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0527B - 机械防滑差速器 - Google Patents

机械防滑差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0527B
CN102230527B CN201110184313.3A CN201110184313A CN102230527B CN 102230527 B CN102230527 B CN 102230527B CN 201110184313 A CN201110184313 A CN 201110184313A CN 102230527 B CN102230527 B CN 1022305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planetary pinion
rotation part
activ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43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0527A (zh
Inventor
肖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1843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305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30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05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0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05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壳,第一输出半轴、第二输出半轴,与第一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输出半轴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输出半轴齿轮,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主动旋转件,所述主动旋转件可为齿轮或链轮或皮带轮,所述主动旋转件受外力驱动;所述主动旋转件上设置有主行星齿轮,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在主行星齿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主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在主行星齿轮轴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离小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的直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差速器中所存在的结构复杂、对材料要求比较高,和不能实现100%防滑的技术问题,同时具有反应速度快,防滑的同时不影响差速功能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机械防滑差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工程机械和机车等上的差速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差速器是汽车上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部件,在现有技术中,最普遍使用的是一种开放式差速器,开放式差速器的大体结构包括外壳和差速器壳体,安装在外壳内的行星齿轮,两半轴齿轮,行星齿轮与两半轴齿轮啮合,壳体驱动行星齿轮公转,行星齿轮公转带动半轴齿轮转动,行星齿轮自转使两半轴齿轮实现相对转动提供差速功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面出现了一种托森差速器,普遍使用在一些高档汽车上。
托森差速器的核心是蜗轮、蜗杆齿轮啮合系统,托森差速器具有双蜗轮、蜗杆的结构,正是蜗轮、蜗杆的相互啮合互锁以及扭矩单向地从蜗轮传送到蜗杆齿轮的构造实现了差速器锁止功能,这一特性限制了滑动。在在弯道正常行驶时,前、后差速器的作用是传统差速器,蜗杆齿轮不影响半轴输出速度的不同,如车向左转时,右侧车轮比差速器快,而左侧速度低,左右速度不同的蜗轮能够严密地匹配同步啮合齿轮。此时蜗轮蜗杆并没有锁止,因为扭矩是从蜗轮到蜗杆齿轮。而当一侧车轮打滑时,蜗轮蜗杆组件发挥作用,通过托森差速器或液压式多盘离合器,极为迅速地自动调整动力分配。
但上述结构的差速器,仍然具有如下不足:
1、结构复杂,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2、蜗杆结构扭矩单向传递的特点,局限于蜗杆自身的锁紧系数,而锁紧系数是一个介于0-1之间的可以调节的值,这就决定了蜗杆结构的差速器不可能完全实现100%的防滑,并且防滑功能越强,结构强度要求就越高,结构越复杂,动态反应越迟缓,实现起来就越困难。
而现有技术中另外所普遍使用的一种防滑差速锁,例如伊顿差速锁,虽然能够实现100%防滑的效果,但其是通过感应滑动来锁定差速器的行星齿轮制止滑动的方式来实现。因而其具有反应速度慢、锁定过后无法实现差速功能的缺陷,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差速器中所存在的结构复杂、对材料要求比较高,和不能实现100%防滑的技术问题,同时具有反应速度快,防滑的同时不影响差速功能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本发明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壳,第一输出半轴、第二输出半轴,与第一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输出半轴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主动旋转件,所述主动旋转件可为齿轮或链轮或皮带轮,所述主动旋转件受外力驱动,所述主动旋转件上设置有主行星齿轮,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
在主行星齿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主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在主行星齿轮轴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离小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的直径;
与所述第一副行星齿轮啮合有第一传动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二副行星齿轮啮合有第二传动行星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行星齿轮与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传动行星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
外壳内设置有第一半轴托架和第二半轴托架,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分别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轴托架内,第二副行星齿轮和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分别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轴托架内;
第一输出半轴贯穿且连接第一摩擦片,第二输出半轴贯穿且连接第二摩擦片;
所述主动旋转件分别与第一半轴托架和第二半轴托架接触,且在所述主动旋转件的两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卡榫,卡榫突出主动旋转件的表面,且深入至半轴托架上开设的卡榫槽内;
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向、半轴托架的旋转轴向和输出轴的旋转轴向相互重合;
所述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是: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垂直,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表面;或者,所述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是: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在空间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表面;
所述第一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在主行星齿轮轴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离小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的直径的意思是指:主行星齿轮和第一副行星齿轮或主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在其所属的齿轮平面上的轴心连线与公转轴向有一角度关系A。
所述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和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均为直齿轮,所述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均为锥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的轴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锥齿轮,第一传动锥齿轮与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第二传动行星齿轮的轴上设置有第二传动锥齿轮,第二传动锥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第一传动锥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轴托架内;第二传动锥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轴托架内。
所述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第二传动行星齿轮、第一传动锥齿轮、第二传动锥齿轮、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均为锥齿轮。
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外壳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是与半轴托架接触的那一面。
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主动旋转件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分别是与半轴托架接触的那一面和与主动旋转件接触的那一面。
所述摩擦片与输出半轴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
1、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部分第一段所说的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结构,相对于以托森差速器为代表的差速器,结构更加简单,由于采用齿轮的结构形式,对材料的要求降低,生产更为容易,同时,由于本发明采用感应主行星齿轮扭力—产生公转轴向压力—自动防滑这样的原理,使得本发明能真正实现100%的防滑;同时,相对于以伊顿差速锁为代表的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反应速度快的优点,在防滑的同时不影响差速功能,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2、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垂直,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表面,那么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和第一输出半轴齿轮等等,与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等等的相对位置是对称的,在开模制造本产品时,就只需开一半的模而可分别制造两半轴托架及其之内的部件,节省了生产成本。
3、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在空间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表面;或者主行星齿轮为两个,两主行星齿轮的尺寸不同,其中一个主行星齿轮与第一副行星齿轮啮合,另一个主行星齿轮与第二副行星齿轮啮合;或者主行星齿轮为一个,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绕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公转半径不同,这三种方式,可以调节在非打滑时,差速器向两输出半轴分配扭矩的比例。
4、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第二传动行星齿轮、第一传动锥齿轮、第二传动锥齿轮、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均为锥齿轮,可以有效减小体积。
5、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和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均为直齿轮,所述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均为锥齿轮,这种结构方式设计、制造相对容易,并且更容易精确调节半轴托架内公转扭矩的平衡传递。
6、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外壳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轴托架接触面。这种结构形式设计简单,体积较小。
7、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主动旋转件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轴托架接触面和主动旋转件的接触面。这种结构形式可以减小半轴托架扭矩补偿的负担,增加摩擦片工作效率,减小强度要求和差速器磨损,增加寿命。
8、摩擦片与输出半轴固定连接,这种结构形式更加简单,要达到同样的防滑效果时所需要半轴托架的挤压力更小。
9、摩擦片通过相对于外壳的减速机构与输出半轴连接,这样的结构形式,当旋转速度较慢的一侧打滑时,差速器仍能及时有效提供防滑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差速器内部解剖图
图2为行星齿轮轮面剖面图
图3为差速器沿主锥齿轮轴和副行星齿轮轴的切面图
图4为主动旋转件及主行星齿轮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主动旋转件,2、主行星齿轮,3、副行星齿轮,4、传动行星齿轮,5、半轴托架,6、传动锥齿轮,7、输出半轴齿轮,8、摩擦片,10、输出半轴,11、输入轴,12、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13、输入锥齿轮,14、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作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1-6,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壳,第一输出半轴、第二输出半轴,与第一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输出半轴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输出半轴齿轮,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主动旋转件,所述主动旋转件上设置有主行星齿轮,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在主行星齿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主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在主行星齿轮轴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离小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副行星齿轮啮合有第一传动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二副行星齿轮啮合有第二传动行星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行星齿轮与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传动行星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外壳内设置有第一半轴托架和第二半轴托架,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分别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轴托架内,第二副行星齿轮和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分别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轴托架内;所述第一输出半轴齿轮与第一输出半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半轴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第一输出半轴贯穿且连接所述第一摩擦片,第二输出半轴贯穿且连接所述第二摩擦片;所述主动旋转件分别与第一半轴托架和第二半轴托架接触,且在所述主动旋转件的两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卡榫,卡榫突出主动旋转件的表面,且深入至半轴托架上开设的卡榫槽内;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向、半轴托架的旋转轴向和输出轴的旋转轴向相互重合。所述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是: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垂直,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两侧表面,突出两侧表面的轮缘部分相对于主动旋转件对称布置。所述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和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均为直齿轮,所述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均为锥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的轴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锥齿轮,第一传动锥齿轮与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第二传动行星齿轮的轴上设置有第二传动锥齿轮,第二传动锥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第一传动锥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轴托架内;第二传动锥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轴托架内。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外壳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轴托架接触面。所述摩擦片与输出半轴固定连接。
实施例2
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是,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是: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在空间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表面。所述主行星齿轮为两个,两主行星齿轮的尺寸不同,其中一个主行星齿轮与第一副行星齿轮啮合,另一个主行星齿轮与第二副行星齿轮啮合,或主行星齿轮为一个,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绕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公转半径不同。所述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第二传动行星齿轮、第一传动锥齿轮、第二传动锥齿轮、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均为锥齿轮。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主动旋转件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轴托架接触面和主动旋转件的接触面。所述摩擦片通过相对于外壳的减速机构与输出半轴连接。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附图5所示,11为差速装置的输入轴,10为差速装置的输出轴。输入轴一端有一锥齿轮13,锥齿轮13与主锥齿轮1相耦合。主锥齿轮1可沿主锥齿轮轴12自由转动。主锥齿轮内部固定有主行星齿轮2。主行星齿轮2的轴位于主锥齿轮1内,且平行于主锥齿轮1的平面。半轴托架5同时固定在主锥齿轮轴12上,可沿主锥齿轮轴12单向旋转。半轴托架5上固定有副行星齿轮3和传动行星齿轮4。副行星齿轮3半径为r3,传动行星齿轮4的半径为r4,传动行星齿轮4、副行星齿轮3和主行星齿轮2依次相互耦合,且处于同一平面。半轴托架5上有传动锥齿轮6。传动锥齿轮的半径为r5。传动锥齿轮6与传动行星齿轮4共轴旋转。传动锥齿轮6与输出锥齿轮7相耦合。输出锥齿轮7固定于输出轴10上,且沿输出轴10旋转。输出轴10上固定有一摩擦片8,摩擦片8和半轴托架5紧密贴合但可相互滑动。主行星齿轮2、副行星齿轮3和传动行星齿轮4距离主锥齿轮轴12的距离为R2,传动锥齿轮6距离主锥齿轮轴12的距离为R3。
如附图1。其中K为在主锥齿轮上与半轴托架配合的控制主锥齿轮与半轴托架单向转动的卡榫。
如附图2所示,主行星齿轮2和副行星齿轮3的轮心连线与副行星齿轮3和传动行星齿轮4的轮心连线的角度为A。因为卡榫的作用,半轴托架5相对于主锥齿轮1的旋转只能按照副行星齿轮3与主行星齿轮2相互紧迫的方向,不能按照副行星齿轮3和主行星齿轮2相互远离的方向。
工作原理介绍。
当输入轴11转动,带动主锥齿轮1自转。
当主锥齿轮1的转动方向为主行星齿轮2与副行星齿轮3相互紧迫的方向时,主锥齿轮1与半轴托架5产向相对转动趋势。主锥齿轮1带动主行星齿轮2沿主锥齿轮轴12公转。主行星齿轮2将沿主锥齿轮轴12将公转的扭矩(后文将该沿主锥齿轮轴12公转的扭矩简称为公转扭矩)平均分配到与之相耦合的两个副行星齿轮3上。因为副行星齿轮3、传动行星齿轮4和传动锥齿轮6都安装在半轴托架5上,副行星齿轮3和传动行星齿轮4相互耦合且反向自转,传动行星齿轮4和传动锥齿轮6同轴共转,假设主行星齿轮传递的公转扭矩为L,则半轴托架5的系统通过副行星齿轮3受到了L的公转扭矩,要让半轴托架5系统平衡,则半轴托架也要将L的公转扭矩通过传动锥齿轮6传递到输出锥齿轮7上。副行星齿轮3受到的公转方向的力为F2=L/R2,传动锥齿轮输出的公转方向的力F3=L/R3因为半轴托架5内的这些齿轮都相互联系,要达到平衡则各个齿轮受到的自转扭矩都为零,由主行星齿轮2和副行星齿轮3的空间关系得知,公转力F2给副行星齿轮3的自转扭矩为I3=F2*cosA*r2,传动行星齿轮4受到的自转力为F4=F2*cosA,传动行星齿轮4和传动锥齿轮6的自转扭矩为I4=F2*cosA*r4,所以传动锥齿轮6的自转扭力F6=I4/r5=F2*cosA*r4/r5。因为传动锥齿轮的公转扭矩为L,且L=F6*R3,将上述公式带入得知,F6*R3=F2*R2,F2*R3*cosA*r4=F2*R2*r5,R3*cosA*r4=R2*r5,所以只要R3*cosA*r4=R2*r5,即整个半轴托架系统只要以合适的齿比和齿轮位置设计,当主行星齿轮2将公转扭力分配到副行星齿轮3上时,传动锥齿轮6可即时将公转扭距完全传递到输出锥齿轮7上带动输出轴旋转,就整个半轴托架5系统而言,公转扭矩前后平衡,半轴托架5不受公转扭矩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当输出轴一端出现空转趋势时,即主行星齿轮2一侧公转扭矩降低,主行星齿轮2出现公转扭矩不平衡,主行星齿轮2将出现自转趋势和向非空转一侧副行星齿轮3的紧迫趋势,由于主行星齿轮2和副行星齿轮3之间的空间关系,这种紧迫趋势将转化为向副行星齿轮3的公转轴向的压力和公转方向的推力.这种公转轴向的压力和公转方向的推力传递到半轴托架5上后,迫使半轴托架5和输出轴上的摩擦片8产生相互挤压作用力,即出现抑制半轴托架5和输出轴10的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同时也抑制了整个行星齿轮系统的自转,也就抑制了空转输出轴的扭矩流失。并且这样的作用是具有自锁性质的,只要保证挤压摩擦片产生的阻力力矩大于半轴托架5所受到的公转方向的推力力矩。综上所述,只要主行星齿轮2在向两侧传递公转扭矩时,任何一侧出现打滑空转,主行星齿轮2将驱动非打滑侧的半轴的行星齿轮系统产生自锁力,该自锁力将填补非打滑侧半轴的扭矩差,使得整个差速系统仍然能向非打滑侧输出扭矩。
当主锥齿轮1的转动方向为主行星齿轮2与副行星齿轮3相互远离的方向时,主锥齿轮1上的卡榫推动半轴托架5运动,主锥齿轮1与半轴托架5不能相对运动,整个系统为一普通的开放式差速器系统,防滑功能不工作。
技术特点分析:
本实施例的结构特点为特殊位置排列的主行星齿轮2和副行星齿轮3,他们之间相互耦合且可以在彼此轴心连线方向相互挤压。主行星齿轮2和副行星齿轮3在其所属的齿轮平面上的轴心连线与公转轴向有一角度关系A,因为这个角度关系,当主行星齿轮2与副行星齿轮3产生公转方向的挤压时,副行星齿轮3会因为这样的挤压传递给半轴托架公转轴向的压力和公转方向的推力,这个压力最终会挤压摩擦片8产生阻止半轴托架5和输出半轴10的相对转动的摩擦力矩,只要摩擦力矩大于半轴托架受到的公转方向的推力力矩,即抑制了整个行星齿轮系统的自转。在理想状态中,只要摩擦片的公转摩擦系数大于这个角度的正切值,就可实现系统内部自主防滑。所以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实现。这种依靠主行星齿轮和副行星齿轮之间位置相互关系实现“感应主行星齿轮扭力——产生公转轴向压力——自动防滑”的原理就是本装置的主要技术特点。另外上文均阐述的是一种左右半轴托架分离,主行星齿轮相对副行星齿轮单侧布置的装置型式。其实显而易见,两侧半轴托架可以设计成一个整体,这样当一侧输出轴打滑时,主行星齿轮将会向两侧的副行星齿轮产生相同的公转方向的挤压,也会产生相同的向公转轴向的推力,这种推力也很容易让其产生防止打滑动力流失的作用。但这样的设计结构较前文阐述的结构更复杂,并且不容易在系统中感应到发生打滑的方向,不利于更复杂的电子和机械结构的传感器感应,使得外部系统开发更复杂困难。主行星齿轮也可以相对副行星齿轮两侧布置,即使得差速系统在正反转的情况下上述工作原理均能实现,但作为本差速器主要应用的汽车领域,防滑功能的需求主要是在正常行驶状态下,即只需要单一方向防滑,为避免系统结构更复杂,故采用更简单的主行星齿轮单侧布置结构,并且由于齿轮耦合匹配的关系,主行星齿轮两侧布置在耦合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磨损后的再耦合时也容易出现困难。如上所述的情况仍应视为本防滑差速器的相同设计,工作原理上并没有任何创新和不同。

Claims (6)

1.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壳,第一输出半轴、第二输出半轴,与第一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输出半轴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主动旋转件,所述主动旋转件可为齿轮或链轮或皮带轮,所述主动旋转件受外力驱动,所述主动旋转件上设置有主行星齿轮,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
在主行星齿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主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在主行星齿轮轴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离小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的直径;
与所述第一副行星齿轮啮合有第一传动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二副行星齿轮啮合有第二传动行星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行星齿轮与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传动行星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
外壳内设置有第一半轴托架和第二半轴托架,第一副行星齿轮和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分别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轴托架内,第二副行星齿轮和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分别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轴托架内;
第一输出半轴贯穿且连接第一摩擦片,第二输出半轴贯穿且连接第二摩擦片;
所述主动旋转件分别与第一半轴托架和第二半轴托架接触,且在所述主动旋转件的两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卡榫,卡榫突出主动旋转件的表面,且深入至半轴托架上开设的卡榫槽内;
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向、半轴托架的旋转轴向和输出轴的旋转轴向相互重合;
所述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是: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垂直,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表面;或者,所述主行星齿轮贯穿设置在主动旋转件上是:主行星齿轮的轴向与主动旋转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在空间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齿轮的轮缘突出于主动旋转件的表面;
所述第一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和第二副行星齿轮的轮缘在主行星齿轮轴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离小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的直径的意思是指:主行星齿轮和第一副行星齿轮或主行星齿轮和第二副行星齿轮在其所属的齿轮平面上的轴心连线与公转轴向有一角度关系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和第二传动行星齿轮均为直齿轮,所述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均为锥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的轴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锥齿轮,第一传动锥齿轮与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啮合,第二传动行星齿轮的轴上设置有第二传动锥齿轮,第二传动锥齿轮与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啮合;第一传动锥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轴托架内;第二传动锥齿轮通过齿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轴托架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星齿轮、第一副行星齿轮、第二副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行星齿轮、第二传动行星齿轮、第一传动锥齿轮、第二传动锥齿轮、第一输出半轴齿轮和第二输出半轴齿轮均为锥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外壳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是与半轴托架接触的那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轴托架和主动旋转件之间,摩擦片的工作面分别是与半轴托架接触的那一面和与主动旋转件接触的那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的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与输出半轴固定连接。
CN201110184313.3A 2011-07-04 2011-07-04 机械防滑差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05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84313.3A CN102230527B (zh) 2011-07-04 2011-07-04 机械防滑差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84313.3A CN102230527B (zh) 2011-07-04 2011-07-04 机械防滑差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0527A CN102230527A (zh) 2011-11-02
CN102230527B true CN102230527B (zh) 2014-07-02

Family

ID=44843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431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0527B (zh) 2011-07-04 2011-07-04 机械防滑差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305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0358A (zh) * 2016-08-11 2016-12-21 贾陆军 双差速器结构的转向驱动桥
CN106821136B (zh) * 2017-03-06 2019-05-14 林权豪 一种用于市政工程的多功能扫地机器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3500Y (zh) * 2003-01-31 2004-07-07 张野 四轮驱动车辆的双对角线差速器
CN2653224Y (zh) * 2003-08-22 2004-11-03 周殿玺 互锁差速器
CN2911332Y (zh) * 2006-04-18 2007-06-13 周殿玺 全时四驱差速传动装置
CN202176688U (zh) * 2011-07-04 2012-03-28 肖博 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87740B2 (en) * 2009-06-24 2013-03-05 Thomas W. Melcher Motor vehicle with differential gear box providing angular movement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2003499B (zh) * 2009-08-31 2013-11-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行星齿轮传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3500Y (zh) * 2003-01-31 2004-07-07 张野 四轮驱动车辆的双对角线差速器
CN2653224Y (zh) * 2003-08-22 2004-11-03 周殿玺 互锁差速器
CN2911332Y (zh) * 2006-04-18 2007-06-13 周殿玺 全时四驱差速传动装置
CN202176688U (zh) * 2011-07-04 2012-03-28 肖博 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0527A (zh) 201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2155B2 (en) Two-speed drive module
CN108266512B (zh) 一种集中式全时电动四驱系统
US9637127B1 (en) Two-speed electric drive unit
US20170023114A1 (en) Drive axle of electric distribution torque
CN204452026U (zh) 一种具备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电动主动正齿轮差速器
JPH05345535A (ja) 車両用左右駆動力調整装置
CN104670010B (zh) 一种具备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电动主动正齿轮差速器
JP2003287106A (ja) 車軸電子制御装置を備えた車軸モジュール
US9283843B2 (en) Tandem drive axle system with simplified rear axle
CN103644280B (zh) 一种用于助力行走路面切割机的差速器锁止装置
CN102230527B (zh) 机械防滑差速器
CN103697139A (zh) 直齿孔销式液压自动限滑差速器
CN205896120U (zh) 增速型主减速器总成
US11674579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automatic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CN101900193A (zh) 非圆行星齿轮限滑差速器
CN104141747A (zh) 双离合器式履带车辆用液控无级变速器
CN202176688U (zh) 一种机械防滑差速器
CN202531772U (zh) 斜键套式自锁差速器
CN104343903B (zh) 一种纯电动车用两挡行星齿轮变速器
CN203686047U (zh) 差动齿轮机构
CN107448577A (zh) 差速器传动机构
CN208778628U (zh) 一种分扭差速器
CN201420841Y (zh) 变传动比非圆行星齿轮限滑差速器
CN215435997U (zh) 车辆的驱动桥总成以及车辆
CN206206535U (zh) 具有限滑功能的前主减速器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Xiao Bo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assing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for Inven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Xiao Bo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o Pay the Fee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Xiao Bo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