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8404B -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8404B
CN101938404B CN2009101515589A CN200910151558A CN101938404B CN 101938404 B CN101938404 B CN 101938404B CN 2009101515589 A CN2009101515589 A CN 2009101515589A CN 200910151558 A CN200910151558 A CN 200910151558A CN 101938404 B CN101938404 B CN 1019384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pth
packet
degree
descriptor
data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15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8404A (zh
Inventor
庞鸿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091015155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384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38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8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8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84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本发明避免了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实现了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机早期丢弃(Random Early Detection,RED)是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中的避免网络拥塞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数据缓存之前,对数据包的长度进行判断,如果长度过长,则对数据包进行随机丢弃,其目的是避免大量连续丢包导致网络质量降低。
通常,如图1所示,流量管理芯片的缓存空间分为数据缓存空间与描述符缓存空间。数据缓存空间存储数据包的内容,数据缓存空间的占用深度与数据包的长度及数量相关;描述符缓存空间存储数据包的描述符,描述符包含数据包在数据缓存空间存储器的起始地址、包长、队列号、输出端口号等等,对于多播的不同成员输出端口号不相同,所有描述符都占用固定大小的描述符缓存空间。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占用深度与数据包的数量以及多播包的复制次数相关。换言之,数据缓存空间受包长的影响显著,而描述符缓存空间受多播次数的影响显著。
相关技术中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不对存储数据包的描述符的描述符缓存空间进行处理,当出现大量的多播次数较多的多播包时,描述符缓存空间将溢出,导致缓存过程中大量的连续丢包,严重时将导致TCP全局同步,影响网络质量。
发明内容
本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不对描述符缓存空间进行处理可能导致的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影响网络质量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包括;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
优选地,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具体包括:计算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D1=L1+D1;计算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D2=L2+D2;其中,L1是待输入到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D1是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L2是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一长度,D2是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
优选地,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根据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
优选地,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具体包括:如果第一占用深度大于数据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则丢弃数据内容;否则,则不丢弃数据内容;如果第二占用深度大于描述符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则丢弃描述符;否则,则不丢弃描述符。
优选地,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具体包括:根据预先设置的丢弃策略,利用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丢弃概率和描述符的第二丢弃概率;根据第一丢弃概率和第二丢弃概率分别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进行丢弃。
优选地,丢弃策略为三级丢弃策略。
优选地,数据包是单播数据包,根据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如果数据包的数据内容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的描述符,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如果数据包的描述符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
优选地,数据包是多播数据包,根据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如果数据包的数据内容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的描述符,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如果数据包的多个描述符全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否则,则不丢弃数据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装置,包括:第一占用深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第二占用深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丢弃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分别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执行丢弃。
优选地,丢弃模块包括:设置单元,用于设置丢弃策略;数据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用于根据丢弃策略,利用第一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执行丢弃;描述符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用于根据丢弃策略,利用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描述符执行丢弃;综合丢弃单元,用于根据数据缓存空间丢弃单元和描述符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
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通过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然后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从而实现了对描述符缓存空间也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处理,以避免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数据缓存空间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存储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装置的方框图;
图4a和图4b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分别存储DDR和QDR的队列占用深度的RAM1和RAM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描述了多个特定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然而,很显然,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即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阐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下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细节可以进行各种组合。
在本申请文件的通篇中,第一长度是指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长度,其单位可以为例如字节、位等的数据长度;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是指当前的数据缓存空间中的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长度;第一占用深度是指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之和,即,当第一长度的数据内容输入到数据缓存空间中的缓存队列中后的数据缓存空间中的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长度,其单位与第一长度的单位相同,也可以为例如字节、位等的数据单位;第二长度是指数据包的描述符的长度,一个描述符通常占用一个单位长度,由于不同描述符占用相同大小的存储器,因此其计算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例如,当单位长度为56比特时,一个描述符即占用一个56比特的数据长度;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是指当前的描述符缓存空间中的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长度;第二占用深度是指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之和,即,当第二长度的描述符输入到描述符缓存空间中的缓存队列中后的描述符缓存空间中的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长度,其单位与第二长度的单位相同。
第一实施例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包括:
步骤S202,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
步骤S204,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通过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然后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从而实现了对描述符缓存空间也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处理,以避免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具体包括:计算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D1=L1+D1;计算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D2=L2+D2;其中,L1是待输入到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D1是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L2是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一长度,D2是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
当前占用深度加上待输入的数据内容或描述符的长度就得到需要的占用深度。如果为了提高RED处理的带宽,将RED申请与回收同步进行,则当前占用深度加上数据内容或描述符的长度,再减去回收的长度就可以得到对应的第一占用深度或第二占用深度。
优选地,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根据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从而实现了对描述符缓存空间也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处理,以避免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具体包括:如果第一占用深度大于数据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则丢弃数据内容;否则,则不丢弃数据内容;如果第二占用深度大于描述符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则丢弃描述符;否则,则不丢弃描述符。当占用深度大于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时,表明缓存空间无法存储该数据内容或描述符,所以要丢弃该数据包,以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或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具体包括:根据预先设置的丢弃策略,利用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丢弃概率和描述符的第二丢弃概率;根据第一丢弃概率和第二丢弃概率分别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进行丢弃。除了在占用深度大于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时直接丢弃整个数据包以外,还可以设置小于最大深度的门限值以限制占用深度,以为缓存空间保留一定大小的剩余空间。
优选地,丢弃策略为三级丢弃策略。三级丢弃策略的内容是:如果占用深度Dn大于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DMAX,则丢弃;否则,如果Dn大于门限T1,则按概率P1丢弃;否则若Dn大于门限T2,则按概率P2丢弃;否则不丢弃,其中,DMAX>T1>T2,P1>P2。从而达到了在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溢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描述符空间溢出,所以有效地避免了大量连续丢包,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数据包是单播数据包,根据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如果数据包的数据内容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的描述符,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如果数据包的描述符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由于一个单播数据包只对应一个数据内容和一个描述符,所以当数据内容和描述符之中的任一个被丢弃时,该数据包将被丢弃。从而达到了在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溢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描述符空间溢出,所以有效地避免了大量连续丢包,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数据包是多播数据包,根据对数据内容和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如果数据包的数据内容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的描述符,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如果数据包的多个描述符全被丢弃,则丢弃数据包,并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否则,则不丢弃数据包。由于一个多播数据包将对应一个数据内容和多个描述符,所以当数据内容被丢弃时,该数据包将被丢弃,而仅当该多个描述符中的所有全部被丢弃时,才丢弃该数据包。从而达到了在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溢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描述符空间溢出,所以有效地避免了大量连续丢包,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实现了在对数据缓存空间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同时,也对描述符缓存空间也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处理,在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溢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第二实施例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装置的方框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装置包括:第一占用深度计算模块302,用于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第二占用深度计算模块304,用于根据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丢弃模块306,用于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分别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和描述符执行丢弃。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装置通过第一占用深度计算模块和第二占用深度计算模块来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和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然后利用丢弃模块根据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执行丢弃,从而实现了对描述符缓存空间也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处理,以避免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丢弃模块306包括:设置单元,用于设置丢弃策略;数据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用于根据丢弃策略,利用第一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数据内容执行丢弃;描述符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用于根据丢弃策略,利用第二占用深度对数据包的描述符执行丢弃;综合丢弃单元,用于根据数据缓存空间丢弃单元和描述符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的丢弃结果对数据包执行丢弃。可选地丢弃策略可以是三级丢弃策略,三级丢弃策略的内容是:如果占用深度Dn大于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DMAX,则丢弃;否则,如果Dn大于门限T1,则按概率P1丢弃;否则若Dn大于门限T2,则按概率P2丢弃;否则不丢弃,其中,DMAX>T1>T2,P1>P2。从而达到了在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溢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描述符空间溢出,所以有效地避免了大量连续丢包,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另外,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当将缓存中的数据包转发出去以后,数据缓存空间及描述符缓存空间均将进行占用深度的回收,以备后进入芯片的数据包使用。在进行占用深度回收时,第一占用深度计算模块将转发前的数据缓存空间的占用深度减去转发出去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占用深度,以得到转发后的数据缓存空间的占用深度,作为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同样,第二占用深度计算模块将转发前的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占用深度减去转发出去的数据包的描述符的占用深度,以得到转发后的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占用深度,作为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在数据缓存过程中,第一占用深度计算模块和第二占用深度计算模块同时进行求第一占用深度和第二占用深度的求和运算和后续数据包转发后的求差运算。
本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装置实现了在对数据缓存空间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同时,也对描述符缓存空间也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处理,在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溢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缓存空间为DDR存储器,描述符缓存空间为QDR存储器,并以组播次数为4的组播数据包为待缓存的数据包。
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对数据包执行:对来自多播复制装置的RED申请,识别包类型为组播包,并提取其队列号;
步骤402,在数据包链首、链尾执行:按队列号,如图4a所示,通过端口A从RAM1中读出原队列占用深度Dn-1;
步骤403,在数据包链首执行:计算预计的占用深度,预计深度等于占用深度加上包长,即Dpre=Dn-1+Lrequest;
步骤404,对数据包链首执行:以预计深度按三级丢弃策略判定该包是否丢弃;
步骤405,在数据包链尾执行:计算新占用深度,若包被丢弃(DDR空间丢弃或QDR空间4个描述符全都丢弃),则新占用深度为原深度,即Dn=Dn-1(或Dpre-Lrequest);若未丢弃,则为预计深度,即Dn=Dpre;
步骤406,如图4a所示,在数据包链首执行:将预计深度Dpre通过端口A写回RAM1中;在数据包链尾执行:将新占用深度Dn通过端口A写回RAM1中;
步骤407,将DDR空间丢弃结果提交到综合丢弃模块。
在计算RED申请的DDR深度时,同步进行回收DDR深度的计算;数据包被调度后,DDR空间被回收,回收的计算过程如下:对来自DDR空间回收处理装置的回收信息,识别包类型为组播包,并提取其队列号;按回收队列号,从RAM1端口B获取原占用深度;计算新占用深度等于原列占用深度减去回收深度,即Dn=Dn-1-Lrecycle;将新占用深度Dn通过端口B写回RAM1。
本实施例中的QDR空间的RED申请及回收过程与DDR方面同步,过程类似,也分成7步,主要的不同是,对组播的每一个描述符中都进行RED申请时QDR占用深度的计算。
步骤401a,对来自多播复制装置的RED申请,不识别包类型,只提取其队列号;
步骤402a,如图4b所示,按队列号,通过端口A从RAM2中读出原队列占用深度Qn-1;
步骤403a,计算预计的占用深度,预计深度等于占用深度加一,即Qpre=Qn-1+1;由于每个描述符只占用缓存空间中的一个单位深度,所以预计深度只加一;
步骤404a,以预计深度Qpre按三级丢弃策略判定该包是否丢弃;
步骤405a,计算新占用深度,若包被丢弃(DDR空间或QDR空间丢弃),则新占用深度为原深度,即Qn=Qn-1(或Qpre-1);若未丢弃,则为预计深度,即Qn=Qpre;
步骤406a,如图4b所示,将新占用深度Qn通过端口A写回RAM2中;
步骤407a,将QDR空间丢弃结果提交到综合丢弃模块。
在计算RED申请的QDR深度时,同步进行回收QDR深度的计算。数据包被调度后,QDR空间被回收,回收的计算过程如下:对来自QDR空间回收处理装置的回收信息,提取其队列号;按回收队列号,从RAM2端口B读出原列占用深度;计算新占用深度,等于原列占用深度减一(回收深度为一),即Qn=Qn-1-1;将新占用深度Qn通过端口B写回RAM2。
最后,综合丢弃模块将未丢弃的数据包描述符向入队处理装置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对广播包的处理过程与组播包的处理过程相同,对单播包的处理相对简单。单播没有链首与链尾,单播顺序执行RED申请DDR占用深度计算的七个步骤。单播的其余计算过程与组播相同。
如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实现了在对数据缓存空间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同时,也对描述符缓存空间也进行随机早期丢弃的处理,在避免数据缓存空间溢出的同时,也避免了描述符缓存空间溢出导致的大量连续丢包,最终达到改善网络质量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所述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所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所述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所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
根据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和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其中,根据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和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和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对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根据对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所述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所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并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所述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所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D1′=L1+D1
计算所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D2′=L2+D2
其中,L1是待输入到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D1是所述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L2是所述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D2是所述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和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对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大于所述数据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则丢弃所述数据内容;否则,则不丢弃所述数据内容;
如果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大于所述描述符缓存空间的最大深度,则丢弃所述描述符;否则,则不丢弃所述描述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和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对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分别执行丢弃具体包括:
根据预先设置的丢弃策略,利用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和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得到所述数据内容的第一丢弃概率和所述描述符的第二丢弃概率;
根据所述第一丢弃概率和所述第二丢弃概率分别对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进行丢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丢弃策略为三级丢弃策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是单播数据包,根据对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内容被丢弃,则丢弃所述数据包的描述符,并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
如果所述数据包的描述符被丢弃,则丢弃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并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是多播数据包,根据对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的丢弃结果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内容被丢弃,则丢弃所述数据包的描述符,并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
如果所述数据包的多个描述符全被丢弃,则丢弃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并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否则,则不丢弃所述数据包。
8.一种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占用深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待输入到流量管理芯片的数据缓存空间的数据包的数据内容的第一长度和所述数据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所述数据内容的第一占用深度;
第二占用深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描述符的第二长度和所述描述符缓存空间的当前占用深度得到所述描述符的第二占用深度;
丢弃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和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分别对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内容和所述描述符执行丢弃,
其中,所述丢弃模块包括:设置单元,用于设置丢弃策略;数据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丢弃策略,利用所述第一占用深度对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内容执行丢弃;描述符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丢弃策略,利用所述第二占用深度对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描述符执行丢弃;综合丢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缓存空间丢弃单元和所述描述符缓存空间丢弃单元的丢弃结果对所述数据包执行丢弃。
CN2009101515589A 2009-07-01 2009-07-01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19384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15589A CN101938404B (zh) 2009-07-01 2009-07-01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15589A CN101938404B (zh) 2009-07-01 2009-07-01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8404A CN101938404A (zh) 2011-01-05
CN101938404B true CN101938404B (zh) 2012-11-28

Family

ID=43391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15589A Active CN101938404B (zh) 2009-07-01 2009-07-01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384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0626B (zh) * 2012-07-27 2015-08-19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EP3692691B1 (en) 2017-10-26 2023-08-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mitigating digital data network congestion
CN109005129B (zh) * 2018-08-29 2022-03-18 北京百瑞互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蓝牙mesh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92C (zh) * 2002-04-17 2004-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交换芯片输出队列管理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611035A (zh) * 2001-04-13 2005-04-27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数据流处理器中的数据流管理
CN101114955A (zh) * 2007-09-14 2008-01-30 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城域以太网中基于抖动检测的拥塞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1035A (zh) * 2001-04-13 2005-04-27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数据流处理器中的数据流管理
CN1146192C (zh) * 2002-04-17 2004-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交换芯片输出队列管理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01114955A (zh) * 2007-09-14 2008-01-30 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城域以太网中基于抖动检测的拥塞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克俭等.基于逐段RED的组播拥塞控制机制研究.《计算机工程》.2007,第33卷(第1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8404A (zh) 201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7743B1 (ko) 패킷 처리 장비내에서의 플로우 데이터의 저장 관리 방법 및 패킷 처리 장비
CN101286936B (zh) 数据报文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KR20210086420A (ko) 신경망 데이터 처리 장치, 방법 및 전자 장비
EP3657744B1 (en) Message processing
CN102104548B (zh) 一种数据包接收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395958B (zh) 一种数据包的并发处理方法及设备
EP3166269B1 (en) Queue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789730B (zh) 分片报文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1938404B (zh) 用于数据流量管理的随机早期丢弃方法和装置
CN205430501U (zh) 移动终端网络广告视频和正片视频无缝切换装置
CN101505283B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8509399A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516023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2685810B (zh) 一种用于用户信息动态缓存的方法及系统
TWI397285B (zh) 封包轉送方式
CN106101737A (zh) 一种支持实时视频缓存多路读取的帧调整方法
WO2018177041A1 (zh) 一种报文分片存储及重组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0571325C (zh) 一种数据缓存方法、垂直缩放电路及终端
CN102595621B (zh) 一种上行接收端参数存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055549B (zh)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中的速率匹配装置及方法
CN101883041B (zh) 存储转发系统及其报文存储方法
CN113691469B (zh) 报文乱序重排方法及单板
US20100238946A1 (en)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packets and system for using the same
CN109802900B (zh) 报文缓存、读取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979041B (zh) 一种提升片上缓存利用效率的拼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TE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312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057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518083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02

Address after: Dameisha Yanti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83 Building No. 1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Road, No. 55, No.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oration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105

Assignee: Xi'an Chris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944002003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Random early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flow managemen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