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8023B -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8023B
CN101848023B CN 200910154916 CN200910154916A CN101848023B CN 101848023 B CN101848023 B CN 101848023B CN 200910154916 CN200910154916 CN 200910154916 CN 200910154916 A CN200910154916 A CN 200910154916A CN 101848023 B CN101848023 B CN 1018480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max
zeta
osdma
mob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5491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8023A (zh
Inventor
陈少磊
张朝阳
陈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 20091015491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480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48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8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0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它根据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参数,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选择一种传输模式,进行信息的传输。本发明在保证传输时延的要求、只需极少的反馈信息和具有较低实现复杂度的条件下,给出不同传输模式的操作步骤、所允许接入系统的用户数目的限制条件、最大化系统净容量时的最佳反馈门限值以及在不同传输模式间相互切换的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从而完成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信息有效可靠的传输。

Description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过去十年中,支持多媒体业务(如音频、视频、FTP等)的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消除由时间或频率弥散所引起的无线信道衰落影响的能力,以达到更快的传输速率、更高的传输链路可靠性、更强的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证的目标。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标准(如WIMAX、B3G、LTE)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使用多天线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使用MIMO技术能够在不额外增加功率和带宽开销的情况下,提高传输容量和链路可靠性。在MIMO传输中,通常将传输时延作为Qos保证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传输时延的要求,在MIMO传输中采用链路适配的方式。最基本的方法是要求在接收信噪比必须大于某一门限值的情况下完成传输,但这种方法并没有揭示传输时延和传输速率之间的本质关系,效率不高;结合信息论和排队论的相关知识,一种跨层优化的方法(见“Cross-Layer Scheduling With Presctribed QoS Guarantees in Adaptive WirelessNetworks,”IEEE JSAC,vol.23,no.5,pp.1056-1066,May 2005)被提出以保证Qos,但这种方法需要发送端获取完全准确的信道信息,这在实际中很难实现;一种利用ARQ(Auto-Repeat-reQuest)性能,在分集、复用、时延中折中设计的算法(见“The MIMO ARQ Channel:Diversity-Multiplexing-Delay Tradeoff,”IEEETrans.Info.Theory,vol.52,no.8,pp.3601-3621,Aug.2006)虽然能够保证Qos,但只适用于单用户的点对点传输模式。
最近,对于MIMO的研究热点已经由单用户的点对点传输转到多用户传输上。在多用户MIMO传输中,即使每个用户只配置一根天线,只要相互独立的用户数目足够多,空间复用仍然是可用的;而且如果用户数目足够多,还能够达到多用户分集。但是多用户MIMO传输的一个缺点在于其需要足够多的反馈信息和复杂的调度算法,以选择最优的用户集合从而消除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为了在系统性能和运行负载(包括反馈信息量和计算复杂度)上平衡折中,机会式波束成型OBF(Opportunistic BeamForming)技术(见“A Comparison ofTime-Sharing,DPC,and Beamforming for MIMO Broadcast Channels with ManyUsers,”IEEE Trans.Commun.,vol.55,no.1,pp.11-15,Jan.2007)被广为使用,即在每一个传输时隙,选择具有最大信道增益的用户经过波束成型进行传输,这样能够同时达到空间复用和多用户分集。
另外,一种具有自适应链路适配特性的新型信道编码方式——无速率码(Rateless Code),被用于有时延限制的无线通信中。无速率码与传统的码率固定的编码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发送端不设定固定码率,其编码包的个数是没有限制的。发送端可以按照一定方式源源不断的随机产生编码包并发送出去。接收端则可以在接收到这些编码包后尝试译码。从统计意义上来讲,每一个编码包包含着相同的关于消息数据包的信息量,接收端并不关心具体的某一个编码包的接收情况,而是关心接收到的编码包的总数量,只要接收端接收到足够多的编码包,就可以成功译码;如果译码失败,接收端可以再多接收一些编码包然后继续尝试译码,接收端将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译码成功。一旦译码成功,接收端只需要发送一个非常简单的信号告知发送端停止发送即可,这样就完成了整个传输过程。由此可见,采用无速率码编码方式,可以在发送端不知道任何信道状态信息,以及在传输过程中无需任何反馈重传机制的条件下,自适应地调整传输码率,保证信息有效可靠的传输。同时,J.Castura,Y.Mao,andS.Draper等人发现(见“On Rateless Coding over Fading Channels with DelayConstraints,”in proc.IEEE ISIT,pp.1124-1128,July 2006),使用无速率码可以在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情况下满足有一定时延要求的通信。
以此为启发,本专利结合OBF技术和无速率码技术,提出一种保证时延Qos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根据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参数,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选择一种传输模式,进行信息的传输;其中,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包括1个基站和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组成,其中在基站处包括K个消息队列,每一个消息队列对应一个用户,每个用户的信息经上层处理后以帧的形式进入消息队列,其帧达到过程视作是到达率为λ的泊松过程,且每一帧包含L个消息数据包;基站配置有Nt根发射天线,在每一个传输时隙选择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或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的一种传输模式,按帧将用户的消息数据包经过无速率码编码后,再将编码包经过波束成型进行发送;而每个用户配置有1根天线,源源不断的接收自己的无速率码编码包,设定一个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当接收信噪比大于此门限时,才能接收到此次传输的无速率码编码包并用于译码,当完成一帧消息数据的译码之后,用户发送一个反馈信息,告知基站开始该用户下一帧消息数据的编码传输。
所述的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一个传输时隙起始时,基站产生M个相互正交的波束,M为满足2≤M≤Nt的正整数,将这M个波束广播给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用Nt维归一化列矢量wi表示每一个波束,其中i是波束标号,i=1,2,...,M;
2)各个用户计算自己的M个接收信噪比,用k表示用户标号,k=1,2,...,K,则对于用户k,接收信噪比计算式为:
Υi,k=P·|hkwi|2    i=1,2,...,M
式中P是基站发送功率,Nt维行矢量hk表示用户k的信道增益,信道噪声满足零均值,单位方差的高斯特性;
3)如果用户k的最大接收信噪比大于反馈门限值ζMOBF,即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31
i=1,2,...,M
则将相应的波束标号kmax和接收信噪比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32
经过量化后反馈给基站;
4)基站从所有反馈信息中选择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一个波束和用户的组合,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33
将用户k′的一个编码包在此传输时隙中用波束i′进行发送。
所述的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的数目需要满足
式中D0为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N为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λ为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36
表示下取整运算。
所述的反馈门限值ζMOBF是:在给定基站发送天线数目Nt、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M、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λ、一帧所包含的消息数据包个数L、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N、下行链路传输带宽B、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D0、量化接收信噪比所用的比特数Nb、传输时隙长度Tc、系统用户数目K、基站发送功率P的情况下,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最佳反馈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以确定最佳的反馈门限值ζMOBF *,从而最大化系统净容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ζMOBF的取值范围,下限ζMOBF,min=η,上限
ζ MOBF , max = - P · ln ( 1 - ( 1 - KNλ D 0 + 1 - D 0 2 + 1 ) 1 KM ) ;
2)计算拐点值ζ使其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42
3)综合ζMOBF,min、ζMOBF,max、ζ三个数值进行判决:
如果ζ<ζMOBF,min<ζMOBF,max,则 ζ MOBF * = ζ MOBF , min ;
如果ζMOBF,min<ζ<ζMOBF,max,则 ζ MOBF * = ζ ‾ ;
如果ζMOBF,min<ζMOBF,max<ζ,则 ζ MOBF * = ζ MOBF , max .
所述的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一个传输时隙起始时,基站产生M个相互正交的波束,M为满足2≤M≤Nt的正整数,将这M个波束广播给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用Nt维归一化列矢量wm表示每一个波束,其中m是波束标号,m=1,2,...,M;
2)各个用户计算自己的M个接收信噪比,用k表示用户标号,k=1,2,...,K,则对于用户k,接收信噪比计算式为:
SINR m , k = P · | h k w m | 2 1 + P Σ i = 1 , i ≠ m M | h k w i | 2 m=1,2,...,M
式中P是基站发送功率,Nt维行矢量hk表示用户k的信道增益,信道噪声满足零均值,单位方差的高斯特性;
3)如果用户k的最大接收信噪比大于反馈门限值ζOSDMA,即满足
SINR k max , , k = max { SINR m , k } > ζ OSDMA m=1,2,...,M
则将相应的波束标号kmax和接收信噪比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48
经过量化后反馈给基站;
4)基站从所有反馈信息中,为每一个波束m选择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一个用户mmax,将用户mmax的一个编码包在此传输时隙中用波束m进行发送。
所述的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的数目需要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51
式中M为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D0为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N为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λ为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52
表示下取整运算。
所述的反馈门限值ζOSDMA是:在给定基站发送天线数目Nt、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M、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λ、一帧所包含的消息数据包个数L、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N、下行链路传输带宽B、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D0、量化接收信噪比所用的比特数Nb、传输时隙长度Tc、系统用户数目K、基站发送功率P的情况下,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最佳反馈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以确定最佳的反馈门限值ζOSDMA *,从而最大化系统净容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ζOSDMA的取值范围,下限ζOSDMA,min=η,上限ζOSDMA,max满足
P ( M - 1 ) ln ( 1 + ζ OSDMA , max ) + ζ OSDMA , max +Pln ( 1 - ( 1 - KNλ M ( D 0 + 1 - D 0 2 + 1 ) ) 1 K ) = 0 ;
2)计算拐点值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54
使其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55
3)综合ζOSDMA,min、ζOSDMA,ma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56
三个数值进行判决:
如果 &zeta; ~ < &zeta; OSDMA , min < &zeta; OSDMA , max , &zeta; OSDMA * = &zeta; OSDMA , min ;
如果 &zeta; OSDMA , min < &zeta; ~ < &zeta; OSDMA , max , &zeta; OSDMA * = &zeta; ~ ;
如果 &zeta; OSDMA , min < &zeta; OSDMA , max < &zeta; ~ , &zeta; OSDMA * = &zeta; OSDMA , max .
所述的根据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参数,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选择一种传输模式,进行信息的传输为:在给定基站发送天线数目Nt、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M、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λ、一帧所包含的消息数据包个数L、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N、下行链路传输带宽B、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D0、量化接收信噪比所用的比特数Nb和传输时隙长度Tc的情况下,按照如下两种方法进行两种传输模式的选择:
给定基站发送功率P,根据系统用户数目的变化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61
式中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62
表示下取整运算,并令k=1;
2)确定两种传输模式在接入系统用户数目为k时使系统净容量最大化的最佳反馈门限值ζMOBF *(k)和ζOSDMA *(k);
3)将ζMOBF *(k)代入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MOBF的表达式
&pi; MOBF ( k ) = LB N &Integral; &zeta; MOBF * ( k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M P e - x P ( 1 - e - x P ) kM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64
将ζOSDMA *(k)代入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OSDMA的表达式
&pi; OSDMA ( k ) = MLB N &Integral; &zeta; OSDMA * ( k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 e - x P ( 1 + x ) M &CenterDot; ( 1 P ( 1 + x ) + M - 1 ) &CenterDot; ( 1 - e - x P ( 1 + x ) M - 1 ) k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66
式中表示上取整运算,计算两种传输模式下的系统净容量πMOBF(k)和πOSDMA(k),并令Δ(k)=πMOBF(k)-πOSDMA(k)且定义Δ(0)=0;
4)如果满足k>Kmax或者Δ(k)=0或者Δ(k-1)·Δ(k)<0三者中任意一个条件,则进入步骤5);否则令k=k+1,进入步骤2);
5)如果k>Kmax,则此系统在所有允许接入的用户数目情况下只存在一种最佳传输模式,若Δ(k-1)>0则传输模式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反之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如果k≤Kmax,则k为用户数目的切换门限值,即若Δ(k-1)>0,则在用户数K∈[1,k-1]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K∈[k,Kmax]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若Δ(k-1)<0,则在用户数K∈[1,k-1]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K∈[k,Kmax]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
给定系统用户数目K,根据基站发送功率的变化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
式中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72
表示下取整运算,如果K>Kmax,即系统用户数目超过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此时系统传输时延要求无法保证,也就不存在两种传输模式的选择,退出整个选择方法的过程;如果K≤Kmax,进入步骤2);
2)设定一个最大发送功率值Pmax,并令n=1,p(n)=0.1dBw;
3)确定两种传输模式在基站发送功率为p(n)时使系统净容量最大化的最佳反馈门限值ζMOBF *(p(n))和ζOSDMA *(p(n));
4)将ζMOBF *(p(n))代入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MOBF的表达式
&pi; MOBF ( p ( n ) ) = LB N &Integral; &zeta; MOBF * ( p ( n )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M p ( n ) e - x p ( n ) ( 1 - e - x p ( n ) ) KM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74
将ζOSDMA *(p(n))代入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OSDMA的表达式
&pi; OSDMA ( p ( n ) ) = MLB N &Integral; &zeta; OSDMA * ( p ( n )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 e - x p ( n ) ( 1 + x ) M &CenterDot; ( 1 p ( n ) ( 1 + x ) + M - 1 ) &CenterDot; ( 1 - e - x p ( n ) ( 1 + x ) M - 1 ) K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76
式中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77
表示上取整运算,计算两种传输模式下的系统净容量πMOBF(p(n))和πOSDMA(p(n)),并令Δ(p(n))=πMOBF(p(n))-πOSDMA(p(n))且定义Δ(p(0))=0;
5)如果满足p(n)>Pmax或者Δ(p(n))=0或者Δ(p(n-1))·Δ(p(n))<0三者中任意一个条件,则进入步骤6);否则令n=n+1,p(n)=p(n-1)+Δp,其中Δp=0.1dBw,进入步骤3);
6)如果p(n)>Pmax,则此系统在所允许的最大传输功率范围内只存在一种最佳传输模式,若Δ(p(n-1))>0则传输模式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反之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如果p(n)≤Pmax,则p(n)为传输功率的切换门限值,即若Δ(p(n-1))>0,则在传输功率P∈[p(1),p(n-1)]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P∈[p(n),Pmax]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若Δ(p(n-1))<0,则在传输功率P∈[p(1),p(n-1)]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P∈[p(n),Pmax]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
本发明在保证传输时延要求、只需极少的反馈信息和具有较低实现复杂度的条件下,给出不同传输模式的操作步骤、所允许接入系统的用户数目的限制条件、最大化系统净容量时的最佳反馈门限值以及在不同传输模式间相互切换的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从而完成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信息有效可靠的传输。
说明书附图
图1是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2是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和正交空分多址两种传输模式在固定基站发送功率P的情况下,系统净容量随着接入系统的用户数目K的变化而变化的仿真曲线图;
图3是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和正交空分多址两种传输模式在固定接入系统的用户数目K的情况下,系统净容量随着基站发送功率P的变化而变化的仿真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是根据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参数,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选择一种传输模式,进行信息的传输;其中,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包括1个基站和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组成,其中在基站处包括K个消息队列,每一个消息队列对应一个用户,每个用户的信息经上层处理后以帧的形式进入消息队列,其帧达到过程视作是到达率为λ的泊松过程,且每一帧包含L个消息数据包;基站配置有Nt根发射天线,在每一个传输时隙选择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或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的一种传输模式,按帧将用户的消息数据包经过无速率码编码后,无速率码编码方式可以采用RaptorCode(见“Raptor Code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Vol.52,No.6,June 2006),再将编码包经过波束成型进行发送;而每个用户配置有1根天线,源源不断的接收自己的无速率码编码包,设定一个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当接收信噪比大于此门限时,才能接收到此次传输的无速率码编码包并用于译码,当完成一帧消息数据的译码之后,用户发送一个反馈信息,告知基站开始该用户下一帧消息数据的编码传输。
我们设定系统的基本参数,这些基本参数包括:基站发送天线数目Nt=4,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M=4,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λ=0.005帧/传输时隙,一帧所包含的消息数据包个数L=6,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N=9,下行链路传输带宽B=50kHz,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0.3dB,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D0=5s,量化接收信噪比所用的比特数Nb=3,传输时隙长度 T c = 1 3 ms .
所述的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一个传输时隙起始时,基站产生4个相互正交的波束,将这4个波束广播给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用4维归一化列矢量wi表示每一个波束,其中i是波束标号,i=1,2,3,4;
2)各个用户计算自己的4个接收信噪比,用k表示用户标号,k=1,2,...,K,则对于用户k,接收信噪比计算式为:
Υi,k=P·|hkwi|2    i=1,2,3,4
式中P是基站发送功率,4维行矢量hk表示用户k的信道增益,信道噪声满足零均值,单位方差的高斯特性;
3)如果用户k的最大接收信噪比大于反馈门限值ζMOBF,即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92
i=1,2,3,4
则将相应的波束标号kmax和接收信噪比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93
经过量化后反馈给基站;
4)基站从所有反馈信息中选择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一个波束和用户的组合,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94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95
将用户k′的一个编码包在此传输时隙中用波束i′进行发送。
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由于在每一个传输时隙只会选择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一个波束和用户的组合进行编码包的发送,因此对于每一个用户而言,其编码传输具有一定的时延。为了保证传输时延的要求,对接入系统的用户数目有所限制,所述的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的数目需要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096
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吞吐量为:
T MOBF = LB N &Integral; &zeta; MOBF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M P e - x P ( 1 - e - x P ) KM - 1 ) dx
= 3.33 &times; 10 4 &Integral; &zeta; MOBF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4 K P &CenterDot; e - x P ( 1 - e - x P ) 4 K - 1 ) dx
其传输反馈量为: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01
= 1.5 &times; 10 4 &CenterDot; K &CenterDot; ( 1 - ( 1 - e - &zeta; MOBF P ) 4 )
我们定义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吞吐量与反馈量的差值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
πMOBF=TMOBF-RMOBF
可以看到,系统净容量与反馈门限值ζMOBF、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的取值有关,所述的反馈门限值ζMOBF在给定系统的基本参数,且进一步确定了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时,能够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最佳反馈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以确定最佳的反馈门限值ζMOBF *,从而最大化系统净容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ζMOBF的取值范围,下限ζMOBF,min=η=0.3dB,上限
&zeta; MOBF , max = - P &CenterDot; ln ( 1 - ( 1 - KN&lambda; D 0 + 1 - D 0 2 + 1 ) 1 KM ) = - P &CenterDot; ln ( 1 - ( 1 - 0.05 K ) 1 4 K ) ;
2)计算拐点值ζ使其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04
1.5 &times; 10 4 - 3.33 &times; 10 4 log 2 ( 1 + &zeta; &OverBar; ) &CenterDot; ( ( 1 - e - &zeta; &OverBar; p ) 4 ( k - 1 ) ) = 0 ;
3)综合ζMOBF,min、ζMOBF,max、ζ三个数值进行判决:
如果ζ<ζMOBF,min<ζMOBF,max,则 &zeta; MOBF * = &zeta; MOBF , min ;
如果ζMOBF,min<ζ<ζMOBF,max,则 &zeta; MOBF * = &zeta; &OverBar; ;
如果ζMOBF,min<ζMOBF,max<ζ,则 &zeta; MOBF * = &zeta; MOBF , max .
只要确定了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就能算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最佳的反馈门限值ζMOBF *
所述的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一个传输时隙起始时,基站产生4个相互正交的波束,将这4个波束广播给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用4维归一化列矢量wm表示每一个波束,其中m是波束标号,m=1,2,3,4;
2)各个用户计算自己的4个接收信噪比,用k表示用户标号,k=1,2,...,K,
则对于用户k,接收信噪比计算式为:
SINR m , k = P &CenterDot; | h k w m | 2 1 + P &Sigma; i = 1 , i &NotEqual; m M | h k w i | 2 m=1,2,3,4
式中P是基站发送功率,4维行矢量hk表示用户k的信道增益,信道噪声满足零均值,单位方差的高斯特性;
3)如果用户k的最大接收信噪比大于反馈门限值ζOSDMA,即满足
SINR k max , k = max { SINR m , k } > &zeta; OSDMA m=1,2,3,4
则将相应的波束标号kmax和接收信噪比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13
经过量化后反馈给基站;
4)基站从所有反馈信息中,为每一个波束m选择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一个用户mmax,将用户mmax的一个编码包在此传输时隙中用波束m进行发送。
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由于在每一个传输时隙各个相互正交的波束都会选取各自相应的最佳用户进行编码包的发送,因此对于每一个用户而言,其编码传输具有一定的时延。为了保证传输时延的要求,所述的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的数目需要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14
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吞吐量为:
T OSDMA = MLB N &Integral; &zeta; OSDMA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 e - x P ( 1 + x ) M &CenterDot; ( 1 P ( 1 + x ) + M - 1 ) &CenterDot; ( 1 - e - x P ( 1 + x ) M - 1 ) K - 1 ) dx
= 1.33 &times; 10 5 &Integral; &zeta; OSDMA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 e - x P ( 1 + x ) 4 &CenterDot; ( 1 P ( 1 + x ) + 3 ) &CenterDot; ( 1 - e - x P ( 1 + x ) 3 ) K - 1 ) dx
其传输反馈量为: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17
= 1.5 &times; 10 4 &CenterDot; K &CenterDot; ( 1 - ( 1 - e - &zeta; OSDMA P ( 1 + &zeta; OSDMA ) 3 ) 4 )
我们定义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吞吐量与反馈量的差值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
πOSDMA=TOSDMA-ROSDMA
可以看到,系统净容量与反馈门限值ζOSDMA、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的取值有关,所述的反馈门限值ζOSDMA在给定系统的基本参数,且进一步确定了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时,能够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最佳反馈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以确定最佳的反馈门限值ζOSDMA *,从而最大化系统净容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ζOSDMA的取值范围,下限ζOSDMA,min=η=0.3dB,上限ζOSDMA,max满足
P ( M - 1 ) ln ( 1 + &zeta; OSDMA , max ) + &zeta; OSDMA , max + P ln ( 1 - ( 1 - KN&lambda; M ( D 0 + 1 - D 0 2 + 1 ) ) 1 K ) = 0 ,
3 P ln ( 1 + &zeta; OSDMA , max ) + &zeta; OSDMA , max + P ln ( 1 - ( 1 - 0.0125 K ) 1 K ) = 0 ;
2)计算拐点值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23
使其满足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24
1.5 &times; 10 4 &CenterDot; ( 1 + &zeta; ~ ) - 3.33 &times; 10 4 &CenterDot; log 2 ( 1 + &zeta; ~ ) &CenterDot; ( ( 1 - e - &zeta; ~ P ( 1 + &zeta; ~ ) 3 ) K - 3 ) = 0 ;
3)综合ζOSDMA,min、ζOSDMA,ma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26
三个数值进行判决:
如果 &zeta; ~ < &zeta; OSDMA , min < &zeta; OSDMA , max , &zeta; OSDMA * = &zeta; OSDMA , min ;
如果 &zeta; OSDMA , min < &zeta; ~ < &zeta; OSDMA , max , &zeta; OSDMA * = &zeta; ~ ;
如果 &zeta; OSDMA , min < &zeta; OSDMA , max < &zeta; ~ , &zeta; OSDMA * = &zeta; OSDMA , max .
只要确定了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就能算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最佳的反馈门限值ζOSDMA *
由上述描述可见,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将直接决定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最佳反馈门限值ζMOBF *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最佳反馈门限值ζOSDMA *,而系统用户数目K和基站发送功率P这两个量也是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的关键。所述的根据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参数,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选择一种传输模式,进行信息的传输为:在给定系统的基本参数的情况下,按照如下两种方法进行两种传输模式的选择:
给定基站发送功率P,根据系统用户数目的变化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这里我们给定发送功率为P=5dBw=3.16Watt:
1)计算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31
并令k=1;
2)确定两种传输模式在接入系统用户数目为k时使系统净容量最大化的最佳反馈门限值ζMOBF *(k)和ζOSDMA *(k);
3)将ζMOBF *(k)代入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MOBF的表达式
&pi; MOBF ( k ) = LB N &Integral; &zeta; MOBF * ( k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M P e - x P ( 1 - e - x P ) kM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33
= 3.33 &times; 10 4 &Integral; &zeta; MOBF * ( k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1.2658 k &CenterDot; e - x 3.16 ( 1 - e - x 3.16 ) 4 k - 1 ) dx
- 1.5 &times; 10 4 &CenterDot; k &CenterDot; ( 1 - ( 1 - e - &zeta; MOBF * ( k ) 3.16 ) 4 )
将ζOSDMA *(k)代入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OSDMA的表达式
&pi; OSDMA ( k ) = MLB N &Integral; &zeta; OSDMA * ( k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 e - x P ( 1 + x ) M &CenterDot; ( 1 P ( 1 + x ) + M - 1 ) &CenterDot; ( 1 - e - x P ( 1 + x ) M - 1 ) k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37
= 1.33 &times; 10 5 &Integral; &zeta; OSDMA * ( k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 e - x 3.16 ( 1 + x ) 4 &CenterDot; ( 1 3.16 ( 1 + x ) + 3 ) &CenterDot; ( 1 - e - x 3.16 ( 1 + x ) 3 ) k - 1 ) dx
- 1.5 &times; 10 4 &CenterDot; k &CenterDot; ( 1 - ( 1 - e - &zeta; OSDMA * ( k ) 3.16 ( 1 + &zeta; OSDMA * ( k ) ) 3 ) 4 )
计算两种传输模式下的系统净容量πMOBF(k)和πOSDMA(k),并令Δ(k)=πMOBF(k)-πOSDMA(k)且定义Δ(0)=0;
4)如果满足k>Kmax或者Δ(k)=0或者Δ(k-1)·Δ(k)<0三者中任意一个条件,则进入步骤5);否则令k=k+1,进入步骤2);
5)如果k>Kmax,则此系统在所有允许接入的用户数目情况下只存在一种最佳传输模式,若Δ(k-1)>0则传输模式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反之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如果k≤Kmax,则k为用户数目的切换门限值,即若Δ(k-1)>0,则在用户数K∈[1,k-1]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K∈[k,Kmax]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若Δ(k-1)<0,则在用户数K∈[1,k-1]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K∈[k,Kmax]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
按照上述步骤可以算出切换两种传输模式的用户数目门限值为k=20,当K∈[1,19]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当K=20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
给定系统用户数目K,根据基站发送功率的变化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这里我们给定系统用户数目为K=20:
1)计算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41
如果K>Kmax,即系统用户数目超过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此时系统传输时延要求无法保证,也就不存在两种传输模式的选择,退出整个选择方法的过程;如果K≤Kmax,进入步骤2),此时K=Kmax,于是进入步骤2);
2)设定一个最大发送功率值Pmax=12dBw,并令n=1,p(n)=0.1dBw;
3)确定两种传输模式在基站发送功率为p(n)时使系统净容量最大化的最佳反馈门限值ζMOBF *(p(n))和ζOSDMA *(p(n));
4)将ζMOBF *(p(n))代入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MOBF的表达式
&pi; MOBF ( p ( n ) ) = LB N &Integral; &zeta; MOBF * ( p ( n )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M p ( n ) e - x p ( n ) ( 1 - e - x p ( n ) ) KM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43
= 3.33 &times; 10 4 &Integral; &zeta; MOBF * ( p ( n )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80 p ( n ) e - x p ( n ) ( 1 - e - x p ( n ) ) 79 ) dx
- 3 &times; 10 5 &CenterDot; ( 1 - ( 1 - e - &zeta; MOBF * ( P ( n ) ) p ( n ) ) 4 )
将ζOSDMA *(p(n))代入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OSDMA的表达式
&pi; OSDMA ( p ( n ) ) = MLB N &Integral; &zeta; OSDMA * ( p ( n )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K e - x p ( n ) ( 1 + x ) M &CenterDot; ( 1 p ( n ) ( 1 + x ) + M - 1 ) &CenterDot; ( 1 - e - x p ( n ) ( 1 + x ) M - 1 ) K - 1 ) dx
Figure G2009101549161D00152
= 1.33 &times; 10 5 &Integral; &zeta; OSDMA * ( p ( n ) ) &infin; log 2 ( 1 + x ) &CenterDot; ( 20 &CenterDot; e - x p ( n ) ( 1 + x ) 4 &CenterDot; ( 1 p ( n ) ( 1 + x ) + 3 ) &CenterDot; ( 1 - e - x p ( n ) ( 1 + x ) 3 ) 19 ) dx
- 3 &times; 10 5 &CenterDot; ( 1 - ( 1 - e - &zeta; OSDMA * ( p ( n ) ) p ( n ) ( 1 + &zeta; OSDMA * ( p ( n ) ) ) 3 ) 4 )
计算两种传输模式下的系统净容量πMOBF(p(n))和πOSDMA(p(n)),并令Δ(p(n))=πMOBF(p(n))-πOSDMA(p(n))且定义Δ(p(0))=0;
5)如果满足p(n)>Pmax或者Δ(p(n))=0或者Δ(p(n-1))·Δ(p(n))<0三者中任意一个条件,则进入步骤6);否则令n=n+1,p(n)=p(n-1)+Δp,其中Δp=0.1dBw,进入步骤3);
6)如果p(n)>Pmax,则此系统在所允许的最大传输功率范围内只存在一种最佳传输模式,若Δ(p(n-1))>0则传输模式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反之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如果p(n)≤Pmax,则p(n)为传输功率的切换门限值,即若Δ(p(n-1))>0,则在传输功率P∈[p(1),p(n-1)]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P∈[p(n),Pmax]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若Δ(p(n-1))<0,则在传输功率P∈[p(1),p(n-1)]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P∈[p(n),Pmax]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
按照上述步骤可以算出切换两种传输模式的基站发送功率门限值为p=9.6dBw,当P∈[0.1dBw,9.5dBw]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当P∈[9.6dBw,12dBw]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

Claims (7)

1.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根据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参数,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选择一种传输模式,进行信息的传输;其中,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包括1个基站和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组成,其中在基站处包括K个消息队列,每一个消息队列对应一个用户,每个用户的信息经上层处理后以帧的形式进入消息队列,其帧达到过程视作是到达率为λ的泊松过程,且每一帧包含L个消息数据包;基站配置有Nt根发射天线,在每一个传输时隙选择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或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的一种传输模式,按帧将用户的消息数据包经过无速率码编码后,再将编码包经过波束成型进行发送;而每个用户配置有1根天线,源源不断的接收自己的无速率码编码包,设定一个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当接收信噪比大于此门限时,才能接收到此次传输的无速率码编码包并用于译码,当完成一帧消息数据的译码之后,用户发送一个反馈信息,告知基站开始该用户下一帧消息数据的编码传输;所述的根据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系统的参数,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和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中,选择一种传输模式,进行信息的传输为:在给定基站发送天线数目Nt、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M、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λ、一帧所包含的消息数据包个数L、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N、下行链路传输带宽B、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D0、量化接收信噪比所用的比特数Nb和传输时隙长度Tc的情况下,按照如下两种方法进行两种传输模式的选择;
所述给定基站发送功率P,根据系统用户数目的变化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11
式中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12
表示下取整运算,并令k=1;
2)确定两种传输模式在接入系统用户数目为k时使系统净容量最大化的最佳反馈门限值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13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14
3)将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15
代入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MOBF的表达式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1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2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3
代入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OSDMA的表达式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4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5
式中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6
表示上取整运算,计算两种传输模式下的系统净容量πMOBF(k)和πOSDMA(k),并令Δ(k)=πMOBF(k)-πOSDMA(k)且定义Δ(0)=0;
4)如果满足k>Kmax或者Δ(k)=0或者Δ(k-1)·Δ(k)<0三者中任意一个条件,则进入步骤5);否则令k=k+1,进入步骤2);
5)如果k>Kmax,则此系统在所有允许接入的用户数目情况下只存在一种最佳传输模式,若Δ(k-1)>0则传输模式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反之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如果k≤Kmax,则k为用户数目的切换门限值,即若Δ(k-1)>0,则在用户数K∈[1,k-1]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K∈[k,Kmax]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若Δ(k-1)<0,则在用户数K∈[1,k-1]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K∈[k,Kmax]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
给定系统用户数目K,根据基站发送功率的变化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7
式中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28
表示下取整运算,如果K>Kmax,即系统用户数目超过系统所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目,此时系统传输时延要求无法保证,也就不存在两种传输模式的选择,退出整个选择方法的过程;如果K≤Kmax,进入步骤2);
2)设定一个最大发送功率值Pmax,并令n=1,p(n)=0.1dBw;
3)确定两种传输模式在基站发送功率为p(n)时使系统净容量最大化的最佳反馈门限值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1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2
4)将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3
代入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MOBF的表达式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4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5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6
代入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的系统净容量πOSDMA的表达式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7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8
式中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39
表示上取整运算,计算两种传输模式下的系统净容量πMOBF(p(n))和πOSDMA(p(n)),并令Δ(p(n))=πMOBF(p(n))-πOSDMA(p(n))且定义Δ(p(0))=0;
5)如果满足p(n)>Pmax或者Δ(p(n))=0或者Δ(p(n-1))·Δ(p(n))<0三者中任意一个条件,则进入步骤6);否则令n=n+1,p(n)=p(n-1)+Δp,其中Δp=0.1dBw,进入步骤3);
6)如果p(n)>Pmax,则此系统在所允许的最大传输功率范围内只存在一种最佳传输模式,若Δ(p(n-1))>0则传输模式为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反之为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如果p(n)≤Pmax,则p(n)为传输功率的切换门限值,即若Δ(p(n-1))>0,则在传输功率P∈[p(1),p(n-1)]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P∈[p(n),Pmax]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若Δ(p(n-1))<0,则在传输功率P∈[p(1),p(n-1)]时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P∈[p(n),Pmax]时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一个传输时隙起始时,基站产生M个相互正交的波束,M为满足2≤M≤Nt的正整数,将这M个波束广播给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用Ni维归一化列矢量wi表示每一个波束,其中i是波束标号,i=1,2,...,M;
2)各个用户计算自己的M个接收信噪比,用k表示用户标号,k=1,2,...,K,则对于用户k,接收信噪比计算式为:
γi,k=P·|hkwi|2i=1,2,...,M
式中P是基站发送功率,Nt维行矢量hk表示用户k的信道增益,信道噪声满足零均值,单位方差的高斯特性;
3)如果用户k的最大接收信噪比大于反馈门限值ζMOBF,即满足
&gamma; k max , k = max { &gamma; i , k } > &zeta; MOBF i=1,2,...,M
则将相应的波束标号kmax和接收信噪比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42
经过量化后反馈给基站;
4)基站从所有反馈信息中选择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一个波束和用户的组合,
k &prime; = arg k max { &gamma; k max , k } i &prime; = arg k max max { &gamma; k max , k }
将用户k′的一个编码包在此传输时隙中用波束i′进行发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的数目需要满足
式中D0为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N为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λ为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46
表示下取整运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馈门限值ζMOBF是:在给定基站发送天线数目Nt、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M、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λ、一帧所包含的消息数据包个数L、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N、下行链路传输带宽B、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D0、量化接收信噪比所用的比特数Nb、传输时隙长度Tc、系统用户数目K、基站发送功率P的情况下,使用基于多波束选择的波束成型传输模式最佳反馈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以确定最佳的反馈门限值从而最大化系统净容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ζMOBF的取值范围,下限ζMOBF,min=η,上限
&zeta; MOBF , max = - P &CenterDot; ln ( 1 - ( 1 - KN&lambda; D 0 + 1 - D 0 2 + 1 ) 1 KM ) ;
2)计算拐点值使其满足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53
3)综合ζMOBF,min、ζMOBF,max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54
三个数值进行判决:
如果 &zeta; &OverBar; < &zeta; MOBF , min < &zeta; MOBF , max , &zeta; MOBF * = &zeta; MOBF , min ;
如果 &zeta; MOBF , min < &zeta; &OverBar; < &zeta; MOBF , max , &zeta; MOBF * = &zeta; &OverBar; ;
如果 &zeta; MOBF , min < &zeta; MOBF , max < &zeta; &OverBar; , &zeta; MOBF * = &zeta; MOBF , max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一个传输时隙起始时,基站产生M个相互正交的波束,M为满足2≤M≤Nt的正整数,将这M个波束广播给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用Nt维归一化列矢量wm表示每一个波束,其中m是波束标号,m=1,2,...,M;
2)各个用户计算自己的M个接收信噪比,用k表示用户标号,k=1,2,...,K,则对于用户k,接收信噪比计算式为:
SINR m , k = P &CenterDot; | h k w m | 2 1 + P &Sigma; i = 1 , i &NotEqual; m M | h k w i | 2 m=1,2,...,M
式中P是基站发送功率,Nt维行矢量hk表示用户k的信道增益,信道噪声满足零均值,单位方差的高斯特性;
3)如果用户k的最大接收信噪比大于反馈门限值ζOSDMA,即满足
SINR k max , k = max { SINR m , k } > &zeta; OSDMA m=1,2,...,M
则将相应的波束标号kmax和接收信噪比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513
经过量化后反馈给基站;
4)基站从所有反馈信息中,为每一个波束m选择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一个用户mmax,将用户mmax的一个编码包在此传输时隙中用波束m进行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K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的数目需要满足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514
式中M为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D0为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N为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λ为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表示下取整运算。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馈门限值ζOSDMA是:在给定基站发送天线数目Nt、每个传输时隙所使用的正交波束个数M、各用户消息队列到达率λ、一帧所包含的消息数据包个数L、用户能成功译出一帧消息数据所需的编码包个数的统计平均值N、下行链路传输带宽B、译码信噪比门限值η、各用户每一帧数据传输的最大可容忍时延D0、量化接收信噪比所用的比特数Nb、传输时隙长度Tc、系统用户数目K、基站发送功率P的情况下,使用正交空分多址传输模式最佳反馈门限值的确定方法以确定最佳的反馈门限值从而最大化系统净容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ζOSDMA的取值范围,下限ζOSDMA,min=η,上限ζOSDMA,max满足
P ( M - 1 ) ln ( 1 + &zeta; OSDMA , max ) + &zeta; OSDMA , max + P ln ( 1 - ( 1 - KN&lambda; M ( D 0 + 1 - D 0 2 + 1 ) ) 1 K ) = 0 ;
2)计算拐点值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64
使其满足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65
3)综合ζOSDMA,min、ζOSDMA,max
Figure FSB00000885241800066
三个数值进行判决:
如果 &zeta; ~ < &zeta; OSDMA , min < &zeta; OSDMA , max , &zeta; OSDMA * = &zeta; OSDMA , min ;
如果 &zeta; OSDMA , min < &zeta; ~ < &zeta; OSDMA , max , &zeta; OSDMA * = &zeta; ~ ;
如果 &zeta; OSDMA , min < &zeta; OSDMA , max < &zeta; ~ , &zeta; OSDMA * = &zeta; OSDMA , max .
CN 200910154916 2009-11-26 2009-11-26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Active CN1018480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54916 CN101848023B (zh) 2009-11-26 2009-11-26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54916 CN101848023B (zh) 2009-11-26 2009-11-26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023A CN101848023A (zh) 2010-09-29
CN101848023B true CN101848023B (zh) 2013-03-13

Family

ID=42772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54916 Active CN101848023B (zh) 2009-11-26 2009-11-26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480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5016B (zh) * 2009-10-22 2013-07-10 浙江大学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随机接入系统及其编译码方法
CN103001732B (zh) * 2011-09-19 2017-04-05 北京邮电大学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3138821B (zh) 2011-11-30 2017-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413523B (zh) * 2011-12-09 2013-11-27 东南大学 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下行传输模式切换方法
WO2013181823A1 (en) * 2012-06-07 2013-12-12 Nec(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CN103944674B (zh) * 2014-04-04 2017-04-12 浙江大学 适合物理层无速率编码传输的数据拆分封装方法
KR102171561B1 (ko) * 2014-04-07 2020-10-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셀룰러 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빔 추적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61505A1 (zh) * 2014-04-25 2015-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的链路发现方法
CN104967469A (zh) * 2015-03-18 2015-10-07 郑州大学 一种基于无比率编码的大规模mimo传输方法
CN106533519B (zh) * 2016-11-29 2020-01-31 河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动态天线选择的多跳协作传输方法
CN108174424B (zh) * 2017-12-27 2020-10-3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波束切换方法
CN110620699B (zh) * 2019-08-02 2021-12-28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到达率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39292B (zh) * 2019-10-12 2022-11-01 厦门大学 基于波束分配的干扰协调方法、介质、设备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4440A (zh) * 2005-04-19 2008-06-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分区的信道质量报告
WO2008073103A1 (en) * 2006-12-14 2008-06-19 Thomson Licensing Rateless codes decoding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243699A (zh) * 2005-06-16 2008-08-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蜂窝系统中的自适应扇区化
CN101558592A (zh) * 2006-12-14 2009-10-14 汤姆逊许可证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链接编码/解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4440A (zh) * 2005-04-19 2008-06-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分区的信道质量报告
CN101243699A (zh) * 2005-06-16 2008-08-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蜂窝系统中的自适应扇区化
WO2008073103A1 (en) * 2006-12-14 2008-06-19 Thomson Licensing Rateless codes decoding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558592A (zh) * 2006-12-14 2009-10-14 汤姆逊许可证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链接编码/解码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晓明.一种无线认知网络中的自适应波束成型模式选择算法.《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第9卷(第6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023A (zh) 201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8023B (zh) 基于无速率码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US782214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ncelling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46262B (zh) 用于使用协同式mimo方案发射和接收信号的方法
JP5484473B2 (ja) ダウンリンクマルチ入力マルチ出力モードアダプティブ切替の方法とシステム
US789438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ode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1711461B (zh) 一组移动台向基站发送的改善了干扰的上行链路数据速率
CN100553375C (zh) 多入多出终端的频率间测量
CN101199124B (zh) 用于mimo最优选择和干扰消去的方法和装置
CA2436646C (en)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s link
US890874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daptive rank multi antenna communication
US20070249401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00878A (zh) 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US20130039234A1 (en) Down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eNodeB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CN101499837B (zh) 多用户mimo广播信道中低复杂度用户的选择方法
CN101217302B (zh) 多用户无线网络中基于空时分集编解码的协同通信方法
CN101582710A (zh) 一种天线模式选择方法、系统及装置
EP1914909A1 (en) Downlink scheduling method for MIMO/MISO cellular systems with limited feedback signalling
Chen et al. Adaptive mode selection for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employing rateless codes with QoS provisioning
CN101990268B (zh) 一种天线模式的切换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227213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多个用户实现空分多址传输的方法
CN104113399A (zh) 多用户mimo系统中基于矩阵条件数的用户选择方法
CN102752071A (zh) 用于多点协作系统的下行链路预编码方法和中心处理节点
CN101577575B (zh) 实现多天线模式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521531B (zh) 一种利用天线选择增强td-lte下行链路性能的方法
Makki et al. On an HARQ-base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using dynamic point sel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