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7974A -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7974A
CN101807974A CN201010143064A CN201010143064A CN101807974A CN 101807974 A CN101807974 A CN 101807974A CN 201010143064 A CN201010143064 A CN 201010143064A CN 201010143064 A CN201010143064 A CN 201010143064A CN 101807974 A CN101807974 A CN 101807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ical block
virtual matrix
line
block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3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7974B (zh
Inventor
杨维维
戴博
米德忠
夏树强
梁春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1430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079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07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7974A/zh
Priority to US13/636,769 priority patent/US8649350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0/077211 priority patent/WO2011124058A1/zh
Priority to EP10849294.3A priority patent/EP2541824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7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79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1Multiple signaling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该方法包括,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及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分别进行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当一个传输块对应多个层时,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将交织后的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上行控制信令信息,或者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上行控制信令信息。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在LTE-A系统中PUSCH采用空分复用时,在PUSCH上传输上行控制信令。

Description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系统(LTE:Long Term Evolution)中,上行需要传输的控制信令有正确/错误应答消息(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Acknowledgement),以及反映下行物理信道状态的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的三种形式:信道质量指示(CQI:Channels quality indication)、预编码矩阵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秩指示(RI:RankIndicator)。
LTE系统中,ACK/NACK应答消息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上以格式1/1a/1b(PUCCH format1/1a1/b)传输,如果终端(UE:User Equipment)需要发送上行数据时,则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传输,CQI/PMI,RI的反馈可以是周期性的反馈,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反馈,具体的反馈如表1所示:
  调度模式  周期性CQI报告信道  非周期性CQI报告信道
  频率非选择性  PUCCH
  频率选择性  PUCCH  PUSCH
表1周期性反馈和非周期性反馈对应的上行物理信道
其中,对于周期性反馈的CQI/PMI,RI而言,如果UE不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则周期反馈的CQI/PMI,RI在PUCCH上以格式2/2a/2b(PUCCHformat2/2a/2b)传输,如果UE需要发送上行数据时,则CQI/PMI,RI在PUSCH上传输;对于非周期性反馈的CQI/PMI,RI而言,只在PUSCH上传输。
图1示出了LTE系统中上行控制信令在PUSCH上传输的示意图,PUSCH上承载上行数据和上行控制信息,其中,上行控制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简称为CQI)、预编码矩阵索引(PrecodingMatrix Index,简称为PMI)、秩指示(Rank Indication,简称为RI)和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图2示出了LTE系统中PUSCH传输方式,从图中可以看出,PUSCH是以单天线的形式传输的,所以PUSCH只对应一个传输块,该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就形成了一个码字流,也就是说LTE系统中,PUSCH只有一个码字流。
LTE系统中eNB通过PDCCH把调制编码索引IMCS发送给UE,规定了调制编码索引IMCS和PUSCH的调制,传输块大小和冗余版本等相关信息和之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LTE系统中还规定了根据传输块大小索引和传输块大小之间的关系,根据传输块大小和资源块大小得到码率。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02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031
表4 PUSCH的调制,传输块大小和冗余版本
作为LTE的演进标准的高级长期演进系统(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支持上行更大的传输速率,所以PUSCH的传输支持空间复用的形式。对于采用空间复用形式传输的PUSCH来说,相关技术给出了码字流到层的映射的关系和LTE系统下行传输时码字流到层的映射相同,具体的映射过程表5所示: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041
表5 LTE-A系统中PUSCH采用空分复用时码字到层的映射表
其中Msymb layer表示每层传输的数据量,Msymb (0),Msymb (1)分别表示每个码字流的上的符号数,d(0)(i),d(1)(i)分别表示每个码字流上的数据,x(0)(i),...x(3)(i)分别表示各个层上传输的数据。
LTE-A系统中PUSCH的传输支持空分复用的情况,但是现有技术中并没有给出PUSCH采用空分复用时,上行控制信令在PUSCH上传输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当LTE-A系统中PUSCH采用空分复用时,无法在PUSCH上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方法,包括:
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及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分别进行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当一个传输块对应多个层时,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将交织后的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上行控制信令信息,或者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上行控制信令信息。
进一步地,选择传输所述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
进一步地,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对应的数据信息,选择所述目标传输块的方式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
(1)目标传输块固定为第一传输块或固定为第二传输块;
(2)根据信令指示选择目标传输块;
(3)选择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4)选择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较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只有一个传输块上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目标传输块为没有对应数据信息的传输块;
若配置了一个传输块,则目标传输块即为该传输块。
进一步地,所述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秩指示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编码后的上行控制信令及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以调制符号的形式生成各个逻辑单元;以及在交织前进行以下操作:
(a1)如果目标传输块有数据传输,将所述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a2)如果目标传输块没有数据传输,将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是指: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所述将交织后的信息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是指:
(b1)如果只有一个传输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b2)如果有两个传输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是指:首先将信道状态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然后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的所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与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之和;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时,所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即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
进一步地,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1时,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向所述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地,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为:
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2时,根据各个逻辑单元生成逻辑块单元;
之后,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地,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为:
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
向第一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向第二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数据时,对于每个虚拟矩阵,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地,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为:
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所述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数据时,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地,设所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所述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
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进一步地,所述将各个逻辑单元生成各个逻辑块单元是指: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同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子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子单元,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子单元,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子单元,将各个逻辑子单元组成各个逻辑块单元;
设第一个逻辑子单元为[q 10q 11q 12,...,q 1m],第二个逻辑子单元为[q 20q 21q 22,...,q 2m],生成的逻辑块单元为[q 0q 1q 2,...,q m],其中,q i为由q 1iq 2i组成的矩阵。
进一步地,设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RI,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生成的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之乘积为(M+MRI);
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进一步地,设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每个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2;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所述逻辑单元中的前半部分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后半部分元素;或者,
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后半部分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前半部分元素;或者,
当逻辑单元中的元素编号从0开始时,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或者,
当逻辑单元中的元素编号从1开始时,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包括编码模块、交织模块及传输模块;
所述编码模块,用于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编码,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
所述交织模块,用于当一个传输块对应多层时,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将交织后的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上行控制信令信息,或者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上行控制信令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选择模块,用于选择传输所述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
进一步地,所述选择模块选择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具体是指:
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对应的数据信息,选择所述目标传输块的方式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
(1)目标传输块固定为第一传输块或固定为第二传输块;
(2)根据信令指示选择目标传输块;
(3)选择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4)选择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较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只有一个传输块上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目标传输块为没有对应数据信息的传输块;
若配置了一个传输块,则目标传输块即为该传输块。
进一步地,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将编码后的上行控制信令及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以调制符号的形式生成各个逻辑单元;
所述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秩指示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系统还包括复用模块和/或映射模块;
复用模块,用于当目标传输块有数据传输时,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映射模块,用于当目标传输块没有数据传输时,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交织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所述传输模块将交织后的数据信息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是指:
(b1)如果只有一个传输块有数据传输,传输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b2)如果当前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传输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交织模块包括矩阵生成单元、数据写入单元、数据读出单元;
所述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所述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读出单元,用于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所述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交织模块包括矩阵生成单元、数据写入单元、数据读出单元;
所述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向第一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还用于向第二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读出单元,用于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对于每个虚拟矩阵,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交织模块包括矩阵生成单元、数据写入单元、数据读出单元;
所述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所述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还用于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读出单元,用于读出数据时,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矩阵生成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1时,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还用于向所述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数据读出单元还用于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可实现在LTE-A系统中PUSCH采用空分复用时,在PUSCH上传输上行控制信令。
附图说明
图1是LTE系统中上行控制信令在上行数据复用的示意图;
图2是LTE系统中PUSCH传输示意图;
图3是长度为7,码率为1/3的咬尾卷积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一种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对于PUSCH采用空分复用时,控制信令和上行数据同时在PUSCH上传输具体的解决方案,现有技术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如图4所示,包括编码模块、选择模块、交织模块及传输模块,该系统还可以包括复用模块和/或映射模块;
编码模块,用于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编码,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还用于根据目标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将上行控制信令对应的比特序列和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写成调制符号的形式;
上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正确/错误应答消息(ACK/NACK)、秩指示信息(RI)和信道状态信息(CQI/PMI);上行控制信令对应的调制符号的形式包括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调制符号的形式为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选择模块,用于选择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具体是指:
(A)如果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选择目标传输块包括以下四种方法:
(A1)目标传输块固定为第一传输块或固定为第二传输块;
(A2)根据信令指示选择目标传输块;
(A3)根据传输块的调制编码索引,选择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对应的信道质量较好。
(A4)根据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选择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较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其中,如果有传输块是重传的传输块,那么该传输块的调制编码索引可以等于该传输块首传时的调制编码索引。
(B)如果配置了一个传输块,则目标传输块即为该传输块。
(C)如果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只有一个传输块上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目标传输块为没有对应数据信息的传输块。
复用模块,用于当目标传输块有数据传输时,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CQI/PMI)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具体是指,首先将信道状态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然后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的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与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之和。
映射模块,用于当目标传输块没有数据传输时,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CQI/PMI)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该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即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
交织模块,用于当一个传输块对应多层时,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编码后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即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交织模块包括矩阵生成单元、数据写入单元及数据读出单元;具体地,
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1和/或M=2时,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生成一个虚拟矩阵,设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矩阵生成单元,还可以用于当目标传输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设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R1,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生成的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之乘积为(M+MR1);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矩阵生成单元,还可以用于当目标传输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设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每个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2;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及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写入生成的虚拟矩阵;具体地,
(1)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1时,数据写入单元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2)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且生成的矩阵大小为(M+MRI)时,数据写入单元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3)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且生成两个等大的矩阵时,数据写入单元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依次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4)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且生成的矩阵大小为(H′1+Q′RI)时,数据写入单元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数据写入单元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入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数据读出单元,用于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具体地,
(1)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1时,数据读出单元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2)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且生成的矩阵大小为(M+MRI)时,数据读出单元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3)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且生成两个等大的矩阵时,对于每个虚拟矩阵,数据读出单元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4)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且生成的矩阵大小为(H′1+Q′RI)时,数据读出单元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按列数递增的顺序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传输模块,用于将交织后的数据信息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具体包括:
(b1)如果只有一个传输块有数据传输,传输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b2)如果当前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传输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分别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传输模块的具体操作可参照现有技术。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方法,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及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分别进行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当一个传输块对应多个层时,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将交织后的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各层上的信息包括上行控制信令信息,或者各层上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上行控制信令信息。
如图5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处理流程:
步骤502,分别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传输块为一个或两个。
步骤504,将各传输块的各层上要传输的编码后的信息进行交织,将交织后的信息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步骤502中还包括选择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
选择目标传输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A)如果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选择目标传输块包括以下四种方法:
(A1)目标传输块固定为第一传输块或固定为第二传输块;
(A2)根据信令指示选择目标传输块;
(A3)根据传输块的调制编码索引,选择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对应的信道质量较好。
(A4)根据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选择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较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其中,如果有传输块是重传的传输块,那么该传输块的调制编码索引可以等于该传输块首传时的调制编码索引。
(B)如果配置了一个传输块,则目标传输块即为该传输块。
(C)如果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只有一个传输块上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目标传输块为没有对应数据信息的传输块;
上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正确/错误应答消息(ACK/NACK)、秩指示信息(RI)和信道状态信息(CQI/PMI);
将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即分别得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比特序列、秩指示信息比特序列、信道状态信息比特序列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根据目标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将上行控制信令对应的比特序列和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写成调制符号的形式,即分别得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和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具体地,ACK/NACK应答消息和RI信息的编码方式是:如果信息为1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y];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y,x,x];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y,x,x,x,x];其中,o0表示ACK/NACK应答消息或者RI信息;如果信息为2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o1,o2,o0,o1,o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o1,x,x,o2,o0,x,x,o1,o2x,x];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o1,x,x,x,x,o2,o0,x,x,x,x,o1,o2x,x,x,x];其中,o0,o1表示2比特的ACK/NACK应答消息或者RI信息,x,y表示用于加扰时最大化调制符号的欧氏距离的占位符;由于存在ACK/NACK应答消息的个数大于2比特的情况,所以如果ACK/NACK应答小于大于2比特的时候,采用线性分组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具体的编码过程: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231
其中,i=0,1,2,...,B-1,b0,b1,b2,...,bB-1表示编码后的比特,O表示反馈信息的数量,B表示基本序列的长度,Mi,n表示基本序列n中编号为i的值,O0,O1,...,On-1表示编码前信息;本发明以B=32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并限于此,其中表1示出了B=32时的基本序列。
表1(32,O)码的基本序列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3   1   0   1   1   0   0   0   0   1   0   1
  4   1   1   1   1   0   0   0   1   0   0   1
  5   1   1   0   0   1   0   1   1   1   0   1
  6   1   0   1   0   1   0   1   0   1   1   1
  7   1   0   0   1   1   0   0   1   1   0   1
  8   1   1   0   1   1   0   0   1   0   1   1
  9   1   0   1   1   1   0   1   0   0   1   1
  1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2   1   0   0   1   0   1   0   1   1   1   1
  13   1   1   0   1   0   1   0   1   0   1   1
  14   1   0   0   0   1   1   0   1   0   0   1
  15   1   1   0   0   1   1   1   1   0   1   1
  16   1   1   1   0   1   1   1   0   0   1   0
  17   1   0   0   1   1   1   0   0   1   0   0
  18   1   1   0   1   1   1   1   1   0   0   0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19   1   0   0   0   0   1   1   0   0   0   0
  20   1   0   1   0   0   0   1   0   0   0   1
  21   1   1   0   1   0   0   0   0   0   1   1
  22   1   0   0   0   1   0   0   1   1   0   1
  23   1   1   1   0   1   0   0   0   1   1   1
  24   1   1   1   1   1   0   1   1   1   1   0
  25   1   1   0   0   0   1   1   1   0   0   1
  26   1   0   1   1   0   1   0   0   1   1   0
  27   1   1   1   1   0   1   0   1   1   1   0
  28   1   0   1   0   1   1   1   0   1   0   0
  29   1   0   1   1   1   1   1   1   1   0   0
  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31   1   0   0   0   0   0   0   0   0   0   0
CQI/PMI信息编码方式是:当CQI/PMI的比特数小于等于11比特时,CQI采用线性分组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否则,先进行长度为8的CRC校验,然后采用图3所示的长度为7,码率为1/3的咬尾卷积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对于上述各种控制信令,将编码后的信息重复编码,即对编码后的信令再次重复编码直到其长度符合目标长度,其具体操作同现有技术,根据数据对应的调制方式,得到对应的逻辑单元。
传输块对应的数据编码包括:传输块长度为24的CRC校验,码块分割和子块长度为24的CRC校验,采用码率为1/3的Turbo编码进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根据计算得到的目标长度,截取相应得编码后的信息,根据对应的调制方式,得到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步骤504中,在进行交织前还进行以下操作:
(a1)如果目标传输块有数据传输,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a2)如果目标传输块没有数据传输,将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将目标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是指: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将交织后的信息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包括:
方式一:如果只有一个传输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方式二:如果有两个传输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其中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CQI/PMI)逻辑单元复用是指:首先将信道状态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然后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的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与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之和。
将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时,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即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
其中,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1时:
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生成一个虚拟矩阵,设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
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设行数为n,即写入的顺序为第n行、第n-1行、第n-2行...直到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全部写完),即如果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依次按照规则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如果当前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按照规则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如果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按照规则写入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矩阵列;如果当前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矩阵列。
读出数据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情况二:目标传输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包括以下两个方法:
方法一: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同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子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子单元,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子单元,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子单元,将各个逻辑子单元组成各个逻辑块单元,即得到正确/错误逻辑块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
其方式为,设第一个逻辑子单元为[q 10q 11q 12,...,q 1m],第二个逻辑子单元为[q 20q 21q 22,...,q 2m],生成的逻辑块单元为[q 0q 1q 2,...,q m],其中,q i(i=1:m)为由q 1iq 2i组成的矩阵,其中,q 1i为矩阵q i的第一行(或第一列),q 2i为矩阵q i的第二行(或第二列)。
之后,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设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RI,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生成的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之乘积为(M+MRI);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如果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如果当前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如果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如果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
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方法二: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设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每个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2;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向第一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如果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一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如果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一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如果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一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如果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写入正确/错误应答消息时,将被写入位置已有的数据覆盖。
同理,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依次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数据时,对于每个虚拟矩阵,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方法三:
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生成一个虚拟矩阵,设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写入顺序为第n-1行,第n-3行...直到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完),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即写入顺序为第1行,第3行...直到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完),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写入顺序为第n-1行,第n-3行...直到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完);
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入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写入顺序为第n行,第n-2行...直到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完),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即写入顺序为第2行,第4行...直到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完),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即写入顺序为第n行,第n-2行...直到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完);
读出数据时,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按列数递增的顺序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以上情况二中方法一、方法二及方法三所述的第一位置元素指所述逻辑单元中的前半部分元素,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后半部分元素;或者,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后半部分元素,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前半部分元素;或者,当逻辑单元中的元素编号从0开始时,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或者,当逻辑单元中的元素编号从1开始时,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
其中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是指将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或者控制/数据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下面分四种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对应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每个传输块均有数据时的情况,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602-步骤S610):
步骤S602:选择目标传输块;
步骤S604: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
步骤S606:将目标传输块对应数据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逻辑单元;
步骤S608: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步骤S610: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比特序列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应用实例1:
假设配置两个传输块TB1和TB2,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数据传输,其中TB1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一个传输层,当前子帧需要传输控制信令分别是[O0 ACK,O1 ACK,...O3 ACK],[O0 RI,O1 RI],[O0 CQI,O1 CQI,...O10 CQI],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虚拟矩阵列从O开始编号,RI信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为1,10,7,4,ACK/NACK应答消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2,1O,8,3,没有SRS需要发送,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下面结合流程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步骤602: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固定在TB1上传输上行控制信令;
(2)根据下行信令得知需在TB1上传输上行控制信令;
(3)根据两个传输块对应的调制编码索引IMCS 1,IMCS 2,且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11
,则选择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为目标传输块,即TB1;
(4)假设TB2是重传的传输块,假设TB1的IMCS 1大于首传TB2时的IMCS 2,则目标传输块为TB1;
(5)假设TB2是重传的码字流,由于重传时不再发送IMCS,但是可以得到两个传输块的大小TBS1,TBS2及传输块所占的资源块NPRB 1,NPRB 2,假设TBS1>TBS2,且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
因为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2
所以在TB1上传输上行控制信令,所以目标传输块是TB1。
步骤604:根据目标传输块是TB1的IMCS 1指示的调制方式Qm 1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对ACK/NACK应答消息,RI信息,CQI/PMI信息分别编码,根据目标长度QACK,QRI,QCQI,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为[q0 ACK,q1 ACK,q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3
],[q0 RI,q1 RI,q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4
],[q0 CQI,q1 CQI,q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5
],则ACK/NACK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6
],R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7
],CQI/PM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8
],对传输块1,传输块2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根据目标长度G1,G2,得到编码后传输块1的比特序列[f0 1,f1 1,f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9
]和传输块2的比特序列[f0 2,f1 2,f2 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0
],则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为[f 0 1f 1 1f 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1
];
步骤606:将[f 0 1f 1 1f 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2
]和[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3
]按照先写入CQI/PMI信息逻辑单元后写入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顺序,复用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g 0 1g 1 1g 2 1,...,];
步骤S608:根据总数为(H′1+Q′RI)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所以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5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 1g 1 1g 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6
]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7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 1,h1 1,h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8
]。
步骤S610:将[f0 2,f1 2,f2 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219
]和[h0 1,h1 1,h2 1,...,]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应用实例2:
假设配置两个传输块TB1和TB2,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数据传输,其中TB1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2个传输层,当前子帧需要传输控制信令分别是[O0 ACK,O1 ACK,...O3 ACK],[O0 RI,O1 RI],[O0 CQI,O1 CQI,...O10 CQI],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没有SRS需要发送,虚拟矩阵列从0开始编号,RI信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为1,10,7,4,ACK/NACK应答消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2,10,8,3,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1开始编号,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下面结合流程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步骤602:同应用实例1中的步骤602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步骤604:根据目标传输块是TB1的IMCS 1指示的调制方式Qm 1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对ACK/NACK应答消息,RI信息,CQI/PMI信息分别编码,根据目标长度QACK,QRI,QCQI,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为[q0 ACK,q1 ACK,q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1
],[q0 RI,q1 RI,q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2
],[q0 CQI,q1 CQI,q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3
],则ACK/NACK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4
],R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5
],CQI/PM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6
],对传输块1,传输块2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根据目标长度G1,G2,得到[f0 1,f1 1,f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7
]和[f0 2,f1 2,f2 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8
],则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为[f 0 1f 1 1f 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9
];
步骤606:将[f 0 1f 1 1f 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10
]和[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11
]按照先写入CQI/PMI信息逻辑单元后写入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顺序,复用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g 0 1g 1 1g 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12
];
步骤S608:该步骤包括3种方法:
方法一:将[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313
]的奇数元素构成第一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q 10 ACKq 11 ACKq 1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1
],[q 0 ACKq 1 ACKq 2 ACK,...,]中的偶数元素构成第二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q 20 ACKq 21 ACKq 2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3
],(mACK+nACK=Q′ACK)将[q 10 ACKq 11 ACKq 12 ACK,...,]和[q 20 ACKq 21 ACKq 2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5
]组成正确/错误逻辑块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6
],同理得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7
],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g 0 1g 1 1g 2 1,...,g M 1];根据总数为(M+MRI)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所以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写入数据时,先将[q 0 RIq 1 RIq 2 RI,...,]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 1g 1 1g 2 1,...,g M 1]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9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得到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 1,h1 1,h2 1,...,]。
方法二:
根据(H′1+Q′RI)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设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写入数据时,先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11
]中的奇数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同理,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412
]中的偶数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 1g 1 1g 2 1,...,g M 1]中的奇数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一虚拟矩阵中,同理将[g 0 1g 1 1g 2 1,...,g M 1]中的偶数元素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51
]中的奇数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52
]中的偶数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对于每个虚拟矩阵,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 1,h1 1,h2 1,...,]。
方法三
根据(H′1+Q′RI)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写入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54
]中的奇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 1g 1 1g 2 1,...,gM 1]中的奇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55
]中的奇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写入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56
]中的偶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 1g 1 1g 2 1,...,g M 1]中的偶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61
]中的偶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按列数递增的顺序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 1,h1 1,h2 1,...,]。
步骤S610:将[f0 2,f1 2,f2 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63
]和[h0 1,h1 1,h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64
]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该步骤具体操作可参照现有技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对应仅配置了一个传输块且该数据块有数据的情况,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802-步骤S808):
步骤S802: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
步骤S804:将该传输块上的数据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逻辑单元;
步骤S806: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步骤S808:将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应用实例1
假设PUSCH有一个传输块TB1且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1个传输层,当前子帧需要传输控制信令分别是[O0 ACK,O1 ACK,...O3 ACK],[O0 RI,O1 RI],[O0 CQI,O1 CQI,...O10 CQI],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没有SRS需要发送,RI信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为1,10,7,4,ACK/NACK应答消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2,10,8,3,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1开始编号,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下面结合流程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步骤S802:因为只有一个传输块,所以目标传输块是该传输块,根据IMCS指示的调制方式Qm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对ACK/NACK应答消息,RI信息,CQI/PMI信息分别编码,根据目标长度QACK,QRI,QCQI,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q0 ACK,q1 ACK,q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71
],[q0 RI,q1 RI,q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72
],[q0 CQI,q1 CQI,q2 CQI,...,],则ACK/NACK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74
],RI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75
],CQI/PM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76
],对该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对应的数据信息的目标长度G,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为[f0,f1,f2,...,fG-1],则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逻辑单元为[f 0f 1f 2,...,f G-1];
步骤S804:将编码后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f 0f 1f 2,...,f G-1]和[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77
]按照先写入CQII/PMI信息逻辑单元后写入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顺序,复用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g 0g 1g 2,...,g H′-1];
步骤S806:根据(H′+Q′RI)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所以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78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 1g 1 1g 2 1,...,g H′-1 1]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q 0 ACKq 1 ACKq 2 ACK,...,]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h1,h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81
]。
步骤S808:将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h1,h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82
]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应用实例2
假设PUSCH有一个传输块TB1且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2个传输层,当前子帧需要传输控制信令分别是[O0 ACK,O1 ACK,...O3 ACK],[O0 RI,O1 RI],[O0 CQI,O1 CQI,...O10 CQI],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没有SRS需要发送,RI信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为1,10,7,4,ACK/NACK应答消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2,10,8,3,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1开始编号,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下面结合流程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步骤S802:因为只有一个传输块,所以目标传输块是该传输块,根据IMCS指示的调制方式Qm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对ACK/NACK应答消息,RI信息,CQI/PMI信息分别编码,根据目标长度QACK,QRI,QCQI,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分别为[q0 ACK,q1 ACK,q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83
],[q0 RI,q1 RI,q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84
],[q0 CQI,q1 CQI,q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85
],则ACK/NACK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86
],RI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RIq 1 RIq 2 RI,...,],CQI/PM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CQIq 1 CQIq 2 CQI,...,],对该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对应的数据信息的目标长度G,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为[f0,f1,f2,...,fG-1],则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为[f 0f 1f 2,...,f G-1];
步骤S804:将编码后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f 0f 1f 2,...,f G-1]和[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89
]按照先写入CQI/PMI信息逻辑单元后写入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顺序,复用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g 0g 1g 2,...,g H′-1];
步骤S806:该步骤包括3种方法:
方法一:将[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1
]的奇数元素构成第一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q 10 ACKq 11 ACKq 1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2
],[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3
]中的偶数元素构成第二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q 20 ACKq 21 ACKq 2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4
],(mACK+nACK=Q′ACK)将[q 10 ACKq 11 ACKq 1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5
]和[q 20 ACKq 21 ACKq 2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6
]组成正确/错误逻辑块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7
],同理得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8
],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g 0g 1g 2,...,g M];根据总数为(M+MRI)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所以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写入数据时,先将[q 0 RIq 1 RIq 2 RI,...,]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g 1g 2,...,g M]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10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得到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h1,h2,...,]。
方法二:
根据(H′1+Q′RI)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设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写入数据时,先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12
]中的奇数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同理,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3913
]中的偶数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g 1g 2,...,g H′-1]中的奇数元素逐行按照规则写入第一虚拟矩阵中,同理将[g 0g 1g 2,...,g H′-1]中的偶数元素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01
]中的奇数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02
]中的偶数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对于每个虚拟矩阵,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h1,h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03
]。
方法三
根据(H′1+Q′RI)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04
]中的奇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g 1g 2,...,g H′-1]中的奇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05
]中的奇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06
]中的偶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g 1g 2,...,g H′-1]中的偶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11
]中的偶数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按列数递增的顺序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h1,h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12
]。
步骤S808:将[h0,h1,h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13
]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对应仅配置了一个传输块且该传输块没有数据时的情况,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1002-步骤S1008):
步骤S1002:将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
步骤S1004:将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映射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步骤S1006: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步骤S1008:将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应用实例1
假设配置了一个传输块TB1,且该传输块上没有数据信息,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1个传输层,当前子帧需要传输控制信令分别是[O0 ACK,O1 ACK,...O3 ACK],[O0 RI,O1 RI],[O0 CQI,Q1 CQI,...O10 CQI],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没有SRS需要发送,RI信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为1,10,7,4,ACK/NACK应答消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2,10,8,3,实施例三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下面结合流程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步骤S1002:因为只有一个传输块,所以目标传输块是该传输块,根据IMCS指示的调制方式Qm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对ACK/NACK应答消息,RI信息,CQI/PMI信息分别编码,根据目标长度QACK,QRI,QCQI,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q0 ACK,q1 ACK,q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1
],[q0 RI,q1 RI,q2 RI,...,],[q0 CQI,q1 CQI,q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3
],则ACK/NACK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4
],RI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5
],CQI/PM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6
];
步骤1004:将[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7
]映射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g 0g 1g 2,...,g H′-1];
步骤1006:根据总数为(H′+Q′RI)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所以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8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g 1g 2,...,g H′-1]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9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h1,h2,...,]。
步骤1008:将[h0,h1,h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211
]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对应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其中一个传输块没有数据时的情况,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令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1202-步骤S1208):
步骤S1202:将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
步骤S1204:将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映射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步骤S1206: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步骤S1208:将控制/数据比特序列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假设配置了两个传输块TB1,TB2,且TB2上没有数据信息且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1个传输层,当前子帧需要传输控制信令分别是[O0 ACK,O1 ACK,...O3 ACK],[O0 RI,O1 RI],[O0 CQI,O1 CQI,...O10 CQI],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没有SRS需要发送,RI信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为1,10,7,4,ACK/NACK应答消息的预定位置为列编号2,10,8,3,实施例四的示意图图如图13所示,下面结合流程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步骤1202:因为只有TB2没有对应的数据信息,所以目标传输块是TB2,根据目标传输块IMCS 2指示的调制方式Qm 2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对ACK/NACK应答消息,RI信息,CQI/PMI信息分别编码,根据目标长度QACK,QRI,QCQI,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q0 ACK,q1 ACK,q2 ACK,...,],[q0 RI,q1 RI,q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32
],[q0 CQI,q1 CQI,q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33
],则ACK/NACK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34
],RI消息逻辑单元为[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35
],CQI/PMI信息逻辑单元为[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36
];对TB1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为[f0 1,f1 1,f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37
];
步骤1204:将[q 0 CQIq 1 CQIq 2 CQ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41
]映射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g 0 2g 1 2g 2 2,...,];
步骤1206:根据总数为(H′2+Q′RI)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因为当前子帧是常规循环前缀,所以虚拟矩阵的列数是12,将[q 0 RIq 1 RIq 2 RI,...,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43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g 0 2g 1 2g 2 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44
]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q 0 ACKq 1 ACKq 2 ACK,...,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45
]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从上到下(即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h0 2,h1 2,h2 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46
]。
步骤1208:将[h0 2,h1 2,h2 2,...,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47
]和[f0 1,f1 1,f2 1,...,
Figure GSA00000058498800448
]经过加扰、调制、层映射、传输预编码、预编码、映射到物理资源后通过对应的天线端口发送给基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方法,包括:
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及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分别进行编码,根据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当一个传输块对应多个层时,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将交织后的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上行控制信令信息,或者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上行控制信令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选择传输所述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对应的数据信息,选择所述目标传输块的方式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
(1)目标传输块固定为第一传输块或固定为第二传输块;
(2)根据信令指示选择目标传输块;
(3)选择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4)选择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较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只有一个传输块上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目标传输块为没有对应数据信息的传输块;
若配置了一个传输块,则目标传输块即为该传输块。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秩指示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编码后的上行控制信令及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以调制符号的形式生成各个逻辑单元;以及在交织前进行以下操作:
(a1)如果目标传输块有数据传输,将所述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a2)如果目标传输块没有数据传输,将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是指: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所述将交织后的信息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是指:
(b1)如果只有一个传输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b2)如果有两个传输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是指:首先将信道状态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然后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放置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得到的所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与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长度之和;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时,所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即为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1时,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向所述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为:
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2时,根据各个逻辑单元生成逻辑块单元;
之后,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时,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为:
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
向第一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向第二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数据时,对于每个虚拟矩阵,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方法为:
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所述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读出数据时,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11.如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所述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
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各个逻辑单元生成各个逻辑块单元是指: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子单元,同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子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子单元,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构成第一个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子单元,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构成第二个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子单元,将各个逻辑子单元组成各个逻辑块单元;
设第一个逻辑子单元为[q 10q 11q 12,...,q 1m],第二个逻辑子单元为[q 20q 21q 22,...,q 2m],生成的逻辑块单元为[q 0q 1q 2,...,q m],其中,q i为由q 1iq 2i组成的矩阵。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RI,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的元素个数为M,生成的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之乘积为(M+MRI);
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所述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H′1,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元素个数为Q′RI,生成的每个虚拟矩阵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为(H′1+Q′RI)/2;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2;当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0;如果有SRS需要发送,当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11;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每个虚拟矩阵的列数为9。
15.如权利9、10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所述逻辑单元中的前半部分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后半部分元素;或者,
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后半部分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前半部分元素;或者,
当逻辑单元中的元素编号从0开始时,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或者,
当逻辑单元中的元素编号从1开始时,所述第一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奇数元素,所述第二位置元素指逻辑单元中的偶数元素。
16.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包括编码模块、交织模块及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模块,用于对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和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编码,截取相应编码后的信息;
所述交织模块,用于当一个传输块对应多层时,将该传输块上要传输的各层上的信息进行交织;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将交织后的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上行控制信令信息,或者所述各层上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上行控制信令信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选择模块,用于选择传输所述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模块选择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目标传输块具体是指:
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两个传输块上都有对应的数据信息,选择所述目标传输块的方式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
(1)目标传输块固定为第一传输块或固定为第二传输块;
(2)根据信令指示选择目标传输块;
(3)选择调制编码索引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4)选择传输块大小和传输块所占资源比值较大的传输块作为目标传输块;
若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且只有一个传输块上有对应的数据信息,则目标传输块为没有对应数据信息的传输块;
若配置了一个传输块,则目标传输块即为该传输块。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将编码后的上行控制信令及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以调制符号的形式生成各个逻辑单元;
所述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秩指示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系统还包括复用模块和/或映射模块;
复用模块,用于当目标传输块有数据传输时,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和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映射模块,用于当目标传输块没有数据传输时,将目标传输块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逻辑单元进行映射得到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织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进行信道交织,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所述传输模块将交织后的数据信息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是指:
(b1)如果只有一个传输块有数据传输,传输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b2)如果当前配置了两个传输块,传输模块将目标传输块上的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和另一个传输块对应的数据信息比特序列在PUSCH对应的层上传输。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织模块包括矩阵生成单元、数据写入单元、数据读出单元;
所述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所述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块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块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读出单元,用于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所述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织模块包括矩阵生成单元、数据写入单元、数据读出单元;
所述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两个虚拟矩阵,分别是第一虚拟矩阵和第二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向第一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一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一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还用于向第二个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个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第二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读出单元,用于读出虚拟矩阵中的数据,对于每个虚拟矩阵,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读出的元素中,从第一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第二个虚拟矩阵读出的元素构成控制/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织模块包括矩阵生成单元、数据写入单元、数据读出单元;
所述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当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M=2时,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所述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一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倒数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还用于向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按以下方式将各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写入所述虚拟矩阵: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之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二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写入时,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第二位置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隔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所述数据读出单元,用于读出数据时,从该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的是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24.如权利要求21、22或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矩阵生成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目标传输块在PUSCH上传输时对应的传输层个数为1时,根据秩指示逻辑单元和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生成一个虚拟矩阵;
所述数据写入单元还用于向所述虚拟矩阵写入数据时,先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然后将新的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增的顺序逐行写入虚拟矩阵,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最后,将正确/错误应答消息逻辑单元中的元素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按行数递减的顺序逐行依次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数据读出单元还用于从虚拟矩阵的第一列开始逐列读出该矩阵中的元素,对于每一列,均按行数递增的顺序依次读出,对于每个元素,均按比特序列的方式读出,最终得到控制/数据信息比特序列。
CN201010143064.9A 2010-04-07 2010-04-07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18079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43064.9A CN101807974B (zh) 2010-04-07 2010-04-07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US13/636,769 US8649350B2 (en) 2010-04-07 2010-09-21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on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CT/CN2010/077211 WO2011124058A1 (zh) 2010-04-07 2010-09-21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EP10849294.3A EP2541824B1 (en) 2010-04-07 2010-09-21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on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43064.9A CN101807974B (zh) 2010-04-07 2010-04-07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7974A true CN101807974A (zh) 2010-08-18
CN101807974B CN101807974B (zh) 2015-05-20

Family

ID=42609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3064.9A Active CN101807974B (zh) 2010-04-07 2010-04-07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49350B2 (zh)
EP (1) EP2541824B1 (zh)
CN (1) CN101807974B (zh)
WO (1) WO2011124058A1 (zh)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360A (zh) * 2010-09-29 2011-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69361A (zh) * 2010-09-30 2011-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84569A (zh) * 2010-11-10 2011-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编码符号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2025450A (zh) * 2010-11-29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信道信息编码反馈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075293A (zh) * 2011-01-10 2011-05-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WO2011082589A1 (en) * 2010-01-11 2011-07-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s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136885A (zh) * 2011-03-29 2011-07-27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3gpp lte pusch信道并行信道交织和加扰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WO2011124058A1 (zh) * 2010-04-07 2011-10-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WO2012022136A1 (zh) * 2010-08-16 2012-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传输、传输块获得、偏移因子配置方法及终端
CN102378279A (zh) * 2010-08-20 2012-03-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最大传输块大小比特数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77520A (zh) * 2010-08-20 2012-03-1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858016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139124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基站及lte系统
WO2016015218A1 (zh) * 2014-07-29 2016-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RU2575807C2 (ru) * 2010-09-30 2016-02-20 ЗетТи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периодического отчета по линии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CN106105351A (zh) * 2014-03-20 2016-11-09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CN106664159A (zh) * 2015-04-10 2017-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终端
CN107800509A (zh) * 2016-09-02 2018-03-13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令的反馈与重传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13031B1 (ko) 2010-04-13 2017-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20120084639A (ko) * 2011-01-20 2012-07-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엔트로피 부호화를 위한 적응적 정렬 테이블
WO2017193396A1 (zh) * 2016-05-13 2017-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6297233B (zh) * 2016-07-29 2020-07-03 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0313825B2 (en) * 2017-02-28 201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plane LCS solution for improving multiple reporting LPP messaging
EP3639449A1 (en) * 2017-06-14 2020-04-22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s, apparatus, systems, architectures and interfaces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transmission via uplink shared data channel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8993A (zh) * 2002-12-17 2004-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cdma系统中用于多用户接收的信道编码方法
WO2006021828A1 (en) * 2004-08-25 2006-03-02 Nokia Corporation An uplink coding and multiplexing implemen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80816B2 (en) * 2008-08-12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ling uplink grant in random access response
US8625554B2 (en) * 2009-01-30 2014-01-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data and control signal transmission in MIMO wireless systems
CN101807974B (zh) 2010-04-07 2015-05-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US8891461B2 (en) * 2010-06-21 2014-11-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8993A (zh) * 2002-12-17 2004-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cdma系统中用于多用户接收的信道编码方法
WO2006021828A1 (en) * 2004-08-25 2006-03-02 Nokia Corporation An uplink coding and multiplexing implementation

Cited B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59752B2 (en) 2010-01-11 2011-11-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935696B2 (en) 2010-01-11 2018-04-0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544034B2 (en) 2010-01-11 2017-01-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270427B2 (en) 2010-01-11 2016-02-2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1082589A1 (en) * 2010-01-11 2011-07-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s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49350B2 (en) 2010-04-07 2014-02-11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on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WO2011124058A1 (zh) * 2010-04-07 2011-10-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WO2012022136A1 (zh) * 2010-08-16 2012-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传输、传输块获得、偏移因子配置方法及终端
US8923222B2 (en) 2010-08-20 2014-12-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2378279A (zh) * 2010-08-20 2012-03-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最大传输块大小比特数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77520A (zh) * 2010-08-20 2012-03-1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378279B (zh) * 2010-08-20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最大传输块大小比特数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77520B (zh) * 2010-08-20 2015-02-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969360A (zh) * 2010-09-29 2011-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69360B (zh) * 2010-09-29 2015-1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及系统
EP2624491A1 (en) * 2010-09-30 2013-08-0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periodic feedback report
RU2575807C2 (ru) * 2010-09-30 2016-02-20 ЗетТи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периодического отчета по линии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EP3843306A1 (en) * 2010-09-30 2021-06-30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periodic feedback report
EP2624491A4 (en) * 2010-09-30 2013-11-27 Zte Corp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PERIODIC FEEDBACK REPORTING
CN101969361A (zh) * 2010-09-30 2011-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US9491649B2 (en) 2010-09-30 2016-11-08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eriodic feedback report
WO2012041086A1 (zh) * 2010-09-30 2012-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69361B (zh) * 2010-09-30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84569B (zh) * 2010-11-10 2016-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编码符号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RU2559898C2 (ru) * 2010-11-10 2015-08-20 ЗетТи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передачи восходящей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количества кодированных символов
US9220091B2 (en) 2010-11-10 2015-12-22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coded symbol
CN101984569A (zh) * 2010-11-10 2011-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编码符号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WO2012062130A1 (zh) * 2010-11-10 2012-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编码符号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2025450A (zh) * 2010-11-29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信道信息编码反馈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075293A (zh) * 2011-01-10 2011-05-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CN102075293B (zh) * 2011-01-10 2017-0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CN102136885A (zh) * 2011-03-29 2011-07-27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3gpp lte pusch信道并行信道交织和加扰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WO2013000247A1 (zh) * 2011-06-29 2013-01-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858016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139124B (zh) * 2011-11-30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基站及lte系统
CN103139124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基站及lte系统
CN106105351A (zh) * 2014-03-20 2016-11-09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CN106105351B (zh) * 2014-03-20 2019-12-0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WO2016015218A1 (zh) * 2014-07-29 2016-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6664159A (zh) * 2015-04-10 2017-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终端
CN106664159B (zh) * 2015-04-10 2020-01-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终端
CN107800509A (zh) * 2016-09-02 2018-03-13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令的反馈与重传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1824B1 (en) 2019-10-23
EP2541824A1 (en) 2013-01-02
US8649350B2 (en) 2014-02-11
WO2011124058A1 (zh) 2011-10-13
US20130022009A1 (en) 2013-01-24
EP2541824A4 (en) 2018-01-24
CN101807974B (zh)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7974B (zh)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CN102484872B (z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方法与装置
CN101902313B (zh) 基于pus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方法及系统
CN101969361B (zh)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13938B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24606B (zh) 基于pus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1702631A (zh) 上行控制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5207743B (zh)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JP6100206B2 (ja) 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の伝送方法及びシステム、符号化されたシンボル数の決定方法及び装置
CN103190099B (zh) 基于单载波频分复用的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控制和数据的复用
US20110149717A1 (en)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method
KR101447071B1 (ko) 다입력 다출력 시스템을 기반으로 하는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처리방법과 장치 및 그의 전송방법
CN103095398A (zh)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8155977A (zh) 信道状态信息和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确认信息的多路复用
CN102104458A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2710376A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77529B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CN102377509A (zh) 控制信息发送方法、控制信息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01984569B (zh)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编码符号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