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0101A -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0101A
CN102010101A CN 201010533632 CN201010533632A CN102010101A CN 102010101 A CN102010101 A CN 102010101A CN 201010533632 CN201010533632 CN 201010533632 CN 201010533632 A CN201010533632 A CN 201010533632A CN 102010101 A CN102010101 A CN 102010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water
oxidation tank
rising pipe
oxid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53363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0101B (zh
Inventor
骆伟
梅俊
杨萍萍
王爱军
孙国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Xinjia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5336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101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10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0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0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0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包括底座和自左至右依序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在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下部内分别均匀安装有至少两个的曝气头,每个曝气头通过进气管与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在进水调节罐的下部固定安装有含油污水进水管,在进水调节罐和第一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第一出水管。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均匀布水、旋流搅拌等措施在装置氧化罐中形成回转悬浮生物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降解污水内污染物的能力,且橇装装置易于搬运、管理,尤其适用于污水集输拉运成本高、管理不便的边远区块。

Description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含油污水是油田生产的必然产物,油田采出液经过油水分离后,其含油污水的COD、含油、挥发酚等超标,属典型的高盐有机污染废水,应经过处理后再利用或外排。目前各油田大多将含油污水转输到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主要利用添加化学药剂进行絮凝反应沉降法处理,处理后一般用于油田注水用水或注汽锅炉用水。随着我国主力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采出水与回注水量的平衡被打破,一部分富余的油田污水需经处理后排放至自然界中。另一方面,有一批边缘小区块正在或需要开发,这些区块普遍存在位置偏远、产油量少等特点,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就地处理后排放。利用生物法处理油田含油污水达标后外排是最具经济性和发展空间的方式,生物法污水处理技术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水的污染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害物质,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目前常见的生物法处理技术有氧化沟、SBR法、生物滤池法等,这些处理方法可基本分为两类,一是活性污泥法、二是生物膜法,后者由于处理效率高、占地相对较少、便于管理而应用较广。该类技术的核心即为在填料上培养微生物,使其形成挂膜,对流经填料的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针对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生物膜类常规技术主要存在下列量两种问题:一是主要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由于油田含油污水碳源充足、氮源不足,常规菌种很难有效地对含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二是挂膜效率较低、填料挂膜比面积小,故通常通过提高建设规模、增大菌类绝对值来弥补该缺陷,很难实现处理装置的小型化、橇装化。因此常规的生物处理技术不适用于油田含油污水的处理,更不能在边缘区块推广运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目前常见的生物法处理技术不适用于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和自左至右依序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在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下部内分别均匀安装有至少两个的曝气头,每个曝气头通过进气管与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在进水调节罐的下部固定安装有含油污水进水管,在进水调节罐和第一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第一出水管,第一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进水调节罐的中部内,第一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第一氧化罐的下部内并位于曝气头上方,在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第一氧化罐的上部内,第二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第二氧化罐的下部内并位于曝气头上方,在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内固定安装有第三出水管,第三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第二氧化罐的上部内,第三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沉降罐的下部内,在沉降罐的上部固定安装有与沉降罐内部相连通的净水出水管,在第三出水管和净水出水管之间的沉降罐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两块并有间距的斜板;在第一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之间的第一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填料网架,在填料网架内置有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在填料网架一侧的第一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旋流搅拌机;在第二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三出水管的进水口之间的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填料网架,在填料网架内置有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在填料网架一侧的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旋流搅拌机,在曝气头下方的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放空及排泥管,在第三出水管的出水口下方的沉降罐内固定安装有放空及排泥管。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上部可分别有溢流堰,该溢流堰包括水平板、下立板和上立板,水平板的右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右内壁上部,水平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水平板的左端与下立板的下端固定在一起,下立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上立板的下端固定在下立板的中部,上立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上立板的顶部标高高于下立板的顶部标高,在下立板上方的上立板上有溢流孔,在水平板上有安装孔,第二出水管、第三出水管和净水出水管的上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孔内。
上述第三出水管的出水口下方的沉降罐内可固定有积泥斗,该积泥斗呈上宽下窄的梯形。
上述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上的放空及排泥管的外端可固定连接有排泥管,在排泥管上安装有污泥回流泵,在排泥管的末端固定安装有污泥放空管和阀门,在排泥管上固定安装有分别与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的内部相连通的污泥回流管和阀门。
上述进水调节罐的顶部可有收油口。
上述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上均可固定安装有取样管。
上述斜板与水平面的所夹的锐角可为50°至70°之间。
上述积泥斗的坡度可为50°至70°之间。
上述排泥管下方可有钢平台。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均匀布水、旋流搅拌等措施在装置氧化罐中形成回转悬浮生物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降解污水内污染物的能力,且橇装装置易于搬运、管理,尤其适用于污水集输拉运成本高、管理不便的边远区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底座,2为进水调节罐,3为第一氧化罐,4为第二氧化罐,5为沉降罐,6为曝气头,7为进气管,8为风机,9为含油污水进水管,10为第一出水管,11为第二出水管,12为第三出水管,13为净水出水管,14为斜板,15为填料网架,16为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17为旋流搅拌机,18为放空及排泥管,19为水平板,20为下立板,21为上立板,22为积泥斗,23为排泥管,24为污泥回流泵,25为污泥放空管和阀门,26为污泥回流管和阀门,27为取样管,28为钢平台,29为收油口,ɑ为斜板与水平面的所夹的锐角,β为积泥斗的坡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和自左至右依序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进水调节罐2、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在进水调节罐2、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的下部内分别均匀安装有至少两个的曝气头6,每个曝气头6通过进气管7与风机8的出风口相连通,在进水调节罐2的下部固定安装有含油污水进水管9,在进水调节罐2和第一氧化罐3内固定安装有第一出水管10,第一出水管10的进水口位于进水调节罐2的中部内,第一出水管10的出水口位于第一氧化罐3的下部内并位于曝气头6上方,在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内固定安装有第二出水管11,第二出水管11的进水口位于第一氧化罐3的上部内,第二出水管11的出水口位于第二氧化罐4的下部内并位于曝气头6上方,在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内固定安装有第三出水管12,第三出水管12的进水口位于第二氧化罐4的上部内,第三出水管12的出水口位于沉降罐5的下部内,在沉降罐5的上部固定安装有与沉降罐5内部相连通的净水出水管13,在第三出水管12和净水出水管13之间的沉降罐5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两块并有间距的斜板14;在第一出水管10的出水口与第二出水管11的进水口之间的第一氧化罐3内固定安装有填料网架15,在填料网架15内置有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16,在填料网架15一侧的第一氧化罐3内固定安装有旋流搅拌机17;在第二出水管11的出水口与第三出水管12的进水口之间的第二氧化罐4内固定安装有填料网架15,在填料网架15内置有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16,在填料网架15一侧的第二氧化罐4内固定安装有旋流搅拌机17,在曝气头6下方的进水调节罐2、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内固定安装有放空及排泥管18,在第三出水管12的出水口下方的沉降罐5内固定安装有放空及排泥管18,第二出水管11的进水口、第三出水管12的进水口和净水出水管13的进水口的标高依序降低,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16最好采用专利号为ZL200820302183.2的专利产品,进水调节罐2、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及其他辅助设施均安装于一个共同的底座1上,形成一个橇体,易于搬运、管理,尤其适用于污水集输拉运成本高、管理不便的边远区块。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的上部分别有溢流堰,该溢流堰包括水平板19、下立板20和上立板21,水平板19的右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的右内壁上部,水平板19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水平板19的左端与下立板20的下端固定在一起,下立板20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的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上立板21的下端固定在下立板20的中部,上立板2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上立板21的顶部标高高于下立板20的顶部标高,在下立板20上方的上立板21上有溢流孔,在水平板19上有安装孔,第二出水管11、第三出水管12和净水出水管13的上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孔内,这样,可使水流均匀流出。
如附图1、2所示,第三出水管12的出水口下方的沉降罐5内固定有积泥斗22,该积泥斗22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这样便于汇集污泥。
如附图1、2所示,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上的放空及排泥管18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排泥管23,在排泥管23上安装有污泥回流泵24,在排泥管23的末端固定安装有污泥放空管和阀门25,在排泥管23上固定安装有分别与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的内部相连通的污泥回流管和阀门26,这样,放空及排泥管18内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24的抽吸,根据实际情况,可将污泥通过污泥放空管和阀门25排出,也可通过污泥回流管和阀门26使污泥回流至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内。
如附图1、2所示,进水调节罐2的顶部有收油口29。这样,当来水水质不稳定、经常有浮油或油块时,将管线接在排泥管23上,关闭污泥回流管和阀门26,打开污泥放空管和阀门25,将管线通过收油口29进入到进水调节罐2内,打开污泥回流泵24将进水调节罐2内的浮油或油块通过污泥放空管和阀门25排出。
如附图1、2所示,为了便于监测水质,进水调节罐2、第一氧化罐3、第二氧化罐4和沉降罐5上均固定安装有取样管27。
如附图1、2所示,为了能更好地去除水中的悬浮污泥,斜板14与水平面的所夹的锐角α为50°至70°之间。
如附图1、2所示,为了使污泥能更好的排到积泥斗22内,积泥斗22的坡度β为50°至70°之间。
如附图1、2所示,为了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操作,在排泥管23下方有钢平台28。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含油污水由含油污水进水管9进入进水调节罐2内,风机8运行后,空气通过进气管7进入到进水调节罐2、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内,在曝气头6的曝气作用下,水中悬浮油块通过气浮选作用形成浮油并通过收油口20和污泥回流泵24的抽吸被排出,水流通过第一出水管10进入到第一氧化罐3内,在罐底部均匀布水,在水流和底部曝气头6的作用下自下而上流动,在罐上部通过溢流堰均匀出水进入下一流程;运行时开启旋流旋流搅拌机17,使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内水平方向形成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竖直方向也呈翻转流态,与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内下部进水上部出水的自下而上流态综合形成一个回转流态,通过实际运行表明,该流态可避免方形罐易在四角和底部形成水流死角的问题;第一氧化罐3内装填有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16,该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16包括超轻纤维悬浮球,超轻纤维悬浮球内部装有若干聚丙烯纤维球,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且单个纤维球及整个悬浮球均可在水流带动下自由活动,与前述的回转流态结合,可形成一个回转悬浮生物床处理环境,在此环境下优势菌种由于挂膜填料的高比表面积、与污水的充分接触等有利条件将得到充分繁殖生长,同时降解污水内的污染物;第一氧化罐3的出水通过第二出水管5进入第二氧化罐4内,第二氧化罐4内的运行状态与第一氧化罐3内的运行状态相同;经过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沉降罐5内,污水自下而上流动,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14上沉积,合格出水经溢流堰收集后通过净水出水管13排出。沉降罐5中斜板14上沉积污泥通过积泥斗22收集后经放空及排泥管18排出,在污泥回流泵24的作用下回流至第一氧化罐3和第二氧化罐4或外输,当装置运行平稳后,污泥产生量很少,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污泥回流泵24的运行情况;装置运行期间可通过取样管27来监测水质情况。

Claims (10)

1.一种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自左至右依序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在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下部内分别均匀安装有至少两个的曝气头,每个曝气头通过进气管与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在进水调节罐的下部固定安装有含油污水进水管,在进水调节罐和第一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第一出水管,第一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进水调节罐的中部内,第一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第一氧化罐的下部内并位于曝气头上方,在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第一氧化罐的上部内,第二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第二氧化罐的下部内并位于曝气头上方,在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内固定安装有第三出水管,第三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第二氧化罐的上部内,第三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沉降罐的下部内,在沉降罐的上部固定安装有与沉降罐内部相连通的净水出水管,在第三出水管和净水出水管之间的沉降罐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两块并有间距的斜板;在第一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之间的第一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填料网架,在填料网架内置有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在填料网架一侧的第一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旋流搅拌机;在第二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三出水管的进水口之间的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填料网架,在填料网架内置有超轻纤维悬浮球填料,在填料网架一侧的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旋流搅拌机,在曝气头下方的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内固定安装有放空及排泥管,在第三出水管的出水口下方的沉降罐内固定安装有放空及排泥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上部分别有溢流堰,该溢流堰包括水平板、下立板和上立板,水平板的右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右内壁上部,水平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水平板的左端与下立板的下端固定在一起,下立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上立板的下端固定在下立板的中部,上立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的前内壁和后内壁上,上立板的顶部标高高于下立板的顶部标高,在下立板上方的上立板上有溢流孔,在水平板上有安装孔,第二出水管、第三出水管和净水出水管的上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出水管的出水口下方的沉降罐内固定有积泥斗,该积泥斗呈上宽下窄的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上的放空及排泥管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排泥管,在排泥管上安装有污泥回流泵,在排泥管的末端固定安装有污泥放空管和阀门,在排泥管上固定安装有分别与第一氧化罐和第二氧化罐的内部相连通的污泥回流管和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调节罐的顶部有收油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上均固定安装有取样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调节罐、第一氧化罐、第二氧化罐和沉降罐上均固定安装有取样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斜板与水平面的所夹的锐角为50°至7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积泥斗的坡度为50°至7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泥管下方有钢平台。
CN2010105336326A 2010-11-08 2010-11-08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020101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336326A CN102010101B (zh) 2010-11-08 2010-11-08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336326A CN102010101B (zh) 2010-11-08 2010-11-08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0101A true CN102010101A (zh) 2011-04-13
CN102010101B CN102010101B (zh) 2012-07-11

Family

ID=43840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36326A Active CN102010101B (zh) 2010-11-08 2010-11-08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1010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0408Y (zh) * 2002-04-27 2003-03-19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一种油田污水多功能生化处理装置
CN1424266A (zh) * 2003-01-08 2003-06-18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一种油田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其激活剂
CN201334420Y (zh) * 2009-01-15 2009-10-28 青岛瑞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石油污水的撬装装置
CN201850200U (zh) * 2010-11-08 2011-06-01 新疆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0408Y (zh) * 2002-04-27 2003-03-19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一种油田污水多功能生化处理装置
CN1424266A (zh) * 2003-01-08 2003-06-18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一种油田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其激活剂
CN201334420Y (zh) * 2009-01-15 2009-10-28 青岛瑞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石油污水的撬装装置
CN201850200U (zh) * 2010-11-08 2011-06-01 新疆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0101B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29895A1 (zh) 一种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
CN100464812C (zh) 一种人工强化土地渗滤污水处理装置
CN211056906U (zh) 一种餐饮废水处理装置
CN111704319A (zh) 一种预制模块化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1591118A (zh) 多功能通用污水处理系统
KR100850162B1 (ko) 하수처리조의 부유물 처리장치
CN204193579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201850200U (zh)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02390268U (zh) 井下定向钻机介质循环水就地回用处理系统
CN219058769U (zh) 一种用于去除天然水体低浓度磷一体化应用装置
CN201648106U (zh) 焦化废水平板式mbr处理设备
CN107162262A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102010101B (zh) 橇装含油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06232523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3269714U (zh) 一种适用于矿井水井下处理的磁分离装置
CN104289012A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CN201770528U (zh) 一种斜板沉淀器
RU120963U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на автозаправочных станциях с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й фильтрацией механических примесей и нефтепродуктов
CN206396000U (zh) 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CN214060266U (zh) 一种无人值守、高效低耗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5130122B (zh) 活性污泥生化过滤污水处理装置
CN206751597U (zh) 一种生产橡胶废水处理装置
CN206438000U (zh) 一种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循环处理装置
CN201406337Y (zh) 磁种微絮凝油田污水预处理装置
CN206198787U (zh) 高效复合陶粒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02, room 115, block C, friendship road, No. 834000,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Karamay

Patentee after: XINJIA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DESIGN Co.,Ltd.

Address before: 834000 Friendship Road 115,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Karamay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Petroluem Survey Research Design Insitut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02, room 115, block C, friendship road, No. 834000,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Karamay

Patentee after: CNPC (XINJIA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02, room 115, block C, friendship road, No. 834000,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Karamay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DESIG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27

Address after: No.6, liupuka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120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atentee after: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rp.

Patentee after: CNPC (XINJIA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02, room 115, block C, friendship road, No. 834000,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Karamay

Patentee before: CNPC (XINJIA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