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6065B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6065B
CN101836065B CN2008801127271A CN200880112727A CN101836065B CN 101836065 B CN101836065 B CN 101836065B CN 2008801127271 A CN2008801127271 A CN 2008801127271A CN 200880112727 A CN200880112727 A CN 200880112727A CN 101836065 B CN101836065 B CN 101836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solenoid
refrigerator
connecting rod
plu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27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6065A (zh
Inventor
上野俊司
今久保贤治
佐伯友康
及川诚
谷口一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185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380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180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380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046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380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8/05896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902824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836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6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0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冰箱,其中开门设备(110)用于抽屉门并且即使门是冷冻室门(36)也防止了螺线管(200)上结冰;螺线管室(118)由螺线管盖(138)密封地闭合,除了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内侧之外;固定件(120)的内部通过从前面将波纹管附接在固定件(120)上和连接杆(144)上而密封地闭合;因而,防止了湿气进入螺线管室(118),因此防止了螺线管(200)由于结冰而发生故障;而且,波纹管(145)根据连接杆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逐渐地弹性变形,因此,防止了波纹管(145)的破裂以及所导致的螺线管室(118)的密封隔绝状态的恶化。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附接在存储容器上的用于抽屉门的开门设备的冰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冰箱的存储容积以及其高度和宽度尺寸随着关于食品的生活方式变化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这使得新鲜食品室的内表面具有存储小室的挡板门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尺寸、以及冷冻室和蔬菜室的抽屉门的尺寸增大。因为存储的食品逐渐增多并且门的尺寸很大,开门就需要增大的手动力,以致于开门对于老人或纤弱妇女可能变得很费力。因而,期望对此进行某种改进。
对于最大的新鲜食品室,已经采用一对法式门布置的挡板门,或者当用户按下门外表面上的触摸开关时接通的开门设备,以致动螺旋管来将推动器推出以及通过将门的内表面从冰箱壳体推动来打开挡板门。这种冰箱已经在售并且获得了易于开门的名声。而且,已经建议了一种具有用于法式门布置的挡板门的开门设备。例如请参见JP-2003-083673A(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083673)。这种开门设备的每个螺旋管设置有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与推动器相连接的柱塞。当螺旋管在挡板门闭合的状态下被致动时这个推动器连同柱塞一起向前移动,以便推动并铰链式地打开挡板门。
挡板门的开门设备通常具有大约35mm的行程长度,作为距门的铰链轴线的距离以及推力大小的的调整或调节的结果。至于蔬菜和冷冻室的抽屉门,开门设备从未商业化,由于代替挡板门的旋转运动实现抽屉门的直线向前运动的结构所遇到的困难。
在开门设备用于冷冻室上的抽屉门时,螺旋管容纳在冷冻室中。因而,在螺旋管由于冷冻室中的冷却空气而被冰粘住时,柱塞将不会完全地向前移动;并且因而,可能会不能打开门。而且,冷冻室的内部可能会由于从环境引入室内的温暖空气的迅速冷却而变得在大气压力之下。因而,抽屉门将会被磁性的门密封垫圈的磁力和负压压得太紧。在这种情况下,当开门设备用来反复地将压应力施加于门密封垫圈上时,那么门密封垫圈可能会经受塑性变形并且因而密封性可能会受损。
至于抽屉门,门被开门设备推出的距离大致与开门设备的行程长度相等。因而,行程长度需要足够大以使得能将抽屉门推出足够的程度以使得存储在存储容器中的物品能被取出。那么,由柱塞和推动器构成的组件的重心将远离螺线管;并且,由于重量不平衡的程度引起向前地向下倾斜,会引起柱塞上的刮擦和碎裂。因而,反复开关抽屉门会引起推动器不充分的滑动以及磨损和退化。结果,开门设备的期望寿命就会变得太短。
考虑到上述情况,旨在甚至在开门设备用于抽屉布置式的冷冻室门时也能控制冰箱中螺线管上的起霜,以及控制由于反复施压导致的塑性变形。换言之,旨在控制由于重量不平衡引起的磨损以增大期望寿命和改进抽屉门的使用容易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冰箱包括:为盒形并且向前方开口的绝缘外壳(1);布置于绝缘外壳(1)内的存储室(24);抽屉门(36),其闭合存储室(24)的前开口并且将容器(53,54,55)以能借助于布置在存储室(24)的侧壁上的轨道(34,35)被向前拉出的方式保持在门(36)的后侧;螺线管外壳(111),其布置于存储室(24)内并且具有螺线管室(118);电磁螺线管(200),其布置于螺线管室(118)内并且具有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柱塞(134);开口(102),其形成于螺线管室(118)的前壁上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开口;布置于螺线管(200)的柱塞(134)上的杆(144);密封元件(145),其从前面附接在杆(144)上以便从其前侧密封地闭合开口(102)并且能变形从而允许杆(14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推动器(154),其在螺线管室(118)的外面与杆(144)互锁,并且当螺线管(200)在门闭合时被致动时,其与柱塞(134)和杆(144)一起向前行进从而将抽屉门(36)从其闭合位置向前推出。
本发明的优点
当螺线管(200)的螺线管线圈(129)在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时被致动时,推动器(154)与柱塞(134)和杆(144)一起向前行进从而将门(36)从其闭合位置向前推出。杆(144)穿过管形元件(120)突出到螺线管室(118)的外面;并且螺线管室(118)的内部由螺线管盖(183)密封地闭合,除了管形元件(120)的内部之外;并且管形元件(120)的内部由从前面附接到管形元件(120)上并且同时附接到杆(144)上的密封元件(145)密封地闭合。因而,防止了湿气进入螺线管室(118),并且因此防止了螺线管(200)上结冰以及所导致的故障。而且,密封元件(145)根据杆(144)的向前或向后移动而逐渐地变形,因而,防止了密封元件的破裂以及所导致的螺线管室(118)的密封隔绝状态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垂直截面图,示出了冰箱的内部构造;
图2是冰箱的透视图;
图3是冰箱中的开门设备及其周围的垂直截面图;
图4是冰箱的局部透视图,示出在制冰室的门、上部冷冻室门和主冷冻室门与冰箱分离的状态下的冷冻室;
图5是示出当冷冻室门闭合时门密封垫圈的变形状态的局部垂直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机构容纳凹陷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机构容纳凹陷的内部在手动操作按钮还没有被压下时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机构容纳凹陷的内部在手动操作按钮已经被压下时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附接在机构容纳凹陷上的机构凹陷盖的平面图;
图10是开门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示出附接于冰箱上的螺线管外壳的透视图;
图12是螺线管外壳以及螺线管的外部视图;
图13是示出开门设备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在螺线管没有被赋能的状态下;
图14是示出开门设备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在螺线管被赋能的状态下;
图15是示出手动操作按钮、推动器和冷冻室门之间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图16是如同图5的垂直截面图,示出推动器压下冷冻室门的状态;
图17是示出控制器电路的主要过程流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按钮开关、螺线管和门开关的开关状态之间的时序关系的图表;
图19是如同图5的垂直截面图,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构造;
图20是方式如同图16的视图,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在推动器压下冷冻室门的状态下;
图21是方式如同图12的视图,示出第三实施例的构造;
图22是方式如同图10的视图,示出第三实施例的构造;
图23是示出控制器电路中用于加热器的定时中断过程的过程流程的流程图;
图24-27是方式如图23的流程图,分别示出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中的过程。
图28是图3所示开门设备的局部断开平面图,在冷冻室门打开的状态下;
图29是示出螺线管的吸引力和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30是开门设备的一组侧视图,分别在推动器突出的状态下和门闭合的状态下;以及
图31是示出开门设备如从图3所示变型的变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参考标记
1绝缘壳体;
21前板;
24冷冻室;
27前框架条;
34第一可移动轨道;
35第二可移动轨道;
36冷冻室门;
45门密封垫圈;
49用于被夹持的外部密封部分;
50不用于被夹持的内部密封部分;
51锁闭磁体(永磁体);
52用于被压下的边缘凸缘的突起;
63用于上层冷冻室容器的出口,用于排出冷却空气;
64接收面;
70门开关;
86手动操作按钮;
94按钮开关;
102开口;
110开门设备;
111螺线管外壳;
112座位面;
113斜坡;
118螺线管室;
120作为空心管状元件的波纹管保持固定件;
123用于啮合的前板;
127线圈外壳;
134柱塞;
137复位弹簧;
138螺线管盖;
144连接器杆;
145用于密封的波纹管;
148用于强力装配的杆盖;
149头部;
150左侧隔壁;
151右侧隔壁;
152推杆容纳室;
153推杆;
154推动器;
158缓冲部分;
162,163作为左侧导向件的左前导向件和左后导向件;
164,165作为右侧导向件的右前导向件和右后导向件;
171,172用于排水的左侧和右侧排水孔;
181座位面;
191,193作为热源的底部和顶部加热器;
200电磁螺线管;
201管;
202,203辅助轭;
204轭;
205腔室;
206重量元件;
G 重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绝缘壳体1由外壳体2、内壳体3和绝缘体4构成。外壳体2和内壳体3为矩形且在垂直方向上很长,并且在前侧上开口,并且由底壁、后壁、顶壁以及右侧和左侧侧壁构成。外壳体2的所有这些壁由钢板形成,而内壳体3的所有这些壁由合成树脂形成。在外壳体2和内壳体3的每对相应壁之间,形成将用绝缘体4填充的空间。如图2所示,底部边缘5从外壳体2的底壁延伸以闭合一对底壁之间的空间的前端;右侧和左侧凸缘6和7的每个从外壳体2的侧壁延伸以闭合一对侧壁之间的空间的前端;并且顶部凸缘从外壳体2的顶壁延伸以闭合一对顶壁之间的空间的前端。
如图1所示,水平的绝缘体隔壁8布置为固定在绝缘体壳体1的内侧,用于将内壳体内部的空间分隔为顶侧上的新鲜食品隔室9和底侧上的冷冻隔室20。绝缘体隔壁8由用实心绝缘体比如苯乙烯泡沫填充的空心壳体形成。如图2所示,新鲜食品隔室9的前开口由一对铰接在铰链轴12和13上的挡板门10闭合,以法式门布置。如图1所示,新鲜食品隔室9的后壁附接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冷空气管道14,其具有在底部的入口和在顶部处的出口。在冷空气管道14内侧上,附接有风扇设备16,其由连接在风扇马达的旋转轴上的风扇构成。当风扇马达工作时,新鲜食品隔室9中的空气从冷空气管道14的入口吸出,向上发送并且然后从出口发送出去。
如图1所示,机器室17形成于绝缘壳体1的后底部,并且容纳有用于致冷剂回路的压缩机18。新鲜食品冷却机19连接至压缩机18的致冷剂出口并且布置于冷空气管道14内以冷却流过冷空气管道14的空气,以使得冷却空气在新鲜食品隔室9中循环以便在保存新鲜食品的温度范围内冷却其内部空间。如图2所示,前板21布置来在水平方向上跨过冷冻隔室20的前开口;并且相对于前板21,冷冻隔室20被分隔为在底侧的冷冻室24、顶部左侧的制冰室25以及在顶部右侧的辅助冷冻室26。如图3和5所示,由磁性材料比如钢形成的前板具有上部垫圈座22和下部垫圈座23,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布置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前板21的后表面附接在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前框架条27上以闭合前框架条27的前开口,前框架条27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倾斜C形横截面以形成前开口。在前框架条27的后壁上附接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肋板28。前板21由穿过前板21的螺钉29螺旋在肋板28的前端上。
如图2所示,制冰室的门30、辅助冷冻室门32和冷冻室门36附接在绝热壳体1上以便分别覆盖制冰室25、辅助冷冻室26和冷冻室24的前侧;并且这些门的每个都是抽屉式布置以便连同附接在其上的一个或多个容器沿着前后方向上的直线拉出和推入,以便打开和闭合各个室。如图1所示,冰盒31附接在制冰室25上并且在制冰室的门30关闭时接收自动从制冰器扔出的冰。在辅助冷冻室门32上,附接用于冷冻保存食物的容器。辅助冷冻室26可以是温度可切换的室,其中其内部的温度可在不同的值之间切换。
如图4所示,内壳体3的右侧壁和左侧壁的每个在冷冻室24上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上的直线延伸的下部槽33。固定轨道沿着每个下部槽33固定于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可移动轨道34附接在每个固定轨道上以便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然后,第二可移动轨道35附接在每个第一可移动轨道34上以便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这些可移动轨道34和35的每个在前后方向上沿着直线延伸。第二可移动轨道35的前端附接在冷冻室门36上;并且右侧和左侧上的第二可移动轨道35通过冷冻室门36彼此相连接以形成抽屉门构造。冷冻室门36是在水平方向上很长的矩形,并且通过沿着处于静止状态的相应一个第一可移动轨道34移动每个第二可移动轨道35以及通过沿着处于静止状态的相应一个第二可移动轨道35移动每个第一可移动轨道34来移动其前后方向位置。因而,冷冻室门36在第一和第二可移动轨道34和35达到其最后位置时闭合,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可移动轨道34和35达到其最前位置时打开。
如图4所示,内壳体3的后壁附接有电磁体37,每个电磁体37定位在相应一个下部槽33中。每个第一可移动轨道34的后端附接有磁性板,其在垂直方向上布置并且面对电磁体37的前表面。每个电磁体37由绕芯部缠绕的导线形成。在冷冻室门36被推入时,每个电磁体37进入电磁体37的磁场以便发生磁性吸引力,从而冷冻室门36被拉动至其闭合位置。简言之,用于将冷冻室门36拉动至其闭合位置的机构由磁性板和电磁体37形成。
如图3所示,冷冻室门36通过组装门前板40、门内板41、顶部罩盖42和底部罩盖43(请参见图2)并且然后用作为绝热体的尿烷泡沫39填充内部空间而形成。门前板40通过在垂直地看时将钢板弯曲为倾斜C形以在后侧、顶侧和底侧具有开口而形成,这些开口分别由合成树脂材料的门内板41、顶部罩盖42和底部罩盖43闭合。因而,形成于门前板40和门内板41之间的顶部和底部开口分别由顶部罩盖42和底部罩盖43所闭合。
如图5所示,门内板41在其呈矩形的周边边缘处具有带槽44a的垂直附接面44,用来附接由橡胶形成并且被推入槽44a的门密封垫圈45。槽44a向后开口,并且槽44a和门密封垫圈45布置为沿着整个附接面44以包围冷冻室门36的方式延伸。门密封垫圈45的门密封部件46是具有腔的空心管并且具有在腔内的隔壁48以使得腔被分隔为在门的周边侧上的外密封部件49和在中心侧的内密封部件50。当冷冻室门38已经被推动到达闭合位置时,外密封部件49被如此地压下为弹性变形:外密封部件49的门上部边缘部件被夹持在门内板41和前板21上的下部垫圈座23之间;门右侧和门左侧边缘部件被分别夹持在门内板41和外壳体2的右侧凸缘6之间以及在门内板41和左侧凸缘7之间;并且门下部边缘部件被夹持在门内板41和外壳体2的底部凸缘5之间。这样,冷冻室24的前开口被气密地闭合。
如图5所示,锁闭磁体51插在门密封垫圈45的外密封部件49中,呈环形布置以便沿着冷冻室门36的整个周边延伸。因而,冷冻室门36不仅由电磁体37的作用而且还由锁闭磁体51和外壳体2的凸缘5-7之间以及锁闭磁体51和前板21之间的磁性吸引力保持在闭合位置。冷冻室门36的门内板41在内密封部件50的内边缘上具有卷边(边缘肋状突起)52,或者向后平台部分,呈环形布置以便沿着门内板41的整个周边延伸。门密封垫圈45在冷冻室36完全闭合的状态下的压下变形的尺寸以如下方式设置:外和内密封部件49和50比边缘肋状突起52的后表面更向后突起如图5所示“ΔH”的突起距离。
如图1所示,向上开口以便于存取食品的主冷冻容器53、中层冷冻容器54和顶层冷冻容器55以这个顺序从底部开始以三层的布置叠置。主冷冻容器53附接在冷冻室门36上的一对第二可移动轨道35上;中层冷冻容器54附接在主冷冻容器53的向上开口的边缘上;并且因而,主冷冻容器53和中层冷冻容器54与冷冻室门36一体地被推入和拉出。
如图4所示,内壳体3的右侧和左侧侧壁的每个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沿着直线延伸的上部槽33a,在下部槽33上方。顶层冷冻容器55上的右侧和左侧水平凸缘分别插入右侧和左侧上部槽,其方式为顶层冷冻容器55可在前后方向上与主冷冻容器53和中层冷冻容器54分离地滑动。
如图1所示,冷冻室24上的后壁附接有后部空气管道56,其竖直地延伸并且具有在底部的冷却空气入口57和在顶部的冷却空气出口。由连接于风扇马达的旋转轴上的风扇形成的风扇设备58附接在后部空气管道56内。当风扇设备58工作时,冷冻室24上的空气被吸入冷却空气入口57,向上发送穿过管道56并且然后从冷却空气出口发送出去。如图1所示,竖直地延伸的前部空气管道59布置于后部空气管道56的前侧上并且具有在顶部的入口,该入口与后部空气管道56的出口相连接。前部空气管道59具有朝着主冷冻容器53开口的出口61(图4)、以及朝着中层冷冻容器54开口的出口62和朝着顶层冷冻容器55开口的出口63。因而,从后部空气管道56吹出的冷却空气穿过前部空气管道59并且发送出去穿过制冰室出口60至制冰室25,穿过另一出口至辅助冷冻室26、分别穿过出口61-63至主冷冻容器53、中层冷冻容器54和顶层冷冻容器55。顶层冷冻容器55的出口63是矩形性质的管并且在向前方向上向下倾斜。如图4所示,水平的空气碰撞表面64形成于用于顶层冷冻容器55的出口上。如图1所示,包括制冷剂回路且与机器室17中的压缩机18的制冷剂出口相连接的冷冻蒸发器65附接在后部空气管道56内以便冷却穿过后部空气管道56的空气。这样,冷冻室24中的食品等通过循环如此冷却的空气而被保持在0℃以下的温度。
如图3所示,把手66由以下部件形成:如图2所示形成于冷冻室门36的上部罩盖42上以便延伸穿过上部罩盖42的整个宽度尺寸的竖直板;以及形成于冷冻室门36的门前板40上以便沿着竖直板延伸(其右侧和左侧端部除外)到把手66的竖直板的后面并且定位为比冷冻室门36的前表面上的所有其它部件更靠后的凹陷43。凹陷43提供在通过拉动把手66将门拉开时供手指放入的空间67。
如图6所示,上部罩盖42具有向上和向后开口并且具有台阶状底面的机构容纳凹陷68,其中如图5所示其前部低于台阶状底面的后部。机构容纳凹陷68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相比冷冻室门36的中心稍微向左偏离。如图7所示,由永磁体形成的门磁体69附接在机构容纳凹陷68的左后角处。在门磁体69的后部处,门开关70嵌在绝缘壳体1的前框架27中,并且由接近开关比如孔IC形成为响应于磁力而进行切换并且从而控制风扇设备58的旋转。在冷冻室门36关闭时,门开关70在门磁体69进入门开关70的检测范围时切换到接通状态;并且在冷冻室门36打开时,在门磁体69离开门开关70的检测范围时切换到切断状态。至于冷冻室门36,其切断位置在推开位置的后面;并且因而门开关70在冷冻室门36达到其推开位置之前从接通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如图7所示,在冰箱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左侧臂71和右侧臂73布置在机构容纳凹陷68中。左侧臂71的左侧端部和右侧臂73的右侧端部分别由固定在机构容纳凹陷68的底壁上的左侧轴72和右侧轴74穿透;因此这些臂71和73可在机构容纳凹陷68内绕着各自的轴72和74旋转。并且这些臂71和73可由中心轴75以一种连杆布置可旋转地彼此连接;中心轴75垂直地延伸穿透左侧臂71的右侧端部并且穿透右侧臂73。左侧轴72和右侧轴74之间的直线布置于左右方向上;并且从中心轴75至左侧轴72和右侧轴74的距离彼此相同。
如图7所示,上部罩盖42具有轴杆76,其固定为布置于机构容纳凹陷68的底部上并且向上延伸。轴杆76的外周面装配有复位弹簧77的线圈部分。复位弹簧77由扭簧形成并且除了线圈部分之外还具有长臂和短臂。上部罩盖42具有呈突起形状的弹簧挡块78,其固定为布置于机构容纳凹陷68的底壁上。复位弹簧77的长臂与右侧臂73的后表面相接触;并且复位弹簧77的短臂与弹簧挡块78相接触。复位弹簧77的弹簧力在图7上的逆时针方向上直接施加至右侧臂73;并且在图7上的顺时针方向上间接施加至左侧臂71。如图7所示,上部罩盖42在中心轴72的前面上具有固定在机构容纳凹陷68内的挡块79。
如图7所示,在上部罩盖42的机构容纳凹陷68内,在中心轴75的前部处具有布置为固定的挡块79。挡块79由橡胶或缓冲材料比如硅酮或橡胶制成,其比用于右侧臂71和左侧臂73的材料要软。通过由复位弹簧77的弹簧力驱动为接触挡块79,这些臂71和73保持于非活动位置以形成单个直线。右侧臂73包括操纵臂80,其指的是在非活动位置时处于左侧臂71的后部且与之平行的一部分。在操纵臂80上,固定有呈圆柱形且向上突起的销81。
如图7所示,左侧臂71在左侧轴72和中心轴75之间由左侧连杆轴82可旋转地穿透。右侧臂73在右侧轴74和中心轴75之间由右侧连杆轴83可旋转地穿透。左侧连杆轴82和右侧连杆轴83的每个形成为实心圆柱形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左侧连杆轴82和中心轴75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与右侧连杆轴83和中心轴75之间的距离相等。左侧连杆轴82与左侧水平板84的后端可旋转地相连接;右侧连杆轴83与右侧水平板85的后端可旋转地相连接;并且左侧水平板84和右侧水平板85的前端与共用手动操作按钮86相连接。如图5所示,在没有施加操纵力时,手动操作按钮86保持处于非操纵位置;此时手动操作按钮86通过复位弹簧77的弹簧力的作用而从把手66的前表面向前突出;并且此时右侧臂73和左侧臂71的每个都保持处于非活动位置。手动操作按钮86将通过克服复位弹簧77的弹簧力而从非活动位置沿着直线向后推入;并且然后,这种推入通过接触挡块79而停止。如图8所示,在这种推入的过程中,左侧臂71绕着左侧轴72逆时针旋转,并且右侧臂73绕着右侧轴74顺时针旋转;并且因而,右侧臂73和左侧臂71移动至非活动位置以便彼此间形成折线形状。
如图7所示,上部罩盖42具有在机构容纳凹陷68的底面上的支承轴87。支承轴87是实心圆柱形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支承轴87可旋转地插入水平板形磁体固定件88的孔,该固定件88具有弧形凸轮缝隙81,作为磁体固定件88上的通孔。右侧臂73的销81插入凸轮缝隙81。销81用来旋转磁体固定件88;并且在手动操作按钮86处于非活动位置时,销81定位在凸轮缝隙81的后端以便如图8所示将磁体固定件88保持在其非活动位置。在将操作按钮86从如图7所示的非活动状态推入至如图8所示的活动状态的过程中,销81引起磁体固定件88的逆时针旋转并且因而引起其从非活动位置移动至活动位置。
如图7所示,由永磁体形成的按钮磁体90固定在磁体固定件88的上表面上,与凸轮缝隙89稍微间隔开。按钮磁体90在平面图中为矩形,因而具有长边91和短边92并且还有在长边91和短边92之间的斜切角部93。如果在手动操作按钮86处于非活动位置时,按钮磁体90保持处于其非活动位置;此时斜切角部93准确地面朝后,并且长边93倾斜地面朝后。如图8所示,在将手动操作按钮86从其非活动位置推入至活动位置时,磁体固定件88绕着支承轴87逆时针旋转;因而,按钮磁体90绕着支承轴87旋转地移动至磁体90的活动位置;此时斜切角部93倾斜地面朝后并且长边91准确地面朝后。在图7中,标记为“ML”的点划线标记斜切角部93的右侧端部顶点的旋转轨迹。按钮磁体90定位为使得旋转轨迹ML的一部分从附接面44的平面向后突出。
如图7所示,按钮开关94固定在前框架条74的内侧处,并且由接近开关比如孔IC形成,其状态由磁力来切换。如果在手动操作按钮86保持处于其非活动位置并且因而按钮磁体90保持处于其非活动位置时;从按钮磁体90通过其斜切角部93作用到按钮开关94上的磁力相对较小并且不是足够地大到致动按钮开关94以将其保持在非活动状态。如图8所示,如果在手动操作按钮86被推动至采取其活动位置并且因而按钮磁体90处于其活动位置时;从按钮磁体90通过其长边91作用到按钮开关94上的磁力相对较大并且足够地大到致动按钮开关94,从而将其从非活动状态切换到活动状态。因此,按钮开关94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手动操作开关是否被推入。
如图5所示,上部罩盖42可拆卸地附接有机构凹陷盖95,其具有分别覆盖机构凹陷68的上侧和后侧的顶板96和后板97。后板97的一部分定位为比用于冷冻室门36的门内板41的门密封垫圈45的附接面44更靠后;因而使得按钮磁体90的轨迹ML的一部分从附接面44的平面向后突出。机构凹陷盖95覆盖门磁体69、右侧臂73和左侧臂71、复位弹簧77、磁体固定件88以及按钮磁体90,从而使得从外面不可见。盖95的顶板96在盖95和上部罩盖42的连接力之下与用于磁体固定件88的支承轴87的顶部相接触;以使得支承轴87支撑顶板96的底面。
如图5所示,机构凹陷盖95在顶板96的前端处具有形成为沟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沿着直线延伸的雨水槽98。雨水槽98用来接收在顶板96上滴落的水,顶板96具有从雨水槽98向后升高的斜坡99。雨水槽98的底面倾斜为从左右尺寸的中心朝着其两端下降;以使得雨水槽98中的水沿着雨水槽98的倾斜底面向右或向左流动并且然后沿着盖95的右侧端部或左侧端部落下。
如图6所示,上部罩盖42具有右侧出口槽100和左侧出口槽101,它们每个都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为沟,并且它们每个的底面都以向后下降的方式倾斜。沿着盖95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落下的水由相应一个出口槽100和101接收,然后沿着槽100或101的底面向后流动并且从槽排出。因而,雨水槽98以及右侧或左侧出口槽100和101用来防止进入的水从机构凹陷盖95进入机构容纳凹陷68。
如图1所示,在冷冻室24的顶部上开门设备110在冷冻隔室20内安装在前板21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心部分上。在本实施例中,开门设备110布置于仅用来拉出和装载主冷冻容器53和顶层冷冻容器55而不是用于上部隔室和下部隔室之间绝热的隔壁部分中。因而,不能用作存储空间的无用空间被利用来容纳开门设备110。如图10所示,开门设备110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磁螺线管200,其由螺线管线圈129和柱塞134构成;并且当在门已经保持闭合时已经被致动时,将冷冻室门36从其闭合位置向前或在开门方向上移动。开门设备110具体地如下构造。
如图10所示,螺线管外壳111向上开口,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并且在其后端处具有水平座位面112,该水平座位面112以面对面接触的方式就座于用于顶层冷冻容器的出口63的水平接收面64上,如图4所示。如图10所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螺线管外壳111在座位面112的后面具有向后升高的斜坡113。如图4所示,斜坡113以面对面接触的方式就座于用于顶层冷冻容器的出口63的表面上。
如图10所示,螺线管外壳111的右侧壁和左侧壁的每个布置于其长度尺寸上,除了外壳111的前端部分之外;并且具有用于接收前框架条27的右侧和左侧切口部分115和114的相应一个。如图4所示,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部分紧靠在前框架条27的后面和底面上,其方式为接收前框架条27。如图10所示,螺线管外壳111的底面在其右前和左前端部的每个处具有呈管状并且形成竖直通孔的轴套部分116。如图11所示,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部分紧固在前框架条27的底面上,借助于插入穿过轴套部分116并且螺旋在前框架条27上的螺钉。相对于冷冻室门36布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处的螺线管外壳111具有圆化脊部117,圆化脊部117具有弧形垂直横截面,穿过螺线管外壳111的前壁和底壁之间的脊部。圆化脊部117用于在用户将冷冻室门36推入至其闭合位置时防止用户卡在冷冻室门36和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部分之间的手指受伤。圆化脊部117类似于斜切部分。
如图12所示,螺线管外壳111在其内侧具有螺线管室118,用来接收电磁螺线管200并且形成为向上开口的凹陷。螺线管室118在其前壁处具有向上开口的圆形切口119;呈朝着前方和后方开口的空心圆柱体的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插入其中。如图12所示,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前端部分向前方渐细以形成锥形部分121。在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后端部分上,附接有后板122,后板122为圆形并且具有比固定件120大的直径。在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前端部分上,附接有前板123,前板123为矩形并且具有比固定件120大的直径以便形成用于啮合的结构。
如图12所示,螺线管外壳111在螺线管室118的内侧处具有右侧板125和左侧板124,它们是竖直的并且布置为与螺线管室118的前壁面对面并且与之稍微间隔开。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后板122从上方插入从螺线管室118的前壁至板125和124的间隙中。后板122接触这些板125和124防止了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向后位移;后板122接触室118的前壁防止了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向前位移;并且前板123在螺线管室118的外侧处接触螺线管外壳111的底面防止了固定件120的圆周向位移。
如图12所示,螺线管外壳111在其底面上在螺线管室118的内侧处具有多个空心圆柱形轴套部分126。如图10所示,螺线管室118容纳线圈外壳127,线圈外壳127形成为顶壁和底壁省略并且因而由前壁、后壁、右侧壁和左侧壁构成的细长矩形盒。如图12所示,线圈外壳127具有多个附接部分128,这些附接部分128是空心圆柱形并且分别与轴套部分126的外圆周面装配,如图10所示。轴套部分126的内圆周面与已经从上方带入的螺钉相啮合;以使得线圈外壳127借助于螺钉的紧固力固定在螺线管室118内。
如图10所示,在线圈外壳127内固定有螺线管线圈129,螺线管线圈129是空心圆柱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螺线的开始端和终端与电源线130连接。电源线130通过共用沟173引导到螺线管室118外面,共用沟173形成于螺线管室118的底壁上并且向上开口。螺线管外壳111在其左后角部处具有开口131,电源线130由此被引导到外壳111的外面。
如图12所示,电源线130与共用电连接器132相连接,共用电连接器132布置于外壳111的外侧并且与配对连接器相结合以便与电源回路相连接。这个电源回路布置于绝缘外壳1上的机器室17内并且将驱动电能通过电源线130和继电器触点施加到螺线管线圈127上。这些继电器触点是常开型并且因而在继电器线圈处于不被供给电能的断开状态时保持为打开;并且然后在继电器线圈通过供给电能而切换到接通状态时切换为闭合。因而,螺线管线圈129在继电器线圈的接通状态下供给有电能而在断开状态下没有供给有电能。
如图13所示,线圈外壳127的后壁具有圆形通孔133,圆柱形柱塞134由此插入螺线管线圈129以便可在前后方向上沿着直线移动。柱塞134由磁性材料比如铁形成并且布置在冷冻室门36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柱塞134的后端部分附接有其直径大于柱塞134的圆环形凸缘元件135;并且挡块136在凸缘部分135的后部处固定在螺线管外壳111内。
如图13所示,柱塞134的外圆周面在凸缘元件135和线圈外壳127的后壁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137。复位弹簧137由可压缩盘簧127形成,在电能没有供应至螺线管线圈时将向后的弹簧力施加于柱塞134,以便凸缘元件135保持在最后面的位置与挡块136相接触。在螺线管施加有电能时,磁性吸引力从螺线管线圈129施加至柱塞134以通过克服复位弹簧137的弹簧力而将其从最后位置向前移动。如图14所示,柱塞134的向前移动停止于最前位置,此时每圈螺线侧向地紧邻相邻的一个。那么,在电能供应切断时,柱塞134由弹簧力从最前位置返回到最后位置以紧靠在挡块136上。
如图13所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螺线管盖138附接到螺线管外壳111上;其如图10所述具有形成为向下开口的杯的盖主体139以及绕盖主体139的边缘形成并且具有多个通孔142的凸缘140。凸缘140紧靠在螺线管室118的壁的上端面上以使得螺线管盖138由从上面带至插入穿过通孔142的螺钉紧固在其上。如图10所示,盖主体139具有半圆形切口141,其向下开口并且与螺线管室118的开口119相组合来形成如图1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开口的圆形开口102。在这个圆形开口102中安装有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以使得圆形开口102的内表面以面对面接触的方式紧靠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外表面从而在其间形成气密的密封。
如图13所示,由橡胶比如EPDM形成的垫圈143布置于凸缘140和螺线管室118的壁的上端面之间并且弹性地夹持为保持在其间从而在凸缘140和上端面之间形成气密的密封。
如图13所示,在柱塞134的前端上附接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连接杆144的后端,连接杆144形成为与柱塞134同轴的实心圆柱体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其直径设计为小于柱塞134的直径。连接杆144延伸穿过线圈外壳127的前板的孔并且还穿过螺线管室118的开口102和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内部以使得连接杆144的前端在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前面。螺线管外壳111附接在前框架条27上,其方式为在前后方向上看连接杆144与前框架条27重叠。
连接杆144的外圆周面安装有波纹管146由橡胶形成的一个端部,波纹管145是具有圆形横截面且直径从所述端部向另一端部逐渐增大的空心管。如图13所示,波纹管145的另一端是抓斗部分146,其是具有圆形横截面且直径从前向后逐渐增大的空心管并且与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锥形部分121的外圆周面挤压地装配。波纹管压下元件147安装至锥形部分121以便夹持和紧固波纹管145的抓斗部分146从而防止抓斗部分146在圆周方向上转动。
如图13所示,在波纹管145的所述一个端部上布置有矩形杆盖148,其闭合波纹管145的所述一个端部;并且因而,螺线管室118的开口102以及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内部被波纹管145气密地闭合,从而防止湿气从外面进入。因而,螺线管室118的内部由三个元件——螺线管盖138、垫圈143和波纹管145——与外面密封地隔绝。形成于连接杆144的前端上的头部149挤压地安装入杆盖148。连接杆144的前端与波纹管145的所述一个端部相连接以便通过杆盖148和头部149之间的挤压力来防止它们之间的旋转;以使得连接杆144的旋转由波纹管145和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所阻止。
如图13所示,在柱塞134保持于其最靠后的位置时,波纹管145在其中间位置处折叠起来以使得波纹管145的所述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布置在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前面;并且如图14所示,根据柱塞134的向前和向后移动,这种折叠线由波纹管145的弹性变形分别传递至前面和后面从而允许柱塞134在其最前和最后位置之间的向前和向后移动。
如图12所示,在螺线管外壳111的地板上布置有右侧和左侧垂直隔壁151和150;它们每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它们每个的后端附接在螺线管室118的前壁上,并且它们每个的前端附接在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壁上。这些垂直隔壁151和150彼此相对且间隔开以形成推杆容纳腔室152。
如图12所示,推杆容纳腔室152的内部布置有推杆153,其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具有推动器154、臂155和连接器156。连接器156形成为具有底壁的竖直细长的空心矩形柱并且在空心矩形柱的后侧处具有向上开口的切口157。如图13所示,连接杆144的前端部分通过从上方带入而插入切口157。作为头部149和波纹管145的杆盖148与连接器156的内表面相啮合的结果,连接杆144与连接器156相连接。
推动器154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实心矩形柱;并且如图15所示布置于冷冻室门36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如图13所示,推动器154布置于低于连接杆144的高度位置;并且布置于前框架条27的底面和螺线管外壳111的底面之间以便当电磁螺线管200处于切断状态时在从竖直方向上看的平面图中与前框架条27相重叠。臂155将连接器156与推动器154相连接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水平板。
如上,推杆153是与连接杆144分离的元件并且被推动穿过连接杆144;因而省略柱塞134和门的内表面上的致动器之间的轴线对准以及用于将推动器布置于预定位置的弯曲过程。因而,螺线管200的布置位置是可调的;并且螺线管200布置于前框架条27的后部处的空闲空间。
如图10所示,推动器154具有作为其一部分的空心缓冲部分158,其由螺线管外壳111的开口159暴露至前方并且由缓冲材料比如橡胶形成,缓冲材料比用于推动器158的其余部分和冷冻室门36的内部41的材料要软。如果在螺线管线圈129是非活动的或没有赋能时,推动器154保持处于其最后位置,因此缓冲部分158的前表面定位为比前板21的前表面和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壁的前表面更靠后。如图14所示,如果当螺线管线圈129在冷冻室门36闭合时被致动时,推动器154向前移动穿过螺线管外壳111的开口159出来以便在冷冻室门36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将其向前推动。缓冲部分158减轻了推动器154和冷冻室门36的内板41之间的碰撞冲击。锁闭磁体51和电磁体37施加于冷冻室门36上的吸引力由推动器154的推力所克服,因此冷冻室门36被从其闭合位置向前推动。如图5所示,推动器154的上半部是垫圈压下部分160;并且在推动器145处于其最后位置时与门密封垫圈45的内密封部分50相对并稍微间隔开。推动器154的前端面被分为垫圈压下部分160和门压下部分161,门压下部分161与冷冻室门36的边缘肋状突起52相对并稍微间隔开。在螺线管线圈被致动时,柱塞134从其最后位置向前移动至前方,因此冷冻室门36在推动器154的推动下从其闭合位置向前行进。推动器154的运动如下。
如图5所示,如果在螺线管线圈129被致动时,垫圈压下部分160紧靠内密封部分50并且在门压下部分161紧靠到边缘肋状突起52之前将内密封部分50压下为变形。门压下部分161在密封部分50已经变形时压下门36,以便将门36的锁闭磁体51与前板21分离并且将这两个磁性板与电磁体37分离,并且因而将门36从闭合位置向前移动,如图16所示。在门压下部分161紧靠在边缘肋状突起52上时,缓冲部分158的上半部与垫圈附接面44相对并且稍微间隔开,因此内密封部分50将不会被垫圈压下部分160完全压下至塌陷。
如图12所示,螺线管外壳111的左侧竖直隔壁150具有左前导向件162和左后导向件163;并且右侧垂直隔壁151具有右前导向件164和右后导向件165。这些导向件162-165的每个突出入推杆容纳腔室152并且具有与外壳111的底面稍微间隔开的底面。右前导向件164和左前导向件162彼此相对并且右后导向件165和左后导向件163彼此相对,以从左右方向夹持臂155。在柱塞134前后移动时,臂155由这四个导向件162-165导向为实现沿着直线的移动。图13示出处于其最后位置的柱塞134;并且图14示出处于其最前位置的柱塞134。臂155一直布置于螺线管外壳111内,这四个导向件162-165不与柱塞134相接触并且单独地导向臂155。
如图3所示,螺线管外壳111由外壳盖166覆盖,以便将冷却空气和外力保持在外面并且通过防止用户的手触及电源部分来提高安全性。如图4所示,外壳盖166具有顶板、右侧板、左侧板以及前板;并且螺线管外壳111的上侧由外壳盖166闭合。如图10所示,外壳盖166的右侧板和左侧板的每个在螺线管外壳111的前后方向尺寸的中心处具有爪167。这两个爪167每个朝着螺线管外壳111的左右方向中心向外突出并且插入在螺线管外壳111上形成为向下开口并且具有顶面的啮合凹陷168,爪167与啮合凹陷168相啮合。这种啮合防止了外壳盖166脱离螺线管外壳111。因而,螺线管外壳111的上侧由两个元件——前框架条27和外壳盖166-闭合。
如图3所示,在外壳盖166的前端上布置有定位突起169,其从顶板朝着下方突出出去并且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竖直板。定位突起169与形成于前框架条27上的定位凹陷170相啮合。外壳盖166通过定位突起169和定位凹陷170之间的啮合力保持在目标位置处。
如图11所示,螺线管外壳111在其底面上具有多个左侧排水孔171和多个右侧排水孔172,由此当露水在推杆腔室152中凝结时腔室152中的露水凝结水排出到螺线管外壳111外面。如图12所示,每个排水孔171和172形成为直线缝隙,并且每个左侧排水孔171从左侧竖直隔壁151开始向右延伸,而每个右侧排水孔172从右侧竖直隔壁152开始向左延伸。开门设备110如此构造并且通过以下过程安装在绝缘外壳1中。
如图4所示,螺线管外壳111的水平座位面112布置于用于顶层冷冻容器55的出口63的水平接收面64上,并且然后,螺线管外壳111的斜坡113被压到出口63的表面上。在此状态下,螺钉从下方穿过螺线管外壳111的两个轴套部分116插入并且螺旋入前框架条27,以使得框架杆27的后表面在前后方向上与螺线管外壳111紧靠。如果在座位面112和斜坡113的每个与用于顶层冷冻容器55的出口63相接触时,实现螺线管外壳111相对于前框架条27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并且因而,插入穿过两个轴套部分116的螺钉易于布置到其目标位置。
在如此将螺线管外壳111固定到前框架条27上之后,外壳盖166的定位突起169从上面插入螺线管外壳111的定位凹陷170,并且然后,在保持突起169和凹陷170之间的这种啮合的同时,将外壳盖166的后端部分向下推动以使得两个爪167的每个推压螺线管外壳111的侧板并引起其弹性变形,并且然后锁闭在啮合凹陷168中。在这种啮合或锁闭状态下,实现外壳盖166相对于螺线管外壳111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以使得爪167易于与相应的啮合凹陷168对准。
如图1所示,在绝缘外壳1内机器室17上方紧固地布置有线路板盒171,其容纳其上安装有控制电路的控制线路板。控制电路主要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其具有CPU、ROM和RAM,并且与门开关70和按钮开关94电连接,通过使用来自门开关70的输出信号确定冷冻室门36是否关闭并且通过使用来自按钮开关94的输出信号确定手动操作按钮86是否被推入。控制电路与继电器线圈相连接并且响应于门和按钮开关70和94的开关状态在继电器线圈的赋能和非赋能之间切换,以使得继电器触点被打开和闭合从而实现螺线管线圈129的开关控制。
图17是表示预存储在控制电路的ROM中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在步骤S1,在供应电能时,控制电路的CPU确定门开关70是否被致动。例如,如果在冷冻室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时,在步骤S1,确定门开关70处于接通状态;并且然后在步骤S2将定时器T1重置为“0”。定时器T1从冷冻室门36已经行进至闭合位置时开始计时。CPU以预定的时间间隔致动定时器中断过程;并且在每次致动定时器中断过程时预定的单位值被加到定时器T1上的值。
如果当在步骤S2中已经进行了定时器T1的重置时,进行到步骤S3并由CPU确定门开关70是否处于切断状态。例如,在用户已经拉开冷冻室门36而没有压下手动操作按钮86时,那么门开关70从接通状态切换至切断状态。那么,CPU确定门开关70处于切断状态并且返回到步骤S1。当冷冻室门36在这种切断状态下被推回至闭合位置时,确定门开关70处于接通状态并且在步骤S2将定时器T1重置为“0”。
在步骤S3,CPU确定当冷冻室门36处于闭合位置时门开关70是否处于切断状态,并且在步骤S4,CPU确定按钮开关94是否处于接通状态。例如,当用户在冷冻室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时压下手动操作按钮86时,那么在步骤S4,确定按钮开关94被切换到接通状态;并且在步骤S5,将定时器T1在增加之后的值与运动抑制时刻TW相比较。这个运动抑制时刻TW例如是1.5秒,并且预存储在ROM中。如果当在步骤S5中由CPU确定定时器T1上的值还没有达到运动抑制时刻TW时,返回到步骤S3。因而,如果在用户压下手动操作按钮86并且同时将冷冻室门36推动至闭合位置时,那么在定时器T1上的值还没有达到运动抑制时刻TW时按钮开关94被致动以采取接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忽略按钮开关94的这种致动或接通状态以略过开门设备110的致动。
在步骤S6,在确定定时器T1上的值已经到达运动抑制时刻TW之后,致动继电器线圈以开始螺线管线圈129的赋能,并且然后,在步骤S7,重置定时器T3以采取值“0”。这个定时器T3计数从螺线管线圈129被致动开始的时间。CPU以预定的时间间隔致动定时器中断过程,并且在每次致动定时器中断过程时将预定的单位值增加至定时器T3上的值。
在步骤S7重置定时器T3之后,由CPU确定门开关70处于切断状态还是接通状态。例如,除非超过推动器154的压力的压力施加于冷冻室门36上,螺线管线圈129开始被赋能并且因而冷冻室门36从闭合位置向前行进。那么,在步骤S8,CPU确定门开关70处于切断状态,并且然后进行到步骤S9。
在步骤S8中确定门开关70处于切断状态之后,那么在步骤S12,将定时器T3上增加之后的值与期望的极限值Tf相比较,Tf已经设置为避开可能会由于螺线管线圈129的持续赋能所引起的温度异常升高。在施加超过推动器154的压力时,冷冻室门36将不会从闭合位置向前行进并且螺线管线圈129被持续地赋能直到达到期望的极限值Tf。如果移除压力直到达到期望的极限值Tf,那么冷冻室门36由于被推动器154推动而向前行进。那么,在步骤S8确定门开关70处于切断状态,并且进行到步骤S9。
如果即使在期望的极限时间Tf过去之后冷冻室门36也没有行进到前方时,那么,从步骤S12进行到步骤S11,以使得停止继电器线圈的致动并且停止螺线管线圈129的赋能。
在进行到步骤S9之后,由CPU重置定时器T2以采取值“0”。定时器T2计数从停止致动门开关70过去的时间。CPU以预定的时间间隔致动定时器中断过程,并且在每次致动定时器中断过程时将预定的单位值增加至定时器T2上的值。
在步骤S9重置之后,将定时器T2在增加之后的值与赋能时刻Te(<Tf)相比较,Te预存储于ROM中并且等价于将柱塞134从其最后位置移动到最前位置所需的时间。如果在步骤S10确定定时器T2上的值已经达到赋能时刻Te,进行到步骤S11,此时通过停止继电器线圈的致动来停止螺线管线圈129的赋能。在赋能停止的时刻,冷冻室门36已经从闭合位置向前移动,因而,用户能通过抓紧门36的把手66来将冷冻室门36拉出至其完全打开位置。
图18示出按钮开关94的开关、螺线管线圈129的通断、门开关70的开关以及冷冻室门36的开闭之间的时间关系。从冷冻室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的状态开始,压下手动操作按钮86以致动按钮开关94,然后,螺线管线圈129与按钮开关94的致动同步地致动,并且此后,门开关70在致动螺线管线圈129之后的时间点检测门36的向前移动。
如果手动操作按钮86在冷冻室门36处于打开位置时被压下,按钮开关90不会被致动,因为没有从按钮磁体90施加足够的磁力至按钮开关94的检测范围。因而,没有对螺线管线圈129进行致动,并且因而也没有对开口设备110进行致动。如果门36的推动与手动操作按钮86的压下同时地进行,在门开关70从切断状态切换到接通状态的时间点检测到按钮开关94的致动。然后,定时器T1在增加之后的值没有达到运动抑制时刻Tw,并且因而,开门设备110没有被致动,因为即使按钮开关94通过压下手动操作开关86而被致动,螺线管线圈129也不会被致动。仅在定时器T1上的值达到运动抑制时刻Tw之后,螺线管线圈129通过压下手动操作开关86而被致动。
所述第一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螺线管室118由螺线管盖138密封地闭合,除了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的内部之外,并且固定件的内部由波纹管145密封地闭合,波纹管145不仅从前面覆盖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而且还覆盖连接杆144,从而防止湿气从外面进入。因此,防止电磁螺线管200上结冰并且因而防止柱塞134的故障;并且在手动操作按钮86被压下且冷冻室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时门36可靠地从闭合位置移动到前面。而且,波纹管146根据连接杆144在前后方向上的行进进程弹性地变形,因此,防止了螺线管室118由于波纹管146破裂所引起的密封状态的恶化。
用来密封地闭合内部(就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而言)的波纹管145在其前端和后端之间的某处折叠,其方式为前后尺寸根据连接杆144的行进而变化。因而,波纹管145变形的方式为其上的折回线行进以允许连接杆144行进。因此,防止了在连接杆144的行进过程中波纹管145上的任何确定点的应力集中。同时,连接杆144具有形成为细长矩形的头部149,波纹管145具有矩形杆盖148,并且头部149有力地安装入杆盖148,以使得头部149的外周面与杆盖148的内周面紧密地装配。因此,防止了波纹管145相对于连接杆144的旋转,从而防止了波纹管145由于其绕着连接杆144的扭转而破裂。
波纹管保持固定件120具有与螺线管外壳的底面形成面对面接触的矩形前板123。因此,防止了波纹管145相对于螺线管外壳111绕着其轴线的旋转,从而防止了波纹管145由于其绕着螺线管外壳111的扭转而破裂。同时,推动器154布置来压下冷冻室门3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因而,当螺线管200在冷冻室门36的闭合位置致动时,门36平稳地行进至前方而没有摇摆和卡滞。
螺线管外壳111附接有前框架条27,其方式为在从前面看的视图中连接杆144由前框架条27覆盖。因而,螺线管外壳111不会很大程度地妨碍冷冻室25中的顶层冷冻容器55或者制冰室25中的冰盒31,并且从而最小化了顶层冷冻容器55和冰盒31的容量的减小。而且,臂155将推动器154与连接杆144相连接,其方式为推动器154定位为在从上方看的视图中在螺线管200没有被致动的时刻由前框架条27重叠。因而,将推动器154压到冷冻室门36上的动作平稳地进行,甚至在连接杆144在从前方看的视图中由前框架条27重叠时。
推动器154具有缓冲部分158,因而,减轻了推动器154在冷冻室门36上的碰撞的冲击。因此,防止了可能会由于碰撞所引起的损伤和冲击噪声。同时,缓冲部分158的前端定位为在螺线管200没有致动时比前板21的前表面更靠后。因而,缓冲部分158在门36处于其打开位置时不会从前板21的前表面突出出来,并且因此,在取出和放入食品时,食品不会接触到缓冲部分158。
推动器154与连接杆144相连接,其方式为缓冲部分158的前面定位为在螺线管200没有赋能时比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壁更靠后。因而,进一步防止了缓冲部分158和食品之间的接触。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壁定位为比缓冲部分158更靠前,不过,螺线管外壳111具有在外壳111的底壁和前端壁之间为弧形区段的圆化角部,并且因而,防止了用户在将食品放入主、中间层和顶层冷冻容器53-55或从其中取出时其手或手指受伤。
推杆腔室152的底壁具有右侧和左侧排水孔172和171。因而,在露水形成于腔室152上时,露水从腔室152排出到其外面。因而,防止了推动器154和臂155上结冰,否则会引起故障。而且,每个右侧排水孔172从右侧竖直隔壁151延伸,并且每个左侧排水孔171从左侧竖直隔壁150延伸。因而,露水难以驻留在推杆腔室152中,并且因此,可靠地防止由于推动器154和臂155上结冰所引起的故障。
臂155的轨迹由布置于左侧竖直隔壁150上的左前和左后导向件162和163以及由布置于右侧竖直隔壁151上的右前和右后导向件164和165稳定化。而且,每个导向件162-165远离推杆腔室152的底面,因而,露水流不会被任何导向件162-165所中断从而实现露水的可靠排出。同时,螺线管外壳111具有由用于顶层冷冻容器的出口63的接收面64所接收的水平座位面112并且具有紧靠在出口63的倾斜面上的斜坡113,因而,来自出口63的冷却空气流不会受到螺线管外壳111的干扰,并且螺线管外壳111稳定地支撑于出口63上。
当螺线管200的螺线管线圈129在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时供应有电能时,推动器154行进到前面并且然后,首先其垫圈压下部分160压下门密封垫圈45的内密封部分50并使其变形以使得冷冻室24的内部与外面相通以降低冷冻室24内的负压。此后,推动器154的门压下部分161直接压下冷冻室门36的边缘肋状突起52,没有经由门密封垫圈45;并且从而,将门密封垫圈45的锁闭磁体51从前板21取下以将冷冻室门36推出到前面。因此,施加于门密封垫圈45的压力小于推动器145经由门密封垫圈45推压冷冻室门36的情况,并且因而,防止了门密封垫圈45由于反复受压所引起的塑性变形。
<第二实施例>
如图19所示,平面状座位面181布置于冷冻室门26的内板41上,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边缘肋状突起52。在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时,座位面181在垫圈45的内密封部分50的前表面平面的前面并且在内板41的内表面的非边缘部分平面的前面。当螺线管线圈129在门36处于其闭合位置时被赋能时,那么,在门压下部分161压下座位面181之前的时刻,推动器154的垫圈压下部分160压下垫圈45并使之变形,其方式为腔室24的内部与外面相通以降低腔室24中的负压。
由门压下部分161进行的这种压下在内密封部分50弹性地变形时进行,并且如图20所示,内密封部分50变形为在外密封部分45附近倾斜向前,其结果是,用于取下锁闭磁体51的向前力从内密封部分50施加至锁闭磁体51。门压下部分161在用于取下的力施加至锁闭磁体51时将座位面181压向前方。因而,锁闭磁体51易于从前板21取下,并且冷冻室门36易于从闭合位置移动到前方。在门压下部分161借助于缓冲部分158紧靠门36的座位面181时,缓冲部分158的上半部与内板41的垫圈附接面44相对并间隔开,并且内密封部分50由推动器154压下以便不会完全塌陷。
<第三实施例>
如图21所示,螺线管外壳111在其底面上具有固定于其上的底部加热器191,其成形为板状并且由一对铝板和夹持在这些铝板之间的加热导线192形成。在螺线管外壳111中,螺线管200布置为固定以覆盖底部加热器191。如图22所示,螺线管盖183在其顶面上具有固定于其上的顶部加热器193,其成形为板状并且由一对铝板和夹持在这些铝板之间的加热导线192形成。螺线管200在螺线管室118内布置于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之间。
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加热导线12与连接至控制电路的共用加热器致动电路相连接。通过控制电路,加热器致动电路根据预存储在ROM中的模式驱动以使得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开关根据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共用的恒定模式进行,用来加热螺线管。
图23是示出控制电路的定时器中断过程的细节的流程图。定时器中断过程由CPU以恒定的时间间隔ΔT启动,并且图17所示的主要过程在定时器中断过程期间暂时停止,并且在定时器中断过程完成之后重启。
在图23的步骤S21,由CPU确定RAM上的加热器赋能标志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当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被停用时,将加热器赋能标志切换到切断状态,并且当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被致动时,将加热器赋能标志切换到接通状态。如果加热器赋能标志确定为处于切断状态,进行到步骤S22。
在步骤S22,由CPU确定RAM上的开门标志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当在图17上的步骤S11确定由于在步骤S6致动螺线管线圈129的结果门开关70处于切断状态时,将开门标志切换到接通状态。如果在图23上的步骤S22确定开门标志处于接通状态时,进行到步骤S23,致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然后,将RAM上的定时器T4重置为采取值“0”,并且将加热器赋能标志切换到接通状态。
当用户在门36闭合时压下手动操作按钮86时,螺线管线圈129被赋能以致动开门设备110以使得门36从其闭合位置向前行进。门36的打开允许空气从外面进入冷冻室24,从而可能接触波纹管145的表面。波纹管145内部与螺线管室118内部相连续并且与其外面密封隔离。因而,当空气接触波纹管45的表面时,在表面上发生结露。因此,当门36在露水附着于表面上时移动到其闭合位置时,露水将凝结形成霜或冰,以使得柱塞134的前后行进将会停止,因为冷冻室24内部被从冷冻空气管道59的分别用于冷冻室的顶部、制冰室以及主、中间层和顶层冷冻容器的出口60-63排出的空气所冷却。但是,在门36通过螺线管线圈129的致动而从其闭合位置向前行进时,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被赋能并且螺线管室118内的空气被加热。因而,防止了波纹管145表面上形成霜或冰。
如果确定加热器赋能标志处于接通状态,从步骤S21进行到步骤S26,定时器T4上的值增加单位时间ΔT。定时器T4计数从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切换至被赋能的时间点开始过去的时间。在步骤S26进行这种值增加之后,进行到步骤S27,将定时器T4在增加之后的值与预存储在ROM中的极限时间L1相比较。如果确定保持“T4≥极限时间L1”,那么进行到步骤S28,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被停用。然后,进行到步骤S29,将加热器赋能标志切换到切断状态。
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在从门开关70停用的时间点开始过去极限时间L1时停用。极限时间L1设置为将螺线管室118内的温度升高至波纹管145的表面上不会形成露水的程度所需的时间,并且螺线管室118的内部由加热器193和191加热,仅持续可能会在波纹管145的表面上形成露水的时间。
上述第三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布置于螺线管室118内,因而,防止了结霜或结冰以及由于结霜或结冰引起的螺线管200的柱塞134的停止。而且,如果在螺线管200被致动时,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被致动。因而,加热器分别与形成露水的可能性很大的时期的开始和结束同步地致动和停用。因此,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赋能在无需加热的时期不会启动。这样,加热器193和191的能耗降低,并且同时,防止了结霜或结冰。
加热器193和191的停用在从致动加热器193和191的时间点开始过去极限时间L1的时间点时进行。因而,加热器193和191的赋能仅在形成露水的可能性很大的时期期间进行。因此,加热器193和191的能耗就这一点而言也降低。
在第三实施例中,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可全部时间地赋能。那么,对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赋能进行开关控制,其方式为从布置于螺线管室118中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温度信号收敛至恒定值。
当加热器193和191全部时间地赋能时,这些加热器的赋能可根据压缩机18的操作状态进行。例如,对于压缩机18运行的时期赋能以赋能比率“A”进行,并且对于压缩机18不运行的时期赋能以赋能比率“B”进行。
在第三实施例中,极限时间L1可设置为用户将冷冻室门36拉出至全开位置、取出和放入食品并将冷冻室门36恢复至闭合位置所需的平均时间。换言之,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可仅在门36不处于闭合位置时被赋能。
<第四实施例>
图24示出代替图23的由CPU执行的可选定时器中断过程的细节。如果加热器赋能标识处于接通状态,从步骤S21进行到步骤S31,确定门开关70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如果确定处于接通状态,进行到步骤S28,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然后进行到步骤S29,将加热器赋能标识切换到切断状态。因而,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在用户使门36行进返回至闭合位置时停用,因此,螺线管室118的内部仅在从门36通过赋能螺线管线圈129而向前推动的时间点至门36被闭合的时间点期间加热。
第四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在螺线管200被致动时,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被致动,并且在门开关70被致动时,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被停用。因而,加热器193和191仅在波纹管145的表面上结露的可能性很大期间被赋能,因此,防止了波纹管145的表面上的结霜或结冰,并且同时降低了加热器193和191的能耗。
<第五实施例>
图25示出代替图23的由CPU执行的另一可选定时器中断过程的细节。如果加热器赋能标识处于接通状态,从步骤S21进行到步骤S31,确定门开关70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如果确定处于接通状态,进行到步骤S28,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然后进行到步骤S29,将加热器赋能标识切换到切断状态。
如果在步骤S31由CPU确定处于切断状态,进行到步骤S27,将定时器T4上在增加之后的值与预存储在ROM中的极限时间L1相比较。如果确定保持“T4≥极限时间L1”,那么进行到步骤S28,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然后,进行到步骤S29,将加热器赋能标识切换到切断状态。因而,加热器与门36通过致动螺线管线圈129而从其闭合位置向前移动的启动同步地致动,并且在门达到其闭合位置时,或者在从螺线管线圈129致动开始过去极限时间L1时停用加热器。
第五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即使在自从螺线管线圈129致动过去极限时间L1时,如果门开关70没有致动,那么加热器193和191也不会被赋能。因而,在螺线管室118的温度升高至波纹管145的表面上不会结露的水平时,即使门36没有处于关闭位置,也停用加热器193和191。因此,防止赋能加热器193和191的时间不必要地变长,并且从而,降低了加热器193和191的能耗。
<第六实施例>
图26示出代替图23的由CPU执行的又一可选定时器中断过程的细节。如果加热器赋能标识处于接通状态,从步骤S21进行到步骤S41,确定RAM上的加热器切断等待标识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加热器切断等待标识用来确定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停用时刻。如果确定处于切断状态,进行到步骤S31,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然后进行到步骤S31,确定门开关70是否处于接通状态。
如果在步骤S31确定门开关70处于接通状态,进行到步骤S42,将定时器T5重置为采取值“0”,然后在步骤S43,将加热器切断等待标识切换至接通状态。如果在步骤S41确定加热器切断等待标识处于接通状态,进行到步骤S44,将定时器T5的值增加一个单位时间ΔT。然后,进行到步骤S45,将定时器T5在增加之后的值与预存储在ROM中的极限时间L2相比较。如果确定保持“T5≥极限时间L2”,那么进行到步骤S28,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然后,进行到步骤S29,将加热器赋能标识切换到切断状态。因而,加热器与门36通过致动螺线管线圈129而从其闭合位置向前移动的启动同步地致动,并且在从门36已经返回至其闭合位置的时间点过去极限时间L2时停用加热器。
第六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在从门开关70致动后过去极限时间L2时,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因而,在门36移动返回至其闭合位置之后,螺线管室118的内部由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加热与极限时间L2一样长的时间。因此,防止波纹管145的表面上结露的可能性变得更高,并且更难以出现结霜或结冰。
<第七实施例>
在冷冻室24内固定地布置有温度传感器,其由根据冷冻室24内的温度水平输出温度信号的热敏电阻构成。控制电路从输出的温度信号确定冷冻室24中的温度并且控制驱动压缩机18的电机的操作。图27示出代替图23的由CPU执行的再一可选定时器中断过程的细节。如果在步骤S22确定开门标识处于接通状态,进行到步骤S51,从温度信号确定冷冻室24中的温度。
在确定温度之后,进行到步骤S52,将如此确定的温度与预存储于ROM中的结露值相比较。结露值设置为在门36已经从闭合位置向前移动时在波纹管145的表面上引起或不会引起结露的温度阈值。如果在步骤S52由CPU确定保持“腔室中的检测温度≥结露值”,那么进行到步骤S23,致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
第七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在冷冻室24中的温度高于结露值时,即使螺线管200致动,也不启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赋能。因而,如果腔室24中的温度处于不会引起波纹管45的表面上结露的范围内,即使门36从其闭合位置向前移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也不会被赋能。因此,避免了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赋能,因而进一步降低加热器193和191的能耗。
在第三至第六实施例的每个中,冷冻室24可具有根据腔室24中的温度输出温度信号的温度传感器。如果是这种情况,期望采取以下措施:在图23-26的每个中在步骤S22确定开门标识的接通/切断状态之后,如果确定保持“腔室中的检测温度≥结露值”,那么不致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
第三至第七实施例的每个可包括以下处理方式。在图17的步骤S6,在螺线管线圈129致动时,将开门标识切换到接通状态,并且在图17的步骤S11,在螺线管线圈129停用时,将开门标识切换到切断状态。然而,在图23-27的每个的步骤S23,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与螺线管线圈129的致动同步地致动。
在第三至第七实施例的每个中,螺线管室118的内部可由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任一个加热。
第三至第七实施例的每个可包括以下处理方式。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基于确定门开关70处于切断状态而致动,不管螺线管线圈129的接通/切断状态。并且,如果以下条件1)-3)之一确定为真,则停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换言之,可在不考虑螺线管线圈129的赋能之下控制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的赋能。
1)从致动顶部和底部加热器193和191已经过去预定时间。
2)门开关70被致动。
3)从致动门开关70已经过去预定时间。
第三至第七实施例的每个的冰箱可包括机械式拉回结构,由此在冷冻室门36被推入时用机械力将冷冻室门36拉回至闭合位置。优选地,机械式拉回结构包括在左右两侧布置于可移动轨道35上的销、在门36从前面推回时与销啮合的拉回元件、以及将弹簧力施加于拉回元件上的弹簧,以便实现门36被拉回直到闭合位置。
在第三至第七实施例的每个中,电机可用作致动的驱动源。
<第八实施例>
开门设备110如下解释的那样构造。当门36已经闭合时,门36的闭合位置由拉回结构维持,拉回结构由附接在第一可移动轨道34后端上的磁性板以及电磁体37构成。在用户已经压下手动操作按钮86时,螺线管线圈129被赋能以致动开门设备110;并且柱塞134通过磁性吸引逆着复位弹簧138的力移动以使得冷冻室门36从闭合位置向前移动从而打开。
如图28的局部截面图所示,螺线管200具有辅助轭202和203,它们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并间隔开并且布置于由黄铜构成且布置于螺线管200内侧的空心圆柱形管201的圆周面周围,以使得吸引力曲线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顶点。如图29的图表中吸引力曲线所示,在从表示闭合位置的67mm至开门位置取“0”mm的47mm的距离范围“A”处产生取下垫圈45的力,这个力不小于50N的负载“L1”。
然后,在从47mm至10mm的距离范围“B”中产生力,这个力克服冷冻室门36的负载“L2”以及第一可移动轨道34上的磁性板、电磁体37和机械式拉回结构的力。在距离范围“C”中产生克服开门致动负载“L3”的力以达到距离为0mm的开门位置,开门致动负载“L3”包括第一可移动轨道34的拉回力以及摩擦力。应用至螺线管200的线圈的电流设置为使得在螺线管200中产生的吸引力超过距离范围A-C的每个中的负载L1-L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供应9000At(安匝数),实现图29中虚线所示的吸引力曲线(V)。这个力克服了以下所有:在门已经闭合时取出垫圈45的力(L1);第一可移动轨道34的机械式拉回结构的保持力(L2);以及第一可移动轨道34的摩擦力(L3)。因而,门36易于拉出至打开位置。
这个打开位置不是表示在螺线管200被赋能时柱塞134的行程(65-70mm),而是表示由于由螺线管200产生的力和打开门的负载之间的差异所聚集的惯性的结果所产生的距闭合位置大约200mm至300mm的位置。
通过赋能螺线管200,柱塞134由于吸引力从图30(2)所示的闭合位置移动穿过管201至图30(1)所示的突出位置,通过克服复位弹簧137的弹簧力,因此复位弹簧137被压缩直到其最终压缩长度。在柱塞134向前移动时,连接杆144也向前移动以将推动器154向前推动,因为连接杆144的前端与连接器156相啮合,并且从而压下冷冻室门36的内表面从而将其打开。
螺线管200被赋能1秒钟。在致动柱塞134以将连接杆144向前推动之后,停用螺线管200,并且柱塞134由复位弹簧137的弹簧力移动返回。因而,其返回到等待位置,准备下一次开门的情形。门以如下方式打开。
如图30所示,螺线管200具有:67mm的长行程,大约是常规螺线管的两倍;轭204的111mm的长度尺寸(Y);柱塞134的124mm的长度尺寸(a);以及连接杆144的为136mm的长度尺寸(b),其与轭和柱塞的尺寸相比相对较大。在打开门36时,螺线管200被赋能并且连接杆144向前突出一个较大的尺寸。例如,推动运动的行程(S)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64mm。
复位弹簧137在螺旋圈彼此紧邻时具有3mm的最终压缩长度(P)。在此状态下,柱塞134的前端没有从管201的前端突出,并且由柱塞134和连接杆144构成的组件的重心(G)定位于管201内侧。
在门被关闭时,螺线管200没有被赋能,并且因而,柱塞由于复位弹簧137伸展而向后移动80mm。螺线管外壳111上的挡块134阻止柱塞134的进一步向后运动从而阻止其掉下。在此状态下,通过调节柱塞134和连接杆144的重量,由柱塞134和连接杆144构成的组件的重心(G)定位于从管201的后端稍微向前的位置。
通过以上结构,组件的重心(G)一直保持在管201内,不仅在门通过用由柱塞134向前推动的推杆153压下门36的内表面而打开时如此,而且在门由复位弹簧137闭合并且因而柱塞向后移动时也如此。因而,甚至在具有较大的行程尺寸时,柱塞134将不会从管201掉下并且因而也不会倾斜,因此不会出现由于修整或刮削引起的不利滑动以及所导致的磨损。因而,开门设备具有较长的寿命。
如前所述,在门被打开时,由于存在着复位弹簧137的3mm的最终压缩长度(P),柱塞134的前端将不会移动超过管201的前端。因而,不仅组件的重心(G)偏离,而且磁性平衡也如此。因此,释放磁通的锐度会更加平滑,并且最终压缩长度(P)引起复位弹簧132的复位力的降低,因此开门时的冲击噪声降低。
上述将由柱塞134和连接杆144构成的组件的重心(G)布置于管201内可通过增大轭204的长度尺寸来完成。不过,这是不利的,因为这会增大开门设备110的尺寸和重量,并且因而,不利地影响冰箱上附接位置的所需强度,并且由于磁通的泄漏会损及效率。
柱塞的可选实施例解释如下。如图31所示,空心的中心部件205或腔室在螺线管200`中形成于柱塞134`的后端部分上以进行重量平衡,或者重量元件206附着在连接杆144`上。在前述实施例中,与这个可选实施例相反,连接杆144的长度尺寸设置为大于柱塞134,因此由柱塞134和连接杆144构成的组件的重心一直定位于管201内。

Claims (23)

1.一种冰箱,其包括:
为盒形并且向前方开口的绝缘外壳(1);
布置于绝缘外壳(1)内的存储室(24);
抽屉门(36),其关闭存储室(24)的前开口并且将容器(53,54,55)以能借助于布置在存储室(24)的侧壁上的轨道(34,35)被向前拉出的方式保持在门(36)的后侧;
螺线管外壳(111),其布置于存储室(24)内并且具有螺线管室(118);
电磁螺线管(200),其布置于螺线管室(118)内并且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的柱塞(134);
开口(102),其形成于螺线管室(118)的前壁上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开口;
布置于电磁螺线管(200)的柱塞(134)上的连接杆(144);
密封元件(145),其从前面附接在连接杆(144)上以便从其前侧密封地闭合开口(102)并且能变形从而允许连接杆(14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
推动器(154),其在螺线管室(118)的外面与连接杆(144)互锁,并且如果在门闭合的同时致动电磁螺线管(200)时,推动器与柱塞(134)和连接杆(144)一起向前行进从而将抽屉门(36)从其闭合位置向前推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其中密封元件由波纹管(145)构成,波纹管在其两端之间折叠以使得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根据连接杆(144)的移动而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还包括:布置于连接杆(144)的前端部分上的多边形头部(149),以及与头部(149)的外周面密封地装配的强力装配元件(148)。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还包括:
布置于螺线管室(118)内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开口的空心圆柱管形元件(120);
布置于管形元件(120)上并且与螺线管外壳(111)啮合以防止管形元件(120)绕着其轴线相对于螺线管外壳(111)旋转的啮合结构;
其中连接杆(144)插入穿过管形元件(120)的内部并且突出到螺线管室(118)的前面。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还包括:
垫圈(45),其为矩形并且布置于抽屉门(36)上;以及
前框架条(27),其布置于绝缘外壳(1)中并且保持紧靠在垫圈(45)的边缘部分上的前板(21);并且
其中螺线管外壳(111)以如下方式附接在前框架条(27)上:连接杆(144)定位于前框架条(27)的后面,并且在从前后方向上看的视图中与之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冰箱,其中
在电磁螺线管没有被致动时,推动器(154)在从竖直方向看的视图中与前框架条(27)重叠;并且
还包括将推动器(154)与连接杆(144)相连接的臂(155)。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冰箱,其中
推动器(154)通过臂(155)与连接杆(144)连接,以使得在电磁螺线管没有被致动时推动器(154)的前表面定位为比前板(21)的前表面更靠后。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冰箱,还包括:
右侧和左侧隔壁(151和150),它们布置于螺线管外壳(111)中,从螺线管室(118)的壁向前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容纳室(152),其形成为由右侧和左侧隔壁(151和150)限定并且容纳推动器(154)和臂(155);以及
排水孔(171,172),其在容纳室(152)的底面处形成于螺线管外壳(11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冰箱,其中螺线管外壳(111)具有均从左侧隔壁(150)延伸的左侧排水孔(171),并且具有均从右侧隔壁(151)延伸的右侧排水孔(172)。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冰箱,还包括:
左侧导向件(162,163),其布置于左侧隔壁(150)上并且从其向右突出;
右侧导向件(164,165),其布置于左侧隔壁(151)上并且从其向左突出;并且
其中左侧和右侧导向件(162-165)与容纳室(152)的底面向上间隔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其中:螺线管外壳(111)具有定位为在电磁螺线管(200)没有被致动时比推动器(154)的前端面更靠前的前端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冰箱,其中螺线管外壳(111)具有圆化脊部(117),其在螺线管外壳(111)的前端和底壁之间具有弧形竖直截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还包括:
冷却空气出口(63),其为管形并且向前下方倾斜,并且将冷却空气吹出至存储室(24)内部;以及
布置于冷却空气出口(63)上的水平接收面(64);并且
其中螺线管外壳(111)具有由水平接收面(64)接收的座位面(112),并且具有紧靠在冷却空气出口(63)的倾斜表面上的斜坡(113)。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还包括布置于螺线管室(118)内并且加热螺线管室(118)内部的电热源(193,191)。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冰箱,还包括控制电热源(193,191)和电磁螺线管(200)的赋能的控制电路,其中当电磁螺线管(200)在电热源(193,191)没有被赋能的同时被致动时,控制电路致动电热源(193,191)以便从未赋能状态切换到赋能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冰箱,还包括门开关(70),其电状态根据抽屉门(36)是否处于其闭合位置而从一个切换到另一个并且反之亦然;其中控制电路通过电热源(193,191)的赋能状态并且基于从门开关(70)输出的信号确定门(36)是否闭合,并且如果确定门(36)为闭合,控制电路在自此已经过去预定时间时停用电热源(193,191)。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冰箱,还包括根据存储室(24)中的温度输出温度信号的温度传感器,其中控制电路基于该温度信号确定存储室(24)中的温度是否高于预定温度,并且如果确定存储室(24)中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即使在电热源(193,191)没有被赋能的同时电磁螺线管(200)被赋能,控制电路也不会致动电热源(193,191)。
18.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还包括:
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在抽屉门(36)的后面布置于绝缘外壳(1)内的前板(21);
空心垫圈(45),其在整个边缘处布置于抽屉门(36)上,具有夹持于所述前板(21)和抽屉门(36)之间的被夹持部分(49)并且具有未夹持于所述前板(21)和抽屉门(36)之间的未被夹持部分(50);
永磁体(51),其布置于被夹持部分(49)内侧并且被磁性地吸引至前板(21);以及
布置于抽屉门(36)的后表面上并且在未被夹持部分(50)附近并且定位为比垫圈(45)的未被夹持部分(50)的后表面更靠前的被压下部分(52);
其中在抽屉门(36)闭合时,推动器(154)与垫圈(45)的未被夹持部分(50)以及抽屉门(36)的被压下部分(52)相对并与它们向后间隔开。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冰箱,其中,在抽屉门(36)闭合时,门(36)的被压下部分(52)定位为比垫圈(45)的未被夹持部分(50)的前表面更靠前。
20.根据权利要求1的冰箱,其中:
开门致动以如下方式进行:其状态通过开门操作而切换的开关(70)引起由空心圆柱形管(201)和绕管(201)缠绕的线圈(129)构成的电磁螺线管(200)的赋能;然后,基本上水平地移动穿过管(201)的柱塞(134)借助通过电磁螺线管(200)的赋能所产生的磁性吸引力而移动;以及附接在柱塞(134)的前端上的连接杆(144)向前移动突出以便进行开门致动;并且
由柱塞(134)和连接杆(144)构成的组件的重心(G)设置为始终定位于管(201)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冰箱,其中连接杆(144)的长度尺寸大于柱塞(134)的长度尺寸。
22.根据权利要求20的冰箱,其中柱塞(134)是空心的。
23.根据权利要求20的冰箱,其中重量元件(206)附接在连接杆(144)上。
CN2008801127271A 2007-08-24 2008-05-15 冰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8560A JP4538029B2 (ja) 2007-08-24 2007-08-24 冷蔵庫
JP2007-218560 2007-08-24
JP2007218086A JP4538028B2 (ja) 2007-08-24 2007-08-24 冷蔵庫
JP2007-218086 2007-08-24
JP2007-304615 2007-11-26
JP2007304615A JP4538042B2 (ja) 2007-08-27 2007-11-26 冷蔵庫
PCT/JP2008/058963 WO2009028240A1 (ja) 2007-08-24 2008-05-15 冷蔵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6065A CN101836065A (zh) 2010-09-15
CN101836065B true CN101836065B (zh) 2012-02-01

Family

ID=42719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272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065B (zh) 2007-08-24 2008-05-15 冰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36065B (zh)
RU (1) RU2438078C2 (zh)
TW (1) TW20093697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09942A1 (ja) * 2015-07-14 2017-0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TWI664385B (zh) * 2017-07-19 2019-07-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開門裝置及具備其之收納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438078C2 (ru) 2011-12-27
TW200936971A (en) 2009-09-01
TWI346194B (zh) 2011-08-01
CN101836065A (zh) 2010-09-15
RU2010111130A (ru) 201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99210B1 (en) Refrigerator with an icemaker
KR101888197B1 (ko) 냉장고
EP3296674B1 (en) Refrigerator
KR100356542B1 (ko) 냉동실을 구비한 냉장고
EP2623905B1 (en) Refrigerator
EP2679942B1 (en) Refrigerator
US7017363B2 (en) Ice supply system of refrigerator
EP2808627B1 (en) Refrigerator
EP2172723A2 (en) Refrigerator and Ice Storage Container Therefor
KR20130028324A (ko) 냉장고
EP3299749B1 (en) Refrigerator
KR20080022466A (ko) 냉장고
CN106705533A (zh) 冰箱
CN101836065B (zh) 冰箱
KR101215095B1 (ko) 냉장고
KR100983136B1 (ko) 디스펜서를 갖는 냉장고
EP2097695B1 (en) Refrigerator
JP4538042B2 (ja) 冷蔵庫
KR20040085744A (ko) 냉장고의 디스팬서
KR100951286B1 (ko) 냉장고
KR200183034Y1 (ko) 냉장고의 디스펜서
KR100844625B1 (ko) 냉장고용 저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를 운전하는 방법
KR20040085755A (ko) 냉장고의 디스팬서
KR100557439B1 (ko) 냉장고
KR100950148B1 (ko)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