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7334B -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7334B
CN102097334B CN 201010535176 CN201010535176A CN102097334B CN 102097334 B CN102097334 B CN 102097334B CN 201010535176 CN201010535176 CN 201010535176 CN 201010535176 A CN201010535176 A CN 201010535176A CN 102097334 B CN102097334 B CN 1020973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
substrate
circuit board
patchhole
inter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5351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7334A (zh
Inventor
今西明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866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684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97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7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7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73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onnection Of Electric Components To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能够以高效率制造PGA等针脚竖立设置的布线基板。使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形成有多个针脚插入孔并且主面侧的针脚插入口形成为被实施了倒角的开口部的针脚插入基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预定角度,并且通过保持部件将多个针脚保持在主面上。接着,从针脚插入基板的背面侧实施抽气操作而使多个针脚插入孔内成为负压,并且使保持部件在主面上向预定方向移动,将多个针脚插入到多个针脚插入孔,从而制作针脚排列基板。接着,使从针脚排列基板的多个针脚插入孔突出的多个针脚的基端部分别与布线基板的多个连接部连接,将多个针脚从针脚排列基板的多个针脚插入孔传送到布线基板的连接部。

Description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造PGA(pin grid array:针脚栅格阵列)等布线基板时,使用向布线基板的针脚连接部嵌入针脚而使其连接的针脚竖立工具。该针脚竖立工具为下述结构:在板形状的部件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向这些贯通孔插入针脚。针脚由前端部和基端部构成,在贯通孔内插入针脚的前端部,基端部向外方露出。
然后,使上述针脚竖立工具和布线基板位置对齐,向布线基板的连接部插入并连接从针脚竖立工具突出的基端部,由此制造针脚竖立设置的PGA等布线基板。另外,插入到布线基板的针脚的前端部向外方突出,作为外部输入输出用的针脚端子起作用。
在向针脚竖立工具的贯通孔内插入针脚时,对贯通孔的针脚插入侧进行倒角,并且使针脚竖立工具振动或摆动,并且从贯通孔的与针脚插入侧相对的一侧吸引。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存在将针脚的前端部、基端部插入到针脚竖立工具的贯通孔内的情况,难以仅将针脚的前端部高效地插入到贯通孔内。因此,成为最终的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的制造效率降低的原因。
鉴于该状况,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使针脚的基端部的最大尺寸比针脚的前端部的最大尺寸大,以使针脚的基端部不插入到针脚竖立工具的贯通孔内,从而仅将针脚的前端部高效率地插入到贯通孔内。但是,在该方法中虽然能够以高效率选择性地仅将前端部插入针脚竖立工具的贯通孔内,但在将针脚的前端部插入到针脚竖立工具的全部贯通孔时,存在与以往一样需要较长时间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将放置有针脚的针脚竖立工具倾斜并使其摆动,并且吸引贯通孔,由此将针脚插入到针脚竖立工具的贯通孔内。该情况下,将针脚的基端部插入贯通孔内时,随着针脚竖立工具的摆动,容易从贯通孔内拔出,因此通过反复进行上述的针脚竖立工具的摆动,最终将针脚的前端部插入到针脚竖立工具的全部贯通孔。但是,本方法中也存在将针脚的前端部插入针脚竖立工具的全部贯通孔时与以往一样需要较长时间的问题。
结果,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不能充分地提高PGA等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的制造效率。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0-299402号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0-26940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高效率制造PGA等针脚竖立设置的布线基板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针脚插入基板的工序,所述针脚插入基板在厚度方向上从主面侧朝向背面侧贯通形成有多个针脚插入孔,并且主面侧的针脚插入口形成为被实施了倒角的开口部;针脚保持工序,使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预定角度,并且通过保持部件将多个针脚保持在所述主面上;排列基板制作工序,从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背面侧实施抽气操作而使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内成为负压,并且使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主面上向预定方向移动,将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到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从而制作针脚排列基板;位置对齐工序,使所述针脚排列基板和在主面侧或背面侧形成有多个连接部的布线基板位置对齐;以及针脚传送工序,使从所述针脚排列基板的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突出的所述多个针脚的基端部分别与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连接部连接,将所述多个针脚从所述针脚排列基板的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传送到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对于在厚度方向上从主面侧朝向背面侧贯通形成有多个针脚插入孔并且主面侧的针脚插入口形成为被实施了倒角的开口部的针脚插入基板,通过保持部件将多个针脚保持在所述主面上,进而从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背面侧实施抽气操作而使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内成为负压,并且使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主面上向预定方向移动,将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到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从而制作针脚排列基板。
即,根据本发明,准备现有的在厚度方向上从主面侧朝向背面侧贯通形成有多个针脚插入孔并且主面侧的针脚插入口形成为被实施了倒角的开口部的针脚插入基板,而且,从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背面侧实施抽气操作而使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内成为负压,在此基础上,通过保持部件将多个针脚保持在所述主面上,使该保持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
因此,能够伴随所述保持部件的移动,向所述预定方向上所排列的所述针脚插入孔依次插入所述多个针脚,因此,例如仅通过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主面上移动一次,能够以极高效率向所述针脚插入孔中插入所述多个针脚。结果,能够以高效率制造所述针脚排列基板。
另外,对于仅通过保持部件在上述主面上移动一次而不能插入到上述针脚插入孔的针脚,能够通过再次在上述主面上移动保持部件而再次插入。因此,向所有上述针脚插入孔插入针脚时要求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主面上移动多次。但是,与现有技术那样不使用保持部件而在针脚插入基板上放置针脚并使其摆动的情况相比,通过上述保持部件的移动,针脚的插入效率显著提高。
此外,虽然在本发明中没有特别指明,但从现有技术也可知,相比针脚的前端部的长度,针脚的基端部的长度较短,因此即使在上述针脚插入孔中插入有针脚的基端部的情况下,保持部件再次移动时被扫出,从而针脚也会从所述针脚插入孔脱落。因此,针脚的基端部不会向针脚插入孔错误插入。另外,对于从所述针脚插入孔脱落的针脚,如上所述再次使保持部件移动,由此能够插入到预定的针脚插入孔中。
而且,若如现有技术那样使针脚的基端部的(最大)直径比针脚的前端部的(最大)直径大,使针脚插入孔的大小(直径)为仅能够插入所述针脚的前端部的大小,则在使保持部件在针脚插入基板的主面上移动而将针脚插入到针脚插入孔时,不会错误地插入针脚的基端部。因此,伴随保持部件的移动将针脚插入到针脚插入孔的针脚插入效率显著提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率地制造在针脚插入基板的插入孔中插入有针脚的针脚排列基板。因此,之后使针脚排列基板和在主面或背面侧形成有多个连接部的布线基板位置对齐,将上述针脚从所述针脚排列基板的多个针脚插入孔传送到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连接部,从而显著提高制造针脚竖立设置的布线基板时的制造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例中,也可以使所述保持部件为相对的一对保持部件,在所述针脚保持工序中,使所述针脚插入基板在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相互反向地交替倾斜,并且将所述多个针脚保持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之间。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本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所述排列基板制作工序中,使所述一对保持部件根据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交替倾斜在所述主面上移动,将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到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例中,能够在针脚插入基板的主面上设置掩模部件,将上述多个针脚经由所述掩模部件插入到上述多个针脚插入孔。该情况下,能够仅向上述针脚插入基板的与上述掩模部件的开口部相对应的针脚插入孔中选择性地插入针脚。
而且,在本发明的一例中,也可以通过薄板等封闭部件覆盖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的一部分,在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的一部分中不插入所述多个针脚。因此,能够与上述同样地,仅向上述针脚插入基板的预定的针脚插入孔中选择性地插入针脚。
另外,上述掩模部件及上述封闭部件可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因此也可对上述掩模部件赋予上述封闭部件的功能。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以高效率制造PGA等针脚竖立设置的布线基板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8是表示针脚插入基板的倾斜角度和插入到针脚插入孔的针脚的插入率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5是实施方式中的针脚排列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另外,图1~图7表示各工序中的组装体的长度方向的剖面。
首先,如图1所示,准备针脚插入基板11。针脚插入基板11采用下述结构:在厚度方向上,多个针脚插入孔11C从主面11A侧朝向背面11B侧贯通形成。另外,在针脚插入孔11C的主面11A侧的针脚插入口上进行倒角,形成朝向外方扩大的倾斜面11D。另外,针脚插入口上的倒角使之后应插入的多个针脚相对于针脚插入孔11C容易插入。
此外,针脚15由前端部151及基端部152构成,基端部152的直径(外径)比前端部151的直径(外径)大。而且,针脚插入孔11C的内径比针脚15的前端部的直径(外径)大,比针脚15的基端部的直径(外径)小,从而在制作之后的针脚排列基板时,仅将针脚15的前端部151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
接着,如图2所示,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将具有开口部13A的掩模部件13以开口部13A和针脚插入孔11C一致的方式配置。然后,使针脚插入基板11从水平方向以角度θ倾斜,并且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配置应经由掩模部件13插入的多个针脚15。另外,多个针脚15被作为保持部件的刷17保持。
接着,从针脚插入基板11的背面11B侧通过未图示的泵等实施抽气操作,使针脚插入孔11C的内部成为负压,并且使刷17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向下方移动。于是,针脚15根据刷17的移动方向,从倾斜的主面11A的上侧朝向下侧经由掩模部件13的开口部13A依次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
刷17能够通过例如未图示的刷移动机构如上述那样进行移动。
这样,伴随刷17的移动,能够向针脚插入孔11C依次将多个针脚15插入,因此,例如能够仅通过使刷17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移动一次,而以极高效率将多个针脚15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中。
另外,通常仅通过使刷17在主面11A上移动一次不能将全部针脚15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因此,例如图3所示,通过使刷17再次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例如从下侧向上侧移动,能够向尚未插入有针脚15的针脚插入孔11C将针脚15插入。
此时,如图3所示,在向针脚插入孔11C插入有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一部分的情况下,针脚插入基板11倾斜及/或刷17再次移动时被扫出,上述状态的针脚15容易从针脚插入孔15C脱落。因此,针脚15的基端部152不会向针脚插入孔11C错误地插入。
另外,对于从针脚插入孔11C脱落的针脚15,例如图4所示使刷17再次从上侧向下侧移动,由此能够插入到预定的针脚插入孔11C中。
通过反复进行以上操作,能够将针脚15插入由掩模部件13选择的所有针脚插入孔11C,能够制作针脚排列基板。
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将针脚15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使刷17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多次移动,但与以往那样不使用保持部件而在针脚插入基板上放置针脚并摆动的情况相比,针脚的插入效率显著提高。因此,能够高效地制作上述针脚排列基板。
另外,优选将角度θ设定在20度~30度的范围内。由此,每次刷17移动时针脚15插入针脚插入孔11C内的插入效率增大,并且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一部分错误地插入针脚插入孔11C内时刷17的扫出效率提高。
本实施方式中,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配置掩模部件13,向针脚插入孔11C将针脚15选择性地插入,但也能够不配置掩模部件13,而向针脚插入基板11的全部针脚插入孔11C将针脚15选择性地插入。
此外,在向针脚插入孔11C将针脚15选择性地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代替掩模部件13,或在此基础上通过薄板之类的封闭部件来封闭预定的针脚插入孔11C。
接着,如图5所示,在插入到针脚排列基板19的针脚插入孔11C内的针脚15和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一致对齐的状态下,将如上所述制作的针脚排列基板19和形成有多个连接部21A的布线基板21相对配置。
然后,如图6所示,通过使针脚插入基板19和布线基板21接触,在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上连接针脚排列基板19的针脚15。连接部21A形成为凹部状,其大小相比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直径(外径)稍微狭小,因此针脚15在其基端部152上与连接部21A嵌合。
因此,如上所述,在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上连接针脚排列基板19的针脚15后,如图7所示,从布线基板21拉开针脚排列基板19,从而插入到针脚排列基板19内的针脚15传送到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能够得到针脚15的前端部151从连接部21A突出的例如PGA等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21。
另外,布线基板21的布线结构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在芯层的至少一个主面上导体层和树脂绝缘层分别层叠至少1层而形成的所谓树脂制布线基板。
图8是表示针脚插入基板11的倾斜角度θ和向针脚插入孔11C插入针脚15的插入率的关系的坐标图。另外,使角度θ在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35度及40度的范围变化,在各角度实施5次针脚插入的实验。此外,设定针脚插入基板11为铝制,设定针脚插入孔11C的内径为
Figure BSA00000337319600091
针脚插入孔11C的数量为22560个。而且,设定针脚15为
Figure BSA00000337319600092
长度为2.07±0.04mm。此外,刷17使用马毛的刷子,设定刷17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的移动次数为10次。
从图8可知,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倾斜角度θ处于20度~30度的范围中,针脚15相对于针脚插入孔11C的插入率高达接近大致100%。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将针脚插入基板11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20度~30度而进行针脚15向针脚插入孔11C的插入,能够实现极高的插入效率。
(第2实施方式)
图9~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此外,图9~图11表示各工序中的组装体的长度方向的剖面。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仅针脚布线基板的制作方法不同,其他工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针脚布线基板的制作方法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关于类似或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数字表示。
首先,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准备针脚插入基板11。接着,如图9所示,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将具有开口部13A的掩模部件13配置为开口部13A和针脚插入孔11C一致。此外,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配置一对保持部件即一对刷17-1及17-2,并且在上述一对刷17-1及17-2之间配置多个针脚15。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刷17-1及17-2由例如未图示的工具固定。由此,一对刷17-1及17-2沿铅直方向延伸配置。
接着,从针脚插入基板11的背面11B侧通过未图示的泵等实施抽气操作,使针脚插入孔11C的内部成为负压。然后,使针脚插入基板11从水平方向倾斜角度θ,使针脚插入基板11的左端升起。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倾斜定义为右方倾斜。
如上所述,使针脚插入基板11从水平方向倾斜角度θ后,一对刷17-1及17-2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向右方相对移动。此时,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应经由掩模部件13插入的多个针脚15被保持在一对刷17-1及17-2之间,因此针脚15在一对刷17-1及17-2的移动方向上经由掩模部件13的开口部13A依次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通过使针脚插入基板11向右方向倾斜,能够伴随一对刷17-1及17-2向一个方向(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将被保持在一对刷17-1及17-2之间的多个针脚15向针脚插入孔11C依次插入。因此,能够仅通过使一对刷17-1及17-2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相对移动一次,而以极高的效率向针脚插入孔11C中插入多个针脚15。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常,仅通过使一对刷17-1及17-2在主面11A上相对移动一次,不能向针脚插入孔11C内插入全部针脚15。因此,例如图10所示,暂时使针脚插入基板11成为水平状态后,如图11所示,将针脚插入基板11从水平方向升起右端而使其倾斜角度θ。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这种倾斜定义为左方倾斜。
该情况下,伴随针脚插入基板11的左方倾斜,使一对刷17-1及17-2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向左方相对移动。因此,能够通过之前的一对刷17-1及17-2向左方相对移动,向尚未插入有针脚15的针脚插入孔11C插入针脚15。
此外,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直径(外径)比针脚插入孔11C的内径大,因此,如图9所示,在针脚插入孔11C中插入有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使针脚插入基板11左方倾斜,由此使针脚插入基板11倾斜,并且/又使一对刷17-1及17-2向左方相对移动而扫出,从而基端部152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的针脚15容易从针脚插入孔11C脱落。因此,不会使针脚15的基端部152向针脚插入孔11C误插入。
然后,再次如图10所示,使针脚插入基板11为水平方向后,如图9所示右方倾斜,由此一对刷17-1及17-2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向右方相对移动。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在该移动方向上,也包括从针脚插入孔11C脱落的针脚15,将应向针脚插入孔11C插入的针脚15再次依次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
如上所述,通过使针脚插入基板11以右方倾斜及左方倾斜的方式相互反向地交替倾斜,能够将针脚15插入到通过掩模部件13选择的所有针脚插入孔11C,从而能够制作针脚排列基板。
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将针脚15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通过使针脚插入基板11相互相反地倾斜,使一对刷17-1及17-2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相对移动多次,但与现有技术那样不使用保持部件而在针脚插入基板上放置针脚并摆动的情况相比,针脚的插入效率显著提高。因此,能够以高效率制作上述针脚排列基板。
另外,角度θ优选设定在20度~30度的范围。由此,一对刷17-1及17-2在每次移动时针脚15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的插入效率增大,并且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一部分错误地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时的一对刷17-1及17-2的扫出效率提高。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关于针脚插入基板11的倾斜角度θ与针脚15向针脚插入孔11C内插入的插入率的具体数据并未示出,但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8相同的结果。
本实施方式中,使针脚插入基板11在长度方向上相互反向地交替倾斜,但也可以使其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倾斜而实施。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刷17-1及17-2通过例如未图示的工具而固定,但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刷移动机构而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积极地进行相对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配置掩模部件13,向针脚插入孔11C将针脚15选择性地插入,但也可以不配置掩模部件13,而向针脚插入基板11的全部针脚插入孔11C将针脚15选择性地插入。
此外,在向针脚插入孔11C将针脚15选择性地插入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掩模部件13,或在此基础上通过薄板之类的封闭部件来封闭预定的针脚插入孔11C。
然后,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使布线基板21的接合部21A与如上得到的针脚排列基板接触,使针脚排列基板的所插入的针脚15的基端部152与布线基板21的接合部21A接合,针脚15传送到布线基板21,能够得到作为目标的PGA等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21。
(第3实施方式)
图12~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此外,图12~图14表示各工序中的组装体的长度方向的剖面。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针脚排列基板和布线基板的连接方法不同,针脚布线基板的制作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针脚布线基板和布线基板的连接方法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关于类似或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数字表示。
根据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在制作针脚排列基板19后,如图12所示,将针脚排列基板19和形成有多个连接部21A的布线基板21以插入到针脚排列基板19的针脚插入孔11C内的针脚15和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一致对齐的状态下相对配置。
另外,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形成为凹部状,在其底面上涂覆焊锡膏22。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布线基板21中的连接部21A的大小设定为比针脚排列基板19的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直径(外径)大。而且,第1实施方式中,针脚15的前端部151的端部位于针脚插入孔11C内,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针脚15的前端部151的端部相比针脚插入孔11C向外方突出。
接着,如图13所示,将布线基板21设置在基板定位框32内,至少固定其两端部,由此将布线基板21与针脚排列基板19的相对位置固定。另一方面,在针脚排列基板19的下方配置支撑板32,并且通过支撑板32顶起从针脚排列基板19的针脚插入孔11C突出的针脚15的端部,将其基端部152从针脚插入孔11C向上方顶起,并且插入到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内并与焊锡膏22接触。
然后,通过使焊锡膏22回流,将针脚15的基端部152连接到布线基板21的连接部21A内,如图14所示,能够得到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21。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连接部21A的大小比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直径(外径)稍微狭小,针脚15在其基端部152上与连接部21A嵌合,从而制作作为目标的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21,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连接部21A的大小比针脚15的基端部152的直径(外径)大,使在连接部21A上形成的焊锡膏22回流而将针脚15和连接部21A连接,从而得到作为目标的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21。
在任一种情况下均使针脚15与布线基板21牢固地接合,但在本实施方式的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21中,针脚15和连接部21A即布线基板21的连接使用焊锡膏22,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针脚竖立设置布线基板21相比,能够可靠地保证针脚15与布线基板21的电接触。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实施方式中的针脚排列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针脚排列基板的制作方法所使用的针脚排列装置进行说明。因此,关于类似或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数字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针脚排列装置40具备将在主面上设有掩模部件13而形成的针脚插入基板11保持气密的真空容器41、在该真空容器41的下部设置的负压配管42。另外,真空容器41、负压配管42及未图示的泵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抽气机构。
此外,真空容器41与构成在针脚飞散防止罩45的下部设置的针脚滑行面45A的下表面连接。
在针脚飞散防止罩45内,配置有如上所述保持多个针脚15并且用于将这些多个针脚15经由掩模部件13插入到针脚插入基板11的针脚插入孔11C内的保持部件即一对刷17-1及17-2。刷17-1及17-2安装在刷往返机构46上,刷往返机构46嵌入针脚飞散防止罩45的上表面上所设置的导向槽(未图示)而安装。因此,通过刷往返机构46在导向槽内往返移动,刷17-1及17-2也在针脚飞散防止罩45内即在针脚插入基板11上往返移动。
另外,掩模部件13的主面13A和针脚滑行面45A形成为同一平面高度,能够在刷17-1及17-2在两面之间移动时,抑制因两面之间形成的台阶差而妨碍移动,或刷17-1及17-2跳跃引起针脚15的插入效率降低。
此外,针脚排列装置40包括使针脚插入基板11(本实施方式中为装置的整体)以旋转轴43为中心从水平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未图示的倾斜机构。
因此,通过使用图1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针脚排列装置40,能够实施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针脚排列基板的制作方法。以下,与第2实施方式联系起来简单地进行说明。
在图15所示的针脚排列装置40中,通过未图示的泵从真空容器40内气密配置的针脚插入基板11的背面11B侧经由负压配管42实施抽气操作,使针脚插入孔11C的内部成为负压。然后,通过上述倾斜机构使针脚插入基板11(装置40)从水平方向倾斜角度θ,使针脚插入基板11的左端升起,一对刷17-1及17-2通过刷往返机构46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向右方相对移动。此时,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应该经由掩模部件13插入的多个针脚15被保持在一对刷17-1及17-2之间,因此,针脚15在一对刷17-1及17-2的移动方向上经由掩模部件13的开口部13A依次插入到针脚插入孔11C内。
接着,使针脚插入基板11暂时成为水平状态后,通过相同的倾斜机构使针脚插入基板11从水平方向升起其右端而倾斜角度θ。该情况下,伴随针脚插入基板11的左方倾斜,一对刷17-1及17-2通过刷往返机构46在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11A上向左方相对移动。因此,通过之前的一对刷17-1及17-2向左方的相对移动,能够向尚未插入有针脚15的针脚插入孔11C插入针脚15。
如上所述,使针脚插入基板11以右方倾斜及左方倾斜的方式相互反向地交替倾斜,由此能够向由掩模部件13选择的所有针脚插入孔11C插入针脚15,从而能够制作针脚排列基板。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针脚排列装置40中,除作为保持部件的一对刷17-1及17-2之外,还设有针脚飞散防止罩45,因此在上述的针脚排列基板的制作方法中,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应向针脚插入基板11插入的针脚15飞散。
另外,针脚排列基板的制作方法中的详细条件如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说明。
以上,举出具体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任何变形或变更。
例如,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针脚排列基板的制作方法相关连的针脚排列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能够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的针脚排列基板的制作方法相关连的针脚排列装置。具体而言,若去除刷17-1及17-2中的任一个,则能够实施第1实施方式的针脚排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而且,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掩模部件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若在不使用掩模部件13的情况下也使针脚插入基板11的主面和针脚滑行面45A为同一平面高度,则可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防止针脚飞散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准备针脚插入基板的工序,所述针脚插入基板在厚度方向上从主面侧朝向背面侧贯通形成有多个针脚插入孔,并且主面侧的针脚插入口形成为被实施了倒角的开口部;
针脚保持工序,使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预定角度,并且通过保持部件将多个针脚保持在所述主面上;
排列基板制作工序,从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背面侧实施抽气操作而使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内成为负压,并且使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主面上向预定方向移动,将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到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从而制作针脚排列基板;
位置对齐工序,使所述针脚排列基板和在主面侧或背面侧形成有多个连接部的布线基板位置对齐;以及
针脚传送工序,使从所述针脚排列基板的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突出的所述多个针脚的基端部分别与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连接部连接,将所述多个针脚从所述针脚排列基板的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传送到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针脚保持工序中,使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20度~30度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为相对的一对保持部件,
在所述针脚保持工序中,使所述针脚插入基板在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相互反向地交替倾斜,并且将所述多个针脚保持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列基板制作工序中,使所述一对保持部件根据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交替倾斜在所述主面上移动,将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到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面上设置掩模部件,所述多个针脚经由所述掩模部件插入到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封闭部件覆盖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的一部分,在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的一部分中不插入所述多个针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部件构成掩模部件。
8.一种针脚排列装置,用于向针脚插入基板的多个针脚插入孔插入多个针脚,所述针脚插入基板在厚度方向上从主面侧朝向背面侧贯通形成有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并且主面侧的针脚插入口形成为被实施了倒角的开口部,所述针脚排列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抽气机构,从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所述背面侧实施抽气操作而使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内成为负压;
倾斜机构,使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预定角度;以及
保持部件,能够在所述针脚插入基板的所述主面上向预定方向移动,保持所述多个针脚并向所述多个针脚插入孔插入所述多个针脚。
CN 201010535176 2009-12-14 2010-11-03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7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3141 2009-12-14
JP2009283141 2009-12-14
JP2010-186688 2010-08-23
JP2010186688A JP5468495B2 (ja) 2009-12-14 2010-08-23 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ピン配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7334A CN102097334A (zh) 2011-06-15
CN102097334B true CN102097334B (zh) 2013-10-16

Family

ID=44130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53517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7334B (zh) 2009-12-14 2010-11-03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973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2540B2 (en) * 2011-06-30 2015-02-10 Intel Corporation In situ-built pin-grid arrays for coreless substrat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CN105185721B (zh) * 2015-08-13 2018-01-30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苏州研发中心 一种在陶瓷基板上制作针栅阵列的工艺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1097A (ja) * 1998-11-16 2000-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681377A (zh) * 2004-04-08 2005-10-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装配体的制造方法、电子部件装配体及电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9931B (en) * 2002-05-15 2005-03-21 Amkor Technology Inc Solder ball and conductive wire for a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its evaporation method
US7229913B2 (en) * 2003-09-25 2007-06-12 Intel Corporation Stitched micro-via to enhance adhesion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1097A (ja) * 1998-11-16 2000-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681377A (zh) * 2004-04-08 2005-10-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装配体的制造方法、电子部件装配体及电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7334A (zh) 201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838C (zh) 用于互连两个印刷电路板的同轴联接器
CN101783451B (zh) 卡用连接器
JP3117139U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800522Y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1248364C (zh) 连接板的接插件
CN1490901A (zh) 一种网格焊台陈列插座触头
US7601036B2 (en) Conductive contact for CPU socket connector
CN1400688A (zh) 组合的叠层连接器
US847517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interconnecting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different conductive leads arrangements
CN1671002A (zh) 接触件和电连接器
CN1677753A (zh) 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738114A (zh) Ic插座和ic插座组件
CN1599539A (zh) 扁平电缆和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147034C (zh) 薄型电连接器
CN107658584A (zh) 连接器
CN1265235A (zh) 内有滤波器的标准插座
CN102097334B (zh)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针脚排列装置
TW202115967A (zh) 電連接器
CN1901284A (zh) 端子连接结构、电接线盒和用于组装该电接线盒的方法
US88999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older ball positioned in an insulative housing accurately
JP5129373B2 (ja) 高速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部品
CN102403300A (zh) 半导体模块及包括该半导体模块的半导体装置
JPH0630266B2 (ja) 低挿入力の電気コネクタ
CN102315543A (zh) 电连接器
CN201576779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