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3177B -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3177B
CN101923177B CN2010102284194A CN201010228419A CN101923177B CN 101923177 B CN101923177 B CN 101923177B CN 2010102284194 A CN2010102284194 A CN 2010102284194A CN 201010228419 A CN201010228419 A CN 201010228419A CN 101923177 B CN101923177 B CN 1019231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velocity
eff
gamma
ini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84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3177A (zh
Inventor
杨午阳
王西文
张军舵
马龙
高建虎
徐云泽
李琳
张巧凤
魏新建
赵万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2841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231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23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3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3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31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本发明基于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四参数进行速度分析,使得速度分析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吻合。

Description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力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勘探开发目标区“低、深、隐、难”的问题,储量需求比例不断增大,物探技术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储量块数多、单体储量少)。勘探实践证明,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依赖于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地震前缘技术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地球物理重点发展的前缘技术。由于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所能提供的地震属性信息将成倍增加,通过纵、横波激发,多分量接收,利用多波多分量的走时、振幅、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时差、振幅比、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品质因子(Q)和各向异性系数,对油气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岩石物性和流体性质等进行更为精确的成像与描述,最大限度地消除利用单一纵波进行储层预测的非唯一性,从而提高对非构造油气藏预测,真假亮点识别,气囱内部成像,裂缝发育带分析,流体识别与监测的能力。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多波勘探经历了横波勘探、纵横波联合勘探和转换波勘探3个阶段。多波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也有了全面的发展,获得了许多成功的实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上转换波技术使多波多分量勘探进入了发展高潮,并从方法研究阶段开始转入工业化应用阶段。随着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成本的不断下降,国外越来越多的油田进行了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英国地质调查局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利用多分量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各向异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对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P、Chevron等大石油公司,以及CGG、西方、VaritasDGC等大的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在陆上多分量勘探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岩性和流体识别、构造成像改善、油藏监测、裂缝与各向异性分析等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取得了进展,且获得普遍认可。
由于我国现有的以单分量纵波为主的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在构造成像、裂缝检测以及油气预测等领域,还难以满足隐蔽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以及老油田进一步增储上产的需要。因此,加快发展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并使我国在未来勘探技术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油气勘探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可以预见,在完善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尤其是速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必将在构造成像、储层精细描述、裂缝检测、四维地震、流体识别和含油气性预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油气勘探和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特色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多波地震资料抽取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然后进行速度分析,在速度分析中引入了四个参数,以提高精度,为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速度分析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
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Figure GDA0000099731530000021
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
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
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
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包括:
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
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Figure GDA0000099731530000033
VC2为初始多波速度,γ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γ0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包括:
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VC2为更新的多波速度,γe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γ0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
如果同相轴拉平,则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根据所述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
tC=tP+tS,其中, t P = t P 0 2 + ( x + h ) 2 V P 2 2 - 2 η eff ( x + h ) 4 V P 2 2 [ t P 0 2 V P 2 2 + ( 1 + 2 η eff ) x 2 ] , t S = t S 0 2 + ( x - h ) 2 V S 2 2 - 2 ζ eff ( x - h ) 4 V S 2 2 [ t S 0 2 V S 2 2 + ( x - h ) 2 ] , tp0纵波时间点,ts0为横波时间点,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h为半偏移距;或者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
V P 2 2 = V C 2 2 γ eff ( 1 + γ 0 ) 1 + γ eff , V S 2 2 = V C 2 2 1 + γ 0 γ 0 ( 1 + γ eff ) , η eff = χ eff ( γ 0 - 1 ) γ eff 2 , ζ eff = χ eff γ 0 - 1 ;
其中,偏移速度参数包括Vp2、VS2、ηeff以及ζeff,其中,Vp2为纵波速度,VS2为横波速度,ηeff为纵波的各向异性参数,ζeff为横波的各向异性参数。
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预处理单元,用于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
抽取单元,用于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Figure GDA00000997315300000410
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获取单元,用于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
叠加单元,用于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
相关单元,用于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更新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所述获取单元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
相关模块,用于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Figure GDA0000099731530000053
VC2为初始多波速度,γ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γ0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所述更新单元包括: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VC2为更新的多波速度,γe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γ0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校正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的同相轴是否拉平;
确定模块,用于在同相轴拉平时,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所述更新单元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在同相轴没有拉平时,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基于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多波速度、各向异性参数,纵横波速度比和有效速度比四参数进行分析,使得分析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吻合,计算出所需要的速度模型,可以进行后续叠加与偏移处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图1所示方法中获取初始叠加速度参数的流程图;
图3为图1所示方法中更新叠加速度模型的流程图;
图4为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ACCP)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叠加速度分析技术流程图;
图6为原始多波地震炮集(部分)示意图;
图7为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部分)示意图;
图8为初始叠加速度模型的示意图;
图9为叠加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图9的分析获得的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示意图;
图11为纵横波速度比分析工具的示意图;
图12为偏移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图12的分析获得的最终的偏移速度参数示意图;
图14为根据图10所示的叠加速度参数获得的叠加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根据图13所示的偏移速度参数获得的偏移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在本领域中,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分析,也即求取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参数,包括叠加速度参数和偏移速度参数,请参照图1,该方法包括:
101: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
其中,地震资料分为纵波地震资料、横波地震资料以及多波地震资料,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获取,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是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分析,包括叠加速度分析和偏移速度分析,因此,首先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以拓宽地震资料有效频带宽度,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102: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Figure GDA0000099731530000081
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其中,多波地震资料的共中心点位置与其共转换点位置不重合,不能抽取共中心点(CMP)道集来进行速度分析,必须抽共转换点道集。
在本发明中,可以利用如下方程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CCP)道集:
x C = x ( c 0 + c 2 x 2 t C 0 2 V C 2 2 + c 3 x 2 ) - - - ( 1 )
c 0 = γ eff 1 + γ eff - - - ( 2 )
c 2 = γ eff ( 1 + γ 0 ) [ γ 0 γ eff - 1 + 8 ( η eff γ 0 γ eff - ζ eff ) 2 γ 0 ( 1 + γ eff ) 3 - - - ( 3 )
c3=(1+γeff)c2            (4)
χ eff = γ 0 γ eff 2 η eff + ζ eff - - - ( 5 )
其中,下标带有P、S与C的分别代表纵波、横波与转换波;下标带有0的代表垂直或平均近似;下标带有2的代表均方根近似。VC2为多波速度;γ0为纵横波速度比;γeff为有效速度比;ηeff、ζeff、χeff分别代表纵波、横波、多波的各向异性参数。以下各公式都适用。
其中,由于上述方程较复杂,计算费时,本发明对该方程进行简化以抽取共转换点的渐近线(ACCP,Asymptotic Common Converted Point)道集,如图4所示。虽然从图4的示意图中发现ACCP道集在地表浅层会存在一定误差,但是因为多波地震资料的旅行时间要远远大于纵波地震资料,所以对分析地层深部目标区域不存在影响,这种简化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ACCP道集的计算方式如下:
x C = γ eff 1 + γ eff x - - - ( 6 )
其中,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
103: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
其中,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包含了四个参数:多波速度VC2、纵横波速度比γ0、有效速度比γeff与各向异性参数χeff,如图8所示,各参数的含义已在步骤102进行了具体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同时,该初始叠加速度模型是用于多次更新,以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因为是初始模型,所以这四个参数的值将根据数据所在地区大体给出。
其中,本发明利用包括上述四个参数(多波速度VC2、纵横波速度比γ0、有效速度比γeff与各向异性参数χeff)的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步骤102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以获取初始的叠加速度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方法获取初始叠加速度参数,请参照图2,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
其中,使用双曲方法处理多波地震资料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02: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其中,当根据步骤201获得了两个叠加剖面后,即可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从该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纵横波速度比γ0,如图11所示。
步骤203: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 - ( 7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m = 2 κ eff ( 1 + γ 0 ) [ ( γ 0 - 1 ) γ eff 2 + 2 χ eff ] ( γ 0 - 1 ) γ eff ( 1 - γ 0 γ eff ) - 2 ( 1 + γ 0 ) χ eff , VC2为初始多波速度,γ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γ0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其中,一旦γ0被确定,叠加速度的其余三个参数多波速度VC2、有效速度比γeff与各向异性参数χeff均可按照上述方程通过交互分析(如图9)从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获取。
在这里,由于后期还会对该叠加速度参数做更新,因此,本步骤获取的叠加速度参数称之为初始叠加速度参数,相应的,多波速度VC2、有效速度比γeff、各向异性参数χeff以及纵横波速度比γ0分别称之为初始多波速度VC2、初始有效速度比γeff、初始各向异性参数χeff以及初始纵横波速度比γ0
104: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
其中,利用新的叠加速度参数对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也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105: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其中,纵波叠加剖面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获得,在此不再赘述。本步骤是利用该纵波叠加剖面和步骤104得到的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以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γ0
106: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
其中,根据步骤105获得了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γ0后,可以利用该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γ0继续求取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其他三个参数,以获得更新的叠加速度参数。其中,计算公式与步骤203的公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直到利用更新的叠加速度参数对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的多波叠加剖面的同相轴动校拉平没有明显的改观,则认为该更新的叠加速度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方法来实现,请参照图3,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 - ( 7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m = 2 κ eff ( 1 + γ 0 ) [ ( γ 0 - 1 ) γ eff 2 + 2 χ eff ] ( γ 0 - 1 ) γ eff ( 1 - γ 0 γ eff ) - 2 ( 1 + γ 0 ) χ eff , VC2为更新的多波速度,γe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γ0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步骤302: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
步骤303:如果同相轴拉平,则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其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304:如果同相轴没有拉平,则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更新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
其中,更新纵横波速度比,包括:使用上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107:根据所述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其中,获得了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后,即可据此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如下偏移速度方程求取偏移速度参数,也即利用如下偏移速度方程进行偏移速度分析:
tC=tP+tS    (8)
t P = t P 0 2 + ( x + h ) 2 V P 2 2 - 2 η eff ( x + h ) 4 V P 2 2 [ t P 0 2 V P 2 2 + ( 1 + 2 η eff ) x 2 ] - - - ( 9 )
t S = t S 0 2 + ( x - h ) 2 V S 2 2 - 2 ζ eff ( x - h ) 4 V S 2 2 [ t S 0 2 V S 2 2 + ( x - h ) 2 ] - - - ( 10 )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叠加速度参数与偏移速度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本发明还可以利用如下叠加速度方程与偏移速度方程的关系方程来求取偏移速度参数,也即利用如下关系方程进行偏移速度分析:
V P 2 2 = V C 2 2 γ eff ( 1 + γ 0 ) 1 + γ eff V S 2 2 = V C 2 2 1 + γ 0 γ 0 ( 1 + γ eff ) - - - ( 11 )
η eff = χ eff ( γ 0 - 1 ) γ eff 2 ζ eff = χ eff γ 0 - 1 - - - ( 12 )
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是一套综合利用多波地震资料进行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抽取,利用多波速度、各向异性参数,纵横波速度比和有效速度比进行四参数速度分析的技术方法,获得的速度参数(叠加速度参数和偏移速度参数)对于后期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通过对多波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获得了高质量的速度参数,从而使处理过程与实际地层资料尽可能的吻合。
为了使本发明的叠加速度分析的过程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图5-图15对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5为根据本发明进行速度分析的流程示意图,请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经过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称之为多波数据;抽取该多波数据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ACCP)道集;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该ACCP道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分别称之为初始γeff、初始xeff、初始γ0以及初始VC2;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对初始叠加速度参数进行更新,获得更新后的叠加速度参数,分别称之为更新γeff、更新xeff、更新γ0以及更新VC2;如果使用更新后的叠加速度参数做多波叠加剖面时的同相轴动校正拉平,没有明显的改观,则认为更新后的叠加速度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否则继续更新该叠加速度参数。
图6为原始多波地震炮集的部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其为长庆苏里格油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炮集。
图7为在图6的基础上,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的部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抽取了图5所示实施例的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图8为初始叠加速度模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包含了四个叠加速度参数γeff、xeff、γ0以及VC2,由于该初始叠加速度模型是用于更新之用,因此,该模型的四个叠加速度参数可以根据多波数据所在地区大致给出。
图9为叠加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前述的计算方法,利用图9所示的分析工具对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更新,也即,计算新的叠加速度参数。其中,请参照图9,最左边的面板显示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中所获得速度谱,第二个面板显示纵横波速度比(红线)与有效速度比(蓝线),第三个面板显示各向异性参数,最后一个面板显示共转换点道集。
图10为在图9的基础上计算获得的最终叠加速度参数的示意图。其中,使用该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对图7所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的多波叠加剖面的同相轴动校正拉平。
图11为更新纵横波速度比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其中,左边是纵波叠加剖面,右边是多波叠加剖面。
图12为偏移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前述的计算方法,计算获得偏移速度参数。其中,最左边的面板显示是速度谱,第二个面板显示纵横波速度比(红线)与有效速度比(蓝线),第三个面板显示各向异性参数,最后一个面板显示共成像点道集。
图13为在图12的基础上计算获得的最终偏移速度参数的示意图。
图14为应用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获得的叠加剖面的示意图。
图15为应用最终的偏移速度参数获得的偏移剖面的示意图。
从以上的应用及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发明独创了抽取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ACCP),并应用四个参数(多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有效速度比和各向异性参数)进行速度分析的技术手段,利用不同偏移距的动校正信息估算不同的参数,使得分析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吻合。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的组成框图,请参照图16,该装置包括:
预处理单元161,用于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
抽取单元162,用于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Figure GDA0000099731530000141
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获取单元163,用于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
叠加单元164,用于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
相关单元165,用于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更新单元166,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
计算单元167,用于根据所述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单元163可以包括:
处理模块1631,用于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
相关模块1632,用于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第一计算模块1633,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 - ( 7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m = 2 κ eff ( 1 + γ 0 ) [ ( γ 0 - 1 ) γ eff 2 + 2 χ eff ] ( γ 0 - 1 ) γ eff ( 1 - γ 0 γ eff ) - 2 ( 1 + γ 0 ) χ eff , VC2为初始多波速度,γ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γ0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在一个实施例中,更新单元166可以包括:
第二计算模块1661,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 - ( 7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m = 2 κ eff ( 1 + γ 0 ) [ ( γ 0 - 1 ) γ eff 2 + 2 χ eff ] ( γ 0 - 1 ) γ eff ( 1 - γ 0 γ eff ) - 2 ( 1 + γ 0 ) χ eff , VC2为更新的多波速度,γe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γ0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校正模块1662,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
判断模块1663,用于判断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的同相轴是否拉平;
确定模块1664,用于在同相轴拉平时,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其中,更新单元166还可以包括:
更新模块1665,用于在同相轴没有拉平时,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
其中,该更新模块1665具体用于使用上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并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单元167可以利用如下偏移速度方程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tC=tP+tS    (8)
t P = t P 0 2 + ( x + h ) 2 V P 2 2 - 2 η eff ( x + h ) 4 V P 2 2 [ t P 0 2 V P 2 2 + ( 1 + 2 η eff ) x 2 ] - - - ( 9 )
t S = t S 0 2 + ( x - h ) 2 V S 2 2 - 2 ζ eff ( x - h ) 4 V S 2 2 [ t S 0 2 V S 2 2 + ( x - h ) 2 ] - - - ( 10 )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单元167可以利用如下叠加速度方程与偏移速度方程的关系方程来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V P 2 2 = V C 2 2 γ eff ( 1 + γ 0 ) 1 + γ eff V S 2 2 = V C 2 2 1 + γ 0 γ 0 ( 1 + γ eff ) - - - ( 11 )
η eff = χ eff ( γ 0 - 1 ) γ eff 2 ζ eff = χ eff γ 0 - 1 - - - ( 12 )
本实施例的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分别用于实现前述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的各步骤,由于在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对各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基于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多波速度、各向异性参数,纵横波速度比和有效速度比四参数进行分析,使得分析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吻合,计算出所需要的速度模型,可以进行后续叠加与偏移处理。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
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Figure FDA0000099731520000011
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
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
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
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包括:
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
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Figure FDA0000099731520000023
VC2为初始多波速度,γ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γ0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包括:
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Figure FDA0000099731520000026
VC2为更新的多波速度,γe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γ0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
如果同相轴拉平,则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根据所述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
tC=tP+tS,其中, t P = t P 0 2 + ( x + h ) 2 V P 2 2 - 2 η eff ( x + h ) 4 V P 2 2 [ t P 0 2 V P 2 2 + ( 1 + 2 η eff ) x 2 ] , t S = t S 0 2 + ( x - h ) 2 V S 2 2 - 2 ζ eff ( x - h ) 4 V S 2 2 [ t S 0 2 V S 2 2 + ( x - h ) 2 ] , tp0纵波时间点,ts0为横波时间点,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h为半偏移距;或者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
V P 2 2 = V C 2 2 γ eff ( 1 + γ 0 ) 1 + γ eff , V S 2 2 = V C 2 2 1 + γ 0 γ 0 ( 1 + γ eff ) , η eff = χ eff ( γ 0 - 1 ) γ eff 2 , ζ eff = χ eff γ 0 - 1 ;
其中,偏移速度参数包括Vp2、VS2、ηeff以及ζeff,其中,Vp2为纵波速度,VS2为横波速度,ηeff为纵波的各向异性参数,ζeff为横波的各向异性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同相轴没有拉平,则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更新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新纵横波速度比,包括:
使用上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
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4.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预处理单元,用于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
抽取单元,用于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Figure FDA0000099731520000035
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获取单元,用于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
叠加单元,用于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
相关单元,用于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更新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所述获取单元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
相关模块,用于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Figure FDA0000099731520000043
VC2为初始多波速度,γ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γ0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所述更新单元包括: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
t C 2 = t C 0 2 + h 2 V C 2 2 - 2 κ eff h 4 V C 2 2 [ t C 0 2 V C 2 2 + mh 2 ] , 其中, κ eff = - ( γ 0 γ eff - 1 ) 2 + 8 ( 1 + γ 0 ) χ eff 8 γ 0 ( 1 + γ eff ) 2 ,
Figure FDA0000099731520000046
VC2为更新的多波速度,γe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γ0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0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校正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的同相轴是否拉平;
确定模块,用于在同相轴拉平时,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所述更新单元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在同相轴没有拉平时,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使用上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并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
tC=tP+tS,其中, t P = t P 0 2 + ( x + h ) 2 V P 2 2 - 2 η eff ( x + h ) 4 V P 2 2 [ t P 0 2 V P 2 2 + ( 1 + 2 η eff ) x 2 ] , t S = t S 0 2 + ( x - h ) 2 V S 2 2 - 2 ζ eff ( x - h ) 4 V S 2 2 [ t S 0 2 V S 2 2 + ( x - h ) 2 ] , tp0纵波时间点,ts0为横波时间点,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h为半偏移距;
或者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
V P 2 2 = V C 2 2 γ eff ( 1 + γ 0 ) 1 + γ eff , V S 2 2 = V C 2 2 1 + γ 0 γ 0 ( 1 + γ eff ) , η eff = χ eff ( γ 0 - 1 ) γ eff 2 , ζ eff = χ eff γ 0 - 1 ;
其中,偏移速度参数包括Vp2、VS2、ηeff以及ζeff,其中,Vp2为纵波速度,VS2为横波速度,ηeff为纵波的各向异性参数,ζeff为横波的各向异性参数。
CN2010102284194A 2010-07-09 2010-07-09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19231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84194A CN101923177B (zh) 2010-07-09 2010-07-09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84194A CN101923177B (zh) 2010-07-09 2010-07-09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3177A CN101923177A (zh) 2010-12-22
CN101923177B true CN101923177B (zh) 2012-05-23

Family

ID=43338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84194A Active CN101923177B (zh) 2010-07-09 2010-07-09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231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7878A (zh) * 2012-11-08 2013-03-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被动地震波场预测油气藏的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4796B (zh) * 2012-08-21 2013-11-13 北京多分量地震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高斯束的获取纵横波偏移速度的控制方法
CN103076632B (zh) * 2012-09-20 2014-1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检测油气储层中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2998704B (zh) * 2012-12-13 2013-07-17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CN104570103B (zh) * 2013-10-16 2017-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井约束速度谱拾取方法
CN103645498B (zh) * 2013-11-08 2015-08-1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直接生成共转换点道集的方法
CN104678439A (zh) * 2013-11-27 2015-06-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波连续介质速度分析方法
CN103984022B (zh) * 2014-04-16 2015-12-02 刘致水 大斜度井纵、横波测井速度各向异性同时校正方法
CN105095631B (zh) * 2014-05-21 2018-08-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页岩各向异性岩石物理建模方法
CN104155691B (zh) * 2014-08-27 2017-12-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转换波各向异性速度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5093310B (zh) * 2015-06-03 2017-06-30 北京多分量地震技术研究院 转换波偏移速度建模方法
CN105301649B (zh) * 2015-06-03 2017-07-2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转换波偏移速度建模装置
CN106324673B (zh) * 2015-07-03 2018-05-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进行全方位纵波速度分析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16448B (zh) * 2015-08-11 2018-03-1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6019373B (zh) * 2016-06-24 2018-06-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方法及装置
CN110261908A (zh) * 2019-06-27 2019-09-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有效的转换波叠加成像方法
CN110794038B (zh) * 2019-10-26 2021-03-19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声波波速各向异性的岩心室内定向方法
CN113960655B (zh) * 2020-07-20 2024-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样本更新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9486A (en) * 1998-07-23 1999-12-07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Method for fracture detection using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US6778909B1 (en) * 2002-10-05 2004-08-17 3Dgeo Development, Inc.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1598803A (zh) * 2008-06-04 2009-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直接得到转换波叠加剖面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9486A (en) * 1998-07-23 1999-12-07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Method for fracture detection using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US6778909B1 (en) * 2002-10-05 2004-08-17 3Dgeo Development, Inc.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1598803A (zh) * 2008-06-04 2009-1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直接得到转换波叠加剖面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7878A (zh) * 2012-11-08 2013-03-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被动地震波场预测油气藏的方法及装置
CN102967878B (zh) * 2012-11-08 2015-07-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被动地震波场预测油气藏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3177A (zh) 201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3177B (zh) 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CN101251604B (zh) 二参数转换波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
CN106405651B (zh) 一种基于测井匹配的全波形反演初始速度模型构建方法
CN106154334B (zh) 基于网格搜索的井下微地震事件实时反演定位方法
Zhang et al. Late Mesozoic–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Sanjiang Basin in NE Chin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West Pacific continental margin
CN102053261B (zh) 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CN103824133A (zh) 一种花岗岩型铀矿田远景区综合预测方法
CN104237940A (zh) 一种基于动力学特征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4166161A (zh) 一种基于各向异性的椭圆速度反演的裂缝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0824563A (zh) 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储层岩性预测方法
CN105093319A (zh)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面微地震静校正方法
CN104280772A (zh) 一种井中微地震震相识别方法
CN104730574A (zh) 构建近地表结构模型的方法
CN102053262B (zh) 获得地震转换波的方位速度的方法及处理地震数据的方法
CN112415591A (zh) 绕射波的成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970417A (zh) 椭圆展开转换波速度分析方法与系统
CN104199098B (zh) 利用反射转换横波的偏振特性预测地下裂缝的方法
CN110515122B (zh) 正演网格搜索定位及微地震信号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6990449B (zh) 一种基于多维数据的陆相层序地层格架构建表征方法
CN105445793A (zh) 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4460666A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方法
CN103472482A (zh) 基于基因排序体系的多波地震资料时间域匹配方法及系统
CN110988996A (zh) 一种基于Adaboost回归算法的储层孔隙度预测方法
CN109581504B (zh) 地面微地震记录中直达纵波极性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03984021B (zh) 一种基于系列速度误差剖面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