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3962B -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3962B
CN102013962B CN200910092006.5A CN200910092006A CN102013962B CN 102013962 B CN102013962 B CN 102013962B CN 200910092006 A CN200910092006 A CN 200910092006A CN 102013962 B CN102013962 B CN 1020139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ication information
follow
receiving terminal
importance indication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920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3962A (zh
Inventor
张锦芳
梁文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9200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1396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6477 priority patent/WO201102641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013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3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3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3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77Buffer management for semi-reliable protocols, e.g. for less sensitive applications like streaming vide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根据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降低重传时延。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流媒体业务是将流媒体技术在移动网络和终端上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移动通信网,为手机终端提供音频、视频的流媒体服务。移动流媒体技术包括移动流媒体的编解码、移动流媒体的传输、移动流媒体的重传等。流媒体编码后的数据包对应不同的重要性,重要性较高的数据包可以采用次数较多的重传,重要性较低的数据包可以采用次数较低的重传。移动流媒体在传输时会途径无线传输部分和有线传输部分,无线传输部分较有线传输部分较易发生错误。现有技术中,是当前数据包中携带前面已发送的数据包的重要性信息,即一个数据包的最大重传次数,是需要等到后续数据包到达时才可以确定,才能进行重传。且现有技术中不论是无线传输丢包还是有线传输丢包,都采用应用层重传机制。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数据包的重要性信息携带在后续数据包中,导致重传延迟较长;无线传输部分和有线传输部分同样采用应用层重传机制,进一步延长了重传延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重传延迟较长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
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最大重传次数;
根据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端BS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
当接收端BS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所述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发送端BS接收发送端UE发送的数据包;
当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次数达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且仍未正确接收时,发送端BS生成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发送端BS将所述替代包发送给接收端BS,使所述接收端BS在正确接收数据包后根据替代指示信息确定正确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传输模块,用于根据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
响应模块,用于当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所述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UE发送的数据包;
生成模块,用于当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次数达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且仍未正确接收时,生成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替代包发送给接收端BS,使所述接收端BS在正确接收数据包后根据替代指示信息确定正确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当前数据包中携带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通过将重要性指示信息映射成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实现物理层重传,避免由应用层重传引起的时延较长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实时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HARQ重传机制在发送端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HARQ重传机制在接收端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端接收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RTP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11:发送端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
移动流媒体技术中处理的对象包括视频、音频、静态图像、位图、向量图、普通文本和定时文本等。针对视频的编码类型包括国际电联的H.263、H.264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运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的MPEG-4。
视频编码后的数据包携带有解码所需的控制信息和视频数据,如经过H.264编码后,输出的数据单元类型有:序列参数集、图像参数集、立即刷新图像、非立即刷新图像、分割A、B、C片等。其中每个参数集包含了相应的编码图像的信息,序列参数集包含的是针对一连续编码视频序列的参数,而图像参数集对应的是一个序列中某一幅图像或其几幅图像。序列参数集由于要被多个图像参数集及编码片所引用参考,如果序列参数集在传输中丢失,会对一组视频图像的解码重建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序列参数集要求高可靠性传输。同样图像参数集的丢失会影响一个或几个图像的解码重建,因此也需要高可靠性传输。分割A片包含片头和片中每个宏块头数据,如果分割A片数据丢失,便很难或者不能重建片,因此分割A片对传输误差很敏感。解码器可根据要求只解分割A片和分割B片,或者分割A片和分割C片,以降低在一定传输条件下的复杂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每一个编码后的数据包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在解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在传输过程中提供不同的可靠性传输,使得关键数据得到最大限度保障,而一些不重要的数据就可以不需要进行重传以减轻网络负担。
其中,每一个编码后的数据包的重要性也可以根据编码方式进行确定,例如,在MPGE中,I帧最重要、P帧次重要、B帧最不重要;或者,也可以根据另外划分方式的数据类型进行确定,例如,轮廓数据重要性较高,而背景数据重要性较低。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根据编码方式和数据类型进行重要性划分。
可以用重要性指示信息表征对应的数据包的重要性。
由于在处理当前数据包时,可以获取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因此可以为后续数据包预先预留资源,例如,预留缓存空间和/或无线资源,以便为后续数据包的传输提供可靠性保证。
步骤12:发送端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最大重传次数。
由于不同的数据包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因此需要的可靠性保证程度也不同,例如,重要性较高的数据包需要较多的重传,对应的HARQ重传次数可以设置的较大;而重要性较低的数据包可以只对应较小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甚至可以不需要重传。
其中,重要性指示信息和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静态固定的;也可以是发送端根据实际传输信息,例如,延时限制等信息进行动态确定。即在要求不同的实际传输信息时,在后一种动态确定的情况下,同一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改变,而在前一种静态确定的情况下,是固定的。
步骤13:发送端根据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具体地,当重传次数没有超过HARQ最大重传次数时,发送端重传接收端请求的数据包;当重传次数超过HARQ最大重传次数时,则发送端结束重传。
由于HARQ是物理层重传,相比于应用层重传,可以降低重传延时,满足实时性要求。
本实施例通过获取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提前为后续数据的传输预留资源,提供可靠性保证;通过将重要性指示信息映射成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实现物理层重传,避免由应用层重传引起的时延较长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实时性。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不同的系统中,终端设备和基站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中,终端设备为移动台(MobileStation,MS),基站为基站收发信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在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终端设备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基站为NodeB;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终端设备为UE,基站为演进基站(eNodeB)。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用UE表示,基站用BS表示,并不限定于某一具体系统。参见图2,本实施例包括发送端UE 21、发送端BS 22、接收端BS 23和接收端UE 24。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从发送端UE 21出发,经由发送端BS 22和接收端BS 23到达接收端UE 24。发送端UE 21和发送端BS 22之间采用无线传输,发送端BS 22和接收端BS 23之间采用有线传输,接收端BS 23和接收端UE 24之间采用无线传输。
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会涉及无线部分和有线部分,而无线部分和有线部分对于数据传输的效果是不同的,例如,无线部分相比于有线部分更易产生丢包。
现有技术中是采用应用层重传,即接收端UE 24发现丢包后,会发起应用层重传,而不论该丢包是由于无线部分还是有线部分引起的。但是由于无线部分的丢包比较严重,如果在发送端的无线部分已经存在丢包,却要等到接收端UE再发起应用层重传,期间的延时太长,并且,在协议栈中应用层是较高的层,应用层重传需要经由应用层的各低层进行信令传输,因此应用层重传本身的延迟就会较长,因此,在无线部分采用应用层重传不合适的。
而发明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部分采用不同的重传机制,具体而言,在有线部分采用应用层重传,兼容现有技术;而在无线部分采用HARQ重传机制,HARQ属于物理层重传,因此可以降低重传延时,满足实时性要求。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无线部分采用的HARQ的基础上,无线部分还可以进一步采用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的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技术,以便进一步降低误码率,提高重传的准确性。
下面的实施例首先针对各执行主体对重要性指示信息的产生和传输、无线和有线的区分重传机制分别进行描述,之后,针对整个系统对重要性指示信息和重传机制的区分进行了结合描述。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为发送端UE和发送端BS。参见图3,本实施例包括:
步骤31:发送端UE根据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确定重要性指示信息:编码方式、数据类型。
在第一实施例中已描述了不同的数据包会对应不同的重要性,该重要性可以用重要性指示信息进行表征。
步骤32:发送端UE将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携带在当前数据包中。
移动流媒体技术中可以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RTCP)为流媒体提供传输服务。因此,在RTP封装前,可以将重要性指示信息封装在当前数据包的包头中。
如果数据包本身已经携带头信息,例如,H.246编码的数据包,从网络提取层输出的数据单元已经具有一字节的头信息,其中有2比特的字段(具体为NRI字段)描述该数据单元的重要性,此时可以扩展数据单元的数据包头以携带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如果数据包本身没有携带头信息,可以通过在数据包前添加一个包头以携带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为了避免在传输层进一步打包分片,数据载荷的长度(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的最终长度)可以设定为不超过底层最大传输单元的长度,以避免在三层以上(RTP/UDP/IP层)和二层以下(MAC/PHY层)被打包分片
下面携带该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字段被称为IL字段。
表明重要性的后续数据包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后续数据包对应一个IL字段,其中携带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IL字段的个数具体可以根据数据包的扩展长度和每个IL字段所需比特数进行确定。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的示意图,图4中以后续数据包的个数为2为例。参见图4,序号为0(净荷数据为D(0))的数据包携带的为序号为1和2的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IL(1)和IL(2),由于IL(1)、IL(2)通常位于数据包头部分,因此图4中IL(1)、IL(2)位于D(0)的前面,其余类似。
步骤33:发送端UE将携带该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发送端BS。
本实施例以可以得到重要性指示信息为例进行了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发送数据包为第一个数据包,系统可以预先配置默认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之后,系统中相关模块可以根据配置的默认HARQ最大重传次数进行HARQ重传。
步骤34:发送端UE根据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为后续数据包预留资源,例如,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缓存空间、无线资源。预留缓存空间可以避免数据包的溢出,减少丢包;预留无线资源可以保证数据包被成功发送,同样可以减少丢包。
步骤34与步骤32、33无时序限制关系。
步骤35:发送端UE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发送端UE可以采用静态配置的方式或者动态调整的方式,获取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方式一,发送端UE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
方式二,发送端UE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步骤35与步骤32-34无时序限制关系。
步骤36:发送端UE根据该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具体地,HARQ重传的流程可以参见图5和图6。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HARQ重传机制在发送端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HARQ重传机制在接收端的流程示意图。
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的发送端具体为发送端UE,其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51:设定对应一个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M,并将计数器的值m清零。
其中,M可以根据上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确定。
步骤52:发送该数据包给接收端。之后,执行步骤53或者步骤54。
步骤53:当确定接收端反馈的为正确接收确认消息(即ACK)时,执行步骤57。
步骤54:当确定接收端反馈的为未正确接收确认消息(即NACK)时,执行步骤55。
步骤55:判断m是否小于M,若是,执行步骤56,否则,执行步骤57。
步骤56:将计数器的值m增加1,并重传该数据包给接收端,即重复执行步骤52。
步骤57:结束。
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的接收端具体为发送端BS,其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61:接收等待时间清零。
步骤62:等待接收数据包。之后,执行步骤63或者步骤67。
步骤63:当接收到数据包时,执行步骤64。
步骤64:判断是否正确接收该数据包,若是,执行步骤65,否则,执行步骤66。
步骤65:向发送端反馈ACK。之后,执行步骤68。
步骤66:向发送端反馈NACK。之后,重复执行步骤61。
步骤67:当接收时间超时时,执行步骤68。
步骤68:结束。
本实施例在无线传输部分采用HARQ反馈机制,可以减少重传延时,满足实时性要求;通过获取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提前预留资源,提高后续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为接收端BS和接收端UE。参见图7,本实施例包括:
步骤71:接收端BS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当前数据包,所述当前数据包中携带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内容,发送端UE会产生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数据包,且发送端UE将该数据包发送给发送端BS,之后,发送端BS可以通过与接收端BS的有线连接,将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BS。
步骤72:接收端BS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BS,而第二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UE。由于UE是端点设备,具有解析字段的能力,因此UE可以直接确定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而BS是中间设备,不一定具备解析字段的能力,因此BS自身不一定可以直接确定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因此,
1)当接收端BS具有重要性指示信息的解析能力,即接收端BS自身具有直接确定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的能力时,接收端BS可以采用如第二实施例的UE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即接收端BS根据如下方式获取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方式一,接收端BS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或者,
方式二,接收端BS可以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最大重传次数。
在接收端BS具有重要性指示信息的解析能力时,由于接收端BS已经将重要性指示信息映射成HARQ最大重传次数了,根据该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为接收端BS和接收端UE提供可靠性保证,因此,重要性指示信息无需再提供给接收端UE。为了节省无线资源,接收端BS可以执行如下操作:
接收端BS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接收端BS将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
2)当接收端BS不具有重要性指示信息的解析能力时,
接收端BS将所述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使接收端UE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接收端UE可以根据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方式获取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之后,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
具体地,接收端UE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将当前数据包中携带的IL字段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进行全部反馈或者部分反馈。部分反馈的情况是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与后续数据包存在一对一关系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全部反馈的情况是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与后续数据包存在一对多关系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端接收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示意图,参见图8,假设当前数据包中携带N个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则,接收端UE接收到净荷为D(k-1)的数据包时,该数据包中携带的IL字段分别为IL(k)、IL(k+1)、...、IL(k+N-1);接收端UE接收到净荷为D(k)的数据包时,该数据包中携带的IL字段分别为IL(k+1)、IL(k+2)、...、IL(k+N)。
若当前无线信道质量较差或者丢包率较高时,接收端UE可以将接收的数据包中携带的IL字段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全部进行反馈,例如,接收D(k-1)的数据包时无线信道质量较差,则反馈IL(k)、IL(k+1)、...、IL(k+N-1)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分别用M(k)、M(k+1)、...、M(k+N-1)表示;接收D(k)的数据包时无线信道质量仍然较差,则反馈M(k+1)、M(k+2)、...、M(k+N)。这种方式下,每个数据包对应的HARQ最大反馈次数需要被反馈多次,例如,上述的接收D(k-1)时需要反馈M(k+1),接收D(k)时,仍然需要反馈M(k+1)。采用多次反馈的方式,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若当前无线信道质量较好或者丢包率较低时,接收端UE可以将接收的数据包中携带的IL字段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中未反馈的部分进行反馈,例如,接收D(k)时,已经反馈了M(k+1)、M(k+2)、...、M(k+N);接收D(k+1)的数据包时无线信道质量很好,则可以只反馈M(k+N+1),而之前已反馈的M(k+2)、M(k+3)、...、M(k+N)可以无需再进行反馈。这种方式下,每个数据包对应的HARQ最大反馈次数可以只是被反馈一次,可以节省无线资源的信令开销。
由于后续数据包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被反馈多于一次,则当接收端UE检测到存在丢包时,接收端UE可以等待后续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中携带的IL字段来反馈已丢失的数据包中携带的IL字段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例如,参见图8,假设D(k+2)的数据包丢失,D(k+2)的数据包携带的IL字段分别为IL(k+3)、IL(k+4)、...、IL(k+N+2),但是,D(k+3)的数据包被正确接收,D(k+3)的数据包携带的IL字段分别为IL(k+4)、IL(k+5)、...、IL(k+N+3)。由于D(k+2)的数据包丢失,接收端UE不能获取字段IL(k+N+2),但是D(k+3)中携带字段IL(k+N+2),因此可以在正确接收D(k+3)的数据包之后反馈IL(k+N+2)及IL(k+N+3)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M(k+N+2)和M(k+N+3)。
步骤73:接收端BS根据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为后续数据包预留资源,例如,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缓存空间、无线资源。预留缓存空间可以避免数据包的溢出,减少丢包;预留无线资源可以保证数据包被成功发送,同样可以减少丢包。
步骤73与步骤72无时序限制关系。
步骤74:接收端BS根据该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具体地发送端与接收端进行HARQ重传的流程可以参见图5及图6,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以可以得到重要性指示信息为例进行了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发送数据包为第一个数据包、由于前面丢包引起当前数据包重要性指示信息不可知时,系统可以预先配置默认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之后,系统中相关模块可以根据配置的默认HARQ最大重传次数进行HARQ重传。
本实施例在无线传输部分采用HARQ反馈机制,可以减少重传延时,满足实时性要求;通过获取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提前预留资源,提高后续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
上述对重要性指示信息进行了描述,为了区分无线和有线的重传处理,可以执行如下实施例: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91:发送端BS接收发送端UE发送的数据包。
步骤92:当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次数达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发送端BS仍未正确接收时,发送端BS生成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为了区分是无线丢包还是有线丢包,该替代包的序列号与该数据包的序列号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是否连续来确定应用层是否丢包,接收端BS在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SN不连续时,则确定存在应用层丢包,之后,可以向发送端BS请求应用层重传,保证有线部分的可靠性传输。
但是,由于数据包很可能是在发送端UE和发送端BS之间的无线传输时丢失的,因此,如果不针对无线传输时已丢失的数据包的情况进行处理,该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在接收端BS处仍旧是丢失的,那么接收端BS必然会向发送端BS发起针对该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的应用层重传请求,而该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在无线传输时已丢失,发送端BS也没有该数据包,因此,接收端BS针对该无线已丢失数据包的应用层重传请求是无用的,浪费很多有线资源及造成较大延时。
为此,本实施例对应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可以构造一个替代包,该替代包的SN与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的SN相同。
该替代包可以如下方式产生:在检测到无线丢包时,对应该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产生一个数据净荷和IL字段均为空的数据包,并通过RTP头部的扩展部分携带替代指示信息,指示该数据包没有携带有效净荷,是替代包。
由于替代包中不包含有效数据信息,为了节省有线资源,发送端BS也可以只将上述的RTP头(包含SN及替代指示信息)作为替代包发送给接收端BS,以便接收端BS根据该SN确定是否存在有线丢包,根据该替代指示信息确定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RTP头的结构示意图,在RTP头中包含SN字段和扩展指示字段X及扩展部分等字段。在生成替代包时,可以直接从与该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相邻的前面一个已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RTP头中将相应字段复制到该替代包中的RTP头中,之后,将SN字段的值增加1,实现替代包的SN与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的SN相同。扩展指示字段X可以设置为1,用以指示该RTP头包括扩展部分,之后,接收端在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后通过该扩展部分可以获知该包为替代包。
步骤93:发送端BS将所述替代包发送给接收端BS,使所述接收端BS在正确接收数据包后根据替代指示信息确定该正确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那些在发送端UE和发送端BS之间成功传输的数据,发送端BS可以直接转发给接收端BS。
本实施例通过对应无线丢失的数据包生成替代包,可以使接收端BS区分无线丢包和有线丢包,对于无线丢包忽略继续传输,可以降低延时,节省资源。
图1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111:接收端BS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
步骤112:当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接收端BS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所述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由于替代包是为了保证有线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是连续的,使接收端可以区分有线丢包和无线丢包而引入的,替代包本身不包含有效的数据信息,因此,为了节省后续的无线资源,接收端BS无需再将该替代包向下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当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非替代包(即正常包)时,接收端BS将继续将其传输给接收端UE。
本实施例通过区分无线丢包和有线丢包,对于无线丢包忽略继续传输,可以降低延时,节省资源。
结合上述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及有线和无线的区分重传处理方案,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下的实施例:
图12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1201:发送端UE与发送端BS,根据重要性指示信息,采用HARQ重传机制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可参见第二实施例。
步骤1202:发送端BS生成与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对应的替代包。
达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但是仍旧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包,即为无线已丢失的数据包。具体替代包的生成方法可参见第四实施例。
步骤1203:发送端BS缓存从UE处接收的数据包及自身生成的替代包。
为了提供数据包重传,相应的发送端会缓冲数据,在数据发送后发送端仍会保存该数据,以便接收端在请求重传时,可以再次向发送端传输。
步骤1204:发送端BS将该替代包及无线传输时正确接收的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BS。
对于在发送端UE和发送端BS之间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发送端BS将该成功传输的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转发给接收端BS。
步骤1205:接收端BS根据SN判断是否存在丢包,若是,执行步骤1206,否则,执行步骤1210。
步骤1206:接收端BS向发送端BS发送应用层重传请求,其中携带丢失的数据包的信息。
步骤1207:发送端BS根据该丢失的数据包的信息及缓存数据包,确定丢失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若是,执行步骤1208,否则,执行步骤1209。
例如,接收端BS可以将丢失的数据包的SN发送给发送端BS,之后,发送端BS在缓冲的数据中确定该SN对应的数据,再根据该SN对应的数据的RTP头中的内容确定该丢失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
步骤1208:发送端BS忽略向接收端BS重传所述替代包,并向接收端BS发送指示命令,指示所述接收端BS结束对应所述替代包的应用层重传。之后,执行步骤1210。
即,发送端BS在接收到对应替代包的应用层重传请求时,并不向接收端BS重传该替代包,以节省资源;并且向接收端BS发送指示对应该替代包的重传结束的命令,可以及时结束替代包的重传,降低延时。
当然,发送端BS也可以不发送指示命令,等待接收端BS自身的重传机制超时。
步骤1209:发送端BS向接收端BS重传该丢失的数据包。
步骤1210:在无需应用层重传或者应用层重传结束之后,接收端BS判断正确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若是,执行步骤1211,否则,执行步骤1212。
步骤1211:接收端BS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该替代包。结束。
步骤1212:接收端BS与接收端UE,根据重要性指示信息,采用HARQ重传机制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可参见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通过在无线传输部分采用HARQ重传机制,在有线传输部分采用应用层重传机制,可以避免统一采用应用层重传机制造成的延时较大的问题,提高实时性;通过在当前数据包中携带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预先为后续数据包提供预留资源,保证可靠性传输。
图13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31、第二获取模块132和传输模块133。第一获取模块131用于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第二获取模块132与第一获取模块131连接,用于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传输模块133与第二获取模块132连接,用于根据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预留模块134,与所述第一获取模块131连接,用于根据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为所述后续数据包预留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缓存空间、无线资源。
本实施例通过获取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提前为后续数据的传输预留资源,提供可靠性保证;通过将重要性指示信息映射成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实现物理层重传,避免由应用层重传引起的时延较长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实时性。
图14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为基站1。参见图14,本实施例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41、第二获取模块142、传输模块143和预留模块144,上述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见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141包括第一单元1411,所述第一单元1411用于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当前数据包,所述当前数据包中携带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第二获取模块142包括第二单元1421、第三单元1422或者第四单元1423;所述第二单元1421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三单元1422用于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四单元1423用于将所述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使接收端UE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或者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所述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当所述第二获取模块142包括第二单元1421或者第三单元1422时,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删除模块145,与所述第二单元1421或者第三单元1422连接,用于在第二单元1421或者第三单元1422得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时,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第一发送模块146,与所述删除模块145连接,用于将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接收模块147和响应模块148,第一接收模块147用于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响应模块148用于当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所述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为了更好理解模块间的连接,图14中还示出了该设备1外部的发送端BS和接收端UE。
本实施例的基站通过获取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提前为后续数据的传输预留资源,提供可靠性保证;通过将重要性指示信息映射成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实现物理层重传,避免由应用层重传引起的时延较长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实时性;通过忽略向接收端UE传输替代包及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节省无线资源。
图15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为终端设备2。参见图15,本实施例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51、第二获取模块152、传输模块153和预留模块154,上述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见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151包括第五单元1511,所述第五单元1511用于根据所述后续数据包的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编码方式、数据类型;所述第二获取模块152包括第二单元1521或者第三单元1522;所述第二单元1521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三单元1522用于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为了更好理解模块间的连接,图15中还示出了该设备2外部的发送端BS。
本实施例通过获取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可以提前为后续数据的传输预留资源,提供可靠性保证;通过将重要性指示信息映射成HARQ最大重传次数,可以实现物理层重传,避免由应用层重传引起的时延较长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实时性。
图16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61和响应模块162。第一接收模块161用于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响应模块162与第一接收模块161连接,用于当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所述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为了区分无线丢包还是有线丢包,所述替代包的序列号与发送端UE和发送端BS之间传输的重传次数达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且仍未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列号相同;该设备还可以包括重传请求发送模块163和处理模块164,重传请求发送模块163与第一接收模块161连接,用于在自身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时,发送应用层重传请求给发送端BS,所述应用层重传请求中携带丢失的数据包的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当发送端BS根据所述丢失的数据包的信息及所述缓存数据包,确定所述丢失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指示命令,并根据所述指示命令结束对应所述替代包的应用层重传。
当所述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中携带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时,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第一转发模块165,与第一接收模块161连接,用于将正确接收的携带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的非替代包的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
本实施例的设备可以为基站3,为了更好理解模块间的连接,图16中还示出了该设备3外部的发送端BS和接收端UE。
本实施例通过区分无线丢包和有线丢包,对于无线丢包忽略继续传输,可以降低延时,节省资源。
图17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二接收模块171、生成模块172和第二发送模块173。第二接收模块171用于接收发送端UE发送的数据包;生成模块172与第二接收模块171连接,用于当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次数达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且仍未正确接收时,生成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第二发送模块173与生成模块172连接,用于将所述替代包发送给接收端BS,使所述接收端BS在正确接收数据包后根据替代指示信息确定正确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替代包。为了区分无线丢包还是有线丢包,所述替代包的序列号与所述数据包的序列号相同。为了降低延时和节省有线资源,本实施还可以包括缓存模块174、第三接收模块175和指示模块176。缓存模块174与第二接收模块171和生成模块172连接,用于缓存接收的数据包及生成的替代包,得到缓存数据包;第三接收模块175,用于接收由接收端BS发送的应用层重传请求,所述接收端BS在自身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时发送所述应用层重传请求,所述应用层重传请求中携带丢失的数据包的信息;指示模块176与第三接收模块175和缓存模块174连接,用于当根据所述丢失的数据包的信息及所述缓存数据包,确定所述丢失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忽略向所述接收端BS重传所述替代包,并指示所述接收端结束对应所述替代包的应用层重传。
当所述发送端UE发送的数据包中携带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时,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第二转发模块177,与第二接收模块171连接,用于将正确接收的携带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的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BS。
本实施例的设备可以为基站4,为了更好理解模块间的连接,图17中还示出了该设备4外部的发送端UE和接收端BS。
本实施例通过对应无线丢失的数据包生成替代包,可以使接收端BS区分无线丢包和有线丢包,对于无线丢包忽略继续传输,可以降低延时,节省资源。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所述重要性信息携带在所述当前数据包中;
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最大重传次数;
根据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所述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包括:
接收端基站BS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当前数据包,所述当前数据包中携带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为所述后续数据包预留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缓存空间、无线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包括:
接收端BS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
接收端BS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
接收端BS将所述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使接收端UE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或者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所述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所述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包括:
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与后续数据包对应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中的至少一个HARQ最大重传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端BS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
接收端BS将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端BS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
当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接收端BS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所述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包括:
发送端UE根据所述后续数据包的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编码方式、数据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包括:
发送端UE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或者,
发送端UE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9.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所述重要性信息携带在所述当前数据包中;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传输模块,用于根据所述HARQ最大重传次数,对所述后续数据包进行物理层重传;
所述设备为基站;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用于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当前数据包,所述当前数据包中携带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或者第四单元;
所述第二单元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所述第三单元用于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所述第四单元用于将所述携带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使接收端UE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或者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接收端BS接收所述接收端UE反馈的所述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预留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后续数据包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为所述后续数据包预留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缓存空间、无线资源。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第二单元或者第三单元时,所述设备还包括:
删除模块,用于在第二单元或者第三单元得到HARQ最大重传次数时,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删除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的当前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UE。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BS发送的数据包;
响应模块,用于当正确接收的数据包为替代包时,忽略向接收端UE发送所述替代包,所述替代包中携带替代指示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为终端设备;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第五单元,所述第五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后续数据包的如下项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编码方式、数据类型;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第二单元或者第三单元;
所述第二单元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重要性指示信息与HARQ最大重传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所述第三单元用于根据实际传输信息,确定与所述重要性指示信息对应的后续数据包的HARQ最大重传次数。
CN200910092006.5A 2009-09-04 2009-09-04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20139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2006.5A CN102013962B (zh) 2009-09-04 2009-09-04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CT/CN2010/076477 WO2011026414A1 (zh) 2009-09-04 2010-08-31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2006.5A CN102013962B (zh) 2009-09-04 2009-09-04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3962A CN102013962A (zh) 2011-04-13
CN102013962B true CN102013962B (zh) 2014-07-30

Family

ID=43648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92006.5A Active CN102013962B (zh) 2009-09-04 2009-09-04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13962B (zh)
WO (1) WO20110264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1420A (zh) * 2014-12-31 2015-04-29 阿纳克斯(苏州)轨道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在轨道交通车上4g无线视频的传输系统
CN108419275B (zh) * 2017-02-10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终端和基站
CN109429248B (zh) * 2017-09-04 2022-06-0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业务数据的处理方法、基站及移动通信终端
CN109936538A (zh) * 2017-12-17 2019-06-25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业务数据传输方法
CN109905479B (zh) * 2019-03-04 2022-06-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3132063B (zh) * 2021-04-02 2022-07-01 天津瑞发科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层重传控制方法
CN115001632A (zh) * 2022-06-09 2022-09-02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9742A (zh) * 2005-10-12 2007-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送的方法
CN101053269A (zh) * 2004-10-29 2007-10-1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
CN101399643A (zh) * 2007-09-29 2009-04-0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1478381A (zh) * 2008-01-04 2009-07-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半持续调度中数据包的处理方法、系统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0255A (zh) * 2004-11-24 2006-05-3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非均等保护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3269A (zh) * 2004-10-29 2007-10-1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
CN1949742A (zh) * 2005-10-12 2007-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送的方法
CN101399643A (zh) * 2007-09-29 2009-04-0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1478381A (zh) * 2008-01-04 2009-07-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半持续调度中数据包的处理方法、系统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26414A1 (zh) 2011-03-10
CN102013962A (zh) 2011-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396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EP2018731B1 (en) Bi-directional rlc non-persistent mode for low delay services
US841158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layer specialization for voice and multimedia data streams
KR100397962B1 (ko) 통신 링크상에서 가변 송신 속도로 데이터를 송신하기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8111698B2 (en) Method of performing a layer oper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7693058B2 (en) Method for enhancing transmission quality of streaming media
US827982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an acknowled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164205B1 (en) Packet relay method and device
KR100750170B1 (ko)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데이터 프레임을 효율적으로 전송하는방법 및 장치
CN103354615B (zh) 基于信号强度的直播视频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方法
US8467302B2 (en)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ting system, and receiving system
EP2342857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dependent station thereof and dependent-station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KR20130123299A (ko) 무선 송신기에서 패킷 재전송 방법
Chen et al. Multi-stages hybrid ARQ with conditional frame skipping and reference frame selecting scheme for real-time video transport over wireless LAN
US20050094632A1 (en) DOCSIS MAC layer-based ARQ for fixed wireless
CN101697630A (zh) 一种无线链路扩充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方法及装置
US8548030B2 (en) Relay apparatus
CN102694791A (zh) 基于喷泉码的实时tcp传输协议
WO2011015058A1 (zh) 一种分组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JP2012195973A (ja) 中継装置
CN111262659A (zh) 基于喷泉码的Semi-TCP分组批量确认回复方法
JP2009044601A (ja)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通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angendörfer et al. Shielding tcp from wireless link errors: Retransmission effort and fragmen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