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4895B -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4895B
CN102104895B CN200910242993.2A CN200910242993A CN102104895B CN 102104895 B CN102104895 B CN 102104895B CN 200910242993 A CN200910242993 A CN 200910242993A CN 102104895 B CN102104895 B CN 1021048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ime point
setting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429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4895A (zh
Inventor
孟德香
高鹏
何继伟
陈彦名
吴晓岩
宋智源
程楠
胡亚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4299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048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04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4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4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48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静态仿真,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际系统不接近、不准确的问题。该方法确定每条系统链路的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并确定该时间点上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当前确定的每条系统链路的当前测量信噪比,调整每条系统链路的调制编码方式,并且根据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从而使该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自适应编码方式,使仿真的结果更加准确,更接近实际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系统共存一般指同一区域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线网络同时工作的情况。在多系统共存研究中主要研究不同系统之间无线信号相互干扰的程度以及针对不同的干扰程度降低干扰的措施。 
现有技术对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共存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确定性分析方法以及仿真方法,其中确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为分析基站之间的干扰情况,该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基站之间“最坏”情况下的干扰,对于仿真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蒙特卡罗统计的仿真方法,但该仿真方法为静态仿真方法。 
静态仿真方法又称为快照法,每次“快照”对应不同的时间点。快照法具体为根据每次“快照”在对应的时间点上根据设置的系统参数分析网络的性能的方法。在每幅快照中根据移动台的统计规律分布,认为移动台的业务与状态在仿真时刻是固定的。移动台与网络建立链接的能力通过迭代过程计算确定。 
但是静态仿真中由于快照下的移动台之间没有关联关系,即不仿真移动台的运动模型,实际的功率控制过程以及移动台的接入过程,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静态仿真方法不能有效的仿真获取接近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仿真的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系统干扰共存中采用静态仿真,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际系统不接近、不准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包括: 
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根据移动通信系统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系统链路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以及 
根据确定的测量信噪比与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获取所述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其中,在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之前,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判断该时间点上的仿真类型,当所述仿真类型为单系统仿真时,进行所述的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步骤;否则,确定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且所述双系统仿真中为雷达系统干扰移动通信系统时,进行所述的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步骤,当所述双系统仿真为移动通信系统干扰雷达系统时,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根据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的仿真类型,当判断所述仿真类型为单系统仿真时,向所述确定模块发送进行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命令,当判断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且所述双系统仿真中为雷达系统干扰移动通信系统时,向所述确定模块发送进行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命令,当判断双系统仿真为移动通信系统干扰雷达系统时,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根据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 隔离距离; 
确定模块,用于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根据系统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系统链路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息系统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测量信噪比,与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获取所述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确定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并确定该时间点上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确定的每条系统链路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获取每条系统链路的调制编码方式,并且根据获取的调制编码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从而使该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自适应编码方式,使仿真的结果更加准确,更接近实际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过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仿真过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过程中雷达系统受干扰的仿真过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过程中移动通信系统受干扰的仿真过程;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为了有效的提高对系统干扰共存的仿真的准确性,提供了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确定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根据确定的测量信噪比及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获取该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确定的每条系统链路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获取每条系统链路的调制编码方式,并且根据获取的调制编码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从而使该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自适应编码方式,使仿真的结果更加准确,更接近实际系统。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过程,该过程包括: 
S101: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根据系统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系统链路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在确定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之前,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判断该时间点上的仿真类型,当所述仿真类型为单系统仿真时,进行所述的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步骤;否则,确定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且所述双系统仿真中为雷达系统干扰移动通信系统时,进行所述的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步骤,当所述双系统仿真为移动通信系统干扰雷达系统时,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根据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其中,确定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具体包括:根据该系统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系统链路传输衰落,确定在该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根据确定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确定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S102:根据确定的测量信噪比,与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获取所述当前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使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Coding,AMC)方式,针对该AMC方式,设置不同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并且每个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一种调制编码方式,其中设置的原则可以为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信噪比比较大时,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阶数比较高,反之,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阶数比较低。 
S103: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包括: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判断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否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当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时,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减小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否则,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增加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系统干扰共存包括: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当然也可以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干扰共存。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为双系统仿真,且为雷达系统受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时,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包括:根据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所述雷达系统接收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功率,及设置的干扰功率阈值,判断所述雷达系统是否受到干扰;统计设定时间长度内所述雷达系统受到干扰的次数,根据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及所 述设定时间长度内设定时间点的数量,确定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 
在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包括:将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与设置的概率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概率阈值时,则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否则,保持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不变。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对单个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当确定该仿真的类型为单系统仿真时,直接进行步骤S101以及之后的步骤,当确定该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时,当确定双系统仿真为移动通信系统干扰雷达系统时,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根据雷达系统接收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功率,记录雷达系统是否收到干扰,由于在每个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要进行调制编码方式及发射功率的调整,因此在每个时间点上都可以确定该雷达系统是否受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从而确定包括多个设定时间点的设定时间长度内,该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根据该概率确定是否在该设定时间长度后调整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的隔离距离,当为双系统仿真类型中雷达系统干扰移动通信系统时,直接进行步骤S101以及之后的步骤。 
上述过程中针对每个时间点上确定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每条系统链路的测量信噪比,根据该测量信噪比确定每个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针对每条系统链路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当然为了使移动通信系统发射功率的控制更加合理,可以根据每条系统链路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当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阶数高于设定阈值的系统链路数量满足设定条件时,则认为该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为最高阶,可以减小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否则,认为该移动通信系统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非最高阶,需要增加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例如该移动通信系统中某个上行系统链路,调制编码方式已达到最高阶,可以减小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台发射功率,否则,认为该移动通信系统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非最高阶,需要增加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的移 动台发射功率,但是不能超过其最大的发射功率,以此增高调制编码的阶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每条系统链路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调制编码效率,确定该时间点上各条系统链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概率。为了提高确定移动通信系统调制编码效率的准确性,也可以在设定的时间长度内,该设定时间长度内包括多个设定时间点,根据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确定该设定时间长度内,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概率,根据该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概率,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调制编码效率,确定该设定时间长度内移动通信系统调制编码的总效率。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方针方法中,考虑了移动通信系统的运动模型,以及雷达系统的运动模型,来保持连续两个时间点的关联关系,并且考虑了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以及功率控制的关系,并且基于业务性能优先的原则,即当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非最高阶时,基于业务性能最优原则,追求最大业务性能,如吞吐量、VIOP容量等,即通过增加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调整发射功率后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否到较高阶,基于每次调整,将该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编码方式调制最高阶,当该时间点上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阶数为最高阶时,基于功率最小原则,减小不必要的功率发射,降低网内及网间的干扰水平,即降低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为连续时间仿真或运动仿真,考虑了闭环功率控制,小区搜索,准入控制,开环控制,负载控制,软切换,下行功率平衡,外环功率控制,UE运动/静止状态,RRM事件报告等信息,从而使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更加符合实际的设置条件,并更接近网络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之间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时,可以在该仿 真过程中设置多个放置用户(Drop),即设置多个设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在每个Drop中包括多个快照(Snapshot),即在每个设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内包括多个设定时间点。其中在每次动态仿真中包含的Drop以及Snapshot的数量由动态仿真参数表格规定。各个Drop之间为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在每个Drop中连续的两个Snapshot通过业务模型、传输损耗以及移动台的运动模型等保持关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根据信道的变化采用最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其中信道的质量通过信噪比体现。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中,用户终端距离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比较近时,信道质量相对来说比较好,则可以采用高阶调制和较高的码率来实现高的传输速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吞吐量,当用户终端距离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比较远,或信道质量较差时,信道质量通过信噪比体现,则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低阶调制和较低的码率以保证传输系统链路的质量,从而使系统在多用户情况下,进行资源的最优化分配,并达到吞吐量最大或发射功率最低的目的。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调制编码效率的损失作为干扰保护的准则。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即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对信噪比的要求不同,移动通信系统在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的调整时,可以根据信道质量进行动态调整,并且还可以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同时在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时,该发射功率也会影响每条系统链路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因此通过移动通信系统中调制编码方式,以及发射功率的调整使得仿真的结果更加合理,更加准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也可以对单系统进行仿真。该单系统主要为移动通信系统,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仿真过程,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201:在动态仿真装置中设置初始化参数以及要求,其中该初始化参数包括:控制计数器的初始化,以及仿真控制参数的初始化,例如将Snapshot计数 器初始化,将Drop计数器初始化等,其中设置要求包括:设置仿真的类型为单系统仿真等。 
S202: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进行配置,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的匹配、发射功率的配置、调制编码方式的配置、性能、衰落等仿真参数的配置等。 
S203:针对该移动通信系统的仿真,判断当前Drop计数器的数值是否达到设置的第一阈值,其中第一阈值为每次仿真中对应的Drop的次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212,否则,进行步骤S204。 
S204:判断当前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是否达到设置的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为每个Drop内对应的快照的次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将Drop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进行步骤S203,否则,进行步骤S205。 
S205: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位置固定的情况下,设置用户终端的数量,每个用户终端的位置及采用的调度算法等,其中在设置每个用户终端的位置时,可以采用随机撒点的方式。 
S206:根据移动通信系统中每条系统链路的传输损耗,以及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的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每条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和干扰功率。 
S207:根据确定的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和干扰功率,确定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当前测量信噪比SINRmes_current。 
S208:针对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根据所述系统链路的当前测量信噪比,以及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将所述当前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该时间点所述系统链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S209:判断该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阶数是否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210,否则,进行步骤S211。 
S210:减小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的发射功率,将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之后进行步骤S204。 
S211:增加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的发射功率,将Snapshot 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之后进行步骤S204。 
S212:动态仿真过程结束。 
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每个Snapshot内,统计每条系统链路的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对每种调制编码方式进行计数,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每个Drop,统计该Drop中每条系统链路对应的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概率,根据该概率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调制编码效率,计算每个Drop内移动通信系统中总的调制编码效率,以此计算多次Drop的平均调制编码效率,并保存作为单系统仿真时确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平均调制编码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每两个或多个时间点,即每两个或多个Snapshot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阶数的平均值,根据该平均值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在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时,首先在动态仿真装置中需要设置受干扰系统,同时还要选择雷达系统中雷达的型号。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过程中当雷达系统受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时,该仿真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301:在动态仿真装置中设置初始化参数以及要求,其中该初始化参数包括:控制计数器的初始化,以及仿真控制参数的初始化,例如将Snapshot计数器初始化,将Drop计数器初始化等,其中设置要求包括:设置仿真的类型为双系统仿真等。 
S302:对移动通信系统及雷达系统的参数进行配置,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的配置、发射功率的配置、雷达型号的配置、调制编码方式的配置、性能、衰落等仿真参数的配置等。 
S303:根据配置的参数,判断当前是否为雷达系统受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304,否则,确定当前移动通信系统受到雷达系统的干扰,进行步骤S309。 
S304:判断当前Drop计数器的数值是否达到设置的第一阈值,,其中第一 阈值为每次仿真中对应的Drop的次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319,否则,进行步骤S305。 
S305:判断当前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是否达到设置的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为每个Drop内对应的快照的次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315,将Drop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进行步骤S304,否则,进行步骤S306。 
S306:根据确定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每条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以及和雷达建立的系统链路的传输损耗,传输衰落,确定雷达系统的接收干扰功率。 
S307:根据设置的干扰功率阈值,判断所述雷达系统是否受到干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308,否则,直接进行步骤S309。 
S308:对应该Snapshot记录雷达系统受干扰,将记录的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增加1。 
S309:根据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的传输损耗,以及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的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每条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和干扰功率。 
S310:根据确定的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和干扰功率,确定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当前测量信噪比SINRmes_current。 
S311:针对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根据所述系统链路的当前测量信噪比,以及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将所述当前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所述系统链路该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S312:判断该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阶数是否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313,否则,进行步骤S314。 
S313:减小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射功率,将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之后进行步骤S305。 
S314:增加下一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射功率,将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之后进行步骤S305。 
S315:统计该Drop内对应每个该Snapshot记录雷达系统是否受干扰的次 数,确定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 
S316:判断该确定的雷达受干扰的概率,是否大于设置的概率阈值,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317,否则,进行步骤S318。 
S317: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S318:保持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不变。 
S319:动态仿真过程结束。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针对每个Snapshot,确定雷达系统是否受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并根据每条系统链路的当前测量信噪比,调整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编码方式,以及发射功率,在下一个Snapshot中,根据移动通信系统该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以及发射功率,确定该移动通信系统是否干扰雷达系统,并继续对该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编码方式以及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根据整个Drop内每个Snapshot上确定的雷达系统是否受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确定该Drop内雷达系统受到移动通信系统干扰的概率,并根据该概率确定是否调整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的隔离距离。当调整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的隔离距离后,继续进行步骤S301。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每个Drop的每个Snapshot内记录的雷达是否受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从而统计该Drop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根据统计的受干扰的次数,及设置的次数阈值,确定雷达系统是否受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从而根据确定的结果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在上述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个Drop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确定是否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当然为了增加调整的准确性,也可以根据两个Drop或多个Drop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确定是否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该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双系统仿真中,移动通信系统受到雷达系统干扰时,该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过程,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401:在动态仿真装置中设置初始化参数以及要求,其中该初始化参数包括:控制计数器的初始化,以及仿真控制参数的初始化,例如将Snapshot计数器初始化,将Drop计数器初始化等,其中设置要求包括:设置仿真的类型为双系统仿真等。 
S402:对移动通信系统及雷达系统的参数进行配置,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的配置、发射功率的配置、雷达型号的配置、调制编码方式的配置、性能、衰落等仿真参数的配置等。 
S403:根据配置的参数,判断当前是否为移动通信系统受到雷达系统的干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404,否则,进行步骤S412。 
S404:判断当前Drop计数器的数值是否达到设置的第一阈值,其中第一阈值为每次仿真中对应的Drop的次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412,否则,进行步骤S405。 
S405:判断当前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是否达到设置的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为每个Drop内对应的快照的次数,当判断结果为是时,将Drop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进行步骤S404,否则,进行步骤S406。 
S406:根据每条系统链路的传输损耗,以及每条系统链路的传输衰落,确定对应的每条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和干扰功率。 
S407:根据确定的每条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和干扰功率,确定每条系统链路当前测量信噪比SINRmes_current。
S408:针对每条系统链路,根据所述系统链路的当前信噪比,以及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将所述当前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所述系统链路该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S409:判断该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否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行步骤S410,否则,进行步骤S411。 
S410:减小下一时间点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将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之后进行步骤S405。 
S411:增加下一时间点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将Snapshot计数器的数值增加1,之后进行步骤S405。 
S412:动态仿真过程结束。 
当上述两个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在每个Snapshot内,统计每条系统链路的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根据该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发射功率的使用效率,计算每个Snapshot内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发射功率的使用效率。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每个Drop,统计该Drop中每条系统链路每个时间点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概率,根据该概率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调制编码效率,计算每个Drop内移动通信系统中总的调制编码效率。以此计算多次Drop的平均调制编码效率,作为双系统仿真时确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平均调制编码效率。 
当确定了该双系统仿真中移动通信系统在多次Drop的平均调制编码效率,并根据保存的移动通信系统单系统仿真时确定的平均调制编码效率,确定受到了雷达干扰后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编码效率的损失,当该调制编码效率损失的概率大于设置的效率损失概率阈值时,则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继续进行步骤S401。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装置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51,用于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根据系统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系统链路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息系统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获取模块52,用于根据确定的测量信噪比,与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获取所述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控制模块53,用于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所述装置还包括: 
判断模块54,用于判断当前的仿真类型,当判断所述仿真类型为单系统仿真时,向确定模块发送进行确定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命令,当判断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且所述双系统仿真中为雷达系统干扰移动通信系统时,向确定模块发送进行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命令,当判断双系统仿真为移动通信系统干扰雷达系统时,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根据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所述判断模块54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541,用于根据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所述雷达系统接收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功率,及设置的干扰功率阈值,判断所述雷达系统是否受到干扰; 
确定单元542,用于统计设定时间长度内所述雷达系统受到干扰的次数,根据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及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的设定时间点的数量,确定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 
所述判断模块54还包括: 
比较单元543,用于将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与设置的概率阈值进行比较; 
第一调整单元544,用于确定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概率阈值时,则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确定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不大于设定的概率阈值时,保持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不变。 
所述确定模块51包括: 
功率确定单元511,用于根据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链路传输衰落,确定该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中该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 
信噪比确定单元512,用于根据确定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确定该系 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所述控制模块53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531,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判断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否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调整单元532,用于确定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时,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减小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非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时,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增加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所述装置还包括: 
效率确定模块55,用于根据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统计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概率,在所述设定的时间长度内,根据每条系统链路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概率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的效率,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所述移动通信系统调制编码总效率。 
当判断模块54判断移动通信系统受到雷达系统的干扰时,所述效率确定模块55还用于, 
针对每个所述设定的时间长度,根据保存的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移动通信系统单系统仿真时对应的调制编码总效率,及确定的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比编码总效率,确定每个时间长度内的效率损失,根据所述每个时间长度内的效率损失,及所述设定时间长度的数量,确定效率损失的概率;当所述效率损失的概率大于设置的效率损失概率阈值时,则向判断模块54发送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的命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确定移动通信系统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并确定该时间点上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 统的发射功率。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确定的每条系统链路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获取每条系统链路的调制编码方式,并且根据获取的调制编码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从而使该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自适应编码方式,使仿真的结果更加准确,更接近实际系统。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根据移动通信系统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链路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以及 
根据确定的测量信噪比与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获取所述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其中,在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之前,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判断该时间点上的仿真类型,当所述仿真类型为单系统仿真时,进行所述的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步骤;否则,确定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且所述双系统仿真中为雷达系统干扰移动通信系统时,进行所述的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步骤,当所述双系统仿真为移动通信系统干扰雷达系统时,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根据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干扰共存包括: 
移动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干扰共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的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所述雷达系统接收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功率,及设置的干扰功率阈值,判断所述雷达系统是否受到干扰; 
统计设定时间长度内所述雷达系统受到干扰的次数,根据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及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的设定时间点的数量,确定雷达系统受干 扰的概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包括: 
将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与设置的概率阈值进行比较; 
当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概率阈值时,则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否则,保持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不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包括: 
根据该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链路传输衰落,确定该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中该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 
根据确定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确定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包括: 
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判断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否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 
当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时,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减小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否则,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增加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统计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概率; 
在所述设定的时间长度内,根据每条系统链路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概 率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的效率,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所述移动通信系统调制编码总效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移动通信系统受到雷达系统的干扰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设定的时间长度,根据保存的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移动通信系统单系统仿真时对应的调制编码总效率,及确定的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比编码总效率,确定每个时间长度内的效率损失; 
根据所述每个时间长度内的效率损失,及所述设定时间长度的数量,确定效率损失的概率; 
当所述效率损失的概率大于设置的效率损失概率阈值时,则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9.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的仿真类型,当判断所述仿真类型为单系统仿真时,向确定模块发送进行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命令,当判断仿真类型为双系统仿真,且所述双系统仿真中为雷达系统干扰移动通信系统时,向所述确定模块发送进行确定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的命令,当判断双系统仿真为移动通信系统干扰雷达系统时,确定设定时间长度内,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根据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调整雷达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 
确定模块,用于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根据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链路传输衰落,确定移动通信息系统的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测量信噪比,与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区间,获取所述测量信噪比位于的信噪比阈值区间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每条系统链路在至少一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 编码方式,控制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的每个设定时间点上,所述雷达系统接收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功率,及设置的干扰功率阈值,判断所述雷达系统是否受到干扰; 
确定单元,用于统计设定时间长度内所述雷达系统受到干扰的次数,根据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次数,及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的设定时间点的数量,确定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还包括: 
比较单元,用于将确定的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与设置的概率阈值进行比较;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概率阈值时,则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确定所述雷达系统受干扰的概率不大于设定的概率阈值时,保持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不变。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功率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该系统链路的传输路径损耗和系统链路传输衰落,确定该时间点上移动通信系统中该系统链路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 
信噪比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载波功率以及干扰功率,确定该系统链路在该时间点上的测量信噪比。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判断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否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确定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为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时,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减小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该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非最高阶调制编码方式时,在下一个时间点上增加所述移 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效率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统计每条系统链路在每个时间点上对应的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概率,在所述设定的时间长度内,根据每条系统链路每种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概率以及每种调制编码方式的效率,确定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所述移动通信系统调制编码总效率。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判断模块判断移动通信系统受到雷达系统的干扰时,效率确定模块还用于,针对每个所述设定的时间长度,根据保存的所述设定时间长度内,移动通信系统单系统仿真时对应的调制编码总效率,及确定的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比编码总效率,确定每个时间长度内的效率损失,根据所述每个时间长度内的效率损失,及所述设定时间长度的数量,确定效率损失的概率;当所述效率损失的概率大于设置的效率损失概率阈值时,则向判断模块发送增加所述雷达系统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隔离距离的命令。 
CN200910242993.2A 2009-12-21 2009-12-21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21048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42993.2A CN102104895B (zh) 2009-12-21 2009-12-21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42993.2A CN102104895B (zh) 2009-12-21 2009-12-21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4895A CN102104895A (zh) 2011-06-22
CN102104895B true CN102104895B (zh) 2014-12-10

Family

ID=44157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42993.2A Active CN102104895B (zh) 2009-12-21 2009-12-21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048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8089B (zh) * 2011-08-24 2015-07-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仿真的方法和设备
CN103037382B (zh) * 2011-10-10 2015-08-1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规划仿真方法及装置
US9288009B2 (en) * 2012-07-09 2016-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dulation coding scheme selection for response frames in case of transmit power imbalance
CN103634057B (zh) * 2012-08-24 2016-03-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CN102957510B (zh) * 2012-09-14 2015-04-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sc-fde系统的amc方法
CN106792826B (zh) * 2016-12-30 2020-08-18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信号干扰分析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259A (zh) * 2007-01-29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功率控制的方法、系统及用户台
CN101335590A (zh) * 2008-07-17 2008-12-3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399630A (zh) * 2007-09-24 2009-04-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1572948A (zh) * 2009-06-09 2009-1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上行调度方法、基站及无线通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259A (zh) * 2007-01-29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功率控制的方法、系统及用户台
CN101399630A (zh) * 2007-09-24 2009-04-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1335590A (zh) * 2008-07-17 2008-12-3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72948A (zh) * 2009-06-09 2009-1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上行调度方法、基站及无线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4895A (zh) 201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1531B (zh) 测量配置及上报方法、装置和用户设备
KR101096324B1 (ko) 다수의 안테나 빔을 사용하여 다수의 이동 전화로 전송함으로써 공유된 다운 링크 무선 채널 감소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기지국
CN102325334B (zh) 处理量测间隙配置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US7979075B2 (en) Generation, deployment and use of tailored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tables
US849864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carrier to interference matrix based on subscriber calls
CN102104895B (zh)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Kerkouche et al. Node-based optimization of LoRa transmissions with Multi-Armed Bandit algorithms
EP3749002A1 (en) Small cell planning
EP2693796A1 (en) New cell planning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20060116148A (ko) 셀룰러 통신망의 캐리어의 전력을 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시스템
CN102869039B (zh) 一种基站调度方法和装置
US6952568B2 (en) Tracking power levels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1399562B (zh) 混合移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干扰防止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3249131B (zh) 一种基站下行发射功率自校准的方法和装置
US6253065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planning
CN103313337B (zh) 一种消除小区间下行干扰的方法
WO2003084267A1 (en) Estimating traffic distribu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823305A (zh) 通信控制方法、通信系统和管理服务器
CN107241754B (zh) 自适应上行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相应的功能单元
CN103079282A (zh)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KR20080039062A (ko) 과부하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0596223C (zh)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测试的方法
CN105101282A (zh) 发现信号测量的方法、装置及用户终端
IL229478A (en) Intervening detection and reducing wireless network interventions
CN103188700B (zh) 一种干扰识别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