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5309A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5309A
CN102075309A CN2010106061975A CN201010606197A CN102075309A CN 102075309 A CN102075309 A CN 102075309A CN 2010106061975 A CN2010106061975 A CN 2010106061975A CN 201010606197 A CN201010606197 A CN 201010606197A CN 102075309 A CN102075309 A CN 1020753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ck
ack
time domain
group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061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5309B (zh
Inventor
任璐
戴博
梁春丽
杨维维
喻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60619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753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75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5309A/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6130 priority patent/WO201208365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53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53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判断用户设备(UE)的载波聚合场景,并根据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根据所确定的时域分组方式,控制多个子帧多个分量载波(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发送。通过本发明,解决了时分双工(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为1∶9时,多个ACK/NACK需要在一个上行子帧上反馈的问题,保证了ACK/NACK的有效传输,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作为核心技术,能够在20MHz的频谱带宽上提供上行50Mbps和下行100Mbps的峰值速率。与3G相比,LTE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降低系统延迟,并且可以实现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因此被视为3G到4G演进的主流技术。
LTE系统中,确认/非确认(ACK/NACK)反馈信号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系统和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系统中是不相同的。在FDD系统中,由于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每个下行子帧的ACK/NACK反馈承载在对应的上行子帧上。而在TDD系统中,由于存在多个下行子帧同时对应一个上行子帧的场景,因此就需要考虑这多个下行子帧对应的ACK/NACK反馈如何在一个上行子帧上发送的问题。
目前,TDD下的ACK/NACK反馈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捆绑(bundling)模式和复用(Multiplexing)模式。当ACK/NACK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上反馈时,在bundling模式下,每个码字流上多个下行子帧对应的多个ACK/NACK通过逻辑与操作bundling成1bit,这样,多个下行子帧上的ACK/NACK反馈通过逻辑与减小到了最多2bit,可以在一个对应的上行子帧上反馈。在Multiplexing模式下,每个下行子帧上进行码字流之间的ACK/NACK逻辑与操作,即空间捆绑(spatial bundling),M个下行子帧对应了M个逻辑与之后的ACK/NACK比特,这M个比特通过PUCCH Format1b和信道选择的方式查表后最终反馈2bit的信息。这样,在TDD系统中通过bundling方式或者multiplexing方式就能够解决上下行子帧配置不对称时的ACK/NACK反馈问题。
LTE-A是LTE-Advanced的简称,是LTE技术的后续演进。LTE-A系统不仅具有LTE系统的巨大优势,而且能够实现下行峰值速率1Gbps、上行峰值速率500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上下行峰值频谱利用率分别达到1 5Mbps/Hz和30Mbps/Hz,与LTE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为了获得更大的传输带宽,LTE-A系统引入了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的概念。载波聚合可以是连续载波聚合也可以是非连续载波聚合。在CA场景下,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s)又分为主分量载波(PCC,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cell)和辅分量载波(SCC,Secondary ComponentCarrier/cell),其中一个cell对应一个CC。在载波聚合场景下,ACK/NACK的反馈比特数因为一个下行子帧中同时存在多个CC而明显增加,特别是在TDD系统中,不仅存在多个下行子帧上的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反馈的场景,还存在单个下行子帧上多个CC对应的ACK/NACK需要同时反馈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上行子帧上反馈的ACK/NACK比特数随着CC数量的增加而成倍增加。因此,如图1所示的新的传输格式PUCCH Format 3被引入来解决大比特的ACK/NACK反馈问题,图1所示为PUCCH Format 3的时频结构示意图。PUCCH Format 3又被称为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DFT-S-OFDM)结构,一个子帧内可以同时承载24个调制符号,并且通过时域扩频复用多个用户。
在TDD模式中,各子帧支持的上下行配置如下表1所示:
Figure BDA0000040597770000031
表1
其中,“D”表示专用于下行传输的子帧,“U”表示专用于上行传输的子帧,“S”表示用于下行导频时隙(DwPTS,Downlink Pilot Time Slot)、保护间隔(GP,Guard Period)和上行导频时隙(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这三个域的特殊子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上下行子帧配置5中,一个上行子帧需同时反馈9个下行子帧的ACK/NACK。如果UE配置的CC数是1个,那么PUCCH Format3可以全反馈所有载波所有子帧的ACK/NACK;如果UE配置的CC数大于或等于2,那么需要反馈的ACK/NACK比特数会超过PUCCH Format 3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部分资源的ACK/NACK无法反馈,资源利用率下降。因此,在CA场景下,特别是TDD系统中,需要重新考虑ACK/NACK的反馈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以解决在载波聚合场景下,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为5时,由于部分资源的ACK/NACK无法反馈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
判断用户设备(UE)的载波聚合场景,并根据所述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根据所确定的时域分组方式,控制多个子帧多个分量载波(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发送。
所述根据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空间捆绑(spatial 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
所述根据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分别采用时间域捆绑(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映射为2比特信息。
使用信道选择的方式反馈所述信息,其中,每个CC上的2比特信息表示为以下含义的其中之一: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bundling窗中从初始位置开始的连续ACK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的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和半静态持续调度释放的控制信息的总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的最后一个下行配置索引(DAI)对应的计数值;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ACK数量。
载波聚合场景下,LTE-A 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5时,UE配置的最大CC数量为2,且仅支持PUCCH Format 3传输模式,不支持信道选择传输模式;
或者,载波聚合场景下,LTE-A 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5时,UE配置的最大CC数量为2,且支持PUCCH Format 3传输模式和信道选择传输模式,由高层信令配置,确定传输模式。
所述根据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述CC的主分量载波(P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的方式,其余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所述P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均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PCC上最终反馈9比特ACK/NACK;
其余CC在时域分组时,需保证各个CC上生成的信息比特之和为N比特,其中,N+9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所述根据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有CC上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每个CC上需要产生的信息比特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来确定;所有CC上平均产生的信息比特之和是O比特,O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
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用于判断UE的载波聚合场景,并根据所述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发送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确定的时域分组方式,控制多个子帧多个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发送。
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将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
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将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分别采用time domainbundling方式映射为2比特信息。
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确定使用信道选择的方式反馈所述信息,其中,每个CC上的2比特信息表示为以下含义的其中之一: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bundling窗中从初始位置开始的连续ACK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有PDCCH的PDSCH和半静态持续调度释放的控制信息的总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的最后一个DAI对应的计数值;或
所述2信息ACK/NACK表示ACK数量。
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述CC的P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的方式,其余CC上采用spatial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所述P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均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PCC上最终反馈9比特ACK/NACK;
其余CC在时域分组时,需保证各个CC上生成的信息比特之和为N比特,其中,N+9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有CC上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每个CC上需要产生的信息比特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来确定;所有CC上平均产生的信息比特之和是O比特,O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给出了载波聚合场景下,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的反馈方法;通过不同聚合场景下的不同时域分组来解决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为1∶9时,多个ACK/NACK需要在一个上行子帧上反馈的问题,降低了ACK/NACK传输的比特数,有效利用了PUCCH Format 3的信道容量,保证了ACK/NACK信息可以有效传输,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PUCCH Format 3的时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UE配置的CC数量为1时的ACK/NACK反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仅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反馈ACK/NACK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UE配置的CC数量为3时,按照方法一进行时域分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UE配置的CC数量为3时,按照方法二进行时域分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阐述。
本发明通过时域分组的方式,实现多个子帧多个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同时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反馈。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根据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步骤202,根据所确定的时域分组方式,控制多个子帧多个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发送。
具体的,针对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来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如下所述:
当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配置的CC数量为1时,不采用任何时域分组的方式,全反馈所有的ACK/NACK;进一步的,可以使用PUCCHFormat 3反馈所述ACK/NACK,如图3所示;
或者,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1时,采用按照码字流进行bundling的方式,使用PUCCH Format 1b反馈所述bundling后的ACK/NACK。
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可以使用PUCCH Format 3反馈所述ACK/NACK;
或者,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分别采用时间域bundling方式映射为2比特信息;进一步,可以使用信道选择的方法反馈所述信息,其中每个CC上的2比特信息可以表示但不仅限于如下含义的其中之一:一、2比特信息表示bundling窗中从初始位置开始的连续ACK数量;二、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该CC上接收到的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和半静态持续调度释放的控制信息的总数量;三、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该CC上接收到的最后一个下行配置索引(DAI,DownlinkAssignment Index)对应的计数值;四、2比特信息表示ACK数量;更进一步的,载波聚合场景下,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5时,UE配置的最大CC数量为2。
当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法的其中之一来选择时域分组方式:
方法一:
PCC上仅采用spatial bundling的方式,其余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时间域捆绑(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P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PCC上最终反馈9比特ACK/NACK;
其余CC在时域分组时,需保证各个CC上生成的信息比特之和为N比特,其中,N+9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具体的,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3,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0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两个CC分别记为CC2和CC3,总共反馈11比特,其中,CC2反馈5比特ACK/NACK,CC3反馈6比特ACK/NACK;CC2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4/4/1、5/3/1、6/2/1、6/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5/1/1/1/1、4/3/1/1、5/2/1/1、4/3/2、3/3/3、5/2/2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3,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1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两个CC分别记为CC2和CC3,总共反馈12比特,每个CC(CC2和CC3)上分别反馈6比特ACK/NACK,且每个CC(CC2和CC3)上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5/1/1/1/1、4/3/1/1、5/2/1/1、4/3/2、3/3/3、5/2/2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3,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2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两个CC分别记为CC2和CC3,总共反馈13比特,其中,CC2上反馈6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7比特ACK/NACK,CC2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5/1/1/1/1、4/3/1/1、5/2/1/1、4/3/2、3/3/3、5/2/2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3/3/2/1、4/2/2/1、3/3/1/1/1、4/2/1/1/1、4/1/1/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4,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0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三个CC分别记为CC2、CC3和CC4,总共反馈11比特,其中,CC2和CC3各自反馈4比特ACK/NACK,CC4反馈3比特ACK/NACK,CC2和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7/1/1、7/2、6/3、5/4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8/1的方式进行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4,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1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三个CC分别记为CC2、CC3和CC4,总共反馈12比特,其中,每个CC(CC2、CC3、CC4)上各自反馈4比特ACK/NACK,且每个CC(CC2、CC3、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7/1/1、7/2、6/3、5/4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4,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2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三个CC分别记为CC2、CC3和CC4,总共反馈13比特,其中,CC2和CC3各自反馈4比特ACK/NACK,CC4反馈5比特ACK/NACK,CC2和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7/1/1、7/2、6/3、5/4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4/4/1、5/3/1、6/2/1、6/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5,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0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四个CC分别记为CC2、CC3、CC4和CC5,总共反馈11比特,其中,CC2、CC3和CC4各自反馈3比特ACK/NACK,CC5反馈2比特ACK/NACK,CC2、CC3和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8/1的方式进行时域分组,CC5的9个下行子帧分成1组进行time domain bundling;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5,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1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四个CC分别记为CC2、CC3、CC4和CC5,总共反馈12比特,每个CC(CC2、CC3、CC4、CC5)上各自反馈3比特ACK/NACK,且每个CC(CC2、CC3、CC4、CC5)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8/1的方式进行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5,当PUCCH Format 3可以承载的最大比特数为22时,PCC记为CC1,反馈9比特ACK/NACK;其余四个CC分别记为CC2、CC3、CC4和CC5,总共反馈13比特,其中,CC2、CC3和CC4各自反馈3比特ACK/NACK,CC5反馈4比特ACK/NACK,CC2、CC3和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8/1的方式进行时域分组,CC5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7/1/1、7/2、6/3、5/4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需要说明的是,时域分组的顺序与下行子帧的排序无关。进一步的,如果时域上所划分的一组中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则仅在该分组中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的ACK/NACK;如果时域上所划分的一组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下行子帧,则仅在该分组中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的ACK/NACK。
方法二:
所有CC上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每个CC上需要产生的信息比特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来确定;所有CC上平均产生的信息比特之和是O比特,O即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进一步,所述O取值为20、21或22。
具体的,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3,当O为20时,3个CC分别记为CC1、CC2和CC3;其中,CC1和CC2上各自反馈7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6比特ACK/NACK,CC1和CC2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3/3/2/1、4/2/2/1、3/3/1/1/1、4/2/1/1/1、4/1/1/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5/1/1/1/1、4/3/1/1、5/2/1/1、4/3/2、3/3/3、5/2/2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3,当O为21时,每一个CC上各自反馈7比特ACK/NACK,且每一个CC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3/3/2/1、4/2/2/1、3/3/1/1/1、4/2/1/1/1、4/1/1/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3,当O为22时,3个CC分别记为CC1、CC2和CC3;其中,CC1和CC2上各自反馈7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8比特ACK/NACK,CC1和CC2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3/3/2/1、4/2/2/1、3/3/1/1/1、4/2/1/1/1、4/1/1/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3/1/1/1/1/1/1、3/2/1/1/1/1、3/2/2/1/1、3/2/2/2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4,当O为20时,每一个CC上各自反馈5比特ACK/NACK,且每一个CC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4/4/1、5/3/1、6/2/1、6/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4,当O为21时,4个CC分别记为CC1、CC2、CC3和CC4;其中CC1、CC2和CC3上各自反馈5比特ACK/NACK,CC4上反馈6比特ACK/NACK,CC1、CC2和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4/4/1、5/3/1、6/2/1、6/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5/1/1/1/1、4/3/1/1、5/2/1/1、4/3/2、3/3/3、5/2/2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4,当O为22时,4个CC分别记为CC1、CC2、CC3和CC4;其中,CC1和CC2上各自反馈5比特ACK/NACK,CC3和CC4上各自反馈6比特ACK/NACK,CC1和CC2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4/4/1、5/3/1、6/2/1、6/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3和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5/1/1/1/1、4/3/1/1、5/2/1/1、4/3/2、3/3/3、5/2/2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5,当O为20时,每一个CC上各自反馈4比特ACK/NACK,且每一个CC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7/1/1、7/2、6/3、5/4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5,当O为21时,5个CC分别记为CC1、CC2、CC3、CC4和CC5;其中,CC1、CC2、CC3和CC4上各自反馈4比特ACK/NACK,CC5上反馈5比特ACK/NACK,CC1、CC2、CC3和CC4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7/1/1、7/2、6/3、5/4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5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4/4/1、5/3/1、6/2/1、6/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如果UE配置的CC数量为5,当O为22时,5个CC分别记为CC1、CC2、CC3、CC4和CC5;其中,CC1、CC2和CC3上各自反馈4比特ACK/NACK,CC4和CC5上各自反馈5比特ACK/NACK,CC1、CC2和CC3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7/1/1、7/2、6/3、5/4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CC4和CC5的9个下行子帧可以按照下述4/4/1、5/3/1、6/2/1、6/1/1/1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域分组。
需要说明的是,时域分组的顺序与下行子帧的排序无关。进一步的,如果时域上所划分的一组中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则仅在该分组中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的ACK/NACK;如果时域上所划分的一组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下行子帧,则仅在该分组中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的ACK/NACK。
下面再列举具体实施例对上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均是以上下行子帧配置为1∶9的场景来进行说明的。
实施例1-1: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1时,不采用任何的分组方式,全反馈所有的ACK/NACK比特;单码字流时反馈9比特ACK/NACK,双码字流时反馈1 8比特ACK/NACK;使用PUCCH Format 3反馈所述的ACK/NACK。
实施例1-2: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1时,采用按照码字流进行bundling的方法,单码字流时反馈1比特ACK/NACK,双码字流时反馈2比特ACK/NACK;使用PUCCH Format 1b反馈所述bundling后的ACK/NACK。
实施例2-1:载波聚合场景下,LTE-A 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5时,UE配置的最大CC数量为2,且仅支持PUCCH Format 3传输模式,不支持信道选择传输模式。
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一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两个CC上一共反馈18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使用PUCCH Format3反馈所述ACK/NACK。
实施例2-2:载波聚合场景下,LTE-A 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5时,UE配置的最大CC数量为2,且支持PUCCH Format 3传输模式和信道选择传输模式,具体使用哪种传输模式由高层信令配置。
其中,使用PUCCH Format 3传输模式反馈所述ACK/NACK,具体为: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一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两个CC上一共反馈18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
使用信道选择传输模式反馈信息,具体为:当UE配置的CC的数量为2时,每一个CC在时域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分别采用时间域bundling方式映射为2比特信息;其中,每个CC上的2比特信息可以表示但不仅限于如下含义的其中之一:
一、2比特信息表示bundling窗中从初始位置开始的连续ACK数量,具体应用如下:如果初始位置为NACK,则反馈00;如果从初始位置开始连续的ACK有1/4/7/...个、即1+3n(n=0、1、2....)个,则反馈01;如果从初始位置开始连续的ACK有2/5/8/...个、即2+3n(n=0、1、2....)个,则反馈10;如果从初始位置开始连续的ACK有3/6/9/...个、即3n(n=1、2....)个,则反馈11;
二、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该CC上接收到的有PDCCH的PDSCH和半静态持续调度释放的控制信息的总数量,具体应用如下:如果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结果是NACK,则反馈00;如果经过逻辑与之后是ACK,并且UE接收到的有PDCCH的PDSCH的个数是1/4/7/...、即1+3n(n=0、1、2....)个,则反馈01;如果经过逻辑与之后是ACK,并且UE接收到的有PDCCH的PDSCH的个数是2/5/8/...、即2+3n(n=0、1、2...)个,则反馈10;如果经过逻辑与之后是ACK,并且UE接收到的有PDCCH的PDSCH的个数是3/6/9/...、即3n(n=1、2....)个,则反馈11;
三、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该CC上接收到的最后一个DAI对应的计数值,具体应用如下:如果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结果是NACK,则反馈00;如果经过逻辑与操作后是ACK,并且UE接收到的最后一个子帧的DAI的值是1/4/7/...、即1+3n(n=0、1、2....),则反馈01;如果经过逻辑与操作后是ACK,并且UE接收到的最后一个子帧的DAI的值是2/5/8/...、即2+3n(n=0、1、2....),则反馈10;如果经过逻辑与操作后是ACK,并且UE接收到的最后一个子帧的DAI的值是3/6/9/...、即3n(n=1、2...),则反馈11;
四、2比特ACK/NACK表示ACK数量,具体应用如下:如果要反馈的结果中没有ACK或者UE检测到有下行分配信息丢失(UE detect at least one DLassignment is missed),则反馈00;否则,反馈ACK的数量,如果要反馈的结果中ACK的个数是1/4/7/...、即1+3n(n=0、1、2....)个,则反馈01;如果要反馈的结果中ACK的个数是2/5/8/...、即2+3n(n=0、1、2...)个,则反馈10;如果要反馈的结果中ACK的个数是3/6/9/...、即3n(n=1、2....)个,则反馈11。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为仅针对方法一的具体实施例,当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包含以下场景:
场景一:载波聚合包含3个CC,上下行配置为1∶9,此时PCC记为CC1,其他两个CC分别记为CC2和CC3;PCC上每个下行子帧分别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所有9个下行子帧固定反馈9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0比特,CC2和CC3上总共反馈11比特ACK/NACK,其中,CC2上反馈5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6比特ACK/NACK,如图5所示;
如果O是21比特,CC2和CC3上总共反馈12比特ACK/NACK,其中,CC2和CC3上分别反馈6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2比特,CC2和CC3上总共反馈13比特ACK/NACK,其中,CC2上反馈6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7比特ACK/NACK;
场景二:载波聚合包含4个CC,上下行配置为1∶9,此时PCC记为CC1,其他三个CC分别记为CC2、CC3和CC4;PCC上每个下行子帧分别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所有9个下行子帧固定反馈9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0比特,CC2、CC3和CC4上总共反馈11比特ACK/NACK,其中,CC2上反馈4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4比特ACK/NACK,CC4上反馈3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1比特,CC2、CC3和CC4上总共反馈12比特ACK/NACK,其中,CC2、CC3和CC4上分别反馈4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2比特,CC2、CC3和CC4上总共反馈13比特ACK/NACK,其中,CC2上反馈4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4比特ACK/NACK,CC4上反馈5比特ACK/NACK。
场景三:载波聚合包含5个CC,上下行配置为1∶9,此时PCC记为CC1,其他四个CC分别记为CC2、CC3、CC4和CC5;PCC上每个下行子帧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所有9个下行子帧固定反馈9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0比特,CC2、CC3、CC4和CC5上总共反馈11比特ACK/NACK,其中,CC2、CC3和CC4上各自反馈3比特ACK/NACK,CC5上反馈2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1比特,CC2、CC3、CC4和CC5上总共反馈12比特ACK/NACK,其中,CC2、CC3、CC4和CC5上分别反馈3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2比特,CC2、CC3、CC4和CC5上总共反馈13比特ACK/NACK,其中,CC2、CC3和CC4上各自反馈3比特ACK/NACK,CC5上反馈4比特ACK/NACK。
在上述实施例3的三个场景中,单个CC上的7比特ACK/NACK可以由以下方式的其中之一产生: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3/3/2/1的原则分为四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包含3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1和组2;第三组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3,第四组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记为组4;组1、组2和组3均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4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7比特ACK/NACK,如图6所示;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4/2/2/1的原则分为四组,第一组包含4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和组3,第四组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记为组4;组1、组2和组3均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4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7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3/3/1/1/1的原则分为五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包含3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1和组2;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各自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3、组4和组5;组1和组2均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组4和组5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7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4/2/1/1/1的原则分为五组,第一组包含4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各自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3、组4和组5;组1和组2均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组4和组5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7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4/1/1/1/1/1的原则分为六组,第一组包含4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至第六组各自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组3、组4、组5和组6;组1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ACK/NACK,组2、组3、组4、组5和组6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7比特ACK/NACK,如图6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3的三个场景中,单个CC上的6比特ACK/NACK可以由以下方式的其中之一产生: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5/1/1/1/1的方式分为五组,第一组包含5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各自仅包含1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组3、组4和组5;组1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ACK/NACK,组2、组3、组4和组5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6比特ACK/NACK,如图5所示;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4/3/1/1的原则分为四组,第一组包含4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仅包含1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3和组4;组1和组2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和组4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6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5/2/1/1的原则分为四组,第一组包含5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仅包含1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3和组4;组1和组2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和组4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6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4/3/2的原则分为三组,第一组包含4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第三组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3;组1、组2和组3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6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3/3/3的原则分为三组,每一组均包含3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1、组2和组3;组1、组2和组3分别采用time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6比特ACK/NACK,如图6所示;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5/2/2的原则分为三组,第一组包含5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和第三组各自包含2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和组3;组1、组2和组3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6比特ACK/NACK。
在上述实施例3的三个场景中,单个CC上的5比特ACK/NACK可以由以下方式的其中之一产生: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4/4/1的原则分为三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包含4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1和组2;第三组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记为组3;组1和组2均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5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5/3/1的原则分为三组,第一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第三组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记为组3;组1和组2均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5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6/2/1的原则分为三组,第一组包含6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第三组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记为组3;组1和组2均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5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6/1/1/1的原则分为四组,第一组包含6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仅包含1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组3和组4;组1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ACK/NACK,组2、组3和组4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5比特ACK/NACK,如图5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3的三个场景中,单个CC上的4比特ACK/NACK可以由以下方式的其中之一产生: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7/1/1的原则分为三组,第一组包含7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和第三组各自包含1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和组3;组1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ACK/NACK,组2和组3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各自生成4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7/2的原则分为两组,第一组包含7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组1和组2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各自生成4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6/3的原则分为两组,第一组包含6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组1和组2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各自生成4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5/4的原则分为两组,第一组包含5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4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组1和组2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各自生成4比特ACK/NACK。
在上述实施例3的三个场景中,单个CC上的3比特ACK/NACK可以由以下方式产生:
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8/1的原则分为两组,第一组包含8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1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组1采用time domain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ACK/NACK,组2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3比特ACK/NACK。
在上述实施例3的三个场景中,单个CC上的2比特ACK/NACK可以由以下方式产生:
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分成1组,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ACK/NACK。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时域分组顺序与下行子帧的排序无关;在PUCCH Format 3上传输上述所述的各个CC上生成的ACK/NACK比特之和。
上述分组方式中,其余CC上产生的ACK/NACK比特数目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0040597770000201
其中,M表示载波聚合场景下除PCC外的所有CC的总数且M=2,3,4。按照公式中的分组原则,有M-1个CC上产生的ACK/NACK比特数是相同的,都是
Figure BDA0000040597770000211
比特,只有1个CC上产生的ACK/NACK比特数是
Figure BDA0000040597770000212
个。上述分组方式包含但不仅限于本发明中给出的公式表达方式。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为仅针对方法二的具体实施例,当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包含以下场景:
场景一:载波聚合包含3个CC,上下行配置为1∶9,此时3个CC分别记为CC1、CC2和CC3;
如果O是20比特,CC1和CC2上均反馈7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6比特ACK/NACK,如图6所示;
如果O是21比特,CC1、CC2和CC3上分别反馈7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2比特,CC1和CC2上均反馈7比特ACK/NACK,CC3上反馈8比特ACK/NACK。
场景二:载波聚合包含4个CC,上下行配置为1∶9,此时4个CC分别记为CC1、CC2、CC3和CC4;
如果O是20比特,4个CC上均反馈5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1比特,CC1、CC2和CC3上分别反馈5比特ACK/NACK,CC4上反馈6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2比特,CC1和CC2上均反馈5比特ACK/NACK,CC3和CC4上均反馈6比特ACK/NACK。
场景三:载波聚合包含5个CC,上下行配置为1∶9,此时5个CC分别记为CC1、CC2、CC3、CC4和CC5;
如果O是20比特,5个CC上均反馈4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1比特,CC1、CC2、CC3和CC4上分别反馈4比特ACK/NACK,CC5上反馈5比特ACK/NACK;
如果O是22比特,CC1、CC2和CC3上均反馈4比特ACK/NACK,CC4和CC5上均反馈5比特ACK/NACK。
在上述实施例4的三个场景中,单个CC上的8比特ACK/NACK可以由以下方式的其中之一产生: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3/1/1/1/1/1/1的原则分为七组,第一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至第七组各自包含1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组3、组4、组5、组6和组7;组1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生成2比特ACK/NACK,组2至组7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8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3/2/1/1/1/1的原则分为六组,第一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包含2个下行子帧,记为组2;第三组至第六组各自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3、组4、组5和组6;组1和组2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3、组4、组5和组6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8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3/2/2/1/1的原则分为五组,第一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和第三组均包含2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和组3;第四组和第五组各自仅包含一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4和组5;组1、组2和组3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组4和组5分别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1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8比特ACK/NACK;
优选的,单个CC上的9个下行子帧按照3/2/2/2的原则分为四组,第一组包含3个下行子帧,记为组1;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均包含2个下行子帧,分别记为组2、组3和组4;组1、组2、组3和组4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各自生成2比特ACK/NACK;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和bundling方式,单个CC上最终生成8比特ACK/NACK。
单个CC上的4比特ACK/NACK、5比特ACK/NACK和6比特ACK/NACK的产生过程,与实施例3中单个CC上的4比特ACK/NACK、5比特ACK/NACK和6比特ACK/NACK的产生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时域分组顺序与下行子帧的排序无关;在PUCCH Format 3上传输上述所述的各个CC上生成的ACK/NACK比特之和。
上述分组方式中,所有CC上产生的ACK/NACK比特数目可用公式表达为
Figure BDA0000040597770000231
其中,M表示载波聚合场景下CC的总数且M=3,4,5。上述分组方式包含但不仅限于本发明中给出的公式表达方式。
从上述的各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方法通过不同载波聚合场景下,设置不同的时域分组方式来解决多个ACK/NACK的反馈问题,有效保证了ACK/NACK的传输,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
对应上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和发送控制模块。其中,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用于判断UE的载波聚合场景,并根据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发送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确定的时域分组方式,控制多个子帧多个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发送。
较佳的,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可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将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
较佳的,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还可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将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分别采用time domainbundling方式映射为2比特信息。进一步,可以使用信道选择的方法反馈所述信息,其中每个CC上的2比特信息可以表示但不仅限于如下含义的其中之一:一、2比特信息表示bundling窗中从初始位置开始的连续ACK数量;二、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该CC上接收到有PDCCH的PDSCH和半静态持续调度释放的控制信息的总数量;三、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该CC上接收到的最后一个DAI对应的计数值;四、2比特信息表示ACK数量。
较佳的,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还可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CC的P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的方式,其余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P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方式,PCC上最终反馈9比特ACK/NACK;
其余CC在时域分组时,需保证各个CC上生成的信息比特之和为N比特,其中,N+9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较佳的,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还可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有CC上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每个CC上需要产生的信息比特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来确定;所有CC上平均产生的信息比特之和是O比特,O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不同聚合场景下的不同时域分组来解决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为1∶9时,多个ACK/NACK需要在一个上行子帧上反馈的问题,降低了ACK/NACK传输的比特数,有效利用了PUCCH Format 3的信道容量,保证了ACK/NACK信息可以有效传输,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判断用户设备(UE)的载波聚合场景,并根据所述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根据所确定的时域分组方式,控制多个子帧多个分量载波(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空间捆绑(spatial 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分别采用时间域捆绑(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映射为2比特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信道选择的方式反馈所述信息,其中,每个CC上的2比特信息表示为以下含义的其中之一: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bundling窗中从初始位置开始的连续ACK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的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和半静态持续调度释放的控制信息的总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的最后一个下行配置索引(DAI)对应的计数值;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ACK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载波聚合场景下,LTE-A 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5时,UE配置的最大CC数量为2,且仅支持PUCCH Format 3传输模式,不支持信道选择传输模式;
或者,载波聚合场景下,LTE-A TDD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配置5时,UE配置的最大CC数量为2,且支持PUCCH Format 3传输模式和信道选择传输模式,由高层信令配置,确定传输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述CC的主分量载波(P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的方式,其余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所述P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均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PCC上最终反馈9比特ACK/NACK;
其余CC在时域分组时,需保证各个CC上生成的信息比特之和为N比特,其中,N+9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同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具体包括:
当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有CC上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每个CC上需要产生的信息比特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来确定;所有CC上平均产生的信息比特之和是O比特,O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8.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用于判断UE的载波聚合场景,并根据所述UE的载波聚合场景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发送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确定的时域分组方式,控制多个子帧多个CC上的上行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上行子帧上的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将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映射为1比特ACK/NACK;每一个CC上最终反馈9比特的bundling后的ACK/NACK。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为2时,将每个CC在时域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的ACK/NACK分别采用time domain bundling方式映射为2比特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确定使用信道选择的方式反馈所述信息,其中,每个CC上的2比特信息表示为以下含义的其中之一: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bundling窗中从初始位置开始的连续ACK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有PDCCH的PDSCH和半静态持续调度释放的控制信息的总数量;或
所述2比特信息表示经过逻辑与操作后确认信息和所述CC上接收到的最后一个DAI对应的计数值;或
所述2信息ACK/NACK表示ACK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述CC的PCC上采用spatial bundling的方式,其余CC上采用spatial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所述PCC在时域划分为9组,每个下行子帧对应一组,均采用spatialbundling方式,PCC上最终反馈9比特ACK/NACK;
其余CC在时域分组时,需保证各个CC上生成的信息比特之和为N比特,其中,N+9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分组方式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在UE配置的CC数量大于2时,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对应的时域分组方式:
所有CC上均采用spatial bundling和time domain bundling相结合的方式,每个CC上需要产生的信息比特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来确定;所有CC上平均产生的信息比特之和是O比特,O表示PUCCH Format 3可以传输ACK/NACK信息的最大比特数。
CN201010606197.5A 2010-12-24 2010-12-24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20753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6197.5A CN102075309B (zh) 2010-12-24 2010-12-24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PCT/CN2011/076130 WO2012083658A1 (zh) 2010-12-24 2011-06-22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6197.5A CN102075309B (zh) 2010-12-24 2010-12-24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5309A true CN102075309A (zh) 2011-05-25
CN102075309B CN102075309B (zh) 2016-12-07

Family

ID=44033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06197.5A Active CN102075309B (zh) 2010-12-24 2010-12-24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75309B (zh)
WO (1) WO2012083658A1 (zh)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1227A (zh) * 2011-06-30 2011-12-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2083658A1 (zh) * 2010-12-24 2012-06-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3095432A (zh) * 2011-11-07 2013-05-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CN103188062A (zh) * 2011-12-31 2013-07-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3135144A1 (zh) * 2012-03-16 2013-09-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自适应帧结构的重传方法、网络及终端侧设备
CN103326833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行定时关系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3718496A (zh) * 2011-07-28 2014-04-0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以信号发送聚合的载波的控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3797747A (zh) * 2011-07-26 2014-05-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网络中,使用载波聚合进行控制信息的传输
CN104012159A (zh) * 2011-12-22 2014-08-27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Lte载波聚合中的控制信令
WO2014173333A1 (zh) * 2013-08-27 2014-10-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4135772A (zh) * 2013-05-02 2014-11-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541544A (zh) * 2012-08-03 2015-04-22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766041A (zh) * 2013-11-25 2016-07-13 索尼公司 通信控制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6161753A1 (zh) * 2015-04-10 2016-10-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WO2016179790A1 (zh) * 2015-05-12 2016-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6160958A (zh) * 2015-04-10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CN107027344A (zh) * 2014-10-31 2017-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小区内载波聚合系统中发送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35052A (zh) * 2011-05-31 2017-09-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WO2018081989A1 (zh) * 2016-11-03 2018-05-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047556A1 (zh) * 2017-09-08 2019-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WO2024067011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224A (zh) * 2009-05-19 2009-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1594209A (zh) * 2009-06-18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状态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WO2010110561A2 (en) * 2009-03-23 2010-09-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CN101989897A (zh) * 2010-11-15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确认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24238A2 (en) * 2009-04-24 2010-10-2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component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2075309B (zh) * 2010-12-24 2016-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0561A2 (en) * 2009-03-23 2010-09-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CN101588224A (zh) * 2009-05-19 2009-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1594209A (zh) * 2009-06-18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状态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CN101989897A (zh) * 2010-11-15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确认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Cited B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83658A1 (zh) * 2010-12-24 2012-06-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7135052B (zh) * 2011-05-31 2021-02-0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CN107135052A (zh) * 2011-05-31 2017-09-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CN102291227B (zh) * 2011-06-30 2013-07-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US9455819B2 (en) 2011-06-30 2016-09-27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CN102291227A (zh) * 2011-06-30 2011-12-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3797747B (zh) * 2011-07-26 2016-04-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网络中,使用载波聚合进行控制信息的传输
US9515808B2 (en) 2011-07-26 2016-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10524262B2 (en) 2011-07-26 2019-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3797747A (zh) * 2011-07-26 2014-05-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网络中,使用载波聚合进行控制信息的传输
CN103718496A (zh) * 2011-07-28 2014-04-0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以信号发送聚合的载波的控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95432A (zh) * 2011-11-07 2013-05-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US11917644B2 (en) 2011-12-22 2024-02-2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ntrol signaling in LTE carrier aggregation
US11405904B2 (en) 2011-12-22 2022-08-0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ntrol signaling in LTE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4012159A (zh) * 2011-12-22 2014-08-27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Lte载波聚合中的控制信令
US10123316B2 (en) 2011-12-22 2018-11-0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ntrol signaling in LTE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3188062A (zh) * 2011-12-31 2013-07-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3135144A1 (zh) * 2012-03-16 2013-09-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自适应帧结构的重传方法、网络及终端侧设备
US9537610B2 (en) 2012-03-16 2017-01-03 Zte Corporation Time division duplex adaptive frame structure re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and terminal side device
CN103326833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行定时关系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3326833B (zh) * 2012-03-22 2018-01-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行定时关系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4541544A (zh) * 2012-08-03 2015-04-22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4541544B (zh) * 2012-08-03 2018-04-20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135772A (zh) * 2013-05-02 2014-11-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135772B (zh) * 2013-05-02 2019-01-18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通信方法和装置
US10178655B2 (en) 2013-08-27 2019-01-08 Xi'an Zhongxing New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O2014173333A1 (zh) * 2013-08-27 2014-10-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5766041B (zh) * 2013-11-25 2020-01-21 索尼公司 通信控制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5766041A (zh) * 2013-11-25 2016-07-13 索尼公司 通信控制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7027344B (zh) * 2014-10-31 2021-09-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小区内载波聚合系统中发送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27344A (zh) * 2014-10-31 2017-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小区内载波聚合系统中发送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60959A (zh) * 2015-04-10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160958A (zh) * 2015-04-10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WO2016161753A1 (zh) * 2015-04-10 2016-10-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WO2016179790A1 (zh) * 2015-05-12 2016-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RU2718173C1 (ru) * 2016-11-03 2020-03-30 Гуандун Оппо Мобайл Телекоммьюникейшнс Корп., Лтд.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восходящей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9845364B (zh) * 2016-11-03 2020-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845364A (zh) * 2016-11-03 2019-06-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197274B2 (en) 2016-11-03 2021-12-0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8081989A1 (zh) * 2016-11-03 2018-05-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474997B (zh) * 2017-09-08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09474997A (zh) * 2017-09-08 2019-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US11160062B2 (en) 2017-09-08 2021-10-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9047556A1 (zh) * 2017-09-08 2019-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WO2024067011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5309B (zh) 2016-12-07
WO2012083658A1 (zh) 201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5309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11034101B (zh) 一种反馈信息确定的方法及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02938693B (zh) Lte-a tdd不同上下行配比的反馈方法
US20200259623A1 (en) Harq design for high performance wireless backhaul
US985379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19744B (zh) 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的harq进程的数量的方法和装置
US9351289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base station
EP2856723B1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mapping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a)
US10660088B2 (en) ACK/NACK feedback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152629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47994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490496B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equipment and system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CN108633076A (zh) 用于调度下一代无线电网络中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或上行链路数据信道的方法及其装置
WO2017193399A1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4021631A1 (ko) 하향링크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하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CN103404047A (zh) 在载波聚合系统中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WO2014018984A1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 (harq-ack) codebook generation for inter-ban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carrier aggregation (ca)
CN102845012A (zh) 在载波聚合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确认信令的方法和系统
CN102724672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111254A (zh) 一种反馈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2098145A (zh) 一种上行确认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JP6830894B2 (ja) ポイント・ツー・マルチポイントnlosワイヤレスバックホールのための低オーバーヘッドシグナリング
Bhamri et al. Overview of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enhancements in LTE Rel. 13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