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3394A -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3394A
CN102213394A CN2011100823556A CN201110082355A CN102213394A CN 102213394 A CN102213394 A CN 102213394A CN 2011100823556 A CN2011100823556 A CN 2011100823556A CN 201110082355 A CN201110082355 A CN 201110082355A CN 102213394 A CN102213394 A CN 102213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trol member
flux control
optical axis
the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23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3394B (zh
Inventor
藤井悠生
吉田守
柳泽一磨
齐藤共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pla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npla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plas Corp filed Critical Enpla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13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3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3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33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5Len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0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 G02B19/001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at least one surface having optical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 G02B19/0061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th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 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31/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in codes F21W2102/00-F21W2121/00
    • F21W2131/10Outdoor lighting
    • F21W2131/103Outdoor lighting of streets or ro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ens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束控制部件,不会发生操作所引起的损伤对被照射面的照明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还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在光束控制部件(5)中,入射面(15)及光控制出射面(10)形成为:当从发光元件(4)的发光中心(14)相对于光轴L1以角度θ1射出的光,从入射面(15)入射到光束控制部件(5)并在光束控制部件(5)内传输时的光路与光轴L1所成的角度设为θ2,从光控制出射面(10)射出时的光路和光轴L1所成的角度设为θ3,来自发光元件(4)的光中到达光控制出射面(10)的最外缘(19)的光所对应的角度θ1设为θ1max时,在0<θ1≤θ1max的范围内,随着θ1的增加,θ1和θ2的大小关系从θ1<θ2逆转为θ1>θ2,而θ1和θ3的大小关系从θ1<θ3逆转为θ1>θ3。

Description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享有并要求2010年4月7日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No.2010-088948的权益,该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摘要在内的公开内容通过全文引用而包含于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来自发光元件(例如LED)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发光装置、使用该发光装置从背面侧对被照明部件(广告板、液晶显示板等)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以及构成这些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的光束控制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1)
图1表示现有技术1涉及的照明装置100。照明装置100中,发光装置101配置在广告板等被照明部件(未图示)的背面侧,由自该发光装置101射出的光从背面侧对被照明部件进行照明。发光装置101中,来自发光元件(LED等)102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部件103射出。并且,发光装置101的光束控制部件103形成为:使从发光元件102射出的光中的光轴La附近的光,在入射时被折射成向远离光轴La的方向扩散,而该入射的光在射出时被折射成进一步向远离光轴La的方向扩散。另外,光束控制部件103被形成为:从发光元件102射出的光中的、能够作为照明光利用的临界区域附近的光Q,在入射时被折射成向远离光轴La的方向扩散,而该入射的光Q在射出时被折射成向接近光轴La的方向聚光(参照专利文献1)。其中,光轴La是指,来自发光元件102的立体状的出射光束的中心处的光的行进方向。
(现有技术2)
图2表示现有技术2涉及的照明装置110。与现有技术1同样,照明装置110中发光装置111配置在广告板等被照明部件(未图示)的背面侧,由自该发光装置111射出的光从背面侧对被照明部件进行照明。与现有技术1同样,发光装置111被形成为:使来自发光元件(LED等)112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部件113射出。并且,光束控制部件113被形成为:从发光元件112射出的光在入射时不发生折射,而该入射的光在射出时被折射成向远离光轴La的方向扩散(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83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52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常,在照明装置的光束控制部件中,作为控制并射出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透镜面的光控制出射面,需要避免在生产时以及组装时被自动设备等直接操作而受到损伤。因此,有时在光束控制部件的光控制出射区域的外侧形成作为非光学部分的凸缘。
现有技术2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113中,由于自发光元件112射出的光在入射时不发生折射,因此,比现有技术1的光束控制部件103更容易形成凸缘。但是,现有技术2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113中,在自发光元件112射出的光中存在被凸缘导光而不能作为照明光利用的光,因此,光的利用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光束控制部件、具有该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以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所述光束控制部件不会发生在生产时以及组装时的操作所引起的损伤对被照射面的照明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而且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并且能够防止在发光元件的正上方发生局部的明亮部。
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采用以下结构,即其基准光轴被配置成与发光元件的光轴位于同一轴上,该基准光轴是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立体状的出射光束的中心处的光的行进方向,该光轴是所述发光元件的立体状的出射光束的中心处的光的行进方向,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其包括:入射面,入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通过使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背面凹入而形成以所述基准光轴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形状;以及光控制出射面,形成在所述背面的相反一侧,使从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射出;所述入射面以及所述光控制出射面被形成为:当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角度θ1射出的光,从所述入射面入射并在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内传输时的光路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设为θ2,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中到达所述光控制出射面的最外缘部的光的角度θ1设为θ1max时,在0<θ1≤θ1max的范围内,随着θ1的增加,θ1和θ2的大小关系从θ1<θ2逆转为θ1>θ2。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采用具备发光元件和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采用具备上述发光装置和被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照明的被照明部件的结构。
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只要形成凸缘,就不会发生在生产时以及组装时的操作所引起的损伤对被照射面的照明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另外,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即使形成了凸缘,也能够将广角度的入射光引导至光控制出射面,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作为照明光利用。另外,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能够扩大从光束控制部件的入射面入射的光不经过的死角区域,因此,能够在无助于光束控制的凸缘和支撑脚的形成位置,提高光束控制部件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出射光中的光轴附近的光扩散,因此,在光束控制部件上配置被照射面而构成照明装置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发光元件正上方产生局部的明亮部的现象,从而能够使被照射面的照明光具有高品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1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2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以及使用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图3的发光装置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入射面形状的图,是对应于图3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入射角θ1和出射角θ3之间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入射角θ1和出射角θ3的角度比(θ3/θ1)与入射角θ1之间关系的图。
图9(a)是表示自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的光度(将最大的光度值设为1时的无量纲值(dimensionless value))和观察角η之间关系的图。
图9(b)是表示来自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出射光的光度测量状态的图。
图1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图10(a))、比较例1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图10(b))以及比较例2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图10(c))进行比较说明的图。
图11是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以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入射角θ1和出射角θ3的角度比(θ3/θ1)与入射角θ1之间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的光度(其中,将最大的光度值设为1时的无量纲值)和观察角η之间关系的图。
图15(a)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变形例1的图。
图15(b)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变形例2的图。
附图标记:
1:照明装置
2:发光装置
3:被照明部件
4: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
4a:发光面
5:光束控制部件
6:中心轴
8:凸缘
10:光控制出射面
11:背面
14:发光中心
15:入射面
19:最外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以及构成该照明装置1的发光装置2的图,是包含发光装置2的基准光轴L0的照明装置1的局部剖视图。如该图3所示,照明装置1中,在具有透光性的被照明部件3(例如广告板、液晶显示板等)的背面侧配置发光装置2,并利用自该发光装置2射出的光从背面侧对被照明部件3进行照明。发光装置2使来自发光元件4(例如,LED以及被封装材料封装的LED)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部件5射出。发光元件4和光束控制部件5是一对一对应的。其中,基准光轴L0是指,来自发光装置2的立体状的出射光束的中心处的光的行进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发光元件4的光轴L1(来自发光元件4的立体状的出射光束的中心处的光的行进方向)和基准光轴L0一致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将基准光轴L0改称为光轴L1进行说明。
(光束控制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4至图5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5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4(a)为光束控制部件5的俯视图,图4(b)为沿图4(a)中的A1-A1线剖切而表示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剖视图,图4(c)为光束控制部件5的后视图,图4(d)为光束控制部件5的侧视图。此外,图5是用于说明光束控制部件5的使用状态的图。
光束控制部件5例如由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聚碳酸酯)、EP(环氧树脂)等透明树脂材料或透明玻璃形成。
该光束控制部件5形成为其俯视形状呈圆形。光束控制部件5被配置在基板7上,其中心轴6与俯视形状的图形中心一致,并且与光束控制部件5的光轴重合,且与发光元件4的光轴L1一致。因此,在以下说明中,酌情将光束控制部件5的中心轴6记载成光轴L1进行说明。在光束控制部件5上,形成有以中心轴6为中心的旋转对称形状的环状的凸缘8。另外,在光束控制部件5的凸缘8的直径方向内侧且凸缘8的上方侧,形成有以中心轴6为中心的旋转对称形状的光控制出射面10。另外,在光束控制部件5的、与发光元件4对置的背面11一侧,形成有凹部12。另外,在光束控制部件5的凸缘8的背面11,以等间隔形成多个圆棒状的支撑脚13。光束控制部件5的支撑脚13,通过粘接等被固定在设置有发光元件4的基板7上。由此,光束控制部件5以发光元件4的发光中心14和光束控制部件5的背面11的高度位置(基板7的法线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几乎相同的方式被支撑在基板7上。
光束控制部件5的凹部12的内表面是将来自发光元件4的光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5内部的入射面15。入射面15被形成为以中心轴6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形状,使自发光元件4射出的光中的光轴L1附近的光,在入射时向远离光轴L1的方向折射。此时,如图5所示,将从发光中心14射出并到达入射面15的光和光轴L1所成的角(入射角)设为θ1,将从入射面15入射到光束控制部件5内部的光和平行于光轴L1的直线16所成的角设为θ2。入射面15使从发光元件4射出的光中的光轴L1附近的光发生折射,使θ1<θ2(参照图3)。另外,如图5所示,将从入射面15入射到光束控制部件5内的光到达光控制出射面10时的位置设为Px,而将从该光控制出射面10上的Px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和平行于光轴L1的直线22所成的角设为θ3。
光束控制部件5的入射面15被形成为:使从发光元件4射出的光中的光轴L1附近以外的光在入射时向接近光轴L1的方向折射。即,光束控制部件5的入射面15被形成为:使从发光元件4射出的光中的光轴L1附近以外的光在入射时被折射成θ1>θ2。这样,在光轴L1附近的区域和比该光轴L1附近的区域大的区域,θ1和θ2的关系发生逆转。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光在被照射部件3(透明塑料板、玻璃板等具有透光性的板状部件)的表面反射率以及自发光元件4射出的光的光度,入射面15被形成为使θ1小于等于80°范围内的光以θ3的最大值70°左右射出。如过θ3值过大,容易在被照明部件3的表面发生表面反射。在此,本实施方式中将光轴L1附近设定成θ1为0至17°的角度范围。
如图6所示,将从到达光控制出射面10的最外缘19的光Q入射光束控制部件5时的入射点17至发光中心14的尺寸设为r。光束控制部件5的入射面15的形成为以下形状:当将半径为r的虚拟圆18移动至与入射面15内接的位置时,虚拟圆18的顶部和入射面15的最深部之间产生间隙C1。并且,设定为对入射面15和背面11之间的交界部分进行了C倒角或R倒角处理时,入射面15不包含该交界部分。换句话说,到达光控制出射面10的光向光束控制部件5入射的区域成为入射面15。另外,将连接入射点17和发光中心14的线段相对于光轴L1的角度设为θ1max,该入射点17是到达光控制出射面10的最外缘19的光Q向光束控制部件5入射的入射点。
光束控制部件5的光控制出射面10包括在以光轴L1为中心的规定范围形成的第一出射面20和在该第一出射面20的周围连续形成的第二出射面21。其中,如图4(b)所示,第一出射面20具有向下凸的平缓的曲面形状,并且形成为如切除球的一部分那样的凹陷形状。并且,如图4(b)所示,第二出射面21具有从第一出射面20连续形成的向上凸的平缓的曲面形状,并且,其俯视形状形成为围绕第一出射面20的大致中空圆板形状。并且,这些第一出射面20与第二出射面21平缓地连接,该两个出射面20、21的连接部分成为拐点。这样的光控制出射面10将入射到光束控制部件5内部的、来自发光元件4的光向远离光轴L1的方向射出。并且,在该光束控制部件5中,将连接入射点17与最外缘19上的射出点之间的线段以光轴L1为对称轴旋转而形成虚拟面,在比该虚拟面更靠近背面11的一侧,形成经由入射面15入射到光束控制部件5内的光不能到达的死角区域。
参照图7及图8说明这样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形状与射出光特性的关系。
图7是表示θ1与θ3的关系的图。如图7所示,θ3在从θ1的最大值80°至仅减小规定角度δ的角度θ1x(80°-δ)的范围(θ1x≤θ1≤80°)内具有基本恒定的值。这意味着从光控制出射面10射出的光在θ1x≤θ1≤80°的范围内成为基本平行的光。而且,该θ1与θ3的关系在θ1<θ1x的范围内成为θ1<θ3。这意味着从光控制出射面10射出的光在θ1<θ1x的范围内比向光束控制部件5入射的光的入射角θ1更扩散地射出。还有,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以θ1成60°地形成入射面15及光控制出射面10。而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在入射角θ1为θ1x≤θ1≤80°的角度范围内,以θ3基本成为恒定的值(69°±4°)地形成入射面15及光控制出射面10。
另外,从入射面15入射的光满足Δθ3/Δθ1≥0而从光控制出射面10射出,所以从光束控制部件5到被照射部件3的光路不交叉、也不发生环带状的明亮部。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θ1与θ3/θ1之间关系的图。如该图8所示,θ3/θ1由向下凸的平缓的曲线表示为,θ1增加时其逐渐减小。并且,在入射角θ1为θ1x≤θ1≤80°的角度范围内的θa时,θ3/θ1为1。即,当入射角θ1=θa时,出射角θ3与入射角θ1相等(θ1=θ3),且光在光控制出射面10不发生折射地射出。还有,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以θa成65°地形成入射面15及光控制出射面10。
图9(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2中的观测角η与光度之间关系的图。如图9(b)所示,观测角η是在距发光元件4规定距离R的位置设定半球状的虚拟测量面23、并从该虚拟测定面23上的一点看发光元件4的发光中心时的角度,即视线方向与光轴L1所成的角。
如图9(a)所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2并在虚拟测量面23上的观测点测量从光束控制部件5射出的照明光的光度的结果,在观测角η为0°~±65°范围内的光度由向下凸的曲线表示,观测角η为+65、-65°时光度最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观测角η为0的虚拟测量面23的光轴L1上的观测点的光度,在观测角η为0°~±65°的范围内最低。在此,图9(a)的光度,是将观测角η为65°时的光度设为1、且将观测角η为65°以外时的光度与观测角η为65°时的光度进行对比而表示的无量纲值。
(与比较例1及2的对比)
下面,将图3及图10(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与图10(b)所示的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5以及图10(c)所示的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5进行比较说明。还有,图10(a)至10(c)的光束控制部件5,除入射面15之外的形状都相互相同。
如图3及图10(a)所示,入射面15使从发光元件4射出的光中的、除光轴L1附近的光之外的光以θ1>θ2地折射为靠近光轴L1而入射(在0<θ1≤θ1max范围内,随着θ1的增加,从θ1<θ2逆转为θ1>θ2),所以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即使形成有凸缘8,也将广角度(例如,θ1=80°)的入射光导向光控制出射面10,从而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4的光高效率地作为照明光而利用。
对此,如图10(b)所示,采用了以往技术1的入射面形状的比较例1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使来自发光元件4的广度角(例如,θ1=80°)的光通过入射面15成θ1<θ2地(距光轴L1更远的方向)被折射。其结果,如图10(b)所示的光束控制部件5中,由于来自发光元件4的广角度(例如,θ1=80°)的光通过入射面15折射之后被导光到凸缘8,所以不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4的光高效率地作为照明光利用。
而且,如图10(c)所示,采用了以往技术2的入射面形状的比较例2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中,由于来自发光元件4的广度角(例如,θ1=80°)的光不通过入射面15被折射而直接入射后被导光到凸缘8,所以不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4的光高效率地作为照明光利用。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即使形成有凸缘8也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4的广角度(例如,θ1=80°)的光作为照明光而高效率地利用,因此,能够照亮广告板等被照明部件3。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使作为照明光利用的光中的、最大入射角θ1附近的范围(60°≤θ1≤80°)内的光从光控制出射面10成为平行光束而射出,能够将最大入射角θ1附近的光不过于扩散(θ1max≥θ3max)地射出,因此,能够减少由被照明部件3反射的光(不能作为照明光直接利用的光),从而可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再者,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使入射光满足Δθ3/Δθ1≥0地射出,不会在被照明部件3的被照射面上产生环带状的明亮部。
再者,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能够在光控制出射面10的径向外侧形成凸缘8,所以在生产时以及与发光元件4等组装时,在光控制出射面1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8容易被自动设备操作,因此光控制出射面10不会被自动设备损伤。
由于使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发光装置2及具备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1,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4的光高效率地利用于广告板等被照明部件3的照明,可照亮广告板等被照明部件3,因此能够提高照明品质。
(光束控制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1至图12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5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11是表示使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发光装置2及具有该发光装置2的照明装置1的剖视图。并且,图12(a)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5的俯视图、图12(b)是表示沿图12(a)的A2-A2线剖切表示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剖视图、图12(c)是光束控制部件5的后视图、图12(d)是光束控制部件5的侧视图。还有,除了入射面15的形状之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其它结构与如图3及图4所示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对于与光束控制部件5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赋予了相同标记,并省略与光束控制部件5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中,构成入射面15形状的凹部12的开口边缘的直径D与凹部12的最大深度H之比(D/H)为2.7,与此相比,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D/H为3.4,所以,凹部12的开口边缘形成得比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凹部12的开口边缘小。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入射面15使光轴L1附近(θ1在0~40°角度范围)以外的光靠近光轴L1地被折射而入射。
还有,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中,以θ1为71°时使θ3/θ1成为1地形成入射面15及光控制出射面10。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使作为照明光利用的光中的最大入射角θ1附近的范围(60°≤θ1≤80°)的光从光控制出射面10成为平行光束(71.5°±3.5°的角度范围的光)而射出,从而能够使最大入射角θ1附近的光不过于扩散地射出。
再者,如果将图8的表示θ3/θ1与θ1之间关系的线沿横轴移动,则与图13中的表示θ3/θ1与θ1之间关系的线基本重叠。
再者,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以观测角η为71°时能够达到最高光度地形成入射面15及光控制出射面10。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束控制部件5相同的效果。
还有,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5的发光装置2以及具备该发光装置2的照明装置1,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相同的效果。
(其它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发光元件4的发光面4a与光束控制部件5的背面11相对于基板1为相同高度的方式进行组装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图15(a)所示地将光束控制部件5的背面11配置在比发光元件4的发光面4a高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如图15(b)所示,在光束控制部件5的凹部12内配置发光面4a。
还有,本发明还可以根据发光元件4的发光面的位置和凸缘8的厚度等,使作为照明光利用的光的入射角θ1的最大值为80°以上,另外,也可以使作为照明光利用的光的入射角θ1的最大值为80°以下。
还有,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θ3/θ1=1时θ1的值(θa)为65°和7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果制作出的入射面15的形状及光控制出射面10的形状能够获得与光束控制部件5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则θa也可以是65°和71°以外的角度。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发光装置不仅能够适用于从背面侧对广告板、液晶显示板等被照明部件进行照明的内照式照明装置中,还可以作为对天花板、地面、墙面等进行照明的外照式照明装置或导引灯使用。

Claims (5)

1.一种光束控制部件,其基准光轴被配置成与发光元件的光轴位于同一轴上,该基准光轴是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立体状的出射光束的中心处的光的行进方向,该光轴是所述发光元件的立体状的出射光束的中心处的光的行进方向,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其包括:
入射面,入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通过使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背面凹入而形成以所述基准光轴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形状;以及
光控制出射面,形成在所述背面的相反一侧,使从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射出;
所述入射面以及所述光控制出射面被形成为:当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角度θ1射出的光,从所述入射面入射并在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内传输时的光路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设为θ2,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中到达所述光控制出射面的最外缘部的光的角度θ1设为θ1max时,在0<θ1≤θ1max的范围内,随着θ1的增加,θ1和θ2的大小关系从θ1<θ2逆转为θ1>θ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束控制部件,其中,
所述入射面以及所述光控制出射面进一步被形成为:当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相对于所述光轴以角度θ1射出的光,从所述光控制出射面射出后的光路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设为θ3时,在0<θ1≤θ1max的范围内,随着θ1的增加,θ1和θ3的大小关系从θ1<θ3逆转为θ1>θ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束控制部件,其中,
所述入射面以及所述光控制出射面进一步被形成为:满足Δθ3/Δθ1≥0的关系。
4.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发光元件和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束控制部件。
5.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和被从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照明的被照明部件。
CN201110082355.6A 2010-04-07 2011-04-01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33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8948 2010-04-07
JP2010088948A JP5493147B2 (ja) 2010-04-07 2010-04-07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3394A true CN102213394A (zh) 2011-10-12
CN102213394B CN102213394B (zh) 2015-04-15

Family

ID=44246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235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3394B (zh) 2010-04-07 2011-04-01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13532B2 (zh)
EP (1) EP2378338B1 (zh)
JP (1) JP5493147B2 (zh)
CN (1) CN10221339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3729A (zh) * 2014-08-29 2017-05-10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7340552A (zh) * 2017-08-22 2017-11-10 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以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47930B2 (en) * 2011-12-02 2018-08-14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ens
CN104040740B (zh) * 2011-12-02 2018-04-13 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和透镜
CN104011461B (zh) 2011-12-20 2017-05-24 纳卢克斯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包含该光学元件的照明装置以及使用了该照明装置的照明模块
KR20130104577A (ko) * 2012-03-14 2013-09-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구형 발광 소자 램프
CN102818216B (zh) * 2012-06-05 2014-08-06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角度透镜及大角度出光的led光源模块
JP6046398B2 (ja) * 2012-07-04 2016-12-1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996264B1 (ko) 2012-08-30 2019-07-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 렌즈,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장치
KR101467638B1 (ko) * 2012-12-13 2014-12-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확산 렌즈, 이를 갖는 엘이디 어레이 바 및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2024291B1 (ko) * 2012-12-18 2019-09-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램프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차량 램프 장치
ITBS20120184A1 (it) * 2012-12-20 2014-06-21 Muteki S R L Gruppo ottico, apparato e lente per illuminazione
US9512984B2 (en) * 2013-01-17 2016-12-06 Osram Sylvania Inc. Replaceable single LED lamp for runway sign
KR101524914B1 (ko) * 2013-03-28 2015-06-0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확산 소자, 및 이를 갖는 발광소자 어레이 유닛
KR102108204B1 (ko) * 2013-08-26 2020-05-08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면 조명용 렌즈 및 발광 모듈
EP3114402A4 (en) * 2014-03-03 2018-03-07 Whitebear Innovations Ltd. Beacon obstruction lighting system
JP6337668B2 (ja) * 2014-07-18 2018-06-06 岩崎電気株式会社 照明用レンズ、及び照明装置
US9410672B2 (en) * 2014-08-28 2016-08-09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Lens,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KR102400494B1 (ko) * 2014-12-29 2022-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학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759344B1 (ko) * 2015-02-11 2017-07-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속 제어 부재,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장치
JP6470606B2 (ja) * 2015-03-27 2019-02-13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239628B1 (ko) * 2015-04-03 2021-04-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소자 모듈
USD779112S1 (en) 2015-04-24 2017-02-14 Abl Ip Holding Llc Tri-lobe light fixture optic
US10393341B2 (en) 2015-04-24 2019-08-27 Abl Ip Holding Llc Tri-lobe optic and associated light fixtures
JP6714988B2 (ja) * 2015-10-07 2020-07-0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7061370A1 (ja) * 2015-10-07 2017-04-13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162280B1 (ja) * 2016-03-09 2017-07-12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発光装置および面光源装置
JP6820768B2 (ja) * 2017-03-03 2021-01-27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400986B2 (en) * 2017-08-04 2019-09-03 Lumileds Holding B.V. Extremely wide distribution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lens for thin direct-lit backligh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3603A (zh) * 2004-10-18 2006-04-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光二极管和采用它的透镜
CN101363588A (zh) * 2007-08-09 2009-02-11 夏普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
JP2009152142A (ja) * 2007-12-21 2009-07-09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発光素子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複数備えた面発光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5247B2 (ja) 2004-09-27 2007-01-3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光束制御部材
US7352011B2 (en) 2004-11-15 2008-04-01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Wide emitting lens for LED useful for backlighting
JP4587931B2 (ja) * 2005-10-18 2010-11-2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ユニット
US8174032B2 (en) * 2006-03-16 2012-05-08 Light Engine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white light sources
EP1860467A1 (en) 2006-05-24 2007-11-2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the lens to achieve homogeneous illumination
WO2008016908A2 (en) * 2006-07-31 2008-02-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ed source with hollow collection lens
US7800125B2 (en) * 2008-07-09 2010-09-21 Himax Display, Inc. Light-emitting diode package
US8339716B2 (en) * 2008-12-03 2012-12-25 Philip Premysler Illumination lenses including light redistributing surfac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3603A (zh) * 2004-10-18 2006-04-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光二极管和采用它的透镜
CN101363588A (zh) * 2007-08-09 2009-02-11 夏普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
JP2009152142A (ja) * 2007-12-21 2009-07-09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発光素子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複数備えた面発光ユニッ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3729A (zh) * 2014-08-29 2017-05-10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6663729B (zh) * 2014-08-29 2019-05-03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7340552A (zh) * 2017-08-22 2017-11-10 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以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93147B2 (ja) 2014-05-14
JP2011221190A (ja) 2011-11-04
EP2378338A1 (en) 2011-10-19
US8613532B2 (en) 2013-12-24
US20110249451A1 (en) 2011-10-13
EP2378338B1 (en) 2019-01-09
CN102213394B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3394B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US8541795B2 (en) Side-emitting optical coupling device
CN101529156B (zh) 照明设备
CN102278703B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EP2276076B1 (en) Light emitting unit with lens
US8382328B2 (en) Lighting device having fully developed lighting effect
US8292466B2 (en) Lens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2207277B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A2828159C (en) A optical lens and a miner's helmet lamp
US20100232166A1 (en) LED illumination lens
US20130279198A1 (en) 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device thereof
CN104081247A (zh) 光束控制部件及发光装置
US20110110093A1 (en) LED Lamp Having A Larger Lighting Angle
US8142056B2 (en) High efficiency refraction body
US8376575B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optical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5212762A (ja)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4819433B (zh) 椭圆光斑实现装置、光斑调节装置及手术灯
CN105221939A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US20160053964A1 (en) Led module and lens mounted thereon
CN103906967A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US11927340B2 (en) Reflective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CN102434846A (zh) 透镜及光源模组
TW200908366A (en) Structure of a side-emitt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2759073A (zh) 一种反光杯及使用该反光杯的led灯具
CN102434847A (zh) 透镜及光源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