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4057B -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4057B
CN103634057B CN201210307060.9A CN201210307060A CN103634057B CN 103634057 B CN103634057 B CN 103634057B CN 201210307060 A CN201210307060 A CN 201210307060A CN 103634057 B CN103634057 B CN 1036340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cyclic variable
circulation
performance index
power syste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70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4057A (zh
Inventor
郭志瑜
童鑫
杨宇
唐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21030706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340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34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4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4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40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用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的干扰仿真,以解决现有的仿真方法通用性较低,仿真效率低下的问题。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本申请的仿真方法通过简单地参数设置即可满足多种不同的仿真需求,通用性较高,仿真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静态仿真是评估两个系统间互干扰严重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基于蒙特卡罗原则实现。仿真中涉及两个系统:系统A和系统B,因此在仿真过程中既要考虑系统A对系统B的干扰情况,也要考虑系统B对系统A的干扰情况,但是两个方向的分析和仿真原理都是相同的,因此本申请中仅以系统A干扰系统B为例来说明其仿真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系统A称为干扰系统,系统B称为受扰系统。
系统A对系统B干扰的严重程度通过系统B的主要性能指标的性能损失来评估,即需要首先计算出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不考虑干扰系统的干扰)该性能指标的取值,然后计算出互干扰条件下(考虑干扰系统的干扰)同一性能指标的取值,最后通过比较这两个取值的差异(即性能损失)来评估干扰的严重程度。
目前,常用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为通过执行针对多次快照记录的计算,得到受扰系统性能指标的性能损失平均值来进行评估,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包括:
1、初始化,设置快照参数的初始值为0,最大值为n,并规定以性能指标a的性能损失进行评估。
2、分布基站,设置各个基站的坐标。
3、判断快照参数的值是否达到最大值n,若否,则执行步骤4,若是,则执行步骤8。
4、分布终端,并为每个终端选择合适的基站。
5、计算单系统条件下性能指标a的取值a1
6、计算互干扰条件下性能指标a的取值a2
7、将快照参数的值加1,并返回步骤3。
8、统计上述快照参数为不同取值的情况下得到的a1和a2,并分别计算a1和a2的平均值,依据所述a1和a2的平均值计算性能指标a的性能损失。
在仿真过程中,有时需要评估受扰系统的特定性能指标在某一仿真参数的多个不同取值下的损失情况,例如不同邻信道干扰比(AdjacentChannelInterferenceRatio,ACIR)取值下的互干扰仿真,不同系统间偏移距离下的互干扰仿真等。为了提高仿真效率,通常通过在图1所示仿真过程中添加相应的循环,依次取对应仿真参数的不同值来实现。但是,不同的仿真参数对仿真过程中各模块的影响不同,因此相应的循环应当添加到仿真过程的不同位置上。
因此,目前的仿真方法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仿真参数场景下的仿真,一旦仿真需求发生变化,则需要采用不同的仿真流程,由于仿真流程直接涉及平台的内部实现,因此需要修改核心代码。如果需要同时评估多个不同类型的仿真参数下的系统间干扰情况,利用现有的仿真方法和流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运行多个仿真才能得到最终结果。因此,目前的仿真方法通用性较低,导致仿真效率低下,同时修改程序的核心代码也会带来某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仿真方法通用性较低,并且仿真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用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的干扰仿真,包括:
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所述计算包括:
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
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优选的,所述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包括:
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1时,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3为常量;
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3时,设置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1为常量;
当设置循环变量S1和S3时,分别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以及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
优选的,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为单个性能指标或者为一组性能指标。
优选的,所述仿真流程包括:
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1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并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2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并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3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然后S3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S3循环结束,则将所述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并返回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循环变量S2的取值超过所述最大值,S2循环结束,则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S1循环结束,则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优选的,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之前,还包括:
依据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建立数据统计表;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1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行中,从第三列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3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所述数据统计表从第三列开始,循环变量S1与S3交叉的每个单元格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和S3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优选的,所述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包括:
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优选的,所述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包括:
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将计算出的所述Cbase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base相加,将相加后的Cbase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优选的,所述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包括:
计算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将计算出的所述Cintf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intf相加,将相加后的Cintf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优选的,在所述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之前,还包括:
将数据统计表的单元格中记录的每个Cbase和Cintf均除以所述循环变量S2的最大值得到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记录在对应的原单元格中。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装置,用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的干扰仿真,包括:
分类模块,用于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设置模块,用于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仿真模块,用于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其中,所述计算包括: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以及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优选的,所述设置模块包括: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1时,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3为常量;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3时,设置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1为常量;
第三设置单元,用于当设置循环变量S1和S3时,分别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以及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
优选的,所述仿真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结束时,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当循环变量S2的取值超过所述最大值,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结束时,将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第一判断单元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然后将S3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第三判断单元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结束时,将所述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第三判断单元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建立模块,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之前,依据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建立数据统计表;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1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行中,从第三列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3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所述数据统计表从第三列开始,循环变量S1与S3交叉的每个单元格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和S3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优选的,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包括:
第一分布子单元,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未结束时,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优选的,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
第二分布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第一记录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将计算出的所述Cbase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base相加,将相加后的Cbase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优选的,所述第三处理单元包括: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计算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第二记录子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将计算出的所述Cintf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intf相加,将相加后的Cintf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优选的,所述仿真模块还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在第二处理单元将所述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之前,将数据统计表的单元格中记录的每个Cbase和Cintf均除以所述循环变量S2的最大值得到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记录在对应的原单元格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
首先,本申请通过对仿真过程中的仿真循环变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通过上述分类,在一次仿真过程中,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如果同时设置S1和S3两重循环,则可以只通过一次仿真就计算出多组不同的(S1,S3)取值下的性能损失,如果只需要其中的一重循环,只需将另一重循环对应的仿真参数设置为常量即可。因此,利用本申请所述的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对于不同的仿真需求,无需修改核心代码或者执行多次仿真,只需通过简单地参数设置即可满足多种不同的仿真需求,仿真方法通用性较高,仿真效率高。
其次,本申请对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将其循环过程设置在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的步骤之后,从而解决了由于终端分布的随机性而导致的仿真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使仿真结果更加准确。
再次,本申请还将对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的循环过程设置在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的步骤之后,避免了对于所述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的重复计算,进一步提高了仿真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所述的具体的仿真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针对ACIR循环条件下的仿真流程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广播系统干扰蜂窝系统的仿真拓扑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针对系统间偏移距离循环条件下的仿真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那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装置中的仿真模块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所述的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中将仿真需求中的仿真循环变量进行了归并分类,通过对各类需求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良好通用性的仿真流程。基于该方法,只需通过简单的参数设置即可满足多种不同的仿真需求,而无需修改核心代码,提高了仿真效率。同时该方法还对仿真过程中仿真循环变量的循环位置进行了优化,减少了无效的重复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仿真效率和仿真的准确性。
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用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的干扰仿真。
需要说明的是,仿真中涉及两个系统:系统A和系统B,因此在仿真过程中既要考虑系统A对系统B的干扰情况,也要考虑系统B对系统A的干扰情况,但是两个方向的分析和仿真原理都是相同的,因此本申请中仅以系统A干扰系统B为例来说明其仿真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系统A称为干扰系统,系统B称为受扰系统。
由于网络制式的纷繁复杂,使得系统间的静态互干扰仿真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场景,例如,相同或不同制式的多个蜂窝系统之间的互干扰仿真;蜂窝系统与广播系统之间的互干扰仿真;蜂窝系统与卫星系统之间的互干扰仿真,等等,本申请对于具体的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并不加以限制。
所述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包括:
步骤S201,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在仿真过程中需要评估受扰系统的特定性能指标在某一仿真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仿真参数设置为仿真循环变量)的多个不同取值下的性能损失情况,如不同ACIR取值下的互干扰仿真,不同系统间偏移距离下的互干扰仿真,等等。
为了提高仿真效率,通常通过在仿真总体流程中添加相应的循环依次取该仿真参数的不同取值来实现。由于不同的仿真参数对仿真流程中各模块的影响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仿真参数,应将与其相应的循环过程添加到仿真流程的不同位置上。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根据仿真场景需求,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其中,所述快照循环变量S2为特定循环变量,该循环变量S2主要是为了在仿真过程中针对多次快照进行计算,然后取多次快照记录的平均值,从而可以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为可选循环变量,在仿真过程中可以设置针对S1和/或S3执行循环或者不执行循环。
步骤S202,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针对本次仿真,首先要设置仿真过程中所需的各个参数。
其中,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的过程为:设置所需的仿真循环变量(例如ACIR或者系统间偏移距离),并确定该循环变量的分类,即确定所设置的仿真循环变量为S1还是S3。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个仿真循环变量(S1或S3),还可以同时设置两个仿真循环变量(S1和S3)。
设置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的过程为:根据上述设置的循环变量S1和/或S3,设置具体的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
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的过程为:对于本次仿真过程,设置需要的快照记录的次数。通常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为0,其最大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即可(例如设置其最大值为20),本申请对具体的数值并不加以限制。
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过程为:设定在本次仿真过程中,通过哪些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来评估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干扰的严重程度。
对于不同的系统,其关注的性能指标可能是不同的,例如,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主要关注系统的平均吞吐量;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Division-Synchronization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SCDMA)系统主要关注系统容量(用户数);广播系统主要关注终端掉话率以及覆盖性能,等等。对于具体的指定性能指标C,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即可,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其中,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可以为单个性能指标,也可以为一组性能指标,即利用本实施例所述的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可以同时对一组性能指标进行计算。
步骤S203,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
其中,所述计算包括:
步骤1,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
步骤2,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由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干扰的严重程度通过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的性能损失来评估,因此,需要首先计算出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不考虑干扰系统的干扰)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然后计算出在互干扰条件下(考虑干扰系统的干扰)同一性能指标的取值,最后通过比较这两个取值的差异(即性能损失)来评估干扰的严重程度。
所述性能损失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计算:
C _ Loss = C base - C int f C base × 100 % (公式1)
其中,C代表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base代表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代表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性能指标C的取值;C_Loss代表性能指标C在受扰前后的性能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仿真过程中的仿真循环变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通过上述分类,在一次仿真过程中,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如果同时设置S1和S3两重循环,则可以只通过一次仿真就计算出多组不同的(S1,S3)取值下的性能损失,如果只需要其中的一重循环,只需将另一重循环对应的仿真参数设置为常量即可。因此,利用本申请所述的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对于不同的仿真需求,无需修改核心代码或者执行多次仿真,只需通过简单地参数设置即可满足多种不同的仿真需求,仿真方法通用性较高,仿真效率高。
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S301,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步骤S302,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其中,对于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的步骤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1时,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3为常量;
(2)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3时,设置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1为常量;
(3)当设置循环变量S1和S3时,分别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以及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了3重循环,除了S2循环是特定循环选项以外,S1循环和S3循环均为可选项,也就是说这两重循环是可配置的。如果同时设置S1和S3两重循环,则可以只通过一次仿真过程就计算出多组不同的(S1,S3)取值下的性能损失,如果只需要其中的一重循环,则只需将另一重循环对应的仿真循环变量设置为常量即可。
步骤S303,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
其中,所述计算包括:
步骤a,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
步骤b,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下面,对于具体的仿真流程进行描述,所述仿真流程包括:
步骤S3031,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1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并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2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并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3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然后S3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由于S1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因此S1循环应当设置在系统拓扑结构生成的相关模块(如基站分布、终端分布等)之前;S3是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同时其也不会影响单系统性能指标,因此S3循环应当设置在单系统性能指标计算模块之后;S2循环为快照循环,采用快照循环的原因是终端分布的随机性会影响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因此该循环应当置于基站分布和终端分布之间。
其中,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主要就是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主要包括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以及进行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的指定性能指标的计算等;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则主要是计算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的指定性能指标的计算。对于具体的过程,将在下面的具体实例中进行描述。
步骤S3032,如果S3循环结束,则将所述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并返回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对于在S3的所有取值的情况下,都计算出了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则S3循环结束,然后将快照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并返回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步骤S3033,如果循环变量S2的取值超过所述最大值,S2循环结束,则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循环变量S2的取值超过所述最大值,即对于设置的快照循环变量在所有取值的情况下都计算出了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则S2循环结束,然后将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例如,设置快照循环变量S2的最大值为10,则当S2的值为10时,当执行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并且判断出S3循环结束之后,将S2的取值加1,即S2的取值为11,此时返回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判断出S2的取值11超过所述最大值10,则说明S2循环结束。
步骤S3034,如果S1循环结束,则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如果对于在S1的所有取值的情况下,都计算出了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则S1循环结束,此时通过统计整个仿真过程中计算得到的Cbase和Cintf利用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公式1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在上述仿真流程中,所述的S1循环、S2循环和S3循环为嵌套循环,其中S1循环为最外层循环、S2循环为中间层循环、S3循环为最内层循环。当S1取第一个数值时,并且S2取初始值时,针对S3的所有取值进行循环;当S3循环结束时,S1取第一个数值,S2的数值加1,再次针对S3的所有取值进行循环;当S3循环结束时,S1取第一个数值,S2的数值再加1,再次针对S3的所有取值进行循环;当S2循环结束时,S1取第二个数值,然后依次执行上述过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上述过程中只需执行S1或S3中的一个循环,则直接将另一个仿真循环变量设置为常量即可。因此在仿真流程中,不执行判断被设置为常量的仿真循环变量的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直接执行与该仿真循环变量相关的操作即可。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所述的具体的仿真流程图,在执行所述仿真流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初始化,所述初始化的过程即为上述步骤S302中所述的,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过程,本申请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所述仿真流程包括:
步骤S401,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若是,则执行步骤S410,若否,则执行步骤S402。
步骤S402,执行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
步骤S403,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若是,则执行步骤S409,若否,则执行步骤S404。
步骤S404,执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
步骤S405,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若是,则执行步骤S408,若否,则执行步骤S406。
步骤S406,执行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
步骤S407,将S3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步骤S405。
步骤S408,将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并返回步骤S403。
步骤S409,对计算出的所有Cbase和Cintf分别计算在多次快照下的平均值,将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步骤S401。
本步骤通过采用对多次快照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数据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步骤S410,统计仿真过程中计算出的所有指定性能指标的Cbase和Cintf取值,分别利用Cbase和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C_Loss。
由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仿真流程与上述步骤S3031-步骤S3034的过程基本相似,具体过程参照上述的相关描述即可,本申请在此不在详细论述。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将其循环过程设置在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的步骤之后,从而解决了由于终端分布的随机性而导致的仿真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使仿真结果更加准确。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还将对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的循环过程设置在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的步骤之后,避免了对于所述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的重复计算,进一步提高了仿真效率。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对本申请所述的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在本实施例中,以两个LTE系统间的静态互干扰仿真为例,该实施例仍然只考虑系统A对系统B干扰的场景,其中A为干扰系统,B为受扰系统。
参照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S501,初始化。
所述初始化过程为对仿真循环变量进行分类的过程,即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步骤S502,循环变量设置。
所述循环变量设置的过程为: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其中,对于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是指根据仿真需求设置一重或者多重循环(S2快照循环为特定循环),根据循环变量的分类方法,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设置为S1,其循环流程应位于分布基站步骤之前;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设置为S3,其循环流程应位于拓扑生成的相关步骤之后。如果仿真中只需要设置一重循环,则另一个循环变量只需根据仿真假设设定为常量即可。
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的仿真需求,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循环变量设置即可满足要求,既无需同时维护多个流程,也无需临时修改核心代码。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本次仿真中的循环变量S1和S3分别为系统间偏移距离和ACIR。
首先,分别介绍一下系统间偏移距离和ACIR对于仿真流程的影响。
不同ACIR条件下的互干扰仿真:
ACIR是互干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衡量邻道干扰的大小。邻道干扰的大小取决于干扰系统的功率以及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之间的频率隔离。
ACIR可以用如下公式来简单表示:
(公式2)
邻道干扰本质上来讲是由于发射机和接收机射频特性不理想而造成的,因此ACIR的数值也与发射机和接收机两端的特性相关。
对干扰系统发射机而言,由于射频特性不理想,除了自身系统工作频带以外,还会有部分功率泄露到相邻频带上,泄露的严重程度通常用参数相邻频道泄漏比(AdjacentChannelLeakageRatio,ACLR)来表示。
ACLR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公式3)
上式中,带内辐射功率指干扰系统发射机在其工作频带内的辐射功率,而带外泄露功率则指泄露到相邻频带上的发射功率。在进行互干扰计算时,通过在受扰系统工作频带范围内对等效功率谱密度(以频谱辐射模板等形式给出)进行积分则可以求出泄漏到受扰系统工作频带内的干扰功率。
对于受扰系统接收机而言,由于其射频特性不理想,在接收其自身工作频带内的有效信号的同时,可能也会接收到相邻频带上的干扰信号。通常用邻道选择性(AdjacentChannelSelect,ACS)来表征接收机对邻道干扰功率的衰减程度。
ACS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公式4)
上式中,分子指在相邻信道上存在的干扰功率的数值,分母则指在该邻道上受扰系统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干扰功率大小,显然ACS表征了接收机在指定信道上接收有用信号的能力或者说接收机在指定信道上对干扰信号的衰减程度。
ACS通常只定义在接收机工作频带外的一定频率范围之内,如果在该频段范围外存在干扰信号,并且希望评估接收机在相应信道上接收有用信号的能力,则需要使用阻塞特性来计算一个等效的ACS′,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ACS = Interfering _ levels - Noise _ floor - 10 log ( 10 M 10 - 1 ) (公式5)
上式中,Interfering_levels代表在评估频带上所允许的最大阻塞电平;Noise_floor代表受扰系统的底噪;M代表受扰系统接收机端所允许的灵敏度损失或底噪抬升。
所述底噪抬升是指将外来系统的干扰也算作底噪的一部分,在不考虑外来干扰时的噪声功率为N1,此时底噪只包含噪声功率因此也等于N1;考虑外来干扰时,单纯的噪声功率仍然为N1,但是当外来干扰功率为I时,底噪为N1+I,所以在考虑外来干扰后底噪增加了,由此可以计算出底噪抬升为:
M = 10 * Log ( N 1 + I N 1 )
上述公式中,N1与I均为线性值,而M为dB值。
通常为了控制外来系统的干扰,保证受扰系统正常工作,会要求底噪抬升M小于某个特定的取值,一旦M超过该值,则认为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容易发现,上式中最后一项实际是指受扰系统接收机端所允许的最大干扰功率与底噪之间的差值,因此最后两项之和是指受扰系统接收机所允许接收到的最大干扰功率。由此可见该公式的结果也是干扰功率与接收机在指定信道上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功率之比,这与之前提及的ACS的原始定义是一致的。
ACIR用于表征邻道干扰的大小,从数值上可以用干扰系统带内辐射总功率与受扰系统所接收到的干扰总功率之比(此处的干扰总功率是必须是由干扰系统直接造成的)来计算。受扰系统所接收到的干扰功率实际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受扰系统接收机在其自身工作频带内接收到的干扰系统所带来的干扰功率;第二部分则是指受扰系统接收机在其邻道(即干扰系统工作频带)上所接收到的干扰系统带来的干扰功率。
根据ACIR、ACS和ACLR的相关定义,假定干扰系统工作频点为f1,受扰系统工作频点为f2,干扰系统的带内辐射总功率为PTX_f1,泄露到f2频点上的的总功率为PTX_f2,受扰系统接收机在频点f1上接收到的干扰功率为PRX_f1,在频点f2上接收到的干扰功率为PRX_f2,其中PRX_f2=PTX_f2,那么有如下公式成立:
ACLR = P TX _ f 1 P TX _ f 2 , ACS = P TX _ f 1 P RX _ f 1 , ACIR = P TX _ f 1 P RX _ f 1 + P RX _ f 2 = P TX _ f 1 P RX _ f 1 + P TX _ f 2 .
由上述三个公式容易得到:
ACIR = 1 1 ACLR + 1 ACS (公式6)
由上述ACIR的定义可见,它不会影响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现有技术中在执行针对ACIR的仿真过程时,把ACIR循环设置在分布基站模块之后,形成如图6所示的仿真流程,具体过程包括:
步骤S601,初始化。在该步骤中需要设置ACIR的一组取值和快照循环变量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
步骤S602,分布基站。在本步骤中分别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步骤S603,判断ACIR循环是否结束,若是,则结束仿真流程,若否,则执行步骤S604。
步骤S604,判断快照数是否达到要求,若是,则执行步骤S609,若否,则执行步骤S605。
步骤S605,分布终端。在本步骤中分别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步骤S606,单系统计算。即计算在单系统条件下受扰系统上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
步骤S607,互干扰计算。即计算在互干扰条件下受扰系统上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
步骤S608,将快照数加1.,并返回步骤S604。
步骤S609,统计数据并求平均值,计算当前ACIR下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步骤S610,ACIR循环至下一个取值,并返回步骤S603。
对于具体的过程,将在以下的描述中具体介绍,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不同系统间偏移距离条件下的互干扰仿真:
由于仿真中涉及两个系统,因此仿真前需要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这两个系统可以共站(如拓扑完全重合),也可以存在一定的偏移距离(如水平偏移,垂直偏移等)。这个偏移距离的一般形式是一个矢量,在直角坐标系下包含三个分量即X方向偏移,Y方向偏移和Z方向偏移。一般仿真中经常遇到的是只在某一个方向上有偏移,此时其他两个方向上的偏移量设为常数0。
如图7所示,是一种广播系统干扰蜂窝系统的仿真拓扑示意图。图中左侧的三个六边形代表受扰的蜂窝系统,右侧的圆形代表干扰源广播系统。
上述两个系统的拓扑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偏移距离,用d表示。当d变化时,蜂窝系统受到的来自于广播系统的干扰将有所变化,因此现有技术中在执行针对系统间偏移距离的仿真过程时,把系统间偏移距离循环设置在分布基站模块之前,形成如图8所示的仿真流程,具体过程包括:
步骤S801,初始化。在该步骤中需要设置系统间偏移距离的一组取值和快照循环变量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
步骤S802,判断系统间偏移距离循环是否结束,若是,则结束仿真流程,若否,则执行步骤S803。
步骤S803,分布基站。在本步骤中分别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步骤S804,判断快照数是否达到要求,若是,则执行步骤S809,若否,则执行步骤S805。
步骤S805,分布终端。在本步骤中分别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步骤S806,单系统计算。即计算在单系统条件下受扰系统上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
步骤S807,互干扰计算。即计算在互干扰条件下受扰系统上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
步骤S808,将快照数加1.,并返回步骤S804。
步骤S809,统计数据并求平均值,计算当前系统间偏移距离下的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步骤S810,系统间偏移距离循环至下一个取值,并返回步骤S802。
对于具体的过程,将在以下的描述中具体介绍,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上述两种方法说明,现有技术中对于针对ACIR和系统间偏移距离的仿真过程,其采用的仿真流程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想要同时计算在不同ACIR和不同系统间偏移距离情况下的某一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则要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修改核心代码执行两次仿真过程才可以。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通用的仿真流程,因此针对不同的仿真需求通过执行一次仿真流程即可实现。
根据上述描述,由于系统间偏移距离会影响系统的拓扑结构,而ACIR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S1为系统间偏移距离,设置S3为ACIR。并且,分别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例如10个)取值和循环变量S1的一组(例如10个)取值。
然后,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例如设置为0)和最大值(例如设置为10),并设置受扰系统B的指定性能指标C为受扰系统的平均吞吐量,通过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来评估受扰系统B受到的来自于干扰系统A的干扰的严重程度。
当然,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还可以为系统的其他性能指标,例如小区半径等。并且,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可以为单个性能指标,也可以为一组性能指标。
另外,本实施例描述的是两个LTE系统间的静态互干扰仿真,对于在不同ACIR条件下的互干扰情况,如果采用图6所示的仿真流程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受扰LTE系统平均吞吐量损失有时并不随着ACIR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是呈现起伏变化的过程。这是由于ACIR循环设置在终端分布模块之外,由于终端分布的随机性,ACIR的不同取值对应着不完全一致的终端分布情况,这将对后续计算产生直接影响。
尽管通过快照循环可以将终端不一致带来的差异大大降低,但当两个ACIR间的差值较小或者ACIR取值都很大时,由于干扰水平非常接近,ACIR的变化还不足以抵消终端分布不同带来的影响,仿真结果仍然可能出现与理论分析不符的情况。
2、由于ACIR变化并不影响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受扰LTE系统的单系统吞吐量也不受ACIR影响。图6所示流程在每个ACIR取值下都重新进行了单系统吞吐量的计算,属于无意义的重复工作,影响仿真效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对仿真流程进行了优化,如图5所示,将ACIR循环设置在分布终端和单系统条件下的吞吐量计算之后,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提高了仿真效率和仿真的准确性。
步骤S503,依据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建立数据统计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仿真的过程就是分别计算出单系统条件下C的取值Cbase和互干扰条件下C的取值Cintf,进而利用这两个值计算出性能损失C_Loss,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建立一个数据统计表,然后根据统计表来分析干扰情况。
数据统计表用于记录仿真中获取的单系统和互干扰条件下受扰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吞吐量损失,从而评估系统间干扰的严重程度。数据表的建立就是仿真中用于统计仿真结果的数据结构的设计和实现,它是一个逻辑表,其中的数据可能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数据结构当中,该表的构建和完成也存在于仿真的整个过程中。
所述数据统计表如表一所示:
表一
其中,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1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行中,从第三列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3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所述数据统计表从第三列开始,循环变量S1与S3交叉的每个单元格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和S3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基于仿真基于蒙特卡罗原则,表中的每个值都是多次快照结果的均值。根据对循环变量的分类,表中的S1代表会直接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因此S1的不同取值也会影响系统B的单系统性能,所以S1的不同取值对应着不同的Cbase。但是S3是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不会影响单系统性能,所以同一个S1,不同的S3对应着同一个Cbase。同时S3的取值会影响系统A对系统B的干扰功率,所以不同的S3对应着不同的Cintf
另外,如果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为一组性能指标,则在所述数据统计表中,每个用于记录Cbase和Cintf的单元格中,分别记录这一组指定性能指标的Cbase和Cintf的取值。
例如,设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为平均吞吐量和小区半径,则在表一所述的数据统计表中,单系统这一列的每个单元格中都记录了不同系统间偏移距离下的平均吞吐量和小区半径的取值Cbase;S1与S3交叉的每个单元格中都记录了不同ACIR和不同系统间偏移距离下的平均吞吐量和小区半径的取值Cintf
在本实施例中,表1中的S1代表系统间水平方向偏移距离,S3代表ACIR。通过所述数据统计表中的各个数值可以进一步绘制出ACIR与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水平偏移距离与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之间的关系曲线。对于具体的曲线绘制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即可,本申请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上述数据统计表只是用于举例,本申请实施例在仿真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但是不论通过哪种方式都必须获取表中的各组数据,然后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后处理及分析来评估系统间干扰的严重程度。
步骤S504,判断水平偏移距离循环是否结束。若是,则执行步骤S516,若否,则执行步骤S505。
该步骤即为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对于S1的取值从设置的水平偏移距离的第一个取值开始。如果对于在S1的所有取值(即10个)的情况下,都计算出了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则S1循环结束。
如果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间的水平偏移距离是一个定值,那么该重循环就不再存在,应在步骤S502中将相关循环变量S1依据仿真假设设置为常量。
步骤S505,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该步骤需要根据仿真假设及循环变量S1来分别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分布基站首要的就是生成各基站的坐标,根据本实施例的假设,S1为系统间的水平偏移距离,因此需要首先为其中的一个系统分布基站,然后以该基站坐标为参照物生成另一个系统的基站。这两个系统基站坐标间仅存在水平方向的偏移,偏移量依据S1循环来依次设定。当完成该循环时,即可以求出不同的系统间水平偏移距离条件下的受扰系统的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
该步骤S505即为上述实施例二中所述的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
步骤S506,判断快照数是否满足要求。若是,则执行步骤S515,若否,则执行步骤S507。
该步骤即为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根据该实施例中的参数设置,快照循环变量S2的取值从0开始,其最大值为10,如果判断出快照循环变量的取值超过10,则说明快照数满足要求,即S2循环结束。
步骤S507,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该步骤在步骤S505的基础上分别为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终端的分布通常采用均匀分布算法,也可以依据仿真需求采取其他分布方式。所述终端分布还应包含终端接入的功能,用于为每个终端选择合适的服务基站。
由于终端分布的随机性,每次生成的终端分布情况可能不完全一致,对仿真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采用多个快照求平均值的方法,因此该步骤在仿真流程中位于快照循环之后。
步骤S508,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即平均吞吐量)的取值Cbase
该步骤用于计算受扰系统的单系统平均吞吐量,一旦系统的基站和终端分布都完成后,单系统的性能指标也随之确定。基站的分布情况仅随S1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个S1取值下,基站的分布是不变的,由于终端分布具有随机性,因此单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在不同快照下会略有不同,依据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原则,需要通过多次快照求平均的方法来确定每个S1取值下的单系统平均吞吐量。按照本实施例的假设,不同的系统间水平偏移距离将对应不同的单系统平均吞吐量。
步骤S509,将计算出的所述Cbase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base相加,将相加后的Cbase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将仿真过程中计算出的Cbase和Cintf都记录在步骤S502中建立的数据统计表中,并且在快照数满足要求之后还需要计算这些Cbase和Cintf在多次快照下的平均值,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每次计算出的Cbase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base相加,将相加后的Cbase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即在快照数满足要求之前,数据统计表中记录的是之前执行的所有仿真过程中计算出的Cbase和Cintf的总和。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507-步骤S509即为上述实施例二中所述的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
步骤S510,判断ACIR循环是否结束。若是,则执行步骤S514,若否,则执行步骤S511。
该步骤即为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对于S3的取值从设置的ACIR的第一个取值开始。如果对于在S3的所有取值(即10个)的情况下,都计算出了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则S1循环结束。
由于ACIR不会影响单系统的吞吐量计算,因此该循环应当置于单系统计算步骤之后。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如果采用图6所示的仿真流程还可能出现的问题,本实施例对图6所示的流程做了改进。ACIR循环不再设置在基站分布和终端分布两个步骤之间,而是一直后移到单系统计算步骤之后。这样,同一个S1取值条件下,不同的ACIR对应同一个单系统平均吞吐量,由此计算出的吞吐量损失不会出现随着ACIR增大而起伏甚至减小的情况。同时由于ACIR循环置于单系统计算步骤之后,也可以减少单系统吞吐量的重复计算,提高仿真的效率。
如果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间的ACIR是一个定值,那么该重循环就不再存在,应在步骤S502中将相关循环变量S3依据仿真假设设置为常量。
步骤S511,计算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即平均吞吐量)的取值Cintf
互干扰计算是在步骤S508所述的单系统条件下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外来干扰的影响,重新计算受扰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在同一个系统间水平偏移距离条件下,不同的ACIR仍然会直接影响互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吞吐量,因此表一中互干扰计算区域中每个S1和S3交叉的单元都对应着不同的数值。
步骤S512,将计算出的所述Cintf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intf相加,将相加后的Cintf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与上述步骤S509的描述相似,在本步骤中也需要将计算出的所述Cintf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intf相加,将相加后的Cintf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511-步骤S512即为上述实施例二中所述的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
步骤S513,将ACIR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步骤S510。
如果对于ACIR在当前取值的情况下计算出了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吞吐量,则将ACIR带入下一个取值,并判断ACIR循环是否结束,若否,则继续计算在下一个取值的情况下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吞吐量。
步骤S514,将快照循环变量的取值加1,并返回步骤S506。
如果ACIR循环结束,则快照循环变量加1,并判断快照数是否满足要求,若否,则重新分布终端,并重复执行后续操作。对于具体的过程本申请在此不再重复论述。
步骤S515,将数据统计表的单元格中记录的每个Cbase和Cintf均除以所述循环变量S2的最大值得到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记录在对应的原单元格中。
该步骤中,为了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取仿真过程中的所有Cbase和Cintf均值,用于计算指定性能指标的性能损失。因此,所述数据统计表中的每个用于记录Cbase和Cintf的单元中,最终记录的均是该单元格所对应的S1和S3的情况下Cbase和Cintf均值。
步骤S516,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平均吞吐量)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通过上述步骤S501-S515,已经获取了完整的数据统计表,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和公式1即可以计算出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该指标可以用于评估系统间干扰的严重程度。
另外,本申请还可以进一步通过选取不同的(S1,S3)单元对应的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绘制多组仿真曲线,分别反映不同仿真参数与干扰严重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ACIR与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之间的关系曲线,系统间偏移距离与平均吞吐量的性能损失之间的关系曲线,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再详细论述。
参照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四所述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装置的结构框图,所述装置用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的干扰仿真,其中包括分类模块901、设置模块902、仿真模块903和建立模块904。
分类模块901,用于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设置模块902,用于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所述设置模块901包括: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1时,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3为常量;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3时,设置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1为常量;
第三设置单元,用于当设置循环变量S1和S3时,分别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以及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
仿真模块903,用于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其中,所述计算包括: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以及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如图10所示,所述仿真模块903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1001,用于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
第一处理单元1002,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结束时,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第二判断单元1003,用于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
第二处理单元1004,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当循环变量S2的取值超过所述最大值,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结束时,将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第一判断单元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
第三判断单元1005,用于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
第三处理单元1006,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然后将S3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第三判断单元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结束时,将所述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第三判断单元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
所述装置还包括:
建立模块904,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之前,依据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建立数据统计表;
其中,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1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行中,从第三列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3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所述数据统计表从第三列开始,循环变量S1与S3交叉的每个单元格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和S3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包括:
第一分布子单元,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未结束时,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
第二分布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第一记录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将计算出的所述Cbase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base相加,将相加后的Cbase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所述第三处理单元包括: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计算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第二记录子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将计算出的所述Cintf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intf相加,将相加后的Cintf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所述仿真模块903还包括:
计算单元1007,用于在第二处理单元将所述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之前,将数据统计表的单元格中记录的每个Cbase和Cintf均除以所述循环变量S2的最大值得到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记录在对应的原单元格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仿真过程中的仿真循环变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通过上述分类,在一次仿真过程中,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如果同时设置S1和S3两重循环,则可以只通过一次仿真就计算出多组不同的(S1,S3)取值下的性能损失,如果只需要其中的一重循环,只需将另一重循环对应的仿真参数设置为常量即可。因此,利用本申请所述的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对于不同的仿真需求,无需修改核心代码或者执行多次仿真,只需通过简单地参数设置即可满足多种不同的仿真需求,仿真方法通用性较高,仿真效率高。
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用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的干扰仿真,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所述计算包括:
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
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所述仿真流程包括:
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1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并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2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并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如果S3循环未结束,则执行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然后S3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S3循环结束,则将所述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并返回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循环变量S2的取值超过所述最大值,S2循环结束,则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并返回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的步骤;
如果S1循环结束,则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包括:
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1时,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3为常量;
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3时,设置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1为常量;
当设置循环变量S1和S3时,分别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以及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为单个性能指标或者为一组性能指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之前,还包括:
依据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建立数据统计表;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1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行中,从第三列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3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所述数据统计表从第三列开始,循环变量S1与S3交叉的每个单元格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和S3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包括:
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包括:
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将计算出的所述Cbase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base相加,将相加后的Cbase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包括:
计算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将计算出的所述Cintf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intf相加,将相加后的Cintf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之前,还包括:
将数据统计表的单元格中记录的每个Cbase和Cintf均除以所述循环变量S2的最大值得到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记录在对应的原单元格中。
9.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装置,用于干扰系统对受扰系统的干扰仿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类模块,用于将仿真循环变量分为三类,分别是影响系统拓扑结构的循环变量S1、快照循环变量S2以及与系统拓扑结构无关的循环变量S3;
设置模块,用于针对本次仿真,设置循环变量S1和/或S3,以及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设置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并设置受扰系统的指定性能指标C;
仿真模块,用于将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循环变量S2的初始值和最大值,以及指定性能指标C,带入仿真流程进行计算;其中,所述计算包括: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base,以及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的取值Cintf;以及依据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在单系统条件下的取值Cbase和在互干扰条件下的取值Cintf,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所述仿真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1循环相关的操作;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结束时,计算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性能损失;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2循环相关的操作;当循环变量S2的取值超过所述最大值,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结束时,将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第一判断单元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执行与S3循环相关的操作,然后将S3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第三判断单元判断S3循环是否结束;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结束时,将所述循环变量S2的取值加1,第三判断单元判断S2循环是否结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模块包括: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1时,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3为常量;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当仅设置循环变量S3时,设置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并设置循环变量S1为常量;
第三设置单元,用于当设置循环变量S1和S3时,分别设置循环变量S1的一组取值以及循环变量S3的一组取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建立模块,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判断S1循环是否结束之前,依据循环变量S1和S3的取值建立数据统计表;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1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一行中,从第三列开始,每个单元格中分别填入循环变量S3的一个取值;
所述数据统计表的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每个单元格中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所述数据统计表从第三列开始,循环变量S1与S3交叉的每个单元格用于记录在对应的循环变量S1和S3的条件下,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包括:
第一分布子单元,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判断出S1循环未结束时,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基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
第二分布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分别为所述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分布终端;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计算受扰系统在单系统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base
第一记录子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S2循环未结束时,将计算出的所述Cbase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base相加,将相加后的Cbase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处理单元包括: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计算受扰系统在互干扰条件下所述指定性能指标C的取值Cintf
第二记录子单元,用于当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S3循环未结束时,将计算出的所述Cintf与数据统计表中的对应单元格中记录的Cintf相加,将相加后的Cintf记录在所述对应单元格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模块还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在第二处理单元将所述S1循环带入下一个取值之前,将数据统计表的单元格中记录的每个Cbase和Cintf均除以所述循环变量S2的最大值得到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记录在对应的原单元格中。
CN201210307060.9A 2012-08-24 2012-08-24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36340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07060.9A CN103634057B (zh) 2012-08-24 2012-08-24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07060.9A CN103634057B (zh) 2012-08-24 2012-08-24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4057A CN103634057A (zh) 2014-03-12
CN103634057B true CN103634057B (zh) 2016-03-30

Family

ID=50214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7060.9A Active CN103634057B (zh) 2012-08-24 2012-08-24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3405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5967A (zh) * 2008-05-23 2008-12-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讯系统中系统仿真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04895A (zh) * 2009-12-21 2011-06-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CN102638809A (zh) * 2011-02-15 2012-08-15 北京博创讯达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共存的仿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8158B1 (fr) * 2000-04-19 2002-06-07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Methode de controle de puissance dans un systeme de tele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5967A (zh) * 2008-05-23 2008-12-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讯系统中系统仿真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04895A (zh) * 2009-12-21 2011-06-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系统干扰共存的动态仿真方法及装置
CN102638809A (zh) * 2011-02-15 2012-08-15 北京博创讯达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共存的仿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4057A (zh)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uo et al. Outage probability in arbitrarily-shaped finite wireless networks
Chin et al. Robust fitting in computer vision: Easy or hard?
Zhang et al. A stochastic geometry analysis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and intra-cell diversity
Haenggi et al. Diversity polynomials for the analysis of temporal correl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Forghani-elahabad et al. An MP-based approximation algorithm on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multistate flow networks
Nebro et al. Optimal antenna placement using a new multi-objective CHC algorithm
Niu et al.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multi-state systems under cost consideration
Mao et al. Connectivity of large wireless networks under a general connection model
Tabassum et al. A statistical model of uplink inter-cell interference with slow and fast power control mechanisms
Huang et al. Quasi-nash equilibria for non-convex distributed power allocation games in cognitive radios
Vaze Percolation and connectivity on the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graph
D’andreagiovanni On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solving large-scale wireless network design problems by genetic algorithms
CN103634057B (zh) 一种静态互干扰仿真方法和装置
Di Cicco et al. Machine learning-based line-of-sight prediction in urban manhattan-like environments
Dong et al. Reliability of an urba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link with first-order reflections
Hanif et al. Two useful bounds related to weighted sums of Rayleigh random variables with applications to interference systems
Belotti et al. Algorithms for discrete nonlinear optimization in FICO Xpress
Kokkoniemi et al. Stochastic analysis of multi-tier nanonetworks in thz band
CA288030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asset allocation in a cognitive radio configuration
Ferreira et al. A unified complex noncentral Wishart type distribution inspired by massive MIMO systems
Kusaladharma et al. A multiple-ring model for cognitive radio aggregate interference
Weber The value of observations in predicting transmission success in wireless networks under slotted ALOHA
Imani et al.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n coverag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nnectivity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arkar et al. ProSpire: Proactive Spatial Prediction of Radio Environment Using Deep Learning
Qi et al. Robust integration of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B5G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artment, wireless mobile innovation center,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nd floor, main building, Datang Telecom Group,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artment, wireless mobile innovation center,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nd floor, main building, Datang Telecom Group,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4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artment, wireless mobile innovation center,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nd floor, main building, Datang Telecom Group,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