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5576A - 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5576A
CN102265576A CN200980156742.0A CN200980156742A CN102265576A CN 102265576 A CN102265576 A CN 102265576A CN 200980156742 A CN200980156742 A CN 200980156742A CN 102265576 A CN102265576 A CN 102265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mission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particl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67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5576B (zh
Inventor
刘江华
马蒂尔斯·温斯特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65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5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5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55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经由通信系统的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含首次传输程序:在C个码字中对要作为数据符号的数据进行编码,C>1,在L个层的数据符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上对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进行映射,通过通信信道传输L个层,对于一个后续的HARQ重传程序,使用所述首次传输程序,通过通信信道重传所述码字的子集C’<C,其中,HARQ重传程序修改,以致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被映射到与所述首次传输中数据符号传输使用的资源粒子数相同的数目。本发明还涉及移动通讯系统的移动终端和无线基站。

Description

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还涉及移动通讯系统的移动终端和移动通讯系统的无线基站。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这类通信信道的一个示例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其中,物理资源优先在频域中描述。基于OFDM的系统的一个示例是R8版以及后续版本的3GPP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标准中的下行链路。在该系统中,最小的资源单位是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简称RE),网格为12×7的资源粒子是指资源块(resourceblock,简称RB)在频率方向具有12个RE,在时间方向具有7个RE。在时间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RB形成RB对,如图1所示。对于多天线传输,RB在天线(或层)方向还可具有延长线。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资源粒子以三个维数编入索引,这三个维数是:频率、时间和天线/层,如图2所示。这些资源粒子用于传输数据,同时还用于传输控制信息和参考信号。对此,可以这样说,RB可以在频率方向上彼此堆叠,具体取决于带宽的可用性。换言之,当频带更宽时,在同样的时间帧内可发送更多的RB。资源的分配,即RB特定信息应在哪里发送,可以由调度器判定。参考信号在无线通信链路的接收端和发送端均知晓的某些预定资源粒子中发送。资源块中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资源粒子有时称为参考信号模式,该模式重复传输,因此在每个资源块中是相同的。对于传输数据,可以在各个资源块中定义不同的资源粒子模式。该模式明显区别于用于传输参考信号或控制信号的模式;因此数据和参考信号或控制信号间不会冲突。
在通信系统中,如在R8版3GPP LTE标准中,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简称HARQ)来恢复传输中的错误。接收的数据包中的错误基本都是通过附加在消息上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码检测的,如果发现数据包错误,会通过从接收机反馈到发射机的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简称NACK)消息请求重传该数据包,否则将反馈肯定应答(Acknowledgement,简称ACK)消息。HARQ重传模式有两种,分别是递增冗余和追加合并。
在追加合并中,信息位和校验位的编码字不经任何修改便重传,因而在各重传中重复使用同样的编码位数据包,资源粒子数与首次传输所使用的相同。因此每次重传与首次传输相同,只是额外增加了接收机的能量。
在递增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简称IR)中,重传包含首次传输中没有传送的编码位。因而重传中的信息位可能需要重编码(假设其中的速率匹配包含在编码中)以向接收机提供新的信息来辅助解码过程。因此,使用递增冗余时,用于传输的资源粒子的数量可能在信息包的传输之间变化。接收机可选择单独解码每次重传或利用解码进程中同一数据块之前的某些或全部传输。
这两种HARQ方案中,追加合并被认为是复杂性和内存要求较低的,然而IR的性能可能更佳。接收机中缓冲区的大小随着每次IR重传而增加,与可以存储软符号值的追加合并相比,接收机需要存储软位值,因而内存要求更低。因此,追加合并是一种根本的低复杂性HARQ方案,因而作为基准HARQ方案用于多种基于重传的通信方案。
一个编码信息位块表示一个码字。当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andMultiple-Output,简称MIMO)传输时,可以利用多天线同时传输多个单独的编码字(即编码信息位的不同数据包)。举例来说,在四天线发射机中,第一个码字可以映射到前两根天线,第二个码字可以映射到第三和第四根天线。
通常还使用MIMO预编码,由接收机选择的用以优化链路性能的预编码矩阵具有维数N×L,其中N表示发射天线的数量,L表示层数(也称为秩)。层数L可以小于天线数N。
在3GPP LTE标准中,给定传输最多定义两个码字。由于层数L可能大于2,因此3GPPLTE中定义了码字到层的映射,其确定对于给定的L和N,两个码字都是如何映射到层的。参见图3中的示例。在图3中,两个码字被映射到五个层,通过预编码矩阵映射到八根天线。因此L=5,N=8。第一个码字映射到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二个码字映射到第三至第五层。
为了执行针对解调的信道估测,在时频网格的已知位置引入了估算各层信道的参考符号;参见图4所示的四层情况示例,其中描述了用于信道估测以辅助解调的参考符号模式。参考信号嵌入在RB对中。颜色相同的资源粒子代表四层中一层的参考信号模式,用于所有层的参考信号的资源粒子共同定义了参考信号模式。如果一个层中的一个资源粒子用于传输该层的参考信号,那么为了避免信道估测时不同层间出现干扰,该资源粒子不会被其他任何层使用。借此可以获得层的正交参考信号。因此,在正交参考信号传输中,并非给定层的参考信号模式中的所有资源粒子均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白色资源粒子代表用于数据传输的模式,网格资源粒子代表用于控制信号的模式。
层还可传输至不同用户,称为多用户MIMO(multi-user MIMO,简称MU-MIMO)。此情况下,MIMO预编码确保层间干扰较低,且在参考信号模式中的给定资源粒子被多层用来传输各层相应的参考信号后,使用非正交参考信号。然后预编码器确保参考信号间的低层间干扰。
在某些系统中,例如R8版3GPP LTE,参考信号的数量取决于天线的数量。但是,已经认识到根据传输中使用的层数来使用不同数目的参考信号有望节约一定的带宽。也就是说,当使用更少的层进行传输时,使用的参考信号数量就更少,因此数据可用的RE更多。根据层数使用可变参考信号数的通信系统的一个示例是3GPP LTE-Advanced。3GPPLTE-Advanced标准草案中的这些参考信号是用户专用和层专用的,因此给定层的参考信号采用该层向特定UE传输数据的相同方式预编码。换言之,用于预编码层n数据(在3GPP术语中,数据信道也称PDSCH)的预编码矢量也用于预编码参考信号(在3GPP术语中称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DMRS),其随后被接收机用于估测该特定层的数据解调信道。
由于LTE advanced中的各个层需要自身的参考信号且所有参考信号均需正交,因此更多的层意味着参考信号的开销更大。例如,八层传输需要八个参考信号模式。可以通过对不同层的参考信号使用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CDM)来节约一定的开销,因此八层传输的总开销并非是单层传输开销的八倍,而很可能比其要少。
虽然通信系统发展成熟且比较完善,但一直以来仍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现有通信系统和方法。例如,往往需要进行以下改进:节约资源、简化通信系统的组件、改进通信信道的接收、简化接收机算法、降低耗电量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标在于,提出一种针对现有技术所含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缓解方案。因此主要目标是提出一种经由通信系统的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改善方法。
根据本发明,该目标通过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Request,简称HARQ)经由通信系统的通信信道传输数据来实现,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于首次传输程序:
-在C个码字中对要作为数据符号被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C>1,
-定义L个层,L>1,每层包含N个资源粒子,
-在L个层的各个层中定义m个资源粒子的参考信号模式,m小于N且由层数L决定,
-在L个层的各个层中定义n个资源粒子的数字符号模式,与参考信号模式资源粒子不同且由层数L决定,
-在L个层的数据符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上对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进行映射,
-在L个层的参考符号模式中对L个层的参考信号进行映射,
-通过通信信道传输L个层,
还包含一个后续HARQ重传程序:
-使用首次传输程序,通过通信信道,利用首次传输使用的L个层的子集L′<L重传首次传输的所述码字的子集C’<C,
此外,HARQ重传程序修改,以致所述HARQ重传的各个重传层中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被映射到与所述首次传输中数据符号传输使用的资源粒子数相同的数目。
通过修改HARQ重传程序,所述HARQ重传的各个重传层中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被映射到与所述首次传输中数据符号传输使用的资源粒子数相同的数目,因而带来以下优点:
●由于码字的首次传输和重传可用的RE数量相同,因此激活了追加合并。通过启用追加合并,所需内存和运算能力降低,因此与利用递增冗余的系统相比,本发明可以节约内存和运算资源。
●采用本发明中的解决方案时,如果还使用相同的数据到RE的映射,则可以简化诸如发射机和接收机等通信系统组件,因为映射不需要重新进行计算。
●被已正确接收的码字用于层的参考信号的RE可被重传码字重新用作层的参考信号。这可以带来以下优势,从而改进通信信道的接收:
○每层有更多的改进信号能量通常将改进重传码字的信道估测能力。
○由于使用一层或两层的重传中有更多的可用资源粒子,因此可以避免不同层的参考信号间的码分复用,这可以改进高速情形下(其中,信道在时间方向上具有选择性)和/或大时延扩展信道(其中,信道在频率方向上具有选择性)的信道估测性能。
本发明的观点涉及在系统的HARQ中使用追加合并,该系统中,参考信号使用的RE数随着总层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只请求重传多个传输码字中的一个。例如,如图5所示,其中,在首次传输中传输四层,因此使用模式(a),在重传中只传输一层,因此使用参考信号模式(b)。
此示例中,用于该码字重传的参考信号的RE数少于用于该码字首次传输的参考信号的RE数。这意味着重传中用于数据传输的RE数量多于首次传输中使用的数量,因此重传码字不能使用追加合并。
或者,传输码字的码字到层的映射可能更改,导致码字在重传中被映射到首次传输中所有码字所使用的总层数。由此,原始与重传参考信号模式相同(因为传输相同的层数)。但是,由于现在重传码字被映射到比首次传输更多的层,因此无法使用追加合并。此外,R8版或R10版3GPP LTE标准不允许这种运算模式。
以3GPP LTE-A标准草案中的情况为例,在一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简称RB)对中,对于一层或两层传输,有12个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简称RE)用于信道估测,对于两层以上的传输,使用24个资源粒子。
如果首次传输共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重传具有一层或两层,因为有一个码字被正确接收,那么首次传输中有24个RE用于参考符号,重传中有12个RE用于参考符号。其进一步意味着数据(PDSCH)传输的RE数量将更改,可能无法使用重传码字的追加合并。
此外,接收机中的信道估算器需要从24个RE参考信号模式重新配置为12个RE参考信号模式,这增加了信道估算器的复杂性。
第三个问题是重传中的数据(即PDSCH)到RE的映射将不同于首次传输中的映射,从而导致系统复杂性增加。
如上所述,通过在首次传输以及与总层数无关的重传中针对给定码字的数据符号使用相同的资源粒子数,本发明至少可以解决上文提及的问题。
3GPP LTE Advanced标准草案提出,在用于秩1和秩2传输(也就是分别为一层和两层)的参考信号的一个RB对中使用12个RE,在用于秩3至秩8传输(即三层至八层)的参考信号的一个RB对中使用24个RE。如果首次传输的总层数在重传中从两个以上变为两个以下,则无疑可以使用追加合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通过分别具有权利要求16和17的功能的移动通讯系统的移动终端和无线基站实现本发明的目标。该移动终端和无线基站的优点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实现的优点类似。
其余的独立权利要求公开了本发明的其他优点。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一个资源粒子时频网格为12×14的资源块对的示意图,
图2是一个需要以时间、频率和天线/层三个维数编入索引的资源粒子的示意图,
图3是两个码字映射到五个层,通过预编码矩阵映射到八根天线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信道估测以辅助解调的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5是(a)四层传输(b)单层传输的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6是针对四层的参考信号的FDM/TDM复用示意图,
图7是针对四层的参考信号的CDM复用示意图,
图8是针对四层的参考信号的混合CDM/FDM/TDM复用示意图,
图9是两层重传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模式示意图,
图10是两层重传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模式示意图,
图11是两层重传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模式示意图,
图12是用于传输接收机特定非预编码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资源粒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改进现有技术或提供现有技术的替代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通过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简称HARQ)经由通信系统的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这种通信系统可以是适合HARQ重传的任何系统,例如,移动无线通信系统、诸如无线链路等固定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之间的链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或者诸如铜线或光纤连接等有线连接。其还可以是单一用户MIMO系统,其中所有层通过同一用户设备接收,或是多用户MIMO系统,其中至少两层通过不同的用户设备接收。该应用时常涉及3GPP LTE系统的上下文;仅仅以此为例进行说明,如前所述,本发明适用于任何使用HARQ的系统。
在一个基本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的首次传输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在C个码字中对要作为数据符号被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C>1,
-定义L个层,L>1,每层包含N个资源粒子,
-在L个层的各个层中定义m个资源粒子的参考信号模式,m小于N且由层数L决定,
-在L个层的各个层中定义n个资源粒子的数字符号模式,与参考信号模式资源粒子不同且由层数L决定,
-在L个层的数据符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上对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进行映射,
-在L个层的参考符号模式中对L个层的参考信号进行映射,
-通过通信信道传输L个层。
参考信号模式是在这些层中分配特定资源粒子以保留传输参考信号时在各个层中产生的模式。参考信号,有时用导频表示,是通信系统中发送方和接收方均知晓的信号,可以辅助通信信道的评估。
同样地,数据符号模式是在这些层中分配特定资源粒子以保留传输数据符号时在各个层中产生的模式。
本发明之方法的基本实施例还包含一个后续的HARQ重传程序:
-使用首次传输程序,通过通信信道,利用首次传输使用的L个层的子集L′<L重传首次传输的所述码字的子集C’<C。
对于使用层子集L’的子集C’的数据的HARQ重传,只是使用首次传输的步骤将这些子集作为要传输的数据进行重传。
该方法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HARQ重传程序修改,以致所述HARQ重传的各个重传层中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被映射到与所述首次传输中数据符号传输使用的资源粒子数相同的数目。
由于重传中的数据符号被映射到与用于首次传输的数字符号传输的资源粒子数相同的数目,因此可以在HARQ请求下使用追加合并。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变换形式还可包含,在重传中使用与所述首次传输中相同的参考信号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变换形式还可包含,可能结合本发明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在重传中使用与所述首次传输相同的数据符号到资源粒子的映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重新利用旧的符号到资源粒子的映射,因此无需进行任何额外数据符号到层的映射,只需重新使用旧的映射便可。因此不需要进行计算,从而节约了资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使用HARQ重传的通信信道。因此,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括,可能结合该方法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通信信道是无线信道。但是,也可能是其他信道,如在铜线上建立的通信信道。
另一种可能性是,结合包含通信信道是无线信道的步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括,无线信道是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简称MIMO)无线通信信道。此情况下,L个层的不同层可以通过MIMO信道的不同天线传输。在另一个变换形式中,MIMO通信信道可以建设成多用户MIMO系统,其中至少两层被不同的接收机接收,例如,被3GPP通信系统中的不同用户设备接收。因此本发明对要使用的MIMO类型没有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可能结合该方法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利用追加合并实现HARQ重组。追加合并必然带来优势;相对于递增冗余,其资源要求和复杂性更低。
如图1所示的RB对的OFDM时频网格,其中为参考信号传输保留了一些RE。可以通过使用图6所示的频分复用或时分复用(FDM/TDM)来复用各层的参考信号模式中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DMRS),图6是针对四层的DMRS的FDM/TDM复用示意图。
DMRS可以是图7所示的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ed,简称CDM),图7是各层参考信号模式中针对四层的DMRS的CDM复用示意图。
该图示中,所有层使用相同的参考信号RE模式,但通过时间和/或频率方向上的Walsh码等正交码加以区分。还可以考虑图8所示的混合CDM/TDM/FDM方法,该图是针对四层的DMRS的混合CDM/FDM/TDM复用示意图。
在图示中,第一层和第二层使用相同的DMRS参考信号资源粒子模式,但通过时间或频率方向上的正交码加以区分。根据本发明,在此实例中,如果使用层1+2进行重传,层3+4使用的DMRS参考信号资源粒子模式将不会用于映射到层1+2的码字的数据(即PDSCH)重传。因此,首次传输和重传使用相同的数据资源粒子,且仍使用相同数量的物理资源,这样便激活了该码字的追加合并。
此示例中,层3+4的DMRS参考信号资源粒子模式不会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使用,该图是当首次传输共包含四层时,两层重传的DMRS的参考信号示意图。
或者,层3+4的参考信号资源粒子模式被重传码字用于传输层的参考信号,例如此例中的层1+2。因此各层的这些参考信号按照与相应层的数据预编码相同的方式预编码。此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含,可能结合该方法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在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使用的任何资源粒子在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重传中再次使用。因此,传输重传层的信道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进而可改进这些层的接收。
结合所述包含在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使用的任何资源粒子在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重传中再次使用的步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含,重新使用的资源粒子中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与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相同。如图10所示,其中,使用两个重传层间的CDM。该示例中,重传层使用了更多的参考信号能量,信道估测有望得以改进。图10是当首次传输共包含四层时,两层重传的DMRS的参考信号示意图。没有在重传中使用的层的参考信号资源粒子模式被重传层重新利用。
在另一种替代方式中,层3+4的参考信号资源粒子模式也被重传码字用于传输层的参考信号,例如此例中的层1+2,但未使用CDM。众所周知,如果信道在时间或频率方向上不平整(由大时延扩展或大多普勒频率导致),那么CDM比较敏感。结合所述包含在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使用的任何资源粒子在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重传中再次使用的步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含,重新使用的资源粒子中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与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不同。
如图11所示,其中,使用两个重传层间的TDM/FDM。该示例中,重传层使用了更多的参考信号能量,信道估测有望得以改进。图11是当首次传输共包含四层时,两层重传的DMRS的参考信号示意图。没有在重传中使用的层的参考信号资源粒子模式被重传层重新利用。
在另一替代方式中,已正确接收的层,例如上述示例的术语描述的层3+4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被用于重传接收机特定的若干非预编码参考信号,其有助于接收机,例如3GPP系统中的预定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优化信道的测量。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含,可能结合该方法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在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使用的任何资源粒子在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的重传中再次使用。如图12所示,其中的通信系统具有四个天线端口。天线端口的数量将决定系统中发送方,例如3GPP系统中的增强型节点B支持的最大层数。天线端口由任何接收机,例如3GPP LTE小区中的所有UE执行信道测量所使用的通用参考信号确定。
通用参考信号是非预编码的,即没有经过预编码。为了减少参考信号的开销,通用参考信号的密度较低。在此示例中,接收机,例如预定UE的非编码参考信号在层3+4使用的参考信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上传输,以优化信道测量性能。因此,结合所述包含在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使用的任何资源粒子在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的重传中再次使用的步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所述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是非预编码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来自所述重传码字的若干符号可以在已正确接收的层,例如上述示例术语所用的层3+4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上重传。例如,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参考模式中资源粒子数为M,则所述重传码字的前M个符号在已获得的M个资源粒子上重传。
在另一实施例中,资源调度导致为重传分配的资源块(或资源对)发生变化。在新分配的资源块(或资源对)中,定义了与首次传输相同的参考信号模式,且重传层被映射到除参考信号模式外的可用资源粒子。参考信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可用于传输重传层的参考信号,非预编码参考信号或可为空。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括,可能结合该方法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重传步骤因使用与首次传输不同的频带而受到影响。
在另一替代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包含,可能结合该方法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通信信道是OFDM信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包含,可能结合该方法的任何其他可选步骤,通信系统是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本发明的方法应用于3GPP LTE系统时便是如此。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描述的本发明方法的所有步骤及其不同的替代方案均可以自由组合,只要保证这种组合不自相矛盾便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包含移动通讯系统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适合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任何步骤通过通信信道执行数据的HARQ重传。
如上所述,就特定应用和移动终端而言,移动终端通常可以被安排用来执行本发明的方法的任何步骤。移动终端适合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任何步骤通过通信信道执行数据的HARQ重传,这一观点意味着其具有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必要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涉及电子存储器、微处理器、用于发送电子信号的电路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包含移动通讯系统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适合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任何步骤通过通信信道执行数据的HARQ重传。
如上所述,就特定应用和无线基站而言,无线基站通常可以被安排用来执行本发明的方法的任何步骤。无线基站适合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任何步骤通过通信信道执行数据的HARQ重传,这一观点意味着其具有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必要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涉及电子存储器、微处理器、用于发送电子信号的电路等。

Claims (18)

1.通过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经由通信系统的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其包含首次传输程序:
-在C个码字中对要作为数据符号被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C>1,
-定义L个层,L>1,每层包含N个资源粒子,
-在L个层的各个层中定义m个资源粒子的参考信号模式,m小于N且由层数L决定,
-在L个层的各个层中定义n个资源粒子的数字符号模式,所述数字符号模式资源粒子与参考信号模式资源粒子不同且n的值由层数L决定,
-在L个层的数据符号模式中的资源粒子上对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进行映射,
-在L个层的参考符号模式中对L个层的参考信号进行映射,
-通过通信信道传输L个层,
还包含一个后续HARQ重传程序:
-使用首次传输程序,通过通信信道,利用首次传输使用的L个层的子集L′<L重传首次传输的所述码字的子集C’<C,其特征在于,HARQ重传程序修改,以致所述HARQ重传的各个重传层中C’个码字的数据符号被映射到与所述首次传输中数据符号传输使用的资源粒子数相同的数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重传中使用与所述首次传输中相同的参考信号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重传中使用与所述首次传输相同的数据符号到资源粒子的映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信道是无线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信道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IMO系统是多用户MIMO系统,该系统中至少两层被不同的接收机接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追加合并实现HARQ重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使用的任何资源粒子在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重传中再次使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重新使用的资源粒子中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与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重新使用的资源粒子中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与重传层的参考信号的复用类型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已正确接收的层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使用的任何资源粒子在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的重传中再次使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是非预编码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传步骤因使用与首次传输不同的频带而受到影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信道是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系统是无线通信系统。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来自所述重传码字的若干符号可以在已正确接收的层的参考信号的首次传输中的任何资源粒子上重传。
17.移动通讯系统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适合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权利要求,通过通信信道执行数据的HARQ重传。
18.移动通讯系统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适合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权利要求,通过通信信道执行数据的HARQ重传。
CN200980156742.0A 2009-06-15 2009-06-15 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 Active CN102265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9/072270 WO2010145068A1 (en) 2009-06-15 2009-06-15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5576A true CN102265576A (zh) 2011-11-30
CN102265576B CN102265576B (zh) 2013-06-05

Family

ID=43355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6742.0A Active CN102265576B (zh) 2009-06-15 2009-06-15 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5576B (zh)
WO (1) WO201014506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1590A1 (en) * 2016-03-25 2017-09-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hybrid csi-rs for fd-mimo
CN111917510A (zh) * 2019-05-08 2020-11-1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数据处理、指示数据处理的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2020833A (zh) * 2018-04-20 2020-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使用第一层和第二层进行速率拆分的信令
CN112020833B (zh) * 2018-04-20 2024-05-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ue和b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8568B (zh) * 2009-10-29 2015-03-18 联想创新有限公司(香港) 用于下行链路mimo的下行链路控制信令传输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EP2684328B1 (en) 2011-03-30 2016-06-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n loop transmiss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058543A1 (en) 2016-09-30 2018-04-05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3241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1330351B (zh) * 2007-06-20 2011-05-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比特优先映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1590A1 (en) * 2016-03-25 2017-09-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hybrid csi-rs for fd-mimo
CN112020833A (zh) * 2018-04-20 2020-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使用第一层和第二层进行速率拆分的信令
CN112020833B (zh) * 2018-04-20 2024-05-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ue和bs
CN111917510A (zh) * 2019-05-08 2020-11-1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数据处理、指示数据处理的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5576B (zh) 2013-06-05
WO2010145068A1 (en) 2010-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2129B (zh)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将调制码元映射到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JP6047691B2 (ja) Harqを実装する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コードワード対レイヤ・マッピング
CN102858014B (zh) 控制信令的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02439866B (zh)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多路复用控制和数据信道的系统和方法
US8245092B2 (en) Method for efficient control signaling of two codeword to one codeword transmission
US851632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RQ in a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CN102273300B (zh) 多分量载波ofdma通信系统
US20140044060A1 (en) Methods of receiving retransmissions including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indicators and related devices
WO2011082574A1 (z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信令配置方法及系统
US8726131B2 (en) Spatial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enhanced codeword mapping with flexible rate selection on each spatial layer and with single HARQ process
CN101917253A (zh) 控制信息传输、传输块获得、偏移因子配置方法及终端
CN104662831A (zh) 对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确认编码
CN102461039A (zh) 多点接收上行链路数据传送中的码块选择组合
US2022004669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information resource mapping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20129245A (ko) 연계된 다중전송단 방식을 지원하는 제어정보의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US1048414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hort-latency communications in UE and base station
CN104025683B (zh) 用于harq-ack信息反馈的发射分集的方法
CN102265576B (zh) 经由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方法
CN113285784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KR20210094090A (ko) 준직교 다중 액세스 기반 wlan 시스템을 위한 공간 시간 블록 코드
CN109586858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3498075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3382478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32920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5085878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