二进制编码的位数;A是n位二进制码的最高位,代表该元素x的符号:当A为0时,x为正,否则,为负;S是后n-1位二进制码转换成十进制数的值;x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被估计在区间[a,b]上,n越大,所求结果越精确,但计算量也随之增大,本发明中n=11;由线性标定的结果,估算出a=0,b=30,因为标定矩阵有6×12=72个元素,所以每行有11×72=792个二进制码,g是遗传代数且g=0;
Step4:计算R(g)中N个个体的适应度Fi(i=1,2,…,N),即对应个体解码成标定矩阵的标定误差的倒数,对于R(g)中第i个个体解码出的标定矩阵,其标定误差计算公式为 是由第i个个体解码成的标定矩阵C计算所得的HRV,Fe是实验测量得到的HRV;
Step5:根据个体适应值确定每个个体的概率,根据赌轮选择策略选择两个父体,由杂交概率和变异概率,选择执行变异操作的位置,并将所得两个后代插入新群体中;
Step6:更新新一代个体的适应值,若g小于G,g=g+1,重复Step5;否则,转入下一步;
Step7:选择适应能力强的10个个体,放入集合中,作为最优解集合;
Step8:信息素的初值设置:τS=τC+τG,其中,τC是一个常数,即算法中的初始信息素浓度,τG是遗传算法求解结果转化的信息素值,由遗传算法可得到10个最优解的集合,对于第i个最优解对应的蚁群算法中的路径,其适应度越大,τG越大,
Step9:参数初始化:令时间t=0和循环次数Nc=0,设置最大循环次数Ncmax,将m只蚂蚁置于起始点;
Step10:蚂蚁根据伪随机比例原则选择结点,每选择一个结点,进行局部信息素更新;
Step12:若标定误差小于某个值或达到最大循环次数,标定结束;否则,蚂蚁重置于起始点,转入step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122830 CN102279072B (zh) | 2011-05-12 | 2011-05-12 | 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122830 CN102279072B (zh) | 2011-05-12 | 2011-05-12 | 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79072A CN102279072A (zh) | 2011-12-14 |
CN102279072B true CN102279072B (zh) | 2013-07-10 |
Family
ID=45104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122830 Active CN102279072B (zh) | 2011-05-12 | 2011-05-12 | 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790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42445B (zh) * | 2014-04-30 | 2017-02-15 | 福建师范大学 | 一种健身跑运动方案生成方法 |
CN105467826B (zh) * | 2016-01-06 | 2018-09-18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一种运动智能手表和最佳跑速获取方法 |
CN105651457B (zh) * | 2016-04-14 | 2018-09-28 | 东南大学 |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维力传感器标定实验数据拟合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80911A (en) * | 1991-09-03 | 1993-01-19 | Harbor Branch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Inc. | Parameter measur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having a neural network comprising parameter output means |
JP3577169B2 (ja) * | 1996-08-21 | 2004-10-13 | 東邦瓦斯株式会社 | ガバナ用デジタル式自記圧力計システム |
CN101816613B (zh) * | 2010-06-07 | 2011-08-31 | 天津大学 | 蚁群标定精密测力步行助行装置 |
-
2011
- 2011-05-12 CN CN 201110122830 patent/CN10227907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79072A (zh) | 2011-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Fitzgerald et al. |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smart weighing scale for beehive monitoring | |
KR100886891B1 (ko) | 유전자 알고리즘에 의해 제어되는 뉴로퍼지 제어기를이용한 태양광 발전 제어시스템 | |
CN110084367A (zh) | 一种基于lstm深度学习模型的土壤墒情预测方法 | |
Bates et al. |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evolutionary robotic simulations of bipedal dinosaur running | |
CN102279072B (zh) | 步行器测力系统中的蚁群遗传融合标定方法 | |
CN103489038A (zh) | 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光伏超短期功率预测方法 | |
CN108073075A (zh) | 基于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硅微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方法、系统 | |
CN105260786B (zh) | 一种电力推进系统仿真可信度评估模型综合优化方法 | |
Wang et al. | A restart univariate estimation of distribution algorithm: sampling under mixed Gaussian and Lév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 |
CN115952685B (zh) | 基于集成深度学习的污水处理过程软测量建模方法 | |
CN111367349A (zh) | 一种基于预测模型的光伏mppt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7958309A (zh) | 一种高坝多点变形性态联合预报方法 | |
Kukla et al. | An analytical modelling of demand for driving torque of a wheelchair with electromechanical drive | |
CN104933303A (zh) | 基于优化多核的lssvm脉动风速预测方法 | |
CN104268635A (zh) | 一种基于再分析资料的测风网络布局优化方法 | |
CN101837165B (zh) | 基于遗传蚁群融合模糊控制器的助行电刺激精密控制方法 | |
Zou et al. |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for dynamic path planning | |
Liu et al. | On stock prediction based on KNN-ANN algorithm | |
CN107491828A (zh) | 一种基于多源时变数据最优多核函数的分布式新能源出力预测方法 | |
CN103778327A (zh) | 一种曲线拟合方法 | |
CN105956720A (zh) | 一种基于t-s模糊模型的风电功率超短期预测方法 | |
Zhang et al. | The prediction of heart rate during running using Bayesian combined predictor | |
Arya et al. | Battery-operated electric vehicles and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 |
Font-Llagunes et al. | Efficient dynamic walking: Design strategies to reduce energetic losses of a compass walker at heel strike | |
CN107194080B (zh) | 一种轮辐式张拉体系的结构确定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26 Address after: Room 101, building C22, entrepreneurship headquarters base, North Fuyuan Road, Wuqing Development Zone,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DATIAN MEDICAL SCIENCE ENGINEERING (TIANJIN)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072 Tianjin City, Nankai District Wei Jin Road No. 92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