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7579B - 中间转印带及装有其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带及装有其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7579B
CN101957579B CN201010229267XA CN201010229267A CN101957579B CN 101957579 B CN101957579 B CN 101957579B CN 201010229267X A CN201010229267X A CN 201010229267XA CN 201010229267 A CN201010229267 A CN 201010229267A CN 101957579 B CN101957579 B CN 1019575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toner
belt
rough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92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7579A (zh
Inventor
岛津史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si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si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si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57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7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5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中间转印带,组装入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在该中间转印带上,对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然后,中间转印带将经该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到运送中的被记录介质上。在该中间转印带中,将表面经粗糙度加工的纹路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带的行进方向成角度40°~140°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不发生文字缺失地进行稳定转印。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带及装有其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要求以2009年7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165223和2010年2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039860为基础的优先权,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入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中间转印带,更详细来说,涉及不发生文字缺失情况的中间转印带。
背景技术
历来,有电子摄像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一般使感光体鼓整体一致带电而初始化,在该感光体鼓上通过光写入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使该静电潜像调色剂(toner,又称墨粉)像化,使该调色剂像直接或间接转印于纸等转印材料上,定影于定影器。
在上述带电和转印中,以前使用电晕放电式的带电器和转印器,但由于由臭氧产生引起的使用环境恶化等问题,近些年来多使用接触型的带电器和转印器。例如,作为接触型转印器广泛使用辊型转印器。
辊型转印器在直接转印时,对于接触感光体鼓的周面而运送用纸的运送带,接触其背面而将转印电压施加于运送带,将感光体鼓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用纸。
另外,近些年来,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的特开平11-095567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利用中间转印带的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被广泛实用化。在这种间接转印方式中,首先,感光体鼓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于中间转印带被一次转印,然后,从该中间转印带被二次转印到用纸上。
在使用这样的中间转印带的方式中,在将平行于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的带状的细长图像进行一次转印时,经常会有只有细长图像的中间部不被转印而残留于感光体鼓侧的现象发生。
即,产生细长图像的中央部缺失,只有平行的两根线状的部分被转印,也就是被称作“文字缺失”的异常。另外,一次转印时发生的异常中,除此之外会有转印飞散(転写チリ)和转印不良、白点状的图像缺欠等发生。
日本公开专利的特开2005-10692号公报中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夹持图像担持体与中间转印体的接触部、使调色剂向中间转印体侧移动的结构,并且,由将感光层和表面保护层按顺序积叠在导电性基体上而成的电子摄像感光体构成图像担持体。在日本特开2005-10692号公报中记载有,其电子摄像感光体的表面保护层由放射线交联剂和电荷输送物质组成,并经过放射线交联而构成,由此,改善或消除转印飞散和转印不良这样的异常。
另外,作为可靠防止白点状的图像缺欠的装置,有日本公开专利的特开2004-94037号公报提出的图像形状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转印辊或在最表层形成有特定绝缘层的转印带,在使用转印带的情况下,设置有除去积蓄于转印带的电荷的除电机构。
而且,在日本公开专利的特开2009-47857号公报中,展示了以如下为目的的图像形成装置,即,目的在于不使二次转印效率降低而可以抑制中间转印体上的来自静电潜像担持体的一次转印调色剂图像中的图像缺失。该图像形成装置使中间转印体的环状带至少为2层的层叠构造,带最表面层的硬度比下层的弹性层的硬度高而且将最表面层分割为多个部分。
上述日本特开2005-10692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4-94037号公报的技术确实改善了转印飞散和转印不良、白点状的图像缺失等,所以有多少实施修改可以对应文字缺失的可能性。然而,在对任何感光体进行特殊加工的前提下伴随着感光体制造的困难,结果,有引起价格上升这样的课题。
另外,日本特开2009-47857号公报的技术,要求不仅使中间转印体的环状带为层叠构造,而且使表面层的硬度比下层的硬度高且使最表面层分割为多个部分,这样的构造在环状带的制造方法上就要求极高且困难的技术,有引起价格上升这样的课题。
另外,发生于带状细长图像的文字缺失,原因是作用于调色剂的压力,为使转印时的调色剂的移动变圆滑,还要考虑硬脂酸等润滑材料的使用方法。然而,事实上,以简单的结构解决文字缺失的图像形成装置还未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实做出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能够没有文字缺失而稳定转印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带。
为了解决上述的本发明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是组装于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对形成于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将该经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到运送中的被记录介质,将表面经粗糙度加工的纹路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带的行进方向成角度40°~140°的范围内。
另外,为解决上述的本发明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具有:感光体、在该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和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对形成于上述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将该经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到运送中的被记录介质,上述中间转印带为,将表面经粗糙度加工的纹路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带的行进方向成角度40°~140°的范围内。
在如上述的构成中,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中,角度40°~140°的范围内的不同角度的纹路混合存在有多个地形成亦可。另外,带表面的粗糙度优选Ra≥0.05μm且Rz≥0.5μm。
对于这样的中间转印带的粗糙面,通过粗面加工容易建纹路的方法将纹路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带的行进方向成角度40°~140°的范围内,通过设定上述带表面的粗糙度,可以提供一种不仅可以得到相对于文字缺失稳定性高的良好的图像,而且清洁性也稳定且量产性高的廉价的中间转印带。
附图说明
更为完整的针对本申请的内容,可以从后述伴随幅图的说明中获得。
图1是说明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全彩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的内部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打印机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截面图。
图3A~3D是用于说明一次转印中文字缺失发生原因的图。
图4A是示意地表示在一次转印中对带状调色剂像施加的力的图。
图4B是示意地表示文字缺失的发生中带状调色剂像的侧部和中央部发生显著形态变动的样态的图。
图4C是示意地表示作为图4B的结果的文字缺失发生状态的图。
图5A~5E是表示在用现有的环状带制作方法制作的中间转印带5组中,从各组中代表性地各取出一枚,用激光显微镜测定表面粗糙度的状态的图。
图6A是表示带A、B、C、D和E各自的表面粗糙度的测定值Ra、Ry、Rz和RMS的图表。
图6B是表示带A、B、C、D和E各自的表面粗糙度指数的图。
图7A是表示代表表面粗糙度的实质的Ra的计算方法的图。
图7B是表示代表表面粗糙度的实际量的Rz的计算方法的图。
图8A、8B是用于说明改善文字缺失状态的理由的图。
图9A示意地表示调色剂的流动性试验的一种方法的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的形态的图。
图9B~9D是表示3种调色剂的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得到的结果和流动性指数的图。
图10是表示一次转印试验中的带A、B、C、D和E、与调色剂A、B和C的组合中的文字缺失评价的图表。
图11A是表示表面粗糙度的纹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情况的图。
图11B是表示表面粗糙度的相对其纹路的线粗糙度的测定角度的图。
图11C是表示图11B中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11D是将图11C表示的值图表化的图。
图12A~12D是为了参考而具体表示相对于各个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而成的角度为0°、40°、90°、140°的情况下纹路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A是表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从40°到140°的角度的范围的图。
图13B是示意地表示40°~140°的范围内不同角度的纹路混合有多个而形成的带表面的样态的图。
图14A~14C作为将中间转印带制成为环状的带的现有方法的一个例子,是示意地表示管状取出式的制造工序的例子的图。
图15A~15C作为将中间转印带制成为环状的带的现有方法的其他一个例子,是示意地表示离心成形式的制造工序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说明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全彩图像形成装置(以下,仅称为打印机)的内部构成的截面图。图1所示的打印机1是电子摄像式且二次转印方式的串联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由图像形成部2、中间转印带单元3、给纸部4和两面印刷用运送单元5构成。
上述图像形成部2将该图从右向左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6(6M、6C、6Y、6K)并设为多段式而构成。
上述4个图像形成单元6中上游侧(图的右侧)的3个图像形成单元6M、6C和6Y各自形成基于减色法混合的三原色即品红色(M)、青色(C)、黄色(Y)的颜色调色剂的单色图像。图像形成单元6K主要形成用于文字和图像的黑暗部分等的基于黑色(K)调色剂的黑白色图像。
上述各图像形成单元6除了收纳于调色剂容器(调色盒)的调色剂的颜色之外为完全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用黑色(K)用的图像形成单元6K作为例子说明其构成。
图像形成单元6在最下部具有感光体鼓7。该感光体鼓7的周面例如由有机光导电性材料构成。围绕该感光体鼓7的周面附近,配置有清洁器8、带电辊9、光写入头11、和显影器12的显影辊13。
显影器12在上部的调色剂容器中,如图1中M、C、Y、K所示收容有品红色(M)、青色(C)、黄色(Y)、黑色(K)中任意一种的显影剂(调色剂),在中间部具有向下部的调色剂补给机构。
另外,显影器12的下部的侧面开口部具有上述显影辊13,在内部具有调色剂搅拌构件、给显影辊13供给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辊、规定显影辊13上的调色剂层为一定层厚的调节刀片等。
中间转印带单元3具有在主体装置的大致中央从图左右的大致端部至端部呈扁平的环状延伸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4、和架设有该中间转印带14的带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带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使中间转印带14向图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
上述中间转印带14将调色剂像直接转印(一次转印)于带面,并为了将该调色剂像进一步转印(二次转印)至被记录介质(以下,也称作用纸)而运送到向用纸的转印位置,因此在此将该单元整体称为中间转印带单元。
该中间转印带单元3在上述扁平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4的环内具有带位置控制机构17。带位置控制机构17具有经由中间转印带14推压于感光体鼓7的下部周面的、由导电性发泡海绵构成的一次转印辊18。
带位置控制机构17将对应于深红(M)、青色(C)和黄色(Y)的3个图像形成单元6M、6C和6Y的3个一次转印辊18,以钩型的支持轴为中心以同一周期旋转移动。
而且,带位置控制机构17将对应于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6K的1个一次转印辊18以与上述3个一次转印辊18的周期不同的旋转移动周期进行旋转移动,使中间转印带14离开或抵接于感光体鼓7。
即,带位置控制机构17可以将中间转印带单元3的中间转印带14的位置,切换为全彩模式(全部4个一次转印辊18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4的位置)、黑白模式(仅对应于图像形成单元6K的一次转印辊18与中间转印带14抵接的位置)、或全非转印模式(全部4个一次转印辊18从中间转印带14离开的位置)。
在上述中间转印带单元3中,在上面部的带移动方向最上游侧的图像形成单元6M的更上游侧,配置有带清洁部34。另外,在带下面部上,自由装卸地配置有以沿着大致整个面附着的方式平坦且薄型的废弃调色剂回收容器20。
给纸部4具有配置于上下2段的2个给纸箱21,在2个给纸箱21的给纸口(图的右方)附近,分别配置有用纸取出辊22、给送辊23、处理辊24、待机运送辊对25。
待机运送辊对25的用纸运送方向中,配设有经由中间转印带14压接于从动辊16的二次转印辊26,这些构成了向用纸的二次转印部。
该二次转印部的下游(图中的上方)侧,配置有带式定影装置27,在带式定影装置27的更下游侧,配置有将定影后的用纸从带式定影装置27运出的运出辊对28、和将该运出的用纸排出到形成于装置上面的排纸托盘29的排纸辊对31。
两面印刷用运送单元5具有从上述搬出辊对28和排纸辊对31的中间部的运送路向分支至图的右横方向的开始返送路32a、然后向下方弯曲的中间返送路32b、进而向与上述反向的左横方向弯曲并最终使返送用纸反转的终端返送路32c、和配置于这些返送路的中途的4组返送辊对33a、33b、33c、33d。
上述终端返送路32c的出口与向与给纸部4的下段的给纸箱21对应的待机运送辊对25的运送路相联系。另外,本例中中间转印带单元3的上面部中配置有上述带清洁部34。
带清洁部34通过与中间转印带14的上面抵接的带清洁刀片34a擦除废调色剂,积存于图示省略的带清洁器单元的暂时储存部,通过运送螺杆将该积存的废调色剂运送到落下筒内的上部,并经由落下筒送入废调色剂回收容器20。
如图1所示,该打印机1不是直接在用纸上转印调色剂像的方式,而是通过待机运送辊对25经由中间转印带14将调色剂像转印到在铅直方向上被运送到二次转印部的用纸上的方式。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单元6的截面图。另外,图2中和图1相同的构成部分用和图1相同的符号表示。另外,图像形成单元6将装配于主体装置时卡合的光写入头11和中间转印带14以及一次转印辊18用双点划线的假想线表示。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6由通过具有调色剂盒35和外装框36的显影部37构成的显影器12、和与组装于外装框36而与显影器12一体的鼓单元40构成。
鼓单元40中组装有感光体鼓7、清洁器8、带电辊9等。在显影器12的显影部37中,除了供给辊19和显影辊13之外,还配设有调节刀片41、搅拌器42等。
感光体鼓7的周面上,用清洁器8的清洁刀片8a清洁,由带电辊9整体一致初始化带电。然后,通过光写入头11进行根据来自控制部的图像信号的曝光,由此,在感光体鼓7的周面上,形成有由初始化带电的高电压部和通过曝光衰减的低电压部组成的静电潜像。
该静电潜像伴随着向由感光体鼓7的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向与感光体鼓7与显影辊13的相对部上所形成的显影位置移动。
显影部37中始终收纳有由上部的调色剂盒35供给的调色剂。搅拌器42为使调色剂不凝固而进行搅拌,供给辊19如箭头所示在向与显影辊13同一方向旋转的同时向显影辊13的周面供给调色剂。
向显影辊13的周面供给的调色剂通过配置于显影辊13的运送方向(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调节刀片41,被限定为一定的厚度,被向显影位置旋转运送。
向显影位置被旋转运送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13与感光体鼓7的周面的电位差向静电潜像的低电位部转移,由此静电潜像的低电位部通过调色剂被显影化,图像显影在感光体鼓7的周面上。
在感光体鼓7的周面被显影的调色剂图像,经由中间转印带14向一次转印辊18与感光体鼓7相对的转印部旋转运送,与从一次转印辊18向中间转印带14施加的静电潜像的低电位部为相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转印于中间转印带14。
而且,清洁器8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于中间转印带14后将残留于感光体鼓7的周面的调色剂通过清洁刀片8a从感光体鼓7的周面完全消除,在被初始化带电前,具有将感光体鼓7的周面整体一致清扫的任务。
转印于中间转印带14的调色剂图像如图1所示被运送到从动辊16与二次转印辊26相对配置的二次转印部,并从给纸部4的给纸盒21被转印至向二次转印部给纸过来的转印部件(用纸)。
而且,被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由带式定影装置27定影于用纸的纸面上,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用纸通过搬出辊对28、排纸辊对31,排出到排纸托盘29上。
图14A~图14C是说明将用于这样的打印机1的中间转印带14制成环状的带的历来实施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A是示意地表示管状取出式的环状带制造工序的例子的图,图14B是图14A的A-A’截面向视图,图14C是表示最终制品的图。
在该管状取出式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将硬化前的热塑性的带材料树脂装入如图14A所示材料容器58。材料容器58的下部安装有圆环状的模具59。
在此,如箭头m所示,从材料容器58的上方施加压力时,硬化前的热塑性树脂61成为管状并从模具59压出来。当在将其拉出的同时通过硬化工序62时,成为管状硬化树脂63并被连续拉出。
将该硬化后的管状树脂通过裁断工序64而裁断为规定的长度。被裁断而成为环状的带,在无图示的输送带上如箭头n所示顺次运送,制成最终产品的中间转印带65。
另一方面,图15A~图15C是示意地表示在将中间转印带制成环状的带时,作为以往实施的其他方法的离心成形式的环状带制造工序的例子的图。该离心成形式的制造工序中,如图15A所示,鼓状的模具66如箭头p所示进行旋转。
在该旋转着的模具66的内侧,涂布有硬化前的热塑性的带材料树脂。涂布方法是,使滴下喷嘴67如箭头g所示,在插通入模具66的同时,从滴下喷嘴67滴下硬化前的热塑性的带材料树脂。
滴下的硬化前的热塑性带材料树脂如图15B所示,通过模具66的旋转,通过离心力沿模具66的内面均匀延伸,结果,形成规定厚度的管状膜68。
然后,管状膜68硬化。将该硬化的管状膜68从模具66的内面剥离,如图15C中箭头r所示,将管状的膜68从模具66取出。由此,管状的膜68成为最终产品的中间转印带。
然而,将上述中间转印带装入打印机1,将带状的细长图像相对于带运送方向平行地印字,对该印字所得的东西进行一次转印时,往往只有细长图像的中间部不被转印而残留于感光体鼓侧,仅平行的二根线状的部分被转印,也就是所谓的“文字缺失”这样的异常,该情况前面已叙述过。
图3A~图3D是用于说明上述一次转印中的文字缺失发生原因的图。图3A用侧视图示意地表示了一次转印时感光体鼓7与一次转印辊18的相对部中,转印于中间转印带14上的调色像43(与感光体鼓7的副扫描方向平行的线条图像)的状态。
而且,在图3A~图3D中,与图2相同的构成部分用与图2相同的符号表示。另外,图3B是从箭头a方向看图3A的图,表示了细带状的线条图像在印刷区域整个面上形成了纵横格子图样的调色剂像的例子。
另外,图3C是表示在图3B的上述纵横格子图样中,例如虚线T1所示部分(与格子图样的主扫描方向平行的线条图像)在感光体鼓7与一次转印辊18相对的一次转印部中的转印中的状态的图,图3D是表示图3B的例如虚线T2所示部分(与格子图样的副扫描方向平行的线条图像)在一次转印部中的转印中的状态的图。
而且,如图3(b)所示的格子图样的调色剂像中,表示了与副扫描方向平行的7根线条图像43内,4根线条图像43中发生了文字缺失45的状态。
一般,在一次转印中采用辊的情况下,为了使转印性提高,并为一定程度地确保感光体鼓7与一次转印辊18的相对部的转印夹持宽度(ニツプ幅)以及保持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4的从动性,多对一次转印辊18使用发泡体或橡胶等弹性体。
即,一次转印辊18其本身没有驱动机构,如图3C、图3D所示旋转轴的两端部18a和18b被无图示的支持构件支持,如图3A、图3C、图3D中箭头c、d和e所示,仅经由中间转印带14而被向感光体鼓7方向施力。
由此,一次转印辊18抵接于由其与感光体鼓7的相对部夹持的中间转印带14,并从动于沿图3A的箭头f方向循环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4。
在该一次转印中,如图3D所示,将成为相对于感光体鼓7的旋转方向(中间转印带14的行进方向)平行的线条的调色剂像43,显影于感光体鼓7上,并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14。
图4A是用图3D的虚线圆g包围起来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B是示意地表示发生文字缺失时线条图像的调色剂像的侧部和中央部中产生显著的形态变动的样态的图,图4C是作为图4B的结果示意地表示文字缺失产生状态的图。
进行上述一次转印时,如图4A所示,在感光体鼓7上中央部形成为山形的线条图像43的调色剂像被夹在感光体鼓7和中间转印带14之间,如图3A、图3D所示,通过一次转印辊18从中间转印带14侧被推压向感光体鼓7。
该推压力相对于中央部形成为山形线条图像的调色剂像43,如图4A中3个箭头46所示,从山形的外侧向中央部地朝向感光体鼓7作用,即,调色剂像43的山形的底部(紧贴感光体鼓7的面的面)被中央部最强地推压于感光体鼓7的面。
这样,通过压力集中于调色剂像43的中央部,调色剂像43的内部中发生基于压缩产生的调色剂的凝集,像的端部和中央部中发生显著的形态变动。
如图4B所示,强烈压力集中的中央部的调色剂块43a从静电力中被释放,如图4C所示,直接凝集于感光体鼓7地不被转印而残存,只有侧部的调色剂块43b转印于中间转印带14。这样,只有线条图像的两侧部被转印,产生正如2条线那样的文字缺失图像。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作为该文字缺失图像的对策,着眼于改变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性。于是,研究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粗糙度、和相对于调色剂像的施压以及调色剂像的凝集之间的关系。
首先,用上述图14和图15的方法作成,将表面粗糙度不同但稍微近似的4种中间转印带作为第1组,将比它们的表面粗糙度大,粗糙度不同但稍微近似的4种中间转印带作为第2组,将比第2组的表面粗糙度大,粗糙度不同但稍微近似的4种中间转印带作为第3组…,这样,准备总计5组20种中间转印带。
图5A~图5E是表示在准备好的中间转印带5组的各组中代表地取出各一枚,用激光显微镜测定表面粗糙度的状态的图。
以下图5A中表示的表面的粗糙度最小的第1组的中间转印带为“带A”,如图5B所示,接下来表面粗糙度大的第2组的中间转印带为“带B”。
而且,如图5C所示,表面粗糙度第三大的第3组的中间转印部为“带C”,以下,图5D的第4组、图5E的第5组按表面粗糙度进一步变大的顺序为“带D”“带E”。
图6A是表示测定带A、B、C、D和E各自的表面粗糙度时的粗糙度的值Ra、Ry、Rz和RMS的图表,图6B是表示带A、B、C、D和E的表面粗糙度指数的图。
而且,在上述的表面粗糙度的测定中,使用KEYENCE(株式会社)彩色激光显微镜VK8550。而且,透镜倍率是×100,单位是μm,测定面积是12000μm^2。
表示表面粗糙度指数的图6B,该图横轴按顺序表示带A、B、C、D和E,左纵轴表示粗糙度指数Ry和Rz,右纵轴表示粗糙度指数Ra和RMS。
图7A是表示表面粗糙度的实质的Ra计算方法的图,图7B是示意表示表面粗糙度的实际量的Rz计算方法的图。在此,Ra表示了算术的表面粗糙度,表示了测定范围内高度(粗糙度)方向的振幅平均参数。即用凹凸的平均量距离平均高度的距离表示。
另一方的Rz表示了10个点平均粗糙度,用相比测定范围内平均高度从最大高度(山方向)到5个点的平均与相比平均高度从最大低度(谷方向)到5个点的平均的和表示。即用“Rz=((高度1+…+高度5)+(低度1+…+低度5))/5”算出。
在这样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性和文字缺失的状态的关系中,已证实从带A到带E的表面粗糙度变粗糙时文字缺失的状态被改善。
图8A、图8B是说明改善文字缺失状态的理由的图。对于随着带的表面粗糙度变大文字缺失的状态被改善这一现象,考虑以下的理由。即,考虑如图4A所示通过中间转印带14与感光体鼓7的推压,正好在调色剂的凝集要发生时,如图8A所示,带表面的凹凸的凸部47进入调色剂块43中,阻碍调色剂的凝集作用,如图8B所示,防止文字缺失。
然而,调查相对于由上述5组的带A、B、C、D和E组成的5种中间转印带的转印调色剂文字缺失状态时,调色剂中有多种调色剂,所以有必要调查这些调色剂的凝集性和文字缺失的关系。
一般,为说明调色剂凝集性的特性值有流动性试验,调色剂的流动性试验中适用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因此,本例中,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中,使用筒井理化学器械株式会社的微型电磁振动筛选器M-2型。
该微型电磁振动筛选器M-2型是将一定量的调色剂投入到上筛,以一定时间规定的振动使三段筛振动,根据各自残留的调色剂量规定出流动性指数。
图9A是示意地表示进行调色剂的流动性试验的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机(筒井理化学器械株式会社的微型电磁振动筛选器M-2型)的形态的图。图9B~9D是表示3种调色剂的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得到的结果和流动性指数的图。
如图9A所示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机48中,上筛49的网眼是500μm,中筛51的网眼是250μm,下筛52的网眼是106μm。该试验中,将试验对象调色剂放入上筛49中,将三段筛振动落下试验48如双向箭头h所示左右振动。
本例中,准备3种调色剂A、B和C,在各试验中,分别将5g的调色剂放入上筛49中,振动45秒。放入上筛49的调色剂,顺次通过越来越细的上中下筛的网眼并落下到最下方的接收盘53中。
图9B~图9D中分别用g表示了3种调色剂的上中下的筛(上筛49、中筛51、下筛52)和滞留于接收盘53中的调色剂的量。在其下方表示了系数和流动值。
在该方法中,以10(流动性大)为上限值,在与下限值2(流动性小)之间使调色剂的流动性数值化。即,根据图9B~图9D的图表之下所记载的“流动性指数=(上筛流动值+中筛流动值+下筛流动值)”,求出流动性指数。
然后,得出图9B所示的调色剂A其流动性良好且流动性指数为8.03,图9C所示的调色剂B其流动性不良且流动性指数为3.26,图9D所示的调色剂C其有流动性且流动性指数为6.73这样的调色剂特性。
图10是表示一次转印试验中带A、B、C、D和E的带表面粗糙度与调色剂A、B和C的调色剂流动性的组合之中所判定的文字缺失评价的图表。
在该文字缺失评价中,没有缺失用“◎”,微小的缺失用“○”,不明显的缺失用“●”,稍微明显的缺失用“△”,大致有缺失的用“×”表示。即,图10中用剖面线表示的部分的组合是可以判断为优选的组合。
根据评价结果,从带A~E的表面粗糙度的数据至少可以确认带表面粗糙度与文字缺失有关联。而且,如带B~E,如果带表面粗糙度为Ra≥0.05μm且Rz≥0.5μm,即使是流动性不良的调色剂,也确认为可以避免没有实用上问题的文字缺失。
因此,得出结论:选定上述优选的规定带表面粗糙度的中间转印带并用于打印机1是良好的。为此,在上述图14、图15的环状带制作方法中,为能够制成规定带表面粗糙度的带,可以预先破坏带制成机的模具表面进而制作,或者在环状带制造工序后通过将带表面直接破坏的后工序来制作规定的带表面粗糙度。
而且,一般,在对物体表面赋予规定粗糙度的情况下,以一定压力将表面具有规定表面粗糙度的旋转体向被加工物表面抵压,通过使旋转体和被加工物向一定方向相对移动而进行粗糙面加工。
结果,该被加工物的加工出来的表面变得有一定的粗糙度。然而,该表面变为有筋状的方向性(纹路)的表面。
图11A是表示表面粗糙度的纹路相对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情况的图。图11B是表示相对此纹路的线粗糙度的测定角度的图。图11C是表示其测定结果的图表。图11D是将图11C的值图表化的图。
在图11A中所示的中间转印带的试样片56中,形成有与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平行的表面粗糙度的纹路57。对于此试样片56,如图11B所示将相对纹路的测定角度设为0°、22.55°、36.85°、45°和90°来测定线粗糙度。
测定角度和测定值的对应关系如图11C所示。图11D是将图11C表示的结果图表化的图。该图11D的横轴表示测定角度(°),纵轴表示粗糙度(μm)。
图11D中在图11C表示的图表的值中,取出Ra、Ry、Rz,将Ra用白四角“□”的图示表示,Ry用白菱形“◇”的图示表示,Rz用白三角“△”的图示表示。
观察图11D时,相对于筋状粗糙度(与试样片56的中间转运带的行进方向平行的表面粗糙度的纹路57)的图11B所示的线粗糙度的测定角度在不足0°~40°情况下数值的变动大,但是超过40°时到90°间的数值大致一定且稳定。
按照各粗糙度指标来观察时,白四角“□”的图示表示的Ra值为0.1μm以上且稳定,与图6B所示的评价“○”的带C的Ra值相匹敌。另外,白三角“△”的图示表示的Rz值为0.55μm以上且稳定,大幅度超过图6B所示的评价“△”的带B的Rz值。而且,白菱形“◇”的图示表示的Ry值为0.75μm以上且稳定,它也大幅度超过图6B所示的评价“△”的带B的Rz值。
根据这些观察,当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角度为40°~90°(也含有负方向的旋转时为40°~140°)以内,就可判明不会损坏为使文字缺失不发生的粗糙度成分,可以形成良好的一次转印图像。
然而,中间转印带一般以在一次转印前经过清洁工序后进行一次转印的方式被设定,但该清洁程序中的清洁,是使刀片与中间转印带接触而进行刀片清洁,该方法是一般性且廉价的方法。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具有含纹路的表面粗糙度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进行刀片清洁时,在纹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运送方向平行的情况下,形成纹路的筋状的突起始终成为抵接于刀片的前端的同一位置的状态,从而刀片接收部分的负荷变大。
这点,当如本发明那样使纹路的角度为40°~140°以内的角度时,由于基于纹路的向刀片的接触点不断移动变化,所以可以不伤到刀片,将刀片长期持续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图12A~12D是为了参考各个由箭头k表示的相对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角度为0°、40°、90°、140°的纹路的状态而进行具体表示的示意图。顺便说一下,图12A的角度0°的纹路是最能引起文字缺失不良的纹路。
从图12B的角度40°到图12D的140°的范围的纹路是不会有文字缺失发生的纹路。图12C的角度90°的纹路为从图12B到图12D顺次变化的情况的中间的纹路。
基于此,例如加入杂乱的纹路(方向性不同的多个混合存在的纹路)时,可以实现这样一种中间转印带,即,在表面状态接近更为通常的栅网状的同时也能够克服基于纹路的方向性而引起的文字缺失的弊端。
图13A表示相对于箭头f所示的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从40°到140°的角度的范围的图。图13B是示意地表示该40°~140°的范围内的角度中,不同角度的纹路混合存在有多个地形成的具有粗糙度的带表面的形态的图。由此,有效防止文字缺失是自不必说的。
而且,对于图12B~图12D或图13B所示的不同角度的纹路混合存在有多个地形成的具有粗糙度的带表面的加工,通过表面具有规定的表面粗糙度的旋转体,可以改变与被加工物的表面的接触面的线角度并实施多次加工而实现。
通过表面具有规定的表面粗糙度的旋转体对被加工物的表面进行粗糙面加工的方法,是比由细微的凹凸组成的栅网状的粗糙面加工更廉价且通用性高的方法。
像这样,历来认为纹路状的粗糙度由于产生方向性而难以调整文字缺失发生的要素和不发生的要素,但通过本例,通过对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行进方向角度40°~140°的范围内对纹路的方向进行角度设定,可以得到没有文字缺失的稳定性高的良好的图像。而且,可以提供清洁性也稳定且量产性高的中间转印带。
而且,本例中的中间转印带通过实验结果已判明在上述实施例以外的一般的常规调色剂中也可以防止文字缺失的发生,得到均匀性良好的一次转印图像。因此,能够提供通用性高、廉价的中间转印带。
上述实施方式所描述及例举的各项要素仅是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而做出的,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以及组合。

Claims (6)

1.一种中间转印带,组装于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对形成于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将该经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到运送中的被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将表面经粗糙度加工的纹路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带的行进方向成角度40°~140°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角度40°~140°的范围内的不同角度的纹路混合存在有多个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的粗糙度为Ra≥0.05μm且Rz≥0.5μm。
4.一种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具有:感光体、在该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和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对形成于上述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将该经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到运送中的被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转印带为,将表面经粗糙度加工的纹路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带的行进方向成角度40°~140°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转印带为,角度40°~140°的范围内的不同角度的纹路混合存在有多个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转印带为,上述表面的粗糙度为Ra≥0.05μm且Rz≥0.5μm。
CN201010229267XA 2009-07-14 2010-07-14 中间转印带及装有其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7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5223/2009 2009-07-14
JP2009165223 2009-07-14
JP2010039860A JP5446989B2 (ja) 2009-07-14 2010-02-25 中間転写ベルト
JP039860/2010 2010-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7579A CN101957579A (zh) 2011-01-26
CN101957579B true CN101957579B (zh) 2012-10-24

Family

ID=43465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926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7579B (zh) 2009-07-14 2010-07-14 中间转印带及装有其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42420B2 (zh)
JP (1) JP5446989B2 (zh)
CN (1) CN1019575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2265B2 (ja) * 2009-12-09 2013-12-18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8666264B2 (en) * 2010-06-03 2014-03-04 Casio Computer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refilling method therefor
JP2013044878A (ja) * 2011-08-23 2013-03-04 Oki Data Corp 回転体、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68400B2 (ja) * 2019-02-28 2023-05-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526102B2 (en) * 2021-02-22 2022-12-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4037A (ja) * 2002-09-02 2004-03-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10692A (ja) * 2003-06-23 2005-01-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47857A (ja) * 2007-08-17 2009-03-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3870A (ja) * 1991-03-30 1992-10-27 Tokai Rubber Ind Ltd 中間転写無端ベルト
JPH1195567A (ja) 1997-09-16 1999-04-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959817B2 (ja) * 1998-01-07 2007-08-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463248B1 (en) * 2000-12-04 2002-10-08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providing high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oner images to a transfuse member
US6834176B2 (en) * 2001-06-15 2004-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intermediary transfer member and transfer member of size and hardness, respectively, satisfying specific formula
JP4207475B2 (ja) * 2002-07-01 2009-0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41281A (ja) * 2003-05-16 2004-12-02 Nitto Denko Corp 半導電性ベルト
JP4590237B2 (ja) * 2003-09-29 2010-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像担持体の製造方法
US7266329B2 (en) * 2003-09-29 2007-09-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image carrying me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US7853188B2 (en) * 2007-01-10 2010-12-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064812B2 (en) * 2008-04-04 2011-11-2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transfer belt with textured surface for enhanced transfer and method of forming textured surface
JP5473352B2 (ja) * 2009-02-19 2014-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ベルト部材
US20100300604A1 (en) * 2009-05-29 2010-12-02 William Krebs Goss Image transfer belt with controlled surface topography to improve toner releas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4037A (ja) * 2002-09-02 2004-03-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10692A (ja) * 2003-06-23 2005-01-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47857A (ja) * 2007-08-17 2009-03-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39483A (ja) 2011-02-24
US8442420B2 (en) 2013-05-14
US20110013952A1 (en) 2011-01-20
CN101957579A (zh) 2011-01-26
JP5446989B2 (ja)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1280B2 (en) Lubricant apply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10066B (zh) 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
CN101957579B (zh) 中间转印带及装有其的电子摄像式图像形成装置
US634120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leaning bias feature
US20110052272A1 (en) Developer material carrying body, develop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250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transport device having a cleaning mechanism
JP2017181803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911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04281479A (ja) 電子写真装置の現像装置
US8045897B2 (en) Developing device
CN101666994B (zh) 显影装置
JP6929614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965746B2 (en) Hybrid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ment with toner induction charged via AC induced conductivity
JP7207943B2 (ja) 現像剤担持体、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162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4719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conductor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7195871B2 (ja) 現像装置、現像剤担持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12267B2 (ja) 所望のカラー印刷ができる電子写真現像装置
CN109557790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71405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70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使用方法
JP5446240B2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72192B2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23120A (ja) 調整可能なニップを有する帯電/調量ブレードを用いてトナーを帯電させる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JPH05188758A (ja) 現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

Termination date: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