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0719A -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0719A
CN102240719A CN2011101167075A CN201110116707A CN102240719A CN 102240719 A CN102240719 A CN 102240719A CN 2011101167075 A CN2011101167075 A CN 2011101167075A CN 201110116707 A CN201110116707 A CN 201110116707A CN 102240719 A CN102240719 A CN 1022407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ing
pressed
mould
sealing device
mould ba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67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0719B (zh
Inventor
林俊峰
李峰
刘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 20111011670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407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40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0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07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07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涉及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方法。解决现有管材内压成形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均匀性差、局部过度减薄而发生开裂,及室温成形极限低的问题。本发明装置在管材的外侧壁中部设置约束套或者在管材外部设置模具;本发明方法在管材的外侧壁中部设置约束套或者在管材外部设置模具,向模具与管材的空隙内添加填充物,再将管材固定在模架上,并密封两端,然后向管材内腔通内压,进行成形即可。本发明在管材外侧施加背压,使管材在变形最大截面部位的受力状态由双拉变为两拉一压,避免该部位因壁厚过度减薄而产生开裂缺陷的可能性,室温成形极限提高,膨胀率达30%~45%。

Description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材料和结构轻量化已成为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主要趋势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铝合金、镁合金及高强钢等轻质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的同时,空心变截面构件成为首选的理想结构形式。结构轻量化主要是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变截面合理的设计、形状构件的优化等,以充分、有效地发挥构件的功能。但这种优化常导致结构的复杂化,用传统冲压等工艺难于一次成形,管件内压成形正是顺应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在近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
管件内压成形过程中不同截面间周长变化较大时变形均匀性较差,且最大截面部位易因出现局部过度减薄而发生开裂,特别对于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低塑性材料而言,其室温成形极限较低。虽然通过严格地控制冲头补料和以一定波形(正弦波、T形波等)脉动地增大内压进行匹配的加载路径,可提高管材内压成形的极限,但该种方法的实施过于依赖专用设备的控制精度,且效率相对较低;采用整体或局部加热的方式,也能提高金属管材内压成形的极限,但加热不仅增加了工序和成本,且使制品组织及性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采用退火、预成形等中间工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但显著地增加了生产周期及成本。
由此可见,传统金属管材存在室温内压成形极限低等问题,常采用增加中间处理工序或采用整体或局部加热方式及严格地控制加载路径等措施,但工序烦琐、成本增加且生产效率低是制约其发展的瓶径问题。且由塑性力学理论可知,管材内压成形时周向变形量最大截面部位处于双拉应力状态(此部位外侧的厚向应力为零),因此,该部位为危险区,随着内压的增加,极易因壁厚过度减薄而产生开裂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管材内压成形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均匀性差、局部过度减薄而发生开裂,及室温成形极限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第一模架、第二模架、第二密封装置和调压阀,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将管材固定,第一密封装置将管材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将管材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调压阀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上的通路连接,通路将管材的内腔与调压阀的输出端连通,其中,在管材的外侧壁的中部还设置有约束套,约束套的内径比管材的外径大0.5mm~1.0mm,约束套的材料为低碳钢。
本发明的第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中约束套的材料优选为20号钢。约束套的长度为管材的预成形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为宜。
本发明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第一模架、第二模架、第二密封装置、调压阀,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将管材固定,第一密封装置将管材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将管材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调压阀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上的通路连接,通路将管材的内腔与调压阀的输出端连通,其中,还包括模具,模具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和下模固定连接,模具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上,模具的中轴线与管材的中轴线重合,模具的空腔的直径大于管材的外径,模具的上模上设置有开口。
本发明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中模具的空腔的直径比管材的外径大1~3cm,优选的是大1.5cm。
利用本发明的第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制备约束套:约束套的内径比管材的外径大0.5mm~1.0mm,约束套的材料为低碳钢;二、将约束套套至管材的外侧的中部,然后将管材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将管材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将管材的另一端密封;三、开启调压阀,通过第二密封装置上的通路向管材内腔中输送内压,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四、卸去内压,然后依次卸去第一密封装置、第二密封装置、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再将约束套取下,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利用本发明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将管材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将管材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将管材的另一端密封,然后利用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将管材嵌套至模具的空腔内,并将上模和下模固定连接,再将模具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上;二、通过模具上的开口向模具和管材构成的空隙中添加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为钢球、砂子或者聚氨酯,开启调压阀,通过第二密封装置上的通路向管材内腔中输送内压,进行管材内压成形;三、卸去内压,然后将填充物倒出,再依次卸去模具、第一密封装置、第二密封装置、第一模架和第二模架,取下管材,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本发明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采用在管材外侧施加背压作用的方式,使管材在内压成形过程中,管材最大截面部位的受力状态由双拉变为两拉一压的应力状态,且拉应力数值明显降低,从而避免了该部位因壁厚过度减薄而产生开裂缺陷的可能性,使室温时的成形极限得到显著地提高,而所需设备要求低、工艺流程少、生产周期也明显地降低;且通过合理地控制约束套的形式和材质,可进一步地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和变形的均匀性,室温下管材膨胀率达到30%~45%。
本发明的第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仅需要在管材外侧的中部设置一个低碳钢材质的约束套,在最易因壁厚过度减薄而产生开裂的管材的中部设置约束套,使得内压变形过程中管材中部处于的应力状态由双拉变为两拉一压的形式,且拉应力数值明显地降低,避免了因壁厚过度减薄而产生开裂的可能性,提高了管材内压成形极限。因此,与传统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增加中间处理工序、采用整体或局部加热方式和严格控制加载路径等)相比,采用第一种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设备要求低、工序流程少,便于实施。特别对于铝合金、镁合金等低塑性金属材料而言,更易于实现制品整体性能的可靠性及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本发明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采用固体颗粒填充物钢球、沙子等)来施加背压方式的效果更加柔性,且固体颗粒填充物成本低,易于成形时密封和成形后清除,且无污染、可回收。简便易行。在成形过程中,保持开口敞开,因为成形时由于工件膨胀,会有少部分介质(钢球)由此出来,保证管材内压成形的完成。
本发明的两种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在室温下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六中步骤三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后的第一种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的本发明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剖视图;图4具体实施方式十五中步骤二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后的第二种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1、第一模架2、第二模架5、第二密封装置6和调压阀7,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将管材3固定,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6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6-1,调压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连接,通路6-1将管材3的内腔与调压阀7的输出端连通,其中,在管材3的外侧壁的中部还设置有约束套4,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5mm~1.0mm,约束套4的材料为低碳钢。
本实施方式仅需要在管材外侧的中部设置一个低碳钢材质的约束套,在最易因壁厚过度减薄而产生开裂的管材的中部设置约束套,使得内压变形过程中管材中部处于的应力状态由双拉变为两拉一压的形式,且拉应力数值明显地降低,避免了因壁厚过度减薄而产生开裂的可能性,提高了管材内压成形极限。因此,与传统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增加中间处理工序、采用整体或局部加热方式和严格控制加载路径等)相比,采用第一种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设备要求低、工序流程少,便于实施。特别对于铝合金、镁合金等低塑性金属材料而言,更易于实现制品整体性能的可靠性及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解决了现有管材内压成形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均匀性差、局部过度减薄而发生开裂,及室温成形极限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约束套4的长度为管材3的预成形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为宜。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6mm~0.9mm。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8mm。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约束套4的材料为20号钢。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利用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制备约束套4: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5mm~1.0mm,约束套4的材料为低碳钢;二、将约束套4套至管材3的外侧的中部,然后将管材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三、开启调压阀7,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四、卸去内压,然后依次卸去第一密封装置1、第二密封装置6、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再将约束套4取下,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3,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在室温下进行,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工序流程少,便于实施。特别对于铝合金、镁合金等低塑性金属材料而言,更易于实现制品整体性能的可靠性及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本实施方式步骤三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后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制备的约束套4的长度为管材3的预成形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为宜。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或七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制备的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6mm~0.9mm。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或七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制备的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8mm。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制备的约束套4的材料为20号钢。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九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一: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十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至步骤四中所述管材3为铝合金管材、镁合金管材、不锈钢管材或者高强钢管材。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十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二: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其包括第一密封装置1、第一模架2、第二模架5、第二密封装置6、调压阀7,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将管材3固定,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6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6-1,调压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连接,通路6-1将管材3的内腔与调压阀7的输出端连通,其中,还包括模具4,模具4由上模8和下模9组成,上模8和下模9固定连接,模具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模具4的中轴线与管材3的中轴线重合,模具4的空腔的直径大于管材3的外径,模具4的上模8上设置有开口4-1。
本实施方式中模具4的材质只要能承受用于内压成形的压力即可,无其它特殊要求。
本实施方式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采用固体颗粒填充物钢球、沙子等)来施加背压方式的效果更加柔性,且固体颗粒填充物成本低,易于成形时密封和成形后清除,且无污染、可回收。简便易行。对于铝合金、镁合金等低塑性金属材料而言,更易于实现制品整体性能的可靠性及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解决了现有管材内压成形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均匀性差、局部过度减薄而发生开裂,及室温成形极限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十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二不同的是模具4的空腔的直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1~3cm。
具体实施方式十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二不同的是模具4的空腔的直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1.5cm。
具体实施方式十五:本实施方式为利用如具体实施方式十二所述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将管材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然后利用模具4的上模8和下模9将管材3嵌套至模具4的空腔内,并将上模8和下模9固定连接,再将模具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二、通过模具4上的开口4-1向模具4和管材3构成的空隙中添加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为钢球、砂子或者聚氨酯,开启调压阀7,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进行管材内压成形;三、卸去内压,然后将填充物倒出,再依次卸去模具4、第一密封装置1、第二密封装置6、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取下管材3,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在室温下进行,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工序流程少,便于实施。特别对于铝合金、镁合金等低塑性金属材料而言,更易于实现制品整体性能的可靠性及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后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
具体实施方式十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五不同的是步骤二中的填充物的粒径控制在0.1~0.5mm。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五或十六不同的是步骤二中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使管材3内腔中的压力达30~90MPa。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五或十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五、十六或十七不同的是步骤一至步骤四中所述管材3为铝合金管材、镁合金管材、不锈钢管材或者高强钢管材。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十五、十六或十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九:本实施方式为第一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1、第一模架2、第二模架5、第二密封装置6和调压阀7,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将管材3固定,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6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6-1,调压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连接,通路6-1将管材3的内腔与调压阀7的输出端连通,其中,在管材3的外侧壁的中部还设置有约束套4,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8mm,约束套4的材料为20号钢。
本实施方式的约束套4的长度为管材3的预成形长度的三分之一。
采用上述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制备约束套4: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8mm,约束套4的材料为20号钢,约束套4的长度为铝合金管材3的预成形长度的三分之一;二、将约束套4套至铝合金管材3的外侧的中部,然后将铝合金管材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三、开启调压阀7,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铝合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使铝合金管材3内的压力达到60MPa,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四、卸去内压,然后依次卸去第一密封装置1、第二密封装置6、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再将约束套4取下,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3,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经本实施方式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处理后,铝合金管材3的内径由变形前的64mm增大至变形后的86mm,增大了34%(膨胀率),室温成形极限变好,且铝合金管材3变形均匀,无局部过度减薄二开裂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二十:本实施方式为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其包括第一密封装置1、第一模架2、第二模架5、第二密封装置6、调压阀7,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将管材3固定,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6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6-1,调压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连接,通路6-1将管材3的内腔与调压阀7的输出端连通,其中,还包括模具4,模具4由上模8和下模9组成,上模8和下模9固定连接,模具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模具4的中轴线与管材3的中轴线重合,模具4的空腔的直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1.5cm,模具4的上模8上设置有开口4-1。
本实施方式中模具4的材质为20号钢或者45号钢。
利用上述的第二种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将镁合金管材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镁合金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然后利用模具4的上模8和下模9将镁合金管材3嵌套至模具4的空腔内,并将上模8和下模9固定连接,再将模具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二、通过模具4上的开口4-1向模具4和镁合金管材3构成的空隙中添加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为粒径为0.1~0.5mm的钢球,开启调压阀7,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镁合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使镁合金管材3内的压力达到30MPa,进行管材内压成形;三、卸去内压,然后将填充物倒出,再依次卸去模具4、第一密封装置1、第二密封装置6、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取下管材3,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经本实施方式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处理后,镁合金管材3的内径由变形前的21mm增大至变形后的了30mm,增大了43%(膨胀率),室温成形极限变好,且镁合金管材3变形均匀,无局部过度减薄二开裂现象。

Claims (10)

1.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1)、第一模架(2)、第二模架(5)、第二密封装置(6)和调压阀(7),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将管材(3)固定,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6)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6-1),调压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连接,通路(6-1)将管材(3)的内腔与调压阀(7)的输出端连通,其特征在于在管材(3)的外侧壁的中部还设置有约束套(4),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5mm~1.0mm,约束套(4)的材料为低碳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约束套(4)的长度为管材(3)的预成形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3.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制备约束套(4):约束套(4)的内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0.5mm~1.0mm,约束套(4)的材料为低碳钢;二、将约束套(4)套至管材(3)的外侧的中部,然后将管材(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三、开启调压阀(7),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进行管材内压成形;四、卸去内压,然后依次卸去第一密封装置(1)、第二密封装置(6)、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再将约束套(4)取下,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3),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至步骤四中所述管材(3)为铝合金管材、镁合金管材、不锈钢管材或者高强钢管材。
5.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1)、第一模架(2)、第二模架(5)、第二密封装置(6)、调压阀(7),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将管材(3)固定,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在第二密封装置(6)的轴心线上设置通路(6-1),调压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连接,通路(6-1)将管材(3)的内腔与调压阀(7)的输出端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具(4),模具(4)由上模(8)和下模(9)组成,上模(8)和下模(9)固定连接,模具(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模具(4)的中轴线与管材(3)的中轴线重合,模具(4)的空腔的直径大于管材(3)的直径,模具(4)的上模(8)上设置有开口(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模具(4)的空腔的直径比管材(3)的外径大1~3cm。
7.利用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一、将管材(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再用第一密封装置(1)将管材(3)的一端密封,第二密封装置(6)将管材(3)的另一端密封,然后利用模具(4)的上模(8)和下模(9)将管材(3)嵌套至模具(4)的空腔内,并将上模(8)和下模(9)固定连接,再将模具(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上;二、通过模具(4)上的开口(4-1)向模具(4)和管材(3)构成的空隙中添加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为钢球、砂子或者聚氨酯,开启调压阀(7),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进行管材内压成形;三、卸去内压,然后将填充物倒出,再依次卸去模具(4)、第一密封装置(1)、第二密封装置(6)、第一模架(2)和第二模架(5),取下管材(3),得到内压成形的管材,完成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的填充物的粒径控制在0.1~0.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通过第二密封装置(6)上的通路(6-1)向管材(3)内腔中输送内压,使管材(3)内腔中的压力达30~90MPa。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至步骤四中所述管材(3)为铝合金管材、镁合金管材、不锈钢管材或者高强钢管材。
CN 201110116707 2011-05-06 2011-05-06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07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16707 CN102240719B (zh) 2011-05-06 2011-05-06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16707 CN102240719B (zh) 2011-05-06 2011-05-06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0719A true CN102240719A (zh) 2011-11-16
CN102240719B CN102240719B (zh) 2013-04-17

Family

ID=44959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11670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0719B (zh) 2011-05-06 2011-05-06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4071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1791A (zh) * 2012-11-26 2013-02-13 哈尔滨理工大学 变截面空心构件成形装置及方法
CN103341544A (zh) * 2013-07-08 2013-10-09 丽水市海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阶ω管内高压成形方法及装置
CN104226778A (zh) * 2014-09-17 2014-12-24 南京理工大学 微型管双向液压成型模具
CN107639144A (zh) * 2017-11-02 2018-01-30 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高强度焊管和无需退火的驱动桥桥壳液压成形方法
CN113624602A (zh) * 2021-07-29 2021-11-09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管材成形极限图右侧区域曲线的实验装置及构建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6662A (ja) * 1998-02-18 1999-08-24 Toyoda Mach Works Ltd 等速ジョイント部品の製造方法
EP0893172B1 (de) * 1997-07-16 2000-11-29 DaimlerChrysler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ohlprofilförmigen Bauteils
CN200945508Y (zh) * 2006-09-27 2007-09-12 简国良 金属复合管加工装置
CN101497096A (zh) * 2009-03-17 2009-08-05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大截面差变径管件的加工装置及成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3172B1 (de) * 1997-07-16 2000-11-29 DaimlerChrysler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ohlprofilförmigen Bauteils
JPH11226662A (ja) * 1998-02-18 1999-08-24 Toyoda Mach Works Ltd 等速ジョイント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00945508Y (zh) * 2006-09-27 2007-09-12 简国良 金属复合管加工装置
CN101497096A (zh) * 2009-03-17 2009-08-05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大截面差变径管件的加工装置及成形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1791A (zh) * 2012-11-26 2013-02-13 哈尔滨理工大学 变截面空心构件成形装置及方法
CN103341544A (zh) * 2013-07-08 2013-10-09 丽水市海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阶ω管内高压成形方法及装置
CN103341544B (zh) * 2013-07-08 2015-08-05 宁波市沃瑞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阶ω管内高压成形方法及装置
CN104226778A (zh) * 2014-09-17 2014-12-24 南京理工大学 微型管双向液压成型模具
CN107639144A (zh) * 2017-11-02 2018-01-30 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高强度焊管和无需退火的驱动桥桥壳液压成形方法
CN107639144B (zh) * 2017-11-02 2023-11-17 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高强度焊管和无需退火的驱动桥桥壳液压成形方法
CN113624602A (zh) * 2021-07-29 2021-11-09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管材成形极限图右侧区域曲线的实验装置及构建方法
CN113624602B (zh) * 2021-07-29 2022-07-15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管材成形极限图右侧区域曲线的实验装置及构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0719B (zh) 2013-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0719B (zh) 用于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装置及利用其的提高管材内压成形极限的方法
CN106216481B (zh) 一种大截面差异形截面管件胀压复合成形方法
CN101497096B (zh) 大截面差变径管件的加工装置及成形方法
CN101537447B (zh) 可实现相对弯曲半径Rb≤0.5的管材充液剪切弯曲成形方法
CN104226777B (zh) 一种大曲率薄壁构件粘性介质外压成形方法
CN1962107A (zh) 轴对称薄壁大截面比异型曲面零件的内外压复合成形方法
CN112828060B (zh) 钛合金紧固件超声辅助闭塞式旋转梯度挤压方法及装置
JP4526097B1 (ja) 中空エンジンバルブの弁傘部の製造方法及び中空エンジンバルブの弁傘部のプレス装置及び中空エンジンバルブ
CN110560544A (zh) 一种大截面差空心结构件轴压胀锻工艺方法
CN101318205A (zh) 周向自然增压板料充液拉深成形方法及设备
CN102921791B (zh) 变截面空心构件内压成形装置及方法
CN103736811B (zh) 采用轴向不等壁厚管坯成形等壁厚变直径管件的方法
CN207325618U (zh) 钢管的冷拔转盘
CN107685084A (zh) 一种管材螺旋挤压成形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107413875B (zh) 一种管材挤压成形模具及其成形方法
CN101270843B (zh) 软管弯接头的制造方法以及该方法中使用的加工装置
CN103658476A (zh) 一种异形端面外圆带凸台的厚壁空心锻件整体成形方法
CN109973248A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接口的贮箱壳体
CN102182728B (zh) 一种脉动液压力的产生方法
CN104226704A (zh) 一种高强度钛材弯头的冷推成型方法
CN205614004U (zh) 钢球冷镦模具改进结构
CN200991645Y (zh) 热胀冷缩产生压力的装置
CN208713271U (zh) 一种缓冲高强钢冷拔冲击的冷拔管坯
CN209943581U (zh) 一种带补偿功能全通径焊接球阀
CN205200300U (zh) 一种模具冲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50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