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2992A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2992A
CN102112992A CN2009801303831A CN200980130383A CN102112992A CN 102112992 A CN102112992 A CN 102112992A CN 2009801303831 A CN2009801303831 A CN 2009801303831A CN 200980130383 A CN200980130383 A CN 200980130383A CN 102112992 A CN102112992 A CN 102112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der
operating system
command
command group
belo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03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康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12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29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8RFID or NFC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50Monitoring users, programs or devices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platforms, e.g. of processors, firmware or operating systems
    • G06F21/52Monitoring users, programs or devices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platforms, e.g. of processors, firmware or operating systems during program execution, e.g. stack integrity ; Preventing unwanted data erasure; Buffer overflow
    • G06F21/53Monitoring users, programs or devices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platforms, e.g. of processors, firmware or operating systems during program execution, e.g. stack integrity ; Preventing unwanted data erasure; Buffer overflow by executing in a restricted environment, e.g. sandbox or secure virtual machin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5Emulation; Interpretation; Software simulation, e.g. virtualisation or emulation of application or operating system execution engines
    • G06F9/45504Abstract machines for programme code execution, e.g. Java virtual machine [JVM], interpreters, emulators
    • G06F9/45508Runtime interpretation or emulation, e g. emulator loops, bytecode interpretation
    • G06F9/45512Command sh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4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cards, e.g. integrated circuit [IC] cards or magnetic cards
    • G06Q20/356Aspects of software for card payments
    • G06Q20/3563Software being resident on car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该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操作系统,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第二操作系统,执行属于与第一命令组不同的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以及确定单元,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到属于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时,该确定单元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一命令,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一应答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该确定单元将第一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以及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该确定单元向第二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命令,然后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应答作为从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的对第二命令的响应。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结合了能够进行信息记录和计算的集成电路的IC(集成电路)卡已经应用于实践。具体地,在集成电路中包括处理器并实现先进信息处理的IC卡(也被称为智能卡)如今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结算装置和个人识别装置而被广泛用于各种应用。
通常,一旦接收到从可与IC卡进行通信的外部装置发出的命令就执行IC卡上的信息处理。对于发送至IC卡的命令,存在各种类型命令,使IC卡执行信息输入和输出、计算、安全处理等。因此,目前开发的许多IC卡都结合有操作系统(下文中称为OS),该操作系统提供用于在其电路中执行这种命令组的平台。存在将多种OS结合到IC卡中以允许IC卡与符合不同规范的多个外部装置协作并扩展IC卡的多功能性的情况。
作为涉及结合了多个OS的IC卡的技术,已知有(例如)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所描述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接触IC卡的OS和非接触IC卡的OS结合到一个电路中并保持由每个OS管理的数据的链接信息,从而能够在这些OS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的技术。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管理每个单独命令的处理历史从而防止在由特定OS执行命令期间另一命令被另一OS执行的技术。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2-259922(A)
专利文献2:JP 2007-122289(A)
发明内容
然而,例如,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期望通过使用能够仅与IC卡的第一OS协作的协议来使用IC卡的第二OS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对第二OS进行修改来准备从第一OS接受命令的接口,则第二OS的安全级别降低。此外,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技术的应用提出向两个OS追加功能的需求,这会造成降低OS自身的多功能性或扩展性。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作出了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不降低OS的安全等级的情况下在OS之间调用命令的新颖的且改进的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操作系统,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第二操作系统,执行属于与第一命令组不同的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以及确定单元,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到属于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时,该确定单元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一命令,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一应答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该确定单元将第一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以及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该确定单元向第二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命令,然后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应答作为从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的对第二命令的响应。
此外,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属于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可以向第二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命令,而当从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第二应答作为对从外部装置接收的第二命令的响应时,确定单元可以将第二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
此外,第一操作系统可以包括命令转换单元,该单元将属于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
此外,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可以包含报头部和数据部,命令转换单元可以通过从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的数据部中提取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来转换命令。
此外,第一操作系统还可包括用于将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转换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的转换表,并且命令转换单元可以通过参照转换表并获取与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相关联的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来转换命令。
此外,第一操作系统可包括:第一命令转换单元,将属于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第二命令转换单元,将属于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另一命令。
此外,该通信装置可进一步包括第三操作系统,执行属于与第一命令组和第二命令组不同的第三命令组的命令,并且第一操作系统可包括将属于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的第一命令转换单元以及将属于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第三命令组的命令的第二命令转换单元。
此外,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二命令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确定单元可以在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操作系统之前根据预定的对应表重写用于识别第二操作系统的应用并包含在第二命令中的信息。
此外,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可以包含报头部和数据部,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二命令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确定单元可以仅在第二命令的报头部满足预先设置的预定条件时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操作系统。
此外,当即使在从第二命令被输入至第二操作系统开始过去预定的时间间隔之后没有从第二操作系统输出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应答的第二应答时,确定单元可以再次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操作系统。
此外,当此外,当在从第二命令被输入至第二操作系统开始经过预定的时间间隔之后仍没有从第二操作系统输出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的第二应答时,确定单元可以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表明发生错误的应答。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通信装置包括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的第一操作系统和执行属于与第一命令组不同的第二命令组的命令的第二操作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属于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时,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一命令;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一应答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将第一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向第二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命令;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从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的第二应答作为对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的第二命令的响应。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程序,用于使控制通信装置的计算机用作:第一操作系统,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第二操作系统,执行属于与第一命令组不同的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以及确定单元,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属于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时,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一命令,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一应答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将第一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以及当从第一操作系统输出属于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时,向第二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命令,然后向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应答作为从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的对第二命令的响应。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能够在OS之间调用命令而不降低OS的安全级别。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概况的模式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层的逻辑结构的框图。
图3A是示出命令格式的实例的示图。
图3B是示出应答格式的实例的示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操作系统的逻辑结构的框图。
图5A是用于示出通过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命令转换单元执行的命令转换处理的示图的前半部分。
图5B是用于示出通过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命令转换单元执行的命令转换处理的示图的后半部分。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操作系统的逻辑结构的框图。
图7是用于示出通信装置中的三条处理途径的示图。
图8是用于示出外部装置的类型与图7中的处理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传送目的地确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命令执行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命令执行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层的第一可选实例的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层的第二可选实例的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概况的示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操作系统的逻辑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中间层的逻辑结构的框图。
图17是示出通信装置的硬件结构的实例的框图。
参考标号列表
50       命令            52       命令报头部
54       命令数据部      60       应答
62       应答数据部      64       应答状态部
100、200 通信装置        110      通信单元
120、220 中间层          122、222 包翻译单元
124、224 确定单元        126、226 临时存储单元
128、228 存储控制单元    130      防火墙
132            条件保持单元        134     管理表
136            表操作单元          140、240第一操作系统
142            第一执行环境        144     第一命令翻译单元
146            第一命令执行单元    148     第一存储单元
150、250(A,B) 应用                152、252(A,B)命令转换单元
160            第二操作系统        162     第二执行环境
164            第二命令翻译单元    166     第二命令执行单元
168            第二存储单元        172、174应用
180            第三操作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注意,在此说明书和附图中,功能和构造基本上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将按以下顺序给出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
[1-1]通信装置的基本结构
[1-2]通信处理的流程实例
[1-3]第一可选实例
[1-4]第二可选实例
[2]第二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通信装置的基本结构
首先,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0的基本结构。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0的模式图。在图1中示出了外部装置10和通信装置100。
外部装置10是可以与通信装置100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例如,外部装置10可以为读取和写入记录在通信装置100上的信息的读取器/写入器。此外,外部装置10可以为通过使用安装在通信装置100上的功能来向用户提供任意应用的信息处理装置。
另一方面,通信装置100通常作为接触或非接触IC卡或IC芯片来实现。此外,通信装置100可以为包括在诸如蜂窝电话的信息通信终端中的通信模块。如稍后要描述的,通信装置100提供用于执行在其装置中记录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或者各种计算的命令组。然后,当从外部装置10输入命令时,通信装置100执行对应于该命令的处理并向外部装置10输出应答。
参照图1,通信装置100包括通信单元110、中间层120、防火墙(FW)130、第一操作系统(下文中称为第一OS)140、第二操作系统(下文中称为第二OS)160。
通信单元110是在通信装置100与外部装置10之间协调通信的通信接口。从外部装置10向通信装置100输入命令以及从通信装置100向外部装置10输出应答通过通信单元110来执行。例如,当通信装置100执行与外部装置10的非接触通信时,通信单元110可以被实现为符合标准规范(诸如NFC(近场通信))的通信接口。
中间层120是设置在通信单元110与第一OS 140、第二OS 160之间的逻辑层级。如稍后详细描述的,中间层120确定第一OS 140或第二OS160中的一个作为从外部装置10输入的命令的传送目的地,并传送命令。此外,中间层120将针对传送的命令而返回的应答输出至外部装置10,或者进一步将其传送至第一OS 140或第二OS 160中的一个。此外,在中间层120中设置对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的存储器等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装置。
设置防火墙130以防止在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之间直接执行数据访问或者命令输入和输出。在此实施方式中,实际上,通过包括在中间层120中的存储器控制装置而在逻辑上实现防火墙130,稍后对此进行描述。然而,例如可以通过在OS之间在物理上划分存储区域来实现防火墙130。
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根据输入命令执行通信装置100保持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以及预定计算。在此说明书中,在可在通信装置100中执行的命令中,由第一OS 140执行的一组命令被称为第一命令组,而由第二OS 160执行的一组命令被称为第二命令组。例如,第一OS 140可以为JaVa卡(注册商标)OS,而第二OS 160可以为Felica(注册商标)OS等。稍后将详细描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的具体结构。
上面参照图1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0的概况。下文中,描述中间层120、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中的每一个的详细结构。
图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中间层120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参照图2,中间层120包括包翻译单元122、确定单元124、临时存储单元126和存储控制单元128。
当通信单元110接收到通信包时,包翻译单元122翻译通信包的内容,并指示确定单元124针对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来确定命令的传送目的地。此时,从通信包获取的命令被存储在临时存储单元126中。
例如,确定单元124确定从外部装置接收的上述命令哪个是将被传送至第一OS 140的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下文中此命令称为第一命令)而哪个是将被传送至第二OS 160的属于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下文中此命令称为第二命令)。
图3A是示出由通信装置100接收的命令的格式实例的示图。参照图3A,命令50包括命令报头部52和命令数据部54。命令报头部52包含(例如)用于识别命令类型的命令代码、用于执行命令的参数等。另一方面,命令数据部54包含要被命令处理的数据等。此外,可通过对命令报头部52设置用于命令应用的选择的代码并且在命令数据部54中包括用于识别用于执行命令的应用的应用代码来实现选择应用的处理。
例如,确定单元124参照包含在报头部52中的命令代码,并且当其确定从外部装置10接收的上述命令是第一命令时,确定单元124向第一OS 140输入第一命令。然后,当此后从第一OS 140输出应答(下文中称为第一应答)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时,确定单元124将第一应答输出至包翻译单元122,使得该应答通过通信单元110传输至外部装置10。
图3B是示出从通信装置100传输的应答的格式实例的示图。参照图3B,应答60包括应答数据部62和状态部64。例如,应答数据部62包含作为执行命令的结果而获取或生成的数据等。另一方面,状态部64包含表示命令的执行是正常结束还是异常结束的状态信息。
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在确定单元124向第一OS 140输入第一命令之后,从第一OS 140输出将被传送至第二OS 160的第二命令而不是第一应答。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单元124(例如)通过参照包含在图3A中所示的命令报头部52中的命令代码来确定输出第二命令,并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OS 160。此后,当从第二OS 160输出应答(下文中此应答称为第二应答)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时,确定单元124向已经输出第二命令的第一OS 140输入第二应答,而不是将此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10。然后,当最终从第一OS 140输出第一应答时,确定单元124将第一应答输出至包翻译部122,使此应答通过通信单元110传输至外部装置10。
此外,当确定单元124确定从外部装置10接收的命令是第二命令时,其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OS 160。然后,当从第二OS 160输出第二应答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时,确定单元124将第二应答输出至包翻译单元122,使该应答通过通信单元110传输至外部装置10。例如,可以通过在临时存储单元126中临时存储用于确定传送目的地的标记值等来确定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的第二应答是被输入至第一OS 140还是被传输至外部装置10。
应当注意,例如,当在向第二OS 160输入第二命令开始经过预先限定的预定时间间隔之后仍没有从第二OS 160输出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的应答时,确定单元124可以再次向第二OS 160输入第二命令。可选地,例如,当在已经经过预定时间间隔之后仍没有输出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的应答时,确定单元124可以通过向第一OS 140输入包含指明超时的状态信息的应答来通知第一OS 140发生错误。
通过参照图2来继续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中间层120的描述。
临时存储单元126临时地存储在包翻译单元122与确定单元124之间以及在确定单元124与第一OS 140或第二OS 160之间交换的命令和应答、控制数据等。例如,临时存储单元126可通过使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来实现。
存储控制单元128控制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中的每一个的操作,以避免在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之间同时发生存储访问以及在通信装置100中发生故障。例如,存储控制单元128可通过使用已知的MMU(存储管理单元)来实现。可选地,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可以安装在物理上不同的IC芯片上,并且可以通过存储控制单元128控制对每个IC芯片的供电。
上面参照图2和图3描述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中间层120的详细结构。应当注意,中间层120可以被实现为通信装置100的核心。具体地,上述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的中间层120的公共管理功能组可以被实现为通信装置100的核心。
图4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第一OS 140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参照图4,第一OS 140包括第一执行环境142以及应用150A和150B。
第一执行环境142是为第一OS 140提供平台以执行第一命令组的软件组。第一执行环境142主要包括第一命令翻译单元144、第一命令执行单元146和第一存储单元148。
由中间层120的确定单元124输入至第一OS 140的第一命令首先通过第一命令翻译单元144被转换为可由通信装置100的CPU(中央处理单元)等执行的格式并被输出至第一存储单元148。然后,由第一命令执行单元146执行第一命令。
应用150(150A和150B)是通过第一命令的执行而在第一OS 140上操作的任意应用。术语“应用”涉及Java程序(applet)、仅包含较简单逻辑的软件等。例如,通过对第一命令的命令报头部52设置应用的命令选择的代码,基于包含在第一命令的命令数据部54中的应用代码等来确定执行应用150A和150B中的哪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当针对第一命令执行应用150A时,执行对应于应用150A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预定计算等,并且向中间层120的临时存储单元126输出第一应答。
另一方面,当针对第一命令执行应用150B时,通过包含在应用150B中的命令转换单元152将第一命令转换为第二命令,并且将该第二命令输出至中间层120的临时存储单元126。
例如,可通过图5A或图5中所示的技术来实现由命令转换单元152进行的命令转换。图5A和图5B是用于示出由命令转换单元152进行的命令转换处理的实例的示图。
在图5A中,第一命令50a的命令报头部52a包含表示该命令是第一命令的命令代码。此外,命令数据部54a包含构成转换后的第二命令的命令报头部的一系列信息。然后,命令转换单元152提取所输入第一命令50a的命令数据部54a并将其输出,从而将第一命令50a转换为第二命令。
另一方面,在图5B中,与图5A类似,第一命令50a的命令报头部52b包含表示该命令为第一命令的命令代码。此外,在命令转换单元152可用的存储区域中预先保存了命令转换表TBL1。然后,命令转换单元152从命令转换表TBL1中获取与包含在输入第一命令50b的命令报头部52b中的命令代码相关联的第二命令的命令代码并将其输出,从而将第一命令50b转换为第二命令。例如,在图5B的实例中,第一命令X1可以被转换为第二命令Y1,而第一命令X2可以被转换为第二命令Y2。
正如根据图4和图5的说明所理解的,当由第一OS 140执行第一命令时,从第一OS 140将第一应答或第二命令输出至中间层120。然后,如前所述,第一应答被传输至外部装置10,而第二命令被输入至第二OS 160。
图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第二OS 160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参照图6,第二OS 160包括第二执行环境162以及应用172和174。
第二执行环境162是为第二OS 160提供平台以执行第二命令组的软件组。第二执行环境162主要包括第二命令翻译单元164、第二命令执行单元166和第二存储单元168。
由中间层120的确定单元124输入至第二OS 160的第二命令首先由第二命令翻译单元164转换为可被通信装置100的CPU等执行的格式并被输出至第二存储单元168。然后,由第二命令执行单元166执行第二命令。
应用172和174是通过第二命令的执行在第二OS 160上操作的任意应用。在此实例中,当针对第二命令执行应用172或174时,执行对应于每个应用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预定计算等,并且向中间层120的临时存储单元126输出第二应答。例如,基于包含在第二命令的命令报头部52中的应用代码等来确定执行应用172和174中的哪一个。
当如上所述从外部装置10接收第二命令时,作为第二OS 160执行第二命令的结果的第二应答从中间层120经过通信单元110被传输至外部装置10。另一方面,当从第一OS 140输出第二命令时,由中间层120将第二应答输入至第一OS 140。
例如,从第二OS 160输出并输入至第一OS 140的第二应答由已经输出第二命令的应用150B来处理,并且作为包含第二命令的执行结果的第一应答被输出至中间层120。然后,将第一应答从中间层120经通信单元110传输至外部装置10。
应当注意,第一存储单元148和第二存储单元168可以是通过上述存储控制单元128的功能所虚拟划分的存储单元。具体地,可以通过物理上的单个记录装置来构造第一存储单元148和第二存储单元168。
[1-2]通信处理的流程实例
上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0的基本结构。总结上述描述,通信装置100的处理途径主要为图7所示的三条途径。
参照图7,第一处理途径是从外部装置10接收的命令被第一OS 140执行以及从第一OS 140输出的作为结果的第一应答被传输至外部装置10的途径(P1a、P1b)。
第二处理途径是从外部装置10接收的第一命令被第一OS 140转换为第二命令以及包含由第二OS 160执行第二命令的结果的第一应答从第一OS 140被输出并被传输至外部装置10的途径(P2a至P2d)。
第三处理途径是从外部装置10接收的第二命令被第二OS 160执行并且从第二OS 160输出的作为结果的第二应答被传输至外部装置的途径(P3a、P3b)。
假设外部装置10和通信装置100之间的通信协议仅支持第一命令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装置10被示出为图8中的外部装置10a。
图8中的外部装置10a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的第一处理途径P1来发布第一命令并使用在第一OS 140上操作的任意应用。另外,外部装置10a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的第二处理途径P2来发布第一命令并使用在第二OS 160上操作的任意应用。此时,外部装置10a看起来似乎仅第一命令被通信装置100执行。这意味着不需要为了向用户提供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的任意应用服务而对外部装置10a进行修改。
此外,在图8中还示出了与通信装置100之间的通信协议支持第二命令的外部装置10b。外部装置10b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的第三处理途径P3发布命令并使用在第二OS 160上操作的任意应用。此时,如果通信装置100的第二OS 160设置有用于接受来自第一OS 140的访问的专用接口,则通过外部装置10b进行连接的用户有可能滥用该接口。然而,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OS 160通常仅接受第二命令,所以第二OS 160的安全级别不会降低。
图9至图11是示出由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0进行的通信处理的实例的流程图。图9主要示出了通过中间层120的确定单元120进行的传送目的地确定处理的流程。
参照图9,通过经通信单元110从外部装置10接收通信包而触发的传送目的地确定处理开始(S1202)。接收到的通信包被写入临时存储单元126。
接下来,包翻译单元122翻译通信包的内容,并且当第一命令或第二命令包含在通信包中时,指示确定单元124确定命令的传送目的地(S1204)。
然后,例如,确定单元124通过参照接收到的命令的命令报头部52并识别该命令是第一命令还是第二命令来确定命令的传输目的地(S1206)。结果,当接收到的命令是第一命令时,确定单元124将第一命令输入至第一OS 140。此外,当接收到的命令是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124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OS 160。
一旦输入第一命令,第一OS 140就执行第一命令(S1208)。以下将参照图10详细描述由第一OS 140进行的第一命令的执行处理。
图10是部分地示出由第一OS 140进行的第一命令执行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参照图10,在图9的S1206之后,首先通过中间层120的存储控制单元128来许可对第一OS 140的存储器的访问(S1402)。
然后,第一OS 140中的接收到第一命令的第一命令翻译单元144翻译第一命令并将其转换为可执行的格式(S1404)。此外,第一命令执行单元146执行被转换为可执行格式的第一命令(S1406)。
在此步骤中,根据通过第一命令的执行而操作的应用150是否执行命令的转换来使处理进行分支(S1408)。例如,图4所示的应用150A生成第一应答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而不执行命令的转换(S1410)。在这种情况下,所生成的第一应答被写入中间层120的临时存储单元126。此后,处理转到图9的S1210。
另一方面,例如,图4所示的应用150B包括命令转换单元152。因此,当应用150B操作时,命令转换单元152将第一命令转换为第二命令(S1412)。在此步骤中生成的第二命令被写入中间层120的临时存储单元126。此后,处理转到图9的S1210。
描述返回到图9。当从第一OS 140输出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的应答时,确定单元124确定应将该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10还是传送至第二OS 160(S1210)。
此时,当从第一OS 140输出第一响应时,确定单元124经通信单元110将第一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10(S1212),并且通信装置100的一系列处理结束。另一方面,当从第一OS 140输出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124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OS 160。
然后,一旦输入第二命令,第二OS 160就执行第二命令(S1214)。下文中参照图11详细描述由第二OS 160进行的第二命令的执行处理。
图11是示出由第二OS 160进行的第二命令执行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参照图11,当作为图9的S1206或S1210中的确定结果而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OS 160时,首先,中间层120的存储控制单元128许可对第二OS 160的存储器进行访问(S1602)。
然后,第二OS 160中接收到第二命令的第二命令翻译单元164翻译第二命令,并将其转换为可执行的格式(S1604)。此外,第二命令执行单元166执行被转换为可执行格式的第二命令(S1606)。
然后,例如,由图6所示的应用172或174生成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的第二应答(S1608)。在此步骤中生成的第二应答被写入中间层120的临时存储单元126。此后,处理转到图9的S1216。
描述返回到图9。当从第二OS 160输出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的第二应答时,确定单元124确定应将该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10还是传送至第一OS 140(S1216)。
此时,当从外部装置10接收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124经通信单元110将第二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10(S1220),并且通信装置100进行的一系列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当从第一OS 140输出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124向第一OS 140输入第二应答。此时,例如,由已经输出第二命令的应用150B来处理第二应答。从而生成第一应答(S1218)。
然后,基于第二响应生成的第一响应经通信单元110传输至外部装置10(S1212),并且由通信装置100进行的一系列处理结束。
上面参照图9至图11描述了由通信装置100进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实例。应当注意,尽管在这里示出了由第一OS 140从第一命令转换的第二命令被第二OS 160执行而没有特别限制的实例,但可以对经中间层120在OS之间传送命令施加限制来作为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的可选实例。
[1-3]第一可选实例
图1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第一可选实例的中间层120的结构的框图。参照图12,根据可选实例的中间层120包括包翻译单元120、确定单元124、临时存储单元126、存储控制单元128和条件保持单元132。
条件保持单元132保持针对要被传送至第二OS 160的第二命令预先限定的条件。
首先,可以在条件保持单元132中保持在第二命令的命令报头部52中包含的命令代码中的、表示允许从第一OS 140传送的命令类型的命令代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从第一OS 140输出包含被条件保持单元132保持的命令代码的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124才将第二命令传送至第二OS 160。
此外,例如,可以在条件保持单元132中保持指定允许从第一OS 140调用的第二OS 160的应用的应用代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从第一OS140输出包含由条件保持单元132保持的应用代码时,确定单元124才可以将第二命令传送至第二OS 160。此外,确定单元124可以将第二命令传送至第二OS 160的相同应用,直到随后在条件保持单元132中选择了指定另一应用的应用代码。
因此,根据该可选实例,可以根据命令类型等来限制命令从第一OS140到第二OS 160的传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通信装置100的安全性。
应当注意,当确定单元124不传送从第一OS 140输出的第二命令时,例如,确定单元124可通过向第一OS 140返回包含预定错误代码的应答来通知第一OS 140关于该确定单元不对第二命令进行传送。
[1-4]第二可选实例
图13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第二可选实例的中间层120的结构的框图。参照图13,根据该可选实例的中间层120包括包翻译单元120、确定单元124、临时存储单元126、存储控制单元128、管理表134和表操作单元136。
例如,在管理表134中,以与任意外部特定代码(external specification code)一对一相关联的形式预先保持识别第二OS 160的应用的唯一应用代码。
然后,当向第二OS 160传送从第一OS 140输出的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124参照管理表134,将包含在第二命令中的外部特定代码重写至上述应用代码,然后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OS。具体地,在此可选实例中,管理表134用作对应表,其用于隐藏来自第一OS 140的第二OS 160的唯一应用代码。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特定代码还是识别第二OS 160的应用的代码,并且外部特定代码可以为(例如)使用字母和数字等的任意字符串。
表操作单元136是用于注册、改变或删除管理表134中的外部特定代码和应用代码的组合的接口。例如,表操作单元136经通信装置100从外部装置10接收不属于第一命令组和第二命令组的用于管理表操作的命令,并在管理表134中注册、改变或删除上述代码的组合。
根据该可选实例,对第一OS 140隐藏了识别第二OS 160的每个应用的唯一应用代码,而是可以指定预先在管理表134中注册的外部特定代码。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通信装置100的安全性,并减少第二OS 160的应用中变化对第一OS 140的影响。
上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根据该实施方式,如针对图8所描述的,通信装置100的第一OS 140和第二OS 160可以通过仅支持第一命令的装置来使用应用服务。这消除了在通信装置100和外部装置10之间支持多个通信协议的需求,从而扩展了通信装置100的多功能性。此外,因为不需要向每个OS提供用于接受来自另一OS的访间的特殊接口,所以OS的安全级别不会降低。
此外,可通过向中间层120提供命令的过滤传送装置而在OS之间的命令交换上施加限制。此外,可以在中间层120中隐藏第二OS 160执行命令所需的信息(诸如,应用代码)。这能够进一步提高通信装置100的安全性。
[2]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在通信装置100的第一OS 140中仅设置将第一命令转换为第二命令的一个装置的实例。然而,可以存在将第一命令转换为第二命令的多个装置。
图14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0的模式图。参照图14,通信装置200包括通信单元110、中间层220、防火墙130、第一OS 240、第二OS 160和第三OS 180。此外,通信装置200通过通信单元110连接至外部装置10。
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层220是置于通信单元110与第一OS 240、第二OS 160和第三OS 180之间的逻辑层级。中间层220将第一OS 240、第二OS 160和第三OS 180中的一个确定为从外部装置10输入的命令的传送目的地并传送命令。此外,中间层220将针对所传送命令返回的应答输出至外部装置10,或将该应答进一步传送至另一OS。此外,在中间层220中设置对第一OS 240、第二OS 160和第三OS 180的存储器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装置等。
第一OS 240、第二OS 160和第三OS 180根据输入命令执行由通信装置100保持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以及预定计算。具体地,第一OS 240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第二OS 160执行属于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以及第三OS 180执行属于第三命令组的第三命令。此外,如后面所描述的,第一OS 240包括将第一命令分别转换为第二命令和第三命令的两个命令转换装置。
另一方面,例如,第三OS 180包括与图6所示的第二OS的结构类似的执行环境和应用,并执行第三命令和输出第三应答。
图15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第一OS 240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参照图15,第一OS 240包括第一执行环境142以及应用250A和250B。第一执行环境142包括第一命令翻译单元144、第一命令执行单元146和第一存储单元148。此外,应用250A包括命令转换单元252A。应用250B包括命令转换单元252B。
应用250(250A和250B)是通过第一命令的执行在第一OS 240上操作的任意应用。例如,通过使用包含在第一命令的命令数据部54中的应用代码等的选择方法来确定执行应用250A和250B中的哪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命令转换单元252A将从中间层220输入的第一命令转换为要被第二OS 160执行的第二命令。此外,命令转换单元B将从中间层220输入的第一命令转换为要被第三OS 180执行的第三命令。例如,在使用图5所描述的,通过从命令数据部54a提取命令或者获取转换表中相关联的第二命令或第三命令等来执行命令的这种转换。
图1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中间层220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参照图16,中间层220包括包翻译单元222、确定单元224、临时存储单元226和存储控制单元228。
当通过通信单元110接收通信包时,包翻译单元222翻译通信包的内容并指示确定单元224针对第一OS 240、第二OS 160或第三OS 180确定命令的传送目的地。此时,从通信包获取的命令被存储在临时存储单元226中。
例如,确定单元224通过参照从外部装置10接收的命令的命令报头部52并根据包含在命令报头部52中的命令代码等来确定命令的传送目的地。例如,当确定单元224确定从外部装置10接收的命令是第一命令时,确定单元224向第一OS 240输入第一命令。然后,当此后从第一OS 240输出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响应的第一应答时,确定单元224向包翻译单元222输出第一应答,使该应答通过通信单元110被传输至外部装置10。
此外,例如,当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应答而输出第二命令时,确定单元224将第二命令输入至第二OS 160。然后,当从第二OS 160输出作为对第二命令的响应的第二应答时,确定单元224向输出了第二命令的第一OS 240输入第二应答,而不是将该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10。
此外,例如,当作为对第一命令的应答而输出第三命令时,确定单元224将第三命令输入至第三OS 180。然后,当从第三OS 180输出作为对第三命令的响应的第三应答时,确定单元224向输出了第三命令的第一OS 240输入第三应答,而不是将该应答传输至外部装置10。
临时存储单元226临时地存储在包翻译单元222与确定单元224之间以及在确定单元224与第一OS 240、第二OS 160或第三OS 180之间交换的命令和应答、控制数据等。
存储控制单元228控制对第一OS 240、第二OS 160和第三OS 180的存储器的访问,以避免在第一OS 240、第二OS 160和第三OS 180中同时发生存储器访问以及通信装置100中发生故障。
应当注意,尽管在图16总没有示出,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在此实施方式中通过向中间层220提供命令的过滤传送装置来对OS之间的命令交换施加限制。此外,可以对第一OS 240隐藏第二OS 160或第三OS 180执行命令所需的信息(诸如,应用代码)。
上面参照图14至图16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通信装置200中结合三个OS(如在此实施方式中)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为第一OS 240设置将第一命令分别转换为第二命令和第三命令的多个转换装置,可以通过仅支持第一命令的装置来使用由三个OS执行的应用服务。这消除了在通信装置200和外部装置10之间支持多个通信协议的需求,从而扩展了通信装置200的多功能性。此外,由于不需要为每个OS提供用于接受来自另一OS的访问的专用接口,所以OS的安全级别不会降低。
此外,并非如在此实施方式中一样地为每个OS设置命令转换装置,可行的是将由一个OS执行的命令组分为两组并设置对应于各个组的命令转换装置。例如,当第二OS 160支持用于无线电通信的命令组和用于有线通信的命令组时,第一OS 240可以包括将第一命令转换为用于无线电通信的命令的第一命令转换单元和将第一命令转换为用于有线通信的命令的第二命令转换单元。在这种结构中,例如,通过图12所示的中间层120结合命令过滤处理,能够实现比以OS为单位更详细的安全级别设置,并且进一步提高了通信装置200的安全性。
应该注意,根据在此说明书中描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系列处理通常由在设置于通信装置中的计算机上操作的软件来实施。图17是示出用其操作根据每个实施方式的一系列处理的硬件结构实例的框图。
在图17中,CPU 902控制通信装置的总体操作。在ROM(只读存储器)904中,存储了描述一系列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程序或数据。在RAM906中,临时存储要被CPU 902执行的程序、数据等。MMU 908控制从CPU 902对存储器的访问。此外,尽管在图17中没有示出,但可以通过结合诸如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来进一步存储追加的应用程序。
CPU 902、ROM 904、RAM 906和MMU 908通过总线910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912也连接至总线910。
输入/输出接口912是用于将CPU 902、ROM 904、RAM 906和MMU908与通信电路914相连接的接口。
通信电路914根据预定的通信协议与外部装置10进行通信包的传输和接收。例如,通信电路914可以支持符合ISO 14443的标准规范的非接触通信、符合ISO7816的标准规范的接触通信等。
上面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当然,同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找到各种修正例和变形例,但应该理解,它们将自然地归入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不需要根据流程图所示的顺序来执行用图9至图11描述的处理。每个处理步骤都可以包括并行或单独执行的处理。
此外,例如,每个OS的应用的数量不限于在此说明书中指出的数量。例如,通过上述重写EEPROM的内容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来追加或删除应用。

Claims (13)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操作系统,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
第二操作系统,执行属于与所述第一命令组不同的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以及
确定单元,
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到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时,所述确定单元向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入所述第一命令,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一应答作为对所述第一命令的响应时,所述确定单元将所述第一应答传输至所述外部装置,并且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作为对所述第一命令的响应时,所述确定单元向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入所述第二命令,然后向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应答作为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的对所述第二命令的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时,所述确定单元向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入所述第二命令,
当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第二应答作为对从所述外部装置接收的所述第二命令的响应时,所述确定单元将所述第二应答传输至所述外部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包括命令转换单元,所述命令转换单元将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命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命令包含报头部和数据部,
所述命令转换单元通过从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的数据部中提取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命令来转换命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还包括用于将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命令转换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命令的转换表,并且
所述命令转换单元通过参照所述转换表并获取与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相关联的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命令来转换命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包括:第一命令转换单元,将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以及第二命令转换单元,将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另一命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三操作系统,执行属于与所述第一命令组和所述第二命令组不同的第三命令组的命令,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包括,
第一命令转换单元,将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以及
第二命令转换单元,将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至少一个命令转换为属于所述第三命令组的命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所述第二命令作为对所述第一命令的响应时,所述确定单元在将所述第二命令输入至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前根据预定的对应表重写用于识别所述第二操作系统的应用并包含在所述第二命令中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命令包含报头部和数据部,并且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所述第二命令作为对所述第一命令的响应时,所述确定单元仅在所述第二命令的报头部满足预先设置的预定条件时将所述第二命令输入至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当在从所述第二命令被输入至所述第二操作系统开始经过预定的时间间隔之后仍没有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出作为对所述第二命令的响应的第二应答时,所述确定单元再次将所述第二命令输入至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当在从所述第二命令被输入至所述第二操作系统开始经过预定的时间间隔之后仍没有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出作为对所述第二命令的响应的第二应答时,所述确定单元向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入表明发生错误的应答。
12.一种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的第一操作系统和执行属于与所述第一命令组不同的第二命令组的命令的第二操作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属于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时,向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入所述第一命令;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一应答作为对所述第一命令的响应时,将所述第一应答传输至所述外部装置;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作为对所述第一命令的响应时,向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入所述第二命令;以及
向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入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的第二应答作为对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的所述第二命令的响应。
13.一种程序,用于使控制通信装置的计算机用作:
第一操作系统,执行属于第一命令组的命令;
第二操作系统,执行属于与所述第一命令组不同的第二命令组的命令;以及
确定单元,
当从外部装置接收属于所述第一命令组的第一命令时,向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入所述第一命令,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第一应答作为对所述第一命令的响应时,将第一应答传输至所述外部装置,以及
当从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出属于所述第二命令组的第二命令时,向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入所述第二命令,然后向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输入第二应答作为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输出的对所述第二命令的响应。
CN2009801303831A 2008-08-07 2009-06-17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Pending CN1021129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4231 2008-08-07
JP2008204231A JP2010039913A (ja) 2008-08-07 2008-08-07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CT/JP2009/061036 WO2010016332A1 (ja) 2008-08-07 2009-06-17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2992A true CN102112992A (zh) 2011-06-29

Family

ID=41663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03831A Pending CN102112992A (zh) 2008-08-07 2009-06-17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97203A1 (zh)
EP (1) EP2312488A1 (zh)
JP (1) JP2010039913A (zh)
CN (1) CN102112992A (zh)
BR (1) BRPI0915570A2 (zh)
RU (1) RU2512111C2 (zh)
WO (1) WO201001633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3112A (zh) * 2013-09-11 2016-03-3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7870823A (zh) * 2016-09-27 2018-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75777B2 (en) * 2011-03-08 2017-02-21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for performing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with an external device us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standards
JP6078515B2 (ja) * 2014-11-13 2017-02-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RU2565013C1 (ru) * 2014-12-12 2015-10-10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от имени которой выступа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корпорация по атомной энергии "Росатом"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с внешними устройствами и системами
KR20190046552A (ko) * 2017-10-26 2019-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514411A (ja) * 1997-08-28 2001-09-11 マイクロソフト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信頼できない実行可能コードに関するセキュリティ向上
JP2005275944A (ja) * 2004-03-25 2005-10-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情報記憶媒体、命令形式変換方法及び命令形式変換プログラム
JP2007034600A (ja) * 2005-07-26 2007-02-08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情報端末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99414A1 (en) * 1992-10-23 1994-04-24 James N. Ch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system performance data
JP4697917B2 (ja) * 2001-06-18 2011-06-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センサによりオペレー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を切り替え可能なicカードとそれに使用するicカード用リーダライタ
JP3727907B2 (ja) * 2002-06-28 2005-12-21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可能電子媒体の発行システム及び発行方法と携帯可能電子媒体
JP3958243B2 (ja) * 2003-04-14 2007-08-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Icカードおよびそのos起動方法
US7243237B2 (en) * 2003-05-02 2007-07-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cure communication with a keyboard or related device
JP4617683B2 (ja) * 2004-02-24 2011-0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携帯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メッセージ通信方法。
TWI258671B (en) * 2004-04-16 2006-07-21 Intervideo Digital Technology System for automatic downloading for data update in computer system with two ope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 thereof
US8274518B2 (en) * 2004-12-30 2012-09-25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irtualizing graphics subsystems
JP4585463B2 (ja) * 2006-02-15 2010-11-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仮想計算機システムを機能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US20070294707A1 (en) * 2006-06-15 2007-12-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Enhancing or replacing host operating system functionality by leveraging guest operating system functionality
JP2008176435A (ja) * 2007-01-17 2008-07-31 Hitachi Ltd 決済端末およびicカード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514411A (ja) * 1997-08-28 2001-09-11 マイクロソフト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信頼できない実行可能コードに関するセキュリティ向上
JP2005275944A (ja) * 2004-03-25 2005-10-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情報記憶媒体、命令形式変換方法及び命令形式変換プログラム
JP2007034600A (ja) * 2005-07-26 2007-02-08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情報端末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3112A (zh) * 2013-09-11 2016-03-3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5453112B (zh) * 2013-09-11 2018-11-0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7870823A (zh) * 2016-09-27 2018-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CN107870823B (zh) * 2016-09-27 2023-07-14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12488A1 (en) 2011-04-20
JP2010039913A (ja) 2010-02-18
WO2010016332A1 (ja) 2010-02-11
BRPI0915570A2 (pt) 2016-01-26
RU2011103428A (ru) 2012-08-10
RU2512111C2 (ru) 2014-04-10
US20110197203A1 (en)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2546B (zh) 近场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05407821U (zh) 近场通信设备
US2007006732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load and run software programs in data collection devices
CN101238478B (zh) 数据通信系统,执行ic卡功能的设备,控制该设备的方法以及信息处理终端
CN102112992A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程序
EP2809054B1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ransceiver for wireless data exchange
CN108141733B (zh) Nfc“拆分堆栈”体系架构
CN101470797B (zh) 信息处理装置、通信方法
CN101866434B (zh) 信息处理装置、方法和程序
CN102446284A (zh) Ic卡、可便携电子装置及ic卡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03414497A (zh) 为电子设备之间通信借助转发的控制方法和相应的设备
US2010025126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Selecting an Application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by Said Device
CN101957921A (zh) 射频识别应用信息的显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8152130A (ja) 通信デバイス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3544114A (zh) 基于单cpu卡的多m1卡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401113B (zh) 支持大尺寸存储器的ic芯片及其方法
CN101620758A (zh) 一种支持Web服务的智能卡
KR102624022B1 (ko)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EP3122084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supported by a cloud-based computer system
US20110191575A1 (en) Ic chip,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software module control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1119561A (zh) Gsm移动通信终端与sim卡之间的通信方法
CN112613872A (zh) 作为协议接口的类型4nfc标记
CN101621494A (zh) 一种支持Web服务的终端处理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0483468C (zh) 装有银行安全卡信息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信息处理方法
CN116170794B (zh) 一种用于智能卡在线空发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5877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5877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