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4475A -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4475A
CN102194475A CN2011100439119A CN201110043911A CN102194475A CN 102194475 A CN102194475 A CN 102194475A CN 2011100439119 A CN2011100439119 A CN 2011100439119A CN 201110043911 A CN201110043911 A CN 201110043911A CN 102194475 A CN102194475 A CN 102194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o control
tracking servo
control part
tracking
optical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39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井宽治
鹿庭耕治
西村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G Data Storage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94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44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servo offset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在光盘装置中,期望将跟踪致动器驱动电路输出的电偏移引起的透镜移动消除的方法。在跟踪伺服控制电路中,设置有使跟踪致动器驱动电路的输出电流大致为0的第一动作模式,和将规定电位供给至该输入的第二动作模式。求得第一动作模式中检测出的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V1)。使第二动作模式中供给的电位变化,使物镜在两个方向的半径方向移动规定量,求得相对于透镜移动量的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和上述供给电位的相关关系。通过上述电位(V1)和上述相关关系求得偏移量,将该偏移量消除。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tracking)伺服控制电路,特别涉及提高了跟踪伺服控制的性能的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在光盘装置的领域,随着从CD(Compact Disk:激光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多功能光盘)到BD(Blu-ray Disk:蓝光光盘)的进化,记录的高密度化不断发展。例如记录数据的轨道的间距,从CD的1.6μm、DVD-R(Recordable:可写)的0.74μm,到BD-R的0.32μm,逐渐变短。因此对于从光盘再现信号时的跟踪伺服控制,也要求更高的精度。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在光拾取器的半径方向分割了受光面的受光元件的信号成分的封包(envelope)中检测出偏移,对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进行修正的技术。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72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光盘装置中,用推挽信号进行跟踪伺服控制。该推挽信号是例如正弦波状的周期性信号,但由于光盘的反射面的形状等主要原因,存在正方向与负方向的振幅不同的情况。另外对照射激光、接受反射光的光拾取器进行驱动的电路存在非对称性,推挽信号的振幅中心存在错位的情况。这些主要原因导致跟踪偏移发生,在激光的光斑从记录轨道的中心错位的状态下,进行轨道追踪。于是,光斑的错位,存在例如使再现信号的错误率降低,或者由于冲击等容易引起跟踪脱离的问题。
另外,在近来的光盘装置中,除了要求如上所述的高精度的跟踪伺服控制性能,对降低消耗电流的要求也变得更强。因此,用于对在光拾取器具有的物镜中的,光盘的半径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的驱动电流每单位的透镜移动量,即跟踪致动器的直流灵敏度变高。
此外,在用于驱动该跟踪致动器的驱动器电路的驱动输出中,多具有例如数十mA程度的电偏移。即,即使设计成如果当前的跟踪位置是最适位置则驱动输出为0mA的情况下,实际上在最适位置数十mA的偏移电流被供给至跟踪致动器。另一方面,跟踪伺服控制电路以偏移电流为0mA为前提,以对驱动输出为0mA的位置进行跟踪的方式,对跟踪致动器进行控制。因此,虽然在透镜以与上述偏移电流相对应的量在内周或外周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进行跟踪伺服控制,但是因为由透镜移动导致的光学位置错开使得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也偏移,所以存在对从最适位置错开的位置进行轨道追踪的问题。
于是,随着如上所述的致动器的直流灵敏度变高,又发生由偏移电流导致的从跟踪中心的最适位置的错位进一步变大的问题。
另外,在设计成驱动电流为0mA的情况下也产生的数十mA的偏移电流,将额定电流允许的致动器驱动电流范围,根据偏移电流的量缩小。因此,必须设计成根据推测的偏移电流的量缩小致动器驱动范围。由此,存在无法充分保证致动器自身具有的额定电流允许的可动范围而进行驱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了跟踪伺服控制的性能的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以光盘为记录介质,对该记录介质照射激光,对信息信号进行记录、再现,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拾取器,其具有产生上述激光的激光光源、将该激光光源产生的上述激光进行聚光并向上述光盘照射的物镜、和对上述物镜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的跟踪致动器,在上述光盘的记录轨道上记录信息信号,或者将记录于上述光盘的记录轨道的信息信号再现;跟踪伺服控制部,其基于上述物镜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驱动上述跟踪致动器,进行对上述物镜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的跟踪伺服控制;和整体控制部,其对上述光盘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其中,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具有将供给至上述跟踪致动器的驱动电力设定成大致为0的第一动作模式;根据基于来自上述整体控制部的控制供给至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的规定的输入电位,将规定的驱动电力供给至上述跟踪致动器的第二动作模式;从上述整体控制部向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供给上述物镜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基于该位置信息将驱动电力供给至上述跟踪致动器的第三驱动模式,当将上述光盘装载到上述光盘装置中时,该整体控制部,将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设定为上述第一动作模式,求得上述物镜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接着将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设定为上述第二动作模式,设定供给至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的输入电位,使得将使上述物镜在上述光盘的两个方向的半径方向以规定量变化的驱动电力供给至上述跟踪致动器,求得上述输入电位与上述物镜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的相关关系,接着基于上述第一动作模式的相对位置信息和上述第二动作模式的相关关系使供给至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的输入电位改变,将上述跟踪伺服控制部设定为上述第三动作模式,进行上述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其是以光盘为记录介质、用光拾取器对上述记录介质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光盘装置中的,用于上述光拾取器追踪上述信息信号的记录轨道的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该跟踪伺服控制电路的特征在于:具有跟踪驱动部,其被供给表示上述光拾取器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的信号,基于该信号生成驱动电力并供给至上述光拾取器,对上述光拾取器相对于上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其中,该跟踪驱动部具有对上述光拾取器使上述驱动电力大致为0的动作模式。
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能够提供提高了跟踪伺服控制性能的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能够对提高光盘装置的基本性能做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跟踪致动器线圈的驱动方法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跟踪驱动值与透镜移动量的关系的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透镜移动量与推挽信号振幅平均值的关系的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跟踪驱动值与推挽信号振幅平均值和推挽信号波形的关系的附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偏移消除处理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跟踪伺服控制部
11: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
12:反馈控制部
13:学习部
2:光拾取器
21:物镜
22:跟踪致动器
221:致动器线圈
3:光盘
4:透镜位置检测部
5:处理器部
6:偏移消除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在将光盘3装载到光盘装置中时,盘片电动机旋转控制部9根据来自处理器部5的指示,对盘片电动机91进行控制,使光盘3以规定速度旋转。此外,处理器部5至少统管光盘装置的伺服控制系统整体,以下也称为整体控制部。
另外聚焦伺服控制部8,根据来自处理器部5的指示,对光拾取器2具有的聚焦致动器(未图示)进行控制,参照光拾取器2检测出的再现信号,对光拾取器2具有的物镜(图2的21)相对于光盘3的垂直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由此使光拾取器2具有的激光光源(未图示)产生的激光,对光盘3的记录层正确聚焦。
另外,激光功率控制部7,根据来自处理器部5的指示,对光拾取器2具有的激光光源进行控制,产生与装载的光盘3的种类相应的最适的记录或再生功率的激光。
此外,对聚焦伺服控制和激光功率控制的详细说明,由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联系所以省略。
在进行了上述的聚焦伺服控制和激光功率控制之后,跟踪伺服控制部1,根据来自处理器部5的指示,对光拾取器2具有的跟踪致动器(图2的22)进行控制,更具体而言,将控制电流供给至光拾取器2具有的跟踪致动器线圈(图2的221),参照光拾取器2检测出的再现信号,对光拾取器2具有的物镜(图2的21)相对于光盘3的半径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更具体而言,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例如上述再现信号所含的推挽信号。作为公知的情况,所谓推挽信号,是由于反射光的强度在记录层的岸部和槽部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其平均电位表示光拾取器2和记录轨道的相对于光盘3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的信息信号。
该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具有如上所述用于驱动光拾取器2的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图2的11)中的、主要由电路引起的偏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部5基于再现的推挽信号算出上述偏移量,将其换算为对跟踪伺服控制部1具有的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图2的11)的输入进行附加的电压值,供给至偏移消除部6,从而消除上述偏移。由此光拾取器2,以对光盘3的记录轨道的中心位置进行正确轨道追踪的方式,对半径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
作为求得对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图2的11)的输出进行附加的电压值的方法,用如上所述由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的例子来表示。这只是一例,只要是由上述偏移得知物镜(图2的21)的透镜位置移动量的方法都可以。例如可以在用光学的方法求得透镜移动量的基础上,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作为一例在如上所述用推挽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本质上基于推挽信号求得透镜移动量,根据该透镜移动量求得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图2的11)的输入的电压偏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透镜位置检测部4不限定于推挽信号检测部。
此外,在以上所示之外,光拾取器2当然也含有用于对物镜21相对于光盘3的垂直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的聚焦致动器、聚焦致动器线圈,作为用于上述的聚焦伺服控制部8进行的聚焦伺服控制使用的构成要素。
接着,对消除主要由上述电路原因引起的偏移的方法,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系统的框图。对可以与图1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在本实施例中,跟踪伺服控制部1的一个特征是,在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反馈控制部12以外还具有学习部13。根据动作模式切换开关14,将来自反馈控制部12或学习部13的控制信号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与之相应地,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将控制电流供给至作为光拾取器2的构成要素的跟踪致动器22具有的致动器线圈221,使装载在跟踪致动器22上的物镜21的半径方向的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跟踪伺服控制部1具有两个动作模式。一个是反馈控制模式,开关14将来自反馈控制部12的控制信号,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另一个是学习模式,开关14将来自学习部13的控制信号,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基于图3对这些动作模式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跟踪致动器线圈的驱动方法的电路图。在对致动器线圈221的电流供给端子(图中的T+和T-)的附近,设置了用于将其连接电源、接地的开关15A~15D。开关15A~15D通过上述的动作模式,根据来自反馈控制部12或学习部13的控制信号,以如下方式进行切换。
首先在学习模式中,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生成使对致动器线圈221的驱动电流为0的状态。为此,作为第一个方法,可以使开关15A~15D全部OFF,使输出阻抗处于高状态。作为第二个方法,可以使开关15A和15C为OFF,使15B和15D为ON,使电流供给端子为接地电位。作为第三个方法,可以使开关15A和15C为ON,使15B和15D为OFF,使电流供给端子为电源电位。作为第四个方法,可以使开关15A和15B为OFF,对15C和15D进行例如相辅(互补)的开关,或者使开关15C和15D为OFF,对15A和15B进行例如相辅的开关。另外,使致动器线圈221中流动的电流为0,是如上所述在电路设计上为0,也包含存在不可避免的漏泄电流的情况。因此以下在上述的状态下,存在流动的电流大致记为0的情况。
即在学习模式中,生成致动器线圈221中流动的电流为0的状况。在该状态下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例如在光拾取器2中再现的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如后所述,学习模式的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成为得知上述的偏移量基础上的一个信息。
在现有技术中的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中,不具有像上述的学习模式那样使输出电流大致为0的动作模式、例如使输出阻抗为高状态的动作模式。降低如上所述的消耗电流的要求变强,并且跟踪致动器的直流灵敏度变高。由此,因为产生更高的降低电路性的偏移的需要,所以是在本实施例中新设置的动作模式。
接着切换图2的开关14,将来自反馈控制部12的控制信号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由于上述的偏移量尚不明,所以偏移消除部6没有正确动作。另外,反馈控制部12由于最终通过反馈控制进行跟踪伺服控制,所以这样命名。但是,在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的检测出上述偏移进行消除的动作的阶段,需要注意的点是:反馈环是开的。
首先,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对跟踪致动器22进行PWM(Pulse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驱动。即在图3中,设置开关15A和15D为ON、15B和15C为OFF的第一期间,和与之开关极性相反的第二期间,边改变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时间比例边驱动跟踪致动器22。通过改变上述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时间比例,使物镜21边跨越记录轨道边向光盘3的半径方向移动。
众所周知,物镜21的位置相关的透镜移动量,和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例如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大致成正比关系。
处理器部5,求得透镜移动量、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和给予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驱动电压的关系。设计上使跟踪致动器线圈221的电流为0的跟踪驱动值(电位),和此前学习模式中求得的平均电位的差,是与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电流输出部的电路性的偏移量对应的电压值。将处理器部5基于该电压值求得的偏移消除用的电压值,供给至偏移消除部6。偏移消除部6,将被供给的电压值根据透镜位置检测部4的检测信号改变。在该状态下如果处理器部5关闭先前的反馈环(loop,循环),则能够在将由电路性的偏移导致的透镜移动消除的状态下,即在当物镜21追踪光盘3的记录轨道的中心时,供给至致动器线圈221的电流为0的状态下,进行跟踪伺服控制。由此能够降低如上所述的错误率的劣化和由冲击导致的跟踪脱离。
基于图4~图6对以上事项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跟踪驱动值和透镜移动量的关系的图。图4的虚线,是不具有如上所述的偏移的理想情况,如果跟踪驱动值为0则透镜移动量为0,互相成比例关系。如实线所示,实际上,即使跟踪驱动值为0,也存在图中b所示的透镜移动量,要使透镜移动量为0,即要使其为与学习模式相同的透镜移动量,必须将跟踪驱动值改变图中a所示的值。该值a表示偏移消除部6中改变的电压值。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透镜移动量和推挽信号平均电位的关系的图。
众所周知,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的振幅平均值,与物镜21的透镜移动量之间成比例关系。在透镜移动量为0的位置,振幅平均值表示为决定了的值e。因此根据图4和图5可知,透镜移动量、推挽信号平均电位和跟踪驱动值具有决定了的相关关系。即,能够根据推挽信号平均电位求得透镜移动量,进一步根据偏移消除部6的跟踪驱动值求得改变的电压值。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跟踪驱动值和推挽信号平均电位以及推挽信号波形的关系的图。图的右半边所示的跟踪驱动值和推挽信号平均电位的关系,与图4同样地,虚线表示理想的情况,实线表示实际的情况。
图的左半边是推挽信号波形的时间变化的一例,横轴表示时间。时间轴遵从上述偏移消除的顺序进行。
首先,跟踪伺服控制环(循环)是打开的状态。将跟踪伺服控制部1设定为上述的学习模式,在使致动器线圈221的电流大致为0的状态下,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推挽信号601。处理器部5求得其平均电位C。
接着将跟踪伺服控制部1设定为上述的反馈驱动模式,反馈环还是打开状态。反馈控制部12,将其设计上使致动器线圈221的电流为0的跟踪驱动值(电位),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实际上由于存在上述的偏移,一定程度的电流在跟踪致动器线圈221中流动。因此,物镜21处于对于与先前的学习模式不同的相对于光盘3的半径方向位置(以下称为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推挽信号602。处理器部5求得其平均电位B。
接着,反馈控制部12,对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以其设计上使物镜21例如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一个方向移动100μm的方式,将跟踪驱动值A2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在该状态下,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推挽信号603。处理器部5求得其平均电位A1。
接着,反馈控制部12,对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以其设计上使物镜21例如从上述初始位置向相反方向移动100μm的方式,将跟踪驱动值D2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在该状态下,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推挽信号604。处理器部5求得其平均电位D1。
通过以上的方式,处理器部5,能够得知物镜21的透镜移动量、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入部的跟踪驱动值(电位)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进而处理器部5,求得作为先前求得的推挽信号平均电位的B和C的差,参照上述的相关关系,求得与推挽信号平均电位的差相当的透镜移动量。
接着,处理器部5参照上述的相关关系,求得与上述的透镜移动量相当的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入部的跟踪驱动值的电位差。
进一步,处理器部5将上述电位差对应的偏移电位(图中的C2)给予偏移消除部6,将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出部的电路性的偏移消除。于是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605的由处理器部5求得的平均电位成为C,与先前学习部的值一致。由此即使在从处理器部5给予偏移消除部6的跟踪驱动值为0的情况下,流过致动器线圈221的电流也大致为0,能够等价地实现图4虚线所示的理想状态。即,能够将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电流输出部的电路性的偏移消除。此后,通过将上述的反馈环关闭,能够进行规定的跟踪伺服控制。由此,其效果为能够降低如上所述的错误率的劣化、由冲击导致的跟踪脱离,或者抑制能够控制的范围变窄,能够进行充分产生了由致动器自身具有的额定电流所允许的可动范围的跟踪伺服控制。
另外,作为移动物镜21的量表示了从上述初始位置移动100μm的例子,但这只是一例,实际上可以是任意值。只要能够求得透镜移动量、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跟踪驱动值的关系就行。不需要向半径方向的双方移动,可以例如在一个方向移动50μm,或者100μm。另外,也可以向一侧移动100μm,向另一侧移动50μm。
接着基于图7对本实施例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偏移消除处理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701中,处理器部5给予聚焦伺服控制部8指示,光拾取器2具有的激光光源产生的激光,以在光盘3上聚焦的方式,对物镜21相对于光盘3的垂直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进行聚焦伺服控制。在步骤S701中,尚未进行跟踪伺服控制。
在步骤S702中,处理器部5给予跟踪伺服控制部1指示,将其模式设定为学习模式。即,将开关14连接在与图2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将学习部13和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相互连接。由此将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出部,如先前用图3说明的那样,以使致动器线圈221中流动的电流为0的方式,设定为例如输出阻抗高的状态。另外,步骤S702和S703的顺序也可以相反。
在步骤S703中,处理器部5在上述学习模式中取得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601的平均电位。其相当于图6的值C。
在步骤S704中,处理器部5给予跟踪伺服控制部1指示,模式设定为反馈模式。即,将开关14连接在图2所示方向,将反馈控制部13和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相互连接。在该阶段由于偏移消除部6的设定尚未完成,所以处理器部5仍然将反馈环打开。
在步骤S705中,反馈控制部12将其设计上使跟踪致动器线圈221的电流为0的跟踪驱动值(电位),供给至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实际上由于存在上述的偏移,一定程度的电流在跟踪致动器线圈221中流动。在该状态下,处理器部5取得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602的平均电位。其相当于图6的值B。
在步骤S706中,反馈控制部12,将其设计上使物镜21例如在光盘3的一个方向的半径方向使透镜移动100μm程度的跟踪驱动值,给予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在该状态下,处理器部5取得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603的平均电位。其相当于图6的值A1。另外,反馈控制部12,将其设计上使物镜21例如在光盘3的另一个方向的半径方向使透镜移动100μm程度的跟踪驱动值,给予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在该状态下,处理器部5取得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604的平均电位。其相当于图6的值D1。通过以上操作,处理器部5能够得知物镜21的透镜移动量、透镜位置检测部4检测出的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入部的跟踪驱动值(电位)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步骤S707中,处理器部5,参照步骤S706的结果,求得步骤S703中检测出的平均电位C与步骤S705中检测出的平均电位B的差,相当于多少透镜移动量。
在步骤S708中,处理器部5,参照步骤S706的结果,求得步骤S707中求得的透镜移动量作为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入部的跟踪驱动值,相当于多少电位差。
在步骤S709中,处理器部5给予偏移消除部6指示,将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入部的跟踪驱动值,向消除偏移的方向改变在步骤S708中求得的电位差对应的量。通过以上方式,能够消除由于电的原因引起的偏移。
最后在步骤S710中,处理器部5在关闭反馈环之后给予跟踪伺服控制部1指示,进行规定的跟踪伺服控制。由此,在消除了上述的跟踪致动器线圈驱动部11的输出部的电路性的偏移的状态下进行跟踪伺服控制,具有能够降低如上所述的错误率的劣化、由冲击导致的跟踪脱离的效果。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虽然记载了利用推挽信号的平均电位,取得透镜移动量的偏差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此例。例如,本光盘装置,也可以具有替代平均电位、利用推挽信号的最大电位和最小电位的中间值的结构。
上述所示的实施方式只是一个例自,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基于本发明的主旨能够考虑出的不同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Claims (4)

1.一种光盘装置,其以光盘为记录介质,对该记录介质照射激光,对信息信号进行记录、再现,所述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光拾取器,其具有产生所述激光的激光光源、将该激光光源产生的所述激光进行聚光并向所述光盘照射的物镜、和对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的跟踪致动器,在所述光盘的记录轨道上记录信息信号,或者将记录于所述光盘的记录轨道的信息信号再现;
跟踪伺服控制部,其基于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驱动所述跟踪致动器,进行对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的跟踪伺服控制;和
整体控制部,其对所述光盘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
具有将供给至所述跟踪致动器的驱动电力设定成大致为0的第一动作模式;根据基于来自所述整体控制部的控制供给至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的规定的输入电位,将规定的驱动电力供给至所述跟踪致动器的第二动作模式;从所述整体控制部向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供给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基于该位置信息将驱动电力供给至所述跟踪致动器的第三驱动模式,
当将所述光盘装载到所述光盘装置中时,该整体控制部,
将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设定为所述第一动作模式,求得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
接着将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设定为所述第二动作模式,设定供给至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的输入电位,使得将使所述物镜在所述光盘的两个方向的半径方向以规定量变化的驱动电力供给至所述跟踪致动器,求得所述输入电位与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的相关关系,
接着基于所述第一动作模式的相对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动作模式的相关关系使供给至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的输入电位改变,将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设定为所述第三动作模式,进行所述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偏移消除部,其用于当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以所述第三动作模式动作时,根据从所述整体控制部供给的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使输入电位改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跟踪伺服控制部的所述物镜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能够基于所述光拾取器供给的来自所述光盘的再现信号求得。
4.一种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其是以光盘为记录介质、用光拾取器对所述记录介质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光盘装置中的,用于所述光拾取器追踪所述信息信号的记录轨道的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所述跟踪伺服控制电路的特征在于:
具有跟踪驱动部,其被供给表示所述光拾取器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信息的信号,基于该信号生成驱动电力并供给至所述光拾取器,对所述光拾取器相对于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
该跟踪驱动部具有对所述光拾取器使所述驱动电力大致为0的动作模式。
CN2011100439119A 2010-03-05 2011-02-18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Pending CN1021944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8996A JP2011187106A (ja) 2010-03-05 2010-03-05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トラッキングサーボ制御回路
JP2010-048996 2010-03-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4475A true CN102194475A (zh) 2011-09-21

Family

ID=44531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39119A Pending CN102194475A (zh) 2010-03-05 2011-02-18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06100B2 (zh)
JP (1) JP2011187106A (zh)
CN (1) CN10219447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85887A (ja) * 2011-03-07 2012-09-27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光ディスク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200A (ja) * 1995-06-16 1997-01-10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030147314A1 (en) * 2001-12-19 2003-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US20090097366A1 (en) * 2007-10-12 2009-04-16 Mikio Yamamuro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lens shift correction method of optical disc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3052A (en) * 1984-09-20 1988-09-2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Dual mode disk player/record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200A (ja) * 1995-06-16 1997-01-10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030147314A1 (en) * 2001-12-19 2003-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US20090097366A1 (en) * 2007-10-12 2009-04-16 Mikio Yamamuro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lens shift correction method of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16638A1 (en) 2011-09-08
JP2011187106A (ja) 2011-09-22
US8406100B2 (en) 2013-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07623B2 (ja) 再生装置、球面収差補正値及びフォーカスバイアス調整方法
KR20000074297A (ko) 광 기록매체의 기록재생 방법
CN101178910A (zh) 光学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和聚焦方法
JP2706294B2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2246232B (zh) 光信息处理方法及光信息处理装置
JPH01223640A (ja) 光学的記録再生装置
US20080008057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2194475A (zh)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跟踪伺服控制电路
CN100593815C (zh) 光盘设备和物镜类型的辨别方法
CN101154401B (zh) 光盘装置
CN100520932C (zh)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0312616B1 (ko) 광기록재생기기의광파워조절방법
CN100382166C (zh)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93136B (zh) 光盘装置
CN100517475C (zh) 光盘装置的聚焦伺服恢复处理方法和光盘装置
CN1691154B (zh) 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和道跟踪伺服方法
CN101650949A (zh) 光学存储装置、控制芯片及光头的驱动方法
JP5169847B2 (ja) 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サーチ制御方法
CN1327421C (zh) 光盘装置
US8634281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JP4573329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09282663A (ja) 情報の記録再生装置
CN102163437A (zh) 光盘装置和记录再现方法
JP2004087127A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1067687A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