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8558B -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8558B
CN102118558B CN 200910258891 CN200910258891A CN102118558B CN 102118558 B CN102118558 B CN 102118558B CN 200910258891 CN200910258891 CN 200910258891 CN 200910258891 A CN200910258891 A CN 200910258891A CN 102118558 B CN102118558 B CN 102118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amera
camera parameter
adjusted value
ima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25889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8558A (zh
Inventor
林昭文
洪瑞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l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tek Corp filed Critical Altek Corp
Priority to CN 20091025889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185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18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8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8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85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其利用目标影像与相邻影像在连接处的摄像参数的差异,计算用以检索目标影像的一镜头的摄像参数的调整值,并以计算得出的调整值调整此镜头。因此,相互连接的二影像之间的连接处的差异可被明显的缩小,以使此全周影像看起来像是由同一个镜头所拍摄。

Description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特别是一种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为了提高行车的安全,各种辅助驾驶人的行车控制系统不断的推陈出新。这些行车控制系统使汽车驾驶的安全更进一步的提升。
当汽车行经狭小巷弄或是汽车倒车时,因为后照镜的视觉死角,容易产生碰撞的意外。因此,汽车可以在其前、后、左、右各安装一照相模组,并且利用多个照相模组检索多个子影像;此外,为了效能的考量,也可以增加照相模组的数目。将这些子影像整合成一个360°的全周影像俯视图,并将此全周影像俯视图显示在荧幕上。因为照相模组的取景角度并非从上往下取景,因此,影像合成前,需要经过视点转换的运算。驾驶人通过此一系统,可以像鸟一样从汽车上方俯视汽车的周围。此一显示方式可以用同一显示画面,将汽车的周围实际情形,清楚的显示给驾驶人。驾驶人可依据此一显示的全周影像俯视图操控汽车,例如:在停车时判定汽车与停车格线及其他障碍物(如人行道、汽车)的相对位置或是行驶在狭小巷弄时,能清楚障碍物的相对位置,以避免碰撞意外发生,以提高行车安全。
在一般的环境之下,汽车四周的光线亮度/色彩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异。比如说,当汽车接近墙壁时,汽车靠近墙壁的一侧的亮度会远低于汽车另一侧的亮度。此时,若是汽车四周的多个镜头都使用相同的摄像参数进行影像的检索,其中的几个镜头所检索的影像可能会产生过亮或是过暗的情形。因此,所构成的全周影像则会有亮度不均匀且在合成影像连接处有图像不连续的断层产生,以致于难以辨识位于两影像的衔接处的物体。并且,过亮或是过暗的影像可能会使影像中物体的细节难以辨识。
此外,一般汽车后方的刹车灯或是警示灯皆为红色。因此,汽车后方的镜头所拍摄出的影像与汽车前方的镜头所拍摄出的影像在色彩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合成全周影像时,影像会非常不自然。同样地,当各镜头间的所拍摄到的色彩差异过大时,处理器也很难正确的进行影像合成。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是提出一种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可动态的调整摄像参数,以使全周影像整体的摄像参数,例如:亮度值或色彩值等,能趋于一致。
本发明所提出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包括:(A)根据位于一目标影像的一影像区块的一摄像参数分别对至少一该相邻影像的至少一该影像区块的该摄像参数的差异,计算目标镜头分别相对于相邻影像的摄像参数的第一调整值;(B)根据至少一第一调整值,计算目标镜头的摄像参数的第二调整值;(C)重复执行步骤(A)以及步骤(B),直至计算得出所有镜头的摄像参数的第二调整值;以及(D)根据多个第二调整值对应调整多个镜头的摄像参数。
其中目标影像为多个子影像中的任一,目标镜头为多个镜头中用以检索目标影像的一镜头,且相邻影像为多个子影像在构成该全周影像的相对配置中所有与目标影像相邻的子影像;
除此之外,本发明可做以下的变化。本发明所提出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包括:(A)根据位于一目标影像的一影像区块的一摄像参数分别对该至少一相邻影像的至少一该影像区块的该摄像参数的差异,计算一目标镜头的该目标影像分别相对于至少一该相邻影像的该摄像参数的至少一第一调整值;(B)根据至少一第一调整值,计算目标镜头的摄像参数的一第二调整值;(C)根据第二调整值对应调整目标镜头的摄像参数;以及(D)重复执行步骤(A)、步骤(B)与步骤(C),直至计算得出所有镜头的摄像参数的第二调整值。
在上述二个方法中,利用循环的机制重复运算以使在全周影像中相互连接的二影像的连接处的差异可被明显的缩小。循环机制可配合下列二种中断条件:当循环次数达一预设值或是直至所有镜头的摄像参数的第二调整值中的皆小于预定值。
此外,目标影像的影像区块与相邻影像的影像区块可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摄像参数可为亮度值或是色彩值。第二调整值可为第一调整值的算术平均或是加权平均。
通过本发明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此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例如亮度值或色彩值,能趋于一致。相互连接的二影像之间的连接处的差异可被明显的缩小。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俯瞰车辆影像的照相模组装设位置及拍摄范围的俯瞰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系统方块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                            车身
110a                           车辆周围
112、114、116、118             镜头
112a、114a、116a、118a         拍摄区域
113b、115b、117b、119b         重叠的区域
20                             影像处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俯瞰车辆影像的照相模组装设位置及拍摄范围的俯瞰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照相模组分散设置在车身110或是车辆周围110a,例如,将照相模组设置在前保险杆、后保险杆、左后视镜、及右后视镜各设置一颗镜头112、114、116、118。这些照相模组可以拍摄广角度的景物影像,例如对拍摄区域112a、114a、116a、118a可通过镜头112、114、116、118进行拍摄。
请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方块示意图。镜头112、114、116、118个别连接至一影像处理装置20。镜头112、114、116、118会将检索到的子影像传送至影像处理装置20。根据这些子影像,影像处理装置20即可计算出镜头112、114、116、118个别的摄像参数的调整值。之后,利用拍摄的数张景物影像产生俯瞰车辆影像,并将此俯瞰车辆影像显现在荧幕中。
首先选取多个照相模组中的一个照相模组,并将此照相模组定为目标镜头。而目标镜头所检索的子影像称为目标影像。在全周影像中,与目标影像连接的子影像称的为相邻影像。一般而言,一个目标影像会有多个相邻影像。
接着,依据目标影像与相邻影像的连接处定义目标影像的影像区块以及相邻影像的影像区块。目标影像的影像区块与相邻影像的影像区块可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
这些拍摄区域112a、114a、116a、118a中,有部分会和相邻的拍摄区域相重叠,这些相重叠的区域分别为113b、115b、117b、119b。
以镜头114为例,镜头114有两台相邻的镜头,分别为镜头112与镜头116。若要调整镜头114的摄像参数,首先根据镜头112与镜头114在重叠的区域113b所拍摄的影像区域,定义出个别的影像区块进行摄像参数的计算;通过两相邻照相模组在重叠区域附近的影像区块的参数差异,计算镜头114的参数调整值。也就是说,基于相邻相机模组在重叠区域所拍摄后的影像,依据其影像差异来产生第一调整值,用来调整镜头114所拍摄的影像的参数。
然后,取得目标影像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与相邻影像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上述的摄像参数可为亮度值或是色彩值。更详细的说,摄像参数为影像区块中每一个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或是每一个像素的色彩值的平均。此外,此摄像参数也可为一段时间内,不同时间点所取得的摄像参数的平均值。
然而,当每个镜头对应的拍摄环境有别时,致使每个镜头的摄像参数不同,以至于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的二个影像区块的二个摄像参数不一致。因此,计算目标影像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与每一相邻影像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之间的差异,以得到目标镜头与每一相邻影像的第一调整值。换言之,若以得到的第一调整值调整目标镜头的摄像参数,可使检索得的目标影像与对应此第一调整值的相邻影像的连接处各自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趋于一致,即消除或缩小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的二个影像区块的二个摄像参数之间的差异。
为了使一个目标影像与所有相邻影像之间的差异减到最少,可计算第一调整值的平均值以得到第二调整值,此平均值可为算术平均值或是加权平均值。算术平均值为将有的所有的第一调整值加总后除以第一调整值的数量所得的数值。加权平均则是将所有的第一调整值个别乘以一权重后加总,并在将上述加总的总合除以权重的总合。
接着,设定其他的照相模组为目标镜头,计算该目标镜头的第二调整值,直到所有相机模组的第二调整值都计算完毕。
之后,根据第二调整值对应调整多个镜头的摄像参数。
在此,利用循环的机制,通过多次重复的执行此调整参数的方法,渐进地缩减两个子影像之间的差距。并且,通过设定循环的中断条件,来判断循环终止的时机。
当判断循环次数以达预设值时,或是全部的第二调整值皆小于预设值时,即可停止执行此方法。相反的,当判断循环次数尚小于预设值时,或是任一个第二调整值仍大于预设值时,则继续执行计算第二调整值与摄像参数的动作。在执行最后一次循环后,个别将每一个镜头的在循环时所得的第二调整值加总或是将每一个镜头循环前的摄像参数与循环后的摄像参数的差异,作为摄像参数的调整值,调整镜头的快门值、光圈值或是白平衡值。
通过上述的方法,经过多次的循环之后,可针对各个镜头产生各自对应的摄像参数的调整值,用以使此些镜头所检索得的子影像之间的色彩值/亮度值的差距能够减少。由这些子影像所组合而成的全周影像的色彩值/亮度值能够趋于一致。
请参照图3,其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其中,全周影像由多个子影像所构成,且多个子影像分别由多个镜头所检索。
首先,步骤S110,根据位于目标影像与相邻影像的连接处中,目标影像的影像区块分别对相邻影像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的差异,分别计算目标镜头的目标影像对应相邻影像的摄像参数的第一调整值。也就说,基于目标影像相对于各个相邻影像的影像差异来产生目标镜头的第一调整值。
步骤S120,再计算在步骤(S110)中得到的所有第一调整值的平均值以得到第二调整值。
接着,步骤S130,判断是否全部镜头的第二调整值都已计算。
当判断尚有未计算时,步骤S140,更换目标镜头为未计算第二调整值的镜头,并重复执行步骤S110、步骤S120与步骤S130。反之,当判断所有镜头都已计算时,步骤S150,根据第二调整值对应调整多个镜头的摄像参数。
接着,步骤S160,判断循环次数是否小于预设值。当判断循环次数大于预设值时,即结束摄像参数的调整。当判断循环次数小于预设值时,步骤S170,则继续判断是否全部第二调整值皆小于或等于预定值。因为第二调整值可能为正数或是负数,所以较佳的实施方式为判断是否全部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皆小于预定值;也可判断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值。
当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小于预设值时,即可停止执行此方法。相反的,当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大于预设值时,则重新执行步骤S110、步骤S120、步骤S130、步骤S140、步骤S150与步骤S160。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步骤S160与步骤S170这两个循环中断条件可依序判断。也就是,当两个循环中断条件之中任一个条件被达成时,即停止执行本方法。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步骤S160与步骤S170的执行顺序也可被调换。或者是,在步骤S160或步骤S170之中,可只执行其中一个循环中断条件。
以下将举例说明,以使此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加了解本发明。
假设总共有三个镜头(第一镜头、第二镜头与第三镜头)分别检索三个子影像(第一子影像、第二子影像与第三子影像)。第一子影像、第二子影像与第三子影像组合成一全周影像。也就是说,第一子影像的相邻影像为第二子影像与第三子影像。第二子影像的相邻影像为第一子影像与第三子影像。第三子影像的相邻影像为第一子影像与第二子影像。
在第一子影像中,与第二子影像相邻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假设为121。为了方便说明,在第一子影像中,与第二子影像相邻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以R{1,2}代表,也就是说R{1,2}=121。此外,在第一子影像中,与第三子影像相邻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R{1,3}=140。在第二子影像中,与第一子影像相邻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R{2,1}=57,与第三子影像相邻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R{2,3}=55。在第三子影像中,与第一子影像相邻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R{3,1}=86,与第二子影像相邻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R{3,2}=89。
首先,以第一子影像为目标影像。第一子影像对于第二子影像的第一调整值S{1,2},为(R{2,1}-R{1,2})/2,也就是-32,第一子影像对于第三子影像的第一调整值S{1,3},为(R{3,1}-R{1,3})/2,也就是-27。
接着,计算第一子影像的第二调整值。根据上述,第二调整值可为第一调整值的算术平均或是几何平均。此处,先以平均值为算术平均值进行说明。第一子影像的第二调整值T{1}为S{1,2}与S{1,3}的算术平均,也就是T{1}=-30。
接着,以第二子影像为目标影像,并计算第二子影像的第一调整值S{2,1}与S{2,3}。根据与第一子影像相同的方法,可得S{2,1}=32及S{2,3}=17。之后,再计算S{2,1}与S{2,3}的算术平均,也就是T{2}=25。
最后,以第三子影像为目标影像,并计算第三子影像的第一调整值S{3,1}与S{3,2}。根据与第一子影像相同的方法,可得S{3,1}=27及S{3,2}=-17。之后,再计算S{2,1}与S{2,3}的算术平均,也就是T{3}=5。
当在计算完上述三个子影像之后,即根据第二调整值更新镜头的摄像参数。在摄像参数被更新后,可得新的摄像参数R{1,2}=91、R{1,3}=110、R{2,1}=82、R{2,3}=80、R{3,1}=91且R{3,2}=94。
接着,重复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循环运算。为了简化起见,计算所得的数值以底下的表格表示。
 R{1,2}  R{1,3}  R{2,1}  R{2,3}  R{3,1}  R{3,2}
  初始值  121  140  57  55  86  89
  第一次循环  91  110  82  80  91  94
  第二次循环   84   103   88   86   92   95
  第三次循环   82   101   89   87   93   96
假设循环的中断条件为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小于5。在第三次循环之后,三个第二调整值分别为T{1}=-2、T{2}=1且T{3}=1,也就是已达到中断条件。此时,即停止此方法。
从上面的表格可看出,R{1,2}与R{2,1}的初始值差距为121-57=64。而再经过三次的循环运算后,R{1,2}与R{2,1}的差距为89-82=7。也就是说,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的二个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之间的差异明显的被缩小。
另一方面,若是平均值为加权平均值,假设在计算T{1}时,R{1,2}的权重为0.45,且R{1,3}的权重为0.55,则T{1}为-29。在计算T{2}时,假设R{2,1}的权重为0.35,且R{2,3}的权重为0.65,则T{2}为22。在计算T{3}时,假设R{3,1}的权重为0.45,且R{3,2}的权重为0.55,则T{3}为3。
当在计算完上述三个子影像之后,即根据第二调整值更新镜头的摄像参数。在摄像参数被更新后,可得新的摄像参数R{1,2}=92、R{1,3}=111、R{2,1}=79、R{2,3}=77、R{3,1}=89且R{3,2}=92。
接着,重复利用上述的方法以及上述的权重进行循环运算。为了简化起见,计算所得的数值以底下的表格表示。
 R{1,2}  R{1,3}  R{2,1}  R{2,3}  R{3,1}  R{3,2}
  初始值  121  140  57  55  86  89
  第一次循环  92  111  79  77  89  92
  第二次循环  83  102  86  84  90  93
  第三次循环  80  99  88  86  90  93
假设循环的中断条件为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小于5。在第三次循环之后,三个第二调整值分别为T{1}=-3、T{2}=2且T{3}=0,也就是已达到中断条件。此时,即停止此方法。
从上面的表格可看出,R{1,2}与R{2,1}的初始值差距为121-57=64。而再经过三次的循环运算后,R{1,2}与R{2,1}的差距为88-80=8。也就是说,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的二个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之间的差异明显的被缩小。
此外,可在算出第二调整值之后,即接着根据第二调整值调整对应的目标镜头的摄像参数。当调整完目标镜头的摄像参数后,目标镜头才会更换为其他的镜头。请参照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此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包括:根据位于目标影像与相邻影像的连接处中目标影像的影像区块分别对相邻影像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的差异,步骤S210,分别计算目标镜头的目标影像对应相邻影像的摄像参数的第一调整值、步骤S220,计算第一调整值的平均值以得到第二调整值、步骤S230,根据第二调整值对应调整目标镜头的摄像参数以及步骤S240判断是否全部镜头的第二调整值都已计算。
当判断尚有镜头未计算时,步骤S250更换目标镜头为未计算第二调整值的镜头,并重复执行步骤S210、步骤S220、步骤S230与步骤S240。
反之,当判断所有镜头都已计算时,步骤S260,判断循环次数是否小于预设值。当判断循环次数大于预设值时,即结束摄像参数的调整。当判断循环次数小于预设值时,步骤S270,则继续判断是否全部第二调整值(即对应各个镜头的第二调整值)皆小于或等于预定值。当判断任一第二调整值大于预定值时,则重新执行步骤S210、步骤S220、步骤S230、步骤S240、步骤S250与步骤S260。
在此,同样假设R{1,2}=121、R{1,3}=140、R{2,1}=57、R{2,3}=55、R{3,1}=86且R{3,2}=89。
首先以第二调整值为第一调整值的算术平均做说明。在第一次循环中,位于调整后的第一子影像的两侧的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分别为R{1,2}=91及R{1,3}=110。对于第二子影像而言,在计算与第一子影像相关的第一调整值S{2,1}时,会以调整后的第一子影像的摄像参数(R{1,2}=91)进行计算。接着,再根据第一调整值S{2,1}与S{2,3}算出第二调整值T{2},并且以第二调整值T{2}调整第二镜头的摄像参数。调整后的R{2,1}=74及R{2,3}=72。之后,再根据调整后的第一子影像与第二子影像计算第三镜头的摄像参数,调整后可得R{3,1}=88及R{3,2}=91。
接着,重复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循环运算,可得下表的结果。
 R{1,2}  R{1,3}  R{2,1}  R{2,3}  R{3,1}  R{3,2}
  初始值   121   140   57   55   86   89
  第一次循环   91   110   74   72   88   91
  第二次循环   81   100   81   79   88   91
  第三次循环   78   97   83   81   88   91
假设循环的中断条件为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小于5。在第三次循环之后,三个第二调整值分别为T{1}=-3、T{2}=2且T{3}=0,也就是已达到中断条件。此时,即停止此方法。
从上面的表格可看出,R{1,2}与R{2,1}的初始值差距为121-57=64。而再经过三次的循环运算后,R{1,2}与R{2,1}的差距为83-78=5。也就是说,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的二个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之间的差异明显的被缩小。
另一方面,若是平均值为加权平均值,则循环计算的结果如下表所述。
 R{1,2}  R{1,3}  R{2,1}  R{2,3}  R{3,1}  R{3,2}
  初始值   121   140   57   55   86   89
  第一次循环   92   111   74   72   87   90
  第二次循环   81   100   81   79   87   90
  第三次循环   77   96   84   82   87   90
此时计算所用的权重与前述的例子相同。
假设循环的中断条件为第二调整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小于5。在第三次循环之后,三个第二调整值分别为T{1}=-4、T{2}=3且T{3}=0,也就是已达到中断条件。此时,即停止此方法。
从上面的表格可看出,R{1,2}与R{2,1}的初始值差距为121-57=64。而再经过三次的循环运算后,R{1,2}与R{2,1}的差距为84-77=7。也就是说,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是彼此邻接的二个影像区块的摄像参数之间的差异明显的被缩小。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方法,可运用于汽车四周的全周影像的影像处理。从上述的数据可看出,相互连接的二影像之间的连接处的差异可被明显的缩小。也就是,本发明可使此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例如亮度值或色彩值,能趋于一致。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其中该全周影像由多个子影像所构成,该多个子影像分别由多个镜头所检索,该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A、根据位于一目标影像的一影像区块的一摄像参数分别对至少一相邻影像的至少一该影像区块的该摄像参数的差异,计算一目标镜头的该目标影像分别相对于该至少一相邻影像的该摄像参数的至少一第一调整值,其中该目标影像为该多个子影像中的任一,该目标镜头为该多个镜头中的其中之一,且该至少一相邻影像为在构成全周影像的该多个子影像中所有与该目标影像相邻的子影像;
步骤B、根据至少一该第一调整值,计算该目标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一第二调整值;
步骤C、重复执行该步骤A以及该步骤B,直至计算得出所有该多个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该第二调整值;及
步骤D、根据该多个第二调整值对应调整该多个镜头的该摄像参数,
其中,在该步骤D之后,该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更包括:
步骤E1、记录一循环次数;及
步骤F1、重复执行该步骤A至E1,直至该循环次数达一预设值,
或者,在该步骤D之后,该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更包括:
步骤E2、根据一预定值确认所有该多个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该第二调整值;及
步骤F2、重复执行该步骤A至E2,直至该所有该多个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该第二调整值皆小于或等于该预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其中该步骤B包括:计算至少一该第一调整值的一加权平均以得到该第二调整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其中该步骤B包括:计算至少一该第一调整值的一算术平均以得到该第二调整值。
4.一种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该全周影像由多个子影像所构成,该多个子影像分别由多个镜头所检索,该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A、根据位于一目标影像的一影像区块的一摄像参数分别对至少一相邻影像的至少一该影像区块的该摄像参数的差异,计算一目标镜头的该目标影像分别相对于该至少一相邻影像的该摄像参数的至少一第一调整值,其中该目标影像为该多个子影像中的任一,该目标镜头为该多个镜头中的其中之一,且该至少一相邻影像为在构成全周影像的该多个子影像中所有与该目标影像相邻的子影像;
步骤B、根据至少一该第一调整值,计算该目标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一第二调整值;
步骤C、根据该第二调整值调整该目标镜头的该摄像参数;及
步骤D、重复执行该步骤A、该步骤B以及该步骤C,直至完成所有该多个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调整,
其中,在该步骤D之后,该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更包括:
步骤E1、记录一循环次数;及
步骤F1、重复执行该步骤A至E1,直至该循环次数达一预设值,
或者,在该步骤D之后,该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更包括:
步骤E2、根据一预定值确认所有该多个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该第二调整值;及
步骤F2、重复执行该步骤A至E2,直至所有该多个镜头的该摄像参数的该第二调整值皆小于或等于该预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其中该步骤B包括:计算至少一该第一调整值的一加权平均以得到该第二调整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其中该步骤B包括:计算至少一该第一调整值的一算术平均以得到该第二调整值。
CN 200910258891 2009-12-30 2009-12-30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85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258891 CN102118558B (zh) 2009-12-30 2009-12-30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258891 CN102118558B (zh) 2009-12-30 2009-12-30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8558A CN102118558A (zh) 2011-07-06
CN102118558B true CN102118558B (zh) 2012-12-05

Family

ID=44217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5889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8558B (zh) 2009-12-30 2009-12-30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185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1524B (zh) * 2012-03-08 2015-07-11 Ind Tech Res Inst 全周鳥瞰影像產生方法、訓練方法及應用其之車體端裝置及訓練裝置
TW201439982A (zh) * 2013-04-03 2014-10-16 Ind Tech Res Inst 全周影像感測系統與感測方法
US9438794B2 (en) 2013-06-25 2016-09-06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ed image processing in cameras for minimizing artifacts in stitched images
CN104125410B (zh) * 2014-07-02 2017-04-12 深圳英飞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视频多镜头曝光补偿方法及其装置
CN106803888A (zh) * 2017-03-06 2017-06-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合成图像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7948639B (zh) * 2017-12-15 2020-05-08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靠背摄像头模组的标定方法以及标定系统
CN108833780B (zh) * 2018-06-15 2021-0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参数调节方法、图像参数调节装置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8779A (zh) * 2006-01-24 2007-08-01 普立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景影像的产生装置及方法
CN101478639A (zh) * 2008-01-04 2009-07-08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场景模式自动选择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8779A (zh) * 2006-01-24 2007-08-01 普立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景影像的产生装置及方法
CN101478639A (zh) * 2008-01-04 2009-07-08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场景模式自动选择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36898A 2001.02.09
JP特开2003-209769A 2003.07.25
JP特开2006-310975A 2006.11.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8558A (zh) 201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8558B (zh) 全周影像的摄像参数的调整方法
US1050421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age presentation by a vehicle driver assist module
CN103477623B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01656023B (zh) 一种视频监视模式下的室内停车场管理方法
EP2642429A2 (en) Multi-lens camera system and range-finding method executed by the multi-lens camera system
Fossati et al. Real-time vehicle tracking for driving assistance
JP4775123B2 (ja) 車両用監視装置
CN108650495B (zh) 一种车用全景环视系统及其自适应补光方法
US20210027102A1 (en) Processing device
CN208479822U (zh) 一种车用全景环视系统
US20140055572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US20190364203A1 (en) Camera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Surrounding Region of a Vehicle
CN104508728A (zh) 三维物体检测装置
US20230342894A1 (en) Converting input image data from a plurality of vehicle cameras of a surround-view system into optimised output image data
CN102629383A (zh) 一种基于随机策略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JP2009234344A (ja) 撮像手段の調整装置および物体検出装置
JP2012073927A (ja) 運転支援装置
CN103383728A (zh) 使用环视系统的全速车道感测
CN105069411A (zh) 道路识别方法和装置
US20130156337A1 (en) Method for removing noise of image
CN104751138B (zh) 一种车载红外图像彩色化辅助驾驶系统
US20220014674A1 (en) Imaging system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a et al. A real-time rear view camera based obstacle detection
TWI498008B (zh) Method of Adjusting Camera Parameters of Whole - week Images
KR101865958B1 (ko) 속도 제한 표지판 인식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17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