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4185A - 序列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序列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4185A
CN101884185A CN2008801185864A CN200880118586A CN101884185A CN 101884185 A CN101884185 A CN 101884185A CN 2008801185864 A CN2008801185864 A CN 2008801185864A CN 200880118586 A CN200880118586 A CN 200880118586A CN 101884185 A CN101884185 A CN 101884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bandwidth
bordering
zadoff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85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井敬
今村大地
高田智史
小川佳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84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41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22Allocation of codes with a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04J13/0062Zadoff-Ch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维持序列组数,同时降低不同序列组间的互相关的序列分配方法。在ST101中,设定与RB数m=3对应的序列长度Nb=31和序列号ub=1。在从3RB~5RB为止的第一带宽中,在ST105中,选择与ub/Nb之差最接近于0的u/N的ZC序列,在6RB以上的第二带宽中,在ST106中,选择与ub/Nb之差接近于0和0.5的u/N的多个序列。

Description

序列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选择并发送Zadoff-Chu序列(以下,称为“ZC序列”)等的CAZAC(Constant 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Code,恒定幅度零自相关码)序列或以CAZAC序列为基准的序列的序列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3 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了ZC序列作为上行线路所使用的参照信号(RS:Reference Signal)。采用了ZC序列作为RS的理由为,频率特性均等,并且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良好等。ZC序列为CAZAC(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Code)序列之一,通过以下的式(1)或式(2)来表示。
a r ( k ) = e - j 2 πu N ( k 2 / 2 + qk ) , N : even e - j 2 πu N ( k ( k + 1 ) / 2 + qk ) , N : odd . . . ( 1 )
a r ( k ) = e j 2 πu N ( k 2 / 2 + qk ) , N : even e j 2 πu N ( k ( k + 1 ) / 2 + qk ) , N : odd . . . ( 2 )
在式(1)和式(2)中,N为序列长度,u为ZC序列号,N与u为彼此互质的关系。另外,q为任意的整数。
一般而言,能够从序列长度N为质数的ZC序列,生成互相关特性良好的N-1个准正交(Quasi-Orthogonal)序列。此时,所生成的N-1个准正交序列间的互相关恒定为√N。
在上行线路所使用的RS中,用于数据的解调的信道估计用参照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通过与数据发送带宽相同的带宽来发送。也就是说,若数据发送带宽是窄带,则DM-RS也通过窄带发送,若数据发送带宽是宽带,则DM-RS也通过宽带发送。例如,若数据发送带宽是1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则DM-RS发送带宽也是1RB,若数据发送带宽是2RB,则DM-RS发送带宽也是2RB。
另外,在3GPP LTE中,1RB由12副载波构成,所以构成发送带宽的副载波数为12的整数倍。另外,在3GPP LTE中,已决定为在3RB以上的发送带宽使用ZC序列。由此,作为以3RB发送的DM-RS使用序列长度N为31的ZC序列,而作为以4RB发送的DM-RS使用序列长度N为47的ZC序列。这里,序列长度N为31的ZC序列和序列长度N为47的ZC序列分别进行循环扩展(复制序列的前方数据而附加到后方),生成36副载波和48副载波的DM-RS。
作为ZC序列的分配方法,在各个RB中,对相邻小区分配不同的序列号的ZC序列作为DM-RS,实现降低用于不同的小区的DM-RS间的干扰、即DM-RS的小区间干扰。通过各个小区的调度来决定数据发送带宽,所以在小区间对发送带宽不同的DM-RS进行复用。在对发送带宽不同、即序列长度不同的ZC序列进行复用时,在某特定的ZC序列号的组合中,互相关变大。
图1是表示不同的序列号的组合中的ZC序列间的互相关特性的图。具体而言,表示序列长度N=31且序列号u=1的ZC序列与序列长度N=59且序列号u=1~6的各个ZC序列之间的互相关特性。在图1中,横轴利用码元数来表示延迟时间,纵轴表示归一化互相关值(将互相关值除以信号能量所得的值)。如图1所示,N=31、u=1的ZC序列与N=59、u=2的ZC序列的组合中,互相关的最大值极为增大,同一发送带宽中的互相关值为1/√N、即约为1/√31的五倍。
图2是表示将互相关较大的特定的ZC序列的组合分配给相邻小区时的、DM-RS的小区间干扰的图。具体而言,表示将N=31、u=a的ZC序列和N=59、u=b的ZC序列分配给小区#A,N=59、u=c的ZC序列和N=31、u=d的ZC序列分配给小区#B的情况。此时,由于分配给小区#A的N=31、u=a的ZC序列与分配给小区#B的N=59、u=c的ZC序列的组合,或者分配给小区#A的N=59、u=b的ZC序列与分配给小区#B的N=31、u=d的ZC序列的组合,造成DM-RS的小区间干扰变大,信道估计精度劣化,数据解调性能显著地劣化。
因此,在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ZC序列的分配方法。在非专利文献1中,为了降低小区间干扰,提出了将ZC序列的互相关较大且序列长度不同的ZC序列的组合分配给同一小区。
图3是用于说明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ZC序列的分配方法的图。援用了图2所示的例子表示图3。如图3所示,将互相关较大的ZC序列的一方的组合、即N=31、u=a的ZC序列与N=59、u=c的ZC序列的组合,分配给同一小区(这里为小区#A)。另外,将互相关较大的ZC序列的另一方的组合、即N=31、u=d的ZC序列与N=59、u=b的ZC序列的组合,分配给同一小区(这里为小区#B)。在同一小区内,通过一个基站对发送频带进行调度,所以不会发生分配给同一小区的互相关较大的ZC序列相互被复用的情形。因此,小区间干扰被降低。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求各个RB中使用的ZC序列号的组(以下,称为“序列组”)的方法。ZC序列具有以下特征,也就是说,与u/N之差越小的序列,互相关越高。因此,以某个RB(例如3RB)的序列为基准,从各个RB的ZC序列求与u/N之差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ZC序列,并将求得的多个ZC序列分配给小区作为一个序列组。
根据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序列组的生成方法,首先设定作为基准的序列长度Nb和序列号ub。以下,将具有基准序列长度Nb和基准序列号ub的ZC序列称为基准序列。例如,假设Nb=31(与3RB对应的序列长度)、ub=1(从1~Nb-1中任意地选择),则ub/Nb=1/31。接着,基于各个RB的ZC序列,求与基准的ub/Nb之差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u/N的ZC序列,生成序列组。另外,改变作为基准的序列号,通过相同的步骤,生成其他的序列组。这样,能够生成作为基准的序列号的数的、即Nb-1组的不同的序列组。
这里,在与ub/Nb之差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ZC序列在相邻的序列组间重复时,相同的ZC序列包含在多个序列组中,序列号在小区间产生冲突。因此,为了防止相邻的序列组中的ZC序列重复,将上述规定的阈值设定为例如小于1/(2Nb)的值。
图4是表示通过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序列组生成方法来生成的序列组的图。这里,将序列长度N设定为小于在发送带宽可发送的大小并且最接近该大小的质数,能够从RB数唯一地求得。图4是表示在基准序列长度设为Nb=31、基准序列号设为ub=1~30时由满足下式(3)的ZC序列构成的序列组。在式(3)中,假设阈值Xth为例如Xth=1/(2Nb)=1/62,以使相同的序列不包含在多个序列组中。
|ub/Nb-u/N|≤Xth  …(3)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图5所示的、与ZC序列的u/N之差和这些ZC序列的互相关值之间的关系。由图5可知,在与u/N之差接近于0时,这些序列的互相关最大,而在与u/N之差接近于0.5时,互相关为第二大。
非专利文献1:Huawei,R1-070367,″Sequence Allocation Method forE-UTRA Uplink Reference Signal″,3GPP TSG RAN WG1Meeting#47bis,Sorrento,Italy 15-19 January,2007
非专利文献2:LG Electronics,R1-071542,″Binding method for UL RSsequence with different lengths″,3GPP TSG RAN WG1 Meeting#48bis,St.Julians Malta,March 26-30,2007
非专利文献3:Panasonic,R1-074397,″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uplink RShopping and grouping″,3GPP TSG RAN WG1 Meeting#50bis,Shanghai,China,October 8-12,2007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若进一步发展这样的非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技术,则能够考虑选择互相关较大的与u/N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而生成序列组的生成方法。图6是表示通过进一步发展非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技术的序列组生成方法来生成的序列组的例子的图。若以序列组号=1(组#1)为例,则使基准序列长度为Nb=31、基准序列号为ub=1。然后,使与ub/Nb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即RB#4(N=47)中的u=2、RB#20(N=239)中的u=5~11包含在一个组(组#1)中。另外,使与ub/Nb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即RB#3(N=31)中的u=16、RB#4(N=47)中的u=25、RB#20(N=239)中的u=125~131包含在一个组(组#1)中。由此,能够防止将与u/N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组分配给相邻小区,防止较大的互相关的发生。
然而,比较图4与图6可知,在这样的序列组生成方法中,无法将一个序列重复到多个序列组,所以在整个带宽中通过使与u/N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包含在同一序列组中而能够生成的序列组数减少一半。即使选择与u/N之差最接近于0和0.5的序列,在较小的RB中,ZC序列数也较少,所以能够生成的组数减少。若组数减少,则使用同一序列组的小区间的距离较小,其他小区干扰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维持序列组数,同时降低不同序列组间的互相关的序列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序列发送方法,包括:序列选择步骤,从包含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以及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的双方的组中,选择Zadoff-Chu序列;以及序列发送步骤,发送选择出的Zadoff-Chu序列。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序列组数,同时降低不同序列组间的互相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不同序列号的组合中的ZC序列间的互相关特性的图。
图2是表示将特定的ZC序列的组合分配给相邻小区间时的小区间干扰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ZC序列的分配方法的图。
图4是表示通过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序列组生成方法来生成的序列组的图。
图5是表示与ZC序列的u/N之差与互相关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通过进一步发展非专利文献1~3的序列组生成方法来生成的序列组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序列分配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ST105的详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ST106的详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序列组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ZC序列设定单元的内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不同序列组间的互相关较大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序列组的图。
图16是表示不同序列组间的互相关较大的序列减少的情形的图。
图17是表示与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间的互相关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序列分配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在图7中,在步骤(以下,省略为“ST”)101中,选择作为基准的序列长度Nb和作为基准的序列号ub。基准序列号ub为1~Nb-1,并相当于序列组号。
在ST102中,将RB数m初始化为1,在ST103中,设定与RB数m对应的ZC序列长度为N。假设RB数m与序列长度N唯一地对应,例如,N为小于以RB数m可发送的副载波数、并且最接近于该副载波数的质数。
在ST104中,判定RB数m是否属于第一带宽。这里,预先设定划分第一带宽和第二带宽的阈值,若RB数m小于该阈值,则判定为属于第一带宽。另外,若RB数大于该阈值,则判定为属于第二带宽。也就是说,成立式(4)的关系。
第一带宽<第二带宽…(4)
在ST104中,在判定为属于第一带宽(是)时,转移到ST105,在判定为属于第二带宽(否)时,转移到ST106。
在ST105中,选择与ub/Nb之差最接近于0的序列,并将其包含在序列组中。另外,在后面叙述ST105的详细的步骤。
在ST106中,选择多个与ub/Nb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并将其包含在序列组中。另外,在后面叙述ST106的详细的步骤。
在ST107中,判定是否为m<M。这里,M为序列组ub中的RB数的最大值,与发送带宽的最大值对应。在判定为m<M(是)时,转移到ST108,而在判定为非m<M(否)时,结束序列组号ub的序列组生成。
在ST108中,如m=m+1那样地将RB数m增1,并返回到ST103。
接着,使用图8说明上述的ST105的详细的步骤。在图8中,在ST105-1中,设定与RB数m对应的阈值Xth(m)。另外,在后面叙述阈值Xth(m)的设定方法。
在ST105-2中,将序列号u初始化为1,而在ST105-3中,判定u和N是否满足下式(5)。
|u/N-ub/Nb|≤Xth(m)         …(5)
作为阈值Xth(m),在式(5)中,设定仅能够选择一个与ub/Nb之差最接近于0的序列的值。例如,如式(6)那样地设定。其中,min(A,B)意味着A和B中的较小的一方的值。
Xth(m)=min(1/(2Nb),1/(2N))…(6)
这里,根据式(5),能够获得下式(7)。也就是说,式(5)和式(7)等效,所以在ST105-3中,也可以判定u和N是否满足式(7)。
(ub/Nb-Xth(m))×N≤u≤(ub/Nb+Xth(m))×N  …(7)
在ST105-3中,在判定为u和N满足式(5)(是)时,转移到ST105-4,而在判定为u和N不满足式(5)(否)时,转移到ST105-5。
在ST105-4中,使以u为序列号的ZC序列作为在RB数m使用的ZC序列包含在序列组ub中,在ST105-5中,判定是否为u<N-1。在ST105-5中,在判定为u<N-1(是)时,转移到ST105-6,而在判定为非u<N-1(否)时,结束ST105的处理,转移到ST107。
在ST105-6中,如u=u+1那样地将序列号u增1,并返回到ST105-3。
接着,使用图9说明上述的ST106的详细的步骤。在图9中,在ST106-1中,设定与RB数m对应的阈值Xth(m)。另外,在后面叙述阈值Xth(m)的设定方法。
在ST106-2中,将序列号u初始化为1,在ST106-3中,判定u和N是否满足式(5)。
作为阈值Xth(m),在式(5)中,设定能够选择一个以上的与ub/Nb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的值。例如,如式(8)那样地设定。
Xth(m)=1/(4Nb)…(8)
在ST106-3中,在判定为u和N满足式(5)(是)时,转移到ST106-4,而在判定为u和N不满足式(5)(否)时,转移到ST106-5。
在ST106-4中,使以u为序列号的ZC序列作为在RB数m使用的ZC序列包含在序列组ub中,在ST106-5中,判定u和N是否满足式(9)。
||u/N-ub/Nb|-0.5|≤Xth(m)…(9)
作为阈值Xth(m),在式(9)中,设定能够选择一个以上的与ub/Nb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的值。例如,如式(8)那样地设定。
在ST106-5中,在判定为u和N满足式(9)(是)时,转移到ST106-6,而在判定为u和N不满足式(9)(否)时,转移到ST106-7。
在ST106-6中,使以u为序列号的ZC序列作为在RB数m使用的ZC序列包含在序列组ub中,在ST106-7中,判定是否为u<N-1。在ST106-7中,在判定为u<N-1(是)时,转移到ST106-8,而在判定为非u<N-1(否)时,结束ST106的处理,并转移到ST107。
在ST106-8中,如u=u+1那样地将序列号u增1,并返回到ST106-3。
图10表示这样求出的序列组。具体而言,图10所示的序列组是通过下述的条件和步骤获得的序列组。例如,为了生成序列组号=1(组#1),在ST101中,设定Nb=31、ub=1。这里,Nb=31为与RB数m=3对应的序列长度,序列号ub=1相当于序列组号。将序列数较少的3RB~5RB设定为第一带宽,并将6RB以上的RB设定为第二带宽。然后,在ST105中,使用上式(5)选择与ub/Nb之差最接近于0的序列,并在ST106中,选择与ub/Nb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
生成序列组号=2(组#2)的条件和步骤与组#1的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在ST101中,将作为基准的序列号ub设定为2。序列组号=3~30(组#3~#30)也同样地在ST101中设定的序列号ub的值分别不同。
若以图10所示的组#1为例,则使基准序列长度为Nb=31、基准序列号为ub=1。仅将在第一带宽(3RB~5RB)中的与ub/NB之差最接近于0的一个序列、即RB#4(N=47)中的u=2、RB#5(N=59)中的u=2包含在一个组中。将在第二带宽(6RB~20RB)中的与ub/NB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多个序列、即RB#6(N=71)中的u=2和38、RB#8(N=89)中的u=3、47和48包含在一个组中。
这里,第一带宽和第二带宽决定其边界,以不减少序列组数(=以作为基准的RB能够生成的序列数)。具体而言,将以各个RB能够生成的序列数除以序列组数所得的商为1的RB设定为第一带宽,将商为2以上的RB设定为第二带宽。在图10所示的序列组时,序列组数为30,以RB#5能够生成的序列数为58,所以除以序列组数所得的商为1。另外,以RB#6能够生成的序列数为70,除以序列组数所得的商为2,所以将RB#5与RB#6之间作为边界,将RB#5以下的RB设定为第一带宽,将RB#6以上的RB设定为第二带宽。
这样,在RB数较小的第一带宽中,能够通过仅选择一个序列,维持序列组数。另外,在第一带宽中,使与u/N之差最接近于0的序列包含在一个组中,在第二带宽中,使与u/N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包含在一个组中,并将各个组分配给一个小区,所以能够降低在相邻小区间发生较大的互相关。
接着,说明在分配了根据上述的序列分配方法而生成的序列组的小区中存在的无线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200的结构的方框图。
编码单元201对发往在与基站200相同的小区内存在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300的发送数据和控制信号进行编码,并将编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202。这里,控制信号包含相当于序列组号的基准序列号ub,例如通过广播信道发送到终端300。另外,控制信号包含例如分配给终端300的发送用RB数或序列长度N等表示发送带宽的调度信息,包含该调度信息的控制信号例如通过控制信道发送到终端300。
调制单元202对从编码单元201输出的编码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发送单元203。
RF发送单元203对从调制单元202输出的调制信号进行D/A变换、上变频、放大等的发送处理,并通过天线204发送进行了发送处理的信号。这样,基站200将基准序列号ub和RB数m信令传输给终端300。
RF接收单元205对通过天线204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的接收处理,并将进行了接收处理的信号输出到分离单元206。
分离单元206将从RF接收单元205输出的信号分别分离为参照信号、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并将参照信号输出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207,将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输出到DFT单元215。
DFT单元207对从分离单元206输出的参照信号进行DFT处理,将其从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将变换为频域的参照信号输出到传播路径估计单元208的解映射单元209。
传播路径估计单元208具有解映射单元209、ZC序列设定单元210、除法单元211、IFFT单元212、屏蔽处理单元213、以及DFT单元214,并基于从DFT单元207输出的参照信号进行传播路径估计。
解映射单元209从由DFT单元207输出的频域的参照信号中提取与各个终端300的发送频带对应的ZC序列,并将提取出的各个ZC序列输出到除法单元211。
ZC序列设定单元210基于所输入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基准序列号ub、以及分配给各个终端300的RB数m,计算各个终端300中使用的ZC序列。将计算出的ZC序列输出到除法单元211。另外,在后面叙述ZC序列设定单元210的细节。
除法单元211将从ZC序列设定单元210输出的与各个终端300对应的ZC序列除以从解映射单元209输出的各个终端300中实际使用了的ZC序列,并将除法运算结果输出到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212。
IFFT单元212对从除法单元211输出的除法运算结果进行IFFT处理,并将进行了IFFT处理的信号输出到屏蔽处理单元213。
屏蔽处理单元213通过对从IFFT单元212输出的信号进行屏蔽处理,提取期望的循环移位序列的相关值存在的区间、即检测窗口部分的相关值,并将提取出的相关值输出到DFT单元214。
DFT单元214对从屏蔽处理单元213输出的相关值进行DFT处理,并将进行了DFT处理的相关值输出到频域均衡单元217。这里,从DFT单元214输出的信号表示传播路径的频率响应。
DFT单元215对从分离单元206输出的时域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进行DFT处理,将其从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将变换为频域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输出到解映射单元216。
解映射单元216从由DFT单元215输出的信号中提取与各个终端300的发送频带对应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并将提取出的各个信号输出到频域均衡单元217。
频域均衡单元217使用从传播路径估计单元208的DFT单元214输出的表示传播路径的频率响应的信号,对从解映射单元216输出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进行均衡处理,并将进行了均衡处理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8。
IFFT单元218对从频域均衡单元217输出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进行IFFT处理,并将进行了IFFT处理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19。
解调单元219对从IFFT单元218输出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解码单元220对从解调单元219输出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从而提取接收数据。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ZC序列设定单元210的内部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2中,阈值计算单元221在所输入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RB数m为第一带宽时,使用式(6)计算阈值Xth(m),而在RB数m为第二带宽时,使用式(8)计算阈值Xth(m),并将其输出到序列号计算单元222。
序列号计算单元222基于所输入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RB数m,求可作为参照信号使用的ZC序列的序列长度N,并将其输出到ZC序列生成单元224。另外,序列号计算单元222基于计算出的序列长度N、所输入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基准序列号ub、预先定义的基准序列长度Nb、以及从阈值计算单元221输出的阈值Xth(m),计算可作为参照信号使用的ZC序列的序列号u,并将其输出到参数决定单元223。此时,若是第一带宽,则根据式(5)计算序列号u,而若是第二带宽,则根据式(5)和式(9)计算序列号u。
参数决定单元223从由序列号计算单元222输出的可使用的序列号u中选择一个u,并将其输出到ZC序列生成单元224。例如,参数决定单元223选择与将帧号或时隙号除以可使用的u的数所得的余数、即以可使用的u的数对帧号或时隙号进行了模运算所得的结果对应的u。具体而言,在从序列号计算单元222输出可使用的四个u即u=a、b、c和d时,若以4对帧号或时隙号进行了模运算所得的结果为0,则参数决定单元223选择u=a,若其结果为1,则选择u=b,若其结果为2,则选择u=c,若其结果为3,则选择u=d。由此,能够实现序列跳频。
ZC序列生成单元224利用从参数决定单元223输出的序列号u以及从序列号计算单元222输出的序列长度N,根据式(1)或式(2)生成ZC序列,并将其输出到除法单元211。
接着,说明利用从基站200信令传输来的基准序列号ub以及RB数m,生成用作参照信号的ZC序列的终端300。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300的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图13中,省略终端300的接收系统,仅表示发送系统。
在图13中,ZC序列设定单元210与基站200具有的ZC序列设定单元210同样地,基于从基站200发送的控制信息所包含的基准序列号ub和RB数m、以及预先定义的基准序列长度Nb,计算ZC序列,并将其输出到映射单元301。
映射单元301将从ZC序列设定单元210输出的ZC序列映射到终端300的发送频带,并将映射后的ZC序列输出到IFFT单元302。
IFFT单元302对从映射单元301输出的ZC序列进行IFFT处理,并将进行了IFFT处理的ZC序列输出到RF发送单元303。
RF发送单元303对从IFFT单元302输出的ZC序列进行D/A变换、上变频、放大等的发送处理,并通过天线304发送进行了发送处理的信号。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在第一带宽中,能够通过仅选择一个序列,维持序列组数,并且在第一带宽中,使与u/N之差最接近于0的序列包含在一个序列组中,在第二带宽中,使与u/N之差为0和0.5的序列包含在一个序列组中,并对每个小区分配不同的序列组,由此能够降低在相邻小区间发生较大的互相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序列号计算单元222利用基准序列号ub、基准序列长度Nb和RB数m,计算可使用的序列号u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基站200和终端300将图10所示的序列组保持为表时,序列号计算单元222也可以基于表,求可使用的序列号u。以下,说明利用了该表的序列号u的决定方法。例如,以基准序列长度Nb是固定为前提,对序列长度N、基准序列号ub的两个参数,分别准备了表,并记述了可选择的u。在该例子中,终端300接收由基站200信令传输的序列长度N、基准序列号ub,参照与其对应的表,从所记述的u的可取的值中选择一个值,从而决定应该作为参照信号来使用的ZC序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参数决定单元223基于帧号或时隙号,从可使用的序列号u中选择一个u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参数决定单元223也可以从可使用的序列号u中按照一个预先决定的规则、例如最小或最大的序列号来选择一个u。
另外,不划分第一带宽和第二带宽而在整个带宽中使与u/N之差为0和0.5的序列包含在一个序列组中,并对每个小区分配不同的序列组,从而能够降低在相邻小区间发生较大的互相关。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二带宽中,使用式(8)的阈值选择基准序列的ub/Nb与u/N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但若这样在整个带宽固定阈值,则产生不同序列组间的互相关增大,其他小区干扰增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取u/N为横轴,对该横轴排列6RB以后的各个序列时,与u/N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位于不同的序列组间的边界附近,这样的序列进入相邻的序列组中。尤其是在较大的带宽(RB)中,u/N的间隔较小,存在多个序列,所以影响较大。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在第二带宽中,带宽(RB)越大,选择规定的基准与u/N之差越接近于0和0.5的序列的情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序列分配方法的步骤与实施方式1的图7~图9所示的步骤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其详细的步骤的一部分,所以引用图7~图9说明不同点。
在图9中,在ST106-1中,如下设定两个阈值Xth1(m)和Xth2(m)。作为阈值Xth1(m),在式(5)中,设定能够选择M1个与ub/Nb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的值。例如,如式(10)那样地设定。
Xth1(m)=min(1/(2Nb),M1/(2N))…(10)
作为阈值Xth2(m),在式(9)中,设定能够选择M2个与ub/Nb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的值。例如,如式(11)那样地设定。
Xth2(m)=min(1/(2Nb),M2/(2N))…(11)
在ST106-3中,使用由式(10)求出的Xth1(m),如式(12)那样地选择M1个与ub/Nb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
|u/N-ub/Nb|≤Xth1(m)…(12)
在ST106-5中,使用由式(11)求出的Xth2(m),如式(13)那样地选择M2个与ub/Nb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
‖u/N-ub/Nb|-0.5|≤Xth2(m)…(13)
另外,需要设定M1和M2,以使其在不同的序列组中不重复。具体而言,M1和M2的合计值只要不超过将各个RB中存在的ZC序列数除以序列组数所得的值即可。例如,在RB#6中,作为ZC序列数存在N-1=70序列。在序列组数为30时,70/30≒2.3,所以需要将M1和M2的合计值设定为2以下。
图15表示这样求出的序列组。具体而言,图15所示的序列组是通过下述的条件和步骤获得的序列组。例如,为了生成序列组号=1(组#1),在ST101中,设定Nb=31、ub=1。这里,Nb=31为与RB数m=3对应的序列长度,序列号ub=1相当于序列组号。将序列数较少的3RB~5RB设定为第一带宽,并将6RB以上的RB设定为第二带宽。然后,在ST106-1的步骤中,使用上述的式(10)和式(11),选择与ub/Nb之差接近于0和0.5的序列。在第二带宽中,在RB#6~10中,设定M1=M2=1,在RB#12以上的RB中,设定M1=M2=2。
根据以上的说明,如图16所示,能够在第二带宽中,减少不同的序列组间互相关较大的序列。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在第二带宽中,带宽(RB)越大,选择基准序列的ub/Nb与u/N之差越接近于0和0.5的序列,从而能够减少不同的序列组间互相关较大的序列。
(实施方式3)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说明在第二带宽中,与选择基准序列的ub/Nb和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相比,选择较多的基准序列的ub/Nb与u/N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的情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序列分配方法不同于实施方式2的式(10)和式(11)中使用的M1和M2的设定值。具体而言,使与ub/Nb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的选择数即M1、以及与ub/Nb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的选择数即M2具有式(14)的关系。例如,在图15中,在RB#12以上,设定为M1=3、M2=1。
M1≥M2…(14)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3,通过使更多的互相关最大的与u/N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包含在同一序列组中,从而能够维持序列组数并且降低互相关的最大值。
(实施方式4)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说明在第二带宽中,与选择基准序列的ub/Nb和u/N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相比,选择较多的基准序列的ub/Nb和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的情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序列分配方法不同于实施方式2的式(10)和式(11)中使用的M1和M2的设定值。具体而言,使与ub/Nb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的选择数即M1、以及与ub/Nb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的选择数即M2具有式(15)的关系。例如,在图15中,在RB#12以上,设定为M1=1、M2=3。
M1≤M2…(15)
这里,与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的互相关的最大值小于与u/N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的互相关的最大值,但产生多个相关峰。图17是表示与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间的互相关特性的图。具体而言,表示序列长度N=31且序列号u=4的ZC序列与序列长度N=283且序列号u=178的ZC序列之间的互相关特性。在图17中,横轴利用码元数来表示延迟时间,纵轴表示归一化互相关值(将互相关值除以信号能量所得的值)。如图17所示,可知与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间的互相关特性产生多个较大的相关峰。
在不同终端使用将ZC序列循环移位规定时间而生成的Cyclic-shiftedZC(CS-ZC)序列时,多个互相关峰对多个终端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如式(15)那样地设定阈值,使更多的与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包含在同一序列组中,从而能够降低多个较大的相关峰的发生。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4,通过使更多的互相关最大的与u/N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包含在同一序列组中,从而能够降低受到互相关峰的影响的终端数。
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各个实施方式而实施。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利用频域的ZC序列来生成序列组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时域的ZC序列来生成序列组。但是,时域的ZC序列和频域的ZC序列满足下式(16)所示的关系。
(u×r)mod(N)=N-1…(16)
但是,在式(16)中,N表示ZC序列长度,r表示时域的ZC序列的序列号,u表示频域的ZC序列的序列号。因此,在利用时域的ZC序列来生成序列组时,求与基准序列的u/N之差小于规定的阈值的ZC序列。时域的ZC序列的性质与频域的ZC序列的性质相同,所以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使用ZC序列作为信道估计用参照信号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ZC序列作为CQI估计用参照信号(Sounding RS)、同步信道(Synchronization Channel)、随机接入的前置码信号、CQI信号、或者ACK/NACK信号等。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ZC序列作为从终端发送到基站的参照信号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以同样地适用于使用ZC序列作为从基站发送到移动台的参照信号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ZC序列的例子,但只要是包含了ZC序列的序列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式(17)所示的GCL(GeneralizedChirp-Like,广义线性调频)序列(c(k))。
c(k)=a(k)b(kmodm),k=0,1,…,N-1…(17)
其中,序列长度N满足N=sm2(s和m是整数)或N=tm(t和m是整数),a(k)是式(1)或式(2)所示的ZC序列,b(k)是式(18)表示的DFT序列。
b i ( k ) = W m ik , i , k = 0,1 , . . . , m - 1 . . . ( 18 )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2~4中说明的M1(选择与ub/Nb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的数)和M2(选择与ub/Nb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的数)中的任一方设定为0。
另外,也可以根据RB改变M1和M2的设定值。例如,直到规定的RB为止,也可以设定为M1=M2,使与u/N之差为0和0.5的序列均匀地包含在同一序列组中,在比规定的RB大的RB中,如实施方式3所示,也可以设定为M1≥Mx,使更多的与u/N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包含在同一序列组中。
另外,如图15所示,与u/N之差接近于0.333(=1/3)的序列组的互相关仅次于与u/N之差为0和与u/N之差为0.5的序列组较大。因此,与实施方式2的方法相同,在第二的带宽中,除了与u/N之差为0和与u/N之差为0.5以外,还可以使与u/N之差接近于0.333包含在同一序列组中。但是,此时,需要根据序列组,改变选择与u/N之差为0、与u/N之差为0.5和与u/N之差为0.333的序列的数,以使在多个序列组中不重复一个序列。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典型地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将其一部分或全部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只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他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7年11月30日提交的特愿第2007-311650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在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序列发送方法能够维持序列组数,同时降低不同序列组间的互相关,并能够适用于例如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4)

1.序列发送方法,包括:
序列选择步骤,从包含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以及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的双方的组中,选择Zadoff-Chu序列;以及
序列发送步骤,发送选择出的Zadoff-Chu序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列发送方法,
在所述序列选择步骤中:
在使用第一带宽发送时,从包含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而不包含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的组中,选择Zadoff-Chu序列,而
在使用大于所述第一带宽的第二带宽发送时,从包含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以及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的双方的组中,选择Zadoff-Chu序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列发送方法,
所述组包含的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多于所述组包含的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列发送方法,
所述组包含的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5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少于所述组包含的与基准的Zadoff-Chu序列的(序列号)/(序列长度)之差接近于0的(序列号)/(序列长度)的Zadoff-Chu序列。
CN2008801185864A 2007-11-30 2008-11-28 序列发送方法 Pending CN1018841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1650/07 2007-11-30
JP2007311650 2007-11-30
PCT/JP2008/003528 WO2009069315A1 (ja) 2007-11-30 2008-11-28 系列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4185A true CN101884185A (zh) 2010-11-10

Family

ID=40678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85864A Pending CN101884185A (zh) 2007-11-30 2008-11-28 序列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79591B2 (zh)
EP (1) EP2216925B1 (zh)
JP (1) JP5253415B2 (zh)
CN (1) CN101884185A (zh)
WO (1) WO20090693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498249T1 (de) * 2007-03-07 2011-02-15 Huawei Tech Co Ltd Sequenzverteilung, verarbeitungsverfahren sowie entsprechende vorrichtung in einem kommunikationssystem
US8441991B2 (en) * 2007-09-03 2013-05-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quence hopping in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407489B2 (en) 2013-01-24 2016-08-02 Blackberry Limited Cell identity design for LTE-advanced
EP3539268A1 (en) * 2016-11-11 2019-09-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with zadoff-chu sequences
US11005622B2 (en) * 2017-12-28 2021-05-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design for new radio systems
US20200146017A1 (en) * 2018-11-02 2020-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9951B (zh) * 2006-04-27 2013-10-30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分配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JP2007311650A (ja) 2006-05-19 2007-11-29 Fuji Electric Systems Co Ltd 塗布拡散法を用い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ダイオード構造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Sequence Grouping Method for UL RS", 《3GPP》 *
HUAWEI: "Sequence Grouping Rule for UL DM RS", 《3GPP》 *
PANASONIC: "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uplink RS hopping and grouping", 《3GPP》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069315A1 (ja) 2011-04-07
WO2009069315A1 (ja) 2009-06-04
US20100265814A1 (en) 2010-10-21
US8379591B2 (en) 2013-02-19
EP2216925B1 (en) 2014-07-02
EP2216925A4 (en) 2011-10-19
JP5253415B2 (ja) 2013-07-31
EP2216925A1 (en) 201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9992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quence distributing and sequence process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743709A (zh) 序列分配方法、发送方法以及无线移动台装置
EP2549668B1 (en)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454720B2 (en)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US8243837B2 (en) Sequence alloca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mobile station device
US9236900B2 (en)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US8681717B2 (en) Frequency hopping scheme for OFDMA system
CN101682448A (zh)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1517945A (zh) 序列分配方法和序列分配装置
CN101569231A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基站以及随机访问信道发送方法
CN101406099B (zh) 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8958462B2 (en) Zero correlation zone sequence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84185A (zh) 序列发送方法
US20100272022A1 (en) Sequence hopping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JP2001094466A5 (ja) 無相互相関領域を有する符号系列セットを用いたcdma通信方式、及び送信機
EP3782414B1 (en) A network access node and a client device for generating and using randoms access sequences
US10862627B2 (en) Non-orthogonal 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282439B (zh)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