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9054A -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9054A
CN101859054A CN201010130273A CN201010130273A CN101859054A CN 101859054 A CN101859054 A CN 101859054A CN 201010130273 A CN201010130273 A CN 201010130273A CN 201010130273 A CN201010130273 A CN 201010130273A CN 101859054 A CN101859054 A CN 101859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ojection surface
surface side
display device
video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0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优祐
松本慎也
增谷健
安东孝久
近藤信幸
池田贵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796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26683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9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90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可以充分消除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反射的无用光。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有壳体(200),该壳体(200)收容:固体光源(111);DMD(500),对固体光源(11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单元(150),其将DMD(500)射出的光投射于投射面上。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沿着第1配置面与第2配置面进行配置。壳体(200)具有与第2配置面相面对的底面板(230)、设置于底面板(230)的相对侧的顶面板(240)。在顶面板(240)设有透过区域(185)以及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构成为: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185)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

Description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固体光源、对固体光源所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元件、将光调制元件所射出的光投射于投射面上的投射单元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周知一种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所具有的壳体收容:激光光源等的固体光源;光调制元件,对固体光源所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元件,其将光调制元件射出的光投射于投射面上。
在此,作为光调制元件,周知使用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的反射型光调制元件的技术。另外,还提出了如下的技术,即利用光圈遮挡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所反射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例如,专利文献1)。具体而言,光圈设置于反射型光调制元件的近旁,在反射型光调制元件的近旁遮挡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反射的无用光。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22938号公报
如上所述,光圈在反射型光调制元件的近旁遮挡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反射的无用光。也就是说,光圈在投射透镜的物面的近旁遮挡无用光。在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中,若光圈稍微偏离设置在物面的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则不能充分消除无用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充分消除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反射的无用光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第1发明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具有壳体(壳体200),该壳体收容:光源(红色固体光源111R、绿色固体光源111G、蓝色固体光源111B);反射型光调制元件(DMD500R、DMD500G、DMD500B),对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单元(投射单元150),将所述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射出光投射于投射面上,所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沿着第1配置面与第2配置面进行配置,所述第1配置面与所述投射面大致平行,所述第2配置面大致垂直于第1配置面。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2配置面相面对的底面板(底面板230)、设置于所述底面板的相对侧的顶面板(顶面板240)。在所述顶面板设有:透过区域(透过区域185),使从所述投射单元射出的光透过;以及投射面侧遮光板(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其比所述透过区域靠近所述投射面侧进行配置。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以遮挡透过了所述透过区域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的方式构成。
在第1发明中,在所述顶面板在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设有侧面遮光板(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所述侧面遮光板邻接于所述透过区域而配置。所述侧面遮光板以遮挡透过了所述透过区域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的方式构成。
在第1发明中,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具有沿着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的形状。在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在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的两侧设置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减光滤波器830、扩散板840或者小孔850)。
在第1发明中,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还具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沿着所述投射面的法线方向可以移动地支撑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
在第1发明中,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还具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将在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可以转动地支撑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
在第1发明中,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还具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沿着垂直于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以及所述投射面的法线方向的方向,可以移动地支撑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充分消除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反射的无用光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是从侧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光源单元110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以及投射单元150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顶面板240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顶面板240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顶面板240的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用光的遮光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用光的遮光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用光的遮光的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中的无用光的遮光的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2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2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2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3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4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2从侧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2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结构例的图。
图2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2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2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2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2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2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2结构例的图。
图3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2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3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2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3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2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3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2结构例的支撑机构900的图。
图中:
10-柱状积分器
21~23-透镜
31~35-反射镜
40-透镜
50-棱镜
60-棱镜
70-棱镜
80-棱镜
90-棱镜
100-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110-光源单元
111-固体光源
112-头部
113-光纤
114-收束部
120-电源单元
130-冷却单元
131-冷却套
140-颜色分离合成单元
141-第1单元
142-第2单元
150-投射单元
151-投射透镜群
152-凹面反射镜
160-投射面侧凹部
170-前面侧凸部
180-顶面板凹部
181~184-倾斜面
185-透过区域
190-电缆端子
200-壳体
210-投射面侧侧壁
220-前面侧侧壁
230-底面板
240-顶面板
250-第1侧面侧侧壁
260-第2侧面侧侧壁
300-投射面
410-地面
420-墙面
500-DMD
600-扩大凹部
601-底面
700-影像光
710~740-无用光
800-投射面侧遮光板
801A、802B-侧面遮光板
810-弯曲部
820-遮光部件
830-减光滤波器
840-扩散板
850-小孔
900-支撑机构
910-支撑体
920-轨道
930-第1凸轮机构
940-滑动丝杠
950-转动轴
960-第2凸轮机构
970-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附图记载中,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附于相同或者类似的符号。
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要留意各尺寸的比例与现实情况的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要参考下面的说明来进行判断。另外,不言而喻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实施方式中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收容:光源;光调制元件,其对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单元,其将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射出的光投射于投射面上。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沿着第1配置面与第2配置面进行配置,第1配置面大致平行于投射面,第2配置面大致垂直于第1配置面。壳体具有与第2配置面相对的底面板、设置于底面板的相对侧的顶面板。在顶面板设有:透过区域,其使投射元件射出的光透过;投射面侧遮光板,其比透过区域更靠投射面侧而进行配置。投射面侧遮光板构成为: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
实施方式中,在顶面板设有投射面侧遮光板,其比透过区域配置得更靠投射面侧。投射面侧遮光板构成为: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也就是说,在构成像面的投射面的近旁,投射面侧遮光板遮挡无用光。因而,与由设置在构成物面的反射型光调制元件的近旁的光圈来遮挡无用光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消除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所反射的无用光。
【第1实施方式】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从侧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有壳体200,向投射面300投射影像。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沿着第1配置面(图2所示的墙面420)和大致垂直于第1配置面的第2配置面(图2所示的地面410)来进行配置。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如下的情况,即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将影像光投射于设置在墙面的投射面300(墙面投射)。将这种情况下的壳体200的配置称为墙面投射配置。在第1实施方式中,与投射面300大致平面的第1配置面是墙面420。
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称为“纵深方向”。将垂直于宽度方向以及纵深方向双方的方向称为“高度方向”。
壳体20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纵深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以及高度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小。纵深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大致等于从反射镜(图2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至投射面300的投射距离。在宽度方向上,壳体200的尺寸大致等于投射面300的尺寸。在高度方向上,壳体200的尺寸根据设置投射面300的位置而确定。
具体而言,壳体200具有投射面侧侧壁210、前面侧侧壁220、底面板230、顶面板240、第1侧面侧侧壁250、第2侧面侧侧壁260。
投射面侧侧壁210是与大致平行于投射面300的第1配置面(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墙面420)相面对的板状部件。前面侧侧壁220是设置于投射面侧侧壁210的相对侧的板状部件。底面板230是与大致平行于投射面300的第1配置面以外的第2配置面(第1实施方式中为地面410)相面对的板状部件。顶面板240是设置于底面板230的相对侧的板状部件。第1侧面侧侧壁250以及第2侧面侧侧壁260是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壳体200的两端的板状部件。
壳体200收容光源单元110、电源单元120、冷却单元130、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投射单元150。投射面侧侧壁210具有投射面侧凹部160A以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前面侧侧壁220具有前面侧凸部170。顶面板240具有顶面板凹部180以及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第1侧面侧侧壁250具有电缆端子190。
光源单元110是由多个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固体光源111)构成的单元。各固体光源是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等的光源。第1实施方式中,在光源单元110中具有射出红色分量光R的红色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红色固体光源111R)、射出绿色分量光G的绿色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绿色固体光源111G)、射出蓝色分量光B的蓝色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蓝色固体光源111B)。对于光源单元110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参照图4)。
电源单元120是对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提供电力的单元。例如,电源单元120对光源单元110以及冷却单元130提供电力。
冷却单元130是冷却设置于光源单元110的多个固体光源的单元。具体而言,冷却单元130通过冷却载置各固体光源的冷却套(图4所示的冷却套131)从而冷却各固体光源。
再有,冷却单元130构成为:除各固体光源以外还对电源单元120和光调制元件(后面叙述的DMD500)进行冷却。
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对红色固体光源射出的红色分量光R、绿色固体光源射出的绿色分量光G、蓝色固体光源射出的蓝色分量光B进行合成。另外,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对包含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的合成光进行分离,并对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进行调制。进而,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对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进行再合成,并将影像光射出至投射单元150。对于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参照图5)。
投射单元150将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射出的光(影像光)投射于投射面300。具体而言,投射单元150具有:投射透镜群(图5所示的投射透镜群151),其将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射出的光投射于投射面300上;反射镜(图5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将从投射透镜群射出的光反射至投射面300侧。对于投射单元150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投射面侧凹部160A以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设置于投射面侧侧壁210,具有向壳体200的内侧凹陷的形状。投射面侧凹部160A以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延伸至壳体200的端部。在投射面侧凹部160A以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设有连通至壳体200的内侧的通气口。
在第1实施方式中,投射面侧凹部160A以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沿着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延伸。例如,在投射面侧凹部160A作为通气口设有用于使壳体200外侧的空气进入壳体200的内侧的吸气口。在投射面侧凹部160B作为通气口设有用于使壳体200内侧的空气排出至壳体200的外侧的排气口。
前面侧凸部170设置于前面侧侧壁220,具有向壳体200的外侧突出的形状。前面侧凸部170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前面侧侧壁220的大致中央处。在壳体200的内侧在由前面侧凸部170形成的空间,收容设置于投射单元150的反射镜(图5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
顶面板凹部180设置于顶面板240,具有向壳体200内侧凹陷的形状。顶面板凹部180具有向投射面300侧下降的倾斜面181。倾斜面181具有透过区域185,该透过区域使投射单元150射出的光透过至投射面300侧。
投射面侧遮光板800设置于顶面板240,比透过区域185更靠投射面300侧而设置。另外,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具有沿着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的形状。
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由遮光部件(例如,黑色薄金属板或丙烯板)形成,以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185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的方式构成。
电缆端子190设置于第1侧面侧侧壁250,是电源端子和影像端子等的端子。再有,电缆端子190也可以设置于第2侧面侧侧壁260。
(壳体宽度方向的各单元的配置)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宽度方向的各单元的配置进行说明。图3是从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3所示,投射单元150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配置于壳体200的大致中央处。
光源单元110以及冷却单元130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上与投射单元150并排进行配置。具体而言,光源单元110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并排配置于投射单元150的一方(第2侧面侧侧壁260侧)。冷却单元130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并排配置于投射单元150的另一方(第1侧面侧侧壁250侧)。
电源单元120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与投射单元150并排进行配置。具体而言,电源单元120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对于投射单元150在光源单元110侧并排配置。电源单元120优选配置在投射单元150与光源单元110之间。
(光源单元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光源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光源单元110的图。
如图4所示,光源单元110由多个红色固体光源111R、多个绿色固体光源111G以及多个蓝色固体光源111B构成。
红色固体光源111R如上所述是射出红色分量光R的LD等的红色固体光源。红色固体光源111R具有头部(head)112R,在头部112R连接光纤113R。
连接于各红色固体光源111R的头部112R的光纤113R在收束部114R进行收束。也就是说,从各红色固体光源111R射出的光由各光纤113R进行传输,在收束部114R进行集中。
红色固体光源111R载置于冷却套131R。例如,红色固体光源111R由紧固螺钉固定于冷却套131R。红色固体光源111R由冷却套131R进行冷却。
绿色固体光源111G如前所述是射出绿色分量光G的LD等的绿色固体光源。绿色固体光源111G具有头部112G,在头部112G连接光纤113G。
连接于各绿色固体光源111G的头部112G的光纤113G在收束部114G进行收束。也就是说,从各绿色固体光源111G射出的光由各光纤113G进行传输,在收束部114G进行集中。
绿色固体光源111G载置于冷却套131G。例如,绿色固体光源111G由紧固螺钉固定于冷却套131G。绿色固体光源111G由冷却套131G进行冷却。
蓝色固体光源111B如前所述是射出蓝色分量光B的LD等的蓝色固体光源。蓝色固体光源111B具有头部112B,在头部112B连接光纤113B。
连接于各蓝色固体光源111B的头部112B的光纤113B在收束部114B进行收束。也就是说,从各蓝色固体光源111B射出的光由各光纤113B进行传输,在收束部114B进行集中。
蓝色固体光源111B载置于冷却套131B。例如,蓝色固体光源111B由紧固螺钉固定于冷却套131B。蓝色固体光源111B由冷却套131B进行冷却。
(颜色分离合成单元以及投射单元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颜色分离合成单元以及投射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以及投射单元150的图。第1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对应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
如图5所示,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具有第1单元141、第2单元142。
第1单元141对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进行合成,并将包含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的合成光射出至第2单元142。
具体而言,第1单元141具有多个柱状积分器(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以及柱状积分器10B)、透镜群(透镜21R、透镜21G、透镜21B、透镜22、透镜23)、反射镜群(反射镜31、反射镜32、反射镜33、反射镜34以及反射镜35)。
柱状积分器10R具有光入射面、光出射面、从光入射面的外周至光出射面的外周设置的光反射侧面。柱状积分器10R使由收束部114R进行收束的光纤113R射出的红色分量光R均匀化。也就是说,柱状积分器10R通过由光反射侧面对红色分量光R进行反射从而使红色分量光R均匀化。
柱状积分器10G具有光入射面、光出射面、从光入射面的外周至光出射面的外周设置的光反射侧面。柱状积分器10G使由收束部114G进行收束的光纤113G射出的绿色分量光G均匀化。也就是说,柱状积分器10G通过由光反射侧面对绿色分量光G进行反射从而使绿色分量光G均匀化。
柱状积分器10B具有光入射面、光出射面、从光入射面的外周至光出射面的外周设置的光反射侧面。柱状积分器10B使由收束部114B进行收束的光纤113B射出的蓝色分量光B均匀化。也就是说,柱状积分器10B通过由光反射侧面对蓝色分量光B进行反射从而使蓝色分量光B均匀化。
此外,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以及柱状积分器10B也可以是光反射侧面由反射镜面构成的中空柱。另外,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以及柱状积分器10B也可以是由玻璃等构成的实心柱。
在此,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以及柱状积分器10B具有沿着大致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柱状形状。也就是说,柱状积分器10R以柱状积分器10R的长边方向沿着壳体200的大致宽度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同样,柱状积分器10G以及柱状积分器10B以柱状积分器10G以及柱状积分器10B的长边方向沿着壳体200的大致宽度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透镜21R是以红色分量光R向DMD500R照射的方式使红色分量光R成为大致平行光的透镜。透镜21G是以绿色分量光G向DMD500G照射的方式使绿色分量光G成为大致平行光的透镜。透镜21B是以蓝色分量光B向DMD500B照射的方式使蓝色分量光B成为大致平行光的透镜。
透镜22是如下的透镜,其抑制红色分量光R以及绿色分量光G的放大,同时在DMD500R以及DMD500G上使红色分量光R以及绿色分量光G大致成像。透镜23是如下的透镜,其抑制蓝色分量光B的放大,同时使蓝色分量光在DMD500B上大致成像。
反射镜31对从柱状积分器10R射出的红色分量光R进行反射。反射镜32是对从柱状积分器10G射出的绿色分量光G进行反射、使红色分量光R透过的分色镜。反射镜33是使柱状积分器10B射出的蓝色分量光B透过、对红色分量光R以及绿色分量光G进行反射的分色镜。
反射镜34对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进行反射。反射镜35将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反射至第2单元142侧。此外,虽然在图5中为了使说明简单,将各结构在平面图中进行表示,但是反射镜35在高度方向倾斜地反射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
第2单元142对包含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的合成光进行分离,并对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进行调制。第2单元142接下来对红色分量光R、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进行再合成,并将影像光射出至投射单元150侧。
具体而言,第2单元142具有透镜40、棱镜50、棱镜60、棱镜70、棱镜80、棱镜90、多个DMD(DMD500R、DMD500G、DMD500B)。
透镜40是以各颜色分量光向各DMD照射的方式、使从第1单元141射出的光成为大致平行光的透镜。
棱镜50由透光性部件构成,具有面51以及面52。在棱镜50(面51)与棱镜60(面61)之间设有空气隙(air gap),由于从第1单元141射出的光入射至面51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大,因此从第1单元141射出的光由面51进行反射。另一方面,在棱镜50(面52)与棱镜70(面71)之间设有空气隙,由于从第1单元141射出的光入射至面52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小,因此由面51反射的光透过面52。
棱镜60由透光性部件构成,具有面61。
棱镜70由透光性部件构成,具有面71以及面72。在棱镜50(面51)与棱镜70(面71)之间设有空气隙,由于由面72反射的蓝色分量光B以及从DMD500B射出的蓝色分量光B入射至面71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大,因此由面72反射的蓝色分量光B以及从DMD500B射出的蓝色分量光B由面71进行反射。
面72是使红色分量光R以及绿色分量光G透过、反射蓝色分量光B的分色镜面。因此,由面51反射的光之中红色分量光R以及绿色分量光G透过面72,蓝色分量光B由面72反射。由面71反射之后的蓝色分量光B由面72进行反射。
棱镜80由透光性部件构成,具有面81以及面82。在棱镜70(面72)与棱镜80(面81)之间设有空气隙,由于透过面81并由面82反射之后的红色分量光R以及从DMD500R射出的红色分量光R再次入射至面81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大,因此透过面81并由面82反射之后的红色分量光R以及从DMD500R射出的红色分量光R由面81进行反射。另一方面,由于从DMD500R射出并由面81反射之后、由面82进行反射的红色分量光R再次入射至面81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小,因此从DMD500R射出并由面81反射之后、由面82进行反射的红色分量光R透过面81。
面82是使绿色分量光G透过、对红色分量光R进行反射的分色镜面。因而,透过面81的光之中绿色分量光G透过面82,红色分量光R由面82进行反射。由面81反射之后的红色分量光R由面82进行反射。从DMD500G射出的绿色分量光G透过面82。
在此,棱镜70由面72对包含红色分量光R以及绿色分量光G的合成光与蓝色分量光B进行分离。棱镜80由面82对红色分量光R与绿色分量光G进行分离。也就是说,棱镜70以及棱镜80作为分离各颜色分量光的颜色分离元件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棱镜70的面72的截止波长在相当于绿色的波段与相当于蓝色的波段之间进行设置。棱镜80的面82的截止波长在相当于红色的波段与相当于绿色的波段之间进行设置。
另一方面,棱镜70由面72对包含红色分量光R以及绿色分量光G的合成光与蓝色分量光B进行合成。棱镜80由面82对红色分量光R与绿色分量光G进行合成。也就是说,棱镜70以及棱镜80作为合成各颜色分量光的颜色合成元件而发挥功能。
棱镜90由透光性部件构成,具有面91。面91构成为使绿色分量光G通过。另外,入射至DMD500G的绿色分量光G以及从DMD500G射出的绿色分量光G透过面91。
DMD500R、DMD500G以及DMD500B由多个微小反射镜构成,多个微小反射镜是可动的。各微小反射镜基本上相当于1像素。DMD500R通过改变各微小反射镜的角度,切换是否向投射单元150侧反射红色分量光R。同样,DMD500G以及DMD500B通过改变各微小反射镜的角度,切换是否向投射单元150侧反射绿色分量光G以及蓝色分量光B。
投射单元150具有投射透镜群151、凹面反射镜152。
投射透镜群151将颜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射出的光(影像光)射出至凹面反射镜152。
凹面反射镜152对投射透镜群151射出的光(影像光)进行反射。凹面反射镜152对影像光进行聚光之后使影像光广角化。例如,凹面透镜152是在投射透镜群151侧具有凹面的非球面透镜。
由凹面反射镜152聚光之后的影像光透过一透过区域,该透过区域设置于在顶面板240设置的顶面板凹部180的倾斜面181。设置于倾斜面181的透过区域优选设置在由凹面反射镜152聚集影像光的位置近旁。
凹面反射镜152如前所述收容在由前面侧凸部170形成的空间。例如,优选凹面反射镜152固定在前面侧凸部170的内侧。另外,优选前面侧凸部170的内侧面的形状是沿着凹面反射镜152的形状。
(顶面板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中顶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顶面板240的图。
具体而言,图6是从顶面板240侧观察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图7是从图6的C方向观察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图8是从图6的D方向观察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6~图8所示,在顶面板240设有顶面板凹部180。顶面板凹部180除上述的倾斜面181以外,还具有倾斜面182、倾斜面183、倾斜面184。
倾斜面181设置在顶面板凹部180的前面侧,具有向投射面侧下降的形状。倾斜面181如上所述设置有透过区域185,该透过区域185使投射单元150射出的光透过至投射面300侧。
倾斜面182设置于顶面板凹部180的投射面侧,具有向前面侧下降的形状。
倾斜面183以及倾斜面184是在壳体200的宽度方向设置于顶面板凹部180的两侧的侧面。倾斜面183以及倾斜面184具有向顶面板凹部180的中央下降的形状。
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比透过区域185更靠投射面300侧设置。具体而言,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具有在倾斜面182上以弯曲状突出的形状。其构成为:由遮光部件形成,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185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
(投射面侧遮光板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结构。
如图9所示,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具有弯曲部分810。另外,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如上所述以弯曲部分810在倾斜面182上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整体由遮光部件820形成。遮光部件820例如是黑色薄金属板或丙烯板。
(无用光的遮光)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用光的遮光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凹面反射镜152近旁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的图。图11~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射面300处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的图。
此外,由于凹面反射镜152与投射面300相对,因此要留意相对于投射面300处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参照图11以及图12)的左右方向,凹面反射镜152近旁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参照图10)的左右是反转的。
首先,参照图10对凹面反射镜152近旁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中,作为凹面反射镜152使用非球面反射镜。因此,如图10所示,在凹面反射镜152的近旁,构成影像的影像光700形成变形(失真)的图案。
在此,影像光700的下端向上侧弯曲。在影像光700的下端邻接着无用光710。影像光700的侧端向内侧弯曲,在上侧展宽。在影像光700的侧端邻接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影像光700的上端向上侧弯曲。在影像光700的上端邻接无用光740。
在此,在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中,为了缩短凹面反射镜152与投射面300之间的距离,以DMD500的中心从投射透镜群151的光轴中心往上侧偏移的方式配置DMD500。另外,可知对于光的强度,通过投射透镜群151的光轴中心的近旁的光的强度比通过投射透镜群151的周边部分的光强度更大。
因而,需要留意在凹面反射镜152的近旁处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中,与图案上侧的光的强度相比图案下侧的光的强度大。也就是说,与无用光740的强度相比无用光710的强度大。
接着,参照图11对投射面300处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没有设置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情况。
如图11所示,在投射面300处影像光700呈矩形形状。在影像光700的周围存在无用光710、无用光720、无用光730以及无用光740。在此,无用光从影像光700的下侧起依次含有强度为强度a、强度b、强度c、强度d的光。在此,满足强度a>强度b>强度c>强度d的关系。也就是说,无用光的强度从影像光700的下侧向影像光700的上侧逐渐变小。此外,无用光710包含具有最大的强度a的区域。
接下来,参照图12对在投射面300处形成从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投射出的光的图案进行说明。另外,图12是表示设置了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情况。
如图12所示,邻接于影像光700的下端的无用光710被遮挡。在此,由于投射面侧遮光板800设置于投射面300的近旁,因此通过借助投射面侧遮光板800进行的无用光710的遮光,可以充分地消除无用光710。换言之,具有最大的强度a的光被消除。
(作用以及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顶面板240设有投射面侧遮光板800,该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比透过区域185更靠投射面300而进行配置。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构成为: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185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无用光710)。
在此,与配置于投射透镜群151的物面的反射型光调制元件(DMD500)相比,构成像面的投射面300非常大。另外,在倾斜地入射照射光的反射型光调制元件(DMD500)的近旁设置的光圈中,需要面积比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大的开口。因此,即使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稍微离开投射面300,与由设置在反射型光调制元件近旁的光圈来遮挡无用光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充分地消除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反射的无用光。
另外,邻接于投射面300处的影像光700的下端的无用光710由于是通过投射透镜群151的光轴中心的近旁的光,因此无用光710的强度比其他无用光的强度大。因而应该看到,消除无用光710的效果明显。另外,由于邻接影像光700的上端的无用光740是通过投射透镜群151的周边部分的光,因此无用光740的强度比其他的无用光小。因而应该注意,消除无用光740的必要性较低。
【变形例1】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中,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整体由遮光部件820形成。与此相对,在变形例1中,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中设有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
(投射面侧遮光板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变形例1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图15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图。
如图13所示,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可以由遮光部件820以及减光滤波器830形成。减光滤波器830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侧。减光滤波器830是衰减透过光的部件,构成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减光滤波器830的透过率,向着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侧逐渐变高。也就是说,满足透过率a>透过率b>透过率c的关系。
如图14所示,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也可以由遮光部件820以及扩散板840形成。扩散板840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侧。扩散板840是使光扩散的部件,构成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扩散板840的扩散率向着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侧逐渐变低。也就是说,满足扩散率a<扩散率b<扩散率c的关系。
如图15所示,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由遮光部件820形成,可以具有小孔850。小孔850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侧。小孔850是以透过光的方式构成的空隙,设有小孔850的区域构成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小孔850的数目向着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端增多。
(无用光的遮光)
下面,参照附图对变形例1中的无用光的遮光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投射面300处的影像光700的光束图案的图。图16是表示设置有图13~图15所示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情况。
如图16所示,在设置有图13~图15所示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情况下,邻接于影像光700的下端的无用光710被遮挡。在此,由于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在图13~图15所示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侧设置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因此在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的下端,存在无用光710的一部分残留的边界部分710A以及边界部分710B。因而,在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的下端明暗的边界不明显。
(作用以及效果)
在变形例1中,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在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两侧设置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因而,在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的下端能够使明暗的边界并不明显。
【变形例2】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变形例2中,在顶面板240设置具有大致水平的底面的扩大凹部。在扩大凹部的底面设置顶面板凹部180。
(顶面板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变形例2中的顶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7~图19是表示变形例2中的顶面板240的图。
具体而言,图17是从顶面板240侧观察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图18是从图17的C方向观察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图19是从图17的D方向观察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17~图19所示,在顶面板240设置了具有大致水平的底面601的扩大凹部600。在扩大凹部600的底面601设有上述的顶面板凹部180。构成扩大凹部600周围的侧面优选具有大致直角的倾斜。
此外,顶面板凹部180的结构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顶面板凹部180的说明。
在此,投射面侧遮光板800设置于扩大凹部600的底面601。另外,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在倾斜面182上以弯曲状突出的形状。
【变形例3】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变形例3中,在顶面板240除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以外还设有侧面遮光板,该侧面遮光板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邻接于透过区域185而配置。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变形例3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变形例3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
如图20所示,顶面板240除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以外还具有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
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邻接于透过区域185(图20中并未图示)而配置。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具有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壳体200的纵深方向)的形状。
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由遮光部件(例如,黑色薄金属板或丙烯板)形成,以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185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上述的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的方式构成。
另外,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为了遮挡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具有向顶面板凹部180的内侧突出的弯曲形状。
(作用以及效果)
在变形例3中,在顶面板240设有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邻接于透过区域185而配置。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以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185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上述的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的方式构成。也就是说,在构成像面的投射面300的近旁,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遮挡无用光。因而,与由设置在构成物面的反射型光调制元件的近旁的光圈来遮挡无用光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消除由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反射的无用光。
【变形例4】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3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3中,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以向顶面板凹部180内侧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相对,在变形例4中,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以从顶面板240立起的方式进行配置。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变形例4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变形例4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
如图21所示,顶面板240与变形例3同样,除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以外还具有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
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邻接于透过区域185(图21中并未图示)而配置。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具有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壳体200的纵深方向)的形状。
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由遮光部件(例如,黑色薄金属板或丙烯板)形成,以遮挡透过了透过区域185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上述的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的方式构成。
在变形例4中,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以从顶面板240立起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为了遮挡无用光720以及无用光730,具有向顶面板凹部180的上方突出的弯曲形状。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向设置于墙面的投射面300投射影像光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例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向设置于地面的投射面300投射影像光的情况(地面投射)。将这种情况下的壳体200的配置称为地面投射配置。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2是从侧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22所示,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向设置于地面的投射面300投射影像光(地面投射)。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第1配置面是地面410。大致垂直于第1配置面的第2配置面是墙面420。
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称为“高度方向”。将垂直于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的双方的方向称为“纵深方向”。
在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纵深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以及高度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小。高度方向的壳体200的尺寸大致等于从反射镜(图2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至投射面300的投射距离。在宽度方向壳体200的尺寸大致等于投射面300的尺寸。在纵深方向壳体200的尺寸根据从墙面420至投射面300的距离而确定。
投射面侧侧壁210是与大致平行于投射面300的第1配置面(在第2实施方式中为地面410)相面对的板状部件。前面侧侧壁220是设置于投射面侧侧壁210的相对侧的板状部件。顶面板240是设置于底面板230的相对侧的板状部件。底面板230是与大致平行于投射面300的第1配置面以外的第2配置面(第2实施方式中为墙面420)相面对的板状部件。第1侧面侧侧壁250以及第2侧面侧侧壁260是在宽度方向形成壳体200的两端的板状部件。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第3实施方式中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和角度可以调整。
例如,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和角度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调整。(1)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可以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调整。(2)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角度可以将沿着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来进行调整。(3)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可以沿着如下的方向、即垂直于与投射面300平行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调整。
另外,(1)~(3)之中,可以调整任意的位置或者角度,可以调整2个以上的位置或者角度。
(第1结构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调整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以及角度的第1结构例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调整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以及角度的第1结构例的图。另外,图23是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23所示,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有支撑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800的支撑机构900。
支撑机构900,将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支撑为可以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移动。另外,支撑机构900,将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支撑为可以将沿着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转动。
支撑机构900设置于壳体200的顶面板240。例如,支撑机构900设置于顶面板240的顶面板凹部180内。
在此,参照图24~图27对支撑机构900的第1构成例进行详细说明。图24是表示支撑机构900的立体图。图25是从支撑机构900的正面观察支撑机构900的图。图26是从支撑机构900的上方观察支撑机构900的图。图27是从支撑机构900的侧方观察支撑机构900的图。
如图24~图27所示,支撑机构900具有支撑体910、轨道920、第1凸轮(cam)机构930、滑动丝杠940、转动轴950、第2凸轮机构960。
支撑体910具有沿着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的形状。另外,在宽度方向支撑体910的两端部嵌入轨道920。
在宽度方向,在支撑体910的两端部设有支撑体910A以及支撑体910B。支撑体910A以及支撑体910B可以转动地支撑转动轴950,转动轴950沿着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而延伸。如所面所述,由于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固定于转动轴950,因此支撑体910A以及支撑体910B将转动轴950作为中心支撑投射面侧遮光板800。
在宽度方向,在支撑体910的一端部(设置支撑体910B的端部)具有螺孔,该螺孔收纳滑动丝杠940。螺孔具有螺旋状凹部,其与设置在滑动丝杠940的螺旋状的凸部咬合。
轨道920具有可以滑动地支撑支撑体910的两端部的槽。设置于轨道920的槽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延伸。
第1凸轮机构930固定于轨道920。第1凸轮机构930与滑动丝杠940连结。另外,第1凸轮机构930与投射单元150的聚焦机构(并未图示)或变焦机构(并未图示)连结,从而成为与投射单元150的聚焦调整或变焦调整连动,来转动滑动丝杠940的机构。
滑动丝杠940具有螺旋状的凸部。滑动丝杠940拧入设置于支撑体910的一端部的螺孔。另一方面,滑动丝杠940与第1凸轮连结。
在此,上述的支撑体910根据滑动丝杠940的转动量,沿着轨道920即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由支撑体910支撑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根据滑动丝杠940的转动量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移动。
转动轴950具有沿着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转动轴950固定于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由支撑体910A以及支撑体910B可以转动地支撑。
第2凸轮机构960设置于支撑体910的一端部(设置支撑体910B的端部)。具体而言,第2凸轮机构960如图28所示那样由多个凸轮构成。多个凸轮包括以与设置在滑动丝杠940的螺旋状凸部咬合的方式构成的凸轮。另外,多个凸轮包括将转动轴950作为转动中心而具有的凸轮。因而,固定于转动轴950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伴随着滑动丝杠940的转动将转动轴950作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
这样,与在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上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移动连动,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将转动轴950作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另外,第2凸轮机构960构成为:以投射面侧遮光板800遮挡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无用光710)的方式,调整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移动量以及转动量。
具体而言,通过与投射单元150的聚焦调整或变焦调整连动,从而第1凸轮机构930转动滑动丝杠940,来调整纵深方向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以及将转动轴950作为转动中心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转动角。
(第2结构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调整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位置的第2结构例进行说明。图29是表示调整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位置的第2结构例的图。另外,图29是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29所示,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有支撑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支撑机构900。
支撑机构900,将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支撑为可以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移动。另外,支撑机构900,将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支撑为可以沿着垂直于与投射面300平行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移动。
支撑机构900与第1结构例同样地设置于壳体200的顶面板240。例如,支撑机构900设置在顶面板240的顶面板凹部180内。
在此,参照图30~图32对支撑机构900的第2结构例进行详细说明。图30是表示支撑机构900的立体图。图31是从支撑机构900的正面观察支撑机构900的图。图32是从支撑机构900的上方观察支撑机构900的图。
如图30~图32所示,支撑机构900具有支撑体910、轨道920、第1凸轮机构930、滑动丝杠940、支撑台(stage)970。另外,由于支撑体910、轨道920、第1凸轮机构930以及滑动丝杠940的结构与第1结构例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说明。
支撑台970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设置于支撑体900的大致中央部分。另外,支撑台970构成为:沿着垂直于与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使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移动。
在此,参照图33对支撑台970进行详细说明。图33是表示图31所示的A-A’截面的图。
如图33所示,支撑台970具有第1支撑台971以及第2支撑台972。第1支撑台971具有倾斜面971A,该倾斜面971A对于与投射面300垂直的面P具有倾斜度。同样地,第2支撑台972具有倾斜面972A,该倾斜面972A对于与投射面300垂直的面P具有倾斜度。此外,倾斜面971A以及倾斜面972A相面对,第1支撑台971构成为可以沿着倾斜面971A以及倾斜面972A的边界面滑动。
在此,第1支撑台971固定于支撑体910,与支撑体910一起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第2支撑台972固定于壳体200等,不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移动。另外,第2支撑台972支撑投射面侧遮光板800。
这样,通过第1支撑台971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移动,从而第1支撑台971沿着倾斜面971A以及倾斜面972A的边界面滑动。从而,在垂直于与投射面300平行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移动第2支撑台972,由第2支撑台972支撑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也移动。
另外,在第2结构例中,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具有长方形的板状形状。再有,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在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具有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弯曲的形状。由此,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在倾斜面182上就算没有以弯曲状突出的形状,也能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让邻接于影像光700下端的无用光710由投射面侧遮光板800遮挡。
(作用以及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1结构例中,支撑机构900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可以移动地支撑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将沿着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950作为中心,可以转动地支撑投射面侧遮光板800。
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2结构例中,支撑机构900沿着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可以移动地支撑投射面侧遮光板800,沿着垂直于与投射面300平行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纵深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可以移动地支撑投射面侧遮光板800。
因而,即使是随着投射单元150的聚焦调整或变焦调整等,要由投射面侧遮光板800遮挡的无用光710的光路变化的情况,也能够恰当地遮挡邻接于影像光700下端的无用光710。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虽然由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构成本公开内容的一部分论述以及附图并不能理解为限定本发明。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公开内容获得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方法。
在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配置壳体200的墙面420上设有投射面300,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投射面300可以设置在比墙面420靠后的位置。
在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配置壳体200的地面410上设有投射面300,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投射面300可以设置在比地面410靠下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反射型光调制元件仅仅示例了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反射型光调制元件也可以是反射型的液晶面板。
在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光源示例了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但是光源并不限定于此。光源例如可以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UHP灯、氙气灯等。
在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光源的冷却方法示例了液体冷却,但是光源的冷却方法并不限定于此。光源的冷却方法例如也可以是空气冷却。
在实施方式中,从LD射出的光经由光纤在收束部进行收束,作为使光均匀化的方法使用柱状积分器。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使光均匀化使用蝇眼透镜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光纤和收束部。
虽然在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触及,但是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可以构成为:可以调整投射面侧遮光板800、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的配置。具体而言,投射面侧遮光板800可以构成为:可在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例如,纵深方向)上移动。另外,侧面遮光板801A以及侧面遮光板801B可以构成为:可在大致平行于投射面300的水平方向(壳体200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投射单元150的聚焦调整或变焦调整连动,从而控制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或角度。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或角度可以由手动进行调整。
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1结构例中,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以及角度连动进行调整,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以及角度也可以独立进行调整。
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2结构例中,纵深方向以及高度方向上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连动进行调整,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纵深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的投射面侧遮光板800的位置也可以独立进行调整。

Claims (6)

1.一种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收容:光源;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对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单元,将所述反射型光调制元件射出光投射于投射面上,所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沿着第1配置面与第2配置面进行配置,所述第1配置面与所述投射面大致平行,所述第2配置面大致垂直于所述第1配置面,所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2配置面相面对的底面板、设置于所述底面板的相对侧的顶面板,
在所述顶面板设有:透过区域,使从所述投射单元射出的光透过;以及投射面侧遮光板,其比所述透过区域更靠近所述投射面侧配置,
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以遮挡透过了所述透过区域的光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的方式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面板上,在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设有侧面遮光板,所述侧面遮光板邻接于所述透过区域而配置,
所述侧面遮光板,以遮挡透过了所述透过区域之中、构成影像的光以外的无用光的方式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具有沿着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的形状,
在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在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的两侧设置具有规定透过率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撑机构,将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支撑为能够沿着所述投射面的法线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撑机构,将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支撑为能够将在平行于所述投射面的水平方向延伸的轴作为中心进行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撑机构,将所述投射面侧遮光板支撑为能够沿着一方向移动,该方向垂直于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和所述投射面的法线方向。
CN201010130273A 2009-04-13 2010-03-05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8590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7490 2009-04-13
JP2009097490 2009-04-13
JP2009-179667 2009-07-31
JP2009179667A JP2010266838A (ja) 2009-04-13 2009-07-31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9054A true CN101859054A (zh) 2010-10-13

Family

ID=42945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0273A Pending CN101859054A (zh) 2009-04-13 2010-03-05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590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2627A1 (zh) * 2015-01-12 2016-07-21 芋头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3440A (zh) * 2003-02-20 2004-08-25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遮光装置及具有此装置的投影机
CN1588227A (zh) * 2004-07-29 2005-03-02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遮光片的投影装置
CN1601375A (zh) * 2003-09-26 2005-03-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
US20060092338A1 (en) * 2004-11-02 2006-05-04 Olympus Corporation Projection display system having selective light projecting device
JP2008020570A (ja) * 2006-07-12 2008-01-31 Seiko Epson Corp スクリーン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3440A (zh) * 2003-02-20 2004-08-25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遮光装置及具有此装置的投影机
CN1601375A (zh) * 2003-09-26 2005-03-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
CN1588227A (zh) * 2004-07-29 2005-03-02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遮光片的投影装置
US20060092338A1 (en) * 2004-11-02 2006-05-04 Olympus Corporation Projection display system having selective light projecting device
JP2008020570A (ja) * 2006-07-12 2008-01-31 Seiko Epson Corp スクリーン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2627A1 (zh) * 2015-01-12 2016-07-21 芋头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842963A (zh) * 2015-01-12 2016-08-10 芋头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70105056A (ko) 2015-01-12 2017-09-18 위토우 테크놀로지 (항저우) 씨오., 엘티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958768B2 (en) 2015-01-12 2018-05-01 Yutou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7421B2 (en)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CN1190700C (zh) 照明光学系和包括它的投影仪
US7397536B2 (en) Projectio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7284868B2 (en) Compact projection systems using multiple light sources
JPWO2005026835A1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01190121A (zh) 聚焦单元和眼科摄影设备
CN1466000A (zh) 反射型影像投射装置、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及光源装置
JP4610262B2 (ja) 投写型画像表示装置
US20060126031A1 (en)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of projection apparatus
KR100808737B1 (ko) 비디오프로젝터용 조명 광학 시스템
KR20030018740A (ko) 투사 장치
JP2005309187A (ja) 照明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206580B2 (ja) 照明装置とプロジェクター
JPH11212022A (ja) 映像投射装置
US20100328631A1 (en) Projector
US20110069286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KR930005545B1 (ko) 피디엘씨 이미지모듈을 이용한 프로젝션 광학계
CN101859054A (zh)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JP3384221B2 (ja) 照明手段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1846868A (zh)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US20040125274A1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2020177221A (ja) 遠視点空中像投射装置
JP2002090885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照明光の調整方法
KR100717015B1 (ko) 화상 표시 장치
KR100930238B1 (ko) 조명 장치 및 소형 프로젝션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