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3287B -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3287B
CN102113287B CN200980129534.1A CN200980129534A CN102113287B CN 102113287 B CN102113287 B CN 102113287B CN 200980129534 A CN200980129534 A CN 200980129534A CN 102113287 B CN102113287 B CN 1021132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band
dft
frequency domain
data symbol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95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3287A (zh
Inventor
安俊基
李正薰
徐东延
金沂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5841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20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13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3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05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1Reduction thereof using phase offsets between sub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无线接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可用频带划分为多个子带;通过在所述子带的各个子带中单独执行傅立叶变换处理来根据多个数据符号序列生成多个频域序列;将所述频域序列中的各个频域序列单独地映射至相应子带;通过对映射至所述可用频带的所述多个频域序列执行傅立叶逆变换处理来生成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以及向接收机发送所述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

Description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支持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多载波频分多址(MC-FDMA)、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中的至少一个的无线通信系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减小峰均功率比(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的无线接入方法。
背景技术
图1A和图1B是分别例示了传统的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的发射机以及接收机的框图。OFDMA系统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案。OFDM方案将较高速率数据序列划分为多个较低速率数据序列,并且,利用多个正交子载波来同时发送多个低速率数据序列。OFDMA通过向各个用户提供可用子载波的一部分来实现多址。在上行链路中,发射机可用作用户设备(UE)的一部分,并且接收机可以用作基站的一部分。在下行链路中,发射机可用作基站的一部分,并且接收机可以用作用户设备(UE)的一部分。
如图1A所示,OFDMA发射机100包括:星座映射模块102、串/并(S/P)转换器104、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06、Nc点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模块108、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模块110、以及并/串(P/S)转换器112。上述公开的模块仅出于说明性目的,并且,如果需要OFDMA发射机100还可以包括附加模块。
以下详细描述OFDMA发射机100中的信号处理。首先,通过星座映射模块102来将比特流调制到数据符号序列中。通过对从介质访问控制(MAC)层接收到的数据块执行多种信号处理,来获取该比特流。例如,可以对从MAC层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信道编码、交织、加扰等。如果需要也可以将数据块称为“传输块”。可以考虑信道状态、缓冲器状态、所需的服务质量(QoS)等来确定调制方案。然而,调制方案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二相相移键控(BPSK)、四相相移键控(QPSK)、以及n-正交幅度调制(n-QAM)。其后,通过S/P转换器104将串行数据符号序列转换为Nu个并行数据符号序列。将Nu个数据符号映射至位于全部Nc个子载波中的所分配的Nu个子载波,并且,通过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06来向Nc-Nu个其余子载波分别填充“0”。然后,通过Nc点IFFT模块108来将映射至频域的数据符号转换为时域序列。其后,为了减小符号间干扰(ISI)以及载波间干扰(ICI),循环前缀模块110通过向该时域序列添加循环前缀(CP)来生成OFDMA符号。通过P/S转换器112来将并行的OFDMA符号转换为串行的OFDMA符号,并且,在经过必要的处理之后,将串行的OFDMA符号传送至接收机。将前一UE使用后所遗留的Nc-Nu个其余子载波中的可用子载波分配给后一UE,使得后一UE通过该可用子载波来发送数据。
如图1B所示,接收机120包括:串/并(S/P)转换器122、Nc点快速傅立叶变换(Nc点FFT)模块124、子载波至符号映射模块126、并/串(P/S)转换器128、以及星座解映射模块130。接收机120的信号处理步骤的次序与发射机100的信号处理步骤的次序相反。
发明内容
OFDMA方案具有多种优选的特性,例如,较高的频谱效率以及针对多径影响的鲁棒性等。然而,OFDMA方案最差的缺点是较高的峰均功率比(PAPR)。较高的PAPR是由添加了相同相位的各个子载波所造成的。PAPR与一个UE发送信号所使用的子载波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大,并且按照大约95%的可靠度等级收敛至大约8dB的范围。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希望出现较高的PAPR,并且较高的PAPR会使系统性能或吞吐量劣化。在OFDMA符号中,较高的峰值功率在功率放大过程期间工作在非线性区域,或者,在这种功率放大处理期间固定(或剪取(clip))在预定值。因而,较高的峰值功率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信号质量的劣化以及信号失真,所以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信道估计、数据检测等。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其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以及缺点所导致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减小发射机所需的功率放大器工作范围来增大功率放大器的效率的无线接入方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提供良好的性能并减小传输信号的PAPR的无线接入方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确保调度的灵活度的无线接入方案。
由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所实现的技术主题并不仅限于以下的技术主题,并且,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并未介绍的其它技术主题。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的及特征将在以下的说明书中部分地进行阐述,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通过对以下说明书进行研究而部分地变得明了,或者可以通过对本发明的实践而得知。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在此具体实施和广泛描述的,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无线接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可用的频带划分为多个子带;通过在所述子带的各个子带中单独地执行傅立叶变换处理来根据多个数据符号序列生成多个频域序列;将所述频域序列中的各个频域序列单独地映射至相应子带;通过对映射至所述可用频带的所述多个频域序列执行傅立叶逆变换处理,来生成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以及向接收机发送所述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
包含在所述子带的各个子带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可以是单独确定的,其中,所述子载波的数量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是半静态变化的。
所述多个子带中的至少多个子带可以在逻辑上彼此相邻,但是在物理上彼此间隔。
所述各个子带可以使用不同的中心载波。
此时,通过单独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处理,可以将所述数据符号序列中的各个数据符号序列转换为相应的频域序列。此时,可以通过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处理来实现FFT。优选的是,可以在各个子带单独地确定DFT的大小,并且,DFT的大小可以等于相应的数据符号序列的长度。所述多个数据符号序列可以根据同一数据块或不同的数据块而得到。
可将至少一个频域序列连续地映射至相应子带中。而且,可将至少一个频域序列不连续地映射至相应子带中。此时,可将所述至少一个频域序列单独地划分为两个或更多个组,并且,可将各个组连续地映射至相应子带中。此时,可以单独地确定同一子带中的多个组之间的距离。此外,可以单独地确定同一子带中的各个组的大小。此外,可将各个组的大小设置为预定单元的倍数。
可以在各个子带中对映射至所述可用频带的所述多个频域序列单独地进行傅立叶逆变换。
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可以通过利用在各个子带中确定的多个射频(RF)模块来发送。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无线接入的发射机,该发射机包括:第一转换模块,其用于通过对第一数据符号序列执行傅立叶变换来生成第一频域序列;第二转换模块,其用于通过对第二数据符号序列执行傅立叶变换来生成第二频域序列;映射模块,其用于在可用频带中将所述第一频域序列单独地映射至第一子带并且将所述第二频域序列单独地映射至第二子带;逆变换模块,其用于通过对映射至所述可用频带的多个频域序列执行傅立叶逆变换来生成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以及射频RF模块,其用于向接收机发送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
此时,包含在所述第一子带中的子载波数量以及包含在所述第二子带中的子载波数量可以是彼此独立而确定的。所述第一子带与所述第二子带可以在逻辑上彼此相邻,但是在物理上彼此间隔。所述第一子带与所述第二子带可以利用不同的中心载波。
此时,通过单独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处理,可以将所述第一数字符号序列以及所述第二数字符号序列转换为相应的频域序列。此时,可以通过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处理来实现FFT。优选的是,可以在各个子带单独地确定DFT的大小,并且,DFT的大小可以等于相应的数据符号序列的长度。换言之,可以在频域中连续地生成所述频域序列。所述多个数据符号序列可以根据同一数据块或不同的数据块而得到。
此时,可将第一频域序列和/或第二频域序列连续地映射至相应子带中。可以将第一频域序列和/或第二频域序列不连续地映射至相应子带中。如果将所述频域序列不连续地映射至相应子带中,则可以将所述频域序列单独地划分为两个或更多个组,并且,可将各个组连续地映射至相应子带中。此时,可以单独地确定同一子带中的多个组之间的距离。此外,可以单独地确定同一子带中的各个组的大小。此外,可将各个组的大小设置为预定单元的倍数。
可以在第一子带与第二子带的各个子带中对映射至所述可用频带的所述多个频域序列单独地进行傅立叶逆变换。
一个或更多个传输符号可以通过利用在第一子带与第二子带的各个子带中确定的多个射频(RF)模块来发送。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发明的以上概述和以下详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理解。
从以上描述明显的是,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能够通过减小发射机所需的功率放大器工作范围来增大功率放大器的效率的无线接入方案。
其次,本发明提供了能够在提供令人满意的性能的同时减小传输信号的PAPR的无线接入方案。
再次,本发明提供了能够确保调度的灵活度的无线接入方案。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中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从而,本发明旨在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以及变型。
附图说明
所包含的附图用于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并入本申请而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例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本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A与图1B是分别例示了传统的OFDMA系统的发射机以及接收机的框图。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
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图4至图6是例示了用于载波聚合的发射机以及接收机的框图。
图7是例示了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多址(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
图8是例示了交织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
图9是例示了集中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
图10是例示了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
图11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
图12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
图13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利用在图11与图12中例示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来处理数据符号的方法的概念图。
图14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另一示例的框图。
图15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利用在图14中例示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来处理数据符号的方法的概念图。
图16示例性地示出了无线帧的结构。
图17示例性地示出了针对时隙的资源网格。
图18示出了利用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方案来向资源区域分配数据的方法。
图19示出了在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方案中测量PAPR的仿真结果。
图20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射机以及接收机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例示了其示例。只要可能,在全部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
参照图2,无线通信系统200包括多个基站(BS)210以及多个用户设备(UE)220。各个基站通常用作与一个或更多个用户设备(UE)通信的固定站。各个基站210向特定地理区域202提供一个或更多个服务。为了提高系统性能,可以将该特定区域划分为多个较小尺寸的区域204a、204b以及204c。各个较小尺寸的区域称为小区或扇区,并且可以由基站收发机子系统(BTS)提供。在3GPP系统中,可以将各个划分区域称为小区。根据上下文,小区或扇区可以表示BTS和/或划分区域。用户设备(UE)220通常分散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并且在其中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是移动的。各个用户设备(UE)在特定时刻可以通过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来与一个或更多个基站通信。上行链路是从各个用户设备至各个基站的通信链路,并且下行链路是从各个基站至各个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了简洁,图2仅示出了上行传输。
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载波聚合。“载波聚合”表示将多个频率块用作一个较大的逻辑频带、以为无线通信系统提供更宽的频率带宽的方法。
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带宽(系统BW)包括100MHz的带宽,作为逻辑带宽。整个系统带宽包括5个基本频率块,并且各个基本频率块中具有20MHz的带宽。各个基本频率块包括在物理上彼此相继的一个或更多个相继子载波。以下,将基本频率块称为“频率块”。虽然在本发明中假设频带具有相同带宽,但是,所公开的假设仅出于说明性的目的,并且各个频率块可以具有不同的大小。例如,各个频率块可以具有1.25MHz带宽、2.5MHz带宽、5MHz带宽、10MHz带宽以及20MHz带宽中的任一带宽,或者具有对应于以上带宽的倍数的带宽。虽然在图3中各个频率块彼此相继,但是,仅基于逻辑概念而示出图3,并且各个频率块在物理上可以是相继的或是彼此间隔。可以将不同的中心载波应用至各个频率块,或者可以将一个公共中心载波应用至在物理上彼此相继的频率块。例如,如果假设图3中的全部频率块是在物理上彼此相继的,则可以使用中心载波A。另外,例如,如果假设各个频率块在物理上彼此并不相继,则各个频率块可以分别使用中心载波A、中心载波B等。
当通过频率聚合扩展整个系统带宽时,基于频率块来定义用于与各个用户设备通信的频带。用户设备A(UE A)可以使用100MHz带宽(指示了整个系统带宽),并且利用全部五个频率块来与基站通信。UE B1至UE B5中的各个UE可以仅使用20MHz带宽,并且利用一个频率块与基站通信。UE C1以及UE C2中的各个UE可以分别使用40MHz带宽,并且利用两个频率块与基站通信。这两个频率块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可以相继,或者彼此不相继。UE C1可以使用彼此不相继的两个频率块,并且UE C2可以使用彼此相继的两个频率块。
图4至图6是例示了用于载波聚合的发射机以及接收机的框图。在图4至图6中,PHY 0、PHY 1、...、PHY n-1表示各个频率块的物理层(PHY)。载波0、载波1、...、载波n-1分别表示中心载波。虽然这些附图例示了各个频率块使用不同的中心载波,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物理上彼此相继的多个频率块中也可以使用同一中心载波。
如图4所示,在(a)发射机中,一个介质访问控制(MAC)实体管理并操作多个频率块。MAC实体表示在MAC层中实现的功能单元/功能块。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3GPPLTE)系统中,MAC层通过传输信道连接至物理层(较低层),并且通过逻辑信道连接至无线链路控制(RLC)层(较高层)。MAC层支持用于将多个逻辑信道映射至多个传输信道的功能、资源调度、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操作等。将通过传输信道传送至物理层的数据块称为“传输块”。传输块对应于MAC层的调度器向物理层发送数据时所分配的最小数据单元。为了描述方便并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如果需要本发明可以一起使用术语“数据块”及另一术语“传输块”。虽然图4仅为了针对本发明的说明性目的而示出了基于频率块来传送传输快,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可以基于多个频率块来传送这种传输块。
如图5所示,在(a)发射机中,一个MAC实体管理并操作一个频率块。换言之,MAC层与物理层一对一地彼此映射。如图6所示,在(a)发射机中,多个MAC实体中的第一MAC实体管理并操作一个频率块,并且第二MAC实体管理并操作两个或更多个频率块。也就是说,在图6中例示的发射机利用图4与图5的混合结构来管理并执行频率聚合。因此,MAC层与物理层之间可以具有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映射关系。在图4至图6中,将(b)接收机配置为具有与(a)发射机的结构相反的另一结构。
无线通信系统利用多种多址技术来与多个用户通信。可以使用作为典型多址技术的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因为OFDMA适合于高速数据传输,所以OFDMA通常用作针对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多址接入技术。然而,OFDMA会引起信号质量劣化以及信号失真。具体地说,在功率放大器的性能与可用功率受限的上行传输中,较高的PAPR会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因此,正在讨论用于在OFDMA中改善PAPR特性的方法。
图7A与图7B是例示了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多址(DFT-s-OFDMA)发射机以及DFT-s-OFDMA接收机的示例的框图。因为DFT-s-OFDMA方案按照与OFDMA方案不同的方式在频域上对多个数据符号(即,数据符号序列)进行扩频,所以DFT-s-OFDMA方案与OFDMA方案不同。与OFDMA方案相比,DFT-s-OFDMA方案可以极大地减小传输信号的PAPR。DFT-s-OFDMA方案也可以称为SC-FDMA方案。为了描述方便并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如果需要可以一起使用“DFT-s-OFDMA方案”与“SC-FDMA方案”。
如图7A所示,DFT-s-OFDMA发射机700包括:星座映射模块702、串/并(S/P)转换器704、Nu点FFT扩频模块706、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708、Nc点IFFT模块710、循环前缀模块712、以及并/串(P/S)转换器714。上述公开的模块仅出于说明性目的,并且,DFT-s-OFDMA发射机700还可以包括附加模块。如果需要,可以将上述模块中的一些模块集成在一个功能中,所以一些模块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模块中。此时,Nu是FFT扩频模块输入大小,并表示所调度的子载波的数量。Nc表示在系统带宽(系统BW)中存在的子载波的总数。因此,根据在各个调度时刻所调度的数据符号的数量,Nu值及其关联的DFT输入/输出(I/O)大小可以在Nu≤Nc的范围内变化。
以下详细描述DFT-s-OFDMA发射机700的信号处理步骤。首先,通过星座映射模块702将比特流调制到数据符号序列中。如果需要,对比特流、数据符号序列、调制方案等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1的描述。其后,通过S/P转换器704将串行数据符号序列转换为Nu个并行数据符号序列。由Nu点FFT扩频模块706通过相同大小的FFT处理,将Nu长度的并行数据符号序列转换为Nu长度的频域序列。Nu点FFT扩频模块706利用与数据符号序列的大小相同的FFT大小来执行信号处理,所以将数据符号序列转换为频域中相继序列。可以通过Nu点DFT处理来实现FFT处理。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如果需要,可以一起使用FFT与DFT,并且可以一起使用DFT处理与DFT扩频或DFT预编码。其后,将Nu长度的频域序列映射至从总计Nc个子载波中的所分配的Nu个子载波,并且,通过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708来向Nc-Nu个其余子载波分别填充“0”。通过Nc点IFFT模块710来将映射至Nc个子载波的序列转换为Nc长度的时域序列。为了减小符号间干扰(ISI)与载波间干扰(ICI),通过循环前缀模块712来将时域序列中的最后Np个采样复制并填充至时域序列的前面,以设置循环前缀(CP)。所生成的时域序列可以对应于一个传输符号,并且可以通过P/S转换器714将其转换为串行序列。其后,通过向上变频(frequency up-conversion)等将来该串行序列传送至接收机。另一UE(即,后一UE)获得从前一UE使用后所遗留的Nc-Nu个其余子载波中的可用子载波的分配,所以后一UE利用所分配的可用子载波来传送数据。
参照下式来描述关于DFT预编码的详细步骤。应用至DFT扩频模块的数据符号序列可以表示为d(0)、...、d(Msymb-1)。可以根据调制方案而将各个数据符号表示为实数或复数。DFT扩频模块一次处理Nu个数据符号,所以将数据符号序列划分为Msymb/Nu个组。Msymb/Nu个组中的各个组可以最终形成DFT-s-OFDMA符号。可以通过下式1来处理应用至DFT扩频模块的数据符号。
[式1]
D ( l · N u + k ) = 1 N u Σ i = 0 N u - 1 d ( l · N u + i ) e - j 2 π · i · k N u
k=0,...,Nu-1
l=0,...,Msymb/Nu-1
通过DFT预编码,生成了由d(0)、...、d(Msymb-1)表示的频域序列。频域序列的各个值决定了所映射的子载波的大小与相位。指示了DFT扩频模块的幅度的Nu等于所调度的子载波的数量。为了使得这种DFT操作更加简单,可以针对Nu给出以下限制。
[式2]
N u = 2 α 2 · 3 α 3 · 5 α 5
在式2中,α2、α3或α5是大于等于“0”的整数。
如图7B所示,接收机720包括:S/P转换器722、Nc点FFT模块724、子载波至符号映射模块726、Nu点IFFT解扩模块728、P/S转换器730、以及星座解映射模块732。接收机720的信号处理步骤被配置为与发射机700的信号处理步骤相反,并且对其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7A。
根据用于将由DFT预编码所生成的频域序列映射至子载波的方法,将DFT-s-OFDMA方案划分为多个细分DFT-s-OFDMA方案。例如,交织式DFT-s-OFDMA方案、集中式DFT-s-OFDMA方案、集束式(clustered)DFT-s-OFDMA方案等可以用作这种细分DFT-s-OFDMA方案,并且以下将基于子载波映射方案来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图8是例示了交织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如果需要,也可以将在图8中例示的交织式DFT-s-OFDMA方案称为交织式FDMA(IFDMA:InterleavedFDMA)或分布式FDMA(DFDMA:Distributed FDMA)。为了方便描述,假设图8的发射机800包括:串/并(S/P)转换器804、Nu点DFT模块806、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808、以及Nc点IFFT模块810。这里,Nu是所调度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Nc是包含在系统带宽(系统BW)中的子载波的总数。参照图8,通过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808按照同一距离来将由DFT模块806所生成的频域序列映射至包含在系统带宽中的子载波。与OFDMA方案相比,在图8中例示的交织式DFT-s-OFDMA方案可以极大地减小传输信号的PAPR。根据图8的交织式DFT-s-OFDMA方案,由于按照DFT方案所处理的数据符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系统带宽中,所以,图8的交织式DFT-s-OFDMA方案在发送或接收数据时可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然而,图8的方案不能通过具有良好无线信道响应特性的特定频率带宽而发送和/或接收数据,来使用能够获得性能增益的频率选择性调度。此外,由于图8的方案需要执行关于整个系统带宽的信道估计,所以,当所调度的资源量较少时图8的方案效率较低。
图9是例示了集中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如果需要,图9的集中式DFT-s-OFDMA方案也可以称为集中式FDMA(LFDMA)、窄带FDMA(NFDMA)、经典FDMA(CFDMA:Classical FDMA)、或者FDMA。为了方便描述,假设图9的发射机900包括:串/并(S/P)转换器904、Nu点DFT模块906、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908、以及Nc点IFFT模块910。这里,Nu是所调度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Nc是包含在系统带宽(系统BW)中的子载波的总数。参照图9,将由DFT模块906所生成的频域序列映射至包含在系统带宽中的相继子载波。换言之,将长度为Nu的频域序列映射至Nu个相继子载波。与OFDMA方案相比,图9的集中式DFT-s-OFDMA方案仍然具有较低的PAPR。此外,图9的集中式DFT-s-OFDMA方案可以在基于DFT-s-OFDMA方案获得PAPR增益的同时执行频率选择性调度。然而,集中式DFT-s-OFDMA方案在特定时刻仅可以通过相继子载波来发送数据,所以会不可避免地劣化调度的灵活度。例如,在特定时刻当发射机与接收机在彼此间隔的多个频域中具有良好的无线信道响应特性时,图9的集中式DFT-s-OFDMA方案不能同时向这些彼此间隔的多个频域发送数据。
图10是例示了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为了方便描述,假设图10的发射机1000包括:串/并(S/P)转换器1004、Nu点DFT扩频模块1006、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008、以及Nc点IFFT模块1010。这里,Nu是所调度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Nc是包含在系统带宽(系统BW)中的子载波的总数。参照图10,通过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008按照不规则的间隔来将由DFT模块1006所生成的频域序列不连续地映射至频带。可以理解的是,当将集中式DFT-s-OFDMA方案独立地应用至彼此间隔的多个频域时,实现了图10的集束式DFT-s-OFDMA方案。将集中式DFT-s-OFDMA方案所应用的各个频带称为“集束(cluster)”。集束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继子载波。因此,在图10的方案中,将多个DFT预编码后的数据符号映射至包含于M个集束(这些集束在频率轴上彼此分离,其中M≥1)的各个集束的相继子载波。图10示例性地示出了三个集束的情况。各个集束的大小(即,子载波的数量)可以彼此相等,或可以单独确定。如果M大于等于1,则传输信号的PAPR值比集中式DFT-s-OFDMA方案的PAPR值更高。相反,如果将M设置为较小的合适范围内的特定值,则仍然可以确保PAPR小于OFDMA方案的PAPR,并且,根据图10的集束式DFT-s-OFDMA方案,可以提高调度的灵活度。
虽然DFT-s-OFDMA方案确保PAPR值小于OFDMA方案的PAPR值,但是与单载波系统相比,DFT-s-OFDMA方案的PAPR值仍然较高。为了更快更多地传送数据,无线通信系统演进为能够通过宽带区域来发送并接收数据的改进系统。例如,虽然3GPP LTE(Release-8)系统支持最大20MHz的带宽,但是,用于实现第四代通信的3GPP LTE-Advanced(Release-9)系统设计为支持最大100MHz的带宽。这样,在能够通过宽带区域来发送并接收数据的系统中在整个系统带宽上执行DFT方案的情况中,在发射机的复杂度方面会发生意外问题。具体地说,如果发射机用作用户设备(UE),则较高PAPR及系统复杂度的影响会显著增大。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这种方法,该方法用于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整个系统带宽划分为N个子带(其中N>1),在N个子带中的各个子带上单独执行DFT处理,并且通过单独子带来发送数据。虽然基站可以使用整个系统带宽,但是,由于用户设备(UE)的性能或策略的限制,用户设备(UE)仅可以使用整个系统带宽的一部分带宽。因此,用户设备将可用系统带宽划分为多个子带。为了方便描述,如果需要,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系统带宽与可用系统带宽可以一起使用,并且可以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分析。在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共享关于各个子带的信息。
优选的是,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宽带系统。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宽带系统可以包括能够支持大于20MHz带宽的频率带宽的系统。例如,宽带系统可以包括支持大于20MHz带宽且支持最大100MHz带宽的系统。此外,宽带系统可以包括使用多个频率块(利用载波聚合)的系统。本发明的宽带系统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包括3GPPLTE-Advanced(Release-9)系统以及IEEE 802.16m系统。
在本发明中,对于将多个数据符号序列(这些数据符号序列通过独立DFT处理而在频域中扩频)映射至子载波的方法而言,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本发明可以使用交织式DFT-s-OFDMA方案、集中式DFT-s-OFDMA方案、集束式DFT-s-OFDMA方案等。然而,考虑到调度的灵活度与系统复杂度,优选的是,在各个DFT处理结束之后使用集束式DFT-s-OFDMA方案。此外,可将各个独立DFT处理与相应的独立IFFT处理相结合。也就是说,在各个子带中执行独立DFT/IFFT处理,这实现了数据传输。通过参照集束式DFT-s-OFDMA方案来描述稍后描述的实施方式。为了方便描述,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的方案称为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方案。
图11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在图11中,假设将DFT/IFFT处理应用至各个子带。为了方便描述,假设在图11中例示的发射机1100包括:串/并(S/P)转换器1104a至1104c、DFT扩频模块1106a至1106c、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108、以及IFFT模块1110a至1110c。
如图11所示,将整个系统带宽划分为三个子带。此时,单个子带可以具有相同大小或不同大小。各个子带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继子载波,并且各个子带可以在物理上彼此相邻或彼此间隔。在基于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各个子带可以对应于各个频率块。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将集束式DFT-s-OFDMA方案单独地应用于各个子带。因此,发射机1100需要三个彼此独立工作的DFT处理。例如,发射机1100可以包括三个独立的DFT模块1106a至1106c。另外,例如,发射机1100可以包括数量小于所确定的子带的数量的DFT模块,并且,可以通过对全部或若干DFT模块进行重用(re-use)来向各个子带提供独立的DFT处理。各个子带的子载波的数量可以是固定的,或可以半静态地确定。在该实施方式中,假设包含在第一子带(子带1)中的子载波的数量设置为Nc1,包含在第二子带(子带2)中的子载波的数量设置为Nc2,并且,包含在第三子带(子带3)中的子载波的数量设置为Nc3。分配至各个子带的数据符号的数量在每一调度时刻是可变的。在该实施方式中,假设调度给第一子带(子带1)的数据符号的数量设置为Nu1,调度给第二子带(子带2)的数据符号的数量设置为Nu2,并且,调度给第三子带(子带3)的数据符号的数量设置为Nu3
参照第一子带(子带1),通过S/P转换器1104a一次将第一数据符号序列转换为Nu1个并行数据符号。其后,通过第一DFT模块1106a将Nu1个数据符号在频域上进行扩频。第一DFT模块1106a的大小可以等于Nu1(其指示了输入数据符号的数量)。通过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108将由第一DFT模块1106a所生成的Nu1长度的频域序列映射至第一子带(子带1)的子载波。更具体地说,将这些频域序列映射至在第一子带(子带1)中确定的一个或更多个集束。如果在第一子带(子带1)中确定了多个集束,则可以独立确定各个集束的位置、大小以及数量。这些集束在频率轴上彼此间隔。可以利用基本集束单元(basic cluster unit)来指定各个集束的大小,以减小信令开销等。可以通过预定的资源分配单元或资源分配单元的倍数来确定基本集束单元。例如,可以基于3GPP系统中的资源块来定义基本集束单元。在3GPP系统中,根据循环前缀的类别而将资源块定义为(7个或6个SC-FDMA符号×12个子载波)。此外,可以考虑到第一子带(子带1)的带宽来确定基本集束单元的大小。例如,考虑到第一子带(子带1)的带宽,可以将基本集束单元的大小预定义为两个资源块、四个资源块、以及八个资源块中的任何一种。其后,在第一子带(子带1)中向除了这些集束以外的Nc1-Nu1个其余子载波分别填充“0”,通过Nc1点IFFT模块1110a将映射至第一子带(子带1)的信息转换为第一时域序列。第一时域序列可以对应于传输符号,并且在经过循环前缀添加处理等之后将其传送至接收机。按照Nu1个数据符号的间隔来生成传输符号,使得根据第一数据符号序列生成一个或更多个第一传输符号。
在第二子带(子带2)或第三子带(子带3)中的信号处理与第一子带(子带1)的信号处理相同,所以,对第二子带与第三子带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对第一子带(子带1)的描述。总之,在第二子带(子带2)中根据第二数据符号序列生成一个或更多个第二传输符号。在第三子带(子带3)中根据第三数据符号序列生成一个或更多个第三传输符号。在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方案中,通过各个子带所传送的数据符号可以属于不同的数据块。而且,通过包含于系统带宽中的若干或全部子带所传送的数据符号可以属于同一数据块。数据块是由MAC层的调度器在各个数据传输时刻分配给物理层的最小数据单元。在本发明中,如果需要,可以一起使用MAC层数据块与传输块。可以基于数据块来单独地实现物理层的重传处理。如果需要,可以将一个或更多个数据块集中到一个组中,使得可以通过同一重传处理来处理这些数据块。
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将在第一子带至第三子带(子带1至子带3)中分别生成的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例如,如果第一子带至第三子带(子带1至子带3)在物理上彼此相邻,则可以利用一个载波来将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更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初级频率转换处理将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处理为在频率轴上彼此相邻,并且,最终可以利用一个载波来将所生成的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发送至接收机。在图12中示出了这种传输符号的另一示例。
图12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示例的框图。在图12中,假设将DFT/IFFT处理应用至各个子带中的各个子带。为了方便描述,假设图12的发射机1200包括:串/并(S/P)转换器1204a至1204c、DFT模块1206a至1206c、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208、以及IFFT模块1210a至1210c。与图11相比,图12的发射机1200包括针对各个子带的向上变频模块1212a至1212c。向上变频模块1212a至1212c可以用作RF模块的一部分。图12的结构基本上与图11的结构相同,所以对图12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11。
与图11不同的是,利用不同的载波来将在第一子带至第三子带(子带1至子带3)中所生成的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例如,在多个子带在物理上并不彼此相邻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不同的载波来将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另外,例如,在多个子带在物理上彼此相邻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不同的载波来将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此时,图12的方案不需要执行使得第一传输符号至第三传输符号在频率轴上彼此相邻的初级向上变频处理。
图13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利用在图11与图12中例示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来处理数据符号的方法的概念图。为了方便描述,在图13中仅示出了关于两个子带的信号处理,并且在图13中也简单示出了由各个步骤所生成的序列。
参照图13,可以通过利用独立模块来同时且并行地执行关于各个子带的信号处理。而且,可以利用同一模块来重复地执行一些步骤。首先,将基于Nu1个单元的第一数据符号序列应用至第一DFT模块。将基于Nu2个单元的第二数据符号序列应用至第二DFT模块。以下,将应用至DFT模块的数据符号序列表示为{ds,n}。在以下描述中,“s”表示子带索引,并且“n”表示符号/序列索引。针对{d1,n}1310a进行Nu1点DFT处理,使得将{d1,n}1310a转换为Nu1长度的第一频域序列。类似的是,针对{d2,n}1310b进行Nu2点DFT处理,使得将{d2,n}1310b转换为Nu2长度的第二频域序列。以下,将由DFT模块所生成的频域序列表示为{Ds,n}。通过参照在图7A例示的方法来实现DFT预编码。
其后,将DFT预编码后的数据符号映射至子载波序列。以下,将针对整个系统带宽的子载波序列表示为{Zn},并且将针对各个子带的子载波序列表示为{Zs,n}。{Zn}1330由{Z1,n}1330a与{Z2,n}1330b组成。为了方便描述,如图13所示,由虚线来表示{Z1,n}1330a与{Z2,n}1330b之间的边界。{Zn}1330长度为Nc,其中Nc等于包含在系统带宽中的子载波的数量。
{Z1,n}1330a长度为Nc1,其中Nc1等于包含在第一子带(子带1)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Z2,n}1330b长度为Nc2,其中Nc2等于包含在第二子带(子带2)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其中Nc=Nc1+Nc2。利用集束式DFT-s-OFDMA方案来执行映射处理,并且将长度为Nu1的{D1,n}1320a映射至在{Z1,n}1330a中确定的一个或更多个集束。为了方便描述,由粗线来表示各个集束。向除了粗线所表示的集束以外的Nc1-Nu1个其余位置分别填充“0”。类似的是,将{D2,n}1320b映射至包含于{Z2,n}1330b中的集束,并且向除了这些集束以外的Nc2-Nu2个其余位置分别填充“0”。
其后,通过一个IFFT处理将{Z1,n}1330a转换为时域序列{z1,n}1340a,并且通过另一IFFT处理将{Z2,n}1330b转换为时域序列1340b。其后,从{z1,n}1340a或者{z2,n}1340b复制一些采样,然后将这些采样作为循环前缀添加至{z1,n}1340a或者{z2,n}1340b,从而生成了针对各个子带的传输符号。在经过并/串(P/S)转换、向上变频处理等之后,将各个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
图14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的另一示例的框图。在图14中,假设将DFT处理应用至各个子带,并且将一个IFFT处理应用至系统带宽。为了描述方便,在图14中假设发射机1400包括:串/并(S/P)转换器1404a至1404c、DFT模块1406a至1406c、符号至子载波映射模块1408、以及IFFT模块1410。与图11相比,在图14中例示的发射机1400仅包括一个IFFT模块1410。在图14中示出的上述模块与图11中的模块基本相同,所以对其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11。
图14的发射机1400在系统带宽上执行一个IFFT处理,从而在系统带宽内生成一个传输符号。作为参照,在图11与图12的情况下,将IFFT处理应用至各个子带,从而在各个子带内生成了传输符号。在时域中,由子载波间隔来确定传输符号的有用持续时长。如果假设在图11与图14中使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则与图11的采样时间相比,在图14中生成的传输符号在时域中的采样时间更短。
可以根据实现方式,通过利用一个或更多个载波来将由IFFT模块1410所生成的传输符号发送至接收机。例如,如果多个子带在物理上彼此相邻,则按照特定中心频率来对传输符号进行向上变频处理,然后将其传送至接收机。另外,例如,如果多个子带在物理上并不彼此相邻,则利用滤波器等来将传输符号划分为与各个子带相对应的多个传输符号,然后,利用多个载波来将所划分的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
图15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利用在图14中例示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发射机来处理数据符号的方法的概念图。为了方便描述,图15仅示出了关于两个子带的信号处理,并且简单示出了由各个步骤所生成的序列。对图15的详细描述与对图13的描述基本相同,对其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13。与图13相比,图15中,并没有在各个子带中执行IFFT处理,而是在整个系统带宽中执行IFFT处理。因此,通过IFFT处理来将与长度为Nc的{Zn}1530相对应的整个系统带宽的序列转换为时域序列{zn}1540a。其后,从{zn}1550复制一些采样,然后将这些采样作为循环前缀添加至{zn}1550,从而生成了针对整个系统带宽的传输符号。如果需要,可以利用滤波器等来将所生成的传输符号划分为针对各个子带的多个传输符号。其后,对这些传输符号进行并串转换、向上变频,并且将最终生成的传输符号传送至接收机。
图16示例性地示出了无线帧的结构。
参照图16,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并且各个子帧包括两个时隙。将传送各个子帧所需的持续时长称为传输时间间隔(TTI)。例如,可以将各个子帧的长度设置为1ms,并且将各个时隙的长度设置为0.5ms。各个时隙在时域中包括多个传输符号,在频域中包括多个资源块。仅出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公开了图16中例示的上述无线帧,并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包含在无线帧中的子帧的数量、包含在各个子帧中的时隙的数量、以及包含在各个时隙中的传输符号的数量进行修改。
图17示例性地示出了针对时隙的资源网格。虽然在图17中示出了上行时隙,但是,图17的结构也可以同样地应用于下行时隙。
参照图17,上行时隙在时域中包括多个SC-FDMA符号,并且在频域中包括多个资源块。虽然如图17所示上行时隙包括7个SC-FDMA符号并且资源块包括12个子载波,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上行时隙及资源块的范围不限于此。例如,包含在上行时隙中的SC-FDMA符号的数量可以根据循环前缀的长度而变化。将资源网格上的各个单元(element)称为资源单元。一个资源块包括12×7个资源单元。包含在上行时隙中的资源块的数量(NUL)取决于在小区中确定的上行传输带宽。
图18示出了利用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方案来向资源区域分配数据的方法。在图18中,水平轴是时域并且指示时隙,并且,垂直轴是频域并且指示基本集束单元。在图18中,可以由子帧来代替时隙。基本集束单元是构成集束的基本单位,并且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邻子载波。基本集束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资源块。然而,这种基本集束单元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可以将基本集束单元定义为两个资源块、四个资源块、或者八个资源块。
参照图18,系统带宽包括两个子带。在图18中,虽然第一子带(子带1)与第二子带(子带2)彼此间隔,但是,仅出于说明性目的而公开第一子带与第二子带(子带1与子带2)的这种配置,并且应当注意的是,第一子带(子带1)与第二子带(子带2)在必要时可以彼此相邻。包含在第一子带(子带1)中的子载波的数量以及包含在第二子带(子带2)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彼此独立地确定,并且,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是半静态地变化的。分配至第一子带(子带1)的数据符号的数量Nu1以及分配至第二子带(子带2)的数据符号的数量Nu2在各个调度时刻是可变的。为了方便描述,虽然在图18中仅示例性示出了两个子带,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系统带宽可以包括更多个子带。在能够支持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针对这种载波聚合,各个子带可以对应于各个频率块。
发射机对Nu1个数据符号执行Nu1点DFT预编码,并且将所生成的第一频域序列映射至第一子带(子带1)的集束。类似的是,发射机对Nu2个数据符号执行Nu2点DFT预编码,并且将所生成的第二频域序列映射至第二子带(子带2)的集束。可以彼此独立地确定这些集束的数量、大小、以及位置,并且这些设置在各个调度时刻是可变的。然而,考虑到系统复杂度、PAPR等,也可以对包含在同一子带中的各个集束的大小(即,子载波的数量)进行限制。
参照第一子带(子带1),将Nu1个DFT预编码后的数据符号映射至第一时隙中的三个集束,并将其映射至第二时隙中的一个集束。参照第二子带(子带2),将Nu2个DFT预编码后的数据符号映射至第一时隙中的一个集束,并将其映射至第二时隙中的三个集束。通过第一子带(子带1)与第二子带(子带2)所传送的数据符号可以属于不同的数据块,或者也可以属于同一数据块。优选的是,通过第一子带(子带1)与第二子带(子带2)所传送的数据符号属于不同的数据块。例如,如果假设通过第一子带(子带1)所传送的数据符号属于第一数据块(数据块1),则通过第二子带(子带2)所传送的数据符号可以属于第一数据块或第二数据块(数据块1或2)。
图19示出了在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方案中测量PAPR的仿真结果。系统带宽包括2048个子载波,并且使用QPSK调制后的数据符号。假设系统带宽包括八个集束,并且这八个集束中的各个集束都具有相同的大小。此外,假设在图19中使用以下情况:没有划分系统带宽的情况;将系统带宽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子带的情况;将系统带宽划分为四个相等的子带的情况;以及将系统带宽划分为八个相等的子带的情况。在各个子带中独立地进行DFT-s-OFDMA处理。下表1中示出了仿真结果。
[表1]
在表1中,“SC/CL”表示“子载波/集束”。
参照表1,包含在集束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不会显著地影响PAPR,但是,可由DFT-s-OFDMA处理同时处理的集束的数量会影响PAPR。换言之,在由一个DFT-s-OFDMA处理对系统带宽进行处理的情况下,集束的数量的增大会导致PAPR的劣化。具体地说,根据OFDMA方案,考虑到PAPR通常按照95%的可靠度等级在大约8dB的范围内收敛,可以认为,如果不划分系统带宽,则考虑到OFDMA方案的PAPR,PAPR增益是相当小的。
相应地,因为能够用于资源分配的可用集束的数量在传统方法中受到限制,所以,传统方法不可能执行灵活的调度。相反,在将整个系统带宽划分为多个子带、并且在各个子带中执行DFT-s-OFDMA处理的情况下,减小了要处理的集束的数量,因而也显著地减小了PAPR。更具体地说,当将系统带宽划分为两个子带、四个子带以及八个子带时,所生成的PAPR比当没有划分系统带宽时所生成的PAPR在最大程度上分别低了7.65%、12.07%、以及23.61%。具体地说,如果假设基于OFDMA方案的PAPR是8dB,则由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所获得的PAPR分别对应于上述基于OFDMA的PAPR的87.38%、77.63%、以及72.12%,所以可以认为PAPR增益是相当大的。因此,通过利用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方案,本发明可以同时提供较低的PAPR以及灵活的调度。
图20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发射机以及接收机的框图。在下行链路中,发射机1810用作基站的一部分,并且接收机1850用作用户设备(UE)的一部分。在上行链路中,发射机1810用作用户设备(UE)的一部分,并且接收机1850用作基站的一部分。
参照图20,在发射机1810中,传输(Tx)数据与导频处理器(传输数据与导频处理器)1820对数据(例如,业务数据与信令)进行编码,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交织,并且对交织后的数据执行符号映射,从而生成数据符号。处理器1820生成导频符号,从而处理器1820对数据符号与导频符号进行复用。从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可以看出,数据符号是针对数据的调制符号,并且导频符号是针对导频的调制符号。可以由关于包含在星座图中的一个点的实数或复数来表示调制符号。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调制器1830利用在图11至图15中所例示的过程来生成传输符号。射频(RF)模块1832对传输符号执行多种处理(例如,模拟转换、放大、滤波、以及向上变频),从而生成要通过天线1834发射的RF信号。在接收机1850中,天线1852接收从发射机1810所传送的信号,并且向RF模块1854提供接收到的信号。RF模块1854对所接收到的信号执行多种操作(例如,滤波、放大、向下变频、以及数字化),并提供输入采样。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解调器1860对输入采样进行解调(例如,图11至图15的逆过程),并利用解调后的输入采样来提供数据值以及导频值。信道估计器1880根据接收到的导频值获得信道估计值。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解调器1860利用信道估计值来对接收到的数据值进行检测(或均衡),并且提供针对发射机1810的数据符号估计值。接收(Rx)数据处理器1870对数据符号估计值执行符号解映射、去交织、以及解码,并且提供解码后的数据。通常,在接收机1850中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解调器1860以及接收数据处理器1870与发射机1810中的混合Nx/集束式DFT-s-OFDMA调制器1830以及传输数据与导频处理器1820是彼此互补的。
控制器/处理器1840对发射机1810中的各种处理模块的操作进行控制并管理,并且控制器/处理器1890对接收机1850中的各种处理模块的操作进行控制并管理。存储器1842存储用于发射机1810的程序代码以及数据,并且存储器1892存储用于接收机1850的程序代码以及数据。
将本发明的构成元素和特征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各个构成元素或特征应当视为是可选的。可以实现各个构成元素或特征而无需与其它构成元素或特征进行组合。此外,可以将一些构成元素和/或特征彼此进行组合,以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改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的次序。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一些构成元素或特征可以包括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或者由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应构成元素或特征来代替。明显的是,可以将引用特定权利要求的一些权利要求与引用除了该特定权利要求以外的其它权利要求的另一些权利要求进行组合,以构成实施方式或者在提交本申请之后通过修改的方式来增加新的权利要求。
基于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关系公开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中,必要时也可以由基站的上级节点来执行由基站执行的特定操作。换言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可以由基站或者除了该基站之外的任何其它网络节点来执行使得基站与包括各种网络节点(包括该基站)在内的网络中的终端进行通信的各种操作。如果需要,术语“基站”可由“固定站”、“Node-B”、“eNode-B(eNB)”、或“接入点”所取代。如果需要,术语“终端”可由“用户设备(UE)”、“移动台(MS)”、或“移动用户台(MSS)”所取代。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硬件、固件、软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硬件配置中,可以由一个或更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等来实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在固件或软件配置中,可以由执行上述功能或操作的模块、过程、函数等来实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将软件代码存储于存储单元中,并由处理器来驱动。该存储单元位于处理器的内部或外部,并且可以通过各种公知方式来向处理器传送数据并从处理器接收数据。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与变型。因此,上述说明在各个方面应当被视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由对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确定,并且旨在将落入本发明的等同范围内的全部变化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至少支持SC-FDMA、MC-FDMA以及OFDMA中的至少一种的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可应用于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

Claims (7)

1.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DFT-s-OFDMA方案来发送无线信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置从整个带宽分配的多个子带;
通过在所述多个子带的各个子带中执行傅立叶变换处理来根据多个数据符号序列中的各个数据符号序列生成多个频域序列中的各个频域序列;
将所述多个频域序列中的各个频域序列映射至所述多个子带中的各个子带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集束,各个集束由相继子载波构成;
通过一次或更多次傅立叶逆变换处理,根据被映射的多个频域序列中的各个频域序列来生成多个时域序列中的各个时域序列;以及
发送多个无线信号中的各个无线信号,各个无线信号包括所述多个时域序列中的各个时域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子带在逻辑上彼此相邻,但是在物理上彼此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各个子带使用不同的中心载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单独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来将所述多个数据符号序列中的各个数据符号序列转换为所述多个频域序列中的各个频域序列,并且,各个DFT的大小等于输入数据符号序列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数据符号序列中的各个数据符号序列是根据多个介质访问控制MAC层数据块中的各个MAC层数据块得到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位于子带中的集束在频率轴上是彼此间隔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集束的大小设置为用于资源分配的基本单元的倍数。
CN200980129534.1A 2008-08-05 2009-07-10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 Active CN1021132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84109.4A CN104320234B (zh) 2008-08-05 2009-07-10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646608P 2008-08-05 2008-08-05
US61/086,466 2008-08-05
KR10-2009-0057042 2009-06-25
KR1020090057042A KR101513044B1 (ko) 2008-08-05 2009-06-25 Papr을 줄이기 위한 무선 접속 방식
PCT/KR2009/003794 WO2010016662A2 (en) 2008-08-05 2009-07-10 Radio access method for reduced papr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84109.4A Division CN104320234B (zh) 2008-08-05 2009-07-10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3287A CN102113287A (zh) 2011-06-29
CN102113287B true CN102113287B (zh) 2014-12-03

Family

ID=4208882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84109.4A Active CN104320234B (zh) 2008-08-05 2009-07-10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和设备
CN200980129534.1A Active CN102113287B (zh) 2008-08-05 2009-07-10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84109.4A Active CN104320234B (zh) 2008-08-05 2009-07-10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8526529B2 (zh)
EP (1) EP2277295B1 (zh)
KR (1) KR101513044B1 (zh)
CN (2) CN104320234B (zh)
WO (1) WO201001666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0390B2 (en) * 2000-11-22 2014-03-11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355720B2 (en) 2001-04-26 2019-07-16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istributed software-defined radio
US10931338B2 (en) 2001-04-26 2021-02-2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s
US10142082B1 (en) 2002-05-14 2018-11-27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re-coding in OFDM
US9628231B2 (en) 2002-05-14 2017-04-18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Spreading and precoding in OFDM
US10644916B1 (en) 2002-05-14 2020-05-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Spreading and precoding in OFDM
US11184037B1 (en) 2004-08-02 2021-11-2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emodulating and decoding carrier interferometry signals
US11381285B1 (en) 2004-08-02 2022-07-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Transmit pre-coding
US11552737B1 (en) 2004-08-02 2023-01-10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MIMO
US7936835B1 (en) * 2006-07-14 2011-05-03 Pmc-Sierra, Inc. Adaptive signal decompression
EP2317676A1 (en) * 2008-08-08 2011-05-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WO2010055676A1 (ja) * 2008-11-14 2010-05-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クラスタ配置設定方法
US10411846B1 (en) 2009-03-24 2019-09-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ulti-radio device for WLAN
US9226270B1 (en) * 2009-03-24 2015-12-2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ulti-radio device for WLAN
US8773969B1 (en) 2009-03-24 2014-07-0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ulti-radio device for WLAN
CN102365900B (zh) * 2009-03-30 2016-08-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
CN101924729B (zh) * 2009-06-16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制方法及装置
US9753884B2 (en) * 2009-09-30 2017-09-0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Radio-control board for software-defined radio platform
JP5528123B2 (ja) * 2010-01-05 2014-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2859957B (zh) * 2010-03-19 2016-06-01 奥菲迪乌姆有限公司 用于光纤非线性减轻的方法和装置
WO2012093899A2 (ko) * 2011-01-06 2012-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통신을 위한 신호 변조 방법 및 그 장치
KR101823188B1 (ko) * 2011-05-04 2018-01-29 마이크로소프트 테크놀로지 라이센싱, 엘엘씨 기지국을 위한 스펙트럼 할당 기법
KR102195872B1 (ko) 2011-10-13 2020-12-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989286B2 (en) 2011-11-10 2015-03-24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pping a transmission stream in a virtual baseband to a physical baseband with equalization
US9130711B2 (en) * 2011-11-10 2015-09-0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apping signals from a virtual frequency band to physical frequency bands
CN104995885A (zh) * 2013-02-05 2015-10-21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脉冲形状正交分频复用
WO2015028851A1 (en) * 2013-08-24 2015-03-05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Tunable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JP6115416B2 (ja) * 2013-09-06 2017-04-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送信器、光受信器、光伝送システム、光送信方法、光受信方法、および光伝送方法
US9532253B2 (en) * 2013-09-26 2016-1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connectivity operation
US9209923B2 (en) 2013-11-06 2015-12-0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of OFDM signal
AU2014354845B2 (en) 2013-11-26 2019-05-02 Plus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dio frequency carrier aggregation
JP6224852B2 (ja) 2014-03-28 2017-11-0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機械タイプ通信を支援する無線接続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チャネル状態情報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US10917167B2 (en) 2015-05-29 2021-02-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C-CDMA with low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multi-carrier waveform
US10158458B2 (en) 2015-05-29 2018-12-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rtial collision multiple access
ES2749918T3 (es) 2015-09-28 2020-03-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reámbulo de acceso aleatorio para minimizar el retroceso de PA
CN106656892B (zh) * 2015-10-30 2020-04-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9462560B (zh) * 2015-11-23 202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102775B2 (en) 2015-11-26 2021-08-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block channelization for OFDM-based numerologies
CN107370701B (zh) 2016-05-11 2020-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号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7666455B (zh) * 2016-07-30 2021-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EP3282624B1 (en) * 2016-08-10 2019-05-15 Alcatel Lucent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to process a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US11032837B2 (en) 2017-01-05 2021-06-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device and a network nod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632002B (zh) * 2017-03-24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243773B1 (en) 2017-06-30 2019-03-26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Efficient peak-to-average-power reduction for OFDM and MIMO-OFDM
US10637705B1 (en) 2017-05-25 2020-04-28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eak-to-average-power reduction for OFDM multiple access
WO2019023283A1 (en) 2017-07-25 2019-01-31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EFFICIENT POWER CUT REDUCTION TO MEDIUM FOR OFDM AND MIMO-OFDM
US10523374B2 (en) * 2017-08-07 2019-12-31 Nokia Technologies Oy Repetition process cycling for grant-less or grant-based transmission
US10637544B1 (en) 2018-04-24 2020-04-28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istributed radio system
US10756790B2 (en) 2018-06-17 2020-08-2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istributed radio system
US11343823B2 (en) 2020-08-16 2022-05-24 Tybalt, Llc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US11917604B2 (en) 2019-01-25 2024-02-27 Tybalt, Llc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N113454964A (zh) 2019-01-25 2021-09-28 珍吉斯科姆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正交多址和非正交多址
US11121900B2 (en) * 2019-05-03 2021-09-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ize decomposition
WO2020242898A1 (en) 2019-05-26 2020-12-0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3748A (zh) * 2005-07-22 2008-07-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载波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5141B2 (ja) * 1999-07-13 2005-11-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
US7248559B2 (en) * 2001-10-17 2007-07-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cattered pilot patter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for MIMO-OFDM systems
US6791995B1 (en) * 2002-06-13 2004-09-14 Terayo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Multichannel, multimode DOCSIS headend receiver
AU2003247032A1 (en) * 2002-07-17 2004-02-0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ime-frequency interleaved mc-cdma for quasi-synchronous systems
KR100575980B1 (ko) * 2002-12-24 2006-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피크대 평균 전력비를 최소화시키는 장치 및 방법
US7551545B2 (en) * 2004-02-09 2009-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bband-based demodulation for an OFDM-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643740B1 (ko) * 2004-04-09 2006-1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기지국 구분을 위한 파일럿 코드 패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285226B2 (en) * 2004-05-07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eering diversity for an OFDM-based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6102745A1 (en) * 2005-03-30 2006-10-0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bining ofdm and transformed ofdm
KR101137329B1 (ko) 2005-06-15 2012-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의 부반송파 할당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8730877B2 (en) * 2005-06-16 2014-05-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and data transmission in a quasi-orthogonal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KR101216751B1 (ko) * 2006-02-07 2012-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식별자를 이용한 충돌 회피 방법
KR100913089B1 (ko) * 2006-02-07 2009-08-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파일럿 신호 전송 방법
US20070189151A1 (en) * 2006-02-10 2007-08-1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KR101227490B1 (ko) * 2006-03-13 2013-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최대 전력 대 평균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07122828A1 (ja) * 2006-04-25 2007-11-01 Nec Corporation パイロット信号伝送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7916775B2 (en) * 2006-06-16 2011-03-29 Lg Electronics Inc. Encoding uplink acknowledgments to downlink transmissions
US8509323B2 (en) * 2006-08-22 2013-08-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Resource allocation including a DC sub-carri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57221B2 (en) * 2006-09-08 2013-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transmission with localized spread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T2078402E (pt) * 2006-11-01 2012-03-30 Qualcomm Inc Utilização conjunta de esquemas de multiplexagem de portadora múltipla ou portadora única para comunicações sem fios
RU2437212C2 (ru) * 2006-11-06 2011-12-20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мощности и/или выбора скорости передачи для операций mimo/simo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 учетом par
EP1936851B1 (en) * 2006-12-18 2019-08-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hrough an up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68457B2 (en) * 2007-03-13 2011-1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multiple acknowledgments in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s
US8111731B2 (en) * 2007-04-04 2012-02-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ted Block scrambling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US7944981B2 (en) * 2007-05-31 2011-05-17 Motorola Mobility, Inc. Data transmission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23737B2 (en) * 2008-06-12 2012-07-17 Motorola Mobility, Inc. Adaptive DC sub-carrier handling in a receiver
WO2010015102A1 (en) * 2008-08-04 2010-02-11 Nxp B. V. An adaptive scheme to determine the sub-carrier spacing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KR101782645B1 (ko) * 2010-01-17 2017-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814394B1 (ko) * 2010-01-17 2018-0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5406382B2 (ja) * 2010-05-24 2014-02-0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不連続的なアップリンクリソース割当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3748A (zh) * 2005-07-22 2008-07-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载波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16662A3 (en) 2010-06-03
WO2010016662A2 (en) 2010-02-11
US9094158B2 (en) 2015-07-28
CN102113287A (zh) 2011-06-29
KR20100017049A (ko) 2010-02-16
EP2277295A2 (en) 2011-01-26
US20110135016A1 (en) 2011-06-09
EP2277295B1 (en) 2017-09-13
US20140023007A1 (en) 2014-01-23
CN104320234A (zh) 2015-01-28
CN104320234B (zh) 2017-07-28
US20150195840A1 (en) 2015-07-09
US9948438B2 (en) 2018-04-17
EP2277295A4 (en) 2012-07-18
US8526529B2 (en) 2013-09-03
KR101513044B1 (ko) 2015-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3287B (zh) 用于减小papr的无线接入方法
CN101356755B (zh) 导频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A2556948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subcarriers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 carriers
US834561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and transmitter
US895355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of a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N102833818B (zh)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及收发装置
USRE45902E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repetition coding
CN101218845B (zh)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导频信号序列分配方法
KR20120039520A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주파수 호핑 방법
CN101447961A (zh) 宽带无线通信中信号生成和信息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Ramadhan Overview and Comparison of Candidate 5G Waveforms: FBMC, UFMC and F-OFDM.
US2010032919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89965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20050007946A1 (en)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CN10241512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映射子带/微带的方法及其装置
USRE46039E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repetition coding
CN101124749B (zh) 用于抑制小区间干扰的无线多路接入系统
USRE47602E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repetition coding
Kedia BER and PAPR Analysis of OFDMA based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