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3165B -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3165B
CN101833165B CN2009100081883A CN200910008188A CN101833165B CN 101833165 B CN101833165 B CN 101833165B CN 2009100081883 A CN2009100081883 A CN 2009100081883A CN 200910008188 A CN200910008188 A CN 200910008188A CN 101833165 B CN101833165 B CN 1018331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optics
lens combination
combination
optics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81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3165A (zh
Inventor
陈俊杉
汤相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081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331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33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3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3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3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N≤5。本发明通过上述透镜配置与对焦调校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且消耗的功率较小。

Description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手机相机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相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两种,且由于半导体工艺技术的进步,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面积缩小,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手机相机的小型化摄影镜头,对焦通常是固定的,即为定焦镜头。因此,在特定的物距下,由于摄影镜头的焦深有限,容易造成影像模糊。因此,在小型化摄影镜头往高像素领域发展的同时,具备对焦可调校功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一般具备对焦可调校功能的摄影镜头,其调校对焦的方法为利用驱动马达改变整体摄影镜头与影像感光元件的相对距离,由于必须驱动整体摄影镜头,对功率的消耗较大,同时整体镜头模组的光学总长度也会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N≤5。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可移动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可移动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所述可移动第一镜组可沿着光轴移动以执行对焦调校;及一非可移动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其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N≤5。
本发明再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的自动对焦操作方法,其中所述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及一第二镜组,所述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所述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所述自动对焦操作方法包括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
本发明通过上述镜组的配置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本发明的成像光学透镜组是选择以单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来执行对焦调校,可以减少对焦过程功率的消耗,此外,选择第一透镜执行对焦调校,可以减少系统的群组数,有效降低成像光学透镜组组装制造上的变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7是表一,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学数据。
图8是表二,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图9是表三,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学数据。
图10是表四,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图11是表五,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学数据。
图12是表六,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图13是表七,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对应相关关系式的数值数据。
附图标号
100、300、500  第一透镜
101、301、501  物侧表面
102、302、502  像侧表面
110、310、510  第二透镜
111、311、511  物侧表面
112、312、512  像侧表面
120、320、520  第三透镜
121、321、521  物侧表面
122、322、522  像侧表面
130、330、530  第四透镜
131、331、531  物侧表面
132、332、532  像侧表面
140、340、540  光圈
150、350、550  红外滤光片
160、360、560  感光元件保护玻璃
170、370、570  成像面
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
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
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1
当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2
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1
当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2
当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
第一透镜阿贝数为V1
第二透镜阿贝数为V2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
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
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
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当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N≤5。
当N=5时,第五透镜可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或所述第四透镜与成像面之间。
在本发明上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成像面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满足以下关系式:
1.0<f/f1<1.7;
0.6<f/f3<1.8;
当f/f1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避免所述第一透镜的移动量过大,造成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相对过大,同时可使所述第一透镜执行对焦调校对应成像面的移动拥有一定的敏感度。本发明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执行对焦调校的内部对焦方式有利于缩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本发明的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定义为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当f/f3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第三透镜可以有效分配系统的屈折力,降低系统的敏感度。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于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1;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于成像面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2;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于成像面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1.0<(D1-D2)*100/f<3.0;
当(D1-D2)*100/f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使第一透镜执行对焦调校对应成像面的移动,拥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避免第一透镜的移动量过大。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0.2<T34/T23<1.6;
当T34/T23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有效修正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轴外像差,同时避免其后焦距过短而造成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后端相关构件置入空间不足。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1≤fmax/fmin≤1.05;
当fmax/fmin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避免所述第一透镜的移动量过大,并且控制系统的放大倍率于适切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1;当所述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2,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BFL1-BFL2|<0.1mm;
较佳地,使BFL1、BFL2满足以下关系式:
|BFL1-BFL2|=0
以上关系式可以于实用上固定成像面,减少驱动元件的数目以降低成本与制造变异性。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较佳为凸面,利于加大所述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进而可缩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较佳地,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较佳地,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当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如上述的设计时,可有效修正像差累积。
本发明成像光学透镜组通过第一透镜提供正屈折力,并且将光圈置于接近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物体侧,将使得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Pupil)远离成像面,因此,光线将以接近垂直入射的方式入射在感光元件上,此即为像侧的远心(Telecentric)特性,此特性对于时下固态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将使得感光元件的感光敏感度提高,减少本发明成像光学透镜组产生暗角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在广角光学系中,特别需要对歪曲(Distortion)以及倍率色收差(Chromatic Aberration of Magnification)做修正,其方法为将光圈置于系统光屈折力的平衡处。本发明若将光圈置于第一透镜与被摄物之间,则着重于远心(Telecentric)的特性,系统的光学总长度可以更短;若将光圈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则较着重于广视场角的特性,同时,如此的光圈位置的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敏感度。
在本发明的成像光学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较佳地,所述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以利分配系统的屈折力。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较佳地,所述第二透镜阿贝数(AbbeNumber)为V2,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V2<29;
当V2满足以上关系式则有利于修正系统的色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阿贝数(Abbe Number)V2系满足以下关系式:
V2<25。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较佳地,所述第一透镜阿贝数(AbbeNumber)为V1,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50<V1<62;
当V1满足以上关系式则有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Astigmatism)。
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较佳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当所述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TTL定义为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于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而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ImgH定义为所述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TTL/ImgH<1.95;
以上关系式可以维持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小型化的特性。
本发明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将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2。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透镜组主要由两个镜组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0所构成,其物侧表面101、像侧表面102皆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01、像侧表面102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一透镜100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
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10,其物侧表面111为凸面、像侧表面11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二透镜110物侧表面111、像侧表面112皆为非球面;
一第三透镜120,其物侧表面121为凹面、像侧表面1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三透镜120物侧表面121、像侧表面122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130,其物侧表面131为凸面、像侧表面1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四透镜130物侧表面131、像侧表面132皆为非球面;
一光圈140置于所述第一透镜100与所述被摄物之间;
另包括有一红外滤光片(IR Filter)150置于所述第四透镜130像侧表面132与成像面170之间;以及一感光元件保护玻璃(Sensor Cover Glass)160置于所述红外滤光片150与成像面170之间。所述红外滤光片150及感光元件保护玻璃160不影响本发明成像光学透组的焦距;
成像面170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保护玻璃160之后。
上述的非球面曲线的方程式表示如下:
X ( Y ) = ( Y 2 / R ) / ( 1 + sqrt ( 1 - ( 1 + k ) * ( Y / R ) 2 ) ) + Σ i ( Ai ) * ( Y i )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距离;
k:锥面系数;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其关系式为:
fmax/fmin=1.02。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100极近于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1;当所述第一透镜100极近于成像面1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2,其关系式为:
|BFL1-BFL2|=0.0。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100于极近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102至成像面1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1;当所述第一透镜100于极近成像面170时,其像侧表面102至成像面1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2;当所述第一透镜100极近于成像面1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
(D1-D2)*100/f=2.02。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100阿贝数(Abbe Number)为V1,其关系式为:
V1=55.9。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二透镜110阿贝数(Abbe Number)为V2,,其关系式为:
V2=23.4。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三透镜120与第四透镜13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所述第二透镜110与第三透镜12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其关系式为:
T34/T23=0.11。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100极近于成像面1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100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120的焦距为f3,其关系式为:
f/f1=1.43;
f/f3=1.42。
第一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于成像面170处供被摄物成像,当所述第一透镜100极近于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而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式为:
TTL/ImgH=1.84。
第一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7表一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8表二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3,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4。第二实施例的成像光学透镜组主要由两个镜组所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300所构成,其物侧表面301为凸面、像侧表面30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301、像侧表面302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一透镜300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
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310,其物侧表面311为凹面、像侧表面31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二透镜310物侧表面311、像侧表面312皆为非球面;
一第三透镜320,其物侧表面321为凹面、像侧表面3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三透镜320物侧表面321、像侧表面322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330,其物侧表面331为凸面、像侧表面3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四透镜330物侧表面331、像侧表面332皆为非球面;
一光圈340置于所述第一透镜300与所述被摄物之间;
另包括有一红外滤光片(IR Filter)350置于所述第四透镜330像侧表面332与成像面370之间;及一感光元件保护玻璃(Sensor Cover Glass)360置于所述红外滤光片350与成像面370之间。所述红外滤光片350及感光元件保护玻璃360不影响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
成像面370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保护玻璃360之后。
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其关系式为:
fmax/fmin=1.03。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300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1;当所述第一透镜300于极近成像面3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2,其关系式为:
|BFL1-BFL2|=0.0。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300于极近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302至成像面3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1;当所述第一透镜300于极近成像面370时,其像侧表面302至成像面3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2;当所述第一透镜300于极近成像面3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
(D1-D2)*100/f=1.98。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300阿贝数(Abbe Number)为V1,其关系式为:
V1=55.9。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二透镜310阿贝数(Abbe Number)为V2,,其关系式为:
V2=23.4。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三透镜320与第四透镜33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所述第二透镜310与第三透镜32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其关系式为:
T34/T23=1.19。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300于极近成像面3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300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320的焦距为f3,其关系式为:
f/f1=1.42;
f/f3=0.90。
第二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于成像面370处供被摄物成像,当所述第一透镜300极近于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而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式为:
TTL/ImgH=1.75。
第二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9表三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10表四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5,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6。第三实施例的成像光学透镜组主要由两个镜组所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500所构成,其物侧表面501为凸面、像侧表面50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501、像侧表面502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一透镜500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
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510,其物侧表面511为凹面、像侧表面51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二透镜510物侧表面511、像侧表面512皆为非球面;
一第三透镜520,其物侧表面521为凹面、像侧表面5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三透镜520物侧表面521、像侧表面522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530,其物侧表面531为凸面、像侧表面5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所述第四透镜530物侧表面531、像侧表面532皆为非球面;
一光圈540置于所述第一透镜500与所述被摄物之间;
另包括有一红外滤光片(IR Filter)550置于所述第四透镜530像侧表面532与成像面570之间,及一感光元件保护玻璃(Sensor Cover Glass)560置于所述红外滤光片550与成像面570之间。所述红外滤光片550及感光元件保护玻璃560不影响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
成像面570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保护玻璃560之后。
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其关系式为:
fmax/fmin=1.03。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500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1;当所述第一透镜500于极近成像面5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2,其关系式为:
|BFL1-BFL2|=0.0。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500于极近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502至成像面5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1;当所述第一透镜500于极近成像面570时,其像侧表面502至成像面5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2;当所述第一透镜500于极近成像面570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
(D1-D2)*100/f=1.87。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500阿贝数(Abbe Number)为V1,其关系式为:
V1=55.9。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二透镜510阿贝数(Abbe Number)为V2,其关系式为:
V2=23.4。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三透镜520与第四透镜53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所述第二透镜510与第三透镜52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其关系式为:
T34/T23=0.47。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500于极近成像面570时,所述成像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500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520的焦距为f3,其关系式为:
f/f1=1.46;
f/f3=1.31。
第三实施例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于成像面570处供被摄物成像,当所述第一透镜500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而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式为:
TTL/ImgH=1.75。
第三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1表五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12表六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表一至表六(分别对应图7至图12)所示为本发明成像光学透镜组实施例的不同数值变化表,然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数值变化皆属实验所得,即使使用不同数值,相同结构的产品仍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表七(对应图13)为各个实施例对应本发明相关关系式的数值数据。
综上所述,本发明为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藉此透镜配置与对焦调校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相较于传统具备对焦可调校功能的摄影镜头,本发明的对焦调校方法所消耗的功率较小且可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Claims (16)

1.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
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
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4≤N≤5;
1≤fmax/fmin≤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1;
当所述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2,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BFL1-BFL2|<0.1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1;
当所述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2;
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满足以下关系式:
1.0<(D1-D2)*100/f<3.0,其中f为所述第一透镜极近成像面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凸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中的至少三片的各自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皆为塑胶材质,且所述第二透镜阿贝数为V2,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V2<29。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塑胶材质,且所述第一透镜阿贝数为V1,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50<V1<62。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0.2<T34/T23<1.6。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满足以下关系式:
1.0<f/f1<1.7;
0.6<f/f3<1.8。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而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满足以下关系式:
TTL/ImgH<1.95。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阿贝数为V2,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V2<25。
14.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
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
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且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而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满足以下关系式:
4≤N≤5;
TTL/ImgH<1.95。
15.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可移动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可移动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所述可移动第一镜组可沿着光轴移动以执行对焦调校;及
一非可移动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其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
4≤N≤5。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当所述可移动第一透镜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而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满足以下关系式:
TTL/ImgH<1.95。
CN2009100081883A 2009-03-13 2009-03-13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Active CN101833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081883A CN101833165B (zh) 2009-03-13 2009-03-13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081883A CN101833165B (zh) 2009-03-13 2009-03-13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3165A CN101833165A (zh) 2010-09-15
CN101833165B true CN101833165B (zh) 2012-02-29

Family

ID=42717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1883A Active CN101833165B (zh) 2009-03-13 2009-03-13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331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27352B (zh) * 2010-09-30 2014-02-21 Young Optics Inc 定焦鏡頭
TWI407183B (zh) * 2011-02-22 2013-09-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擷取鏡組
WO2021072682A1 (zh) * 2019-10-16 2021-04-22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11C (zh) * 1997-07-11 2004-07-28 三星航空产业株式会社 小型变焦透镜系统
CN101221278A (zh) * 2007-01-08 2008-07-16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11C (zh) * 1997-07-11 2004-07-28 三星航空产业株式会社 小型变焦透镜系统
CN101221278A (zh) * 2007-01-08 2008-07-16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3165A (zh) 201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65293U (zh) 影像撷取镜组
CN202102168U (zh) 光学影像透镜组
CN101995641B (zh) 摄像透镜系统
CN103592740B (zh) 影像撷取系统组
CN101762864B (zh) 取像光学系统
CN101776788B (zh) 摄像用透镜组
CN101957492A (zh) 摄影镜头
CN100587540C (zh) 薄型化摄像透镜组
CN102313970A (zh) 成像光学镜片组
CN102466864B (zh) 光学摄像系统
CN101226271B (zh) 摄影光学透镜组
CN101738707B (zh) 四片式摄影光学镜组
CN102466853A (zh) 光学取像镜组
CN101782677B (zh) 四片式成像透镜组
CN102073126B (zh) 取像光学镜头
CN102122056B (zh) 成像光学镜头
CN101833160B (zh) 摄像光学透镜组
CN101762865B (zh) 取像透镜组
CN101833165B (zh) 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CN100582852C (zh) 摄像用光学镜组
CN102081220B (zh) 取像光学镜组
CN10245548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0547446C (zh) 摄影光学系统
CN101995642B (zh) 成像光学镜组
CN100573221C (zh) 成像透镜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