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5909A - 发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5909A
CN101815909A CN200880109953A CN200880109953A CN101815909A CN 101815909 A CN101815909 A CN 101815909A CN 200880109953 A CN200880109953 A CN 200880109953A CN 200880109953 A CN200880109953 A CN 200880109953A CN 101815909 A CN101815909 A CN 101815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quipment
gaseous medium
energy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9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阿尔内·莫贝里
彼得·凯伯埃
亨利克·巴盖
弗雷德里克·特兰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ltech Energy Sweden AB
Original Assignee
Soltech Energy Swede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ltech Energy Sweden AB filed Critical Soltech Energy Sweden AB
Publication of CN101815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5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1/00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t gases or unheated pressurised gases, as the working fluid
    • F02C1/04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t gases or unheated pressurised gases, as the working fluid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heated indirectly
    • F02C1/05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t gases or unheated pressurised gases, as the working fluid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heated indirectly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ource of heat, e.g. using nuclear or 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6/00Devices for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from solar energy
    • F03G6/003Devices for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from solar energy having a Rankine cycle
    • F03G6/005Binary cycle plants where the fluid from the solar collector heats the working fluid via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5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between plates
    • F24S10/55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between plates with enlarged surfaces, e.g. with protrusions or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90/00Solar heat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S90/10Solar heat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rmosiphonic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80/00Details, accessories or component parts of solar heat collec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24S10/00-F24S70/00
    • F24S2080/03Arrangements for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 F24S2080/05Flow guiding means; Inserts inside cond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6Conversion of therm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 e.g. Rankine, Stirling or solar thermal eng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设备。设备包括光吸收装置(1)和能量转换装置(4),光吸收装置(1)包括适于以自然循环的方式进行循环并由入射的光辐射加热的气态介质,能量转换装置(4)适于从气态介质吸收热能并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Description

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本设备包括光吸收装置,所述光吸收装置包括:外部的至少部分透明的材料层;空间,气态介质适于穿过所述空间进行循环并由通过外部的材料层的光辐射进行加热;辐射吸收材料层,被定位为与所述空间相连;以及适于将所述空间至少分为包括第一开口的第一子空间和包括第二开口的第二子空间的部件,其中,气态介质适于沿着从第一子空间的开口到第二子空间的开口延伸的路径流动,所述路径具有延伸部使得气态介质只可能从第一子空间经由通道被引导到第二子空间,所述通道设置在所述空间中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高度位置低的高度位置。
此处所述的光不仅指眼睛可见的光,还指通常的电磁光,包括紫外光和红外光。
WO02/33331公开了根据以上的光吸收装置。当光吸收装置的辐射吸收材料层受到入射的太阳辐射时会升温。当优选为空气的气态的第一介质与处于空间中的暖的辐射吸收材料层接触时会受热。当空气在空间中被加热时,子空间中一个内的空气温度比另一子空间内的空气温度高。从而,在两个子空间内的空气之间产生了热不平衡,并且在整个光吸收装置中建立起空气的自然循环。当光吸收装置中空气的温度超过位于子空间开口外侧的空气的温度时,空气的自然循环自动开始;当光吸收装置中的空气下降到等于或低于位于子空间开口外侧的空气的温度时,空气的自然循环自动停止。位于子空间开口外侧的空气可以是位于建筑物内部的空气。
因此,这种光吸收装置无需任何消耗能量的风扇来将介质输送穿过空间。因而该光吸收装置的运行费用基本上不存在。因此,该光吸收装置使用气态介质,优选为空气。因而该光吸收装置无需通常输送液态介质所需的任何管道。因此,可以排除导致水损害(water damage)的泄露风险。可使该光吸收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可以低廉的成本制造该光吸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该设备使从根据以上的光吸收装置所获得的暖的气态介质中的热能产生电能成为可能。
该目的通过最初提到的那种设备实现,这种设备的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能量装换装置,能量装换装置适于从自光吸收装置的第二开口流出的气态介质中吸收热能并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通过这种能量转换装置,气态介质中的热量可以被吸收并转化为电能。这可以直接完成或者以若干步骤完成。能量转换装置将气体介质中的热能适当地转化为机械能,之后机械能被转化成电能。电能可以直流电或者交流电的形式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具有循环冷却介质的回路和蒸发器,冷却介质适于在蒸发器处蒸发并通过从气态介质中吸收的热能被增压。当物质在密闭空间中被加热并蒸发时会产生过压。因而可将空气中的热能转化为蒸发器中的压力能。选择一种物质作为冷却介质,这种冷却介质在比通过气态介质在光吸收装置中被加热后所获得的最低温度还要低的温度下蒸发。因而,如果气态介质在光吸收装置中受热后具有处于可能是60℃-80℃的温度范围内的温度,那么冷却介质必须能够在蒸发器中主要压力下且低于60℃的温度下蒸发。能量转换装置可以包括机器单元,该机器单元由蒸发后的冷却介质驱动并将冷却介质的压力能转化为电能。可以通过这种机器单元从经加压的冷却介质中获取电能。优选地,机器单元包括适于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第一机器构件和适于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第二机器构件。该第一机器构件可以是涡轮或者合适类型的活塞式机构。第二机器构件可以是发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回路是闭合的并包括冷凝器,相对于回路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而言,冷凝器被定位在所述机器单元的下游,在该冷凝器中,冷却介质适于在被再次引导回蒸发器之前冷凝。在大多数情况下,为冷却介质采用闭合回路是合适的。因而,冷却介质必须在其可再次用于蒸发器中之前冷凝,这种冷凝适于在冷凝器中进行。能量转换装置可包括具有载热介质的管道系统,该载热介质适于被引导穿过冷凝器以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从而使得该冷却介质在冷凝器中冷凝。这种热载体可以是水或者水溶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设备包括适于将气态介质从光吸收装置引到蒸发器的管道。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光吸收单元的暖的气态介质用于对蒸发器中的冷却介质直接进行加热。可替换地,设备可包括热交换器,在换热器处,来自光吸收装置的气态介质将热能传递至液态热载体,该液态热载体之后经由管道被引导到蒸发器。在这种情况下,气态介质通过载热介质对蒸发器中的冷却介质间接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光吸收装置包括第一单元,能量转换装置包括间隔于第一单元定位的第二单元,设备包括适于将气态介质从光吸收装置的第二开口引到能量转换装置的管道。虽然可以将能量转换装置布置在建筑物的阳光充足的屋顶或墙壁上,但是可以将该能量转换装置置于建筑物内适当地点的具有更多保护的位置。通过单独的能量转换装置,在实现将尺寸和容量变化的能量转换装置连接到光吸收设备的同时,对能量转换装置的监管和控制变得方便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设备包括回流管,该回流管适于在气态介质在蒸发器中传递热能或将热能传递至能量转换装置的热交换器中的载热介质后,将该气态介质引回到光吸收装置的流入开口。当气态介质在蒸发器中或在热交换器中传递热能后,该气态介质不可避免地处于略微升高的温度。通过这种重复循环,气态介质可以具有比周围环境温度高的温度而被引导至光吸收装置。因而,当气态介质离开光吸收设备时,该气态介质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温度,从而使得蒸发器中的冷却介质被更有效地加热。因而,气态介质中的热能可用于进行有效地发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设备包括流出管道,该流出管道适于在气态介质在蒸发器或者在热交换器中传递热能后使气态介质流出到存在加热需要的空间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气态介质在其在蒸发器中被冷却后具有比空间中空气高的温度。因而,如果空间存在加热需要,那么气态介质可用于进行这种加热。如果气态介质是空气,那么该气态介质可以直接流出并与空间中的空气混合。在其它情况下,可将热量经由合适的热交换器传递至空间中的空气。设备可包括阀,在气态介质将热能传递至能量转换装置后,可以通过该阀对流到回流管道或者流出管道的气态介质进行控制。如果存在加热需要,那么将阀设置在使得气态介质用于加热的位置。如果不存在加热需要,那么将阀设置在仅用于发电的位置。设备还包括流入管道和阀,该流入管道用于将新的气态介质供应至第一开口,可以通过阀对气态介质从回流管道和流入管道向第一开口的供应进行控制。如果气态介质或者其一部分用于加热,那么还可以通过这种阀门向光吸收装置供应新的气态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积比第一开口的横截面积大。因而减小了经过光吸收装置的流动阻力。也有利于气态介质在管道中向能量转换装置的循环。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作为示例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光吸收装置;
图2示出了通过图1中光吸收装置的A-A面的剖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设备;
图4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设备;
图5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示出了包含在发电设备中的光吸收装置。光吸收装置1包括由透明材料构成的外部材料层,这里例如为平面玻璃板2。但是,外部材料层可由其它材料构成,如合适的塑料材料。外部材料层不必具有平面的外表面,还可以呈其它形状并包括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顶壁尾缘(roof tail)。玻璃板2附接在围绕玻璃板边缘延伸的框架结构3中。框架结构3在这里呈矩形并具有上部框架部件3a、下部框架部件3b和两个侧边框架部件3c、3d。当然,框架结构3也可以呈其它形状。
光吸收装置1包括辐射吸收材料层,辐射吸收材料层可以是设置有黑色表面的板4。当然,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辐射吸收材料层,如柔性辐射吸收材料层。黑色辐射吸收板4具有良好的辐射吸收特性,因此当其受到太阳辐射时会具有高的温度。辐射吸收板4附接在框架结构3中并位于玻璃板2的内侧。这样,框架结构3抵靠建筑物的墙壁部件6附接。在辐射吸收板4内部形成空间5,适于空气流过。这样,墙壁部件6的表面形成空间5的底面6a。空气当被引导穿过空间5时与辐射吸收板4的内侧接触。将空间5设置在辐射吸收板4内的优点在于,在空间5中循环的空气不与玻璃板2接触。因而防止了玻璃板2的内表面变脏。因而,在辐射吸收板4与玻璃板2之间形成了第二空间7。第二空间7在玻璃板2与辐射吸收板4之间形成绝热层。优选地,第二空间7容纳空气,但还可以容纳其它气体或者真空。可选地,第二空间7可以容纳具有绝热特性的光导纤维材料。
在空间5中设置有长部件8。长部件8适于将空间5分隔为第一子空间9和第二子空间10。长部件8在邻接于上部框架部件3a的上端8a与离开下部框架部件3b一定距离的下端8b之间延伸。长部件8的尺寸被确定以使其具有与底面6a相接触的下表面和与辐射吸收板4相接触的上表面。因此,长部件8在高度方向上填充空间5。从而,空气仅可以经由定位在长部件的下端8b的下方的通道11在第一子空间9与第二子空间10之间流通。第一子空间9包括与上部框架部件3a连接的第一开口12,第二子空间10包括与上部框架部件3a连接的第二开口13。光吸收装置1被应用以使得开口12、13的下边缘基本处于同一高度。开口12和13分别与穿过墙壁部件6延伸的管道12a和13a相连。
第一子空间包括位于长部件8与侧边框架部件3c之间的上部9a。第一子空间的上部8a限定引导空气穿过空间5的路径的起点。在第一子空间的上部8a中,空气被引导从开口12基本径直向下。路径的横截面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连续增大。为了使路径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长部件8相对于竖直线形成角度v。角度v可以处于1°到45°的范围内,优选地处于10°到30°的范围内。因而,路径在第一子空间的上部9a中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向下一直到极限线9c提供了连续增大的宽度。极限线9c标志向第一子空间的下部9b的过渡。极限线9c从侧边框架部件3c的内表面垂直延伸到长部件的下端8b。处于第一子空间9与第二子空间10之间的通道11从下部框架部件3d的内表面垂直延伸到长部件的下端8b。极限线9c和通道11与框架部件3b、3c一起限定了第一子空间的下部9b。路径是等宽的或者在通道11处比在极限线9c处宽。因此,路径具有恒定的横截面积或者在第一子空间的下部9b中具有增大的横截面积。
第二子空间10可通过极限线10c分成上部10a和下部10b。极限线10c从侧边框架部件3d的内表面垂直地向长部件的下端8b延伸。由于长部件8倾斜,路径在第二子空间的上部10a中提供了一个逐渐增大的宽度。有利地,第二子空间10中的流出开口13通向第一子空间9的流入开口12大。流出开口13的横截面积比流入开口12的横截面积大1.1至2.0倍。第二子空间10的容积比第一子空间9的容积大。第二子空间10的容积比第一子空间9的容积大2至5倍。
当太阳照射到光吸收装置1上时,太阳辐射穿过透明玻璃板2并照射到辐射吸收板4上以使其受热。辐射吸收板4接着又对空间5中的临近空气进行加热。当空间5中空气的温度比流入管道12a中空气的温度高时,空气在较大的第二子空间10中逐渐比在较小的第一子空间9中更暖。子空间9和10之间的热不平衡导致空气开始自然循环,使得空气将在从通向第一子空间9的开口12延伸到第二子空间10中的开口13的路径中循环。从而空气经由开口12被压迫到第一子空间9中并沿横截面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大的路径向下进入第一子空间的上部9a中。当向下流动的空气穿过极限线9c并到达第一子空间的下部9b时,该空气改变方向并被引向第二子空间10。来自第一子空间9的空气经由通道11被导向第二子空间10。空气在第二子空间10中获得越来越高的温度,并因此在第二子空间10中上升直至最终经开口13流出。当暖空气经开口13中流出后,新的冷空气又经由开口12被压迫进来。由于所供应的空气的温度比第二子空间10中空气的温度低,所以第一子空间9中所得到的温度比第二子空间10中的温度低。这种温差导致当光吸收装置受到太阳辐射时实现空气的稳定自然循环。当太阳辐射停止时,空间5中的温度也会下降。在空间5中的空气与管道12a中的空气之间的温差将不存在。这导致第一子空间9中的空气与第二子空间10中的空气温差减小,直至空气的自然循环停止。
图3示出了包括根据以上的光吸收装置1和能量转换装置14的设备。光吸收装置1包括第一单元,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间隔于第一单元定位的第二单元。能量转换装置14适于从光吸收装置1中的暖空气中吸收热能并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具有循环冷却介质的回路15。该回路包括蒸发器16,在蒸发器16处,冷却介质适于蒸发并通过经由管道13a被引导到蒸发器16的暖空气被加压。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机器单元17,机器单元17适于由蒸发器中经蒸发和加压的冷却介质驱动并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机器单元17包括适于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第一机器构件。该第一机器构件在此处例如为涡轮17a,但当然也可以是活塞式机器或者另一类机器。机器单元17包括适于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第二机器构件。该第二机器构件是发电机17b。冷却介质的回路是闭合的,并且其包括冷凝器18,相对于回路15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而言,冷凝器18位于机器单元17的下游。冷却介质适于在冷凝器18中冷凝。在回路15中设置有泵19以将经冷凝的冷却介质从冷凝器18引导到蒸发器16。冷却介质是为此而具有合适的蒸发和冷凝温度的物质。这种冷却介质例如是R410。
因而,设备包括管道13a,管道13a将暖空气从光吸收装置1的流出开口13引到蒸发器16。因而,冷却介质由来自光吸收装置1的暖空气在蒸发器16中直接加热。该设备还包括管道12a,管道12a适于将空气从蒸发器16引导回光吸收装置1的流入开口12。该设备包括应用在管道12a中的两个可控阀21a、21b。当阀21a、21b设置在图3中实线所示的位置时,空气从蒸发器16中被引导回光吸收装置1的流入开口12。相反,当阀21a、21b设置在虚线所示位置时,空气从蒸发器16被引导到流出管道12b。在这种情况下,从流入管道12c获得流到光吸收装置1的新的空气。能量转换装置14也包括引导系统,该引导系统具有将液态载热介质引到冷凝器18的管道20a。载热介质具有的温度使其可以将冷却介质冷却以使冷却介质在冷凝器18中冷凝。通过泵22控制载热介质向冷凝器18的流动。载热介质可以是水或者水溶液。管道系统还包括管道20b,管道20b将已流过冷凝器18的载热介质引出。
当光吸收装置1被太阳照射时,提供了空间5中空气的加热和自然循环。当空气经流出开口13流出的时候,其具有明显升高的温度。暖空气穿过管道13a流到蒸发器16,该暖空气在蒸发器16处对冷却介质进行加热。冷却介质被加热至使其蒸发的温度。蒸发的冷却介质在冷凝器中产生过压。经加压的冷却介质被引导到涡轮17a,该冷却介质在涡轮17a处膨胀。冷却介质中的压力能在涡轮17a中转化成机械能。从而涡轮17a驱动发电机17b,发电机17b产生电能。在涡轮17a中膨胀之后,冷却介质的压力和温度降低。此后,冷却介质在冷凝器18中由载热介质冷却到冷却介质在冷凝器18中冷凝的温度。泵19将经冷凝的冷却介质引导回蒸发器16。
如果不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热,将阀门21a、21b设置在实线所示的位置。因而,空气在光吸收装置1与蒸发器16之间的闭合系统中循环。空气的未传递至蒸发器16中冷却介质的热能由该系统中的这种再循环维持。因而经由流入开口12而导入光吸收装置1中的空气提供了升高的温度。经由流出开口13离开光吸收装置1的空气也提供了升高的温度。空气对蒸发器16中的冷却介质进行加热的能力提高,并且单位时间蒸发的冷却介质的量增加。蒸发的冷却介质的增加的产出导致涡轮17a和发电机17b提供相应提高的能力并且发电机17b提供电能的提高的产出。液态载热介质在其经由管道20b被引导离开之前在冷凝器18中受热。管道20b可以连接至热存储单元,该热存储单元用于对之后可以在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热时使用的热能进行存储。
如果在光吸收装置1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热,将阀21a、21b设置在虚线所示的位置。这里,无法由暖空气传递到冷却介质的热能可在蒸发器16中用于进行加热。离开蒸发器16的空气的温度比建筑物中的空气高。因而,流过蒸发器16的空气可以经由流出管道12b直接排出到建筑物中的空间23中。这里来自建筑物的空气经由流入管道12c被导入光吸收装置1中。为了提供进一步的加热,冷凝器18中载热介质的所吸收的热能被传递到散热器或者类似物中以加热建筑物中的空气。可替换地,可将热泵连接至位于冷凝器18下游的管道20b,将载热介质的热能用作热源以加热建筑物中的空气。
图4示出了包括根据以上的光吸收装置1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能量转换装置14的设备。这里,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具有循环冷却介质的回路15,回路15具有与图3中的实施方式中的相对应的结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热交换器24,来自光吸收装置1的暖空气适于在热交换器24处将热量传递至液态载热介质。之后,载热介质经由管道20e被引导至蒸发器16,该载热介质在蒸发器16处加热冷却介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光吸收装置1的暖空气经由载热载体在蒸发器16中间接地加热冷却介质。载热介质也同样被引导穿过冷凝器18以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以使冷却介质冷凝。在这种情况下,阀25,26用于将载热介质引导到不同的管道20a、20c、20d、20e、20f中。此外,热交换器27用于从载热介质吸收热能。
当光吸收装置1被太阳照射时,提供了空间5中空气的加热和自然循环。暖空气经流出开口13并穿过管道13a流出到换热器24,空气在换热器24处对载热介质进行加热。如果不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热,则将阀21a、21b设置在实线所示的位置。因而,空气在光吸收装置1与热交换器24之间的封闭系统中循环。空气的传递至热交换器24中的载热介质的热能因而可以被维持在系统中。因而,经由流入开口12被引导到光吸收装置1中的空气提供了升高的温度。经由流出开口13离开光吸收装置1的空气也提供了升高的温度。空气对热交换器24中的载热介质进行加热的能力提高。可以提高管道20e中的载热介质的温度。因而提供了对蒸发器16中冷却介质的有效加热,并且提供了机器单元17提高的发电量。
这里,将阀25设置在使得泵22将载热介质引导到管道20a、20c的位置。被引导穿过管道20a的那一部分载热介质在其冷却冷凝器18中的冷却介质时受热。被引导穿过管道20c的那一部分载热介质在其被引导穿过热交换器27时受热。因而,载热介质在汇合到公共管道20b中之前在两个管道20a、20c中都受热,公共管道20b将载热介质引到热交换器24中。载热介质在热交换器24中由来自光吸收装置1的暖空气加热。这里,将阀26设置在使得来自热交换器24的载热介质经由管道20e被引导到蒸发器16的位置。在载热介质对蒸发器16中的冷却介质进行加热后,载热介质经由管道20g被引导到热交换器27,载热介质在热交换器27处将热量传递至管道20c中的流入载热介质。当载热介质经由流出管道20h流出时,载热介质的温度仅比其由泵22泵入管道系统中时稍高。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载热介质和空气都具有小的热损耗。因而可将空气在光吸收装置1中所获得的热能的相对较大部分用于发电。
如果在光吸收装置1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热,将阀21a、21b设置在虚线所示的位置。这里,可将空气中传递到蒸发器16中冷却介质的热量用于进行加热。这里,离开蒸发器16时的温度比建筑物中空气高的空气经由流出管道12b被直接引导到建筑物中的空间23中。这里,来自建筑物的空气经由流入管道12c被引导到光吸收装置1中。在这种情况下,将阀25设置在使得所供应的载热介质被引导到管道20d中。因而载热介质被引导流过冷凝器18。之后,载热介质被引导流过热交换器24,该载热介质在热交换器24处由来自光吸收装置1的暖空气加热。阀26经由管道20f将暖的载热介质引至管道20g。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载热介质未被引导到蒸发器16。然后,载热介质被引导经热交换器27并经由流出管道20h流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产生热能而不产生任何电能。经由流出管道20h流出的载热载体可能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可将载热介质用于产生热水或者例如通过散热器对建筑物进行加热。通过将阀21a、21b、26设置在上述位置,设备可替换地产生电能或者热能。容易在产生电能与热能之间进行转变。
图5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其中热交换器24用于将来自在光吸收装置1中已被加热的空气的热能传递到液态载热介质。用于暖空气的管道系统和具有循环冷却介质的回路都具有与图4中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结构。但是,用于载热介质的管道系统稍微改变。这里在管道系统中设置了阀28,阀28将已在冷凝器18中被加热的载热介质经由管道20i引到流出管道20h或者引到热交换器24。此外,在管道系统中设置了阀29,阀29将已在蒸发器16中被冷却的载热介质引到流出管道20h或者引回到热交换器24。在管道系统中设置了另一循环泵30。
如果将阀28设置在使得其将已在冷凝器18中被加热的载热介质引到流出管道20h的位置,则将阀29设置在使得其将已在蒸发器16中被冷却的载热介质引回到热交换器24的位置。这里,循环泵30用于使载热介质在热交换器24与蒸发器16之间基本上闭合的回路中循环。相反地,如果将阀28设置在使得其将已在冷凝器18中被加热的载热介质引到热交换器24的位置,则将阀29设置在使得其将已在蒸发器16中被冷却的载热介质引到流出管道20h的位置。
绝不应该将本发明限于以上通过附图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但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自由地进行修改。

Claims (13)

1.一种发电设备,其中,所述设备包括光吸收装置(1),所述光吸收装置(1)包括:外部的至少部分透明的材料层(2);空间(5),气态介质适于穿过所述空间(5)进行循环并由通过外部的材料层(2)的光辐射进行加热;辐射吸收材料层(4),其被定位为与所述空间(5)相连;以及部件(6),其适于将所述空间(5)至少分成包括第一开口(12)的第一子空间(9)和包括第二开口(13)的第二子空间(10),其中,气态介质适于沿从通向所述第一子空间(9)的开口(12)延伸到所述第二子空间(10)中的开口(13)的路径流动,所述路径具有延伸部使得气态介质只可能从所述第一子空间(9)经通道(11)被引导到所述第二子空间(10),所述通道(11)被定位在所述空间(5)中比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的高度位置低的高度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能量转换装置(14),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适于从自所述光吸收装置(1)的第二开口(13)流出的气态介质中吸收能量并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具有循环冷却介质的回路(15)和蒸发器(16),在所述蒸发器(16)处,冷却介质适于通过从气态介质中所吸收的热能来蒸发和加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机器单元(17,17a,17b),所述机器单元(17,17a,17b)适于由经加压的冷却介质驱动并适于将冷却介质的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单元包括第一机器构件(17a)和第二机器构件(17b),所述第一机器构件(17a)适于将所吸收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所述第二机器构件(17b)适于将所述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如权利要求3和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路(15)是闭合的,并且包括冷凝器(18),相对于所述回路(15)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而言,所述冷凝器(18)定位在所述机器单元(17,17a,17b)的下游,在所述冷凝器(18)中,冷却介质适于在其被再次引导至所述蒸发器(16)之前冷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具有载热介质的管道系统(20a-i),所述载热介质适于被引导穿过所述冷凝器(18)以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使得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凝器(18)中冷凝。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热交换器(24),在所述换热器(24)处,来自所述光吸收装置(1)的气态介质适于将热能传递至载热液态介质,之后载热液态介质经由管道(20e)被引导到所述蒸发器(16)。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吸收装置(1)包括第一单元,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包括间隔于所述第一单元定位的第二单元,所述设备包括管道(13a),所述管道(13a)适于将气态介质从所述光吸收装置(1)的第二开口(13)引到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回流管道(12a),所述回流管道(12a)适于在气态介质将热能传递至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之后将气态介质引回到所述光吸收装置(1)的第一开口(1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流出管道(12b),所述流出管道(12b)适于在气态介质将热能传递至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之后将气态介质引出到存在加热需要的空间(23)。
11.如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阀(21a),在气态介质将热能传递至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4)之后,可以通过所述阀(21a)控制气态介质流到所述回流管道(12a)和/或流出管道(12b)。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流入管道(12c)和阀(21b),所述流入管道(12c)用于将气态介质供应至第一开口(12),通过所述阀(21b)能够对气态介质从所述回流管道(12a)和流入管道(12c)向第一开口(12)的供应进行控制。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13)的横截面积比第一开口(12)的横截面积大。
CN200880109953A 2007-08-15 2008-07-24 发电设备 Pending CN1018159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0701860 2007-08-15
SE0701860-9 2007-08-15
PCT/SE2008/050891 WO2009022973A1 (en) 2007-08-15 2008-07-24 An arrangement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energ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5909A true CN101815909A (zh) 2010-08-25

Family

ID=40350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953A Pending CN101815909A (zh) 2007-08-15 2008-07-24 发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13715A1 (zh)
EP (1) EP2183528A1 (zh)
CN (1) CN101815909A (zh)
CA (1) CA2696337A1 (zh)
WO (1) WO20090229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4953C2 (sv) * 2009-06-18 2012-02-28 Soltech Energy Sweden Ab Ljusabsorberande anordning
RU2446363C2 (ru) * 2009-10-19 2012-03-27 Магомедриза Салихович Гамидов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здания высокоэффективной солнечной батареи (варианты)
RU2468305C1 (ru) * 2011-05-27 2012-11-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Аккорд" Солнечный модуль
RU2471129C1 (ru) * 2011-06-20 2012-12-27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еханизации и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НУ СКНИИМ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Всесезонный электрогелиоводонагреватель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91625A (en) * 1974-03-18 1977-11-09 Inoue Japax Res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US4095428A (en) * 1975-02-25 1978-06-20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olar electric power plant and an improved thermal collector of solar energy
DE2750894A1 (de) * 1977-09-14 1979-03-15 Elmapa Nv Ein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waermeenergie und elektrischer energie
US4324983A (en) * 1977-09-15 1982-04-13 Humiston Gerald F Binary vapor cycle method of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DE3116624C2 (de) * 1981-04-27 1985-08-29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Energieversorgungssystem für Wärme und Elektrizität
DE19705313A1 (de) * 1997-02-13 1998-08-20 Friedrich Becker Brüter-Solarkollektor
US6051891A (en) * 1997-05-29 2000-04-18 Surodin; Eduard G. Solar energy power system including vaporization to produce motive power by bouyancy
SE517373C2 (sv) * 2000-10-16 2002-06-04 Arne Moberg Ljusabsorbator
US7735325B2 (en) * 2002-04-16 2010-06-15 Research Sciences, Llc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JP2005248809A (ja) * 2004-03-03 2005-09-15 Denso Corp 流体機械
US7841306B2 (en) * 2007-04-16 2010-11-30 Calnetix Power Solutions, Inc. Recovering heat energ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22973A1 (en) 2009-02-19
CA2696337A1 (en) 2009-02-19
US20100213715A1 (en) 2010-08-26
EP2183528A1 (en) 201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16767B1 (en) Solar roof collector
US4505260A (en) Radiant energy device
ES2586768T3 (es) Generador de vapor solar
KR101745902B1 (ko) 태양열 및 공기열 복합집열기에 의한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101521477A (zh) 低成本太阳能跟踪聚光发电方法
US8857425B2 (en) Solar lens water heating system
CN101815909A (zh) 发电设备
US4176655A (en) Solar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tilizing latent energy storage fluid
ES2455665T3 (es) Aparato de recogida de calor solar y sistema de generación de energía solar
CN102192608B (zh) 碳纳米管换热工质太阳能热水器
KR101923976B1 (ko) 히트펌프에 연계된 태양열 및 공기열 복합집열기의 공기순환 방지구조를 이용한 복합 시스템
CN205883157U (zh) 一种水面漂浮光伏板智能散热装置
WO2010070702A1 (ja) 自然エネルギを利用した動力発生装置
US9086058B2 (en) Method for the natural-draught cooling of a solar concentration plant
KR101218192B1 (ko) 태양열온수장치
CN109282506B (zh) 一种多效太阳能利用系统
CN208205447U (zh) 一种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场防凝系统
CN202993605U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热能存储的储热器及太阳能利用装置
CN105390563A (zh) 光伏电池换热冷却器
CN205141000U (zh) 光伏电池换热冷却器
RU74452U1 (ru) Автономный источник тепловой энергии
CN213657169U (zh) 一种室内辐射制冷协助装置
CN114777341B (zh) 一种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
KR102538280B1 (ko) 탄소배출이 없는 냉난방온수복합기 장치
KR101313695B1 (ko) 태양열 난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