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4378A - 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 - Google Patents
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34378A CN102034378A CN200910178233XA CN200910178233A CN102034378A CN 102034378 A CN102034378 A CN 102034378A CN 200910178233X A CN200910178233X A CN 200910178233XA CN 200910178233 A CN200910178233 A CN 200910178233A CN 102034378 A CN102034378 A CN 1020343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nese
- phonetic
- pinyin
- learning
- charac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04240 Triticum spelta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41001672694 Citrus reticulata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33764 rhythm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81 brea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ocu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是为汉语识字和汉语拼音教学领域创制的学习汉语工具。它为学习汉语者提供一种汉语拼音简化符号与其相应字形或其基本字形相结合具备表意和拼音两种文字优点的字符——拼音汉字,再由该拼音汉字开发出一系列的学习汉语工具,如含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用书、卡片或其他类型等学习工具。学习汉语者在拼读本系列发明里的字符——拼音汉字时,既易记住拼音,又能把握其相应的字形,避免了目前拼音符与其字形完全分离学习汉语者专注拼音符时难以记起其字形和专注字形难以记住其拼音的弊病,也解决了认读以原汉语拼音符连写的词要注意音节的划分和隔音符等麻烦问题;它能大大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效率并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本 发明是为汉语识字和汉语拼音教学领域创制的一系列方便快速学习汉语的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给汉字注音的学习汉语工具和书籍均为拼音符与汉字完全分离,从拼音符里看不到其字形,从字形里也看不出其拼音。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汉字是形声字,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已经失去了标音的功能。因此,根据形声字的声旁读汉字也常会读错。而学习汉语者面对标注了拼音字母的字词句学汉语时,专注拼音易忽视字形,专注字形易忽视拼音。在现有的教科书和市场上辅导学习汉语的工具和书籍里,一般是上一行注拼音字母,下一行排汉字,如果拼音字母不按汉字的音节一一对齐并保持一定的间隙,在认读和和书写汉语拼音时还要注意音节的划分和隔音符号等问题,这些都给学习汉语者认读汉字和练习普通话带来了不便,在遇到多音字和同音字时尤其如此。
发明内容 本系列发明是为学习汉语者提供一种汉语拼音简化符号与其相应字形或其基本字形相结合具备表意和拼音两种文字优点的字符——拼音汉字,再由该拼音汉字开发出一系列的学习汉语工具,如含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工具用书、卡片或其他类型等学习工具。学习汉语者在拼读本系列发明里的字符——拼音汉字时,既易记住拼音,又能把握其相应的字形,避免了目前拼音符与其字形完全分离学习汉语者专注拼音符时难以记起其字形和专注字形难以记住其拼音的弊病,也解决了认读以原汉语拼音符连写的词要注意音节的划分和隔音符等麻烦问题;它能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效率并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本发明采用的方案为:1.改写和简化原汉语拼音符,再将改写和简化后的拼音符同其相应的字形较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并确保根据该字符能容易地推断出或记起其字形和读出其字音。拼音符的改写一般是向左倒横写或以竖、撇、捺、点、折和弯钩等适当笔画形式与其相应字形中的形状接近的笔画重合、替代或与其字形的适当笔画相连接。有时为了让拼音符附在其相应字形的适当位置,不仅改变一些声母的书写角度,还改变其书写的形状(见本说明书后表1中的声母变形形式和表3——本发明中拼音汉字的拼音符与其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和字符举例及部分说明)。2.i(多数时候横写成或)行和ü(单写成)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y,此时,中的点不能省,u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w(见表4连接法后的部分例子)。3.音节的声母后若只有韵母符“i”,本发明字符拼写时将它省略(见表4重合法后的部分例子),但拼读时,不能漏掉它,应照常按拼音规则读此音。有几个本身不含音i的字(见表4重合法后的说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已淘汰了此类字的读音)不属于此类,应除外。4.声调阴平阳平和上声等声调符不变,去声恰与汉字的点“、”重合时,就按汉字点的形式和位置书写,若不与汉字的点“、”重合,则按去声符号注音方式书写。声调符号一律标在拼音符上(包括与笔画重合的拼音符),一般仍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而有时为了追求本发明字符的美观,或因去声符号与字形上的点重合,或出现在因只有韵母“i”而省掉的音节上时,声调符号的位置也有所变动,但拼读时,仍遵循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音规则。本发明中的字符在没有易被混淆成是声调符号点的时候,轻声也可不加标记,但当某字应读轻声,而拼音符与某笔画重合上的点又不属于声调去声符与字形符的点重合,则要加符号表示轻声,轻声符的位置选定同其他声调符,如 中的中的等。5.拼音符根据需要使用印刷体或手写体,声母和韵母一般可分开写或连写。但声母l与笔画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重合时的一、乚、应与其后面的韵母连写(见表3中l行后的字例)。6.依照上述基本方案,本发明里的字符按以下几种方法构成:①重合法——拼音符的全部或部分与其相应字形中的某笔画重合。此时拼音符一般为省掉了后面韵母符号“i”的部分声母。如果声调符号不与字形的点重合,竖写声母时,声调符号就置于其正上方,横写时,就置于其右上方(见表4重合法后的字例)。汉字“一”的拼音符i横写成与汉字“一”重合,其前的“.”省掉;当“一”的声调为阴平(yī)时,其阴平符号也省掉;又因本发明中的字符i音素开头的音节(i行)前不再用y,因此,本发明中的字符声调为阴平的“一”与汉字“一”相同。(i)与其他汉字横重合或(i)前无声母时,前的“.”不能省(见表3中i行的字例)。②连接法——有些字的拼音符与其字形笔画无法重合,则直接将拼音符连接在某一适当的笔画之后或接在某一笔画的延长线后。以声母c、(ch的简短式)m、n、x、(f)、(t)、(为即r的连写式)和韵母(a)、(i)、o、u、(ü)等开头的大多如此。其中x、(f)、(t)、(r)和(i)等接在横后时,常向上连写,m、n则根据需要向上、向下或在其前沿中间处与某笔画连写。f、t、i向左倒横写平行于横,横写且又位于音节之首时,其前的“.”要保留(汉字“一”中的除外)。与任何笔画连写时,其主体部分应在连写处向左出头(如同横向上连写成),以免与(h)和(z)混淆。(r)和(i)接在右弯钩笔画上与接在横后的书写方法相同。r出现在音节末尾时,写作不能单用,应连写在其前面的音素符号后(见表3相应行的字例)。(a)、o、u、(ü)等音素为音节首的拼音符接在不兼做声母的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后时,这些拼音符大致在其前侧中部处与笔画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的末端相连(见表3相应行和表4连接法后的部分字例)。③重合连接法——一个音节中某个拼音符或某个拼音符的一部分与其字形的某笔画或某笔画的一部分重合,其余的音符与之连接或紧跟其后。声母“(l)”与笔画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重合后接韵母(a)、o、u、(ü)等音素的拼音符时,这些音素的拼音符在其下端与笔画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的末下端相连(见表3中l行和表4重合连接法后的部分字例)。声母“(l)”与笔画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重合后接韵母e音素符时,e音素符应从右向上与其前面的声母分别连写成 或e的下端一般不应低于其前笔画兼声母l的最下端;e音素为音节首的拼音符接在不兼做声母的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后时,则e在其中部与笔画一、乚、或与此类近似的笔画的末端部分重合(此法也用于)分别写成 或(见表3中相应行的字例)。m、n、x、(f)和(t)在右弯钩后向上写(见表3相应行字例)。有时为了方便重合连接,在不影响基本字形、字的会意和拼音符辨认的前提下,稍稍调整某笔画或适当改变拼音符的形状,如g、k、h、j与笔画、重合的 和k、h、(l)与笔画乚重合的等形式(见表1中的相应声母形式和表3相应行的部分字例)。④替代法——用拼音符替代其字形中与拼音符近似或非近似但不影响其基本字形和会意的部分笔画,或直接用拼音符替代形声字中的表音部分,并确保根据替换成的字符易辨出或记起其相应的汉字而不与非相应的汉字混淆。例如,用(ú)替代汉字“吴”中的“口”,是因近似于“口”和“吴”的古汉字中的(见表4替代法后的字例)。i前无声母后无韵母竖写替代某笔画时,可省掉i上端的“.”写成如(义)和(刈)中的(此时上的为声调符号)。(义)和(刈)中的不同于(利)和(例)中的用拼音符替代了形声字中表音部分的字符为本发明中拼音汉字的简化字符。⑤注音法——对极少数拼音符无法以重合、连接、重合连接或替代法与其字形组合的汉字,则直接将简化了的拼音符注在其汉字的适当位置上(见表4注音法后的字例)。7.利用本发明中的拼音汉字符开发一系列的学习汉语工具,如利用本发明中的拼音汉字创制的学习汉语用书、卡片或其他类型等学习工具。
由于采用以上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把汉字和其拼音符结合在一起的拼音汉字,并利用它开发出一系列快速学习汉语工具,学习汉语者在使用本发明阅读文章或认读和记忆汉字时,既能较快地记住字形,又能准确地记住其拼音(包括声调),遇到多音字也不会读错。本发明中的字符一字一音,见字知音,学习汉语者只要懂汉语拼音并掌握了本发明中字符的组合和拼写方法,在朗读用这种字符记述的文章时,即使遇到他从未见过的字词,也能顺利地读下去,并能推断出生字的字形,以至学习汉语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认识大量的汉字。借助本发明系列学习汉语工具学习汉语因有上述优点,它能使学习汉语变得容易得多,从而大大加快学习者学习汉语速度,提高学习汉语效率。利用本发明系列学习工具学习汉语,还有助于普通话的迅速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本发明系列学习汉语工具学习汉语,首先应熟悉汉语拼音方案和本发明中的汉语拼音简化符号与其相应字形的组合方法,并了解汉字笔画。有几个易混淆的拼音符应注意:如(为笔画横接i)、(li)、(h)、(z),(i的竖写式)、(l的竖写式),(j与捺形状笔画重合的的形式)和(s与捺形状笔画重合的形式),亅、(j)(与笔画亅、或重合用于音节首)、(ng)(用于后鼻韵母,连接在其前面的韵母后),(k)符上的与其下面的笔画一、、乚紧连在一起构成等k符,与拼音符分离且位于拼音符之上的为上声符号,不是k上的和上声符号则为韵母(a),另外,(an)不同于(un)。辨认出本发明字符中的拼音符的最佳方法是先找出声调符号(因为声调符号一律标在拼音符上,包括与某些笔画重合的拼音符),再根据声调符号的位置和本发明中的拼音符一般形式来确定(拼音符多位于本发明中的字符右边)。学习汉语者既可先直接使用本发明系列学习汉语工具学习汉语,又可以把它们当作复习工具来使用。学习汉语者通过阅读用本发明中的拼音汉字记述的学习材料(如说明书后的“用本发明中提供的拼音汉字编排的学习汉语工具用书中的文本节选举例”)就能尽快地把汉字的正确读音铭记在脑海里。本发明中的字符有一部分备有简化形式(大多为拼音符替代形声字中的表音部分的字符),这些可在学汉语者对其相应字形较熟悉之后在记录时作速记符号使用。学习汉语者若能用本发明中的拼音汉字和其相应的汉字进行书法练习,则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声母表
表1
(表1为声母在拼音汉字中与某笔画重合、连接或替代某笔画或直接注音的变化形式与原声母形式对照表。)
韵母表
表2
(表2为韵母在拼音汉字中的简化形式与原韵母形式的对照表,表中的和不能单用,只能同其前面的韵母紧连在一起。仅出现在其前面无韵母的极少数几个汉字中,如 等。在拼音汉字中,i行、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不再用y;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不再用w。)
本发明中拼音汉字的拼音符与其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和字例及部分说明
表3
拼音汉字构成法字例及部分说明
表4
用本发明中提供的拼音汉字编排的学习汉语工具用书中的文本节选举例
Claims (3)
1.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其特征是:改写和简化原汉语拼音符,并将改写和简化后的拼音符同其相应的字形按特定的方案较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含字形和拼音符的拼音汉字,再由该拼音汉字开发出一系列的学习汉语工具用书、卡片或其他类型等学习汉语工具。
2.涉及权利要求1为本发明中拼音汉字创制的基本方案和简化的拼音符与其相应字形结合的具体方法:①重合法,②连接法,③重合连接法,④替代法,⑤注音法。
3.涉及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里拼音汉字中从原汉语拼音符改写和简化来的拼音符及其改写和拼写方法:拼音符的改写一般采用向左倒横写或以竖、撇、捺、点、折和弯钩等笔画形式与其相应字形中的形状接近的笔画重合、替换或与其字形的适当笔画相连接;有时为了让拼音符附在其相应字形的适当之处,不仅改变声母的书写角度,还改变其书写的形状;i行和ü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y;u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w;音节的声母后只有韵母符“i”时,本发明中的拼音汉字拼写时将i省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78233XA CN102034378A (zh) | 2009-09-25 | 2009-09-25 | 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78233XA CN102034378A (zh) | 2009-09-25 | 2009-09-25 | 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4378A true CN102034378A (zh) | 2011-04-27 |
Family
ID=43887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78233XA Pending CN102034378A (zh) | 2009-09-25 | 2009-09-25 | 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3437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33033A (zh) * | 2015-07-08 | 2015-09-23 | 邱行中 | 中文汉字自动标注拼音的系统及其标注方法 |
-
2009
- 2009-09-25 CN CN200910178233XA patent/CN10203437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33033A (zh) * | 2015-07-08 | 2015-09-23 | 邱行中 | 中文汉字自动标注拼音的系统及其标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ampson | Writing systems | |
Abu-Rabia | Reading Arabic texts: Effects of text type, reader type and vowelization | |
Taouka et al. |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learning to read in Arabic | |
Simmons | Whence came Mandarin? Qīng guānhuà, the Běijīng dialect,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standard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 |
Okell | A Guide to the Romanization of Burmese | |
US20130191115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nscribing or Transliterating to an Iconphonological Orthography | |
Sampson | Writing systems: methods for recording language | |
Mirdehghan | Persian, Urdu, and Pashto: A comparative orthographic analysis | |
CN201264430Y (zh) | 可通过标记系统检索及速查的图书 | |
CN101419761A (zh) | 一种结合汉语拼音学英语的教学方法 | |
CN102034378A (zh) | 提供一种拼音汉字的学习汉语系列工具 | |
CN103455164B (zh) | 一种学汉语工具拼音汉字和拼音笔画输入法 | |
Nüssel | Eye dialect in Spanish: some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 |
Baluch | Reading with and without vowels: What are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 |
CN101648471B (zh) | 可通过标记系统检索及速查的图书 | |
CN1670724A (zh) | 一种助学汉语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拼音华字 | |
US20070061143A1 (en) | Method for collating words based on the words' syllables, and phonetic symbols | |
CN101417566A (zh) | 可多路检索及速查的图书 | |
Berkling et al. | Systematic Acquisi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 Exploration of Structure in Didactic Elementary Texts for German. | |
EP0099955A1 (en) | Pronunciation-showing type faces | |
CN103903492A (zh) | 英语五配音标 | |
Chia |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vocalisation signs of Semitic pointing systems | |
by Standard | Evidence of Alignment | |
De Zan | Liturgical Textual Criticism.” | |
TWI621105B (zh) | 英文發音提示系統及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