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3490A - 中继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3490A
CN101983490A CN2008801285063A CN200880128506A CN101983490A CN 101983490 A CN101983490 A CN 101983490A CN 2008801285063 A CN2008801285063 A CN 2008801285063A CN 200880128506 A CN200880128506 A CN 200880128506A CN 101983490 A CN101983490 A CN 101983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ed signal
configuration
signal
station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85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峰
夏小梅
金圣峣
胡宏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Oyj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Oyj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Oyj filed Critical Nokia Oyj
Publication of CN101983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34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42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装置,包括:信道估计器,用于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预编码器,用于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以消除通信信道对发射信号的影响;第一控制器,用于提供所述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第二控制器,用于处理在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消除器,用于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发射信号。

Description

中继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继系统中的无线电通信。
背景技术
需要针对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来开发新的网络基础设施。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明显更高的数据速率施加了严格的功率暗示。这是因为,在给定固定传输功率的情况下,每个符号的能量随着数据速率增加而降低。
基于中继的多跳无线网络看似经济上合理的方案,并且已经吸引了研究和业界的兴趣。
多跳联网可以应用于移动和无线宽带蜂窝网络的无线电范围扩展,并且可以用于抵抗高射频的遮蔽。通过利用空间分集,多跳中继可以增强蜂窝网络中的容量。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装置,包括:信道估计器,配置用于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预编码器,配置用于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以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从而消除通信信道对发射信号的影响;第一控制器,配置用于提供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第二控制器,配置用于处理在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消除器,配置用于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发射信号。
在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设备,包括:信道估计装置,用于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预编码装置,用于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以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从而消除通信信道对发射信号的影响;第一控制装置,用于提供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第二控制装置,用于处理在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消除装置,用于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发射信号。
在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方法,包括: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通过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以消除通信信道对发射信号的影响;提供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处理在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发射信号。
在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控制处理器执行: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通过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以消除通信信道对发射信号的影响;提供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处理在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发射信号。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借助优选实施方式来更为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一种布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一种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以及
图3示出了一种布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高级别上示出了采用信号中继的无线电系统的布置。
例如,该无线电系统可以是应用TDD(时分双工)或者FDD(频分多址)模式的FDMA(频分多址)无线电系统。这种无线电系统的一个示例是3GPP LTE(长期演进),其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的一个项目,用于改进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移动电话标准以符合未来的需要。
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假设一种中继系统。在中继系统中,在彼此通信的用户站与目的地站之间不存在直接无线电链路。在图1中,例如,用户站102和108经由中继站110与目的地站120通信,并且在站102与120之间不存在直接链路。站102、108、110和120的每一个可以是移动电话或者基站。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用户站和中继站是移动电话,而目的地站是基站。
每个站102、108、110和120具有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其由第一用户站102的已编号天线104、106示出。图1中的每个天线都被编号,以便允许在下文等式中对它们的引用。第一用户站102的天线编号为“1”和“2”,第二用户站108的天线编号为“3”和“4”,中继站110和目的地站120的天线编号为“1”和“2”。
由于每个站具有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因此站之间的所有通信链路(诸如,站102与110之间的链路)是MIMO(多输入多输出)通信链路。用户站与中继站之间的信道由H表示,中继站和目的地站之间的信道由G表示。图1中绘出的通信链路是双向的,这表示通信链路中的通信在两个方向进行。例如,站108可以向中继站110发射信号,以及接收由中继站发射的信号。
图1中的站之间的箭头被编号为“1”或“2”。编号为“1”的箭头绘出了第一时刻(诸如,时隙)的通信。由此,在第一时隙中,站102、108以及120全都同时向中继站110进行发射。在第二时隙中,中继站110向所有站102、108和120进行发射。
图2示出了一种方法的实施方式。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假设一个具有“放大-转发”(AF)协议的双向多用户MIMO中继系统。在放大-转发协议中,中继站简单地放大和转发接收的信号。
在将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情况时,由此存在一个目的地站120、一个中继站110和两个用户站102、108。在此示例中,每个站具有两个天线。
下面,首先从总体上简要描述该方法,而后较为详细地讨论方法步骤。
在该方法中,发射发生在两个时隙中。在第一时隙中,所有站102、108和120都向中继站进行发射。发射是经由两个发射天线进行的。每个站可以经由两个天线来发射相同的信号,以实现发射中的空间分集。在用户信号的情况下,发射信号包括将要向目的地站发射的信号。在目的地站的情况下,发射信号包括向第一用户站发射信号分量,以及向第二用户站发射信号分量。由于系统中的发射是TDD发射,因此每个发射站可以根据在TDD帧的接收双工中接收的信号来估计202信道系数。
在204中,每个发射站可以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从而消除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应用线性或者非线性预编码。
在206中,每个发射站可以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发射。也即,第一用户站和第二用户站以及目的地站都同时向中继站进行发射。
中继站可以应用放大-转发协议,并且简单地在第二时隙中转发放大后的接收信号。
在208中,第一用户站和第二用户站以及目的地站都接收由中继站发射的信号。
在210中,每个站可以应用自消除,即从接收的信号消除其自己的信号。也即,第一站可以从接收的信号中消除由其在第一时隙中发射的信号。
由此,在检测期望的信号212时,各站不需要关注由它们自己在第一时隙中发射的信号。例如,在第一站的情况下,期望的信号表示由目的地站发射的、以第一站为目标的信号。在第一用户站中的自消除之后,接收的信号仅包括由目的地站和第二用户站发射的信号分量。当移除第二用户站的信号分量时,可以检测期望的信号。
下面,参考图1的布置更为详细地讨论该方法。
可以假设:第一用户站102向中继站发送以目的地站为目标的数据流s1,同时,第二用户站108向中继站发送也以目的地站为目标的数据流s2。与第一用户站102和第二用户站108的发射同时地,目的地站120向中继站110发射分别以第一用户站102和第二用户站108为目标的两个数据流x1和x2。所有数据流都通过中继站110发射,在目的地站与用户站之间没有直接链路。
由于第一用户站102与中继站110之间的通信链路是MIMO通信链路,因此在其之间存在四个通信链路。第一链路在第一用户站的第一天线与中继站的第一天线之间,第二链路在第一用户站的第一天线与中继站的第二天线之间,第三链路存在于第一用户站的第二天线与中继站的第一天线之间,而第四链路在第一用户站的第二天线与中继站的第二天线之间。这些链路的每一个由时变信道系数来表征,其描绘信号对该信道中传输的信号造成的恶化。由此,可以提供根据(1)的信道系数矩阵H1,以描述第一用户站与中继站之间的信道。
( 1 ) , H 1 = h 11 h 12 h 21 h 22 , 其中
每个矩阵元素中的第一个索引对应于中继站的天线,而第二个索引对应于第一用户站的天线。
相应地,可以建立第二用户站与中继站之间的根据(2)的信道系数矩阵H2
( 2 ) , H 2 = h 13 h 14 h 23 h 24 , 其中
每个矩阵元素中的第一个索引描绘中继站的天线,而矩阵元素中的第二个索引描绘第二用户站的天线。
中继站与目的地站之间的信道可由根据(3)的信道系数矩阵G来描绘:
( 3 ) , G = g 11 g 12 g 21 g 22 , 其中
每个信道系数的第一个索引描绘中继站的天线,而第二个索引描绘目的地站的天线。
所有准静态信道元素可被假设为自变零均值复数高斯随机变量。由于TDD系统的互作用,发射器可以从接收信号获得信道状态信息的知识。也即,每个站可以测量它正在接收的时隙中的信道状态,并且将该信息应用于它在其中正在发射的时隙。对信道系数的这一估计在图2中由步骤202绘出。
在204中,每个发射器可以应用预编码,从而在发射之前消除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在预编码中,使用在202导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第一用户站和第二用户站侧,例如可以应用线性迫零(ZF)预均衡化或者非线性脏纸编码,以补偿信道影响。第一用户站102可以向中继站110发射相同的两个数据流
Figure BPA00001233552000061
该数据流可以通过使用第一用户站的不同天线来同时发射,并且例如可以被进行ZF预编码。
在具有两个接收天线的中继站处从第一用户站接收的信号可以写作:
(4)  X1=H1a1W1S1+n,
其可被展开为公式:
( 5 ) , y 1 1 y 2 1 = h 11 h 12 h 21 h 22 α 1 W 1 s 1 s 1 + n , 其中
W 1 = H 1 H ( H 1 H 1 H ) - 1 , 并且
α 1 = 1 | | W 1 S 1 | |
上标H表示Hermitian转置,||·||是向量范数,并且n表示高斯噪声。假设准静态信道的理想知识,中继站处的接收信号可以写成:
( 6 ) , Y 1 = y 1 1 y 2 1 = s 1 s 1 + n .
与第一用户站同时,第二用户站利用预均衡化并且经由两个发射天线来发射由此,第二用户站经由第一发射天线来发射原始信号(s2),并经由第二发射天线来发射该发射信号的否(-s2)。按照(4)到(6)中的相同方式,中继站处从第二用户站接收的信号可以写作:
( 7 ) , Y 2 = y 1 2 y 2 2 = s 2 - s 2 + n .
目的地可以利用酉阵预编码来发射信号
Figure BPA00001233552000072
其中x1和x2分别以第一用户站和第二用户站为目标。按照与(4)到(6)中的相同方式,在中继站处从目的地站接收的信号可以写作:
( 8 ) , Y 3 = y 1 3 y 2 3 = 1 2 x 1 - 1 2 x 2 1 2 x 1 + 1 2 x 2 + n .
由此,在第一时隙期间,利用两个接收天线在中继站处接收的总体信号可以写作:
Y = Y 1 + Y 2 + Y 3 + n ′
y 1 y 2 = y 1 1 y 2 1 + y 1 2 y 2 2 + y 1 3 y 2 3 + n ′
( 9 ) , = s 1 s 1 + s 2 - s 2 + 1 2 x 1 - 1 2 x 2 1 2 x 1 + 1 2 x 2 + n ′ , 其中
= s 1 + s 2 + 1 2 x 1 - 1 2 x 2 s 1 - s 2 + 1 2 x 1 + 1 2 x 2 + n ′
n’是三个链路的高斯噪声的重叠。
在第二时隙中,中继站通过应用2×2多流MIMO,来放大接收信号Y并将其在第二时隙中向目的地站以及两个用户站转发。
在均衡化之后,Y1′、Y2′、Y3′可以分别由目的地站以及第一用户站和第二用户站获得。
目的地站可以如下所示通过利用x1和x2的知识来应用自消除从而获得s1和s2
y 1 , d y 2 , d = Y 1 ′ - 1 2 x 1 - 1 2 x 2 1 2 x 1 + 1 2 x 2 = s 1 + s 2 s 1 - s 2
( 10 ) ⇒ s 1 = 1 2 ( y 1 , d + y 2 , d ) s 2 = 1 2 ( y 1 , d - y 2 , d )
类似地,第一用户站和第二用户站可以分别如(11)和(12)所示来估计x1和x2
( 11 ) , y 1 , U 1 y 2 , U 1 = Y 2 ′ - s 1 s 1 = s 2 + 1 2 x 1 - 1 2 x 2 - s 2 + 1 2 x 1 + 1 2 x 2
⇒ x 1 = 1 2 ( y 1 , U 1 + y 2 , U 1 )
( 12 ) , y 1 , U 2 y 2 , U 2 = Y 2 ′ - s 2 - s 2 = s 1 + 1 2 x 1 + 1 2 x 2 s 1 + 1 2 x 1 + 1 2 x 2
⇒ x 2 = 1 2 ( y 2 , U 2 - y 1 , U 2 )
由此,在图2的方法中,通过应用具有预编码的双向半双工TDD通信系统,以及通过使用自干扰消除,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可以在两个时隙中实现。这提供了对频谱效率的显著增强。
图3示出了装置实现。图3的通信布置包括:两个用户站302和308,中继站310,以及目的地站320。用户站仅经由中继站与目的地站通信。例如,用户站和中继站可以是移动台,而目的地站可以是基站。
用户站102在图2中较为详细地示出。仅示出了与该实施方式有关的单元。用户站包括发射器330和接收器332。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包括为用户站302提供双向无线电链路所需要的硬件和/或软件。特别地,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耦合至用户站的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也即,发射器可以经由两个天线来进行发射,而接收器可以经由相同的至少两个天线进行接收。发射和接收可以是时分的,使得发射与接收在不同的时隙中进行。用户站302例如可以应用TDD,其中通信帧的某些时隙用于发射,而某些用于接收。图3示出了信道估计器321,其配置用于估计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也即,用户站可以应用MIMO通信,其中每个发射端和接收端都具有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在多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两个或者四个天线。如果两端都具有两个天线,则存在四个通信信道。信道估计器可以估计四个通信信道的每一个的信道系数。信道系数描绘通信信道给信号造成的延迟和衰减。当已经估计了信道系数时,可以建立信道系数矩阵,以用于用户站302中的随后处理。
可以向预编码器322输出信道系数矩阵。预编码器还可以输入将要向目的地站320发射的发射信号。预编码器可以利用信道信息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从而在发射之前消除信道对发射信号的影响。
第一控制器324可以输入预编码的发射信号,并且控制其在第一时隙中的发射。第一控制器可以控制发射,使得相同的发射信号经由用户站302的两个发射天线同时发射。为了发射,第一控制器可以耦合至发射器330。
用户站还可以包括第二控制器326。第二控制器可以配置用于处理由中继站经由至少两个发射天线发射的、并且经由用户站的至少两个天线接收的信号。接收信号可以在第二时隙中接收,第二时隙可以是第一时隙之后的下一时隙。然而,这并不是必须的。例如,用户站执行发射的第一时隙可以是帧的第二时隙。例如,帧可以具有8个时隙,并且TDD下行链路可以包括时隙5到8。例如,用户站进行接收的时隙(第二时隙)可以是时隙编号6。由此,第一时隙(发射)和第二时隙(接收)可以属于相同的帧,但是也可以属于不同的帧。
图3中还示出了第二用户站308。第二用户站可以类似于第一用户站302。
图3还示出了中继站310。中继站可以应用放大-转发中继协议。中继站包括接收器340,其可以将接收的信号向放大单元转发以进行放大。经放大的信号可以向发射器342转发以进行发射。中继站可以在第一时隙中从用户站和目的地站接收信号,并且在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转发接收的组合信号。
图3还示出了目的地站。目的地站可以配置用于与至少两个用户站通信。在图3中,目的地站配置用于经由中继站310来与用户站302和308通信。为了提供双向通信链路,可以提供发射器350和接收器352。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共享目的地站的至少两个天线。
按照与第一用户站102相同的方式,目的地站可以包括信道估计器和预编码器。预编码器例如可以应用酉阵预编码。在预编码中,去往第一用户站302和第二用户站308的发射信号可以进行混合,以提供组合信号。组合信号继而可以经由目的地站的两个天线来发射。
目的地信号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器358。第一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时隙中经由中继站向两个用户站的发射。第二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二时隙中经由中继站从两个用户站302和308的接收。目的地站还可以包括消除器,其可以配置用于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在第一时隙中发射的信号。剩余的信号可以用于对来自第一用户站和第二用户站的发射信号的后续检测。
在图3中,各站中天线的数目可以如下。中继站可以服务于与其具有的天线一样多的用户站。在图3的示例中,中继站可以具有两个天线,以服务于两个用户站302和308。同样,每个用户站可以具有与用户站的数目一样多的天线。通常,天线的数目例如可以是2或4。
在图3中,用户站302和目的地站308在上文中被作为移动台或者基站给出。然而,可以理解,用户站302的实体321到328也可以在移动台的子配置中。例如,这种子配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芯片、集成电路或者处理器。在此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例如,其可以通过硬件(一个或多个设备)、固件(一个或多个设备)、软件(一个或多个模块)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装置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设计用于执行在此描述的功能的其他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对于固件或者软件,实现可以通过执行在此描述功能的至少一个芯片集的模块(例如,过程、功能等)。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并由处理器来执行。存储器单元可以实现在处理器之内或者处理器外部。在后一种情况下,其可以经由本领域已知的各种手段可通信地耦合至处理器。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在此描述的系统的组件可以重新布置和/或由附加组件补充以促进实现关于其描述的各个方面等,并且其不限于给定附图中记载的精确配置。
公开的功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程序产品来实现,其编码有功计算机过程执行的指令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实现在计算机程序分发介质上。计算机程序分发介质可以是分发软件的任何已知方式,诸如计算机可读介质、程序存储介质、记录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器、计算机可读软件分发包、计算机可读信号、计算机可读电信信号以及计算机可读压缩软件包。
可以提供信道估计器,其配置用于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由于MIMO通信信道(诸如,2×2信道)包括多个信道,可以针对每个信道估计信道系数。
可以提供预编码器,其配置用于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以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从而消除通信信道对发射信号的影响。预编码器或者预均衡器可以在发射之前消除信道影响。在用户站的情况下,预编码器例如可以是ZF-预编码器。在接收/发射至少两个用户信号的基站的情况下,预编码器可以是酉阵预编码器。
可以提供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第一控制器配置用于提供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而第二控制器配置用于处理在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由此,发射和接收可以在两个时隙中执行。
此外,可以提供消除器,其配置用于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发射信号。如果发射器已经发射了不止一个信号(例如在基站的情况下可能如此),可以消除这些已发射信号的每一个。可以从经由不同接收天线接收的每个接收信号中消除发射的信号。
信道估计器可以配置用于基于在时分双工帧的接收双工中接收的接收信号来估计信道系数。由此,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TDD系统中,其中站可以在接收双工中测量信道,并且在发射双工中利用信道质量信息。
第一控制器可以配置用于提供相同的发射信号,以便经由至少两个发射天线向接收站发射。经由至少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可以是彼此的严格副本。
第二控制器可以配置用于处理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装置包括配置用于估计期望信号的信号估计器,在估计期望信号中,信号估计器配置用于形成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和,将和乘以二的平方根分之一。由此,在已经经由两个天线发射相同信号的站中,可以应用根据(11)的方程。
第一控制器可以配置用于提供发射信号以便经由第一无线电天线来发射,以及提供该发射信号的否以经由第二发射天线来发射。由此,经由第一天线发射的信号的负号信号可以经由第二天线来发射。
第二控制器可以配置用于处理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装置包括配置用于估计期望信号的信号估计器,在估计期望信号中,信号估计器配置用于形成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差,将和乘以二的平方根分之一。在已经发射经由其他天线发射的信号的负号副本的站中,可以应用公式(12)。
例如基站的第二控制器可以配置用于处理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装置包括配置用于估计每个由不同站发射的两个期望信号的信号估计器,在估计期望信号中,信号估计器配置用于:在估计第一期望信号中,形成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和,将和乘以二分之一;而在估计第二期望信号中,形成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差,以及将和乘以二的平方根分之一。由此,公式(9)和(10)可以应用于站,以估计两个用户信号。
装置可以包括收发器,配置用于发射发射信号以及从中继系统的中继站接收接收信号。装置例如可以是移动台或者基站。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技术发展,本发明概念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不限于上文描述的示例,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变化。

Claims (25)

1.一种装置,包括:
信道估计器,配置用于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
预编码器,配置用于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以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从而消除所述通信信道对所述发射信号的影响;
第一控制器,配置用于提供所述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
第二控制器,配置用于处理在所述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
消除器,配置用于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消除所述发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估计器配置用于根据在时分双工帧的接收双工中接收的接收信号来估计所述信道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配置用于提供相同的所述发射信号,以便经由至少两个发射天线向接收站发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配置用于处理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所述装置包括配置用于估计期望信号的信号估计器,在估计所述期望信号时,所述信号估计器配置用于:
形成经由所述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和;
将所述和乘以二的平方根分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配置用于提供所述发射信号以便经由第一无线电天线来发射,以及提供所述发射信号的否以便经由第二发射天线来发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配置用于处理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所述装置包括配置用于估计期望信号的信号估计器,在估计所述期望信号时,所述信号估计器配置用于:
形成经由所述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差;
将和乘以二的平方根分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预编码器配置用于对至少两个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其中每个发射信号以不同的接收站为目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消除器配置用于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消除所述至少两个发射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配置用于处理经由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所述装置包括信号估计器,其配置用于估计两个期望信号,其中每个期望信号由不同的站发射,在估计所述期望信号时,所述信号估计器配置用于
在估计第一期望信号时:
形成经由所述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所述接收信号的和;
将所述和乘以二分之一;以及
在估计第二期望信号时:
形成经由所述两个无线电天线接收的所述接收信号的差;以及
将所述差乘以二分之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包括:信号估计器,配置用于根据已经消除了所述发射信号的所述接收信号,来估计一个或多个期望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天线。
12.一种收发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所述收发器包括:
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
发射器,配置用于经由所述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之一来发射发射信号;
接收器,配置用于经由所述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以及
其中所述消除器配置用于从经由所述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中的每个接收的每个接收信号中消除所述发射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包括:收发器,配置用于发射所述发射信号,以及从中继系统的中继站接收所述接收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预编码器配置用于应用迫零线性预编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预编码器配置用于应用酉阵预编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是移动台或基站之一。
17.一种设备,包括:
信道估计装置,用于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
预编码装置,用于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以便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从而消除所述通信信道对所述发射信号的影响;
第一控制装置,用于提供所述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
第二控制装置,用于处理在所述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
消除装置,用于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消除所述发射信号。
18.一种方法,包括:
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
通过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以消除所述通信信道对所述发射信号的影响;
提供所述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
处理在所述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
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消除所述发射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包括:根据在时分双工帧的接收双工中接收的接收信号来估计所述信道系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包括:对至少两个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其中每个发射信号以不同的接收站为目标。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根据已经消除了所述发射信号的所述接收信号,来解码一个或多个期望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包括:
经由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来发射所述发射信号;
经由所述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来接收所述接收信号;以及
从经由所述至少两个无线电天线中的每个接收的每个接收信号中消除所述发射信号。
23.一种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控制处理器执行:
估计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通信信道的信道系数;
通过应用估计的信道系数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以消除所述通信信道对所述发射信号的影响;
提供所述发射信号以便在第一时隙中进行多输入多输出发射;
处理在所述第一时隙之后的第二时隙中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接收信号;以及
从所述接收信号中消除所述发射信号。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包括:根据在时分双工帧的接收双工中接收的接收信号来估计所述信道系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包括:根据已经消除了所述发射信号的所述接收信号,来估计一个或多个期望信号。
CN2008801285063A 2008-04-02 2008-04-02 中继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19834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08/053933 WO2009121405A1 (en) 2008-04-02 2008-04-02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relaying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3490A true CN101983490A (zh) 2011-03-02

Family

ID=40386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85063A Pending CN101983490A (zh) 2008-04-02 2008-04-02 中继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26355B2 (zh)
EP (1) EP2260602A1 (zh)
CN (1) CN101983490A (zh)
WO (1) WO20091214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9530A1 (en) * 2011-04-15 2012-10-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wo-way relaying with beamformin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36933B2 (en) * 2008-05-23 2016-01-1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multi-pat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distributed MAC
US8634434B2 (en) * 2009-11-06 2014-01-21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Message routing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CN101764678B (zh) * 2009-12-16 2012-11-07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空间映射的中继方法和装置
EP2620028B1 (en) 2010-09-23 2020-04-29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oordination of radio resources usage in a wireless network environment
CN102769486B (zh) * 2012-07-23 2014-11-19 上海交通大学 双向多跳中继系统中的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
KR20140107967A (ko) * 2013-02-28 2014-09-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KR20140112391A (ko) * 2013-03-13 2014-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홉 네트워크에서의 간섭 제어 방법 및 간섭 제어 방법을 이용한 릴레이 노드 및 노드 페어
US9923700B2 (en) * 2014-01-27 2018-03-20 Spectrum Effec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calizing interference in spectrum co-existence network
US9622053B1 (en) 2015-11-23 2017-04-11 Raytheon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tactical radio performan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8070A (zh) * 2006-11-24 2007-05-23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号预编码方法
CN101069365A (zh) * 2004-12-08 2007-11-07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发射机、接收机和用于控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1952A (en) * 1998-01-20 2000-01-04 Viasat, Inc.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relay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7177369B2 (en) * 2001-04-27 2007-02-13 Vivato, Inc. Multipath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US7386057B2 (en) * 2003-02-20 2008-06-10 Nec Corporation Iterative soft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filtering for spectrally efficient high-speed transmission in MIMO systems
EP1766789B1 (en) * 2004-06-22 2019-02-27 App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abling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1854235B1 (en) * 2005-02-17 2014-04-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ooperative relaying
US7515878B2 (en) * 2005-09-21 2009-04-07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greedy user group selection with range reduction for FDD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transmission with finite-rat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KR20070068300A (ko) * 2005-12-26 2007-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EP2041888A4 (en) * 2006-07-03 2013-03-2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ULTI-ANTENNA RELAY WITH SELF-LOCKOUT CANCELLATION
US8000282B2 (en) * 2006-12-07 2011-08-1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Cooperative relaying using dirty paper coding
US7778598B2 (en) * 2007-01-22 2010-08-17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Asymmetric cooperation in downlink cellular networks with relay stations
US7916081B2 (en) * 2007-12-19 2011-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forming in MIMO systems
US9178597B2 (en) * 2008-01-28 2015-11-03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of updating transmission channel information based on eaves-dropping of beamformed signals
US8457549B2 (en) * 2008-02-29 2013-06-04 Lingna Holdings Pte., Llc Multi-user MIMO relay protocol with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9365A (zh) * 2004-12-08 2007-11-07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发射机、接收机和用于控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方法
CN1968070A (zh) * 2006-11-24 2007-05-23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号预编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AMMERSTROM, I.等: "MIMO two-way relaying with transmit CSI at the relay", 《SIGNAL PROCESSING ADVA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9530A1 (en) * 2011-04-15 2012-10-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wo-way relaying with beamforming
US9686000B2 (en) 2011-04-15 2017-06-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wo-way relaying with beamforming
US10256873B2 (en) 2011-04-15 2019-04-0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wo-way relaying with beamforming
US10951275B2 (en) 2011-04-15 2021-03-1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wo-way relaying with beamform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26355B2 (en) 2013-09-03
WO2009121405A1 (en) 2009-10-08
EP2260602A1 (en) 2010-12-15
US20110026427A1 (en) 201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3490A (zh) 中继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1150558B (zh) 射频接收器及其运行方法
CN100407825C (zh) 分布式基站、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信号传输方法
CN104541456B (zh) 一种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3138822B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US20070167192A1 (e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beamforming for a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384161A (zh) Mimo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方法和装置
EP3499743B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ownlink receiving beam training signal
CN104025470A (zh) 报告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1252383B (zh) 一种多用户多天线传输的系统及方法
CN102227949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同信道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77139B (zh) 一种干扰消除方法及数据发射装置
CN107210803A (zh) 用于大规模mimo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2598731B (zh) 获取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1176320A (zh) 数据处理方法、均衡器、接收机、通信系统、网元和使用简化信道矩阵求逆的终端
Liu et al. Multipair massive MIMO two-way full-duplex relay systems with hardware impairments
CN102710390B (zh) 一种多用户mimo系统中预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06145A (zh)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预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03905161A (zh) 一种预编码矩阵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1604991B (zh) 一种mimo系统中射频通道参数估计方法与装置
CN102045123B (zh) 实现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信道互易的射频校准方法和装置
Xing et al.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with imperfect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shared-antenna full-duplex massive MU-MIMO system
CN102474381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1521531B (zh) 一种利用天线选择增强td-lte下行链路性能的方法
CN107850662B (zh) 天线系统及信号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