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9240A -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 Google Patents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9240A
CN101859240A CN200910127883A CN200910127883A CN101859240A CN 101859240 A CN101859240 A CN 101859240A CN 200910127883 A CN200910127883 A CN 200910127883A CN 200910127883 A CN200910127883 A CN 200910127883A CN 101859240 A CN101859240 A CN 1018592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uting
mix
logic
carry
opera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7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中
徐菊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27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592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59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92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计算机领域。依据“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进行总体设计一种新型计算机。本发明将输入进行加减的普通Q进制数,转换成混数进制数。然后,对混数进制数进行混数进制求和。从最低位开始顺序串行或各位同时“按位加”,“按位和”数存入下一运算层;同时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经过如此反复运算,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不产生进位为止。则最后输出结果,即为所求混数进制加法和数。这种总体设计能够简化计算机的结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Description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计算机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算器
背景技术
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所谓数字工程包括数控机床、数字化设备和数字系统工程等等。本发明中“数字工程”是专指“数字计算系统工程”。它不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算题、或定理证明、或几何问题、或某种数学思想,而是解决四则运算法则等计算系统本身的数字工程实现技术方案。它与具体的计算工具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计算”有好多种,除“近似计算”、“模拟计算”及“无工具计算”(心算、指算、口算等,包括相应的口诀、速算、估算)外,则为“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人类历史上,“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包括三类:笔算;筹算及珠算;机械算及电算。现代仅剩下数字笔算、珠算、电算。与此相应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也就有且仅有三类:数字计算机(包括各种处理器);算盘;采用笔和纸进行笔算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简称为“笔算工程”。
所谓“数字工程方法”,就是数字工程总体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它规定“数字工程”总体设计应遵循的设计规则。它是一项新的数字工程进行总体设计时,所必须的总体设计方法。①它规定相应数字工程中,运载“数字”的工程元器件、部件、设备等的规则;②它规定相应的数字输入、数字输出、数字运载、数字存储等的规则;③以及相应的数字传输、数字转换、数字处理等的规则;④以及相应的数据采集、数据控制、数据流程等的规则。在实施该“数字工程方法”的“数字工程”总体设计中,表示“数字”、“数字传输”、“数字转换”、“数字处理”等,及“数据控制”、“数据流程”等的全过程,都是在此具体的数字工程中进行的。因此,以相应的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相应数字工程总体设计后,即可获得该数字工程技术方案。这种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11
与数字计算系统工程紧密结合的方法,称为“数字工程方法”。
总之,“数字工程方法”就是在“数字工程”总体设计中,数字化的工程方法。
当前数字工程方法中的四则运算,以“笔算工程”为例,就是“普通Q进制”(简称为“普Q进制”)的四则运算。当Q=10时,即“普通十进制”(简称为“普十进制”)的四则运算。
首先是加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运算速度慢;在减法中,未能充分利用负数的作用,而且,不能“连减”。尤其在加减联合运算中,不能一步到位;在乘法中,加法的缺点更加扩大严重;在除法中,上述缺点依旧。总之,在最小的数体——有理数体中,四则运算情况并不满意。
在笔算数字工程中,对运算的解剖,表明存在一些隐含的操作程序,以至产生“隐患”。以“二数相加”为例,算式如式一123456+345678=469134。[文中凡未标明数制的数,均指普十进制数。下同。]其中,十位上的和数3,解剖一下。其微程序操作是:①个位上来的进位;②十位上5、7二数字与低位进位相加,即(5+7+1)。取其和的个位;③上列(5+7+1)和的进位送到高位。其余各位,情况类似。又如例二,设三数求和,算式如式二78+297+259=634。上述情况更为加重。
显然,存在下列缺点:①进位标示困难。若用小数字表明,则易混淆且字面积受限。特别是表456789时就更烦人;若以“.”符写在数字间,则易与小数点混淆且表示456789也不便;若以手指数数,则速度慢且不方便;若心算,则费脑力且易错。总之,比较讨厌,易出错。②一般二数相加时,每一位上要有三个数相加求和。于是,需三重运算。三及三以上个数相加求和时,则更不方便。③验算困难。一般采用重做一遍,费时费力。
减法比加法麻烦。而且不能在同一竖式中“连减”,必须断开。特别在加减联合运算时,不能一步到位。乘除法中,这类情况更为严重。而且,加减乘除运算格式不统一,除法时还另起炉灶。
另一方面,在计算机数字工程中,一般采用“普通二进制数字工程方法”。于是,现有计算机数字工程技术只有“普通二进制结构”,没有“混数进制结构”。因此,现有计算机无法实现“多重运算”及“三维运算”。同时,现有计算机无法运用“对冲”及“划Q”技术(见下述)。因此,现有计算机运算速度较低。
此外,在算盘数字工程中,这些数一般采用普通二进制与普通五进制的“二五联合进制”数。因此,运算口诀繁杂,而且也存在相应的一些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数学基础为,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参见附: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以“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作为数字工程总体设计的数学基础,就产生了“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简称为《混进方法HJF》。《混进方法HJF》在计算机领域的运用,即为“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
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其中,混数进制为混Q进制或增Q进制或偏Q进制或称Q进制,简写为“混/增/偏/称Q进制”。本文之中除特别注明外,Q均为自然数。称Q进制中,Q为>1的整数。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是依据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总体设计的计算机。称为“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又称为“混数进制计算机”。简称“本发明计算机”。本发明计算机,对于现有普通二进制计算机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计算机中CPU中央处理器;特别是其中的运算器。运算包括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本发明中只涉及算术运算。因此,本发明计算机主要部分就是CPU中央处理器,特别是其中的运算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以“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计算机的总体设计。“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就是指该“计算机数字工程”中的元器件、部件、设备等,均以混数进制、混数进制数及其相应法则为准。这类结构的“集合”,就成为“混数进制结构”。同样,“计算机数字工程”中的元器件、部件、设备等,均以进位行、进位行数及其相应法则为准。这类结构的‘集合”,就成为“进位行结构”。本发明计算机具有“混数进制结构”和“进位行结构”。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包括:输入转换逻辑、输入逻辑、CPU中央处理器、外存、输出转换逻辑、输出逻辑、控制台。其中,控制器和K或2K重运算器组成混数运算控制逻辑。“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的特殊用途运算,设计为以下四种方案之一;该数字化工程用操作条件、步骤或流程技术特征来描述如下:
方案一,①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在输入转换逻辑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经输入逻辑至CPU中央处理器;②在CPU中央处理器之中,进行混数进制“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之中,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方案二,①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在输入转换逻辑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为混数进制“全一码”;该混数进制全一码经输入逻辑至CPU中央处理器;②在CPU中央处理器之中,进行混数进制全一码“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之中,将运算结果混数进制“全一码”译码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方案三,①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在输入转换逻辑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0,±1}二进制数;该{0,±1}二进制数经输入逻辑至CPU中央处理器;②在CPU中央处理器之中,进行{0,±1}二进制“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之中,将运算结果{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方案四,①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在输入转换逻辑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编码{0,±1}二进制数”;该编码{0,±1}二进制数经输入逻辑至CPU中央处理器;②在CPU中央处理器之中,进行编码{0,±1}二进制“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之中,将运算结果“编码{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的上述每种方案,进一步包括以下三种步骤之一。该数字化工程用操作条件、步骤或流程技术特征来描述如下:
第一种步骤:
第1步,输入K个普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当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2步,对第1步转换成的K或2K个混数进制数中的二个数,进行混数进制的求和运算;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相加,即在某一位上,取这二个数按位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得到这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二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当采用并行运算时,二数各位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4步,取上述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如此反复,直至上述K或2K个数或该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则最后所得混数进制数,即为所求K个普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当需要以普Q进制数来表示结果时,将此结果混数进制数转换成普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或者,采用以下第二种步骤:
第1步,输入K个普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当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2步,对第1步的K或2K个混数进制数,从最低位开始,即在某一位上,分别取二数至K或2K个数同时相加;采用“对冲”、“划Q”;这时在同一位上,对n个和为0的数先进行“对冲”;然后,对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当参与累加的数的个数>2时,累加可采用“多数累加”;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即在二数时,得到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如此反复,直至上述K或2K个数或该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4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及第3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的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对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则最后所得混数进制数,即为所求K个普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当需要以普Q进制数来表示结果时,将此结果混数进制数转换成普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或者,采用以下第三种步骤:
第1步,输入K个普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当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2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0的数进行“对冲”;n为≥2的整数;
第3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4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当参与累加的数的个数>2时,累加可采用“多数累加”;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则最后所得混数进制数,即为所求K个普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当需要以普Q进制数来表示结果时,将此结果混数进制数转换成普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上述输入K个普Q进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是指:转换成K个混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增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偏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称Q进制数。转换方法见附: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进位行结构”,运算采用《进位行方法》。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与“按位和”数同等的参予运算位置上;即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相邻高位“进位行”中,与一般运算数同等对待,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通常又进一步采用“变形进位行”,将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同一运算层空位或0位中,同一位上需要处理的进位及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51
和数可以任意不重复地占位。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网络化结构。“K或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和寄存器网、对冲网、划Q网组成;图3为K或2K重运算器第I(或小写i)位逻辑框图。I(或小写i)为序数。这种网络化结构给网络化运算提供了支持。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对冲”及“划Q”结构,采用“对冲”及“划Q”技术。图4为对冲逻辑(对冲器)逻辑框图。图5为划Q逻辑(划Q器)逻辑框图。
“对冲”技术。这是指n个数的同一位上求和时,若和数为零,则这同一位上n个数可以消去。在算式中,该位上的这n个数,可以斜线划去,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
“划Q”技术。对Q进制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按位和”为零;但该位上产生进位m,其符号与n个数的该位上和数同符号;n为≥2的整数,m为整数;则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同时,将该n个数的该位均置“0”;在算式中,可以斜线划去,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在十进制时Q=10,划Q即为“划十”;“划Q”中m=0时,即为“对冲”。
在实际运算中,常采用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来获得混数加减的结果。
本发明计算机中混数进制数可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例如,{0,±1}二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混数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或空位;总位数则为Q或(Q-1)或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
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混数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52
的不重复排列,称为“排1”;以全一码来编码,称为“全一编码”。全一码编码可为定码长或变码长。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本发明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或者三值元器件;或者P值元器件;P是数元集的基数,P为自然数;这里,取P为>3的整数。当以全一码编码时,混数运算在运算及其控制中,采用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53
三态进行。故本发明计算机中元器件,应采用三值元器件;如果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其中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54
、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55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56
三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以“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总体设计。本发明计算机具有“混数进制结构”和“进位行结构”。采用上述方案一、二、三、四之一,并进一步采用第一、二、三种步骤之一。其中,输入K个普Q进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是指:转换成K个混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增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偏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称Q进制数。转换方法见附: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
本发明计算机总体逻辑关系的展示,分四个层次进行。首先,是计算机总的逻辑框图及其各框设备相互连接关系;然后,是设备中各组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再后,是组件中各部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最后,是部件之中各逻辑构件、器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由于是计算机的总体设计,这里,原则上不涉及零件、元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总体逻辑关系。展示之所以分层次进行,是因为计算机确实比较复杂,其总体设计不如此表述会困难重重。本发明计算机主要部分就是CPU中央处理器,特别是其中的运算器。故本发明以运算器为中心来具体描述如下:
图1为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包括输入逻辑、CPU中央处理器、外存、输出逻辑、控制台、输出转换逻辑、输入转换逻辑。其中,CPU中央处理器由内存、混数运算控制逻辑组成;这些部件的连接关系是本领域公知的。这里,采用上述方案二之中的第三种步骤来展示。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
设定串行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在输入转换逻辑之中,将这些数编码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为“全一码”;该全一码经输入逻辑至CPU中央处理器;在CPU中央处理器之中,进行全一码“对冲”、“划Q”、“累加”运算;在输出转换逻辑之中,将运算结果“全一码”译码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
总操作由控制台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内存及外存与混数运算控制逻辑交换数据,参与执行程序。
图2为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K或2K重运算器,输出转换逻辑及控制器组成。其中,控制器和K或2K重运算器组成混数运算控制逻辑。
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在由译码器构成的输入转换逻辑之中,相应混数进制数的每一位数,均被编码为“全一码”;然后,在输入逻辑中,将这些混数进制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该每一位数所对应全一码的每一位上去。全一编码的混数进制数经输入逻辑输出,到K或2K重运算器。输入逻辑可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K或2K重运算器中,全一编码混数进制数经K或2K重运算器,获得全一编码混数进制数的结果。经由译码器构成的输出转换逻辑,以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移位寄存器构成的输出逻辑输出。控制器调控混数运算控制逻辑。
图3为K或2K重运算器第I(或小写i)位逻辑框图。I(或小写i)为序数。
“K或2K重运算器”的第I(或小写i)位由累加器∑i和寄存器网、对冲网、划Q网组成;i为序数;其中,寄存器网由1寄存器1i、2寄存器2i、K或2K寄存器Ki或2Ki组成;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K或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K或2K个混数进制数;累加器∑i为与K或2K寄存器Ki或2Ki相应的累加器,用来存放累加和数。每个寄存器及累加器∑i的每一位上均设置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符号位也可以放置在专用的符号位寄存器中,在运算时为存放混数进制数的寄存器或累加器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
在运算指令的控制下,K或2K重运算器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各个数的同一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在各个数的每一位上,亦同时进行运算。这时,“部份和”数送至寄存器网中,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进位送至寄存器网中的相邻高位,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输出累加结果;该结果即为上述所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的结果。
上述“K或2K重运算器”当K或2K值较大时,可加以分级、分组处理。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进位行结构”,运算采用《进位行方法》。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与“按位和”数同等的参予运算位置上;即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相邻高位“进位行”中,与一般运算数同等对待,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通常又进一步采用“变形进位行”,将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同一运算层空位或0位中,同一位上需要处理的进位及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71
和数可以任意不重复地占位。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网络化结构。“K或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和寄存器网、对冲网、划Q网组成;图3为K或2K重运算器第I(或小写i)位逻辑框图。I(或小写i)为序数。这种网络化结构给网络化运算提供了支持。
图4为对冲逻辑(对冲器)逻辑框图。图5为划Q逻辑(划Q器)逻辑框图。
本发明相应的计算机运算器中,除采用一般的累加器运算外,为了加速运算,采用“对冲”及“划Q”逻辑。对K或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同符号);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其中,“对冲”、“划Q”优选采用n=2,m=0或±1时的“对冲”、“划Q”;这里,计算机中元器件采用二值元器件。
“对冲”及“划Q”可采用对冲网和划Q网。对冲网由一个对冲逻辑巡检;或由K(K-1)/2或K(2K-1)个对冲逻辑、对冲逻辑、对冲逻辑与寄存器网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划Q网由一个划Q逻辑巡检;或由K(K-1)/2或K(2K-1)个划Q逻辑、划Q逻辑、划Q逻辑与寄存器网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对冲、划Q逻辑可根据电路需要来分级、分组。
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对各个运算数的每一位实施先“对冲”、后“划Q”运算。划Q产生的“进位”(与n个数的该位上和数同符号),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即,在K或2K重运算器中,“进位”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的置“1”端。然后,进行累加运算。当参与累加的数的个数>2时,累加可采用“多数累加器”;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
在实际运算中,常采用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来获得混数加减的结果。
混数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Q}数转换为混数。另一方面,运算器的输出在一般中间过程,不必要将混数转换为{Q}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结果时,才将混数转换为{Q}数或者转换成{十}数输出。这时,本发明相应的计算机,在“运算”数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混数转换到{Q}数的译码器即可。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其中所述运算数是混数进制数,Q为自然数。以全一码编码;或者,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者,不编码;以全一码来编码时,即将各个混数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或(Q-1)或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混数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72
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或者三值元器件;或者P值元器件;P是数元集的基数,P为自然数;这里,取P为>3的整数。当以全一码编码时,混数运算在运算及其控制中,采用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81
三态进行。故本发明计算机中元器件,应采用三值元器件;如果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其中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82
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83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084
三态。
有益效果
一.“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的成就
“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简称为《混进方法HJF》,又称《三Q方法》。当不致误解时,也可简称为“三Q”。(本申请为其中之一。)其中,“混数进制”包括混Q进制/增Q进制/偏Q进制及称Q进制;其中,“数字工程”当代有且仅有三大类:计算机(包括处理器)、笔算工程及算盘。
“三Q方法”从“数制”这一根本性能上加以“革命”,从而取得了全面凌驾于现代及未来各种数字工程方法之上的态势。它已经大大超越了现有的数字工程方法,登上了数字工程方法领域的顶峰。本发明申请中,“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的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
I.计算机数字工程的性能显著提高——
①运算速度大大加快。原数字工程技术采用普通Q进制,以“累加”来“一重运算”及“一维运算”;现技术采用混数进制,运用《混进方法HJF》,以“对冲”、“划Q”及“累加”来运算。实现了“多重运算”及“三维运算”。②原数字工程技术不便于减法运算;现技术减法消失了。③原数字工程技术不便于直接表示负数;现技术可以直接表示负数。④原计算机技术采用普通二进制,不便与普通十进制转换,需要8421编码等中转。现计算机技术当采用混数进制中的混/增/偏十进制时,其与普十进制同属十进制类型。因此,十分方便。
II.计算机数字工程的结构特征——
①原数字工程技术,只有“普通进制结构”,没有“混数进制结构”;现数字工程技术,采用“混数进制结构”。
②原数字工程技术,没有“进位行结构”;现数字工程技术具备“进位行结构”。“混数进制结构”与“进位行结构”结合起来,称为“混进方法HJF结构”。简称为“HJF结构”或“混进结构”。
③原计算机数字工程技术,没有“全一码”结构;现计算机数字工程技术,具备“全一码”结构。
④原计算机数字工程技术,没有“多重运算”及“三维运算”结构;现计算机具备“多重运算”及“三维运算”结构。
⑤原数字工程技术,没有“对冲”及“划Q”逻辑结构;现数字工程技术,具备“对冲”及“划Q”逻辑结构。
⑥原计算机数字工程技术,没有“网络化运算”结构;现计算机数字工程技术,具备“寄存器网”、“对冲网”及“划Q网”组成“网络结构”。
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在数字工程方法领域,在数制层面的成果,已经被我们一网打尽。数字工程方法领域今后不大可能再出现类似的飞跃。
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的成就
依据“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总体设计的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简称为“混数进制计算机”或“混数计算机”;又称“三Q计算机”。其中,“混数进制”包括混Q进制/增Q进制/偏Q进制及称Q进制。
“三Q计算机”从“数制”这一根本性能上加以“革命”,从而取得了全面凌驾于现代及未来各种处理器,特别是计算机之上的态势。它已经大大超越了现有的计算机,登上了计算机(包括处理器)领域的顶峰。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I.计算机性能显著提高——见上述一.I.数字工程的性能显著提高。
据一般情况下粗略估计,新一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当采用三维并取多重系数K=8时,提高五倍左右。当K增加时,则运算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II.计算机结构的特征——见上述一.II.数字工程的结构特征。
III.混数进制计算机当采用“全一码”时,可全部以现有二值元器件来实现运算控制器。
进一步,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中的“混/增二进制计算机”,已经超越了现有的计算机,登上了计算机(包括处理器)领域的顶峰。
此外,“混/增二进制计算机”原则上兼容“普通二进制计算机”。这是因为,“混/增二进制”包含了“普通二进制”。也就是说,包括其内外存、输出入设备、控制台及相应的程序在内,原来在“普通二进制计算机”上使用的,原则上都可以在“混/增二进制计算机”上使用。
(2)当考虑到与普十进制转换时,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中的“混/增/偏十进制计算机”比现有的计算机更加优越。原计算机技术不便与普十进制转换,需要8421编码等中转;现计算机技术当采用混数进制中的混/增/偏十进制时,其与普十进制同属十进制类型。因此,十分方便。
(3)当考虑到今后可能出现实用的、稳定的、超高速的三值元器件时(如,量子计算机中),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比现有的计算机更加优越。
(4)当考虑到“多值逻辑”领域,特别是“值元集”Z={-1,0,1}的多值逻辑,今后可能取得重大突破时,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比现有的计算机更加优越。
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在计算机(包括处理器)领域,在数制层面的成果,已经被我们一网打尽,今后不大可能再出现类似的飞跃。
“三Q计算机”是“计算机”(包括处理器)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附图说明
图1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包括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输入转换逻辑109。其中,CPU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
图2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101,K或2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其中,控制器201和K或2K重运算器202组成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
图3K或2K重运算器第I(或小写i)位逻辑框图。I(或小写i)为序数。
图4对冲逻辑(对冲器)逻辑框图。由1ij 401,2ij 402,同1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1门405组成。
图5划Q逻辑(划Q器)逻辑框图。由1ij 401,2ij 402,Q值判定逻辑501,同2逻辑502及与2门503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部分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计算机的总体设计。图1为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包括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输入转换逻辑109。图2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101,K或2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其中,控制器201和K或2K重运算器202组成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
本发明中,“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的特殊用途运算,设计优选上述方案二;该数字化工程用操作条件、步骤或流程技术特征来描述如下:①设定串行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在输入转换逻辑109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为混数进制“全一码”;该混数进制全一码经输入逻辑101至CPU中央处理器102;②在CPU中央处理器102之中,进行混数进制全一码“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108之中,将运算结果混数进制“全一码”译码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104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优选以下第三种步骤;该数字化工程用操作条件、步骤或流程技术特征来描述如下:
第1步,输入K个普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当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2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0的数进行“对冲”;n为≥2的整数;
第3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4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当参与累加的数的个数>2时,累加可采用“多数累加”;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则最后所得混数进制数,即为所求K个普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当需要以普Q进制数来表示结果时,将此结果混数进制数转换成普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上述输入K个普Q进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是指:转换成K个混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增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偏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称Q进制数。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进位行结构”,运算采用《进位行方法》。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与“按位和”数同等的参予运算位置上;即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相邻高位“进位行”中,与一般运算数同等对待,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通常又进一步采用“变形进位行”,将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同一运算层空位或0位中,同一位上需要处理的进位及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11
和数可以任意不重复地占位。因此,本发明计算机必须具有相应的“进位行结构”。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网络化结构。“K或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图3为K或2K重运算器第I(或小写i)位逻辑框图。I(或小写i)为序数。这种网络化结构给网络化运算提供了支持。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对冲器”及“划Q器”结构,采用“对冲”及“划Q”技术。
“对冲”技术。这是指n个数的同一位上求和时,若和数为零,则这同一位上n个数可以消去,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
“划Q”技术。对Q进制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按位加”和为零;但该位上产生进位m,其符号与n个数的该位上和数同符号;n为≥2的整数,m为整数;则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同时,将该n个数的该位均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在十进制时Q=10,划Q即为“划十”;“划Q”中m=0时,即为“对冲”。
在实际运算中,常采用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来获得混数加减的结果。
本发明中混数进制数优选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混数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或空位;总位数则为Q或(Q-1)或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混数进制数时,全一码编码可为定码长。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
第二部分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本发明计算机总体逻辑关系的展示,是分四个层次进行的。首先,是计算机总的逻辑框图及其各框设备相互连接关系;然后,是设备中各组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再后,是组件中各部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最后,是部件之中各逻辑构件、器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由于是计算机的总体设计,这里,原则上不涉及零件、元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总体逻辑关系。展示之所以分层次进行,是因为计算机确实比较复杂,其总体设计不如此表述会困难重重。
本发明优选采用上述方案二之中的第三种步骤来展示。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本发明计算机主要部分就是CPU中央处理器,特别是其中的运算器。故本发明以运算器为中心来具体描述如下:
图1为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包括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输入转换逻辑109。其中,CPU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这些部件的连接关系是本领域公知的。
设定串行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在输入转换逻辑109之中,将这些数编码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为“全一码”;该全一码经输入逻辑101至CPU中央处理器102;在CPU中央处理器102之中,进行全一码“对冲”、“划Q”、“累加”运算;在输出转换逻辑108之中,将运算结果“全一码”译码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104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
总操作由控制台105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内存106及外存103与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交换数据,参与执行程序。
图2为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101,K或2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其中,控制器201和K或2K重运算器202组成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
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在由译码器构成的输入转换逻辑109之中,相应混数进制数的每一位数,均被编码为“全一码”;然后,在输入逻辑101中,将这些混数进制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该每一位数所对应全一码的每一位上去。全一编码的混数进制数经输入逻辑101输出,到K或2K重运算器202。输入逻辑101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K或2K重运算器202中,全一编码混数进制数经K或2K重运算器202,获得全一编码混数进制数的结果。经由译码器构成的输出转换逻辑108,以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移位寄存器构成的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201协调控制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
图3为K或2K重运算器第I(或小写i)位逻辑框图。I(或小写i)为序数。
本发明计算机具有网络化结构。“K或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这种网络化结构给网络化运算提供了支持。
“K或2K重运算器”202的第I(或小写i)位由累加器∑i 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i为序数;其中,寄存器网311由1寄存器1i 301、2寄存器2i 302、K或2K寄存器Ki或2Ki 303组成;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K或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K或2K个混数进制数;累加器∑i 304为与K或2K寄存器Ki或2Ki 303相应的累加器,用来存放累加和数。每个寄存器及累加器∑i 304的每一位上均设置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二态触发器。
在运算指令的控制下,K或2K重运算器202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各个数的同一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在各个数的每一位上,亦同时进行运算。这时,“部份和”数送至寄存器网311中,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进位送至寄存器网311中的相邻高位,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 304输出累加结果;该结果即为上述所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的结果。
本发明相应的计算机运算器中,除采用一般的累加器运算外,为了加速运算,采用“对冲”及“划Q”逻辑。对K或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同符号);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其中,“对冲”、“划Q”优选采用n=2,m=0或±1时的“对冲”、“划Q”;这里,计算机中元器件采用二值元器件。
“对冲”及“划Q”可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对冲网312由K(K-1)/2或K(2K-1)个对冲逻辑305、对冲逻辑306、对冲逻辑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划Q网313由K(K-1)/2或K(2K-1)个划Q逻辑308、划Q逻辑309、划Q逻辑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对冲、划Q逻辑可根据电路需要来分级、分组。
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对各个运算数的每一位实施先“对冲”、后“划Q”运算。划Q产生的“进位”(与n个数的该位上和数同符号),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即,在K或2K重运算器202中,“进位”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的置“1”端。然后,进行累加运算。当参与累加的数的个数>2时,累加可采用“多数累加器”;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
上述“K或2K重运算器”当K或2K值较大时,可加以分级、分组处理。
图4为对冲逻辑(对冲器)逻辑框图。由1ij 401,2ij 402,同1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1门405组成。1寄存器1i 301,全一编码为1ij 401;(j为相应全一码上各位的序数,下同;)2寄存器2i 302,全一编码为2ij 402;K或2K寄存器Ki或2Ki 303,全一编码为Kij或2Kij;从1ij及2ij直至Kij或2Kij,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二个形成组合;取其中一个组合如下述:1寄存器1i 301的1ij 401,其“1”端连接同1逻辑403的输入,1ij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输入;2寄存器2i 302的1ij 402,其“1”端连接同1逻辑403的输入,2ij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的输入;同1逻辑403的输出连接与1门405输入;异逻辑404的输出连接与1门405输入;与1门405的输出,连接1寄存器1i 301的1ij 401和2寄存器2i 302的1ij 402的置“0”端;
图5为划Q逻辑(划Q器)逻辑框图。由1ij 401,2ij 402,Q值判定逻辑501,同2逻辑502及与2门503组成。1寄存器1i 301,全一编码为1ij 401;2寄存器2i 302,全一编码为2ij 402;K或2K寄存器Ki或2Ki 303,全一编码为Kij或2Kij;从1ij及2ij直至Kij或2Kij,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Q个形成组合;取其中一个组合如下述:1ij 401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1ij符的“1”端连接同2逻辑502的输入;2ij 402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2ij符的“1”端连接同2逻辑502的输入;如此连接共Q个;Q值判定逻辑501接受共Q个输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出连接与门503的输入;同2逻辑502接受共Q个输入;同2逻辑502的输出连接与门503输入;与门503输出进位(同符号),连接K或2K重运算器202中任一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置“1”端;同时,与门503输出进位,连接1寄存器1i301的1ij 401和2寄存器2i 302的2ij 402及组合内共Q个置“0”端。
混数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Q}数转换为混数。另一方面,运算器的输出在一般中间过程,不必要将混数转换为{Q}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结果时,才将混数转换为{Q}数或者转换成{十}数输出。这时,本发明相应的计算机,在“运算”数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混数转换到{Q}数的译码器即可。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其中所述运算数是混数进制数,Q为自然数。以全一码来编码时,即将各个混数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或(Q-1)或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混数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41
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
举例说明:
例一混二进制计算机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包括混/增/偏/称Q进制计算机。其中,混Q进制中Q=2时,相应混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称为“混二进制计算机”。“混二进制计算机”可为上述方案一、二、三、四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一来展示。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第一种步骤,或第二种步骤,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设串行输入K个普通二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将这些数编码转换成K个混二进制数;混二进制数经输入逻辑101,输入CPU中央处理器102。在K重运算器202中,混二进制数经K重运算获得混二进制数的结果;然后,输出转换逻辑108以混二进制数或普通二进制数或普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201调控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内存106及外存103与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交换数据,执行程序。总操作由控制台105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
“K重运算器”202由累加器∑i 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i为序数;“K重运算器”202中,寄存器网311由1寄存器1i 301、2寄存器2i 302、K寄存器Ki 303组成;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K个混二进制数;累加器∑i 304为与K寄存器Ki 303相应的累加器,用来存放累加和数。每个寄存器和累加器的每一位设置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
在运算指令的控制下,K重运算器202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各个数的同一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在各个数的每一位上,亦同时进行运算。这时,“部份和”数送至寄存器网311中,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进位送至寄存器网311中的相邻高位,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 304输出累加结果;该结果即为上述所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的结果。
本发明相应的计算机运算器中,除采用一般的累加器运算外,为了加速运算,采用“对冲”及“划Q”逻辑。“对冲”及“划Q”可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对冲网312由K(K-1)/2个对冲逻辑305、对冲逻辑306、对冲逻辑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划Q网313由K(K-1)/2个划Q逻辑308、划Q逻辑309、划Q逻辑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
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对各个运算数的每一位实施先“对冲”、后“划Q”运算。划Q产生的“进位”(与n个数的该位上和数同符号),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即,“进位”送至K重运算器202中,任一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的置“1”端。然后,进行累加运算。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二值元器件,其中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52
三态。
原则上,本发明混二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兼容现有“普通二进制计算机”。这是因为,“混/增二进制”包含了“普通二进制”。也就是说,包括其内外存、输出入设备、控制台及相应的程序在内,原来在“普通二进制计算机”上使用的,原则上都可以在“混/增二进制计算机”上直接使用。
例二增十进制计算机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包括混/增/偏/称Q进制计算机。其中,增Q进制中Q=10时,相应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称为“增十进制计算机”。“增十进制计算机”可为上述方案一、二、三、四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第一种步骤、或第二种步骤、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设定串行输入K个普通十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在输入转换逻辑109之中,将这些数编码转换成2K个增十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2K个增十进制数;该增十进制数编码为“全一码”;该增十进制全一码经输入逻辑101至CPU中央处理器102;在CPU中央处理器102之中,进行增十进制全一码“对冲”、“划Q”、“累加”运算;在输出转换逻辑108之中,将运算结果增十进制“全一码”译码为增十进制数;然后,增十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十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104输出计算结果增十进制数,或直接为普通十进制数。总操作由控制台105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内存106及外存103与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交换数据,参与执行程序。
“2K重运算器”202由累加器∑i 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i为序数;“2K重运算器”202中,寄存器网311由1寄存器1i301、2寄存器2i 302、2K寄存器2Ki 303组成;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2K个增十进制数;累加器∑i 304为与2K寄存器2Ki 303相应的累加器,用来存放累加和数。每个寄存器及累加器∑i 304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
在运算指令的控制下,2K重运算器202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各个数的同一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在各个数的每一位上,亦同时进行运算。这时,“部份和”数送至寄存器网311中,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进位送至寄存器网311中的相邻高位,替换已运算过的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 304输出累加结果;该结果即为上述所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的结果。
本发明相应的计算机运算器中,除采用一般的累加器运算外,为了加速运算,采用“对冲”及“划Q”逻辑。“对冲”及“划Q”可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对冲网312由K(2K-1)个对冲逻辑305、对冲逻辑306、对冲逻辑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划Q网313由K(2K-1)个划Q逻辑308、划Q逻辑309、划Q逻辑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
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对各个运算数的每一位实施先“对冲”、后“划Q”运算。划Q产生的“进位”(与n个数的该位上和数同符号),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即,“进位”送至2K重运算器202中任一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置“1”端。然后,进行累加运算。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增十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其中所述运算数是增十进制数。增十进制数可以全一码编码;或者,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者,不编码;当对增十进制数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只要将这些增十进制数的每一位,全一编码为5位全一码;然后,将这些增十进制数每一位的正负符号,分配到其每一位相应的5位全一码上去。
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二值元器件,其中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61
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62
三态。
附: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
〖1.《进位行方法》;2.混数进制;3.《混进方法HJF》及其四则运算;4.混十进制{十*}/增十进制{十}/偏十进制{十’}/称三进制{三”}与普十进制{十}的关系;结论。〗
1.《进位行方法》
1.1进位与“进位行”
在电子计算机等数字工程的数值运算中,运算速度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进位”。进位的获得,进位的存贮以及进位的参予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进位”就是争“速度”。在笔算工程中,还直接影响到“出错率”。所谓“进位行”就是,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与“按位和”数同等的参予运算位置上,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二数相加时,在同一运算层中,通常将各位上的进位排列成一行,称为“进位行”。(运算层的概念,见下述。)举例如下,设二个普通十进制数求和,算式如式一123456+345678=469134。个位运算(6+8)=14,其进位1写于下一行的高一位上。依此类推。式中二数相加时,各位上不计进位的求和,称为“按位加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63
其和称为“按位和”。按位和的数据行,称为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64
行”。行与进位行组成“运算层”。
1.2《进位行方法》分析
1.2.1二数求和的分析
采用《进位行方法》的加法运算,由上节可知:
①二数相加时,每一位上只有二个数相加;在进位行中直接标示进位,不存在任何困难;②验算十分方便。
[引理一]二数相加时,任意位上要么有进位记为1,要么无进位记为0;
[引理二]二数相加时,任意位上的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66
和可为0~9之一。但是,当该位上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67
和只能为0~8之一,而不能为9。
由[引理一]和[引理二]可得:
[定理一]二数相加时,当且仅当某位上没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68
和才可能出现9。
1.2.2层次概念及运算层
设二数求和为式二5843029+4746979=10590008。由式二的具体运算可见,运算是分层次进行的。运算层将一个运算解剖成一些子运算。每一运算层中,又将子运算解剖成微运算。微运算仅完成一项简单运算。这就是运算的“层次”概念。“层次”概念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进位行方法》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以往的加法运算方法,本质上也隐含“层次”概念。因此,《进位行方法》中的“层次”,从总体上看并未增加运算的复杂性。反之,以往的方法由于隐含了“层次”,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运算的复杂性。这一点,也进一步造成运算速度被降低。
1.2.3唯一的运算层
二数相加时,特别情况下会出现多层运算层。各层有如下关系成立。
[引理三]二数相加时,当前一运算层某位上有进位时,其后各运算层该位上均不可能出现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引理四]二数相加时,当后一运算层某位上有进位时,其前各运算层该位上必无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定理二]二数相加时,各运算层同一位上,要么都无进位,要么只能有一个进位。(由引理三、四得)
[推论]二数相加时,可将全部各运算层进位行合并为一个进位行;除第0运算层(初始运算式)外,可以将各运算层合并为一个运算层。
因此,以后为使用方便,二数相加时,除初始运算式外,视为仅有唯一运算层。该唯一运算层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71
和,即为所求该二数相加和数。
1.2.4“变形进位行”
为了减少运算层数,一个运算层中某位上的进位,可以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同一运算层空位或0位中,同一位上须处理的进位及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172
和数可以任意不重复地占位。这就是说,上述“进位行”这时已经变为相应的“变形进位行”。
1.3小结:所谓《进位行方法》就是,在二数加减运算过程中,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与一般运算数同等对待;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
1.4三数及三数以上求和分析
设三数求和,算式为231+786+989=2006(式三)。又,设六数求和。算式为786+666+575+321+699+999=4046(式四)。操作要点:
①多个数相加,常出现二个及二个以上的运算层。为了尽量减少运算层常采用以下方式:a、较小的数,直接合并算;b、尽量在“配对”中进位;c、尽量减少在第一运算层上相加数的个数;d.尽量使第二及二以上运算层不出现。
②“相同数”、“连续数”等,可直接得“部分和”。
③同一位上各数也可进行“累加”。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
④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
2.混数进制
2.1《数制理论SZLL》
2.1.1按同一种规则记录数,用在一个数系统中,进行运算的数的制度,称为“记数系统的制度”。简称为“数制”。《数制理论SZLL》就是研究数制的生成、分类、分析、比较、变换、计算等的科学。它也是研究数制在数论、集合论、群论及博弈论等数学其他分支;及其在多值逻辑、Walsh函数、《模随论MSL》等各邻近学科;特别是在数字工程领域的计算机、笔算工程及算盘中应用的科学。它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数学科学,即“数”的科学。“数”的基本之一为“数制”。因此,《数制理论SZLL》是“核心数学”的“核心”之一。
2.1.2位值制数制
设,构造一个数系,其中的数以各不相同位置上的“数符”来表示。“数符”又称“数字”。对于每个数位上的全部数字,均给定一个单位值(又称“位值”)。数字通常从右向左水平排列,其值由低(小)到高(大)。以此规则来表示整个数系中每一个数的数制,称为“位值制数制”。我们以下讨论的数制,都是“位值制数制”。在不致误解时,也直接简称为“数制”。
2.1.3数制的三大要素:数位I(或i),数元集Zi和权Li。
a、数位I(或i,下同)表示数制中数的各位数字的位置。I(或i)为序数,各位从右至左来表示。即,i=1,2,3,…表示该数的第1,2,3,…位。
b、数元集Zi,表示第I位上的“数元”组成的集合。同一数制系统中,各个数同一位上不同符号的全体,组成一个该位上的数符集。该数符集中的元素,称为“数的元素”。简称为“数元”。因此,该数符集称为“数元集Z”。数元集Zi可以随着i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也可以相同。当各位上的Zi均为相同的Z时,相应的数制称为“单一集数制”;当相应的数制为下述“进制”时,称为“单一集进制”。当各位上的Zi不全相同时,相应的数制称为“联合集数制”;当相应的数制为下述“进制”时,称为“联合集进制”。
数元集Zi中的数元可为复数或其他多种多样符号。在《数制理论SZLL》中,以aj来表示数元(a1,a2,a3,…),j为自然数。以iai表示第i位上数元aj。约定,aj=-A(A为复数)时,可表示为aj=A。为便于计算,通常取数元aj为整数,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数元集Zi以集合{a1,…,aj,…}来表示,即Zi={a1,…,aj,…};或者,Zi以文字表明其特征。
数元集Zi的基数Pi(Pi为自然数),表示了集的元素总数。恩格思指出:它“不但决定它自己的质,而且也决定其他一切数的质。”Pi的取值不同,标记了数元集Zi的变化。各位上的Pi为相同的P,则称为“单一基数”;否则,称为“联合基数”。
在《数制理论SZLL》的“位值制数制”中,定义数中的“空位”表示“无”,其位值为0,称为“空位0”。“空位0”是0的一种,是0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隐含的0。通常不加以标明;在数元集中,“空位”是一种特殊的数元,称为“空位元”。简称为“空元”。“空元”是每一个“位值制数制”数元集均有的数元,其在数元集中的表示即为“空位”。通常不加以标明。“空元”是数元集中,唯一通常不计入数元aj,也不计个数,即个数为0的数元;另一方面,在特别情况下,为统一表述,则将其计入数元,其个数计为1。
c、权Li,表示第i位上的位值大小。特称此位值为“权Li”。Li为实数。为便于计算,通常取权Li为整数,特别是自然数,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的Li,就决定了不同的位值。在“编码理论”中,“编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权Li。
实际中常见的权Li采用所谓“幂权”。即,令Li=Qi (i-1),Qi为实数。为便于计算,通常取Qi为整数,特别是自然数。本文下述,除特别注明外,Q均为自然数。Qi可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也可以中文小写数字来表示。常见各位Li均为幂权,而且成等比Q的数制。Q称为数制幂权的“底数”或数制的“底数”。底数Q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Li,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位值。Qi可以随着i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也可以相同。当各位上的数制幂权底数Qi均为相同的Q时,相应的数制称为“单一Q进制”。简称为“Q进制”或“进制”。“进制”的底数Q,又称为“进制的基本进位值”,简称为“基本进位值”。又称为“进位值”或“基值”。当各位上的数制幂权底数Qi不全相同时,相应的数制称为“联合Q进制”。另一种常用的权Li采用“等权”,即各位上的权L相同。为了简明起见,对于一般计算而言,本文以下只讨论数制中的“进制”。
显然,根据上述数制的三大要素,数制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种类。
2.2混数及对称
2.2.1混数及混数进制。
当数元集Zi中含数元0时,该相应进制被称为“含0进制”;当数元集Zi中不含数元0时,该相应进制被称为“不含0进制”。通常情况下,所谓进制均指“含0进制”;因此,当不致误解时,“进制”专指“含0进制”。
当数元集Zi中,全部数元为连续整数成为“整数段”时,该相应进制被称为“整数段进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整数段Q进制”。恩格斯指出:“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鉴于“0”的这种特殊重要性,在《数制理论SZLL》中,含0整数段去掉0时,仍作为一种特殊的整数段。
当数元集Zi中的数元,可为正数元、负数元或中性数元0时,即允许有负数元时,相应进制被称为“混数进制”。混数进制中的数,称为“混数”。“混数”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的数,称“纯混数”。
2.2.2对称
在《数制理论SZLL》中,当数元集Zi中的正负数元全部是相反数时,相应进制称为“对称进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对称Q进制”。简称为“称Q进制”。称Q进制中,Q为>1的整数;当数元集的正负数元全部不是相反数时,相应进制称为“不对称进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不对称Q进制”;当数元集的正负数元有的是相反数,有的不是相反数时,相应进制称为“偏对称进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偏对称Q进制”。简称为“偏Q进制”。
2.3基数P与基本进位值Q的关系,关系函数P=f(q)
在任一个具有整数段数元集的Q进制中,当P=Q时,自然数在该进制中可以连续唯一的形态表达,称为“连续进制”,又称“普通进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普通Q进制”。简称为“普Q进制”;当P>Q时,自然数在该进制中可以连续,但有时同一个数以多种(甚至无限多种)形态表达,称为“重复进制”,或“增强进制”。对于Q进制,又称为“增强Q进制”,简称为“增Q进制”;当P<Q时,自然数在该进制中只能断续的形态表达,称为“断续进制”,或“减弱进制”。对于Q进制,又称为“减弱Q进制”,简称为“减Q进制”。
2.4进制的符号名称
在《数制理论SZLL》中建立了“代数数制系统”。一个进制的符号名称采用“Zi Li”;对联合集进制中联合Q进制时,则为ZiQi。单一集进制中联合Q进制时,则为ZQi。联合集进制中单一Q进制时,则为ZiQ。单一集进制中单一Q进制时,则为ZQ。这里“基本进位值”Q的具体数值,以中文小写数来表示。本文以下只讨论单一集进制中,单一Q进制的情况。
在上述2.3节“普Q进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对于含0的普Q进制,Z={0,1,…,(Q-1)}。故ZQ={0,1,…,(Q-1)}Q,Q为>1的整数,称为“含0普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ZQ={1,2,…,Q}Q,Q为自然数,称为“不含0普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普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普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普Q进制”亦可称为“普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故可以符号{二}及{十}来表示普二进制及普十进制。
2.5本文专门研究的几类混数进制
本文仅研究如下的几种混数进制。它们是混Q进制、增Q进制、偏Q进制及称Q进制。简写为“混/增/偏/称Q进制”。称Q进制中,Q为>1的整数。
2.5.1混Q进制
ZQ={0,±1,…,±(Q-1)}Q进制,Q为>1的整数,称为“含0混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ZQ={±1,±2,…,±Q}Q进制,Q为自然数,称为“不含0混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混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混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混Q进制”亦可称为“混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
在《数制理论SZLL》中,{十*}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19,含0,整数段,对称的十进制”。可写为{十九,含0,整数段,对称}十进制,或者写为{0,±1,±2,…,±9}十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十*},称为“混十进制”。{二*}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3,含0,整数段,对称的二进制”。可写为{三,含0,整数段,对称}二进制,或者写为{0,±1}二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二*},称为“混二进制”。
2.5.2增Q进制
在上述2.3节“增Q进制”中,本文只讨论如下这种类型:
增Q进制中,特别重要的一种是P=Q+1>Q,Q为自然数。对于含0的ZQ={0,±1,…,±Q/2}Q进制,Q为正偶数,称为“含0增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ZQ={±1,±2,…,±(Q+1)/2}Q进制,Q为正奇数,称为“不含0增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增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增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增Q进制”亦可称为“增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
在《数制理论SZLL》中,{十}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11,含0,整数段,对称的十进制”。可写为{十一,含0,整数段,对称}十进制,或者写为{0,±1,±2,…,±5}十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十},称为“增十进制”;{二}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3,含0,整数段,对称的二进制”。可写为{三,含0,整数段,对称}二进制,或者写为{0,±1}二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二},称为“增二进制”。
2.5.3偏Q进制
在上述2.2.2节“偏Q进制”中,本文只讨论如下这种类型:
在“普Q进制”的偏Q进制中,特别重要的是在其“数元集”中,仅有一个绝对值最大的正数元没有相应的负数元,其余均为0或对称数元的一种。Q为自然数。本文中,偏Q进制仅指这一种。对于含0的ZQ={0,±1,…,±(Q/2-1),Q/2}Q进制,Q为正偶数,称为“含0偏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ZQ={±1,±2,…,±(Q-1)/2,(Q+1)/2}Q,Q为正奇数,称为“不含0偏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偏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偏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偏Q进制”亦可称为“偏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
故可以符号{十’}及{二’}来表示“偏十进制”及“偏二进制”。在《数制理论SZLL》中,{十’}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10,含0,整数段,偏对称的十进制”。可写为{十,含0,整数段,偏对称}十进制,或者写为{0,±1,±2,…,±4,5}十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十’},称为“偏十进制”;{二’}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2,含0,整数段,偏对称的二进制”。可写为{二,含0,整数段,偏对称}二进制,或者写为{0,1}二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二’},称为“偏二进制”。
2.5.4称Q进制
在上述2.2.2节“称Q进制”中,本文只讨论如下这种类型:
在“普Q进制”的称Q进制中,对于普通对称含0的ZQ={0,±1,…,±(Q-1)/2}Q进制,Q为>1的奇数,称为“含0普通对称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不含0的ZQ={±1,…,±Q/2}Q进制,Q为正偶数,称为“不含0普通对称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普通对称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普通对称Q进制”,当不致误解时,简称为“称Q进制”。Q为>1的整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普通对称Q进制”,亦可称为“称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
在《数制理论SZLL》中,{三”}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3,含0,整数段,对称的三进制”。可写为{三,含0,整数段,对称}三进制,或者写为{0,±1}三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三”},称为“称三进制”。
2.6混数进制编码
以混数进制来编码的方法,称为“混数编码”。
当A进制数元以B进制数来编码时,A进制数按位排列成相应的B进制数。这称为“以B进制数编码的A进制数”,简称为“B编码的A数”,或“编码B数”,或“编码数”。例,{十}328={二}101001000;其“编码{二}数”为0011,0010,1000。如上述“编码{0,±1}二进制数”,即指以{0,±1}二进制(其特况为普通二进制)数来编码的“编码数”。所谓“编码B数”的运算,即为“编码B进制”运算。这时,A进制数的位与位间为A进制运算,但每位中则为B进制运算。
A进制数元以B进制数来编码时,所需B进制数的最多位数,称为“码长”。固定的“码长”,称为“定码长”;如最高位0不加以标明,使之成为“空位0”不计入“码长”内时,相应“码长”是变化的,称为“变码长”。
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方法中,所述运算数是混数进制数。可以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例如,{0,±1}二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混数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或空位;总位数则为Q或(Q-1)或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
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混数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11
的不重复排列,称为“排1”;以全一码来编码,称为“全一编码”。全一码编码可为定码长或变码长。
2.7设定一个普Q进制数,总可以转换成相应的一或二个混数进制数的证明。
(1)关于混Q进制数:将这个普Q进制{Q}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相应这个数的每一位上去,即成为相应的一个混Q进制数;
(2)关于增Q进制数:1)以含0的{Q}→{Q}数转换为例:
{Q}={0,1,…,(Q-1)}Q,Q为>1的整数……①
{Q}={0,±1,…,±Q/2}Q。Q为正偶数……②
由①及②可知,Q为≥2的偶数。
∵Q≥2,2Q≥2+Q,Q≥Q/2+1,∴(Q-1)≥Q/2
当Q=2时,(Q-1)=Q/2。即以绝对值而言,{二}最大数元所表示的{二}数,等于{二}最大数元所表示的{二}数;当Q为>2的偶数时,(Q-1)>Q/2。即以绝对值而言,{Q}最大数元所表示的{Q}数,总是大于{Q}最大数元所表示的{Q}数。这时,{Q}数元(Q-1)={Q}数元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
即,{Q}数元(Q-1)转换成相应的{Q}数,为两位数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2
其中,高位实质是“进位”。由此可知,一个{Q}数转换成相应的{Q}数,当Q=2时,仍为一个{Q}数;当Q为>2的偶数时,可统一成为二个{Q}数之和。其中一个{Q}数,即为“进位行”数。
2)对于不含0的情况,Q为正奇数。同理可证,有类似的结论。
由此可知,一个普Q进制数,总可以转换成相应的二个增Q进制数。其一,是由普Q进制数的各位单个数字,分别转换时产生的增Q进制数各位上的“个位”值;其二,是由这一转换时产生的各个进位,所组成的“进位行”。
(3)关于偏Q进制数:同理可证,与增Q进制一样有类似的结论。
(4)关于称Q进制数:同理可证,与增Q进制一样有类似的结论。
3.混数进制四则运算。
混数进制包括混Q进制、增Q进制、偏Q进制及称Q进制,简写为“混/增/偏/称Q进制”。混数进制四则运算之中,特别研究Q=10或3的情况。关于混十进制{十*}、增十进制{十}、偏十进制{十’}及称三进制{三”},分述如下。
3.1{十*}的四则运算
①{十*}的加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3
式中求得和为5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4
当需要转化为普十进制{十}数时,和为427。一般来说,所求和5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5
不必转化(特别是作为计算过程中间结果时)。确需转化时,方法见3.1转换法则。
②{十*}的减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6
例112+56-32-85+67-46=72
③{十*}的乘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7
④{十*}的除法例5728÷23=249……1
3.2{十}的四则运算
①{十}的加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8
式中求得和为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9
当需要转化为普十进制{十}数时,和为427。一般来说,所求和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0
不必转化(特别是作为计算过程中间结果时)。确需转化时,方法见3.1转换法则。
②{十△}的减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1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2
③{十}的乘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3
④{十}的除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4
3.3{十’}的四则运算
①{十’}的加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5
式中求得和为当需要转化为普十进制{十}数时,和为427。一般来说,所求和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7
不必转化(特别是作为计算过程中间结果时)。确需转化时,方法见3.1转换法则。
②{十’}的减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18
③{十’}的乘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20
④{十’}的除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21
3.4{三”}的四则运算
①{三”}的加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22
求得和为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223
当需要转化为普十进制{十}数时,和为43。一般来说,所求和不必转化(特别是作为计算过程中间结果时)。确需转化时,方法见3.1转换法则。
②{三”}的减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31
③{三”}的乘法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32
④{三”}的除法例:{十}25÷18=1…7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33
3.5四则运算的特点
①加减法合并为加法,减法化为加法来运算。这一来实际计算中,就消除了通常连加减的困难。这是由于混数进制的特性所决定。
②“对冲”技术。这是指n个数的同一位上求和时,若和数为零,则这同一位上n个数可以消去。在算式中,该位上的这n个数,可以斜线划去,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
“划Q”技术。对Q进制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按位加”和为零,但该位上产生进位m(与n个数该位上和数的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则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同时,将这n个数的该位均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在算式中,这n个数的该位,可以斜线划去;这称为“划Q”;在十进制时Q=10,划Q即为“划十”;“划Q”中m=0时,即为“对冲”。
在实际运算中,常采用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来获得混数加减的结果。
③乘除方法简单。由于采用混数可使除法中的“减”过程变为“加”过程。为了去掉“减”过程的思路,进一步还可以令被除数变号。然后,整个“减”过程完全变成“加”过程。这可使整个运算的复杂性进一步降低。应该注意,此时若出现余数,则要将该余数变号后,才是最终运算结果的余数。
同时,除法中的试商过程,可变为予先设定的迭代过程。
④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均可全面地显著提高运算速度。
⑤加强运算正确性的保障,在“笔算工程”中,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出错率。
4.混十进制{十*}与普十进制{十}的关系。
4.1{十*}与{十}数的转换法
这里指整数的情况,例如{十}数本身即为{十*}数的一种特况,故{十}数不经转换即为{十*}数。因此,{十}数转换成{十*}数只要将这些普Q进制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相应这些数的每一位上去。
{十*}数转换成{十}数。方法有几种:一种是将{十*}数变为一正一负的二个{十}数求和。这有好多方式。其中,的是将该{十*}数中各正数字位及0位作为一正{十}数,而将各负数字位作为一负{十}数。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36
再一种是在该数的各位上,使正数不变;负数变为其绝对值对10取“补”数,同时在相邻的高位减1(即加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37
)。另一种方法是:在该数的各位上,连续正数字(或0)的数字段照写不变。如3×2××6。但,当其不在{十*}数末尾(个位)时,则最低位加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38
连续负数字的数字段,则使负数字变为其绝对值对9取“补”数,如×1×70×。然后,在其最低位加1。这样,求得结果为221716,即为相应{十}数。
当需转换的{十*}数首位为负,即该数为负数时,则将该数的相反数转换成{十}数,然后取此{十}数的符号为负即可。
4.2{十*}与{十}对照表及其说明(表一)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41
表一
说明:①表一中0+0-分别为从正负方向趋近于0所获得的0。
②表一中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42
表示形式为“连续非负整数个9”的全体的缩写。即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43
可为0个9,可为1个9,可为99,可为999,…等形式。这种形式表示的集合,称为“连集”。显然,“连集”为无限集。设E为整数,则为E的“连集”,简称为“连E”。读作“E点”。以“连集”形式表示的一组无穷个数,称为“连集数组”或“连集组数”。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45
{十}数是{十*}数的一部分,{十}数集是{十*}数集的真子集;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46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47
即{十*}数对{十}数有真包含关系。{十}数与{十*}数的关系是“一多对应”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正由于此,{十*}就获得了多样处理的灵活性。这是{十*}运算中多样性、快速性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说,{十*}具有较强的功能。
{十}中P=Q,因而在该进制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这种多样性,也缺少了这种相应的灵活性。{十*}中P>Q,因而在该进制中自然数会出现多种形态表达。这正是该进制灵活性所在,它使运算得以简便快捷。也可以说{十*}是以多样性来换取了灵活性。有了它,才有了《混进方法HJF》,才有了“笔算工程”的新技术方案。有了它,也才有了处理器及其相应电子计算机新技术方案。
{十*}数转换为{十}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十*}数可经{十}数加减直接获得,而{十}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十}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组{十*}“连集组数”。所以,这种{十}数的“一”与{十*}“连集组数”的“一”组,二者是“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可建立一种{十*}数与{十}数的互为映射关系。由于变换是集到自身上的对应,所以{十}与{十*}数是“一一变换”。对于运算系统来说,{十}与{十*}数系统是“自同构”。相应{十}数的各种运算性质,亦在{十*}数系统中成立。
应当指出,显然,上述对{十}与{十*}的分析,完全相应于{Q}与{Q*}的分析,因为{十}与{Q}是同构的。由此可知:①{Q}数是{Q*}数的一部份,{Q}数集是{Q*}数集的真子集。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51
即{Q*}数对于{Q}数有真包含关系。②{Q}数与{Q*}数的关系是“一多对应”,而不是“一一对应”。③同时,{Q}中的“一”个数与相应的{Q*}中的“一”组“连集组数”,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④{Q}与{Q*}数系统是“自同构”。相应{Q}数系统的各种运算性质,亦在{Q*}数系统中成立。
【以下4.至4.3节为增Q进制的情况】
4.增十进制{十}与普十进制{十}的关系。
4.1{十}与{十}数的转换法
这里指整数的情况,例如{十}数需经表一转换成为{十}数。{十}数转换成{十}数。方法有几种:一种是将{十}数变为一正一负的二个{十}数求和。这有好多方式。其中,的是将该{十}数中各正数字位及0位作为一正{十}数,而将各负数字位作为一负{十}数。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54
再一种是在该数的各位上,使正数不变;负数变为其绝对值对10取“补”数,同时在相邻的高位减1(即加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55
)。另一种方法是:在该数的各位上,连续正数字(或0)的数字段照写不变。如222×2×。但,当其不在{十}数末尾(个位)时,则最低位加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56
连续负数字的数字段,则使负数字变为其绝对值对9取“补”数,如×××6×5。然后,在其最低位加1。这样,求得结果为221716,即为相应{十}数。
当需转换的{十}数首位为负,即该数为负数时,则将该数的相反数转换成{十}数,然后取此{十}数的符号为负即可。
4.2{十}与{十}对照表及其说明(表一)
表一{十}与{十}数对照表
说明:①{十}数相应的{十}数可有重复数,也可没有;其中,凡{十}数中没有数字5(正或负)出现时,则相应{十}数没有重复的{十}数。
②凡{十}数中有数字5(正或负)出现时,则相应{十}数有重复的{十}数。此时,该相应{十}数中可有数字5,也可没有。{十}数对{十}数的重复数,以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58
为“主重复”,其余重复数均可由此推出。
③实质上,由于{十}的数元集中既含有5,又含有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59
才产生相应的重复数。换句话说,只要{十}的数元集中去掉5或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510
则不会产生重复数。这时,相应这种无重复数的进制,称为Q=10的偏Q进制{Q’}。
4.3{十}与{十}关系分析
{十}数与{十}数的关系是部分“一多对应”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正由于此,{十}部分多样性就获得了部分处理的灵活性。这是{十}运算中部分快速性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说,{十}具有较强的功能。{十}数转换为{十}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十}数可经{十}数加减直接获得,而{十}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十}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组{十}数。所以,这种{十}数的“一”与{十}数的“一”组,二者是“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可建立一种{十}数与{十}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十}与{十}数系统“同构”。相应{十}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十}数系统中成立。
{十}中P>Q,因而在该进制中自然数有时会出现多种形态表达。这正是该进制部分灵活性所在,它使运算得以简便快捷。也可以说{十}是以部分多样性来换取了部分灵活性。{十}中P=Q,因而在该进制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这种多样性,也缺少了这种相应的灵活性。
应当指出,显然,上述对{十}与{十}的分析,完全相应于{Q}与{Q}的分析,因为{十}与{Q}是同构的。由此可知:①{Q}数与{Q}数的关系是部分“一多对应”,而不是“一一对应”。②同时,{Q}中的“一”个数与相应的{Q}中的“一”组数,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③{Q}与{Q}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系统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Q}数系统中成立。
【以下4.至4.3节为偏Q进制的情况】
4.偏十进制{十’}与普十进制{十}的关系。
4.1{十’}与{十}数的转换法
这里指整数的情况,例如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61
{十}数需经表一转换成为{十’}数。{十’}数转换成{十}数。方法有几种:一种是将{十’}数变为一正一负的二个{十}数求和。这有好多方式。其中,的是将该{十’}数中各正数字位及0位作为一正{十}数,而将各负数字位作为一负{十}数。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62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63
再一种是在该数的各位上,使正数不变;负数变为其绝对值对10取“补”数,同时在相邻的高位减1(即加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64
)。另一种方法是:在该数的各位上,连续正数字(或0)的数字段照写不变。如222×2×。但,当其不在{十’}数末尾(个位)时,则最低位加连续负数字的数字段,则使负数字变为其绝对值对9取“补”数,如×××6×5。然后,在其最低位加1。这样,求得结果为221716,即为相应{十}数。
当需转换的{十’}数首位为负,即该数为负数时,则将该数的相反数转换成{十}数,然后取此{十}数的符号为负即可。
4.2{十’}与{十}对照表及其说明(表一)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66
表一{十’}与{十}数对照表
说明:表一中这种无重复数的“普Q进制”进制,属于偏Q进制{Q’}中特别重要的一种。其中,Q=10。
4.3{十’}与{十}关系分析
{十’}数与{十}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关系。{十’}数转换为{十}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十’}数可经{十}数加减直接获得,而{十}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十}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十’}数。由此,可建立一种{十’}数与{十}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十}与{十’}数系统“同构”。相应{十}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十’}数系统中成立。{十’}中P=Q,因而在该进制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多样性,也缺少了相应的灵活性。
应当指出,显然,上述对{十}与{十’}的分析,完全相应于{Q}与{Q’}的分析,因为{十}与{Q}同构。由此可知:①{Q}数与{Q’}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②{Q}与{Q’}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系统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Q’}数系统中成立。
【以下4.至4.2节为称Q进制的情况】
4.称三进制{三”}与普十进制{十}的关系。
4.1{三”}与{十}数的转换法
这里指整数的情况。首先,{十}数转换成{Q}数。当Q=3时,{十}数转换成{三}数。例{十}25={三}221。表一为{十}、{三}及{三”}数对照表。
表一{十}、{三}及{三”}数对照表
转换方法是:将{十}数连续除以Q,直至商为0时停止。这样,每次均出现一位余数。从最后一位余数起,依式中位置从低到高,列出各位余数。则所获数即为需转换结果{Q}数。然后,将{Q}数转换成{Q”}数。当Q=3时,照表一将{三}数编码转换成{三”}数;再将{三”}数转换成{十}数。例如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72
首先,将{Q”}数转换成{Q}数。当Q=3时,{三”}数转换成{三}数。例如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73
221。这可以从表一获得。然后,再将{Q}数转换成{十}数。这可以将{Q}数各位乘以该位上的权值,再求和获得。当Q=3时,{三”}数转换成{三}数,再转换成{十}数。例,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74
或者,直接将{Q”}数转换成{十}数,即将{Q”}数各位乘以该位上的权值,再求和获得。当Q=3时,{三”}数直接转换成{十}数。
当需转换的{三”}数首位为负,即该数为负数时,则将该数的相反数转换成{十}数,然后取此{十}数的符号为负即可。
4.2{三”}与{十}关系分析。
{三”}中P=Q,因而在该进制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多样性,也缺少了相应的灵活性。{三”}与{十}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可建立一种{三”}数与{十}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十}与{三”}数系统“同构”。相应{十}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三”}数系统中成立。又,由于{十}数系统与{Q}数系统同构,故{三}与{三”}数系统同构。
应当指出,显然,上述对{三}与{三”}的分析,完全相应于{Q}与{Q”}的分析。因为{三}与{Q}是同构的。由此可知:①{Q}数与{Q”}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②{Q}与{Q”}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系统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Q”}数系统中成立。
【以上各段4.至4.2/4.3节,分别为混/增/偏/称Q进制的情况】
结论:
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导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马列主义者。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正是属于钱学森特别强调指出的,数学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81
“直接应用的工程技术”。
总称为“三Q发明系列”,其中的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本申请为其中之一),其数学理论基础即为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混数进制数学方法为其中之一)。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学方法,专用于数字工程的总体设计之中,作为数学基础。这种
Figure B2009101278831D0000282
与数字计算系统工程紧密结合的方法,称为“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简称为《混进方法HJF》。《混进方法HJF》在各种数字工程的总体设计中,可明显简化各种数字工程的工程结构,可显著提高各种数字工程的运算速度,并且大大降低笔算工程的出错率。

Claims (10)

1.一种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采用混数进制结构和进位行结构,以“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计算机总体设计;计算机包括: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输入转换逻辑(109)组成;其中,CPU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由K或2K重运算器(202)及控制器(201)组成;计算机的特殊用途运算,设计为以下四种方案之一;该数字化工程用操作条件、步骤或流程技术特征来描述如下:
方案一,①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在输入转换逻辑(109)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经输入逻辑(101)至CPU中央处理器(102);②在CPU中央处理器(102)之中,进行混数进制“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108)之中,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104)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方案二,①设定串行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在输入转换逻辑(109)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为混数进制“全一码”;该混数进制全一码经输入逻辑(101)至CPU中央处理器(102);②在CPU中央处理器(102)之中,进行混数进制全一码“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108)之中,将运算结果混数进制“全一码”译码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104)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方案三,①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在输入转换逻辑(109)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0,±1}二进制数;该{0,±1}二进制数经输入逻辑(101)至CPU中央处理器(102);②在CPU中央处理器(102)之中,进行{0,±1}二进制“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108)之中,将运算结果{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104)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方案四,①输入K个普通Q进制数到输入转换逻辑(109),在输入转换逻辑(109)中,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或者,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编码{0,±1}二进制数”;该编码{0,±1}二进制数经输入逻辑(101)至CPU中央处理器(102);②在CPU中央处理器(102)之中,进行编码{0,±1}二进制“对冲”、“划Q”、“累加”运算;③在输出转换逻辑(108)之中,将运算结果“编码{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然后,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最后,在输出逻辑(104)输出计算结果混数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总操作由控制台(105)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内存(106)及外存(103)与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交换数据,参与执行程序。
2.如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每种方案进一步包括以下三种步骤之一;该数字化工程用操作条件、步骤或流程技术特征来描述如下:第一种步骤:
第1步,输入K个普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当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2步,对第1步转换成的K或2K个混数进制数中的二个数,进行混数进制的求和运算;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相加,即在某一位上,取这二个数按位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得到这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二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当采用并行运算时,二数各位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4步,取上述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如此反复,直至上述K或2K个数或该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则最后所得混数进制数,即为所求K个普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当需要以普Q进制数来表示结果时,将此结果混数进制数转换成普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或者,采用以下第二种步骤:
第1步,输入K个普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当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2步,对第1步的K或2K个混数进制数,从最低位开始,即在某一位上,分别取二数至K或2K个数同时相加;采用“对冲”、“划Q”;这时在同一位上,对n个和为0的数先进行“对冲”;然后,对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当参与累加的数的个数>2时,累加可采用“多数累加”;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即在二数时,得到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如此反复,直至上述K或2K个数或该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4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及第3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的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对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则最后所得混数进制数,即为所求K个普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当需要以普Q进制数来表示结果时,将此结果混数进制数转换成普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或者,采用以下第三种步骤:
第1步,输入K个普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当直接输入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2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0的数进行“对冲”;n为≥2的整数;
第3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混数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4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对每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当参与累加的数的个数>2时,累加可采用“多数累加”;当仅仅顺序串行二数累加时,累加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未产生任何“进位”为止;则最后所得混数进制数,即为所求K个普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当需要以普Q进制数来表示结果时,将此结果混数进制数转换成普Q进制数或直接为普十进制数;
上述输入K个普Q进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混数进制数”,是指:转换成K个混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增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偏Q进制数;或转换成2K个称Q进制数。
3.如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机中混数进制数可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中的{0,±1}二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
4.如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具有网络化结构;“K或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这种网络化结构给网络化运算提供了支持。
5.如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或者三值元器件;或者P值元器件,P为混数进制的数元集基数,P为>3的整数。
6.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采用混数进制结构和进位行结构;计算机包括: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输入转换逻辑(109)组成;其中,CPU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混数运算控制逻辑(107)由K或2K重运算器(202)及控制器(201)组成;计算机的特殊用途运算,为上述四种方案之一;每种方案进一步包括上述三种步骤之一。
7.如权利要求6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计算机中混数进制数可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中的{0,±1}二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
8.如权利要求6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具有网络化结构;“K或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这种网络化结构给网络化运算提供了支持。
9.如权利要求6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具有“对冲器”及“划Q器”结构,采用“对冲”及“划Q”技术;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
10.如权利要求6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或者三值元器件;或者P值元器件,P为混数进制的数元集基数,P为>3的整数。
CN200910127883A 2009-04-09 2009-04-09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Pending CN1018592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27883A CN101859240A (zh) 2009-04-09 2009-04-09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27883A CN101859240A (zh) 2009-04-09 2009-04-09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9240A true CN101859240A (zh) 2010-10-13

Family

ID=42945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7883A Pending CN101859240A (zh) 2009-04-09 2009-04-09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592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5463A (zh) * 2015-08-13 2017-02-22 李志中 负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和负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5463A (zh) * 2015-08-13 2017-02-22 李志中 负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和负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adda Multioperand parallel decimal adder: A mixed binary and BCD approach
Parhami Computer arithmetic
CN102866875B (zh) 多操作数加法器
CN107807819A (zh) 一种支持离散数据表示的用于执行人工神经网络正向运算的装置及方法
CN106990937A (zh) 一种浮点数处理装置
CN107247992A (zh) 一种基于列梅兹逼近算法的sigmoid函数拟合硬件电路
US20130246495A1 (en) Quantum Arithmetic On Two-Dimensional Quantum Architectures
CN102257473A (zh) 高基数字乘法器
CN103092560B (zh) 一种基于Bypass技术的低功耗乘法器
CN201153259Y (zh) 并行数据循环冗余校验装置及双向数据传输系统
CN104461449A (zh) 基于向量指令的大整数乘法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10163358A (zh) 一种计算装置及方法
CN110515589A (zh) 乘法器、数据处理方法、芯片及电子设备
CN101295237B (zh) 求商和余数的高速除法器
US8341203B2 (en) Computer technical solution of the digital engineering method of hybrid numeral carry system and carry line
CN107423023A (zh) 一种16×16‑digit冗余十进制乘法器
CN1752923B (zh) 混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混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N101859240A (zh) 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数字工程方法和混数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N101840324A (zh) 支持复数运算和子字并行的64位定浮点乘法器
CN1776606B (zh)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hinal Design methods for digital systems
CN1776605B (zh)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N101819514A (zh) 混数进制、进位行笔算数字工程方法
CN112506472B (zh) 一种基于冗余odds数的十进制4:2压缩器结构
WO2006034649A2 (fr) Proposition technique d'ingenierie de calcul manuel et procede d'ingenierie a echelle numerique et a de ligne de re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