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5743B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信道发射的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信道发射的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45743B CN102045743B CN201010516082.7A CN201010516082A CN102045743B CN 102045743 B CN102045743 B CN 102045743B CN 201010516082 A CN201010516082 A CN 201010516082A CN 102045743 B CN102045743 B CN 1020457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signal
- random access
- access channel
- reference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9 dorma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的设备和方法。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信号的方法包括:使用通过正向链路接收的信号来估计反向信道状态;考虑反向信道状态,来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以及在确定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随机接入信道(RACH)的设备和方法,具体地,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中考虑反向链路信道信息,通过RACH发射信号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使用RACH作为用于发射随机突发型数据的反向公共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是指无线通信系统中被配置成可能由远程节点通过反向链路发射短的突发型数据的信道。比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使用包括前同步码的RACH。再比如,3GPP2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使用配置有前同步码和短消息的随机接入信道。
在远程节点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信号的情况下,主节点(host node)希望通过随机接入信道从远程节点接收的信号满足某个级别的检测概率和错误告警概率条件。因此,远程节点具有必须将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的信号的发射功率设置为高值的问题。同样,反向链路的服务区域由于最大传输功率(transfer power)和远程节点的衰落而已经被限制也可能是个问题。比如,在前同步码的长度是1ms并且使用随机接入信道发射模式的远程节点的最大传输功率是250mW的情况下,反向服务区域被限制在2Km。但是,在前同步码长度变得更长的情况下,会出现系统容量随着前同步码的开销的增加而减少的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基本上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点并且提供至少以下的优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随机接入信道传输来减少远程节点的功率消耗的设备和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扩大受随机接入信道传输限制的反向链路的服务区域的设备和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中考虑到反向链路的信道状态来选择性地进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设备和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中考虑到反向链路的信道增益来确定用于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发射功率的设备和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使用时分双工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中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通过正向链路接收的信号来估计反向信道状态;考虑所述反向信道状态,来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以及在确定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程节点设备,用于在使用时分双工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中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所述远程节点设备包括: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信号;信道估计单元,用于使用在所述接收装置处通过正向链路接收的信号来估计反向信道状态;控制单元,用于考虑所述反向信道状态来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以及发射装置,用于在所述控制部分确定要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从下面结合附图公开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优点和显著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在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之前,阐明在本专利文件中所用的特定词语和短语的定义可能是有益的:术语“包括”和“包含”以及其派生词是指没有限制的包括;术语“或者”是包括性的,是指和/或;短语“与…相关联”和“与其相关联”以及其派生词,可以指包括、包括在…内、与…互联、包含、包含在…内、连接到…或者与…连接、耦合到…或者与…耦合、可与…通信、与…合作、交织、并置、与…接近、绑定到…或者与…绑定、具有、具有…的特性等。在本专利文件中提供了特定词语和短语的定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许多情况下(即使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定义适用于如此定义的词语和短语以前及未来的使用。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时,从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RACH的信号发射结构;
图2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在主节点控制远程节点的RACH的信号发射的过程;
图3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在远程节点通过RACH发射信号的过程;
图4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在远程节点通过RACH发射信号的过程;
图5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通过RACH发射信号的远程节点的方框结构;以及
图6A和图6B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过RACH发射的接入探针(AccessProbe,AP)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讨论的图1到图6以及在本专利文件中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原理的各种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到本公开的原理可以在任何适当布置的通信系统中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在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公知的功能或结构没有详细描述,因为它们将在不必要的细节中使本发明模糊不清。下面描述的(考虑了本发明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可能根据用户和操作者的意图或者实践而不同。因此,所述术语应该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公开而定义。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用于在通用串行总线(USB)组合(composite)网络装置中支持选择性挂起模式(selective suspend mode)的技术。此处,选择性挂起模式仅在处于空闲模式的组合网络装置的一个或者多个装置中的一些装置中得到支持。即,与整个组合网络装置都工作在空闲模式中的空闲模式相比,所述选择性挂起模式仅在处于空闲模式的装置中的一些装置中得到支持。
下文中,本发明意在提供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考虑到反向信道状态来执行随机接入信道(RACH)发射的技术。
接下来,假设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时分双工(TDD)模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可以与随机接入信道的结构类型无关地应用随机接入信道。比如,随机接入信道可以配置成仅包括前同步码。在另一个例子中,随机接入信道也可以配置成包括前同步码和短长度的消息。
在下面的描述中,主节点表示通过正向链路发射信号的节点,远程节点表示通过反向链路发射信号的节点。
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主节点连续或者周期性地发射信道(例如,导频信道),从该信道中远程节点确定正向链路的信道状态。而且,在使用时分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根据信道互易性(reciprocity)特征可以假设正向链路和反向链路的状态相同。因此,下面的描述中假设远程节点利用正向链路作为反向链路的信道状态值。
如在本公开的后面部分的图1所示,远程节点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信号。
图1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RACH的信号发射结构。
参考提到的图1,假定正向信道是接入前同步码捕获指示信道(AP-AICH),假定反向信道为随机接入信道。
如该图所示,远程节点通过反向链路的随机接入信道发射前同步码用于通信的初始同步。此时,远程节点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包含前同步码的第零个接入探针(AP)100。例如,该远程节点通过接入探针发送配置成如图6(a)所示的接入探针。
如果在TP-P 102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来自主节点的针对AP0(100)的响应信号,那么远程节点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再次发射发射功率比AP0(100)增加了ΔP的AP1(100)。AP1110包含配置成与AP0(100)相同签名(signature)的前同步码。
在主节点已经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接收到AP1(100)的情况下,主节点在等待TP-AI120时间间隔之后,通过AICH 130发射与AP1(100)相同的签名。
尽管未示出,远程节点通过解调通过AICH 130提供的信号来确定签名和捕获指示符(AI)。如果通过捕获标识符确定了主节点的ACK,远程节点在等待tp-mag时间之后通过反向随机接入信道,向主节点发射包含反向数据的消息。比如,远程节点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包括配置成如图6(a)所示的消息的接入探针。此时,远程节点以与AP1(110)对应的发射功率发射接入探针。
如上所述,远程节点可以考虑反向信道状态来发射随机接入信道。即,只有在反向信道状态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下,远程节点才能够发射随机接入信道。考虑远程节点的业务QoS和信道的统计特性来确定所述参考值。此处,信道的统计特性包括无线信道的多普勒频率、接收信号对噪声比的平均值以及接收功率电平的平均值。
参考值可以在远程节点或者主节点处确定。例如,在参考值在主节点处确定的情况下,主节点可以通过考虑远程节点的业务QoS来确定所述参考值,如后面的图2所示。
图2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主节点控制通过远程节点的RACH的信号发射的过程。
参考后面的图2,在步骤201,主节点确定提供给远程的业务的QoS。
此后,主节点进行到步骤203并且通过考虑远程节点的业务QoS决定用于确定远程节点是否将要发射随机接入信道的参考值。比如,在主节点向远程节点提供实时业务的情况下,主节点将参考值设低,以便减少远程节点的延迟(delay)。在另一个例子中,在主节点向远程节点提供非实时业务的情况下,主节点将所述参考值设高。
在决定参考值之后,主节点进行到步骤205并且向远程节点发射所确定的参考值。例如,主节点通过广播信道发射参考值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主节点可以通过专用信道来发射参考值信息,这实现了特定远程站的休眠状态。这里,休眠状态是指当远程站没有被分配专用物理资源但保持着较高层连接时的状态。在无线数据服务中,当有突发业务量时,休眠状态可以被用来节省远程站的功率消耗。
此后,主节点结束本算法。
在上述例子中,主节点确定一个参考值,该参考值确定远程节点是否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
在另一个例子中,主节点也可以根据信道条件来决定参考值中的若干个参考值。比如,主节点根据下面的<表1>所示的多普勒频率来确定参考值中的若干个参考值。
<表1>
如<表1>所示,主节点根据提供给远程节点的业务QoS和信道的多普勒频率来发射参考值中的若干参考值,并且将所述若干参考值发射到远程节点。此时,主节点将对时延(time delay)没有实时业务高敏感的非实时业务的参考值设高。同样地,当信道的多普勒频率变高时,主节点也将参考值设高。
远程节点考虑待与主节点通信的业务QoS和信道的多普勒频率在主节点提供的参考值中确定一个参考值。同样地,在业务QoS改变或者信道的多普勒频率变化的情况下,远程信道也可以根据<表1>中的相应QoS和多普勒频率而改变到一个参考值。
在另一个例子中,主节点向远程节点发射根据QoS允许随机接入传输的时限,并且远程节点在该时限内发射随机接入信道的同时可以改变参考值以便优化发射功率。比如,主节点使用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性能和信道的统计特性来确定如以下<表2>中所示的一个参考值,该参考值确定远程节点是否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作为另一个例子,可以在远程节点根据标准或者信道环境通过仿真来确定诸如下面<表2>的参考值。此处,假定上述<表2>的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性能使用随机接入信道的平均延迟,而信道的统计特性使用信道的多普勒频率。
<表2>
当根据业务特性的延迟性能被确定时,远程节点可以依照信道的多普勒频率使用以上的<表2>来改变参考值。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时分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正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两者使用相同的频率。这样,远程节点考虑到通过正向链路信号的强度估计的反向信道的状态来发射随机接入信道,如后面的图3所示。在这点上,远程节点可以使用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电平、接收的信号的路径衰减、接收信号的信噪比(SNR)、正向信道增益等来估计反向信道状态。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解释,假设远程节点使用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电平来估计反向信道状态。
图3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在远程节点通过RACH发射信号的过程。
参考上述图3,在步骤301,远程节点确定由主节点发射的正向信号已经被接收。
在接收到正向信号情况下,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303并且测量从主节点接收到的正向信号的电功率。
此后,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305并且确定用于确定随机接入信道是否将要被发射的参考值。例如,远程节点通过考虑用户要求的业务QoS和信道的统计特性来确定用于确定是否发射随机接入信道的参考值。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从主节点向远程节点提供用于确定是否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参考值。在另一个例子中,远程节点可以确定用于确定是否执行预定的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参考值。在另一个例子中,远程节点可以通过考虑通信中使用的信道的统计特性来选择若干参考值中的任何一个参考值。此时,远程节点可以考虑多普勒频率,即,信道的统计特性,来选择参考值。
在确定用于确定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参考值之后,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307,并且比较在步骤303中测量的正向信号的功率和在步骤305确定的参考值。
在正向信号功率等于或者小于该参考值的情况下,远程节点确定反向信道状态不适于随机接入信道传输。因此,远程节点不发射随机接入信道。
另一方面,在正向信号功率大于该参考值的情况下,远程节点确定反向信道状态适合随机接入信道传输。因此,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309并且通过反向随机接入信道发射信号。
此后,远程节点结束本算法。
如上所述,在远程节点考虑反向信道状态来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情况下,远程节点可以通过开环来确定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功率。
同样地,远程节点可以使用特定幅度的功率来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以便在主节点中容易地估计反向链路的功率。
同样地,远程节点可以考虑反向信道增益来确定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功率,如图4所示。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在远程节点通过RACH发射信号的过程的图。
参考上述图4,远程节点在步骤401确定由主节点发射的正向信号已经被接收。
在接收到正向信号的情况下,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403并且测量从主节点接收的正向信号的电功率。
此后,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405并且确定用于确定随机接入信道是否将要被发射的参考值。例如,远程节点通过考虑由用户要求的业务QoS和信道的统计特性来确定用于确定是否发射随机接入信道的参考值。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从主节点向远程节点提供用于确定是否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参考值。在另一个例子中,远程节点可以确定用于确定是否执行预定的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参考值。在另一个例子中,远程节点可以通过考虑通信中使用的信道的统计特性来选择若干参考值中的任何一个参考值。此时,远程节点可以考虑多普勒频率,即,信道的统计特性,来选择参考值。
在确定用于确定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参考值之后,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407,并且比较在步骤403中测量的正向信号的功率和在步骤405确定的参考值。
在正向信号功率等于或者小于参考值的情况下,远程节点确定反向信道状态不适于随机接入信道传输。因此,远程节点不发射随机接入信道。
另一方面,在正向信号功率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下,远程节点确定反向信道状态适合随机接入信道传输。因此,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409并且确定反向信道的增益。
此后,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411并且通过考虑在步骤409中确定的反向信道增益来确定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发射功率。比如,远程节点确定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发射功率,以便与反向信道增益成反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远程节点可以确定根据传播衰减的变量和瞬时反向信道增益之间的差作为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发射功率。在另一个例子中,远程节点可以把要用于发射随机接入信道的发射功率保持在某个电平而不考虑反向信道的瞬时增益。在此,可以与主节点和远程节点之间的路径衰减成比例地设置某个电平。
在确定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发射功率之后,远程节点进行到步骤413并且通过反向随机接入信道发射信号。此时,远程节点利用在步骤411中确定的发射功率来发射信号。
此后,远程节点结束本算法。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描述考虑反向信道状态来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远程节点的结构。此时,假定远程节点使用多普勒频率作为信道的统计特性。
图5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通过RACH发射信号的远程节点的方框结构。
如上述图5所示,远程节点包括双工器500、接收装置510、信道估计器520、多普勒频率估计单元530、控制单元540和发射装置550。
双工器500根据双工模式通过天线传输从发射装置550提供的发射信号,并且向接收装置510提供来自天线的接收信号。
接收装置510恢复从双工器500提供的数据。比如,接收装置510包括RF接收块、解调块、信道解码块等。RF接收块包括滤波器和RF预处理器。当无线通信系统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时,解调块包括用于提取每个子载波上携带的数据的FFT计算机。信道解码块包括解调器、解交织器和信道解码器等。
信道估计单元520使用从接收装置510提供的接收信号来估计正向信道。比如,信道估计单元520使用正向信号的导频来估计接收的信号的接收功率。
多普勒频率估计单元530使用从接收装置510提供的接收信号来估计远程节点和主节点之间的多普勒频率。即,多普勒频率估计单元530通过经由正向信道接收的信号的变化来估计多普勒频率。
控制单元540基于从信道估计单元520提供的正向链路信道的状态信息来确定是否将要发射随机接入信道。即,控制单元540通过将来自信道估计单元520所估计的接收信号的功率与参考值相比较来确定是否发射随机接入信道。比如,在信道估计单元520处估计的接收信号的功率等于或者小于参考值的情况下,控制单元540确定反向信道状态不适于随机接入信道传输。这样,控制单元540控制发射装置以免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在另一个例子中,在信道估计单元520处估计的接收信号的功率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下,控制单元540确定反向信道状态适合随机接入信道传输。这样,控制单元540控制发射装置550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
此时,控制单元540使用从主节点提供的参考值来确定是否发射随机接入信道。在另一个示例中,控制单元540可以考虑用户要求的业务QoS来计算参考值。在另一个示例中,控制单元540可以使用固定的参考值。在另一个示例中,控制单元540可以使用业务QoS和在多普勒频率估计单元530处估计的多普勒频率,在上述<表1>中选择对应的参考值。在另一个例子中,控制单元540可以使用根据业务QoS的延迟特性和在多普勒频率估计单元530处估计的多普勒频率,在上述<表2>中选择对应的参考值。
发射装置550根据控制单元540的控制生成要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到基站的信号。即,只有在控制单元540控制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时,发射装置550才将要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射给基站的信号变换为通过无线资源发射的格式并且将其提供给双工器500。比如,发射装置550包括信号生成块、信道编码块、调制块和RF发射块。信道编码模块包括调制器、交织器和信道编码器。在无线通信系统使用正交频分复用的情况下,调制块包括用于将数据映射到每个子载波的IFFT计算机。RF发射块包括滤波器、RF预处理器等。
虽然未示出,但是远程节点还包括功率控制单元,该功率控制单元考虑反向信道增益来确定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发射功率。此时,功率控制单元考虑反向信道增益来确定随机接入信道的发射功率。例如,功率控制单元确定要在随机接入信道传输中使用的发射功率与反向信道增益成反比。在另一个例子中,功率控制单元可以把将要用于发射随机接入信道的发射功率保持在某个电平而不考虑反向信道的瞬时增益。此处,可以与主节点和远程节点之间的平均路径衰减成比例地设置某个电平。
在上述实施例中,远程节点考虑正向信号的接收功率来确定是否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远程节点考虑正向信道的衰落值来确定是否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此时,远程节点可以计算正向信道的衰落值,比如<方程1>。
<方程1>
Y=(瞬时导频接收功率)/(平均导频信道接收功率)
其中Y表示正向信道的衰落值。
此时,在诸如<方程1>的正向信道的衰落值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下,远程节点确定反向信道状态适合于随机接入信道传输。这样,远程节点执行反向随机接入信道传输。
另一方面,在诸如<方程1>的正向信道的衰落值等于或者小于参考值的情况下,远程节点确定反向信道不适合随机接入信道传输。这样,远程节点不执行反向随机接入信道传输。
如上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考虑反向链路的状态能够选择性地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由此有利地提高反向接收信道的成功率,减少通过反向接入信道发射信号的终端的功率消耗,并且扩大受最大功率传输限制的反向链路的服务区域。
虽然已经参考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说明书,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其中做出各种变化。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而应该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在使用时分双工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中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使用通过正向链路从主节点接收的第一信号来估计反向信道状态;
识别与要发射的第二信号的业务QoS、信道的统计特性和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时间对应的参考值;
通过将所述反向信道状态与识别出的参考值相比较,来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第二信号;
如果反向信道状态大于识别出的参考值,则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向主节点发射第二信号;并且
如果反向信道状态不大于识别出的参考值,则不执行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向主节点发射第二信号,
其中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第二信号包括:
在确定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第二信号的情况下,考虑反向信道增益来确定发射功率;以及
使用所确定的发射功率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第二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估计所述反向信道状态包括:
使用通过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电平、通过所述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路径衰减、通过所述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噪比SNR和正向信道增益中的至少一个来估计所述反向信道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估计所述反向信道状态包括:
使用通过所述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电平来计算所述反向信道的衰落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主节点接收至少一个参考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从所述主节点提供了至少两个参考值的情况下,基于第二信号的业务QoS、信道的统计特性、或者业务QoS和信道的统计特性两者,来选择一个参考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从所述主节点提供了至少两个参考值的情况下,基于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时间、信道的统计特性、或者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时间和信道的统计特性两者,来选择一个参考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发射功率包括:
将根据传播衰减的变量和瞬时反向信道增益之间的差确定为发射功率。
8.一种远程节点设备,用于在使用时分双工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远程节点中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信号,所述远程节点设备包括: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信号;
信道估计单元,用于使用通过正向链路从主节点接收的第一信号来估计反向信道状态;
控制单元,用于识别与要发射的第二信号的业务QoS、信道的统计特性和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时间对应的参考值并且通过将所述反向信道状态和识别出的参考值相比较来确定是否通过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第二信号;
功率控制单元,用于如果反向信道状态大于识别出的参考值,则考虑反向信道增益来确定发射功率;以及
发射装置,用于如果反向信道状态大于识别出的参考值,则使用所确定的发射功率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来发射第二信号,并且如果反向信道状态不大于识别出的参考值,则不执行通过所述随机接入信道向主节点来发射第二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远程节点设备,其中所述信道估计单元使用通过所述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电平、通过所述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路径衰减、通过所述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噪比SNR和正向信道增益中的至少一个来估计所述反向信道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远程节点设备,其中所述信道估计单元使用通过所述正向链路接收的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电平来计算所述反向信道的衰落值。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远程节点设备,其中所述接收设备进一步被配置为从所述主节点接收至少一个参考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远程节点设备,其中,
在从所述主节点提供了至少两个参考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第二信号的业务QoS、信道的统计特性、或者业务QoS和信道的统计特性两者,来选择一个参考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远程节点设备,其中,
在从所述主节点提供了至少两个参考值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基于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时间、信道的统计特性、或者随机接入信道的延迟时间和信道的统计特性两者,来选择一个参考值。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远程节点设备,其中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将根据传播衰减的变量和瞬时反向信道增益之间的差确定为发射功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0626/09 | 2009-10-22 | ||
KR20090100626 | 2009-10-22 | ||
KR1020100103077A KR20110044155A (ko) | 2009-10-22 | 2010-10-21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임의 접근 채널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KR103077/10 | 2010-10-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45743A CN102045743A (zh) | 2011-05-04 |
CN102045743B true CN102045743B (zh) | 2019-03-15 |
Family
ID=43298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16082.7A Active CN102045743B (zh) | 2009-10-22 | 2010-10-22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信道发射的设备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80543B2 (zh) |
EP (1) | EP2315403B1 (zh) |
JP (1) | JP5951925B2 (zh) |
KR (1) | KR20110044155A (zh) |
CN (1) | CN10204574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06867B1 (ko) | 2011-09-27 | 2018-10-11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채널 상태를 이용한 적응적 채널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CN104105176B (zh) * | 2013-04-06 | 2017-09-15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在机器类型通信中用于接入的方法 |
KR101579492B1 (ko) * | 2013-04-29 | 2015-12-23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채널 적응적 임의접근 채널을 위한 전력제어 방법 |
KR101656586B1 (ko) | 2014-08-11 | 2016-09-12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임의접근채널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
KR101870859B1 (ko) * | 2014-12-18 | 2018-08-03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임의 접근 채널 및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6099194A1 (ko) * | 2014-12-18 | 2016-06-23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임의 접근 채널 및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764779B1 (ko) | 2015-01-27 | 2017-08-07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리모트 노드의 역방향 채널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WO2016122194A1 (ko) * | 2015-01-27 | 2016-08-04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리모트 노드의 역방향 채널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WO2016129896A1 (ko) * | 2015-02-09 | 2016-08-18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채널적응형 임의접근채널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720529B1 (ko) * | 2015-04-14 | 2017-04-03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다수의 임계값을 적용한 채널적응형 임의접근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0473A (zh) * | 1999-02-13 | 2001-06-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中控制反向链路上的发送的装置和方法 |
CN1510849A (zh) * | 2002-12-25 | 2004-07-07 | �ձ�������ʽ���� | 通信设备、发射控制与阈值控制方法和无线电网络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20779B2 (ja) * | 1998-12-28 | 2005-02-1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チャネル割当装置 |
JP3620781B2 (ja) | 1999-02-09 | 2005-02-1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チャネル割当装置 |
JP3787496B2 (ja) | 2001-01-26 | 2006-06-2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呼受付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装置 |
US8605686B2 (en) | 2001-02-12 | 2013-12-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986742B2 (en) * | 2002-10-25 | 2011-07-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ilots fo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218609B2 (en) | 2002-10-25 | 2012-07-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losed-loop rate control for a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98419C (zh) | 2003-01-16 | 2005-04-2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下行导引时隙的功率控制方法 |
DE102004029516B3 (de) | 2004-06-18 | 2005-12-29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 Schattenmaske in einem Graben einer mikroelektronischen oder mikromechanischen Struktur sowie Verwendung derselben |
US8897828B2 (en) * | 2004-08-12 | 2014-11-25 | Intellectual Ventures Holding 81 Llc | Power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642582B2 (ja) * | 2005-07-27 | 2011-03-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基地局、移動局 |
US7620367B2 (en) | 2005-10-31 | 2009-11-17 | Ipwireless, Inc. | Frequency domain unscheduled transmission in a TD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8260340B2 (en) | 2006-02-17 | 2012-09-04 | Alcatel Lucent | Methods of reverse link power control |
KR100933145B1 (ko) * | 2006-10-25 | 2009-1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랜덤액세스 프로시져를 이용한 라디오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US8095166B2 (en) * | 2007-03-26 | 2012-0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gital and analog power control for an OFDMA/CDMA access terminal |
US8798183B2 (en) | 2007-08-13 | 2014-08-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edback and rate adaptation for MIMO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014265B2 (en) * | 2007-08-15 | 2011-09-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igen-beamform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428018B2 (en) * | 2008-09-26 | 2013-04-2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
US20100232384A1 (en) * | 2009-03-13 | 2010-09-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estimation based upon user specific and common reference signals |
-
2010
- 2010-10-21 KR KR1020100103077A patent/KR2011004415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10-22 EP EP10188475.7A patent/EP231540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10-22 CN CN201010516082.7A patent/CN102045743B/zh active Active
- 2010-10-22 JP JP2010237533A patent/JP59519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0-10-22 US US12/925,520 patent/US938054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0473A (zh) * | 1999-02-13 | 2001-06-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中控制反向链路上的发送的装置和方法 |
CN1510849A (zh) * | 2002-12-25 | 2004-07-07 | �ձ�������ʽ���� | 通信设备、发射控制与阈值控制方法和无线电网络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380543B2 (en) | 2016-06-28 |
EP2315403A1 (en) | 2011-04-27 |
US20110096686A1 (en) | 2011-04-28 |
KR20110044155A (ko) | 2011-04-28 |
CN102045743A (zh) | 2011-05-04 |
EP2315403B1 (en) | 2019-03-27 |
JP2011091807A (ja) | 2011-05-06 |
JP5951925B2 (ja) | 2016-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5743B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信道发射的设备和方法 | |
KR102429435B1 (ko) | 랜덤 액세스 프로세스에서 시간-주파수 리소스를 결정하고 구성하는 방법들 및 장치들 | |
US20180352411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rminals | |
CN109391986A (zh) | 一种辅小区激活方法、接入网设备、通信装置以及系统 | |
JP2018535611A5 (zh) | ||
KR20220098741A (ko) | 사이드링크 측위를 위한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US11516692B2 (en) | Distance measurement method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method | |
CN101159978A (zh) |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连接接纳控制方法及装置 | |
WO2014158235A1 (en) |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 for d2d communications | |
CN110166393B (zh) | 同步信号块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CN110199554B (zh) | 数据交互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
JP7112892B2 (ja) | 車車間通信装置、車車間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車車間通信方法 | |
WO2019174453A1 (zh) | 信息发送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19140700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1025276B (zh) | 频谱共存环境下双基地雷达最优射频隐身功率分配方法 | |
CN110521266B (zh) | 非授权频谱上的bwp切换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2118630B (zh) |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US20090168705A1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ignal Power Level to Control Contention Beween Mobile Terminals, and Signal Power Level Controller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 |
WO2021003746A1 (zh) | 非授权频谱上的信道状态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02264139A (zh) | Lte-a载波聚合系统上行参考信号传输方法以及基站和终端 | |
CN104684026A (zh) | 一种适用于太赫兹双频网络的数据分流和接入机制 | |
WO2022198666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装置及系统 | |
CN106912055A (zh) |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 |
CN115551089A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KR101579492B1 (ko) | 채널 적응적 임의접근 채널을 위한 전력제어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