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0734A -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0734A
CN101840734A CN200810097995A CN200810097995A CN101840734A CN 101840734 A CN101840734 A CN 101840734A CN 200810097995 A CN200810097995 A CN 200810097995A CN 200810097995 A CN200810097995 A CN 200810097995A CN 101840734 A CN101840734 A CN 1018407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elf
heating surface
dissipating heat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7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圣路易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K INNOV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K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K INNOV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K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0979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4073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40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07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一封闭的容室,所述的容室具有一第一端部封闭件,一第二端部封闭件,以及一连接第一端部封闭件与第二端部封闭件的环壁状中空垂直件,所述第一端部封闭件具有一吸热部分,所述的吸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且所述的吸热部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的热表面,而所述第二端部封闭件与环壁状中空垂直件一起或者各自作为一散热部分,并曝露在外部环境中;以及一导热流体,位于所述容室中,所述的导热流体既接触吸热部分的内表面,又接触散热部分的内表面。

Description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较小区域(诸如电子装置,集成电路,轴承等)内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进行有效除去的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集成电路、轴承等较小区域内会产生大量热量,如何有效除去,此问题长期困扰工程技术人员。若所产生的热量未被有效地自此类零件除去,则零件的性能或者使用寿命会受不良影响。
常见的问题是如何自集成电路除热。由于集成电路愈来愈小,其在较小体积内产生出更多热量。若对此热量不予除去,则集成电路会过热,导致功能丧失或故障。中央处理器(CPU)因过热,造成电脑性能下降的常见的问题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现今典型的方法是使用一种带鳍片的铝块或铜块,且块中可具有或不具有网状金属泡沫(诸如美国专利第6424529号案、第6424531号案以及其他专利案中所描述的),以经由与周边空气的自然或强制对流,而将集成电路内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部环境。然而,此种集成电路冷却器的传热效率较低,特别是当应用于会产生大量热量的现代电脑晶片时。电脑晶片的过热会降低晶片处理能力。此外,网状金属泡沫价格较贵。
其他设计形式有些是采用热管,其也被用来试图除去集成电路所产生的热量。然而,这种结构复杂,且造价昂贵。美国专利第5949648号案(授予Liao)中描述了此种热管式设计。
其他设计形式有些则相似于汽车的散热系统,使用的是循环水、远距离热交换器以及冷却风扇。这些设计形式尽管能提供良好冷却效能,体积甚大,需大量的零件组成,且造价也贵。
同样,由于旋转设备小型化,其小型轴承处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将热量自这些轴承处除去,轴承即会过热而卡死。这些轴承的较高运转温度会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需要有一种除热装置来将所产生的热量有效地传出轴承或其他小型机器零件。
诸多其他机械装置、电气装置以及化学装置也会在小区域中产生大量热量,因而可受益在本发明所述的高效除热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解决在小区域中将大量热量除去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特点中,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包括有:一封闭的壳体,所述的壳体具有一吸热部分以及一散热部分,所述吸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所述的吸热部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的热表面,所述散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所述的散热部分的外表面曝露在外部环境中;以及一导热流体,其是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的导热流体通常既接触吸热部分的内表面又接触散热部分的内表面。
在本发明的另一特点中,所述的除热装置尚包括有一流体循环机构(FCM),用来循环导热流体,使之流过壳体的吸热部分的内表面以及散热部分的内表面。
在本发明的再一特点中,所述的除热装置尚包括有一敞开的流体流道(FFP),所述的流体流道具有一第一开口端与一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在壳体吸热部分的内表面附近浸没在导热流体中,所述第二开口端则在壳体散热部分的内表面附近浸没在导热流体中。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流体循环机构为一叶轮,其是浸没在导热流体中。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除热装置尚包括有一流体循环机构(FCM),用来循环导热流体,使之流经流体流道。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流体循环机构为一叶轮,其位于流体流道的第一与第二开口端之间。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叶轮将导热流体(HCF)吸入第二开口端,并推压之,使之流经第一开口端并冲向吸热部分的内表面。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叶轮沿大抵垂直的方向推压导热流体(HCF),使之冲向吸热部分的内表面。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叶轮将导热流体(HCF)吸入第一开口端,并逐出之,使之流经第二开口端。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除热装置尚包括有一旋转运动产生装置(RMGD),所述的旋转运动产生装置具有一转动元件,所述的转动元件是以转动方式联接在叶轮。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旋转运动产生装置是位于容室的外部,而转动联接的达成,则是凭借一转轴穿过壳体,并以其第一端连接于转动元件、以第二端连接于叶轮而为之。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旋转运动产生装置是位于容室的外部,而转动元件以及叶轮为磁铁,转动联接的达成,乃是凭借磁性力将转动元件与叶轮相连接而为之。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转动元件为电磁铁。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散热部分的外表面上具有传热鳍片。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散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高传热表面结构。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散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传热鳍片。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吸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高传热表面结构。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吸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传热鳍片。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导热流体包含水。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导热流体包含乙二醇。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除热装置尚包括有一旋转磁场产生装置(RMFGD),所述的旋转磁场产生装置具有一旋转磁场,所述的旋转磁场是以磁性方式藕合在叶轮。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热量是经由自然对流而自散热部分的外表面传递至外部环境。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热量是经由强制对流而自散热部分的外表面传递至外部环境。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导热流体经受热力学意义上的相变。在本发明的又一特点中,所述的导热流体是保持相同的热力学相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
一封闭的壳体,所述的壳体具有一吸热部分以及一散热部分,所述吸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所述的吸热部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的热表面,所述散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所述的散热部分的外表面曝露在外部环境中;以及一导热流体,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的导热流体既接触吸热部分的内表面又接触散热部分的内表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
一封闭且充满液体的容室,所述的容室的第一端面接触所述的热表面,以接收热量,所述的容室的第二端面则曝露在外部环境中,以传出热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将小区域中产生的大量热量予以除去。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除热装置用于自电脑CPU处除去热量时的正剖视图;
图1b是图1a中除热装置的俯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除热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正剖视图,在此使用的是直接传动式叶轮;
图3是本发明除热装置又一实施例的正剖视图,在此是使用磁场产生装置来转动图1a中所示的叶轮;
图4是本发明除热装置再一实施例的正剖视图,在此除热装置具有一种扁平形或日薄煎饼形的正视外形。
附图标记说明:除热装置12;环形流道12a;下部流道12b;底盘件12c;高传热性表面结构12ce;流体流道12cf;内表面12ci;底部流通口12cx;上部流通口12cy;鳍片12f;流槽12fc;壳体12h;顶盘件12p;容置物排开件(VDM)12s;上部流道12t;容置空间12v;垂直件12w;高传热性表面结构12we;内表面12wi;冷却用流体14c、14h;冷空气循环风扇15;轮叶15b;冷却空气15c;空气15h;磁性联轴器15m;转轴15s;高传热性表面结构15we;马达15z;旋转磁场产生装置15zm;电磁极15zp;泵叶轮16i;叶轮16im;磁性联轴器16m;轮轴16s。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除热装置,此种装置以简单、价廉的设计形式,混合应用传导式与对流式热传递,而将热量自小区域或点状热源快速传递至外部环境。
参看图1a与1b,除热装置12包含有一封闭式壳体12h以及一冷空气循环风扇15,且壳体12h内容置有冷却用流体。在图1a与1b中,处在冷、热状态的冷却用流体分明标成14c与14h。在图1a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12h构建成一容室,其包含有一第一端部封闭用底盘件12c、一第二端部封闭用顶盘件12p,以及一居中的环壁状中空垂直件12w,以界定出一封闭、中空的容置空间12v。如图1a与1b中所示,垂直件12w是由一小段挤出成形的圆形剖面管结构,其材质为金属,诸如铝或铜,或者是在铝基上镀以铜或其他类似的导热性材质。其他设计方面的改良形态可包括在一挤出成形的铝管内侧镀以耐腐蚀高导热表层,诸如铜、银、金、金刚石,或者其他适切的高导热耐腐蚀材质,希望以经济的成本达成高效的热传递。
为有效散除热量,复数枚鳍片12f设置在垂直件12w的外表面上。若需要另行增加传热面积,则此种鳍片也可以加设在顶盘件12p的外表面上。尽管图1b所示仅为12枚鳍片,明显地,在物理实体方面允许的条件下,将尽可能为最多数量的鳍片容纳在垂直件12w的外表面上,至为所宜,以供给所述的垂直件12w最大的散热率。垂直件12w与顶盘件12p遂包含了除热装置12的散热部分。
位于内部容置空间12v中者,为一容置物排开件(VDM)12s,其构建成一小段厚壁管,所述的厚壁管的材质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者其他适切的材质。所述的容置物排开件12s具有的外径小于垂直件12w的内径,以使容置物排开件12s的外侧面与垂直件12w的内侧面之间形成一环形流道12a。尽管所示为厚壁管,然容置物排开件12s也可视壳体12h所需的尺寸而以一薄壁管制成。同样,容置物排开件12s具有的垂直长度小于垂直件12w的垂直长度。容置物排开件12s的外径与垂直长度应选择成可形成一上部流道12t,使之连通到一环形流道12a,而所述的环形流道12a是连通到一下部流道12b。对于熟晓此项技艺的普通人士而言,显然这些流道必须具有适切的尺寸,以让冷却用流体得以流经而不至有过度的压力下降。前述尺寸也应当选择成可使液体与垂直件12w之间有最佳传热系数。这些尺寸的最佳值可经由理论计算、反复试验、或以电脑辅助经流体动力学计算而选定。此类方法显属熟晓所述的项技艺的普通人士的基础知识范围内。
再者,容置物排开件12s具有一内径,其被选择成可容纳一流体循环机构(FCM),例如冷却用流体的泵叶轮16i,对此下文当详述之。容置物排开件12s的内径也被选择成可形成一同心的圆形流体流道12cf,以此连通上部流道12t与下部流道12b。明显地,流体流道12cf必须具有适切的直径,以让冷却用流体得以流经而不至有过度的压力下降,同时又得以对底盘件12c形成一种最佳冲击性射流,而自热表面带走热量。
因此,容置物排开件12s在内部容置空间12v中的放置,即为壳体12h内冷却用流体创建出一种环形流动路径。在此流动路径中,冷却用流体在中央流体通道12cf内向下受压,冲击底盘件12c的内表面12ci,尔后快速向外变向进入下部流道12b,流向垂直件12w的内表面12wi。明显地,尚有必要设置某种间隔结构(图中未示),例如支腿或者支架,以便托持容置物排开件12s,使容置物排开件12s脱离下方底盘件12c,以创建出下部流道12b。冷却用流体继的向上流过环形流道12a,而后快速向内流入上部流道12t,在此其受泵叶轮16i的吸引力而被导入中央流体通道12cf。
在除热装置12的运行期间,是开启冷空气循环风扇15,使冷的冷却空气15c吹过垂直件12w上各相邻鳍片12f间的流槽12fc,以形成强制对流。尽管图中未显示,但可在冷空气循环风扇15的外缘周围设置一整流罩的类的导流装置,以将最大量的空气导向各鳍片12f。所述的冷空气循环风扇15具有复数个轮叶15b,所述的轮叶15b分别连接于一旋转运动产生装置,例如一电动马达15z。在图1a中,各轮叶15b被显示成连接于马达15z的转轴15s。在其自由端上,转轴15s尚连接于一磁性联轴器15m。磁性联轴器15m的位置是可使其磁性表面在壳体12h的顶盘件12p的顶面上方自由旋转。一理想的情况是,为了减少摩擦,是在磁性联轴器15m的磁性表面与壳体12h的顶盘件12p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小间隙。诚如下文所述,磁性联轴器15m乃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来转动冷却用泵叶轮16i。
在除热装置12的运行期间,热表面所产生的热量(图1a中以“Q”表示),是因冷的冷却用流体14c接触壳体12h的导热性底盘件12c的内表面12ci,而传至冷却用流体。导热性底盘件12c因而包含了除热装置12的吸热部分。被加热的冷却用流体14h随后向上流过环形流槽道12a,经由接触垂直件12w壁体较冷的内表面12wi而传出热量。所述热量继后由鳍片12f传离垂直件12w的壁体,即经由自然或者强制对流,鳍片12f将热量传至外部环境的周边空气。若冷空气循环风扇15处在运转中,冷却空气15c即凭借强制对流,而自热的鳍片12f上吸收热量,如图1a中所示。若冷空气循环风扇15未处在运转中,则热的鳍片12f周边的空气15h会凭借自然对流而自热的鳍片12f上吸收热量,如图3所示。经冷却后的冷却用流体14c尔后重行循环至中央流体通道12cf,以便再度对热表面除热,是如前文所述。
为转动泵叶轮16i,容置空间12v内设置有一磁性联轴器16m。磁性联轴器16m是经由轮轴16s而衔接在泵叶轮16i。尽管所示的叶轮为螺旋桨型式,然也可使用其他叶轮形式,诸如阿基米德螺杆等来推动泠却用流体。磁性联轴器16m乃是以非接触的方式衔接在相配用的磁性联轴器15m,对此上文已述。因此,凭借穿过顶盘件12p的磁性力,外部相配用的磁性联轴器15m的旋转运动,遂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递至内部相配用的磁性联轴器16m。此一设计结构可形成全封闭式壳体12h,而防止冷却用流体外泄。
顶盘件12p由塑胶或非含铁金属,或者其他金属制成,因此大抵不会阻碍两磁性联轴器15m与16m之间的磁性力连接。
尽管所示泵叶轮16i是由冷却风扇马达15z以磁性方式加以驱动,其也可以如图2中所示,直接联接在马达15z的转轴15s。在此情形下,顶盘件12p中需有防液体渗漏的轴用密封件(未示),供转轴15s穿过而进入中央流体通道12cf,以便衔接在泵叶轮16i。另一种情况是,泵叶轮16i可凭借其自身专用、位于壳体12h内的全密封式马达而驱动。所述的专用马达可凭借一以防液体渗入的方式穿过壳体12h的导线,而连接外部电源。所有这些针对转动式泵叶轮16i的变形形态,自当易见于熟晓所述的项技艺的普通人士,因而被视为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冷却用流体14c可为气体,诸如氟利昂,或者为液体,诸如水、乙二醇或其他类似液体。任何其他流体或者流体混合物,凡可以满足所需的传热、防腐、无毒以及其他所需的应用特性者,也可加以使用。再者,所述的流体可允许或不允许进行热力学的相变化。当然,关于本文所揭示的除热装置12,其他种种结构形态以及变形形态自当显见在熟晓所述的项技艺的人士。这些结构形态乃视为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上文所揭示内容涉以及的是本发明的除热装置应用于冷却集成电路的情形,但其尚可以应用于移除点状发热点所产生的热。例如,其可以用于冷却轴承或其他机器零件。
然而,尚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良,以提升本发明除热装置12的性能。
例如,可在壳体12h内使用液流导流板来维持环形流动路径,从而提升泵叶轮16i的推压效率。
此外,除图1b所示的圆形剖面外,壳体12h尚可以具有他种剖面。壳体12h的垂直件12w可采用其他几何或非几何形状。例如,必要时垂直件12w可为六角形,而鳍片则可形成正方形的外形。
再者,如图1a中所示,可在底盘件12c的内表面12ci上设置高传热性表面结构12ce,而在垂直件12w的内表面12wi上设置高传热性表面结构12we,以增加热表面至冷却用流体以及冷空气的传热率。此种用来提升相应表面与流体间传热率的表面结构,其包括陷坑、蚀刻痕、凹槽、突片、凸柱,或者任何其他结构,凡可以扰乱流体的层流边界而形成紊流者都可,众所周知紊流可提升传热率。此种高传热性表面结构可设置在底盘件12c的内侧面上在底盘件12c接触热表面之处,以此可提升底盘件12c至冷却用流体14c的传热率。
同样,高传热性表面结构15we可设置在垂直件12w的内侧面上背对鳍片12f位置之处,以此提升热的冷却用流体14h至鳍片12f的传热率。
此外,可加设其他表面结构来使得冷却用流体14c形成并保持紊流状态,而提升传热率。例如,垂直件12w的内壁面,或者容置物排开件12s的各表面可粗糙化,以形成紊流。或者是,可在这些表面上设置凸部而使冷却用流体14c形成紊流。
同样,对鳍片12f的传热面可用多种方法,诸如吹砂或其他类似方式加以粗糙化,以使流过鳍片12f的冷空气形成紊流而提升传热率。所有这些高传热性表面结构乃视为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已以容置物排开件12s的形式加以显现与描述,然而可能存在其他结构也能形成大型环流,而获致大抵相同的结果。所有此类可形成环流的结构,乃视为涵盖在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本发明甚至可以在不使用容置物排开件12s的条件下有效实施,因为极有可能的是:在壳体12h内,对冷却用流体14c甚至以任意的,也即非受控流动样式进行抽压,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上述的传热现象。
在以上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环流的流向为流经容置物排开件12s之中央流体通道12cf,以冲击除热装置12的内表面12ci。然而,在图2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其流向则为相反的方向,所述的冷却用流体14c在中央流体通道12cf中是向上流动而离开受热的吸热部分。如图2中所示,为使冷却用流体14c与冷却空气15c之间保持逆向流动,冷空气风扇叶片15b的转动也可呈反转状。另一种情况是,可使冷却用流体14c与冷却空气15c之间保持同向流动,惟从热传递角度观之,其散热效率较差。
在上文对本发明除热装置的描述中,所绘出的乃是一种螺旋桨式泵浦。然而,也可设想采用其他结构来配合其他类型的泵浦,诸如离心泵,混流泵等。
所述的泵浦也并非必须位于中央流体通道12cf内。泵浦实可位于流体循环流动路径的任意处来循环流体,使之通过吸热部分与散热部分。对前述设计的进一步改良当是加设一喷嘴,后者可安装在流体通道12cf的底部流通口12cx中,以提升冷却用流体14c对除热装置12的底盘件12c的冲击效果。
泵浦、泵壳、磁性传动机构以及轴承等可预制成部件,使得可以方便地安装在容置物排开件12s内。例如,为降低成本并便于组装,在上部流通口12cy中可设置一具有磁性联轴器的离心泵。
对于本发明的除热装置12尚可作出其他多种变形形态,以适应特定的应用需要。例如,除热装置12的垂直长度可缩短,以适应净空高度的要求,诸如应用于膝上型电脑内。因此,在图4所表示的此一设计形态中,除热装置12将具有一种扁平形,也即薄煎饼形的正视外形。对鳍片12f的位置及其延伸方向也可加以调准,以符合特定的设计要求。所有这些变形乃视为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又,如图3所示,磁性联轴器16m可由旋转磁场产生装置15zm加以转动,所述的旋转磁场产生装置15zm包括有复数个静止的电磁极15zp。例如,可使用电动马达的静子形成一旋转磁场来转动磁性联轴器16m。
再者,如图4所示,叶轮16im本身可凭借磁化,使所述的叶轮16im不需使用到所述的磁性联轴器及其连接轴。如此,叶轮16im可直接地以磁性方式藕合在旋转磁场产生装置15zm所产生的旋转磁场。
此外,本发明的热回收装置可同时应用于多个热源。例如,图4显示出薄煎饼形除热装置12是应用于复数个液晶显示(LED)元件。除热装置12也可应用于复数个发光二极管(LED)元件。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
一基本封闭的容室,所述的容室具有一第一端部封闭件,一第二端部封闭件,以及一连接第一端部封闭件与第二端部封闭件的中间件,所述第一端部封闭件具有一吸热部分,所述的吸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且所述的吸热部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的热表面,而所述第二端部封闭件与中间件一起或者各自作为一散热部分,并曝露在外部环境中;以及
一导热流体,位于所述容室中,所述的导热流体基本上既接触吸热部分的内表面,又接触散热部分的内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流体循环机构,用来循环所述的导热流体,使之流过容室的吸热部分的内表面以及散热部分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敞开的流体流道,所述的流体流道具有一第一开口端与一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在容室吸热部分的内表面附近浸没在导热流体中,所述第二开口端在容室散热部分的内表面附近浸没在导热流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循环机构为一叶轮,其浸没在导热流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流体循环机构,用来循环所述的导热流体,使之流经流体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循环机构为一叶轮,其位于流体流道的第一与第二开口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轮将导热流体吸入第二开口端,并推压之,使之流经第一开口端并冲向吸热部分的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轮沿大抵垂直的方向推压导热流体,使之冲向吸热部分的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轮将导热流体吸入第一开口端,并逐出之,使之流经第二开口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旋转运动产生装置,所述的旋转运动产生装置有一转动元件以转动方式联接在叶轮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运动产生装置位于容室的外部,而转动联接的达成,则是凭借一转轴穿过容室围壁,并以其第一端连接于转动元件,第二端连接于叶轮而为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运动产生装置位于容室的外部,而转动元件以及叶轮为磁铁,转动联接的达成,乃是凭借磁性力将转动元件与叶轮相连接而为之。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元件为电磁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部分的外表面上具有传热鳍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高传热表面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传热鳍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高传热表面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热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传热鳍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热流体包含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热流体包含乙二醇。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旋转磁场产生装置,所述的旋转磁场产生装置具有的旋转磁场以磁性方式藕合在叶轮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热量是经由自然对流而自散热部分的外表面传递至外部环境。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热量是经由强制对流而自散热部分的外表面传递至外部环境。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热流体是进行热力学的相变化。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热流体是保持相同的热力学相态。
26.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
一基本封闭的壳体,所述的壳体具有一吸热部分以及一散热部分,所述吸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所述的吸热部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的热表面,所述散热部分具有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所述的散热部分的外表面曝露在外部环境中;以及一导热流体,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的导热流体基本上既接触吸热部分的内表面又接触散热部分的内表面。
27.一种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
一基本封闭且充满液体的容室,所述的容室的第一端面接触所述的热表面,以接收热量,所述的容室的第二端面则曝露在外部环境中,以传出热量。
CN200810097995A 2008-05-20 2008-05-20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Pending CN1018407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7995A CN101840734A (zh) 2008-05-20 2008-05-20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7995A CN101840734A (zh) 2008-05-20 2008-05-20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0734A true CN101840734A (zh) 2010-09-22

Family

ID=42744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7995A Pending CN101840734A (zh) 2008-05-20 2008-05-20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4073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145A (zh) * 2010-09-28 2011-05-18 蔡乐勤 一种高效复合型散热器及制备方法
CN105699416A (zh) * 2016-01-21 2016-06-22 上海交通大学 泰勒库特流轴向传热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CN107911995A (zh) * 2017-11-17 2018-04-13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浸入式冷却系统的被动式流体驱动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145A (zh) * 2010-09-28 2011-05-18 蔡乐勤 一种高效复合型散热器及制备方法
CN105699416A (zh) * 2016-01-21 2016-06-22 上海交通大学 泰勒库特流轴向传热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CN105699416B (zh) * 2016-01-21 2018-05-11 上海交通大学 泰勒库特流轴向传热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CN107911995A (zh) * 2017-11-17 2018-04-13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浸入式冷却系统的被动式流体驱动装置
CN107911995B (zh) * 2017-11-17 2019-08-30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浸入式冷却系统的被动式流体驱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83518B2 (en) Water pump cooler for CPU
US20080236794A1 (en) Heat-removal device
CN205581772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器
CN202799530U (zh) 水冷和风冷自循环式混合散热装置
CN110456893A (zh) 一种增强型浸泡式冷却机箱
CN218733598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电机机壳
CN2884529Y (zh) 由外置动磁体驱动的液冷式芯片散热器
CN207442636U (zh) 一种散热电机机壳
CN101840734A (zh) 用于自热表面除去热量的装置
CN201039637Y (zh) 复合热交换装置
CN107045382A (zh) 一种液浸式数据中心
CN203849663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置冷却装置
CN212781931U (zh) 一种计算机散热支架
CN210769662U (zh) 一种自吸循环式风冷却器
CN210270795U (zh) 一种计算机用cpu散热装置
CN101193527B (zh) 液冷散热装置
CN2907193Y (zh) 散热装置
CN213928795U (zh) 一种带有自循环冷却装置的离心风机
CN206250181U (zh) 一种大电流整流散热设备
CN100453823C (zh) 微型集热泵
CN201444733U (zh) 静音散热器
CN210952466U (zh) 一种立式盘管冷却器
TWM281217U (en) A pump of liquid-cooling modules
CN217440369U (zh) 一种带散热装置的石油采油用离心泵
CN218352993U (zh) 一种散热鳍片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