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5075B -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5075B
CN101925075B CN 201010264712 CN201010264712A CN101925075B CN 101925075 B CN101925075 B CN 101925075B CN 201010264712 CN201010264712 CN 201010264712 CN 201010264712 A CN201010264712 A CN 201010264712A CN 101925075 B CN101925075 B CN 1019250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yte
bytes
code stream
residential quarter
numb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6471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5075A (zh
Inventor
江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aiy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Postcom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Postcom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Postcom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01026471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250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2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5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5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5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当需要建立小区时,根据预设的建立小区协议数据单元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分组编码规则PER码流;将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值和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写入所属初始PER码流中,得到第一PER码流;将需要建立小区的载波频点配置信息写入所述第一PER码流中,得到第二PER码流;利用第二PER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建立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动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的PER码流,从而避免了预先生成众多静态PER码流所带来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基站(Node B)的本地维护管理终端一般称为LMT-B(NodeBLocal Maintenance Terminal)。在创建或删除小区时,LMT-B发送给基站的高层模拟控制消息采用分组编码规则(PER,PackedEncoding Rules)进行编码。
在现有的方案中,根据若干小区参数,由特定编译工具预先生成相应的PER码流,这些静态的PER码流直接作为LMT-B的内存数据结构,或者保存在文件里,当LMT-B需要时,读取内存或文件,从中提取高层消息码流,最后下发给基站。
现有的方案中,由于需要预先生成静态的PER码流,因此不够灵活,尤其在多载波、多频段组合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特定编译工具预先生成众多静态PER码流,此举需要庞大的源文件和库文件以及复杂的编译环境,增加了系统部署、维护的复杂性和工作量,而且不利于在新建小区时对小区的参数做详细的配置,因为这样需要预先生成更多的静态PER码流。
综上所述,现有的方案不够灵活,需要生成众多静态PER码流,导致占用大量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该方法能够动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的PER码流,从而避免了预先生成众多静态PER码流所带来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当需要建立小区时,该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建立小区协议数据单元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分组编码规则PER码流;
将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值和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写入所属初始PER码流中,得到第一PER码流;
将需要建立小区的载波频点配置信息写入所述第一PER码流中,得到第二PER码流;
利用第二PER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建立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
由上述可见,本发明这种当需要建立小区时,才实时地根据预设的建立小区协议数据单元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分组编码规则PER码流,将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值和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写入所属初始PER码流中,得到第一PER码流,将需要建立小区的载波频点配置信息写入所述第一PER码流中,得到第二PER码流,利用第二PER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建立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需要预先生成众多静态PER码流的方案,不再需要庞大的源文件和库文件以及复杂的编译环境,减小了系统部署、维护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并且有利于在新建小区时对小区的参数做详细的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的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的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生成建立小区消息用的PER码流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删除小区消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删除小区PDU反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当需要建立小区时,根据预设的建立小区协议数据单元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分组编码规则PER码流。
步骤102,将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值和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写入所属初始PER码流中,得到第一PER码流;
步骤103,将需要建立小区的载波频点配置信息写入所述第一PER码流中,得到第二PER码流;
步骤104,利用第二PER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建立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
由于LMT-B发送给基站的高层模拟控制消息采用PER编码,虽然与BER编码相比具有一定的比特压缩效果,但通过PER编码得到的消息仍具有其特定的、有序可循的二进制结构,PER比特码流的这种可解特性构成了实现动态生成PER码流的基础。因此在图1所示的方法中,预设的PER码流-参数反射模型,即建立小区PDU反射结构是根据PER码流的特定码流顺序设计的结构。PER码流-参数反射模型的意义在于清晰地给出小区参数在PER码流中的有效线性映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的建立小区PDU反射结构包括: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和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其具体构成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2,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依次由下列字节构成:
过程码(Procedure Code),2字节;
编码字节(Coded Byte),1字节;
事务标识(Transaction ID),2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Protocol IE Reflection Structure),75字节;
协议扩展反射结构(Protocol Extension Reflection Structure),47或49字节。
因此,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为128字节或130字节。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3,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依次由下列字节构成:
过程码(Procedure Code),2字节;
编码字节(Coded Byte),1字节;
事务标识(Transaction ID),2字节;
多载波标识(Multi-carrier Flag),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Protocol IE Reflection Structure),75字节;
协议扩展反射结构(Protocol Extension Reflection Structure),指定数量字节,根据载波数量而定,大于47字节或大于49字节。
因此,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大于129字节或大于131字节。
则在上述的步骤101中,当需要建立单载波小区时,根据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当需要建立多载波小区时,根据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
在图2和图3所示的PDU反射结构中,第3个字节,即编码字节中的值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32×(Division Depulex Mode)+16×(Criticality)+8×(Message  Discriminator)+(TransactionIDChoice);
其中,Division Depulex Mode是区分双工模式参数;
Criticality是:临界值;
Message Discriminator是:消息鉴别器参数;
TransactionID Choice是:事务标识选择参数。
LMT-B获知上述的四个参数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不再详述。
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以及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相同,都是75字节,如图4所示。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75字节的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由下列字节构成:
小区建立请求(Cell Setup Req.),1字节;
协议信息单元个数(Protocol IE Count),2字节;
编号为0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0),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本地小区标识(Local Cell ID),2字节;
编号为1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1),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小区标识(Cell ID),2字节;
编号为2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2),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配置产生标识(Conf.Gen.ID),1字节;
编号为3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3),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主频点值(Primary UARFCN),2字节;
编号为4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4),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小区参数标识(Cell Parameter ID),1字节;
编号为5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5),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最大传输功率(Maximum Transmit Power),2字节;
编号为6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6),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传输分集有效(Transmit Diversity Applied),1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编号为7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7),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同步情况(Sync Case),1字节;
编号为8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8),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同步指示(N-INSYNC-IND),1字节;
失步指示(N-OUTSYNC-IND),1字节;
无线链路失败(T-RLFAILURE),1字节;
编号为9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9),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常数值(Constant Value),1字节;
编号为10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10),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常数值(Constant Value),1字节;
编号为11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11),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常数值(Constant Value),1字节;
编号为12的协议信息单元(Protocol IE Identity #12),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时间提前量有效(Timing Advance Applied),1字节。
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以及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是不同的,其中,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又有两种,一种是49字节的,另一种是47字节的。
图5是本发明中的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协议扩展反射结构为49字节,由下列字节构成:
扩展存在(Extension Presence),1字节;
扩展信息单元个数-1(Extension Count-1),2字节;
编号为0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0),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时隙配置字节(Time Slot Configuration List),9字节;
编号为1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1),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公共物理信道标识×某常数+时分双工物理信道偏移值(c*Common Physical Channel ID+Offset),2字节;
重复周期×64+重复长度-1(Repetition Period×64+Repetition Length-1),2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TSTD Indicator),1字节;
下行导频信道功率(DwPCH Power),2字节;
空间码传输分集指示(SCTD Indicator),1字节;
编号为2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2),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公共物理信道标识(Common Physical Channel ID),2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TSTD Indicator),1字节;
下行导频信道功率(DwPCH Power),2字节;
编号为3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3),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已编码的下行空闲周期参数(Coded IPDL Parameters),6字节。
图6是本发明中的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协议扩展反射结构为47字节,由下列字节构成:
扩展存在(Extension Presence),1字节;
扩展信息单元个数-1(Extension Count-1),2字节;
编号为0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0),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时隙配置字节(Time Slot Configuration List),9字节;
编号为1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1),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公共物理信道标识×某常数+时分双工物理信道偏移值(c*Common Physical Channel ID+Offset),2字节;
重复周期×64+重复长度-1(Repetition Period×64+Repetition Length-1),2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DwPCHPower+TSTD Indicator*150),2字节;
空间码传输分集指示(SCTD Indicator),1字节;
编号为2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2),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公共物理信道标识(Common Physical Channel ID),2字节;
Padding,1字节;
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DwPCHPower+TSTD Indicator*150),2字节;
编号为3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3),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已编码的下行空闲周期参数(Coded IPDL Parameters),6字节。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需要建立单载波小区时,根据下行导频信道功率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来决定采用图5还是图6所示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其中,当下行导频信道功率值大于预设阈值时采用图5所示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反之采用图6所示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
图5和图6所示结构中的时隙配置字节,用9个字节表示对时隙0-6的配置。这9个字节的反射规则为:开头的4比特为1100,末尾的5比特全部为0,中间的63比特按顺序均匀地分配给时隙0-6,每个时隙能够分配到9比特;每个时隙所分配的9比特中,前4比特表示该时隙的低码片速率LCR,接下来的2比特表示该时隙的状态值,在接下来的2比特表示该时隙的方向,最后的1比特填充0。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协议扩展反射结构为由下列字节构成:
扩展存在(Extension Presence),1字节;
扩展信息单元个数-1(Extension Count-1),2字节;
编号为0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0),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主载波1的时隙配置字节(Time Slot Configuration List),9字节;
编号为1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1),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公共物理信道标识×某常数+时分双工物理信道偏移值(c*Common Physical Channel ID+Offset),2字节;
重复周期×64+重复长度-1(Repetition Period×64+Repetition Length-1),2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DwPCHPower+TSTD Indicator*150),2字节;
空间码传输分集指示(SCTD Indicator),1字节;
编号为2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2),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公共物理信道标识(Common Physical Channel ID),2字节;
填充数据(Padding),1字节;
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DwPCHPower+TSTD Indicator*150),2字节;
编号为3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3),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辅载波数量-1)×16,1字节;
全球电信无线接入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UARFCN,UTRA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2字节;
辅载波1的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
UARFCN,2字节;
辅载波2的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
UARFCN,2字节;
辅载波N的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
编号为4的扩展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4),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已编码的下行空闲周期参数(Coded IPDL Parameters),6字节。
图7中的各个时隙配置字节的反射规则与图5和图6所示结构中的时隙配置字节的反射结构相同。
基于上的图2-7所示的PER码流-参数反射模型,LMT-B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建立小区的消息的流程如图8所示。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生成建立小区消息用的PER码流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当需要建立小区时,LMT-B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801,判断需要建立的小区是否为多载波小区,是则执行步骤809,否则执行步骤802。
步骤802,需要建立的小区为单载波小区,则根据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
本步骤中根据图2、图4和图5,或者根据图2、图4和图6中的PER码流-参数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
步骤803,将初始PER码流中的第14和15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
步骤804,进一步将初始码流中的第20和21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
步骤805,进一步将初始码流中的第43和44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得到第一PER码流。
步骤806,判断需要建立的单载波小区的载波所属的频段,如果属于A频段,则执行步骤807,如果属于B频段,则执行步骤808。
步骤807,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2和33字节改写成频点值9424,得到第二PER码流。结束流程。
步骤808,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2和33字节改写成频点值10078,得到第二PER码流。结束流程。
步骤809,要建立的小区为多载波小区,则根据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
本步骤中根据图3、图4和图7中的PER码流-参数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
步骤810,将初始码流中的第15和16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
步骤811,进一步将初始码流中的第21和22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
步骤812,进一步将初始码流中的第44和45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得到第一PER码流。
步骤813,判断需要建立的多载波小区的主载波所属的频段,如果属于A频段,则执行步骤814,如果属于B频段,则执行步骤815。
步骤814,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3和34字节改写成频点值9424,执行步骤816。
步骤815,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3和34字节改写成频点值10078,执行步骤816。
步骤816,为需要建立的多载波小区的每个辅载波分配频点。
本步骤中,当主载波所属频段为A频段时,根据如下公式为每个辅载波分配频点:
F(n)=9424+8×Ceiling(n/2)×(-1)n
或者,
F(n)=9424+8×n;
当主载波所属频段为B频段时,根据如下公式为每个辅载波分配频点:
F(n)=10078+8×Ceiling(n/2)×(-1)n
或者,
F(n)=10078+8×n;
其中,F(n)表示第n个辅载波的频点值,Ceiling(n/2)表示不小于n/2的最小整数。
步骤817,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123字节改写成:1+(11×辅载波个数),第124字节改写成:16×(辅载波个数-1),将每个辅载波的时隙配置字节前的UARFCN改写成为该辅载波所分配的频点值。
步骤818,进一步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7字节改写成127+(11×辅载波个数)或129+(11×辅载波个数),得到第二PER码流。结束流程。
在图8所示的流程中得到第二PER码流之后,利用第二PER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建立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
前面介绍了建立小区时的相应控制消息的生成方法,接下来介绍删除小区时的相应控制消息的生成方法。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删除小区消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901,当需要删除小区时,根据预设的删除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
步骤902,将需要删除小区的标识值写入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中,得到第一PER小区删除码流。
步骤903,利用第一PER小区删除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删除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删除小区PDU反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删除小区PDU反射结构由下列字节构成:
过程码(Procedure Code),2字节;
编码字节(Coded Byte),1字节;
事务标识(Transaction ID),2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小区删除请求(Cell Del Req.),1字节;
协议信息单元个数(Protocol IE Count),2字节;
编号为0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Protocol IE Identity #0),2字节;
临界值(Criticality),1字节;
长度指示(Size Indicator),1字节;
小区标识(Cell ID),2字节。
其中,编码字节也是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32×(DivisionDepulex Mode)+16×(Criticality)+8×(Message Discriminator)+(TransactionID Choice)。
则步骤902中,将需要删除小区的标识值写入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中为:将需要删除小区的标识值写入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的末尾的2个字节中。
由上述方案可见,本发明这种在建立小区时,根据预设的PER码流-参数反射模型以及管理员设置的本地小区标识、需要建立的小区标识、载波个数、载波所属频段以及最大传输功率等参数(其它小区参数即可采用默认值,又可根据需要交给管理员配置)动态生成相应的PER码流;在删除小区时,根据预设的PER码流-参数反射模型以及小区标识等参数动态生成对应的PER码流的技术方案,仅用少许代码就自动生成出多载波、多频段组合条件下所需的PER码流,无需借助特定编译工具预先生成静态PER码流。并且在新建小区时,不仅灵活支持多载波多频段的组合,而且完全支持对小区参数的详细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建立小区时,该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建立小区协议数据单元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分组编码规则PER码流;
将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值和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写入所属初始PER码流中,得到第一PER码流;
将需要建立小区的载波频点配置信息写入所述第一PER码流中,得到第二PER码流;
利用第二PER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建立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
其中,所述建立小区PDU反射结构包括: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和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
所述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由下列字节构成:过程码,2字节;编码字节,1字节;事务标识,2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75字节;协议扩展反射结构,47或49字节;
所述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由下列字节构成:过程码,2字节;编码字节,1字节;事务标识,2字节;多载波标识,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75字节;协议扩展反射结构,指定数量字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需要建立单载波小区时,根据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
当需要建立多载波小区时,根据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码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建立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分组编码规则PER码流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出所述编码字节中的值:32×(区分双工模式参数)+16×(临界值参数)+8×(消息鉴别器参数)+(事务标识选择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75字节的协议信息单元反射结构由下列字节构成:
小区建立请求,1字节;协议信息单元个数,2字节;编号为0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本地小区标识,2字节;编号为1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小区标识,2字节;编号为2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配置产生标识,1字节;编号为3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主频点值,2字节;编号为4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小区参数标识,1字节;编号为5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最大传输功率,2字节;编号为6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传输分集有效,1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编号为7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同步情况,1字节;编号为8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同步指示,1字节;失步指示,1字节;无线链路失败,1字节;编号为9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常数值,1字节;编号为10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常数值,1字节;编号为11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常数值,1字节;编号为12的协议信息单元,2字节;临界值,1字节;时间提前量有效,1字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为49字节,由下列字节构成:扩展存在,1字节;扩展信息单元个数-1,2字节;编号为0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编号为1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公共物理信道标识×某常数+时分双工物理信道偏移值,2字节;重复周期×64+重复长度-1,2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字节;下行导频信道功率,2字节;空间码传输分集指示,1字节;编号为2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公共物理信道标识,2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字节;下行导频信道功率,2字节;编号为3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已编码的下行空闲周期参数,6字节;
或者,
所述建立单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为47字节,由下列字节构成:扩展存在,1字节;扩展信息单元个数-1,2字节;编号为0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编号为1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公共物理信道标识×某常数+时分双工物理信道偏移值,2字节;重复周期×64+重复长度-1,2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2字节;空间码传输分集指示,1字节;编号为2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公共物理信道标识,2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2字节;编号为3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已编码的下行空闲周期参数,6字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多载波小区PDU反射结构中的协议扩展反射结构由下列字节构成:
扩展存在,1字节;扩展信息单元个数-1,2字节;编号为0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主载波1的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编号为1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公共物理信道标识×某常数+时分双工物理信道偏移值,2字节;重复周期×64+重复长度-1,2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2字节;空间码传输分集指示,1字节;编号为2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公共物理信道标识,2字节;填充数据,1字节;下行导频信道功率+时间交换传输分集指示×150,2字节;
编号为3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辅载波数量-1)×16,1字节;
全球电信无线接入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UARFCN,2字节;辅载波1的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
UARFCN,2字节;辅载波2的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
……
UARFCN,2字节;辅载波N的时隙配置字节,9字节;N为辅载波数量;
编号为4的扩展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已编码的下行空闲周期参数,6字节。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时隙配置字节为:开头的4比特为1100,末尾的5比特全部为0,中间的63比特按顺序均匀地分配给时隙0-6;每个时隙所分配的9比特中,前4比特表示该时隙的低码片速率LCR,接下来的2比特表示该时隙的状态值,再接下来的2比特表示该时隙的方向,最后的1比特填充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建立单载波小区时,
所述将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值和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写入所属初始PER码流中,得到第一PER码流包括:将初始码流中的第14和15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将初始码流中的第20和21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将初始码流中的第43和44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
所述将需要建立小区的载波频点配置信息写入所述第一PER码流中,得到第二PER码流包括:判断该单载波所属的频段,如果属于A频段,则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2和33字节改写成频点值9424,如果属于B频段,则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2和33字节改写成频点值10078。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建立包括一个主载波和N个辅载波的多载波小区时,
所述将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值和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写入所属初始PER码流中,得到第一PER码流包括:将初始码流中的第15和16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所属的本地小区的标识、将初始码流中的第21和22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标识值,将初始码流中的第44和45字节改写为需要建立小区的绝对功率值;
所述将需要建立小区的载波频点配置信息写入所述第一PER码流中,得到第二PER码流包括:判断主载波所属的频段,如果属于A频段,则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3和34字节改写成频点值9424,如果属于B频段,则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33和34字节改写成频点值10078;
为每个辅载波分配频点,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123字节改写成:1+aa,第124字节改写成:16×bb,将每个辅载波的时隙配置字节前的UARFCN改写成为该辅载波所分配的频点值;
将第一PER码流中的第7字节改写成127+aa或129+aa,得到第二PER码流;
其中,aa=11×辅载波个数;bb=辅载波个数-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每个辅载波分配频点包括:
当主载波所属频段为A频段时,根据如下公式为每个辅载波分配频点:
F(n)=9424+8×Ceiling(n/2)×(-1)n
或者,
F(n)=9424+8×n;
当主载波所属频段为B频段时,根据如下公式为每个辅载波分配频点:
F(n)=10078+8×Ceiling(n/2)×(-1)n
或者,
F(n)=10078+8×n;
其中,F(n)表示第n个辅载波的频点值,Ceiling(n/2)表示不小于n/2的最小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6或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删除小区时,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设的删除小区PDU反射结构生成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
将需要删除小区的标识值写入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中,得到第一PER小区删除码流;
利用第一PER小区删除码流生成用于控制基站删除小区的消息,并发送给基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删除小区PDU反射结构由下列15字节构成:过程码,2字节;编码字节,1字节;事务标识,2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小区删除请求,1字节;协议信息单元个数,2字节;编号为0的协议信息单元标识,2字节;临界值,1字节;长度指示,1字节;小区标识,2字节;
所述将需要删除小区的标识值写入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中为:将需要删除小区的标识值写入初始PER小区删除码流的末尾的2个字节中。
CN 201010264712 2010-08-27 2010-08-27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Active CN1019250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264712 CN101925075B (zh) 2010-08-27 2010-08-27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264712 CN101925075B (zh) 2010-08-27 2010-08-27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5075A CN101925075A (zh) 2010-12-22
CN101925075B true CN101925075B (zh) 2013-05-22

Family

ID=43339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64712 Active CN101925075B (zh) 2010-08-27 2010-08-27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250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954B (zh) * 2011-10-13 2014-06-0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消息解析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2091A (zh) * 2004-02-26 2005-08-3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实现同一基站内不同小区间用户切换的方法
CN1997209A (zh) * 2006-01-05 2007-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的切换相关参数配置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1026867A (zh) * 2006-02-23 2007-08-29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载波td-scdma系统中的hsdpa资源管理方法
CN101207885A (zh) * 2006-12-22 2008-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控制信息发送方法及其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2091A (zh) * 2004-02-26 2005-08-3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实现同一基站内不同小区间用户切换的方法
CN1997209A (zh) * 2006-01-05 2007-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的切换相关参数配置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1026867A (zh) * 2006-02-23 2007-08-29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载波td-scdma系统中的hsdpa资源管理方法
CN101207885A (zh) * 2006-12-22 2008-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控制信息发送方法及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5075A (zh) 201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7074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Configurable Air Interfaces
BRPI0707593A2 (pt) dispositivo de transmissço e mÉtodo de transmissço
TWI530138B (zh) 用於下行鏈路機器對機器通訊之聚集小型叢發傳輸技術
CN113437998B (zh) 运维调试方法、系统、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103179639A (zh) 选择网络控制器的方法和站设备
US2019016586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data between near-end device and remote device
WO2017211219A1 (zh) 信号传输方法、信号解码方法、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CN108809591B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RU2683688C2 (ru) Способы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 декодирования кадров в теле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ой сети
CN102740377B (zh) 数据转发的方法、设备及基站
CN104753560B (zh) 一种抗窄带干扰方法、eNodeB及通信系统
CN106856613A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发送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1925075B (zh) 一种基站控制消息发送方法
CN104185247B (zh) Ue装置及方法
WO2019029588A1 (zh) 确定上行传输资源的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2868557B (zh) 一种网管和xPON设备之间的配置同步实现方法
KR102471817B1 (ko)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3416093A (zh) 接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模用户设备
CN112671524B (zh) 信标时隙的设置方法和系统、及控制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03782563A (zh) 通信网络中基于事件的保活时间
CN104869614A (zh) 一种当前扇区频点信息的处理方法
CN114867082B (zh) 一种大规模电力物联网设备免授权接入系统及方法
CN102237947B (zh) 一种格式优化的mac包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1132383B (zh) 一种窄带集群终端数据传输方法
WO2021070448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31

Address after: 100070, No. 188, building 25, No. eighteen, South Fourth Ring Road,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 101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aiyu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No. 3, color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New Post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