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5170A -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5170A
CN101795170A CN200910077885A CN200910077885A CN101795170A CN 101795170 A CN101795170 A CN 101795170A CN 200910077885 A CN200910077885 A CN 200910077885A CN 200910077885 A CN200910077885 A CN 200910077885A CN 101795170 A CN101795170 A CN 101795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terminal
compressing feedback
reception result
com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77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5170B (zh
Inventor
梁枫
毕峰
杨瑾
袁明
吴栓栓
李峰
朱常青
赵楠
李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 20091007788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951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95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5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5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5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本发明方案中,在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上,接收端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且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由此可见,本发明方案充分考虑了回程链路传输的特点和特殊要求,提出了压缩反馈的实现方式,为回程链路的HARQ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设计。由于本发明方案中针对多个TB的接收结果只需要向发射端发送一条压缩反馈信息,能够简化反馈过程,降低反馈开销,最大限度地回避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之间的冲突;并且能够避免无效的重传,减少反馈信令的丢失,提高了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继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中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被视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B3G/4G)的关键技术。由于未来无线通信或蜂窝系统要求增加覆盖范围、支持更高速率传输,这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通信系统建造和维护的费用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传输速率及通信距离的增加,电池的耗能问题也变得突出,而且未来的无线通信将会采用更高频率,由此造成的路径损耗衰减将更加严重。通过中继技术,可以将传统的单跳链路分成多个多跳链路。由于距离缩短,这将极大地减小路径损耗,有助于提高传输质量,扩大通信范围,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快速更优质的服务。
图1为中继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继网络中,上行用户数据可以由用户终端发送至中继站,再由中继站转发至基站;下行用户数据可以由基站发送至中继站,再由中继站转发至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的链路被称为接入链路(Access Link),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链路被称为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
在无线通信过程中,接收端需要对所接收到的传输块(TB)进行确认,如果接收正确,则向发射端反馈肯定确认(ACK,Positive Acknowledgment),通知发射端相应TB已经正确接收;如果接收出错,则向发射端反馈否定确认(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通知发射端相应TB接收出错,当发射端确定该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时,进行必要的重传。
但是在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上,对于某一中继站,同一传输时隙可能存在多个TB的发射和接收,如果要对每一个TB都做到独立的ACK/NACK的反馈,则会需要很大的开销。另外,在无线通信过程中,接收端需要对每一传输时隙中所接收到的TB进行及时的反馈,对于回程链路而言,这会占用大量的回程链路时隙。如果接入链路的传输避开这些回程链路时隙,则会造成无线资源的浪费;如果接入链路的传输不避开这些回程链路时隙,则会引起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的冲突。
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的冲突会使得中继站需要在同一时隙完成对基站的接收以及对用户终端的发射,或在同一时隙完成对基站的发射以及对用户终端的接收,这时会造成中继站的自干扰;或者,使得中继站需要在同一时隙完成对基站和用户终端的接收,或在同一时隙完成对基站和用户终端的发射,这时对于同一中继站,由于基站与用户终端的发射功率之间、以及接收功率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会造成中继站接收和发射的难度加大,并且导致传输成功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降低反馈所需开销,并有效回避接入链路与回程链路的冲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在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上,该方法包含:接收端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传输块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且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
所述针对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包括: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确定各TB的接收结果,确定TB接收正确,生成表明接收正确的ACK信息,确定TB接收错误,生成表明接收错误的NACK信息;对生成的多条ACK/NACK信息进行比特映射,得到一条压缩反馈信息;或者,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确定各TB正确接收与否的接收结果,根据压缩反馈信息、时频资源位置以及各TB接收结果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接收结果,确定传输对应压缩反馈信息的对应时频资源位置;或者,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确定各TB正确接收与否的接收结果,所述TB全部正确接收,则生成压缩反馈信息ACK;所述TB未全部正确接收,则生成压缩反馈信息NACK。
所述进行检错的多个TB来自于:同一时隙,或多个时隙;进一步地,如果进行检错的多个TB来自于多个时隙,所述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包括:接收端在接收到一个TB之后即对相应TB进行检错;或者,在一个时隙对接收到的全部或部分TB分别进行检错。
所述发送压缩反馈信息之后,进一步包括: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根据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包括对相应的TB进行重传或不进行重传。
所述发射端对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包括: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确定是否存在接收端接收错误的TB,如果:不存在接收错误的TB,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存在接收错误的TB,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对接收端接收错误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TB进行重传;存在接收错误的TB,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或者,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确定收到的是ACK,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确定收到的是NACK,并且NACK针对的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对该NACK针对的对应TB进行重传;确定收到的是NACK,并且NACK针对的所有TB的重传次数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
所述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包括:对压缩反馈信息进行比特映射,确定各TB的接收结果;或者,根据压缩反馈信息、时频资源位置以及各TB接收结果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传输对应压缩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位置,确定各TB的接收结果。
进行重传的所述TB存在多个时,步骤B中所述对TB进行重传,包括:对各所述TB分别进行重传,或,将全部所述TB或部分所述TB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或者,将所述TB在至少两个时隙上分别进行重传,或,将全部所述TB或部分所述TB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或者以上二者的组合;进一步地,对TB进行自适应重传;或者,对TB进行非自适应重传。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接收设备,该接收设备包括:检错单元、压缩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所述检错单元用于确定来自于发射端的各TB的接收结果;所述压缩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系统,该系统包括:接收端和发射端,其中,所述接收端用于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所述发射端用于对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
所述接收端包括:检错单元、压缩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所述检错单元用于确定来自于发射端的各TB的接收结果;所述压缩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和/或,所述发射端包括:接收单元、解析单元和HARQ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接收端的压缩反馈信息;解析单元用于对所述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HARQ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
本发明中,在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上,接收端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且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由此可见,本发明方案充分考虑了回程链路传输的特点和特殊要求,提出了压缩反馈的实现方式,为回程链路的HARQ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设计。由于本发明方案中针对多个TB的接收结果只需要向发射端发送一条压缩反馈信息,能够简化反馈过程,降低反馈开销,最大限度地回避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之间的冲突;并且能够避免无效的重传,减少反馈信令的丢失,提高了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
另外,本发明中方案对生成压缩反馈信息的具体实现提供了多种方式,并且公开了发射端的对应处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灵活选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中继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实现HARQ的实施例一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一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二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三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四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五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实现HARQ的实施例二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六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七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八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九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十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实现HARQ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在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上,接收端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且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接收端可以将各TB的接收结果通过比特映射(Bit Map)的方式来得到压缩反馈信息;也可以采用将各TB的接收结果隐含在压缩反馈信息所占时频资源位置的方式来得到压缩反馈信息;还可以通过绑定的方式来得到压缩反馈信息,即如果接收端正确接收所有TB,则生成向发射端反馈的ACK,如果有任意一个TB接收错误,则生成向发射端反馈的NACK。
发射端收到压缩反馈信息后,前两种实现方式下,发射端都是根据解析得到的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对接收端接收错误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TB进行重传;而对于第三种实现方式下,发射端在收到NACK,并且该NACK针对的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时,将对该NACK针对的相应TB进行重传。最大重传次数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对同一TB的过多重传,导致对无线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重传次数达到设置的最大重传次数的TB,将不再进行重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图2为本发明中实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实施例一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实现HARQ的具体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步骤202:接收端对接收到的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如果确定一个TB接收正确,则生成表明接收正确的相应的ACK信息;如果确定一个TB接收错误,则生成表明接收错误的相应的NACK信息。
接收端进行检错的多个TB,可以来自于同一时隙,也可以来自于多个时隙。如果接收端进行检错的多个TB来自于多个时隙,则接收端可以在接收到一个TB之后即对相应TB进行检错;也可以在一个时隙对接收到的全部或部分TB分别进行检错。
步骤203步骤204:接收端对生成的多条ACK/NACK信息进行压缩,得到一条压缩反馈信息;然后接收端将压缩反馈信息反馈给发射端。
接收端对各TB的ACK/NACK信息进行压缩时,可以采用比特映射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采用将各TB的ACK/NACK信息隐含在压缩反馈信息所占时频资源位置的方式来实现,即建立压缩反馈信息、时频资源位置以及各TB接收结果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不同时频资源位置传输对应压缩反馈信息,能够表明各TB接收正确或接收错误的不同接收结果组合;还可以是以上两种实现方式的组合。
另外,也可以将各TB的接收结果隐含在压缩反馈信息所占时频资源位置,此时,只需要确定各TB正确接收与否即可,无需针对各TB生成对应的ACK/NACK。
步骤205: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得到各TB的接收结果,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包括对接收端接收错误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TB进行重传,或者不进行重传。
发射端对TB进行重传时,可以采用自适应重传,也可以采用非自适应重传。其中,自适应重传是指发射端可以不按照第一次发送对应TB时的规则对相应TB进行重传,由发射端根据当前条件确定规则,按照该规则对相应TB进行重传;非自适应重传是指发射端严格按照第一次发送对应TB时的规则对相应TB进行重传。
发射端对多个TB进行重传时,可以对需要重传的各TB分别进行重传,也可以将需要重传的全部TB或部分TB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如果是将部分TB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则其余需要重传的TB可以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也可以分别进行重传。
发射端对多个TB进行重传时,可以将需要重传的TB在多个时隙上分别进行重传,也可以将需要重传的全部TB或部分TB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如果部分TB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则其余需要重传的TB可以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也可以在多个时隙上分别进行重传。
下面通过几个应用实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具体实现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3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一实现过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中继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2个TB、TB1和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和TB2均接收正确,则分别生成对应的ACK。
步骤A2:中继站采用比特映射的方式对步骤A1中生成的两条ACK进行压缩,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ACK,ACK],用于表示TB1和TB2均接收正确,向基站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ACK,ACK]。
步骤A3:基站接收并解析压缩反馈信息[ACK,ACK],确定TB1和TB2均被中继站正确接收,则在该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
图4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二实现过程示意图,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基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1,并对其进行检错确定TB1接收错误,生成NACK。
步骤B2:基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2,并对其进行检错确定TB2接收正确,生成ACK。
步骤B3:基站采用比特映射的方式对步骤B1中生成的ACK和步骤B2中生成的NACK进行压缩,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NACK,ACK],用于表示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向中继站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NACK,ACK]。
步骤B4:中继站接收并解析压缩反馈信息[NACK,ACK],确定TB1未被基站正确接收、TB2被基站正确接收,并且中继站确定TB1是第一次传输,即重传次数为0次,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时隙3上进行TB1的非自适应重传。
图5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三实现过程示意图,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用于ACK/NACK信息反馈的时频资源分别为RB1和RB2,采用不同时频资源位置传输压缩反馈信息ACK/NACK所表示的各TB不同接收结果,即建立压缩反馈信息、时频资源位置、以及各TB接收结果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Figure G2009100778854D0000081
表1
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1:中继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TB1
步骤C2:中继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和TB2均接收错误。
步骤C3:中继站对步骤C2中得到的两条接收结果进行压缩,具体处理为:根据表1所示的对应关系,确定TB1和TB2均接收错误时应使用时频资源RB2传输压缩反馈信息NACK,因此,在时频资源RB2上向基站发送NACK。
步骤C4:基站在时频资源RB2上收到中继站反馈的压缩反馈信息NACK,则根据表1所示的对应关系进行解析,确定在时频资源RB2上收到NACK表示TB1和TB2均未被中继站正确接收,并且基站确定TB1和TB2的重传次数为2次,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时隙3上进行TB1和TB2的自适应重传。
图6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四实现过程示意图,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D1:基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1和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则分别生成对应的NACK和ACK。
步骤D2:基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3和TB4,并对TB3和TB4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3和TB4均接收错误,则分别生成对应的NACK。
步骤D3:基站采用比特映射的方式对步骤D1生成的NACK和ACK、以及步骤D2中生成的两条NACK进行压缩,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NACK,ACK,NACK,NACK]。
步骤D4:中继站接收并解析压缩反馈信息[NACK,ACK,NACK,NACK],确定TB2被基站正确接收,TB1、TB3和TB4均未被基站正确接收,并且中继站确定TB1、TB3和TB4的重传次数为1次,即均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时隙3上进行TB1的非自适应重传,将由TB3、TB4聚合得到的TB5在时隙4上进行自适应重传。
图7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五实现过程示意图,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用于ACK/NACK信息反馈的时频资分别为RB1、RB2、RB3和RB4,采用不同时频资源位置传输压缩反馈信息ACK、NACK的不同组合所表示的各TB不同接收结果,即建立压缩反馈信息、时频资源位置、以及各TB接收结果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E1:基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1和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生成对应的NACK和ACK。
步骤E2:基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3和TB4,并对TB3和TB4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3接收错误、TB4接收错误,生成两条NACK。
步骤E3:基站对步骤E1中生成的NACK和ACK、以及步骤E2中生成的两条NACK进行压缩,具体处理为:根据表2所示的对应关系,确定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TB3接收错误、TB4接收错误时应该使用时频资源RB4传输压缩反馈信息[NACK,ACK],因此,在时频资源RB4上向基站发送[NACK,ACK]。
步骤E4:中继站在时频资源RB4上收到基站反馈的压缩反馈信息[NACK,ACK],则根据表2所示的对应关系进行解析,确定在时频资源RB4上收到[NACK,ACK]表示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TB3接收错误、TB4接收错误,并且中继站确定TB1的重传次数为3次,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TB3和TB4的重传次数为2次,即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将由TB3、TB4聚合得到的TB5在时隙3上进行自适应重传。
图8为本发明中实现HARQ的实施例二流程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实现HARQ的具体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步骤802:接收端对接收到的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判断是否所有TB均正确接收,如果所有TB均正确接收,则执行步骤803;如果不是所有TB都正确接收,则执行步骤807。
接收端进行检错的多个TB,可以来自于同一时隙,也可以来自于多个时隙。如果接收端进行检错的多个TB来自于多个时隙,则接收端可以在接收到一个TB之后即对相应TB进行检错;也可以在一个时隙对接收到的全部或部分TB分别进行检错。
步骤803~步骤806:接收端生成压缩反馈信息ACK,并向发射端发送该ACK;发射端对接收到的ACK进行解析,确定所有TB均已被接收端正确接收,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
步骤807~步骤810:接收端生成压缩反馈信息NACK,并向发射端发送该NACK;发射端对接收到的NACK进行解析,确定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所有TB,如果这些TB的重传次数尚未到达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对NACK针对的所有TB进行重传,如果这些TB的重传次数已经到达最大重传次数,则在相应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
虽然接收端接收到的多个TB中只要存在一个TB未正确接收,并且这些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就需要发射端对这些TB进行重传,但由于回程链路的传输正确率非常高,因此,TB出现接收错误的情况很少,这样,需要发射端进行重传的情况也就会很少发生。并且,在重传时可以通过将多个TB聚合为一个TB进行重传,可以节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避免资源浪费。因此,该实施例是在充分考虑回程链路的特点的情况下提出的,即简化了反馈过程,降低了反馈开销,最大限度地回避了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之间的冲突;又不会因过多的TB重传导致资源浪费。
发射端与接收端可以通过预先协商、或由高层配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TB数量,这样,接收端在接收到相应数量的TB后,即向发射端反馈ACK/NACK。如果发射端收到NACK,并且NACK所针对的TB的重传次数尚未到达最大重传次数,则对之前发送的相应数量的TB进行重传。例如,设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TB数量为2,则接收端每接收到两个TB,就根据两个TB的接收结果向发射端反馈ACK/NACK;如果发射端收到NACK,并且之前发送的两个TB的重传次数尚未到达最大重传次数,则对之前发送的两个TB进行重传。
发射端与接收端可以通过预先协商、或由高层配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反馈周期这样,接收端针对一个反馈周期内接收到的TB向发射端反馈ACK/NACK。如果发射端收到NACK,并且之前一个反馈周期发送的各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对之前一个反馈周期发送的各TB进行重传。例如,设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反馈周期为两个时隙,则接收端针对两个时隙内接收到的TB的接收结果向发射端反馈ACK/NACK;如果发射端收到NACK,并且之前两个时隙发送的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对之前两个时隙发送的TB进行重传。
发射端对TB进行重传时,可以采用自适应重传,也可以采用非自适应重传。
发射端对多个TB进行重传时,可以对各TB分别进行重传,也可以将全部TB或部分TB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如果是将部分TB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则其余需要重传的TB可以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也可以分别进行重传。
发射端对多个TB进行重传时,可以将这些TB在多个时隙上分别进行重传,也可以将全部TB或部分TB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如果部分TB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则其余需要重传的TB可以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也可以在多个时隙上分别进行重传。
下面通过几个应用实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具体实现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9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六实现过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设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TB数量为2,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F1:中继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2个TB、TB1和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和TB2均接收正确,则生成ACK,并向基站反馈该ACK。
步骤F2:基站接收并解析ACK,确定TB1和TB2均被中继站正确接收,则在该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
图10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七实现过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设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反馈周期为两个时隙,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G1:基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1,并对其进行检错,确定TB1接收错误。
步骤G2:基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2,并对其进行检错,确定TB2接收正确。
步骤G3:由于TB1和TB2未被全部正确接收,基站生成NACK,并向中继站反馈该NACK。
步骤G4:中继站接收并解析NACK,确定时隙1发送的TB1和时隙2发送的TB2中至少有一个TB未被正确接收,并且中继站确定TB1和TB2的重传次数为1次,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时隙3上进行TB1的自适应重传,在时隙4上进行TB2的非自适应重传。
图11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八实现过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设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TB数量为2,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H1:中继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TB1
步骤H2:中继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
步骤H3:由于TB1和TB2未被全部正确接收,中继站生成NACK,并向基站反馈该NACK。
步骤H4:基站接收并解析NACK,确定时隙1发送的TB1和时隙2发送的TB2中至少有一个TB未被正确接收,并且基站确定TB1和TB2的重传次数为3次,即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相应HARQ进程上不进行TB1和TB2的重传。
图12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九实现过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设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TB数量为4,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I1:基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1和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
步骤I2:基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3和TB4,并对TB3和TB4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3和TB4均接收错误。
步骤I3:由于TB1、TB2和TB3和TB4未被全部正确接收,基站生成NACK,并向中继站反馈该NACK。
步骤I4:中继站接收并解析NACK,确定TB1、TB2、TB3和TB4中至少有一个TB未被正确接收,并且中继站确定TB1、TB2、TB3和TB4的重传次数为2次,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时隙3上对TB1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将由TB2、TB3和TB4聚合得到的TB5在时隙4上进行自适应重传。
图13为本发明应用实例十实现过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一个能够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和一个中继站,设置每个压缩反馈信息所针对的反馈周期为两个时隙,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为3次,该应用实例中实现HARQ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J1:基站在时隙1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1和TB2,并对TB1和TB2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1接收错误、TB2接收正确。
步骤J2:基站在时隙2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数据TB3和TB4,并对TB3和TB4分别进行检错,确定TB3接收错误、TB4接收正确。
步骤J3:由于TB1、TB2和TB3和TB4未被全部正确接收,基站生成NACK,并向中继站反馈该NACK。
步骤J4:中继站接收并解析NACK,确定时隙1发送的TB1、TB2和时隙2发送的TB3、TB4中至少有一个TB未被正确接收,并且中继站确定TB1、TB2、TB3和TB4的重传次数为1,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将由TB1、TB2、TB3和TB4聚合得到的TB5在时隙3上进行自适应重传。
图14为本发明中实现HARQ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系统包括:接收端和发射端,其中,接收端用于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发射端用于对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
接收端包括检错单元、压缩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检错单元用于确定来自于发射端的各TB的接收结果,并提供给压缩处理单元;压缩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检错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生成对应的ACK/NACK信息,并向压缩处理单元发送所述ACK/NACK信息;压缩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对所述ACK/NACK信息进行压缩,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
发射端包括:接收单元、解析单元和HARQ处理单元,其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接收端的压缩反馈信息;解析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HARQ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
参照图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包括检错单元、压缩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检错单元用于确定来自于发射端的各TB的接收结果,并提供给压缩处理单元;压缩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检错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生成对应的ACK/NACK信息,并向压缩处理单元发送所述ACK/NACK信息;压缩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对所述ACK/NACK信息进行压缩,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上,该方法包含:
接收端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传输块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且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包括:
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确定各TB的接收结果,确定TB接收正确,生成表明接收正确的ACK信息,确定TB接收错误,生成表明接收错误的NACK信息;对生成的多条ACK/NACK信息进行比特映射,得到一条压缩反馈信息;或者,
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确定各TB正确接收与否的接收结果,根据压缩反馈信息、时频资源位置以及各TB接收结果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接收结果,确定传输对应压缩反馈信息的对应时频资源位置;或者,
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确定各TB正确接收与否的接收结果,所述TB全部正确接收,则生成压缩反馈信息ACK;所述TB未全部正确接收,则生成压缩反馈信息NACK。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检错的多个TB来自于:同一时隙,或多个时隙;
进一步地,如果进行检错的多个TB来自于多个时隙,所述对多个TB分别进行检错包括:接收端在接收到一个TB之后即对相应TB进行检错;或者,在一个时隙对接收到的全部或部分TB分别进行检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压缩反馈信息之后,进一步包括:
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根据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包括对相应的TB进行重传或不进行重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对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包括:
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确定是否存在接收端接收错误的TB,如果:不存在接收错误的TB,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存在接收错误的TB,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对接收端接收错误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TB进行重传;存在接收错误的TB,并且该TB的重传次数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
或者,
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确定收到的是ACK,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确定收到的是NACK,并且NACK针对的TB的重传次数尚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对该NACK针对的对应TB进行重传;确定收到的是NACK,并且NACK针对的所有TB的重传次数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在HARQ进程上不进行重传。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对接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包括:
对压缩反馈信息进行比特映射,确定各TB的接收结果;或者,
根据压缩反馈信息、时频资源位置以及各TB接收结果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传输对应压缩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位置,确定各TB的接收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重传的所述TB存在多个时,步骤B中所述对TB进行重传,包括:
对各所述TB分别进行重传,或,将全部所述TB或部分所述TB聚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TB进行重传;或者,
将所述TB在至少两个时隙上分别进行重传,或,将全部所述TB或部分所述TB在同一个时隙上进行重传;
或者以上二者的组合;
进一步地,
对TB进行自适应重传;或者,对TB进行非自适应重传。
8.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接收设备包括:检错单元、压缩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检错单元用于确定来自于发射端的各TB的接收结果;
所述压缩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
9.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接收端和发射端,其中,
所述接收端用于针对来自于发射端的多个TB的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并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
所述发射端用于对收到的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包括:检错单元、压缩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所述检错单元用于确定来自于发射端的各TB的接收结果;所述压缩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结果生成一条压缩反馈信息;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发射端发送该压缩反馈信息;
和/或,
所述发射端包括:接收单元、解析单元和HARQ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接收端的压缩反馈信息;解析单元用于对所述压缩反馈信息进行解析;HARQ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各TB的接收结果以及传输状况在HARQ进程上进行处理。
CN 200910077885 2009-02-02 2009-02-02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1795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77885 CN101795170B (zh) 2009-02-02 2009-02-02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77885 CN101795170B (zh) 2009-02-02 2009-02-02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5170A true CN101795170A (zh) 2010-08-04
CN101795170B CN101795170B (zh) 2013-11-06

Family

ID=42587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077885 Active CN101795170B (zh) 2009-02-02 2009-02-02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95170B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8011A (zh) * 2011-01-04 2012-07-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595620A (zh) * 2011-01-04 2012-07-1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2100559A1 (zh) * 2011-01-24 201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状态报告长度的方法、系统及接收端
WO2016184289A1 (zh) * 2015-05-15 2016-1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Harq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节点
CN106452703A (zh) * 2015-08-10 2017-02-22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资源分配方法及中继节点
CN106506111A (zh) * 2015-09-06 2017-03-1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参考信号设计方法和装置
WO2017045555A1 (zh) * 2015-09-20 2017-03-2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低延迟无线通信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156699A1 (zh) * 2016-03-15 2017-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认信息的反馈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108023689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重传方法及设备
CN108028855A (zh) * 2015-09-29 2018-05-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车载通信系统
WO2018152791A1 (zh) * 2017-02-24 2018-08-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8521316A (zh) * 2018-03-26 2018-09-11 上海酷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装置
CN110113128A (zh) * 2013-01-18 2019-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现参考信号的发送和检测方法及装置
JP2019135833A (ja) * 2012-09-21 2019-08-15 マイリオタ ピーティーワイ エルティーディーMyriota Pty Ltd 複数の端末を備える多元接続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マルチユーザ受信機の動作のための方法
CN110418164A (zh) * 2019-06-10 2019-11-05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574320A (zh) * 2017-05-02 2019-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eMTC的HARQ反馈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0098509A1 (en) * 2018-11-12 2020-05-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harq transmission

Cited B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5620A (zh) * 2011-01-04 2012-07-1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595620B (zh) * 2011-01-04 2014-12-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548011B (zh) * 2011-01-04 2014-12-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548011A (zh) * 2011-01-04 2012-07-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2100559A1 (zh) * 2011-01-24 201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状态报告长度的方法、系统及接收端
JP2019135833A (ja) * 2012-09-21 2019-08-15 マイリオタ ピーティーワイ エルティーディーMyriota Pty Ltd 複数の端末を備える多元接続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マルチユーザ受信機の動作のための方法
US11025389B2 (en) 2013-01-18 2021-06-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and detecting 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
CN110113128A (zh) * 2013-01-18 2019-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现参考信号的发送和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16184289A1 (zh) * 2015-05-15 2016-1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Harq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节点
US10749636B2 (en) 2015-05-15 2020-08-18 Zte Corporation HARQ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and devices, and node
CN106452703A (zh) * 2015-08-10 2017-02-22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资源分配方法及中继节点
CN106452703B (zh) * 2015-08-10 2019-04-26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资源分配方法及中继节点
CN106506111A (zh) * 2015-09-06 2017-03-1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参考信号设计方法和装置
CN106550445A (zh) * 2015-09-20 2017-03-29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中的一种低延迟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045555A1 (zh) * 2015-09-20 2017-03-2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低延迟无线通信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08028855A (zh) * 2015-09-29 2018-05-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车载通信系统
CN108028855B (zh) * 2015-09-29 2020-10-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车载通信系统
WO2017156699A1 (zh) * 2016-03-15 2017-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认信息的反馈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108604943A (zh) * 2016-03-15 2018-09-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认信息的反馈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US10530531B2 (en) 2016-03-15 2020-01-07 Fujitsu Limited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feedback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72232B2 (en) 2016-11-04 2021-04-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023689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重传方法及设备
CN109863709A (zh) * 2017-02-24 2019-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8152791A1 (zh) * 2017-02-24 2018-08-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574320A (zh) * 2017-05-02 2019-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eMTC的HARQ反馈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8521316A (zh) * 2018-03-26 2018-09-11 上海酷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装置
WO2020098509A1 (en) * 2018-11-12 2020-05-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harq transmission
CN112997433A (zh) * 2018-11-12 2021-06-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harq传输的方法以及通信设备
CN112997433B (zh) * 2018-11-12 2024-01-3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harq传输的方法以及通信设备
CN110418164A (zh) * 2019-06-10 2019-11-05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418164B (zh) * 2019-06-10 2021-06-04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5170B (zh) 201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5170B (zh)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系统
US1161722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E fountain relay based network
CN1951052B (zh) 用于增强um rlc数据处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01667900B (zh) Harq反馈方法
CN101651531B (zh) 处理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的重传的方法及通讯装置
CN101174930B (zh) 一种中继系统中自动重传请求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1917672B (zh) 无线广播多播业务的协同传输方法
CN101375540A (zh) 中继网络中带宽高效的harq方案
CN101431394A (zh) 下行隧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CN101682488A (zh) 通过发送时间间隔集束处理来增强上行链路传输
CN102113264B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通信网络元件和方法
CN103051424B (zh) 一种不等错误保护喷泉码的无线传输方法
CN102282794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定时器轮询重传到期
CN103248464A (zh)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546245B (zh) 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包重传方法
CN101572593B (zh) 混合自动重传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2208962A (zh) 无线数据传输方法
CN101902777A (zh) 一种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及基站设备
CN101610138B (zh) 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2300234B (zh) 一种新型多跳路由传输方法
CN102377544A (zh)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方法
CN103546235A (zh)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上行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1527621A (zh) 一种中继网络下行链到链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方法
CN101547069A (zh) 一种数据接收反馈信号的发送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790194A (zh) 用于上行中继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

Assignee: SHENZHEN ZT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ZTE Corporation

Contract record no.: 201544002031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receiving equipment and system for realizing data feedback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1123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