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3872B - 卡紧装置、电动机单元和盘片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紧装置、电动机单元和盘片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3872B
CN102103872B CN2010106149967A CN201010614996A CN102103872B CN 102103872 B CN102103872 B CN 102103872B CN 2010106149967 A CN2010106149967 A CN 2010106149967A CN 201010614996 A CN201010614996 A CN 201010614996A CN 102103872 B CN102103872 B CN 1021038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disc
gripping mechanism
section
central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149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3872A (zh
Inventor
高木仁
岩井优介
多多良辰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03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3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3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38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009Turntables, hubs and motors for disk drives; Mounting of motors in the driv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卡紧装置、电动机单元和盘片驱动装置。卡紧装置包括:盘片放置部、中心壳、多个爪构件;上述中心壳包括:壳上部、壳侧部、设置于上述壳侧部的多个开口、从上述多个开口的下部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爪引导部;上述多个爪构件分别具有:盘片按压面、和爪引导部滑接的第一滑接面、和壳内底面滑接的第二滑接面,该第一滑接面为在周向设置于上述盘片按压面的中央并朝着中心轴延伸的槽部的底面;上述第一滑接面包括内侧第一滑接面和外侧第一滑接面,该外侧第一滑接面与上述中心轴形成的角度相比上述内侧第一滑接面的小;在将盘片向上述盘片放置部放置时,上述爪引导部依次与上述内侧第一滑接面和上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滑接;当将上述前端部的前端沿着与上述壳侧部的外周接触的面按下时,上述爪引导部和上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抵接。

Description

卡紧装置、电动机单元和盘片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具有中心孔的盘片可装卸地进行保持的卡紧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盘片驱动装置中使用对蓝光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disc)、CD(compact disc)等光盘可装卸地进行保持的卡紧装置。下面,将这些光盘简称为“盘片”。卡紧装置安装在电动机的旋转部上。盘片和旋转部一起旋转。
超薄的卡紧装置具有多个爪构件,这些爪构件以电动机的中心轴为中心配置成放射状,受朝向外侧的施力而沿径向滑动。爪构件通过与盘片的中心孔的边缘抵接而将其边缘向外侧和下方按压,从而将盘片保持在卡紧装置的放置面上。
为了使卡紧装置更薄,有的爪构件的前端部在安装盘片时向下方移动。在特开2005-251298号日本公开公报中,在爪部的两侧部设置向下引导面。向下引导面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按压方向的角度相比第一倾斜面的小。在特开2008-234733号日本公开公报中,在爪构件的周向的中央,设置凹形状的滑动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512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34733号公报
然而,在蓝光光盘、DVD等盘片中,有的是两层贴合而构成。在这种盘片中,由于两层的贴合不良、盘片的规格,有时会在盘片的中心孔的内周面产生槽、台阶。CD有时也会在其中心孔上存在毛刺。用摆动的爪构件对这种盘片进行保持时,爪构件的前端部有可能会卡在盘片的槽或台阶而不能对其进行保持。下面,将不能对盘片进行保持的现象称为“半卡紧”。
为了防止半卡紧,可以考虑下述对策:减少盘片放置时前端部下降的幅度,使前端部难以位于台阶、槽的下侧。通过该对策,在安装盘片时,盘片很难嵌入。
另外,为了防止半卡紧,也可以考虑单纯地将前端部的曲率半径增大的对策。该对策不能用爪构件的下表面切实地抑制盘片。其结果,卡紧装置的保持力可能减弱。如此,由于采取半卡紧对策,盘片的保持力、嵌入难易度等卡紧特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在不降低卡紧特性的前提下,防止半卡紧。
本发明一种方式的例示性的卡紧装置,包括:放置盘片的环状的盘片放置部;中心壳,其设置于上述盘片放置部的内侧,插入于上述盘片的中心孔;多个爪构件,其将上述盘片保持在上述盘片放置部上;和弹性构件,对上述多个爪构件向径向外向进行施力。
上述中心壳,包括:圆盘状的壳上部,其与中心轴垂直;壳侧部,从上述壳上部的外缘部向上述盘片放置部延伸;多个开口,这些开口设置于上述壳侧部,供上述多个爪构件的前端部向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外向突出;和多个爪引导部,这些爪引导部从上述多个开口的下部向上方突出,对上述多个爪构件的移动进行引导。
上述多个爪构件在将上述盘片向上述盘片放置部放置时,上述前端部上下移动,并且向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移动。
上述多个爪构件分别具有:盘片按压面,其为从上述前端部的前端朝向上述中心轴逐渐靠近上述盘片放置部的面,与放置在上述盘片放置部上的上述盘片的上述中心孔的上侧边缘抵接;第一滑接面,其为在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周向设置于上述盘片按压面的中央,且从远离上述前端的位置朝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槽部的底面,越靠近上述中心轴越向下方,与爪引导部滑接;和第二滑接面,其与壳内底面滑接,该壳内底面为在上述中心壳内收容爪构件的空间的底面。
上述第一滑接面包括:内侧第一滑接面,其为上述径向的内侧的部位;和外侧第一滑接面,其为比上述内侧第一滑接面更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与上述中心轴形成的角度相比上述内侧第一滑接面的小。
在将上述盘片向上述盘片放置部放置时,上述爪引导部依次与上述内侧第一滑接面和上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滑接;上述爪构件的上述前端从上述中心孔向上方脱出后,上述壳内底面和上述第二滑接面抵接,并且上述盘片按压面和上述中心孔抵接;当将上述爪构件的上述前端沿着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即与上述壳侧部的外周接触的面按下时,上述爪引导部和上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抵接。
通过本发明,可防止半卡紧。
附图说明
图1是盘片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电动机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3是卡紧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卡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爪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爪构件的纵剖视图。
图7是爪构件的前端的放大图。
图8是卡紧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爪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爪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爪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2是表示爪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3是表示爪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4是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15是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16是前端部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1:电动机单元、9:盘片、20:旋转部、30:静止部、40:卡紧装置、41:中心壳、42:爪构件、43:弹性构件、44:盘片放置部、50:盘片驱动装置、51:存取部、52:框体、63:前端部、91:中心孔、412:壳上部、413:壳侧部、414:开口、416:爪引导部、442:壳内底面、453:壳内倾斜面、454:(壳上部的)下表面、458:圆筒面、623:第二滑接面、625:第三滑接面、630:(前端部的)前端、651:盘片按压面、652:槽部、653:第一滑接面、654:内侧第一滑接面、655:外侧第一滑接面、657:边界、681:抵接位置、J1: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在中心轴J1方向,将图中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图中的下侧简称为“下侧”。“上侧”和“下侧”的表述,不一定与重力方向一致。
(盘片驱动装置的结构)
图1为本发明例示性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盘片驱动装置50的纵剖视图。盘片驱动装置50包括电动机单元1、存取部51、框体52。框体52为箱状,收容电动机单元1和存取部51。电动机单元1使记录信息的盘片9旋转。存取部51包括头部511和头部移动机构512。头部511为对盘片9进行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的光拾取机构。头部移动机构512使头部511相对于电动机单元1和盘片9移动。头部511具有光发射部和受光部。光发射部朝着盘片9的下表面发射激光。受光部对来自盘片9的激光的反射光进行接收。框体52在上部具有盖部521。盖部521在向盘片驱动装置50内“安装”盘片9和从中“取出”盘片9时开闭。
在盘片驱动装置50中,在电动机单元1的上侧安装卡紧装置40。通过将盘片9的中心孔91嵌入卡紧装置40,盘片9在盘片驱动装置50上得到保持。随着电动机单元1的驱动,盘片9旋转。同时,头部移动机构512使头部511向径向的所需位置移动。从而,用头部511进行相对于盘片9的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
(电动机单元的结构)
图2为电动机单元1的纵剖视图。盘片旋转用的电动机单元1,包括电动式的电动机10和卡紧装置40。卡紧装置40可装卸地对盘片9进行保持。电动机10包括旋转部20和静止部30。旋转部20以中心轴J1为中心旋转。静止部30使旋转部20能旋转地进行支承。卡紧装置40安装在旋转部20的上端,即安装在与静止部30相反的一侧。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与中心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
旋转部20包括旋转轴21和转动支架22。旋转轴21呈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转动支架22固定在旋转轴21的上部。转动支架22包括轴固定部221、环状部222、圆筒部223。轴固定部221为圆筒状。旋转轴21嵌入于轴固定部221。环状部222从轴固定部221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223为圆筒状,从环状部222的外周边缘向下侧延伸。圆环状的励磁用磁铁23通过粘结、压入而固定在圆筒部223的内周面。
环状部222包括外侧环状部252和内侧环状部251。圆筒部223与外侧环状部252相连。内侧环状部251比外侧环状部252更位于上侧。防脱构件24固定在外侧环状部252的下表面。防脱构件24具有多个朝着径向内向延伸的突起部241。突起部241的个数,例如为三个。转动支架22通过对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薄板例如以磁性体为材料来形成。
静止部30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套筒31、轴衬32、板33、止推板34。套筒31使旋转轴21旋转自如地进行支承。轴衬32具有供套筒31插入的中空孔。板33将轴衬32的中空孔的下侧堵塞。止推板34配置在板33的内底面。止推板34通过与旋转轴21的下端抵接,对旋转轴21在轴向进行支承。静止部30还包括定子35、电路基板36和安装板37。定子35配置在轴衬32的周围。电路基板36配置在定子35的下侧。安装板37固定在轴衬32上。
套筒31由含油烧结金属形成。套筒31的内周面为隔着润滑油而对旋转轴21的外周面进行支承的轴承面。轴衬32包括圆筒部321和定子固定部322。圆筒部321对套筒31进行固定。定子固定部322从圆筒部321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定子35通过粘接、压入而固定在定子固定部322。在轴衬32的下表面,形成内侧突起部323和外侧突起部324。内侧突起部323对板33进行固定。外侧突起部324比内侧突起部323更位于径向外侧,并对安装板37进行固定。
在圆筒部321的上端部,形成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91。防脱构件24的突起部241位于凸缘部391的下方。突起部241的中心轴J1侧的边缘,比凸缘部391的外周边缘更位于径向内侧。当旋转部20向上侧移动时,突起部241的上表面与凸缘部391的下表面接触。从而,旋转部20的移动受到制限。在轴衬32的上表面,设置圆环状的预压磁铁25。预压磁铁25与防脱构件24在轴向相对。在预压磁铁25和防脱构件24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
定子35包括磁芯351和线圈352。磁芯351通过将多张薄磁性钢板在上下方向进行层压而形成。磁芯351由圆环状的磁芯背部381和多个磁极部382构成。磁极部382从磁芯背部381向径向外向呈放射状地延伸。线圈352通过在各磁极部382缠绕多层导线而形成。在电动机10中,通过从省略图示的外部电源向线圈352通入电流,在线圈352和励磁用磁铁23之间产生转矩。从而,旋转部20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旋转。电动机10也可以为励磁用磁铁配置于定子的内侧的内转子式。
(卡紧装置的构造)
图3是卡紧装置40的放大图。只表示中心轴J1的右侧。图4是卡紧装置40的俯视图。
超薄的卡紧装置40包括中心壳41、多个爪构件42、弹性构件43和环状的盘片放置部44。中心壳41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中空而且很厚的圆板状。中心壳41插入于盘片9的中心孔91中。多个爪构件42从中心壳41向外侧突出。弹性构件43收容于中心壳41内,对各爪构件42向径向外向进行施力。中心壳41位于盘片放置部44的内侧。盘片放置部44上放置盘片9。多个爪构件42将盘片9固定在盘片放置部44上。爪构件42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如后面所述,在放置盘片9时,盘片9的下表面与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环状盘片放置面441抵接,该盘片放置面441为盘片放置部44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43采用螺旋弹簧。弹性构件43也可以使用另外的构件,只要具有弹性且可对爪构件42进行施力即可。
中心壳41包括壳基部411、壳上部412、壳侧部413。壳基部411的壁厚而且为大致圆筒状。轴固定部221插入壳基部411。壳上部412从壳基部411向径向外向扩展,呈与中心轴J1垂直的圆盘状。壳侧部413从壳上部412的外缘部朝着盘片放置部44向下方延伸,呈包围中心轴J1的壁状。
在壳侧部413,在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周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多个开口414。爪构件42以前端部朝向径向外向的状态配置在各开口414内。换言之,多个爪构件42以中心轴J1为中心,配置成放射状。多个爪构件42的前端部分别从多个开口414突出。
在壳侧部413,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开口414之间,设置调芯爪415。在将盘片9保持在卡紧装置40上时,调芯爪415的前端与盘片的中心孔91抵接。从而,卡紧装置40的中心轴J1和盘片9的中心轴一致。
如图3所示,在壳基部411的下部,形成朝着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基部突起部417。弹性构件43的一方的端部嵌入到基部突起部417。在爪构件42上,形成朝着径向内侧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爪侧突起部424。弹性构件43的另一方的端部嵌入到爪侧突起部424。在开口414的爪构件42的下侧,设置从开口414的下部向上方突出的爪引导部416。爪引导部416从下方支承爪构件42,并对爪构件42的移动进行引导。
图5为爪构件42的俯视图。图5中爪构件42的右侧为前端部。图6为在图5中箭头A所示位置的爪构件42在周向中央的纵剖视图,还表示了截面里侧的形状。
爪构件42具有爪部主体61和两个翼部62。在将盘片9保持在卡紧装置40上时,爪部主体61与盘片9抵接。翼部62从爪部主体61的两侧部向后方及侧方扩展。翼部62包括内侧翼部621和外侧翼部622。内侧翼部621从爪部主体61直接向后方延伸,位于弹性构件43的侧方。外侧翼部622比内侧翼部621更位于外侧,并更向后方延伸。
前端部63为在爪部主体61中离中心轴J1最远的部位。前端部63具有下述形状:在俯视时,朝着盘片9的中心孔91突出,弯曲成圆弧状。俯视时的前端部63的曲率半径相比中心孔91的小。爪部主体61的上表面64与中心轴J1大致垂直。作为上表面64的周向两侧部位的面64a,比中央的部位更位于下侧。换言之,上表面64的中央的部位向上方凸出。
爪构件42以图5中箭头A所示位置的截面为对称面而对称。如图6所示,爪部本体61具有从前端部63的前端630朝向中心轴J1逐渐靠近盘片放置部44的面651。面651为与放置在盘片放置部44上的盘片9的中心孔91的上侧边缘抵接的面。下面,将面651称为“盘片按压面”。
在周向的盘片按压面651的中央,设置从远离前端630的位置朝着中心轴J1延伸的槽部652。槽部652的底面653,越靠近中心轴J1越向下方。底面653为与图3所示的爪引导部416滑接的面,下面,称之为“第一滑接面”。其中,“滑接”的意思是滑动着接触。
第一滑接面653包括:存在于标号71所示范围内的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存在于标号72所示范围内的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内侧第一滑接面654为径向的内侧的部位。外侧第一滑接面655为比内侧第一滑接面654更位于径向外侧的部位。
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和中心轴J1形成的角度小于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中心轴J1形成的角度。换言之,外侧第一滑接面655相对于和中心轴J1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相比内侧第一滑接面654的大。在图6中,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之间的角度差用标号θ表示。
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平滑地连接。具体地讲,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的边界附近是半径为1mm左右的曲面。
爪侧突起部424的周围的面66,其作用是作为与弹性构件43(参照图3)抵接的抵接面。下面,将面66称为“抵接面66”。另外,通常爪侧突起部42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也与弹性构件43抵接。
爪部主体61还具有位于爪侧突起部424的上侧的非接触部67。非接触部67为从抵接面66朝着径向外向凹陷的穴部。通过设置非接触部67,可实现上表面64附近的部位、前端部63和第一滑接面653附近的部位的薄壁化。
图7为对爪构件42的前端部63附近的截面进行放大表示的图。前端部63具有朝向径向外向即图7的右侧的前端面631。前端面631位于盘片按压面651的上侧。
前端面631的截面为直线状。下侧倒角形状面633位于前端面631和盘片按压面651之间,该下侧倒角形状面633为在截面上朝着径向外向凸出的曲线状。用标号Rl来表示的下侧倒角形状面633的曲率半径为0.1mm以上且0.2mm以下。
在前端面631的上侧,截面与中心轴J1垂直的直线状的上表面64朝着径向内向延伸。在截面中朝着大致上方凸出的上侧倒角形状面635位于上表面64和前端面631之间。用标号R2来表示的上侧倒角形状面635的曲率半径为0.1mm以上且0.3mm以下。
前端面631、下侧倒角形状面633和盘片按压面651平滑地连接。在截面中下侧倒角形状面633的法线相对于前端面631的法线平行的点,视为前端面631和下侧倒角形状面633的边界,下面,将该边界称为前端面631的“下端636”。同样地,将下侧倒角形状面633的法线和盘片按压面651的法线平行的点,定为下侧倒角形状面633和盘片按压面651的边界。
前端面631、上侧倒角形状面635和上表面64也平滑地连接。在截面中前端面631的法线和上侧倒角形状面635的法线平行的点,视为前端面631和上侧倒角形状面635的边界,下面,将该边界称为前端面631的“上端637”。上侧倒角形状面635的法线和上表面64的法线平行的点,也定为上侧倒角形状面635和上表面64的边界。
在前端部63,前端面631以沿着中心轴J1朝向上方而逐渐靠近中心轴J1的方式倾斜。前端面631的下端636,比前端面631的上端637远离中心轴J1。
其中,若忽略倒角形状面而对前端部63的形状更加简化地来表述,则前端面631与盘片按压面651平滑地连接,与上表面64也平滑地连接。前端面631和盘片按压面651的边界,成为前端部63的前端。
如图6所示,内侧翼部621的下表面和外侧翼部622的后端的下表面,为与中心壳41内收容爪构件42的空间的底面即壳内底面滑接的第二滑接面623。该第二滑接面623为大致球面状或中心轴与径向垂直而且水平的圆筒面状。在图3中,对壳内底面标记标号442来表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内底面442为转动支架22的上表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中心壳41的一部分来形成壳底面442。
外侧翼部622的后端,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后端突出部624。如后面所述,后端突出部624的表面为与壳上部412的下表面滑接的第三滑接面625。
图8为未安装盘片9的状态下的卡紧装置40的纵剖视图。在图8中,省略了弹性构件43的图示。在下面的同样的图中也同样省略。另外,在图8中,还表示了爪构件42和壳上部421的截面里侧的结构。
如图8所示,壳上部412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引导突起418。引导突起418位于爪构件42的后端突出部624的上方。在图4中,引导突起418的位置用细线表示出。引导突起418具有越朝向中心轴J1越向上方的壳内倾斜面453。换言之,壳上部412的下表面454,包括壳内倾斜面453。
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爪引导部416的上部与内侧第一滑接面654抵接。爪引导部416的径向内侧的面451与朝向爪部主体61的下部的径向外侧的面452抵接。壳内倾斜面453与爪构件42的第三滑接面625抵接。
(卡紧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卡紧装置40的动作。图9至图12为用于说明在卡紧装置40上安装盘片9时的爪构件42的动作的图。首先,如图9所示,盘片9的中心孔91的下侧的边缘与爪构件42的上表面64抵接。盘片9在爪构件42上的抵接位置并非一定,但是,在图9中,表示盘片9的中心和中心轴J1一致的情况。
当爪构件42的前端部63略微下降时,第三滑接面625和壳内倾斜面453滑接,从而爪构件42向径向内向移动。由此,在盘片放置动作的初期阶段,爪引导部416从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到外侧第一滑接面655依次与它们滑接。由于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平滑地连接,因此爪构件42的移动顺利地进行。
当盘片9从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被向下按入时,如图10所示,翼部62下降,内侧翼部621的第二滑接面623和壳内底面442抵接。然后,第二滑接面623和壳内底面442滑接,同时爪构件42向径向内向移动。此时,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和爪引导部416滑接。由此,前端部63下降,爪构件42向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如图11所示,当前端部63移动至盘片9的中心孔91的内周面时,前端部63从图11所示的状态在与内周面接触的同时迅速向上方移动。但是,前端部63的移动因与图5所示的上表面64的左右的面64a和壳上部412的抵接而受到制限。如图7所示,前端面631和盘片按压面651平滑地连接,因此,前端部63可平滑地穿过盘片9的中心孔91。
当盘片9从图11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被向下按入时,如图12所示,内侧翼部621和外侧翼部622的各自的第二滑接面623均与壳内底面442滑接,同时爪构件42向径向外向移动。此时,中心孔91的上侧的边缘和盘片按压面651滑接。从而,爪构件42的前端从中心孔91向上方脱出。
当盘片9与盘片放置面441抵接时,成为下述的状态:壳内底面442和第二滑接面623抵接,并且,盘片按压面651和中心孔91抵接。并且,爪构件42的面64a和壳上部412抵接。借助盘片按压面651,在盘片9上产生朝向径向外向和下方的作用力,盘片9在盘片放置面441上得到保持。
如上所述,在将盘片9放置到盘片放置部44上时,多个爪构件42的前端部63上下移动,并且向径向移动。
图13为表示在中心孔91的内周面存在凹部92时前端部63嵌入凹部92的状态的图。
在中心孔91的内周面,有时会存在被盘片9的规格所允许的凹部、基于贴合不良的凹部。当前端部63嵌入凹部92时,前端部63将不能向上方移动。假如在将盘片9放置在盘片放置部44上后,前端部63仍不能从凹部92脱出时,将产生卡紧不良,即所谓的半卡紧。除了凹部92以外,当存在台阶时,也有可能会产生半卡紧。在卡紧装置40中,采取了对策,防止这种半卡紧产生。
图14为前端部63的放大图。在图1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将中心壳41的外侧面456向上方延伸后的圆筒面457。
圆筒面457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面,并且是与壳侧部413的外周接触的面。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前端部63和用实线表示的前端部63,表示将前端部63的前端630沿着圆筒面457按下时的爪构件42的动作。即,图14大致表示了前端部63嵌入凹部92时的前端部63的动作。实际上,嵌入凹部92的前端部63的前端630,比圆筒面457略微向径向外侧伸出。
在卡紧装置40中,在将前端630沿着圆筒面457按下时,爪引导部416最初与爪构件42抵接的位置681,位于外侧第一滑接面655上。
在此,假设将第一滑接面653整体设计成一个平面时,第一滑接面653的倾斜角成为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的倾斜角之间的角度。从而,与图14所示的情况相比,在第一滑接面653和爪引导部416抵接时,爪构件42受到的朝向径向内向的力的大小减小。其结果,前端部63不能从凹部92脱出而翼部62上升的可能性高。
如此,在卡紧装置40中,通过设置倾斜度不同的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防止了半卡紧的发生。当然,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和爪引导部416,必须在前端部63的前端630到达相当于盘片9一半厚度的高度之前抵接。
另外,在卡紧装置40中,抵接位置681与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和盘片按压面651的边界大致一致。即,抵接位置681位于非常靠近该边界的位置。从而,无需在盘片按压面651将槽部一直设置到前端部63,确保了前端部63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卡紧装置40中,通过设置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与将第一滑接面653形成为一个平面时相比,在盘片9按入的初期阶段按入所需的力变得最大。换言之,在卡紧装置40中,通过设置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和外侧第一滑接面655,与将第一滑接面653形成为一个平面时相比,盘片安装时的爪构件42的转动和前端部63的下降量小。这种作用也有助于防止半卡紧。通过第三滑接面625和壳内倾斜面453的滑接,爪构件42的转动和前端部63的下降也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在爪构件42中,在盘片按压面651的周向的中央设置槽部652,槽部652的底面成为第一滑接面653。因此,与例如特开2005-251298号日本公开公报所述的爪部那样在左右设置滑接面的情况相比,在卡紧装置40中,可使抵接位置681位于爪构件42所朝向的方向的外侧。其原因在于,爪引导部416不能设置在中心壳41的外侧。其结果,可使前端部63更容易从凹部92脱出。
具体地讲,如图15所示,设想支点681、力点682、作用点683。支点681为上述抵接位置681。力点682可视为弹性构件43对爪构件42产生作用力的点。在力点682,产生朝向支点681的下侧的作用力。作用点683为前端部63的前端。
在卡紧装置40中,可容易地使支点681位于径向外侧,因此,可减小支点681和作用点683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支点681和力点682之间的距离的比例。其结果,可实现简单地对前端部63赋予使之从凹部92向上方脱出的大力。
在卡紧装置40中,对前端部63赋予朝向上方的力,并且,如上所述,通过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和爪引导部416的抵接,产生朝向径向内向的作用力。因此,可更切实地防止半卡紧发生。
另外,在设计上,即使是在难以使抵接位置681靠近外侧第一滑接面655和盘片按压面651的边界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也优选抵接位置681和该边界657之间的径向的距离73小于前端部63的前端630和边界657之间的径向的距离74。从而,可确保前端部63的强度和耐久性。
(变形例)
以上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壳上部412的下表面454,也可以不设引导突起418。此时,也可以通过改变爪构件42的第三滑接面625的形状,使之与下表面454滑接,从而使爪引导部416从内侧第一滑接面654到外侧第一滑接面655依次与它们滑接。而且,根据爪构件42的形状,也可以省略第三滑接面625。例如,通过第一滑接面655、第二滑接面623和上表面64的面64a,对爪构件42的运动进行引导。上表面64也可以作为与壳上部412的下表面454滑接的第三滑接面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在翼部62的内侧翼部621设置第三滑接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爪构件42中,也可以省略上侧倒角形状面635,使前端面631和上表面64直接连接。同样地,也可以省略下侧倒角形状面633,使前端面631和盘片按压面651直接连接。
爪构件42的数量,也可以多于三个。环状的盘片放置面441无需设为完整的环状。盘片放置面441只要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成大致环状存在即可,也可以是非连续存在的面。
卡紧装置40可应用于对光盘以外的各种盘片进行驱动的装置中。
而且,盘片驱动装置50只要是相对于盘片9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的一方或两方(即“读取”和/或“写入”)的装置即可。
盘片驱动装置50也可以为开合盖式以外的方式。例如,盘片驱动装置50也可以是可将供盘片9放置的托盘从框体中进行取放的所谓的托盘式。
工业实用性
木发明的卡紧装置,可适用到相对于盘片进行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的各种记录盘片驱动装置。

Claims (24)

1.一种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置盘片的环状的盘片放置部;
中心壳,其设置于所述盘片放置部的内侧,插入于所述盘片的中心孔;
多个爪构件,这些爪构件将所述盘片保持在所述盘片放置部上;和
弹性构件,其对所述多个爪构件向径向外向进行施力,
所述中心壳,包括:
圆盘状的壳上部,其与中心轴垂直;
壳侧部,从所述壳上部的外缘部向所述盘片放置部延伸;
多个开口,这些开口设置于所述壳侧部,供所述多个爪构件的前端部向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外向突出;和
多个爪引导部,这些爪引导部从所述多个开口的下部向上方突出,对所述多个爪构件的移动进行引导,
所述多个爪构件在将所述盘片向所述盘片放置部放置时,所述前端部上下移动,并且在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移动,
所述多个爪构件分别具有:
盘片按压面,其为从所述前端部的前端朝向所述中心轴逐渐靠近所述盘片放置部的面,与放置在所述盘片放置部上的所述盘片的所述中心孔的上侧边缘抵接;
第一滑接面,其为在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盘片按压面的中央,且从远离所述前端的位置朝着所述中心轴延伸的槽部的底面,越靠近所述中心轴越向下方,与爪引导部滑接;和
第二滑接面,其与壳内底面滑接,该壳内底面为在所述中心壳内收容爪构件的空间的底面,
所述第一滑接面包括:
内侧第一滑接面,其为所述径向的内侧的部位;和
外侧第一滑接面,其为比所述内侧第一滑接面更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与所述中心轴形成的角度比所述内侧第一滑接面的小,
在将所述盘片向所述盘片放置部放置时,
所述爪引导部依次与所述内侧第一滑接面和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滑接,
所述爪构件的所述前端从所述中心孔向上方脱出后,所述壳内底面和所述第二滑接面抵接,并且所述盘片按压面和所述中心孔抵接,
当将所述爪构件的所述前端沿着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即与所述壳侧部的外周接触的面按下时,所述爪引导部和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爪构件的所述前端沿着所述圆筒面按下时,所述爪引导部和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抵接的位置与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和所述盘片按压面的边界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爪构件的所述前端和所述边界之间的径向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爪构件的所述前端沿着所述圆筒面按下时,所述爪引导部和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抵接的位置,与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和所述盘片按压面的边界大致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第一滑接面和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平滑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构件还包括与所述壳上部的下表面滑接的第三滑接面,
在将所述盘片向所述盘片放置部放置时,所述壳上部的所述下表面和所述第三滑接面滑接,并且所述爪引导部依次与所述内侧第一滑接面和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滑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上部的所述下表面,具有越朝向所述中心轴越向上方的壳内倾斜面,
在将所述盘片向所述盘片放置部放置时,通过所述壳内倾斜面和所述第三滑接面滑接,所述爪引导部从所述内侧第一滑接面到所述外侧第一滑接面依次与它们滑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具有下述形状:在俯视时,朝着所述盘片的所述中心孔突出,弯曲成圆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的所述前端部的曲率半径相比所述中心孔的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构件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盘片按压面的上侧具有前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部的截面中呈朝着径向外向凸出的曲线状的下侧倒角形状面,位于所述前端面和所述盘片按压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倒角形状面的曲率半径为0.1mm以上且0.2m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所述前端部的截面呈与所述中心轴垂直的直线状的上表面朝着径向外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部的截面中呈朝着上方凸出的上侧倒角形状面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前端面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倒角形状面的曲率半径为0.1mm以上且0.3mm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截面中所述下侧倒角形状面的法线相对于所述前端面的法线平行的点,形成作为所述前端面和所述下侧倒角形状面的边界的下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截面中所述前端面的法线和所述上侧倒角形状面的法线平行的点,形成作为所述前端面和所述上侧倒角形状面的边界的上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截面中所述下侧倒角形状面的法线相对于所述前端面的法线平行的点,形成作为所述前端面和所述下侧倒角形状面的边界的下端,并在截面中所述前端面的法线和所述上侧倒角形状面的法线平行的点,形成作为所述前端面和所述上侧倒角形状面的边界的上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倒角形状面的法线和所述上表面的法线平行的点,为所述上侧倒角形状面和上表面的边界。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面以沿着所述中心轴越朝向上方越靠近所述中心轴的方式倾斜。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面的下端,比所述前端面的上端还远离所述中心轴。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构件具有被视为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爪构件施加力的力点,
所述爪引导部与所述爪构件抵接的抵接位置成为支点,
所述前端部成为作用点。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爪构件的数量为三个以上。
23.一种电动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部;
静止部,其使所述旋转部能够旋转地对该旋转部进行支承;和
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紧装置,其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上。
24.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动机单元,其使盘片旋转;
存取部,其对所述盘片进行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和
框体,其收容所述电动机单元和所述存取部。
CN2010106149967A 2009-12-21 2010-12-17 卡紧装置、电动机单元和盘片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38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9668 2009-12-21
JP2009289668A JP2011129231A (ja) 2009-12-21 2009-12-21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3872A CN102103872A (zh) 2011-06-22
CN102103872B true CN102103872B (zh) 2013-02-06

Family

ID=44156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1499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3872B (zh) 2009-12-21 2010-12-17 卡紧装置、电动机单元和盘片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129231A (zh)
KR (1) KR20110073313A (zh)
CN (1) CN1021038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6194A (zh) * 2016-04-20 2016-06-15 嵊州滨远工艺品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有滚轮的工件安装定位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9119A (zh) * 2006-01-27 2007-08-01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驱动器
JP200726552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Orion Denki Kk 記録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65576A (ja) * 2006-03-29 2007-10-11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9119A (zh) * 2006-01-27 2007-08-01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驱动器
JP200726552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Orion Denki Kk 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29231A (ja) 2011-06-30
KR20110073313A (ko) 2011-06-29
CN102103872A (zh) 201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78880A1 (en) Disk Apparatus
US7313801B2 (en) Disk-chucking device of disk drive
CN101498339B (zh) 流体动压轴承及其制造方法、主轴电机及盘驱动设备
JP2006048821A (ja) 記録ディスク駆動用モータ及びこの記録ディスク駆動用モータを用いた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WO2000074050A1 (fr) Support de disque
CN103312082B (zh) 主轴电机
JP2009150505A (ja) 軸受機構、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N102103872B (zh) 卡紧装置、电动机单元和盘片驱动装置
US20070183698A1 (en) Fluid dynamic bearing, spindle motor, disk driv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luid dynamic bearing
JP2005251303A (ja)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
US8702310B2 (en) Hydrodynamic bearing assembly and spindle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7216355B2 (en) Disk-chucking apparatus for disk drives
KR101091345B1 (ko) 척 부재를 포함한 스핀들 모터
US8264110B2 (en) Scanner motor
CN202997786U (zh) 马达
JP2011067084A (ja) 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5483463B2 (ja) 流体動圧ベアリングアセンブリ、流体動圧ベアリングアセンブリを具備するモーター及びこのモーターを搭載する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N202663220U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KR101069949B1 (ko) 척킹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모터 장치
JP4962183B2 (ja)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4538374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US20120306307A1 (en) Motor
KR101070042B1 (ko) 모터 장치 및 상기 모터 장치를 제조하는 제조 방법
JP2011067083A (ja) 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並びに、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KR20120054993A (ko) 스핀들 모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기록 디스크 구동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