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0291B -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0291B
CN101790291B CN200910105296.2A CN200910105296A CN101790291B CN 101790291 B CN101790291 B CN 101790291B CN 200910105296 A CN200910105296 A CN 200910105296A CN 101790291 B CN101790291 B CN 1017902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polation frame
air
veneer
subrack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052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0291A (zh
Inventor
和永超
郑惠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0529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902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90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0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2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插箱包括前插框和后插框,前插框竖插单板,后插框横插单板,后插框单板两侧与插箱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前插框单板通过背板与后插框单板连接,前插框单板一端形成第一进风风道,在插箱前壁开设进风口,进风口与第一进风风道相通;后插框单板一端形成第一出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风道通过导流板隔开,在插箱后壁开设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风道相通;后插框单板另一端形成第二出风风道,在插箱后壁,与第二出风风道相对开设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第二出风风道相通,在前插框单板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在第一出风风道或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扇。

Description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插箱内插入的单板越来越多,这样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但随着插箱内插入单板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解决插箱内单板的散热问题成为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请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中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插箱100包括前插框80和后插框90,该前插框80内竖直插设有单板82,该后插框90内横插有单板92该前插框80内的单板82和后插框90内的单板92通过背板85连接。该插箱100还包括风扇框70和通风框50,该风扇框70位于该前插框80和后插框90的上方,该通风框50位于该前插框80和该后插框90的下方。该风扇框70内设有两个风扇,即风扇72和风扇74,其中,该风扇72位于该前插框80的单板82的上方,该风扇74位于该后插框90单板92的上方。其中,在该单板82插入该前插框80这一侧,于该通风框50开设有进风口52。其中,在该后插框90内单板92的一侧与该插箱100的一侧壁形成进风风道71,在后插框90内单板92与该插箱100的另一侧壁形成出风风道73。 
续请参阅图1,该插箱100内的单板(包括前插框80内的单板82和后插框90内的单板92)需要散热时,在风扇框70中设置的风扇72和风扇74的作用下,该插箱100的外界空气经通风框50的进风口52进入插箱100,其中,一部分空气在风扇72的作用下,流经前插框80槽位内的单板82,然后经风扇72、风扇74从该风扇框70流出;同时,另一部份空气在风扇74的作用下,流经进风风道71,然后流经后插框90槽位内的单板92,最后流经出风风道73,经风扇74,空气从该风扇框70流出。 
在现有技术中,一部分空气在风扇72的作用下,流经前插框80槽位内的单板82,然后经风扇72、风扇74从该风扇框50流出,前插框80的气流受后 插框90风扇74的影响,阻力增大,容易产生较大的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用于解决前插框风扇和后插框风扇相互影响,增加阻力,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箱,包括前插框和后插框,该前插框竖插有单板,该后插框横插有单板,该后插框单板的两侧与该插箱的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该前插框的单板通过背板与后插框的单板连接,其中,该前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在该插箱前壁,与该第一进风风道相对开设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与该第一进风风道相通;该后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该第一进风风道和该第一出风风道通过导流板隔开,在该插箱的后壁,与该第一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与该第一出风风道相通;该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在该插箱的后壁,与该第二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该第二出风口与该第二出风风道相通,其中,在该前插框单板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在该第一出风风道或该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箱的散热方法,其中,在前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一端的与该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前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端的第二出风风道,通过插箱后壁的与该第二出风风道相对的第二出风口排出;在后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一端的与该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然后,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进风风道、后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侧与该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出风风道,通过后插框单板一端的第一出风风道和插箱前壁的与该第一出风风道相对的第一出风口排出。 
由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该插箱散热时,前插框单板的空气流和后插框单板的空气流互不影响,前插框风扇和后插框风扇互不影响,从而减小了阻力,降低了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一种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插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插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插箱200具有六个壁,即前壁41、后壁42、侧壁43、侧壁44,顶壁和底壁。 
该插箱200包括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该前插框10竖插有单板12,该后插框20横插有单板22,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两侧与该插箱的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风道47,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通过背板30与后插框20的单板22连接,其中,该前插框单板12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在该插箱前壁41,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对开设有进风口342,该进风口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通;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该第一进风风道46和该第一出风风道49通过导流板346隔开,在该插箱的后壁42,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344,该第一出风口344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通;该后插框单板22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在该插箱的后壁42,与该第二出风风道48相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324,该第二出风口324与该第二出风风道48相通,其中,在该前插框单板12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321,在该第一出风风道49或该第一出风口344设有后插框风扇341。
由上可以看出,该插箱200内的单板12和单板22工作时,前插框风扇321和后插框风扇341同时工作。续请参阅图2,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0616969400011
表示前插框10中气流的方向,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0616969400012
表示后插框20中气流的方向。在前插框风扇321的作用下,插箱200外的部分空气经进风口342流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前插框10内单板12槽位,最后经过第二出风风道48和第二出风口324流出,这样可以将前插框10单板12产生的热量排出;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用下,插箱200外的另一部分空气经进风口342流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第三进风风道45、单板22槽位的一侧到单板22的另一侧、经过第三出风风道47、第一出风风道49,经第一出风口344流出,这样可以将后插框20单板22产生的热量排出。可以看出,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内单板的散热互不影响,降低了阻力,从而减少了噪声。 
续请参阅图2,其中,该前插框单板1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下方,这样,该前插框单板12的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上方。 
同理,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下方,该后插框单板22的另一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上方。 
下面以该前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下方,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下方为例进行阐述: 
该插箱200包括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该前插框10竖插有单板12,该后插框20横插有单板22,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通过背板30与后插框20的单板22连接。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一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3形成有第三进风风道45,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另一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4形成有第三出风风道47。其中,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该插箱200的前壁41下部分开设有进风口342,该进风口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通;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并且,该插箱200的后壁下部分开设有第一出风口344,该第一出风风道49与该第一出风口344相通;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该插箱200的后壁上部分开设有第二出风口324,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324相通。 其中,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设有前插框风扇321,在该第一出风风道49或该第一出风口344设有后插框风扇341。该第一进风风道46和该第一出风风道49通过导流板346隔开。 
其中,该进风口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对;第一出风风道49与第一出风口344相对;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324相对。 
其中,该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的正上方,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前插框风扇321将流经单板12槽位的空气排出插箱200。 
其中,该后插框风扇341设于该第三出风风道47,并位于该第一出风口344处。 
其中,续请参阅图2,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该后插框20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可以为: 
在该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的下方与插箱200的底壁间设有第二风扇框34,该第二风扇框34通过导流板346隔开,从而,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第一进风风道46,在该后插框20的下方形成第一出风风道49。 
更进一步,该后插框风扇341可以设于该第一出风风道49中,也可以设于该第一出风口344,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其中,续请参阅图2,该后插框20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设有前插框风扇321,可以为: 
在该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的上方与插箱200的顶壁间设有第一风扇框32,在该第一风扇框32中,并于该前插框10上方设有前插框风扇321;在该第一风扇框32与插箱200的顶壁间,并于该后插框20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实施例中提到的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也可以为: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与插箱200的底壁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可以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同理,该后插框20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也可以为:该后插框20的下方与插箱200的底壁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可以形成第一出风风道49。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后插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方可以单独设一风扇框346,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也可以单 独设一风扇框348,同理,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也可以单独设一风扇框,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也可以单独设一风扇框,该风扇框346和该前插框10上方的风扇框组合形成为第一风扇框32,该风扇框348和该前插框10下方的风扇框组合形成为第二风扇框34。 
更进一步,续请参阅图2,在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一侧设有均流片221,用于平衡单板22各个槽位的压差,使得单板22各个槽位的散热能力均匀。这样,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用下,该插箱200外的空气流经第三进风风道45,通过均流片221进入单板22的区域,从而可以使插箱200外的空气经第三进风风道45进入单板22区域内的空气流均匀,更好的满足了后插框20单板22的散热要求。 
其中,该均流片221可以成一角度设置,具体的,该均流片221与该后插框20中单板22可以成20°-60°。优选的,该均流片221与该后插框20中单板22成3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中提到的插箱200的前壁41、后壁42、侧壁43、侧壁44、顶壁和底壁是参照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同理,对于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出风风道49、第一出风口344、第二出风风道48、第二出风口324、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风道47均是参照图2进行的阐述,其中提到的“第一”和“第二”并不暗示顺序或次序,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以及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方、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均是参照图2进行的阐述。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箱200的后插框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该插箱200具有六个壁,即前壁41、后壁42、侧壁43、侧壁44,顶壁和底壁。 
例的区别在于: 
后插框20中单板22两侧的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风道47与图2中阐述的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风道47相反,即单板22的一侧与该插箱200的侧壁43形成第三出风风道47,单板22的另一侧与该插箱200的侧壁44形成第三进风风道。该插箱200的后壁下部分开设有第一出风口344,该后插框风扇341设于该第三出风风道47,并于该第一出风口344处。 
请参阅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箱2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前 插框单板1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上方,这样,该前插框单板12的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下方。 
同理,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上方,该后插框单板22的另一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下方。 
下面以前插框单板1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上方,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上方为例进行阐述: 
该插箱200具有六个壁,即前壁41、后壁42、侧壁43、侧壁44,顶壁和底壁。 
该插箱200包括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该前插框10竖插有单板12,该后插框20横插有单板22,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通过背板30与后插框20的单板22连接。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一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3形成有第三进风风道45,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另一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4形成有第三出风风道47。其中,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该插箱200的前壁41上部分开设有进风口342,该进风口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通;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并且,该插箱200的后壁上部分开设有第一出风口344,该第一出风风道49与该第一出风口344相通;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该插箱200的后壁下部分开设有第二出风口324,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324相通。其中,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设有前插框风扇321,在该第一出风风道49或该第一出风口344设有后插框风扇341。该第一进风风道46和该第一出风风道49通过导流板346隔开。 
其中,该进风口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对;第一出风风道49与第一出风口344相对;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324相对。 
由上可以看出,该插箱200内的单板12和单板22工作时,前插框风扇321和后插框风扇341同时工作。续请参阅图5,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0616969400041
表示前插框10中气流的方向,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0616969400042
表示后插框20中气流的方向。在前插框风扇321的作用下,插箱200外的部分空气经进风口342流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前插框10内单板12槽位,最后经过第二出风风道48和第二出风口324流出,这样可以将前插框10单板12产生的热量排出;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用下,插箱 200外的另一部分空气经进风口342流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第三进风风道45、单板22槽位的一侧到单板22的另一侧、经过第三出风风道47、第一出风风道49,经第一出风口344流出,这样可以将后插框20单板22产生的热量排出。可以看出,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内单板的散热互不影响,降低了阻力,从而减少了噪声。 
其中,由图5和图2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图2中的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该进风口342位于该插箱200的前壁41下部分,第一进风风道46位于该前插框10的下方,该第二出风风道48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方,该第二出风口324位于该插箱200的后壁上部分,该后插框风扇341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 
图5中的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该进风口342位于该插箱200的前壁41上部分,第一进风风道46位于该前插框10的上方,该第二出风风道48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该第二出风口324位于该插箱200的后壁下部分,该后插框风扇341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方。 
其中,该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的正下方,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前插框风扇321将流经单板12槽位的空气排出插箱200。 
其中,该后插框风扇341设于该第三出风风道47,并位于该第一出风口344处。 
更进一步,续请参阅图5,在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一侧设有均流片221,用于平衡单板22各个槽位的压差,使得单板22各个槽位的散热能力均匀。这样,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用下,该插箱200外的空气流经第三进风风道45,通过均流片221进入单板22的区域,从而可以使插箱200外的空气经第三进风风道45进入单板22区域内的空气流均匀,更好的满足了后插框20单板22的散热要求。 
请参阅图2和图5中插箱的气流方向,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插箱的散热方法。 
一种插箱的散热方法,其中,在前插框风扇321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342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12一端的与该进风口342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46、前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端的第二出风风道 48,通过插箱后壁的与该第二出风风道48相对的第二出风口324排出;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342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12一端的与该进风口342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46,然后,流经后插框单板22一侧与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进风风道45、后插框单板槽位、后插框单板另一侧与该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出风风道47,通过后插框单板一端的第一出风风道49和插箱前壁的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对的第一出风口344排出。 
由上可以看出,前插框单板12的空气流从插箱后壁的与该第二出风风道48相对的第二出风口324排出;后插框单板22的空气流从插箱前壁的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对的第一出风口344排出,前插框单板12的空气流和后插框单板22的空气流互不影响,阻力减小,降低了噪声。 
其中,该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45,后插框单板槽位,为: 
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45,通过该后插框单板一侧的均流片221流经该后插框单板槽位。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插箱的散热方法插箱的结构可以为图2或图5中的结构,当然,该插箱的散热方法中插箱的结构也可以为其它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5)

1.一种插箱,包括前插框和后插框,所述前插框竖插有单板,所述后插框横插有单板,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两侧与所述插箱的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所述前插框的单板通过背板与后插框的单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在所述插箱前壁并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相对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相通;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通过导流板隔开,在所述插箱的后壁并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通;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在所述插箱的后壁并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相通,其中,在所述前插框单板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在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或所述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扇,其中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下方而所述前插框单板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上方,同时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下方而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上方,或者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上方而所述前插框单板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下方,同时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上方而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扇,为:所述后插框风扇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侧设有均流片。
4.一种插箱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在插箱前壁并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相对开设有进风口,并使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相通;在后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通过导流板将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隔开,在所述插箱的后壁并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使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通,在所述前插框单板的另一端设置的前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一端的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前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端的第二出风风道,通过插箱后壁的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相对的第二出风口排出;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或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后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一端的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然后,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进风风道、后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侧与所述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出风风道,通过后插框单板一端的第一出风风道和插箱前壁的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对的第一出风口排出,其中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下方而所述前插框单板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上方,同时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下方而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上方,或者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上方而所述前插框单板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的下方,同时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上方而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为后插框单板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箱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后插框单板槽位,为:
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通过所述后插框单板一侧的均流片流经所述后插框单板槽位。
CN200910105296.2A 2009-01-23 2009-01-23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2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05296.2A CN101790291B (zh) 2009-01-23 2009-01-23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05296.2A CN101790291B (zh) 2009-01-23 2009-01-23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291A CN101790291A (zh) 2010-07-28
CN101790291B true CN101790291B (zh) 2014-04-02

Family

ID=42533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0529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291B (zh) 2009-01-23 2009-01-23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902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8939A (zh) * 2012-07-31 2012-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器导风装置及服务器
CN103906404B (zh) * 2012-12-26 2016-08-24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利于散热的集成多模块的设备
CN203691803U (zh) 2013-12-27 2014-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箱及终端
CN106304770A (zh) * 2015-06-03 2017-0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插箱和插箱组件结构
CN106982535B (zh) * 2016-01-15 2019-1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单板正反抽风风道面板补风方法及装置
CN108738275A (zh) * 2017-04-24 2018-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架构和通信设备
CN112770191A (zh) * 2019-11-06 2021-05-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插箱、散热柜及背板通信系统
CN112839466B (zh) * 2021-01-26 2022-04-29 武汉恒安数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气体灭火控制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9579B1 (en) * 2001-01-03 2002-10-01 Juniper Network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recting airflow in three dimensions to cool system components
CN2681536Y (zh) * 2003-12-24 2005-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箱
CN201115064Y (zh) * 2007-09-21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
CN101287344A (zh) * 2008-05-27 2008-10-15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机箱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9579B1 (en) * 2001-01-03 2002-10-01 Juniper Network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recting airflow in three dimensions to cool system components
CN2681536Y (zh) * 2003-12-24 2005-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箱
CN201115064Y (zh) * 2007-09-21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
CN101287344A (zh) * 2008-05-27 2008-10-15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机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291A (zh) 201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0291B (zh) 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US8223492B2 (en) Horizontal subrack and communication cabinet
KR100714258B1 (ko) 팬·필터 유닛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크린 부스
TW201200838A (en) An air intake for cooling memories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377705A (zh) 电脑
TW201408179A (zh) 導風件及具有該導風件的電子裝置
CN102308683B (zh) 一种前后对插插箱以及前后对插插箱的散热方法
CN20414175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US8456839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housing device
CN210832217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WO2010004889A1 (ja) 車両の吸気構造
CN106152270A (zh) 空调器壳体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804897A (zh) 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JP2014141908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KR101233538B1 (ko) 크로스 플로우 팬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CN107314604B (zh) 一种风冷冰箱的风循环系统及风冷冰箱
WO2015155855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4629747U (zh) 空调器壳体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359642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WO2005010442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920913U (zh) 一种低噪音的空气净化器
JP20051807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912787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0019500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216346615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