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7881B -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7881B
CN101877881B CN200910083115.0A CN200910083115A CN101877881B CN 101877881 B CN101877881 B CN 101877881B CN 200910083115 A CN200910083115 A CN 200910083115A CN 101877881 B CN101877881 B CN 101877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frame
sub
via node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831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7881A (zh
Inventor
张文健
潘学明
沈祖康
王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09100831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78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77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7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7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7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中继节点和基站:中继节点用于确定回程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子帧配置;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n=m+k,k>0)上根据所述的上行传输命令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以及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本发明可以实现基站与RN通信的安全、可靠性。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通信系统中,定义了基站(eNB)与用户设备(UE)的上行HARQ的定时关系,即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Share Channel)的定时关系,以及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与被调度的PUSCH的定时关系。
PHICH信道用来传输PUSCH信道对应的确认/否认(ACK/NACK)反馈信息,PUSCH信道用来发送上行数据包。
如果在上行子帧#n内调度PUSCH传输,UE将在子帧#n+kPHICH内确定PHICH,其中#n表示频分双工FDD模式或时分双工TDD模式的上、下行子帧配置中的子帧号码,kPHICH表示PHICH与PUSCH对应定时关系的子帧延时。FDD模式下,kPHICH=4,TDD模式下,kPHICH的值与上下行配置有关,如表1所示,表1给出了用于TDD配置0-6的kPHICH值。
表1
Figure G2009100831150D00011
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PDCCH信道对应的子帧和PHICH信道对应在同一个子帧,被调度的PUSCH和重传或再初传的PUSCH也在相同的子帧位置,如果在子帧#n内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与PHICH在同一个子帧位置的PDCCH),则发送PUSCH的子帧为#n+k,k表示PDCCH与PUSCH对应定时关系的子帧延时。FDD模式下,k=4,TDD模式下,k值与上下行配置有关,如表2所示,表2给出了用于TDD配置0-6的k值。
表2
Figure G2009100831150D00021
目前,中继节点(Relay Node,RN)的引入使得基于中继器(Relay)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链路有三条:基站-宏用户设备(eNB-macro UE)的直射链路(direct link);基站-中继节点(eNB-RN)的回程链路(backhaullink);以及中继节点-中继用户设备(RN-relay UE)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考虑到无线通信的信号干扰限制,因此三条链路需要使用正交的无线资源。由于中继节点的收发信机是TDD工作模式,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在TDD帧结构中是占用不同的时隙的,但是直射链路和回程链路是可以同时共存的,只要其时频资源正交即可。
然而,目前的长期演进(Long Time Evolution,LTE)规范中仅定义了关于eNB到UE的直射链路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即上述TDD模式和FDD模式的HARQ定时关系设置。因此,需要提出关于eNB到RN回程链路的无线通信方式,以保证基于Relay的移动通信系统在回程链路上的上、下行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中继节点与基站可靠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中继节点确定用于基站-中继节点之间的回程链路传输的上行和下行子帧位置;b)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以及c)中继节点根据所述上行传输命令,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n=m+k,k>0)上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s(s=m-v,v>0)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其中v表示子帧个数;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本发明再一步的实施例,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步骤a包括: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步骤a包括: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k-1等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以及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k-1长度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k-1长度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以及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n=m+k,k>0)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s=m-v,v>0)上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本发明再一步的实施例,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接收的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基站向中继接点发送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和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k-1为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以及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k-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以及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中继节点和基站。所述中继节点,用于确定回程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子帧配置;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n=m+k,k>0)上根据所述的上行传输命令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所述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以及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中继节点进一步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s=m-v,v>0)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上行和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中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以及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以及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节点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回程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子帧配置;接收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n=m+k,k>3)上根据所述的上行传输命令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s=m-v,v>3)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本发明再一步的实施例,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n=m+k,k>3)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s=m-v,v>3)上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本发明再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的ACK/NACK反馈为NACK;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接收的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本发明针对基站-中继节点之间回程链路,确定了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发送子帧位置和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子帧位置,从而确定了回程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解决了回程链路的上、下行数据传输和/或调度的问题。本发明可以实现基站与中继节点进行上、下行数据传输和/或调度,因此在接收出现错误时可实现数据的重传,保证通信系统的可靠和安全性。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图2和图3为FDD模式下本发明回程链路帧结构中上、下行子帧位置确定示例的示意图;
图4和图5为TDD模式下本发明回程链路帧结构中上、下行子帧位置确定示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6和图7为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现在参考图1,该图显示了本发明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eNB)10和中继节点(RN)20。
RN 20包括确定单元(图中未显示)、接收单元24和第一发送单元22,其中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回程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子帧配置,接收单元24在回程链路配置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eNB 10的上行传输命令,第一发送单元22在回程链路配置的一个上行子帧n(n=m+k,k>0)上根据对应的上行传输命令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
确定单元根据RN 20接收的基站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例如,eNB 10发送的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其中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因此,RN 20根据为上行调度信息的命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 Channel)发送上行数据包。
当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时,RN 20进一步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s=m-v,v>0)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其中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从而确定回程链路帧结构中发送所述上行数据的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用来传输PUSCH对应的确认/否认(ACK/NACK)反馈信息。
当eNB 10发送的ACK/NACK反馈为NACK时,RN 20的第二发送单元26则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根据上述确定位置的上行子帧n和s,RN 20可以向eNB 10对应发送上行数据和/或被调度(重传)数据,并通过上述确定位置的下行子帧m接收eNB 10对应发送的上行数据反馈和/或上行数据调度信息。
eNB 10包括发送单元16和第一接收单元12,其中发送单元16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第一接收单元12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
eNB 10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14,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上接收RN 20的第二发送单元26的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这时,eNB 10发送的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并且,在ACK/NACK反馈为NACK时,第二接收单元14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接收的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eNB 10通过上述确定位置的上行子帧接收RN 20对应发送的上行数据和/或被调度数据,和通过上述确定位置的下行子帧向RN 20对应发送上行数据反馈和/或被调度数据对应的调度信息。
下面,对上述RN到基站的回程(backhaul)链路帧结构说明如下。
其中对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可以从现有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确定单元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eNB10到RN 20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的下行子帧配置为用于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当然,除选择用作回程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之外的子帧,TDD模式帧结构中剩余的其他子帧仍保留其原有上、下行子帧配置关系,即用于中继节点到中继用户设备(RN-relay UE)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的原有子帧配置。具体的回程链路上、下子帧配置可以参考图4和图5的实施例。
对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可以从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从所述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预定数量的子帧配置为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这里,FDD模式帧结构中剩余的其他子帧仍保留其原有上、下行子帧配置关系。具体的回程链路上、下子帧配置可以参考图2和图3的实施例。
下面,将分别结合FDD模式和TDD模式下的回程链路上、下子帧配置,对本发明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发送上行数据和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以及用于发送上行数据反馈和发送调度信息的下行子帧的位置确定给出详细说明。
首先,参考图2和图3,图2和图3为FDD模式下本发明回程链路帧结构中上、下子帧位置确定示例的示意图。其中,图2显示了FDD模式下回程链路对称时本发明确定的上、下子帧位置,即回程链路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示意图;图3显示了FDD模式下回程链路非对称时本发明确定的上、下行子帧位置,即回程链路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示意图。
优选地,本发明确定的backhaul链路下行子帧可以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例如FDD帧结构中的子帧#0、#4、#5和#9。
对于FDD模式的回程链路对称设计,即上行回程链路子帧数等于下行回程链路子帧数。可以参考图2,其中图中利用“↓”代表RN 20用于backhaul下行传输的子帧,表示RN从eNB接收;“↑”代表RN用于backhaul上行传输的子帧,表示RN向eNB发送。
如果一个上行子帧为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上行数据的PUSCH信道的对应子帧,则根据该位置RN 20的第一确定单元24可以确定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eNB 10中发送该上行数据对应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不小于3ms(对应3个子帧长度延时)的下行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即PHICH发送位置。
如果延时3ms的位置为backhaul下行子帧,则第一确定单元24优选确定该对应位置的下行子帧为发送上行数据反馈ACK/NACK的子帧;如果延时3ms的位置非backhaul下行子帧,则第一确定单元24确定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下行backhaul子帧为PHICH位置,所述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应的PHICH位置依次向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依次向后是指,按照子帧时间增加的方向推移,例如从子帧#4向#5移动是向后;反之为向前。
由于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位置(PUSCH位置)与发送被调度数据/重传或再初传数据的上行子帧位置(被调度PUSCH位置/重传或再初传PUSCH位置)在相同子帧位置上,因此第一确定单元24可以确定回程链路帧结构中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位置。
这里,eNB 10发送调度信息的子帧与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在相同位置,并且RN 20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例如PDCCH位置)与发送被调度数据的子帧(被调度PUSCH位置)在相同位置。在确定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PHICH位置后,根据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位置(PUSCH位置)以及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PHICH发送位置),所述RN 20的第二确定单元28可以确定回程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与被调度数据对应的调度信息的下行子帧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确定单元28可以确定相对于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子帧(PDCCH位置)延时为3ms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3ms的位置不是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被调度的PUSCH位置,该上行调度信息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调度信息子帧(对应于PHICH位置)对应的发送被调度数据的PUSCH依次向后。
如图2所示,子帧#0和#1为backhaul上行子帧,通过PUSCH信道发送上行数据包。根据R8规范的定时,PHICH位置应分别为子帧#4和#5,根据优选方案,FDD模式backhaul链路帧结构的子帧#4和#5不能配置为下行backhaul子帧,因此对于帧结构设计时将子帧#6和#7配置为下行子帧,第一确定单元24可以确定,对于子帧#0和#1的PHICH位置,即上行数据反馈位置分别在子帧#6和#7。在下一个无线帧内重复上一个无线帧的配置,Enb 10通过子帧#6和#7发送上行调度信息,根据R8规范,子帧#0和#1分别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此外,对应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0和#1,子帧#6和#7按照先到先反馈的原则进行反馈。
对于FDD模式的回程链路非对称设计,即上行回程链路子帧数不等于下行回程链路子帧数,为了最小地影响RN到用户设备的接入链路的HARQ定时,可以设置回程链路下行子帧数大于上行子帧数,如图3实施例所示。
如果一个上行子帧为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上行数据的PUSCH信道的对应子帧,则根据该位置RN 20的确定单元可以确定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eNB 10中发送该上行数据对应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不小于3ms(对应3个子帧长度延时)的下行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即PHICH发送位置。
如果延时3ms的位置为backhaul下行子帧,则确定单元优选确定该对应位置的下行子帧为发送上行数据反馈ACK/NACK的子帧;如果延时3ms的位置非backhaul下行子帧,为了保证PHICH子帧(上行调度子帧)与重传或再初传(被调度的)PUSCH的延时最小,则下一个无线帧内该子帧位置向前延时不小于3ms的下行backhaul子帧为PHICH位置,所述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于的PHICH位置依次向后。换言之,根据对应上、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最小来确定与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对应的所述发送调度信息的下行子帧。当然,该最小延时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在确定PHICH位置即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子帧后,优选确定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3ms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3ms的位置非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被调度的PUSCH位置,所述PHICH子帧(或上行调度子帧)之后的其他PHICH位置对应的被调度的PUSCH依次向后。
如图3所示,子帧#1和#2为上行backhaul子帧,第子帧#6、#7和#8为下行backhaul子帧,如果子帧#1和#2发送PUSCH,根据R8规范,则第一确定单元22可以确定子帧#5和#6为对于子帧#1、#2的上行数据反馈位置,即PHICH位置。但子帧#5的位置不是下行backhaul子帧,因此确定PHICH在子帧#6、#7和#8。为了上行调度子帧与被调度PUSCH的延时最小,根据第二个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1和#2,第二确定单元28分别确定#7为对于子帧#1的发送调度信息位置,子帧#8为子帧#2的发送调度信息位置。
图4和图5为TDD帧结构模式下本发明回程链路帧结构中上、下子帧位置确定示例的示意图。其中,图4显示了TDD模式下回程链路对称时本发明确定的上、下子帧位置,即回程链路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示意图;图5显示了TDD模式下回程链路非对称时本发明确定的上、下行子帧位置,即回程链路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示意图。
优选地,本发明确定的backhaul链路下行子帧可以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例如TDD帧结构中的子帧#0、#1、#5和#6。
对于TDD模式的回程链路对称设计,即上行回程链路子帧数等于下行回程链路子帧数。可以参考图4,其中图中利用M和“↓”代表RN 20用于backhaul下行传输的子帧,优选为MB SFN子帧,表示RN从eNB接收;U和“↑”代表RN用于backhaul上行传输的子帧,表示RN向eNB发送。
如果一个上行子帧为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上行数据的PUSCH信道的对应子帧,则根据该位置RN 20的确定单元可以确定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eNB 10中发送该上行数据对应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不小于3ms(对应3个子帧长度延时)的下行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即PHICH发送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子帧延时可以满足R8规范,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k-1)ms,其中k值如表1所示。优选地,确定相对于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延时满足R8规范的下行backhaul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当然,如表1所示,对于TDD模式的不同配置k也不同。
如果延时(k-1)ms的位置或者不小于3ms的位置对应非backhaul下行子帧,则确定延时不小于3ms或者满足R8规范的(k-1)ms的第一个下行backhaul子帧为PHICH位置,所述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应的PHICH位置依次向后。
这里,eNB 10发送上行数据调度信息的子帧与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在相同位置,并且RN 20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例如PDCCH位置)为n,发送被调度重传数据的子帧(被调度PUSCH位置)为s。在确定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PHICH位置后,根据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位置(PUSCH位置)以及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PHICH发送位置),所述RN 20可以确定回程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与被调度数据对应的调度信息的下行子帧位置m。
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位置与发送调度信息子帧位置相同。根据发送调度信息子帧的位置,可以确定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不小于3ms,或者不小于(k-1)ms(k值如表2所示)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k-1)ms的位置非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确定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所述PHICH子帧(或上行调度子帧)之后的其他PHICH位置对应的被调度的PUSCH依次向后。根据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与发送调度信息的子帧位置相同,以及发送调度信息的下行子帧与对应的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之间具有不小于(k-1)个或者3个子帧长度的延时,来确定回程链路帧结构中发送调度信息的下行子帧位置。
图4的实施例给出了TDD模式配置1用于backhaul子帧对称时的帧结构,子帧#3和子帧#8为上行backhaul子帧,子帧#4和#9为下行backhaul子帧。对于确定子帧#3发送上行数据包PUSCH,根据R8规范的定时关系,其对应的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PHICH为子帧#9,子帧#9调度的上行子帧为子帧#3;对于子帧#8发送上行数据包PUSCH,根据R8规范的定时关系,其对应的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PHICH为子帧#4,子帧#4调度的上行子帧为子帧#8;上述帧结构的上、下行子帧之间满足R8规范的延时要求,上述HARQ定时能够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
对于TDD模式的非对称设计,即backhaul链路上的下行子帧数不等于上行子帧数,为了最小地影响接入链路的HARQ定时,TDD配置的帧结构中下行子帧数多于上行子帧数(配置6除外)。
如果一个上行子帧n发送上行数据(PUSCH位置),则根据该位置可以确定发送该上行数据的反馈的下行子帧,即在相对于该上行子帧延时为(k-1)ms(k值如表1所示)的下行子帧位置(PHICH位置)。如果延时为(k-1)ms处不是下行backhaul子帧,为了保证上行调度子帧(和PHICH子帧相同位置的PDCCH位置)与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和PUSCH子帧相同的位置)延时最小,即从下一个无线帧中对应PUSCH位置的上行子帧s,与当前无线帧中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m之间延时中,选择对应最小延时的下行子帧作为发送反馈信息的下行子帧。例如,假设有j个backhaul上行子帧,l个backhaul下行子帧,l>j,当前需确定被调度数据的子帧为上行子帧的第i个子帧,则下行子帧中的第(l-j-i+1)个子帧为与该子帧对应的发送调度信息的子帧位置,所述当前确定的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于的该发送调度信息的子帧位置依次向后。
在确定PHICH位置即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子帧后,如果该PHICH子帧在R8规范中没有上行调度关系,则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backhaul子帧为被调度PUSCH位置;如果在R8规范中存在上行调度关系,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k-1)ms(k值如表2所示)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k-1)ms的位置非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被调度的PUSCH位置,所述PHICH子帧(或上行调度子帧)之后的其他PHICH位置对应的被调度的PUSCH依次向后。
如图5所示,给出了TDD模式配置3用于backhaul子帧非对称时的帧结构,其中子帧#3为上行backhaul子帧,子帧#7和#8为下行backhaul子帧。根据R8规范,子帧#3对应的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PHICH在子帧#9,但子帧#9不是下行backhaul子帧,因此PHICH的位置存在子帧#7或#8,为了让PHICH与重传或再初传等调度的PUSCH延时最小,子帧#8为发送调度信息的位置;如果在子帧#8发送上行调度,按照R8规范,其调度的上行子帧在子帧#2,但子帧#2不是上行backhaul子帧,因此在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的前提下,配置上行子帧#3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
上行HARQ定时关系设计包含但并不限于上述所有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6,该图为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如图所示,首先中继节点确定用于基站-中继节点之间的回程链路传输的上行和下行子帧位置(步骤102);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步骤104);以及中继节点根据所述上行传输命令,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上发送上行数据(步骤106),其中n=m+k,k>0,表示子帧个数。
在步骤102中,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以及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或者,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上行和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下面,对本发明作出详细说明。
首先,对RN到基站的回程(backhaul)链路帧结构说明如下。
对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可以从现有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eNB到RN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的下行子帧配置为用于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当然,除选择用作回程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之外的子帧,TDD模式帧结构中剩余的其他子帧仍保留其原有上、下行子帧配置关系,即用于中继节点到中继用户设备(RN-relay UE)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的原有子帧配置。具体的回程链路上、下子帧配置可以参考图4和图5的实施例。
对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可以从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从所述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预定数量的子帧配置为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这里,FDD模式帧结构中剩余的其他子帧仍保留其原有上、下行子帧配置关系。具体的回程链路上、下子帧配置可以参考图2和图3的实施例。
另外,中继节点还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s(s=m-v,v>0)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其中v表示子帧个数。这时,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下面,将分别结合FDD模式和TDD模式下的回程链路上、下子帧配置,对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中用于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n、子帧s和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的位置确定给出详细说明。
优选地,本发明确定的backhaul链路下行子帧可以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例如FDD帧结构中的子帧#0、#4、#5和#9。
对于FDD模式的回程链路对称设计,即上行回程链路子帧数等于下行回程链路子帧数。如果一个上行子帧n为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上行数据的PUSCH信道的对应子帧,则根据该位置RN可以确定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eNB中发送该上行数据对应反馈的下行子帧m位置,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不小于3ms(对应3个子帧长度延时)的下行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即PHICH发送位置。
如果延时3ms的位置为backhaul下行子帧,则优选确定该对应位置的下行子帧为发送上行数据反馈ACK/NACK的子帧;如果延时3ms的位置非backhaul下行子帧,则确定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下行backhaul子帧为PHICH位置,所述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应的PHICH位置依次向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依次向后是指,按照子帧时间增加的方向推移,例如从子帧#4向#5移动是向后;反之为向前。
这里,发送的上行传输命令包括对上行子帧n上传的数据进行调度的信息,或者在基站接收上行子帧n上传的数据后对中继节点的反馈信息。如果接收成功,则在下行子帧m上发出ACK的反馈,在接收出现错误时,则发出NACK的反馈信息,以要求中继节点进行重新上传数据。
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子帧与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在相同位置,。在确定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PHICH位置后,根据该下行子帧位置(PHICH发送位置),RN可以确定回程链路帧结构中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确定相对于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子帧(PDCCH位置)延时为3ms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3ms的位置不是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被调度的PUSCH位置,该上行调度信息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调度信息子帧(对应于PHICH位置)对应的发送被调度数据的PUSCH依次向后。
对于FDD模式的回程链路非对称设计,即上行回程链路子帧数不等于下行回程链路子帧数,为了最小地影响RN到用户设备的接入链路的HARQ定时,可以设置回程链路下行子帧数大于上行子帧数,如图3实施例所示。
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如果一个上行子帧为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上行数据的PUSCH信道的对应子帧,则根据该位置RN可以确定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eNB中发送该上行数据对应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不小于3ms(对应3个子帧长度延时)的下行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即PHICH发送位置。
如果延时3ms的位置为backhaul下行子帧,则优选确定该对应位置的下行子帧为发送上行数据反馈ACK/NACK的子帧;如果延时3ms的位置非backhaul下行子帧,为了保证PHICH子帧(上行调度子帧)与重传或再初传(被调度的)PUSCH的延时最小,则下一个无线帧内该子帧位置向前延时不小于3ms的下行backhaul子帧为PHICH位置,所述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于的PHICH位置依次向后。换言之,根据对应上、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最小来确定与发送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对应的所述发送调度信息的下行子帧。当然,该最小延时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在确定PHICH位置即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子帧后,优选确定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3ms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3ms的位置非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被调度的PUSCH位置,所述PHICH子帧(或上行调度子帧)之后的其他PHICH位置对应的被调度的PUSCH依次向后。
对于TDD帧结构模式,优选地本发明确定的backhaul链路下行子帧可以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例如TDD帧结构中的子帧#0、#1、#5和#6。
对于TDD模式的回程链路对称设计,即上行回程链路子帧数等于下行回程链路子帧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如果一个上行子帧为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发送上行数据的PUSCH信道的对应子帧,则根据该位置RN可以确定backhaul链路帧结构中,eNB中发送该上行数据对应反馈的下行子帧位置,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不小于3ms(对应3个子帧长度延时)的下行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即PHICH发送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子帧延时可以满足R8规范,即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k-1)ms,其中k值如表1所示。优选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k-1长度与LTE技术规范相同。这里的LTE技术规范为3GPP TS 26.213,对应R8规范。确定相对于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延时满足R8规范的下行backhaul子帧为对应的ACK/NACK反馈发送位置。当然,如表1所示,对于TDD模式的不同配置k也不同。
如果延时(k-1)ms的位置或者不小于3ms的位置对应非backhaul下行子帧,则确定延时不小于3ms或者满足R8规范的(k-1)ms的第一个下行backhaul子帧为PHICH位置,所述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应的PHICH位置依次向后。
这里,eNB发送调度信息的子帧与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在相同位置。
在确定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位置,即PHICH发送位置后,可以确定发送调度信息子帧位置,根据发送调度信息子帧的位置,可以确定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不小于3ms,或者不小于(k-1)ms(k值如表2所示)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k-1)ms的位置非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确定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所述PHICH子帧(或上行调度子帧)之后的其他PHICH位置对应的被调度的PUSCH依次向后。对于TDD模式的非对称设计,即backhaul链路上的下行子帧数不等于上行子帧数,为了最小地影响接入链路的HARQ定时,TDD配置的帧结构中下行子帧数多于上行子帧数(配置6除外)。
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如果一个上行子帧发送上行数据(PUSCH位置),则根据该位置可以确定发送该上行数据的反馈的下行子帧,即在相对于该上行子帧延时为(k-1)ms(k值如表1所示)的下行子帧位置(PHICH位置)。如果延时为(k-1)ms处不是下行backhaul子帧,为了保证上行调度子帧(和PHICH子帧相同位置的PDCCH位置)与被调度数据的上行子帧(和PUSCH子帧相同的位置)延时最小,即从下一个无线帧中对应PUSCH位置的上行子帧,与当前无线帧中发送上行数据反馈的子帧之间延时中,选择对应最小延时的下行子帧作为发送反馈信息的下行子帧。例如,假设有m个backhaul上行子帧,n个backhaul下行子帧,n>m,当前需确定被调度数据的子帧为上行子帧的第i个子帧,则下行子帧中的第(n-m-i+1)个子帧为与该子帧对应的发送调度信息的子帧位置,所述当前确定的上行子帧之后的其他上行子帧对于的该发送调度信息的子帧位置依次向后。
在确定PHICH位置即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子帧后,如果该PHICH子帧在R8规范中没有上行调度关系,则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backhaul子帧为被调度PUSCH位置;如果在R8规范中存在上行调度关系,相对于该子帧延时为(k-1)ms(k值如表2所示)的上行子帧为被调度的PUSCH位置;如果延时(k-1)ms的位置非backhaul上行子帧,则延时不小于3ms的第一个上行子帧被调度的PUSCH位置,所述PHICH子帧(或上行调度子帧)之后的其他PHICH位置对应的被调度的PUSCH依次向后。
图7给出了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在基站端,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步骤202);并且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n=m+k,k>0)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步骤204),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并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另外,基站还可以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s=m-v,v>0)上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这时,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ACK/NACK反馈在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当ACK/NACK反馈为NACK时,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接收的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通过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回程链路上行和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中继节点根据所述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子帧m。、s和n所在的回程链路子帧位置。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时,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为3个子帧长度。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时,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并且,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同样,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时,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并且,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k-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上文中提到的LTE技术规范均为3GPP TS 26.213,对应R8规范。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时,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并且,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优选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本发明针对基站-中继节点之间回程链路,确定了上行数据发送子帧位置、上行数据反馈发送子帧位置、调度信息发送子帧位置以及被调度数据发送子帧位置,从而解决了一些无法采用现有R8规范的定时关系进行上、下行数据传输和/或调度的问题。本发明可以实现基站与中继节点通过该定时关系进行上、下行数据传输和/或调度,因此在接收出现错误时可实现数据的重传,从而保证通信系统的可靠和安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53)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中继节点确定用于基站-中继节点之间的回程链路传输的上行和下行子帧位置;
b)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其中,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以及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以及
c)中继节点根据所述上行传输命令,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上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n=m+k,k>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s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其中v表示子帧个数,s=m-v,v>0;
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
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
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包括:
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包括:
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k-1等于3个子帧长度。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以及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k-1长度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长度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以及中继节点接收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18.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其中,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以及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n=m+k,k>0。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站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上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s=m-v,v>0;
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
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
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接收的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站向中继接点发送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和
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为3个子帧长度。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27.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以及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3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3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s与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与LTE技术规范相同。
3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以及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传输命令的下行子帧m与所述基站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3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中继节点和基站: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确定回程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子帧配置;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上根据所述的上行传输命令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n=m+k,k>0,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以及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所述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以及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进一步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s=m-v,v>0;
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
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
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确定回程链路上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回程链路上行和下行子帧的配置信息。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中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41.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42.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43.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频分双工F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以及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44.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45.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等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46.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上行子帧s与所述下行子帧m之间的延时v-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4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时分双工TDD工作模式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小于下行子帧数目;
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k-1不小于3个子帧长度;
以及所述下行子帧m与所述上行子帧n之间的延时最小。
48.一种中继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回程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子帧配置;
接收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下行子帧m上接收基站的上行传输命令,其中,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以及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一个上行子帧n上根据所述的上行传输命令发送上行数据,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n=m+k,k>3。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上发送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s=m-v,v>3;
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
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CK/NACK反馈为NACK;
中继节点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5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m上给中继节点发送上行传输命令,其中,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上行调度信息,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传输,以及所述上行调度信息包括中继节点上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频域资源分配;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接收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传输,其中k表示子帧个数,n=m+k,k>3。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s上接收中继节点发送的至少一个上行数据包T,v表示子帧个数,s=m-v,v>3;
所述上行传输命令为ACK/NACK反馈;
所述ACK/NACK反馈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中传输。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ACK/NACK反馈为NACK;
基站在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n上所接收的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为所述数据包T的重传。
CN200910083115.0A 2009-04-30 2009-04-30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Active CN1018778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3115.0A CN101877881B (zh) 2009-04-30 2009-04-30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3115.0A CN101877881B (zh) 2009-04-30 2009-04-30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7881A CN101877881A (zh) 2010-11-03
CN101877881B true CN101877881B (zh) 2014-04-02

Family

ID=43020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83115.0A Active CN101877881B (zh) 2009-04-30 2009-04-30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78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8904B (zh) * 2010-11-05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回程子帧配置指示方法及系统
CN102843771B (zh) * 2011-06-20 2015-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系统中传输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407302B2 (en) * 2012-12-03 2016-08-02 Intel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method for requesting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CN104868978B (zh) * 2014-02-26 2018-12-21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和用户终端下行子帧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7306171A (zh) * 2016-04-19 2017-1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EP3506543B1 (en) 2016-08-24 2021-12-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scch and pssch by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9334A (zh) * 2005-09-09 2007-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中继处理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9334A (zh) * 2005-09-09 2007-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中继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7881A (zh) 201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29823B1 (ko) 비-지상 통신들을 위한 시스템
CN101621849B (zh) 一种下行数据接收状态的反馈方法
CN101925118B (zh) 一种避免接口传输冲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888661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4104486A (zh) 一种支持多子帧调度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1772073A (zh) 基于时分双工系统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1790195B (zh) 一种多子帧联合调度数据传输方法
CN102548011B (zh) 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3416011A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灵活时分双工方法及装置
CN103368706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615951B (zh) 上行授权信令的发送定时方法和装置
CN106685581A (z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1931960B (zh) 一种避免上行传输冲突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2859911A (zh) 使用多服务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01877881B (zh) 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KR20100063600A (ko) 중계국을 위한 harq 수행방법
CN102437904B (zh)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及其中继链路的下行反馈方法
CN102710399B (zh) 一种lte中自动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US11711175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ontrolling timing of feedback transmissions
CN109586857B (zh) 一种harq反馈方法、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1902820B (zh) 一种发送上行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2474391B (zh) 在无线中继网络中用于控制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CN104427550A (zh) 业务流量自适应系统中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2420682B (zh) 中继链路下行反馈信息传输时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5577333B (zh) 一种确定中继链路harq时序关系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ST OF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GO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4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83 NO. 29,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O: 100191 NO.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406

Address after: 100191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40,

Applicant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083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29,

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0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