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4338A - 防尘棘动扳手 - Google Patents

防尘棘动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4338A
CN101844338A CN200910129481A CN200910129481A CN101844338A CN 101844338 A CN101844338 A CN 101844338A CN 200910129481 A CN200910129481 A CN 200910129481A CN 200910129481 A CN200910129481 A CN 200910129481A CN 101844338 A CN101844338 A CN 101844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chip pocket
circle body
driving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9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4338B (zh
Inventor
胡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294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443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44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4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4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4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防尘棘动扳手,其包括一本体、一驱动体、一棘动件与一防尘圈,所述的本体设有一具容置孔的头部;所述的驱动体枢设在所述的本体头部的容置孔,且所述的驱动体的外周围环设有一个容屑槽,容屑槽具有两个接触面;所述的棘动件是活动的设在本体内且能够啮合于驱动体;所述的防尘圈具有一个圈体以及一个翼片,所述的圈体外侧壁能够紧密抵接于所述的容置孔内壁,所述的翼片伸入驱动体的容屑槽,且所述的翼片接触于两个接触面中之一,以形成多道阻碍,防止尘屑经头部第一侧进入棘动件与驱动体之间。

Description

防尘棘动扳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动扳手,尤指能够防止尘屑自本体头部第一侧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的防尘棘动扳手。
背景技术
请参照美国专利第5,921,158号「Sealed reversible ratchet wrench」专利案,其为一种传统的套筒扳手,其是在扳手头端设有一个具有复数个齿的贯穿孔,在头端第一面枢设有一个具有方头的齿轮,然后在齿轮内放置一个能够啮合于贯穿孔的复数齿的棘爪,最后在头端第二面装设一个控制盘,齿轮与控制盘是通过一个螺件予以螺合在头端处。
为了让齿轮能够顺畅的旋转,头端的贯穿孔与齿轮的外表面之间通常会保持一个间隙,但这个间隙却形成灰尘自扳手头端第一面进入头端内的路径,灰尘经由间隙进入贯穿孔的齿与棘爪之间,会造成扳手操作时的不顺畅,也会造成贯穿孔的齿与棘爪之间啮合度不佳,导致崩齿或是扭力不足的缺失。
在5,921,158专利中,可以看到用来避免灰尘自头端下方进入头端内的设计,其是采用一个具有两个唇的密封环设在头端与齿轮之间。头端第一面在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的方向上要额外往下方增设一定厚度的壁体,才能让头端第一面容纳所述的密封环,以具有相同方头尺寸的扳手来比较,这样的设计导致头端的厚度增加,不仅使扳手重量提高,也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除了头端的厚度问题,头端直径的大小也是相当被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头端要有空间来容纳密封环,所以头端势必要增加直径方向的肉厚来容纳密封环,这样的设计也导致头端的直径尺寸增加,不仅使扳手重量提高,也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而且密封环的两个唇,一个唇是接触于头端呈水平的第一面下方,另一个唇是接触于齿轮呈水平的肩部上方,这样的设计让灰尘自头端第一面经由间隙进入密封环的下方后,若沿着水平方向顺势通过密封环下方的唇,就没有其它具有阻碍灰尘进入头端内的设计,故防尘效果未见明显提高,仍有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尘棘动扳手,解决背景技术问题点,利用防尘圈与容屑槽的设计达到了防止尘屑经本体头部第一侧进入棘齿与驱动之间的效果,同时防尘圈施在驱动体容屑槽的径向阻力降低,使驱动体仍具有良好的枢转效果,为一举数得的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本体,其具有一个柄身,所述的柄身一端形成一个具有容置孔的头部,所述的容置孔内壁开设有一个棘动槽,所述的头部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的容置孔内壁邻近于所述的头部第一侧处环设有一个扣槽,所述的容置孔的内壁具有一个直径;
一驱动体,枢设在所述的本体头部的容置孔中,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凹设有复数个驱动齿,所述的驱动体相对于所述的本体扣槽处凹设有一个环槽,所述的环槽与所述的扣槽之间设有一个扣件而将所述的驱动体限制在本体的容置孔内,所述的驱动体的外周围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的直径小于容置孔内壁的直径,所述的驱动体的外周围环设有一个容屑槽,所述的容屑槽包括有一个靠近头部第一侧的第一接触面、一个远离头部第一侧的第二接触面与一个连接于所述的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的第二接触面之间的底面;
一棘动件,所述的棘动件活动的设在本体的棘动槽内,且所述的棘动件的一侧设有复数个棘齿能够选择性的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驱动齿;
一防尘圈,设在容置孔内壁与驱动体的容屑槽之间,所述的防尘圈具有一个圈体以及一个自所述的圈体延伸而出且位于容屑槽两个接触面之间的翼片;
所述的圈体具有一个外侧壁,在防尘圈的自然状态下,所述的圈体的外侧壁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圈体外侧壁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容置孔内壁的直径,使所述的圈体外侧壁能够紧密抵接于所述的容置孔内壁,令防尘圈不会任意在容置孔内壁滑动;
驱动体外周围与容置孔内壁之间形成一道连通于外界与容屑槽的第一间隙与一道连通于容屑槽与驱动齿的第二间隙,防尘圈的圈体与容屑槽的第一接触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一间隙的第一转折路径,圈体与容屑槽的第二接触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二间隙的第二转折路径,圈体与容屑槽的底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一转折路径与第二转折路径的空间;
所述的翼片位于驱动体的容屑槽并接触于容屑槽的两个接触面中之一,而且翼片不接触容屑槽的底面,使翼片封闭转折路径而能够防止尘屑经头部第一侧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并且让驱动体仍能够顺利的相对于本体枢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防尘圈的圈体外侧壁紧密抵接于容置孔内壁形成尘屑的一道阻碍,能够避免尘屑轴向移动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防尘圈的圈体与容屑槽的第一接触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一间隙的第一转折路径,圈体与容屑槽的第二接触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二间隙的第二转折路径,圈体与容屑槽的底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一转折路径与第二转折路径的空间。如此,容屑槽与圈体所构成的第一转折路径、第二转折路径与空间形成尘屑自第一间隙进入第二间隙的三道阻碍,增加尘屑移动的困难度,能够大幅的将尘屑滞留在容屑槽内,有效的防止尘屑自本体头部第一侧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防尘圈的翼片接触于容屑槽的两个接触面中的一形成尘屑的一道阻碍,能够避免尘屑径向移动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利用防尘圈的多道阻碍来达到防尘的目的。
2.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的容屑槽设在驱动体上,所以不会导致本体头部的厚度增加,也不会造成本体头部的直径尺寸加大,在相同的方头尺寸比较的下,整个头部的设计就不会变大,当然重量就能降低,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与购买欲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的防尘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组装驱动体的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组装驱动体的动作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组装驱动体的动作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一实施例组装驱动体的动作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的头部直径缩小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二实施例的防尘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二实施例图13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6是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本体;11-柄身;12-头部;12A-原直径尺寸头部;12B-缩小后的直径尺寸头部;121-第一侧;122-第二侧;13-容置孔;131-扣槽;132-凸缘;14-控制槽;15-棘动槽;20-驱动体;21-枢转部;211-环槽;212-挡部;22-结合部;23-驱动齿;24-扣件;25-容屑槽;251-第一接触面;252-第二接触面;253-底面;20A-驱动体;21A-枢转部;22A-结合部;20B-驱动体;30-棘动件;31-棘齿;32-抵接部;40-控制装置;41-控制件;42-弹性体;43-顶掣件;431-中空槽;50-防尘圈;51-圈体;511-外侧壁;512-内侧壁;513-上侧壁;514-下侧壁;515-倒角;52-翼片;521-末端;522-上翼面;523-下翼面;53-空间;50A-防尘圈;51A-圈体;511A-外侧壁;512A-内侧壁;513A-上侧壁;514A-下侧壁;515A-倒角;52A-翼片;521A-末端;522A-上翼面;523A-下翼面;53A-空间;D13-直径;D21-直径;D511-直径;D512-直径;D521-直径;;G1-第一间隙;G2-第二间隙;H513-高度;H514-高度;H521-高度;P1-第一转折路径;P2-第二转折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与图2,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包括有一个本体10、一个驱动体20、一个棘动件30、一个控制装置40与一个防尘圈50;其中:
请同时参照图3与图4,本体10具有一个柄身11,柄身11呈长条杆状能够供使用者握持。柄身11一端形成一个头部12,头部12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侧121与第二侧122,头部12设有一个贯穿第一侧121与第二侧122的容置孔13,容置孔13具有呈圆形的内壁,容置孔13的内壁具有一个直径D13。容置孔13内壁邻近于头部12第一侧121处环设有一个扣槽131,容置孔13内壁靠近头部12第二侧122环设有一个凸缘132。
头部12在第二侧122邻近于柄身11处还开设有一个呈圆形的控制槽14。头部12在容置孔13内壁靠近柄身11处开设有一个与控制槽14相连通的棘动槽15,棘动槽15呈弯月形状。
驱动体20设在本体10的头部12内,且能够产生相对的旋转关系。驱动体20具有一个枢转部21与一个结合部22,枢转部21枢设在头部12的容置孔13内,驱动体20的结合部22能够扳转工作物,在本实施例中的驱动体20结合部22是实施为方头形态。驱动体20枢转部21外周围环设有复数个驱动齿23,且驱动体20枢转部21相对于本体10扣槽131处设有一个环槽211,环槽211与扣槽131之间能够通过一个扣件24而将驱动体20限制在本体10的容置孔13内。驱动体20枢转部21相对于本体10凸缘132处形成一挡部212,驱动体20枢转部21能够通过挡部212而限制在容置孔13内。
驱动体20枢转部21的外周围在环槽211与驱动齿23之间环设有一个容屑槽25,容屑槽25包括有一个第一接触面251、一个第二接触面252与一个连接于第一接触面251以及第二接触面252之间的底面253。容屑槽25的第一接触面251靠近头部12第一侧121,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远离头部12第一侧121。第一接触面251与第二接触面252彼此平行,而且两者都垂直于底面253。第一接触面251与第二接触面252由驱动体20枢转部21外周围朝向驱动体20旋转轴线延伸至底面253,而且第一接触面251与第二接触面252两者都与驱动体20的旋转轴线垂直。
驱动体20枢转部21的外周围具有一个直径D21,驱动体20枢转部21外周围的直径D21小于容置孔13内壁的直径D13,如此使驱动体20枢转部21能够在容置孔13内转动。在驱动体20外周围与容置孔13内壁之间形成一道连通外界与容屑槽25的第一间隙G1与一道连通容屑槽25与驱动齿23的第二间隙G2,所述的第一间隙G1与第二间隙G2位于同一半径位置,第一间隙G1就是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容屑槽25的路径,而第二间隙G2就是尘屑自容屑槽25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的路径。
棘动件30是活动的设在本体10的棘动槽15内,且棘动件30能够选择性的啮合于驱动体20的枢转部21。棘动件30在朝向本体10容置孔13的一侧设有复数个棘齿31,棘齿31能够啮合于驱动体20枢转部21的驱动齿23上。棘动件30朝向控制槽14的一侧则设有一个抵接部32。
控制装置40设在本体10的控制槽14内,且控制装置40能够选择性的控制棘动件30与驱动体20的啮合关系。控制装置40包括有一控制件41、一个弹性体42与一个顶掣件43。控制件41设在控制槽14内且能够供使用者操作,弹性体42是容置在控制件41内,且弹性体42能够推动顶掣件43。顶掣件43一端容置在控制件41内且与弹性体42接触,顶掣件43相反于弹性体42的一端则顶推在棘动件30的抵接部32上,令棘动件30的棘齿31啮合于驱动体20的驱动齿23。所述的顶掣件43还设有一个中空槽431供容纳弹性体42。
请参照图4至图6,防尘圈50是紧密抵接于本体10的容置孔13内壁,而且防尘圈50阻隔在第一间隙G1与第二间隙G2之间,防尘圈50是局部伸入驱动体20的容屑槽25内,用来防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防尘圈50为弹性材质制成,且其具有一个圈体51以及一个自圈体51延伸而出的翼片52,所述的圈体51是紧密抵靠在容置孔13内壁,翼片52是接触于容屑槽25内的两个接触面251、252中之一,故能够有效的防止尘屑自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
防尘圈50的圈体51与容屑槽25的第一接触面251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一间隙G1的第一转折路径P1,圈体51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二间隙G2的第二转折路径P2,圈体51与容屑槽25的底面253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第一转折路径P1与第二转折路径P2的空间53。如此,容屑槽25与圈体51所构成的第一转折路径P1、第二转折路径P2与空间53构成一横向U字型路径而能够形成尘屑自第一间隙G1进入第二间隙G2的阻碍,增加尘屑移动的困难度,能够大幅的将尘屑滞留在容屑槽25内,有效的防止尘屑自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
以防尘圈50的断面来看,所述的圈体51呈正方形断面且具有一个外侧壁511、一个内侧壁512以及位于外侧壁511与内侧壁512之间的一个上侧壁513与一个下侧壁514。翼片52具有一个末端521,翼片52是自圈体51的内侧壁512与上侧壁513之间延伸而出且形成所述的末端521,翼片52的末端521是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使容屑槽25的第二转折路径P2能够被防尘圈50的翼片52封闭,如此使尘屑能够被翼片52阻挡而无法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
而且由于翼片52的末端521不接触于容屑槽25的底面253,只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一接触面251,如此将能够使驱动体20仍具有良好的枢转效果,同时还达到了防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的效果,为一举数得的设计。
进一步说明,翼片52具有一个自圈体51上侧壁513延伸而出的上翼面522以及一个自圈体51内侧壁512延伸而出的下翼面523,上翼面522与下翼面523相反于圈体51的一端彼此交接而形成所述的末端521。如图所示,翼片52的末端521不接触于容屑槽25的底面253,翼片52的末端521与上翼面522只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形成封闭第二转折路径P2的效果。
请同时参照图7,在防尘圈50的自然状态下,圈体51的外侧壁511具有一个直径D511,圈体51的内侧壁512具有一个直径D512,翼片52的末端521具有一个直径D521。翼片52末端521的直径D521小于圈体51内侧壁512的直径D512,使翼片52的末端521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而且圈体51内侧壁512与容屑槽25的底面253保持有一个空间53,被翼片52隔离的尘屑将会滞留在空间53内。圈体51内侧壁512的直径D512小于驱动体20枢转部21外周围的直径D21,使防尘圈50能够局部容置在容屑槽25内。圈体51外侧壁511的直径D511大于容置孔13内壁的直径D13,使圈体51外侧壁511能够紧密抵接于容置孔13内壁,令防尘圈50不会任意在容置孔13内壁滑动。
圈体51的外侧壁511与上侧壁513之间还设有一个倒角515,倒角515能够在驱动体20组装在本体10容置孔13时,让防尘圈50更容易进入容置孔13内壁。
以圈体51的下侧壁514为基准,圈体51下侧壁514至上侧壁513的距离定义一个圈体51高度H513,而圈体51下侧壁514至翼片52末端521的距离定义一个翼片52高度H521,在本实施例中,圈体51高度H513小于翼片52高度H521,如此使翼片52末端521能够弹性的抵接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并封闭第二转折路径P2,达到阻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的效果。
参照图7至图10,为本发明的防尘棘动扳手组装防尘圈50时的动作示意图。在组装驱动体20时,通常是将驱动体20自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朝向第二侧122的方向推入容置孔13内,如图7所示,在将驱动体20推入本体10容置孔13的前,是先将防尘圈50放置在驱动体20的容屑槽25内,由于防尘圈50在自然状态下,圈体51内侧壁512的直径D512小于驱动体20枢转部21外周围的直径D21,所以防尘圈50能够局部容置在容屑槽25内,而且容屑槽25第一接触面251能够顶在圈体51的下侧壁514处。
参照图8与图9,将驱动体20朝向本体10容置孔13推动时,因为圈体51外侧壁511的直径D511大于容置孔13内壁的直径D13,所以防尘圈50会接触于本体10头部12的第一侧121。驱动体20持续的推入时,圈体51下侧壁514被容屑槽25第二接触面252顶推,使得防尘圈50受到挤压产生弹性变形,由于圈体51内侧壁512与容屑槽25的底面253保持有一个空间53,所以容许防尘圈50产生直径缩小的径向弹性变形。而圈体51的倒角515设计让防尘圈50能够容易的被驱动体20推入容置孔13内。
参照图10,圈体51的外侧壁511受到容置孔13内壁的挤压,使得防尘圈50产生直径缩小的径向弹性变形,这样的优点是让防尘圈50能够紧密抵接于容置孔13的内壁,避免防尘圈50任意滑动。
持续的推动驱动体20使其完全的进入容置孔13内,直至扣件24定位于扣槽131中,将如图4所示,防尘圈50是以圈体51的外侧壁511紧密抵接于容置孔13内壁,防尘圈50的翼片52则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并封闭第二转折路径P2,有效阻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而且圈体51内侧壁512与容屑槽25底面253之间形成的空间53能够容纳被翼片52隔离的尘屑。
参照图4,在此作为描述尘屑移动的状况,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第一间隙G1之后,首先会遇到第一道阻碍,因为防尘圈50是以圈体51的外侧壁511紧密抵接于容置孔13内壁,故尘屑无法经第一间隙G1直接进入第二间隙G2中,尘屑将会留在第一间隙G1内。
而防尘圈50的圈体51下侧壁514与容屑槽25第一接触面251之间则形成尘屑的第二道阻碍,因为第一转折路径P1的方向与第一间隙G1垂直,故尘屑无法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直接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也难以经由第一间隙G1进入空间53中,尘屑将会留在第一间隙G1中。
少部份的尘屑若是经第一转折路径P1进入容屑槽25的空间53内时,仍无法直接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因为尘屑在空间53内移动的路径是垂直于第二转折路径P2,所以能够增加尘屑移动的困难度,此为第三道阻碍。
同理,第二转折路径P2形成第四道阻碍,因为第二转折路径P2的方向垂直于第二间隙G2,空间53内的尘屑无法轻易的进入第二转折路径P2,同样也是增加尘屑移动的困难度。
第五道阻碍为翼片52所提供,防尘圈50的翼片52是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1,第二转折路径P2的尘屑必须沿着水平方向朝外移动方可进入第二间隙G2,但由于朝内延伸的翼片52封闭了第二转折路径P2,使尘屑无法通过翼片52的阻挡,所以翼片52能够有效的防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并将被翼片52隔离的尘屑留在容屑槽25的空间53内。
除此之外,防尘圈50的翼片52是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二接触面252,如此将能够使驱动体20仍具有良好的枢转效果,能够避免驱动体20受到防尘圈50径向束缩的阻力而影响枢转效果。
由此可知,防尘圈50能够产生多道阻碍,有效防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而且防尘圈50利用翼片52与容屑槽25第二接触面252的接触,能够有效的降低驱动体20旋转时的径向阻力,使驱动体20仍具有良好的枢转效果,为一举数得的设计。
在此还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容屑槽25设在驱动体20上,所以不会导致本体10头部12的厚度增加,也不会造成本体10头部12的直径尺寸加大,在相同的方头尺寸比较的下,整个头部12的设计就不会变大,当然重量就能降低,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与购买欲望,这样的优点可以由图11中看的更清楚。图11中细链线所表示者为背景技术的原直径尺寸头部12A,而在其内侧的实线则是缩小后的直径尺寸头部12B,因为防尘圈50设在驱动体20B上,所以缩小后的直径尺寸12B可以做的比现有技术还要小,如此就可以有效的降低重量。
参照图12至图14,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个实施例的差别在于防尘圈的翼片上下位置不同,同样可达到防尘效果。
以防尘圈50A的断面来看,所述的圈体51A呈正方形断面且具有一个外侧壁511A、一个内侧壁512A以及位于外侧壁511A与内侧壁512A之间的一个上侧壁513A与一个下侧壁514A。翼片52A具有一个末端521,翼片52A是自圈体51A的内侧壁512A与下侧壁514A之间延伸而出且形成所述的末端521A,翼片52A的末端521A是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一接触面251,使容屑槽25的第一转折路径P1能够被防尘圈50A的翼片52A封闭,如此使尘屑能够被翼片52A阻挡而无法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
而且由于翼片52A的末端521不接触于容屑槽25的底面253,只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一接触面251,如此将能够使驱动体20仍具有良好的枢转效果,同时还达到了防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的效果,为一举数得的设计。
进一步说明,翼片52A具有一个自圈体51A下侧壁514A延伸而出的下翼面523A以及一个自圈体51A内侧壁512A延伸而出的上翼面522A,上翼面522A与下翼面523A相反于圈体51A的一端彼此交接而形成所述的末端521A。翼片52A的末端521A不接触于容屑槽25的底面253,只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一接触面251。
以圈体51A的上侧壁513A为基准,圈体51A上侧壁513A至下侧壁514A的距离定义一个圈体51A高度H514,而圈体51A上侧壁513A至翼片52A末端521A的距离定义一个翼片52A高度H521,在本实施例中,圈体51A高度H514小于翼片52A高度H521,如此使翼片52A末端521A能够接触于容屑槽25的第一接触面251,并封闭第一转折路径P1,达到阻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的效果。
参照图15与图16,为本发明防尘棘动扳手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大致上与前述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处是在于驱动体20A的不同。本实施例的驱动体20A是采用棘轮环的形态。驱动体20A具有一个枢转部21A与一个结合部22A,枢转部21A枢设在头部12的容置孔13内,驱动体20A的结合部22A能够套接于工作物外并进行扳转作业,在本实施例中的驱动体20A结合部22A是实施为多角孔形态。
而本实施例中的防尘圈50能够产生多道阻碍,有效防止尘屑经本体10头部12第一侧121进入棘齿31与驱动齿23之间,而且防尘圈50利用翼片52与容屑槽25第二接触面252的接触,能够有效的降低驱动体20旋转时的阻力,使驱动体20仍具有良好的枢转效果。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本体,其具有一个柄身,所述的柄身一端形成一个具有容置孔的头部,所述的容置孔内壁开设有一个棘动槽,所述的头部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的容置孔内壁邻近于所述的头部第一侧处环设有一个扣槽,所述的容置孔的内壁具有一个直径;
一驱动体,枢设在所述的本体头部的容置孔中,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凹设有复数个驱动齿,所述的驱动体相对于所述的本体扣槽处凹设有一个环槽,所述的环槽与所述的扣槽之间设有一个扣件而将所述的驱动体限制在本体的容置孔内,所述的驱动体的外周围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的直径小于容置孔内壁的直径,所述的驱动体的外周围环设有一个容屑槽,所述的容屑槽包括有一个靠近头部第一侧的第一接触面、一个远离头部第一侧的第二接触面与一个连接于所述的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的第二接触面之间的底面;
一棘动件,所述的棘动件活动的设在本体的棘动槽内,且所述的棘动件的一侧设有复数个棘齿能够选择性的啮合于所述的驱动体的驱动齿;
一防尘圈,设在容置孔内壁与驱动体的容屑槽之间,所述的防尘圈具有一个圈体以及一个自所述的圈体延伸而出且位于容屑槽两个接触面之间的翼片;
所述的圈体具有一个外侧壁,在防尘圈的自然状态下,所述的圈体的外侧壁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圈体外侧壁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容置孔内壁的直径,使所述的圈体外侧壁能够紧密抵接于所述的容置孔内壁,令防尘圈不会任意在容置孔内壁滑动;
驱动体外周围与容置孔内壁之间形成一道连通于外界与容屑槽的第一间隙与一道连通于容屑槽与驱动齿的第二间隙,防尘圈的圈体与容屑槽的第一接触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一间隙的第一转折路径,圈体与容屑槽的第二接触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二间隙的第二转折路径,圈体与容屑槽的底面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第一转折路径与第二转折路径的空间;
所述的翼片位于驱动体的容屑槽并接触于容屑槽的两个接触面中之一,而且翼片不接触容屑槽的底面,使翼片封闭转折路径而能够防止尘屑经头部第一侧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并且让驱动体仍能够顺利的相对于本体枢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翼片形成有一个末端,所述的翼片的末端接触于所述的容屑槽的第一接触面,而且所述的翼片的末端封闭所述的容屑槽的第一转折路径,尘屑能够被翼片阻挡而无法经本体头部第一侧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圈体还具有一个内侧壁,所述的空间保持在圈体内侧壁与所述的容屑槽的底面之间,所述的圈体的内侧壁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圈体内侧壁的直径小于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的直径,使所述的防尘圈的圈体能够局部容置在所述的容屑槽内,所述的圈体还包括位于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一个上侧壁与一个下侧壁,所述的翼片是自圈体的下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延伸而出,所述的圈体上侧壁至下侧壁的距离定义一个圈体高度,而所述的圈体上侧壁至翼片末端的距离定义一个翼片高度,所述的圈体高度小于所述的翼片高度,所述的翼片的末端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翼片末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圈体内侧壁的直径,使所述的翼片位于容屑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翼片形成有一个末端,所述的翼片的末端接触于所述的容屑槽的第二接触面,而且所述的翼片的末端封闭所述的容屑槽的第二转折路径,尘屑能够被翼片阻挡而无法经本体头部第一侧进入棘齿与驱动齿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圈体具有一个内侧壁,所述的空间保持在圈体内侧壁与所述的容屑槽的底面之间,所述的圈体的内侧壁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圈体内侧壁的直径小于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的直径,使所述的防尘圈的圈体能够局部容置在所述的容屑槽内,所述的圈体还包括位于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一个上侧壁与一个下侧壁,所述的翼片是自圈体的上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延伸而出,所述的圈体下侧壁至上侧壁的距离定义一个圈体高度,而所述的圈体下侧壁至翼片末端的距离定义一个翼片高度,所述的圈体高度小于所述的翼片高度,所述的翼片的末端具有一个直径,所述的翼片末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圈体内侧壁的直径,使所述的翼片位于容屑槽内。
6.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圈体设有一个倒角,倒角能够在驱动体组装在本体容置孔时,让防尘圈更容易进入容置孔内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的第二接触面由所述的驱动体外周围朝向驱动体旋转轴线延伸至底面,而且所述的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的第二接触面两者都与所述的驱动体的旋转轴线垂直,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的第二接触面垂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屑槽设在环槽与驱动齿之间,所述的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位于同一半径位置,而且所述的防尘圈阻隔在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开设有一个连通于棘动槽的控制槽,一控制装置设在所述的本体的控制槽内,且所述的控制装置能够选择性的控制所述的棘动件与所述的驱动体的啮合关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尘棘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有一控制件、一个弹性体与一个顶掣件,所述的控制件设在控制槽内且能够供使用者操作,所述的弹性体是容置在所述的控制件内且能够推动顶掣件,所述的顶掣件一端容置在所述的控制件内且与所述的弹性体接触,所述的顶掣件相反于弹性体的一端则顶推在所述的棘动件上,令棘动件的棘齿啮合于驱动体的驱动齿,所述的驱动体具有一个枢转部与一个结合部,所述的驱动体枢转部枢设在所述的头部的容置孔内,所述的驱动体的结合部能够扳转工作物,所述的容置孔内壁靠近所述的头部第二侧环设有一个凸缘,所述的驱动体相对于所述的本体凸缘处形成一挡部,所述的驱动体能够通过挡部而限制在所述的容置孔内。
CN2009101294815A 2009-03-25 2009-03-25 防尘棘动扳手 Active CN1018443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294815A CN101844338B (zh) 2009-03-25 2009-03-25 防尘棘动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294815A CN101844338B (zh) 2009-03-25 2009-03-25 防尘棘动扳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4338A true CN101844338A (zh) 2010-09-29
CN101844338B CN101844338B (zh) 2012-02-08

Family

ID=42769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94815A Active CN101844338B (zh) 2009-03-25 2009-03-25 防尘棘动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443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8745A (zh) * 2012-02-27 2012-07-04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 一种拧头扳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8745A (zh) * 2012-02-27 2012-07-04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 一种拧头扳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4338B (zh)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06031B (zh) 一种油田管道平板闸阀
CN201232701Y (zh) 吸盘
CN201496476U (zh) 一种倍速链条
CN101844338B (zh) 防尘棘动扳手
CN101570153B (zh) 绞车带轴的驱动机构
CN103750793B (zh) 省力三头螺旋拖把杆
CN201208741Y (zh) 一种组合扳手
CN101797731B (zh) 防尘棘动扳手
CN107337169B (zh) 一种开瓶器及利用开瓶器开瓶盖的方法
CN201825407U (zh) 新型牙膏容器
CN207285465U (zh) 一种夜光雨伞
CN206439307U (zh) 一种直线滚珠轴承的密封结构
CN201992108U (zh) 无摩擦平楔式闸阀
CN211765942U (zh) 一种防脱轨引导轮
CN211175473U (zh) 一种可压紧密封的高平台球阀
CN106219076B (zh) 一种双头可拆分牙膏筒
CN202313169U (zh) 手压式旋转拖把
CN204628297U (zh) 矿渣机械带深孔轴承圆柱滚子
CN206306029U (zh) 一种液压扳手
CN201371916Y (zh) 自行车脚踏板之构造
CN109200377B (zh) 一种外周静脉穿刺工具包
CN108775436B (zh) 一种出液顺畅的螺旋水龙头盖
CN201823812U (zh) 冲槽机上压片机构的移动操纵机构
CN207189531U (zh) 棘轮扳手结构
CN2864240Y (zh) 单向传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