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8284B - 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48284B CN102148284B CN2010105848273A CN201010584827A CN102148284B CN 102148284 B CN102148284 B CN 102148284B CN 2010105848273 A CN2010105848273 A CN 2010105848273A CN 201010584827 A CN201010584827 A CN 201010584827A CN 102148284 B CN102148284 B CN 1021482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ffusion
- time
- oxygen
- little
- coun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主要采用液态POCl3磷源,使用高浓度掺杂扩散工艺,通过改善发射极磷分布曲线,达到提高硅电池性能的目的。其采用了多次通源扩散的方法:对硅片进行预氧化后,先在较低温度下,对硅片进行第一次有源扩散;然后升到较高的温度进行第二次有源扩散;或升高到更高的温度进行第三次有源扩散。此种方法相比一次有源扩散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获得的效率提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晶体硅电池利用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实现光→电转换。由于其使用寿命长,具有低碳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将成为将来代表性新能源。目前商业化的晶体硅电池主要工艺流程为:硅片表面清洗和损伤层去除,表面减反射绒面的形成→利用扩散的方法形成P-N结→边结和PSG的去除→表面减反射膜的沉积和钝化作用→背电极、铝背场和正面电极的印刷→利用烧结使得电极和硅片之间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测试分检。这种常规电池由于其工艺简单和便于大规模生产,从而具有较低的成本,成为现在主流的商业化电池。
P-N结被认为是太阳能电池的“心脏”。P-N结形成质量对硅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现在一些高效电池(如SE电池)也主要是改进发射极来提高效率。有研究表明:P-N结对电池效率的影响最大。在现有热扩散工艺下,P-N结的形成质量主要受扩散温度、时间、磷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优值,才能够提供良好的电性能参数。因此,在常规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发射极磷杂质的分布曲线,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获得硅电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硅电池行业使用热扩散法制备P-N结,按照扩散过程中温度来看:有恒温工艺(图1)和变温工艺(图2)之分。恒温工艺指一次升高到某个温度,进行扩散。而变温工艺主要指在扩散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温度,目前主要使用低温预沉积和升温扩散的过程。但无论是恒温工艺还是变温工艺,其都是基于一次通源。一次通源扩散过程,磷杂质在硅体内的分布一般符合高斯分布和余误差分布。单纯的通过变化温度,浓度或者时间都很难改变其在硅片内部的掺杂曲线,优化程度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制备方法,采用多次通源扩散来达到改善其杂质分布曲线;以便在现有生产线条件下,提高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包括两次有源扩散或者三次有源扩散。
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扩散方法包括两次有源扩散,第二次扩散相对第一次扩散温度高10-60℃,升温速率为0.67℃/min-12℃/min;步骤如下:
⑴ 预氧化:在800-840℃对硅片表面进行预氧化处理,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⑵ 一次扩散:在800-84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一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⑶ 升温并一次杂质再分布:在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将温度升高到850-900℃,进行第一次杂质的再分布,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⑷ 二次扩散:在850-90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二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⑸ 二次杂质再分布:在850-900℃、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进行第二次杂质再分布,控制时间为0-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⑹ 冷却:在氧气保护下降温冷却,控制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然后取出硅片;
所述的大N为用于稀释和推进混合气体,使得混合气体快速充满炉管的大宗N2,所述的小N为用于携带POCl3进入炉管的小宗N2。
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扩散方法包括三次有源扩散,第二次扩散温度相对第一次扩散温度高10-40℃,升温速率为0.67℃/min-8℃/min;第三次扩散温度相对第二次扩散温度高10-40℃,升温速率为0.67℃/min-8℃/min;步骤如下:
⑴ 预氧化:在800-830℃对硅片表面进行预氧化处理,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⑵ 一次扩散:在800-83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一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⑶ 升温并一次杂质再分布:在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将温度升高到840-870℃,进行第一次杂质的再分布,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⑷ 二次扩散:在840-87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二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⑸ 升温并二次杂质再分布:在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将温度升高到880-910℃,进行第二次杂质的再分布,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⑹ 三次扩散:在880-91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二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⑺ 三次杂质再分布:在880-910℃、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进行第三次杂质再分布,控制时间为0-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⑻ 冷却:在氧气保护下降温冷却,控制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然后取出硅片;
所述的大N为用于稀释和推进混合气体,使得混合气体快速充满炉管的大宗N2,所述的小N为用于携带POCl3进入炉管的小宗N2。
目前根据P-N结掺杂的类型,有均匀掺杂和非均匀掺杂两种类型。对于均匀掺杂的P-N结晶体硅电池,由于异型载流子的扩散,只在P区和N区的界面处形成很小的线度的耗尽层内部存在电场,其他区域电场强度为零。当光入射到电池内部时,只有在耗尽层及其附近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受电场力的驱使是电极所收集形成光生电流,其他区域因没有电场的存在,光生-电子空穴对不能被有效的分离,复合率较大,因此这部分光生载流子不能够有效的产生光生电流,如果在N区和P区进行有效的梯度掺杂,由于同型区域内载流子的扩散,在无光照平衡条件下形成一定的电荷分布,从而产生电场,最大限度的收集各处的光生载流子,以增大闭路电流提高效率。
本发明通过多步扩散的程序,利用温度作为梯度掺杂的条件,相比一步扩散工艺,在发射极内部形成更大的一个磷杂质浓度梯度。对发射极内的光生少子-空穴形成一个更大的势垒,阻挡其向硅片表面的迁移而导致的表面复合损失,驱使其迁移到P-N结区而被分离。由于其表面复合的减小,能够提高少子寿命,从而获得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的提高,最终获得电池效率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次扩散恒温工艺曲线示意图。
图2为一次扩散变温工艺曲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两次扩散变温工艺曲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三次扩散变温工艺曲线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两次扩散工艺与一次扩散工艺(恒温)少子寿命对比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两次扩散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方法。
经过清洗和制绒后的多晶156×156硅片,使用管式扩散炉进行扩散。在830℃的温度下,首先进行10min的预氧化,氧气比例为10%。然后进行10min的第一次有源扩散,小N比例为10%。升温到860度,升温速率为5℃/min,升温过程同时也为第一次杂质再分布。进行20min的第二次有源扩散,小N比例为10%。最后进行5min的第二次杂质再分布过程,氧气比例为10%。最后降温取出扩散好的硅片。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使用本实施例两次扩散工艺,并经后道工序做成电池片后,测试其电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与一次扩散工艺(恒温)少子寿命对比情况如图5所示,测试仪器为WT-2000。
实施例2:一种三次扩散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方法。
经过清洗和制绒后的多晶156×156硅片,使用管式扩散炉进行扩散。在820℃温度下,首先进行5min的预氧化过程,氧气比例为10%。然后进行10min的第一次有源扩散,小N比例为10%。升高温度到840℃,升温速率为5℃/min,升温过程同时也为第一次杂质再分布。进行10min的第二次有源扩散,小N比例为10%。然后升高到860℃,升温速率为5℃/min,升温过程同时也为第二次杂质再分布。进行10min的第三次有源扩散,小N比例为10%。再在860度下进行5min的第三次杂质再分布过程,氧气比例为10%。最后降温取出扩散好的硅片。具体过程如图4所示。使用本实施例三次扩散工艺,并经后道工序做成电池片后,测试其电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电性能参数
试验类型 | Ncell | Uoc(V) | Isc(A) | FF | Rs(ohm) |
一次扩散 | 16.52% | 0.6171 | 8.4571 | 77.05 | 0.0039 |
两次扩散 | 16.70% | 0.6180 | 8.5383 | 77.01 | 0.0039 |
三次扩散 | 16.61% | 0.6200 | 8.4903 | 76.77 | 0.0039 |
Claims (2)
1.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包括两次有源扩散,第二次扩散相对第一次扩散温度高10-60℃,升温速率为0.67℃/min-12℃/min;其特征在于:
步骤如下:
⑴ 预氧化:在800-840℃对硅片表面进行预氧化处理,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⑵ 一次扩散:在800-84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一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⑶ 升温并一次杂质再分布:在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将温度升高到850-900℃,进行第一次杂质的再分布,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⑷ 二次扩散:在850-90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二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⑸ 二次杂质再分布:在850-900℃、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进行第二次杂质再分布,控制时间为0-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⑹ 冷却:在氧气保护下降温冷却,控制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然后取出硅片;
所述的大N为用于稀释和推进混合气体,使得混合气体快速充满炉管的大宗N2,所述的小N为用于携带POCl3进入炉管的小宗N2。
2.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包括三次有源扩散,第二次扩散温度相对第一次扩散温度高10-40℃,升温速率为0.67℃/min-8℃/min;第三次扩散温度相对第二次扩散温度高10-40℃,升温速率为0.67℃/min-8℃/min;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⑴ 预氧化:在800-830℃对硅片表面进行预氧化处理,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⑵ 一次扩散:在800-83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一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⑶ 升温并一次杂质再分布:在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将温度升高到840-870℃,进行第一次杂质的再分布,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⑷ 二次扩散:在840-87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二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⑸ 升温并二次杂质再分布:在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将温度升高到880-910℃,进行第二次杂质的再分布,控制时间为5-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⑹ 三次扩散:在880-910℃,使用液态POCl3磷源,通入大N、氧气和小N的混合气体,对硅片进行第二次有源扩散,控制时间为10-30min,小N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5%-15%;
⑺ 三次杂质再分布:在880-910℃、不通源且在氧气保护下,进行第三次杂质再分布,控制时间为0-15min,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
⑻ 冷却:在氧气保护下降温冷却,控制氧气比例以体积百分计为3%-25%,然后取出硅片;
所述的大N为用于稀释和推进混合气体,使得混合气体快速充满炉管的大宗N2,所述的小N为用于携带POCl3进入炉管的小宗N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848273A CN102148284B (zh) | 2010-12-13 | 2010-12-13 | 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848273A CN102148284B (zh) | 2010-12-13 | 2010-12-13 | 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48284A CN102148284A (zh) | 2011-08-10 |
CN102148284B true CN102148284B (zh) | 2012-11-21 |
Family
ID=44422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848273A Active CN102148284B (zh) | 2010-12-13 | 2010-12-13 | 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1482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0373A (zh) * | 2011-09-13 | 2011-12-14 | 江阴鑫辉太阳能有限公司 | 一种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 |
CN103022229B (zh) * | 2011-09-22 | 2016-02-17 | 中建材浚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扩散方法 |
CN103094410B (zh) * | 2011-11-08 | 2016-04-13 | 中建材浚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硅片的磷扩散控制方法 |
CN103367521B (zh) * | 2011-12-31 | 2016-04-06 |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减少太阳能电池死层的方法 |
CN102544238B (zh) * | 2012-03-06 | 2014-05-07 |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晶硅硅片多重扩散的制造方法 |
CN102593265A (zh) * | 2012-03-28 | 2012-07-18 | 泰通(泰州)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高杂质含量太阳能电池的扩散工艺 |
CN102732967B (zh) * | 2012-06-01 | 2015-03-11 | 上饶光电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选择性发射极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磷浆扩散工艺 |
CN102703987B (zh) * | 2012-06-08 | 2015-03-11 | 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 基于多晶硅中金属杂质去除的低温磷吸杂扩散工艺 |
CN102691107A (zh) * | 2012-06-11 | 2012-09-26 | 上海超日(洛阳)太阳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制备扩散工艺 |
CN102723266B (zh) * | 2012-06-19 | 2014-04-16 | 江苏泓源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扩散方法 |
CN102820383B (zh) * | 2012-09-11 | 2015-07-01 | 江阴鑫辉太阳能有限公司 |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扩散方法 |
CN102916086A (zh) * | 2012-10-31 | 2013-02-06 |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低方阻晶体硅电池的扩散工艺 |
CN103594541B (zh) * | 2013-10-12 | 2017-01-04 | 南昌大学 | 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单晶硅异质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824899B (zh) * | 2014-02-27 | 2016-01-20 |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晶体硅低表面浓度发射极的实现方法 |
CN104409557A (zh) * | 2014-09-01 | 2015-03-11 | 苏州矽美仕绿色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加深硅片pn结深度的扩散方法及硅片 |
CN104480532B (zh) * | 2014-12-30 | 2017-03-15 |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的制绒预处理方法和制绒预处理硅片及其应用 |
CN105280755A (zh) * | 2015-09-17 | 2016-01-27 | 江西展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三次连续沉积升温扩散工艺 |
CN105185870A (zh) * | 2015-09-17 | 2015-12-23 | 江西展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硅片的磷吸杂扩散工艺 |
CN106299021B (zh) * | 2016-08-17 | 2017-11-17 |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开路电压的单晶电池扩散工艺 |
CN107086254B (zh) * | 2017-05-03 | 2019-02-19 | 北京捷宸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扩散工艺 |
CN109671620B (zh) * | 2018-11-30 | 2022-12-27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 | 半导体器件制备过程中的杂质扩散工艺 |
CN110164758A (zh) * | 2019-05-22 | 2019-08-23 | 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 | 一种可降低常规多晶电池漏电值的扩散工艺 |
CN112201575A (zh) * | 2020-09-11 | 2021-01-08 |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光伏产业技术分公司 | 一种选择性硼源掺杂方法及双面电池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36282A (en) * | 1965-12-10 | 1969-04-01 | Matsushita Electronics Corp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US4124410A (en) * | 1977-11-21 | 1978-11-07 |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low-cost substrates |
CN101217170A (zh) * | 2007-12-27 | 2008-07-09 |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硅太阳能电池的扩散工艺 |
CN101552308A (zh) * | 2009-05-15 | 2009-10-07 | 江阴浚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硅太阳电池的恒温扩散工艺 |
CN101752460A (zh) * | 2009-12-08 | 2010-06-23 | 云南师范大学 | 一种制备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的方法 |
-
2010
- 2010-12-13 CN CN2010105848273A patent/CN1021482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36282A (en) * | 1965-12-10 | 1969-04-01 | Matsushita Electronics Corp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US4124410A (en) * | 1977-11-21 | 1978-11-07 |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low-cost substrates |
CN101217170A (zh) * | 2007-12-27 | 2008-07-09 |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硅太阳能电池的扩散工艺 |
CN101552308A (zh) * | 2009-05-15 | 2009-10-07 | 江阴浚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硅太阳电池的恒温扩散工艺 |
CN101752460A (zh) * | 2009-12-08 | 2010-06-23 | 云南师范大学 | 一种制备隐蔽型发射极硅太阳电池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48284A (zh) | 2011-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48284B (zh) | 制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扩散方法 | |
CN105895738A (zh) | 一种钝化接触n型太阳能电池及制备方法和组件、系统 | |
CN102263159A (zh) | 一种利用硼磷共扩散制备n型太阳电池的工艺 | |
CN102683493A (zh) | N型晶体硅双面背接触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02842646A (zh) | 一种基于n型衬底的ibc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02800757B (zh) | N型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工艺 | |
CN110459638A (zh) | 一种Topcon钝化的IBC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034193A (zh) | 一种Topcon钝化结构的多细栅IBC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638047A (zh) |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 | |
CN102709389B (zh) | 一种双面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209071340U (zh) | 一种se-perc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 |
CN103199152A (zh) | 一种晶体硅片的磷扩散方法 | |
CN103594532A (zh) | 一种n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17613111A (zh) | 钝化结构及太阳能电池 | |
CN104882515A (zh) | Perc太阳能电池的烧结方法 | |
CN102738263B (zh) | 掺杂单元、掺杂晶片、掺杂方法、电池及制作方法 | |
CN102468364A (zh) | 一种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
CN204315591U (zh) | 一种选择性发射极晶硅太阳能电池 | |
CN103035771B (zh) | N型mwt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 |
CN111490105A (zh) | 一种n型叉指背接触太阳电池制备方法 | |
CN102709391B (zh) | 一种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16053353A (zh) | 硼掺杂选择性发射极的制备方法及n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 |
CN210073868U (zh) | 一种选择性增强正面钝化的perc太阳能电池 | |
CN104851925A (zh) | 一种局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背面开口结构 | |
CN102738264B (zh) | 掺杂单元、掺杂晶片、掺杂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制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