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6770A -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6770A
CN101776770A CN201010114534A CN201010114534A CN101776770A CN 101776770 A CN101776770 A CN 101776770A CN 201010114534 A CN201010114534 A CN 201010114534A CN 201010114534 A CN201010114534 A CN 201010114534A CN 101776770 A CN101776770 A CN 1017767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ircle
receiving coil
external take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4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76770B (zh
Inventor
付志红
张淮清
陈文斌
苏向丰
王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uilu De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0101145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767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76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6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76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6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的方法与装置。该发明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地下军事目标探测和无损检测等领域。该发明技术方案其方法是:在发送线圈3内部设置内接收线圈1,在发送线圈3外部设置外接收线圈2,使在一次场作用下,通过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的磁通等值异号,一次场感应电压互相抵消,仅输出二次场信号;其装置包括发送机4、发送线圈3、内接收线圈1、外接收线圈2、信号调理电路5和接收机6,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连接,线圈1与线圈2再与信号调理电路5连接。本发明的优点是消除了一次场影响,减小了信号动态范围,扩大了小线框同点装置实用性,实现了发送接收线圈的一体化。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发送和感应式磁场探测一体化的方法及装置,用于电磁法中检测目标体感应产生的二次场信号,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地下军事目标探测和无损检测等领域。
背景技术
电磁法勘探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地下水资源、地下管线和环境地质勘探等领域,其中常用的有频率域电磁法与时间域电磁法,采用电磁发送机产生激励一次场,通过接收机采集地质体感应的二次场,通过分析二次场探测地质体结构。
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在于:
(1)、发送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存在互感,接收线圈感应到的信号不仅有二次场信号,还混叠有一次场,存在一次场与二次场混叠问题;
(2)、由于一次场信号幅值大,二次场幅值小,要在强一次场背景下分辨二次场是非常困难的,存在接收信号动态范围大,接收弱二次场信号困难的问题;
(3)、常规小线框同点装置发送和接收线圈匝数多,互感影响强烈,常规小线框同点装置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4)、通常,发送和接收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相对位置不定,互感变化大,对信号的畸变不确定,影响了数据校正,且使用不便。
如专利授权号为ZL200720151836.7的“一种瞬变电磁仪”,能够在供电期间和关断后很短时间内消除一次场的影响,但在开关切换后,互感依然存在,依然存在信号混叠问题,另外,采用4个开关,结构复杂,开关的切换对接收信号会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的方法及装置,抵消发送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影响,达到消除一次场影响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
1、该技术方案的方法按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1)、首先,发送接收一体化系统包括3个线圈,1个发送线圈,2个接收线圈;将内接收线圈1置于发送线圈3内部,外接收线圈2置于发送线圈3外部;
(2)、然后,按内接收线圈1逆时针绕制方式,确定内接收线圈1的起点与终点,按外接收线圈2逆时针绕制方式,确定外接收线圈2的起点与终点;将内接收线圈1的终点与外接收线圈2的起点连接,或将内接收线圈1的起点与外接收线圈2的终点连接;
以下按照内接收线圈1的终点与外接收线圈2的起点连接的方式进行叙述;
(3)、发送线圈3电流i(t)参考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设定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磁感应强度的参考方向为由纸向外,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由纸向里;
计算在发送线圈3通以电流i(t)时,通过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磁通ψ内1
其中:
N3:发送线圈3的总匝数,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N1:内接收线圈1的总匝数,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k:发送线圈3的求和变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i:内接收线圈1的求和变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μ0:真空磁导率,μ0=4π×10-7H/m,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i(t):发送线圈3通过的电流,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θk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法向方向的夹角;
l3k: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的路径,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31
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上的线元矢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32
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33
之间相对位置矢量;
R内k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之间相对位置矢量的模;
S内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平面范围;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35
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平面面元矢量;
(4)、计算在发送线圈3通以电流i(t)时,通过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磁通ψ外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36
其中:
N2:外接收线圈2的总匝数,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j:外接收线圈2的求和变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φk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法向方向的夹角;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41
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之间相对位置矢量;
R外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43
之间相对位置矢量的模;
S外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平面范围;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44
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平面面元矢量;
(5)、通过调节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的大小、匝数与相对位置,使
ψ内1=-ψ外1
(6)、计算在二次场作用下,通过内接收线圈1的磁通ψ内2与通过外接收线圈2的磁通ψ外2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45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46
其中:
B(t):二次场磁感应强度;
S1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面积;
α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法向方向与二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
S2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面积;
β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法向方向与二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
应用小回线装置进行探测,同一时刻,认为通过接收线圈的二次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7)、以外接收线圈2的终点为参考端,以下计算以此为标准;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感应电压uAB(t)
其中:
uAB1(t):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
uAB2(t):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
(8)、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感应电压uDC(t)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52
其中:
uDC1(t):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
uDC2(t):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
(9)、根据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的连接方式,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方向相反,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方向相同;
计算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外接收线圈2终点间的感应电压u(t)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61
根据方法步骤(4)中ψ外1=-ψ内1得: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次场作用下,内接收线圈1内通过的磁通ψ内1与外接收线圈2内通过的磁通ψ外1等值异号;二次场作用下,内接收线圈1内通过的磁通ψ内2与外接收线圈2内通过的磁通ψ外2同号。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线圈3对内接收线圈1的互感影响同发送线圈3对外接收线圈2的互感影响相互抵消,即消除了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
4、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内接收线圈1、外接收线圈2、发送线圈3、发送机4、信号调理电路5和接收机6,内接收线圈1置于发送线圈3的内部,外接收线圈2置于发送线圈3的外部;发送机4的正、负输出端与发送线圈3的两端分别连接,不分极性;内接收线圈1的A端与信号调理电路5的正输入端连接,内接收线圈1的B端与外接收线圈2的D端连接,外接收线圈2的C端与信号调理电路5的参考端连接;信号调理电路的5的输出端与接收机6的正输入端连接,信号调理电路5的参考端与接收机6的参考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信号调理电路5包括阻尼电阻R0、电压跟随器A1、运算放大器A2、输入电阻R1与反馈电阻R2;阻尼电阻R0的一端与参考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压跟随器A1的同向输入端连接,电压跟随器A1的输出端与它的反向输入端连接;输入电阻R1的一端与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反馈电阻R2一端与运算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A2的同向输入端同参考端连接,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同接收机6的正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技术效果是:
(1)、采用双接收线圈的方法,使发送线圈3对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的互感影响互相抵消,消除了常规接收线圈一次场和二次场的混叠现象;
(2)、由于消除了常规接收线圈一次场和二次场混叠现象,接收信号动态范围减小,解决了接收弱二次场信号困难的问题;
(3)、由于消除了常规小线框同点装置互感影响,使小线框同点装置易于应用;
(4)、发送和接收线圈相对固定,消除了常规电磁法勘查装置互感变化大的问题,且易于设计为一体化系统,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成框图;
图2是本发明组成框图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计算一次场磁通的矢量图;
图4是本发明计算二次场磁通的矢量图;
图5是本发明螺旋线圈发送接收一体化装置电路原理图;
图6是图5中的发送线圈3通过的电流波形图;
图7是图5中的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的感应电压波形图;
图8是图5中的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与两线圈间的感应电压波形图;
图9是图5中的发送线圈3通过的电流波形图;
图10是图5中的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的感应电压波形图;
图11是图5中的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与两线圈间的感应电压波形图;
图12是本发明方形线圈发送接收一体化装置电路原理图;
图13是图12中的发送线圈3通过的电流波形图;
图14是图12中的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的感应电压波形图;
图15是图12中的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与两线圈间的感应电压波形图。
在图1中:
1-内接收线圈;                2-外接收线圈;
3-发送线圈;                  4-发送机;
5-信号调理电路;              6-接收机。
在图2、图5和图12中:
1、2、3、4、5、6的含义和图1中的1、2、3、4、5、6相同;
发送线圈1逆时针通过正向电流i(t),外接收线圈2区域中的符号‘×’表示磁感应强度方向为由纸向里,内接收线圈1区域中的‘●’表示磁感应强度方向为由纸向外;
u(t)为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共同产生的感应电压;u0(t)为u(t)放大后的电压,其放大倍数为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91
在图3中:
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通过电流i(t)时,计算内接收线圈1的第i匝线圈与外接收线圈2的第j匝线圈通过一次场磁通的矢量图;
其中:
i(t):发送线圈3通过的电流;
θk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法向方向的夹角;
l3k: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的路径;
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上的线元矢量;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93
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94
之间的相对位置矢量;
φk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法向方向的夹角;
l3k: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的路径;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95
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上的线元矢量;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96
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097
之间的相对位置矢量。
在图4中:
左图为计算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通过二次场磁通的矢量示意图;
其中:
B(t):二次场磁感应强度;
S1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面积;
l1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路径;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01
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法向方向;
α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法向方向与二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
右图为计算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通过二次场磁通的矢量示意图;
其中:
B(t):二次场磁感应强度;
S2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面积;
l2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路径;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02
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法向方向;
β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法向方向与二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
在图6中:
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5m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200mV;
信号为实施例1中的发送电流,发送电流的频率为32Hz,发送电流由电流传感器测量得到,电流传感器的转换倍率为100mV/A,故发送电流峰值为7A。
在图7中:
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2μ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20V;
上图为实施例1中,发送电流i(t)正向关断开始,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uBA
下图为实施例1中,发送电流i(t)正向关断开始,外接收线圈2的感应电压uDC
在图8中:
上图为实施例1中,发送电流i(t)正向下降关断开始,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uBA;其中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2μ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20V;
下图为实施例1中,发送电流i(t)正向下降关断开始,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串联后输出电压u(t);其中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2μ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1V。
在图9中:
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5m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200mV;
信号为实施例2中的发送电流,发送电流的频率为50Hz,发送电流由电流传感器测量得到,电流传感器的转换倍率为100mV/A,故发送电流峰值为4.8A。
在图10中:
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5m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20mV;
上图为实施例2中,发送电流i(t)变化时,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uBA
下图为实施例2中,发送电流i(t)变化时,外接收线圈2的感应电压uDC
在图11中:
上图为实施例2中,发送电流i(t)变化时,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uBA;其中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5m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20mV;
下图为实施例2中,发送电流i(t)变化时,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串联输出电压u(t)经过100倍放大后输出的电压u0(t);其中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5m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20mV。
在图13中:
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5m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100mV;
信号为实施例3中的发送电流,发送电流的频率为32Hz,发送电流由电流传感器测量得到,电流传感器的转换倍率为100mV/A,故发送电流峰值为3A。
在图14中:
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1μ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5V;
上图为实施例3中,发送电流i(t)正向关断开始,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uBA
下图为实施例3中,发送电流i(t)正向关断开始,外接收线圈2的感应电压uDC
在图15中:
上图为实施例3中,发送电流i(t)正向下降关断开始,内接收线圈1的感应电压uBA;其中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1μ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5V;
下图为实施例3中,发送电流i(t)正向下降关断开始,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串联输出电压u(t);其中横轴为时间t,每格为1μs,纵轴为电压,每格为0.5V。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应用于时间域电磁法,按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1、发送线圈3、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的设计:
按图5所示,在平面选定中心点O,设计发送线圈3为18匝平面螺旋线圈,最内线圈起始半径为90.875mm,其他线圈起始半径依次增加3.5mm,线宽为2.5mm,线间距离为1mm;
设计内接收线圈1为12匝平面螺旋线圈,最内线圈起始半径为69.5mm,最外线圈起始半径为80.5mm,线宽为0.5mm,线间距离为0.5mm;
设计外接收线圈2为16个圆弧组成的扇环,最外扇环内半径为158mm,外半径为220mm,分离处距离为1mm;其他扇环内半径依次增加1mm,外半径依次减少1mm,分离处距离依次增加2mm;其中线宽为0.5mm,线间距离为0.5mm;
2、计算内接收线圈1在一次场作用下通过的磁通ψ内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31
得:ψ内1=2.55300×10-5i(t)(Wb)
其中:
r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起始半径;
Rk: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的起始半径,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x: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起始半径变量;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32
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电流经过的弧度,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3、计算外接收线圈2在一次场作用下通过的磁通ψ外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41
得:ψ外1=-2.55158×10-5i(t)(Wb)
其中:
r内j:外接收线圈2第j个扇环内半径;
r外j:外接收线圈2第j个扇环外半径;
x:外接收线圈2第j个扇环半径变量;
lj:外接收线圈2第j个扇环分离处距离;
4、启动发送机,发送如图6所示的双极性方波电流,其中,电流波形由电流传感器测量得到,转换倍率为100mV/A,故电流幅值为7A,根据图7可知发送电流关断时间为6μs;
5、发送电流正向下降关断期间,一次场感应电压的计算:
计算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感应电压uAB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42
计算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感应电压uDC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43
比较可得,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感应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如图8所示,上图为内接收线圈1产生的感应电压,下图为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串联输出的电压u(t);
通过比较,在电流关断期间,本发明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远小于单个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消除了强一次场背景,达到有效接收由地下地质体产生的二次场瞬变信号的目的。
实施例2,应用于频率域电磁法,按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1、采用实施例1设计的发送线圈3、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按实施例1的第2步得
ψ内1=2.55300×10-5i(t)(Wb)
按实施例1的第3步得
ψ外1=-2.55158×10-5i(t)(Wb);
2、启动发送机,发送如图9所示的正弦电流,其中,电流波形由电流传感器测量得到,转换倍率为100mV/A,故电流峰值为4.8A,其频率为50Hz,可近似得正弦电流表达式
i(t)=4.8sin(100πt)(A)
3、计算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感应电压uAB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51
得:uAB1=38.5cos(100πt)(mV)
计算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感应电压uDC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52
得:uDC1=-38.5cos(100πt)(mV)
比较可得,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感应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如图11所示,上图为内接收线圈1产生的感应电压,下图为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串联输出电压u(t)经过100倍放大后的电压u0(t);
通过比较,在电流关断期间,本发明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远小于单个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消除了强一次场背景。
实施例3,应用于时间域电磁法,按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1、发送线圈3、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的设计:
按图12所示,在平面选定中心点O,设计发送线圈3为8匝正方形螺线管;正方形边长为300mm,线宽为2mm,线间距离为3mm;
设计内接收线圈1为6匝正方形螺线管;正方形边长为210mm,线宽为2mm,线间距离为1.8mm;
设计外接收线圈2为8个非闭合正方形组成的环,内环边长为350mm,外环边长为780mm;其中线宽为2mm,线间距离为3mm,分离处距离为3mm;
2、计算内接收线圈1在一次场作用下通过的磁通ψ内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61
得:ψ内1=1.02430×10-5i(t)(Wb)
其中:
l1:内接收线圈1每匝线圈的边长;
x: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的x坐标;
y: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的y坐标;
z: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的z坐标;
zk: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上某点的z坐标,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L:发送线圈3的边长,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71
发送线圈3每匝线圈单边电流经过的弧度,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3、计算外接收线圈2在一次场作用下通过的磁通ψ外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72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73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74
得:ψ外1=-1.02355×10-5i(t)(Wb)
其中:
l2外:外接收线圈2的外边边长;
l2内:外接收线圈2的内边边长;
l0:外接收线圈2分离处距离;
x: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的x坐标;
y: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的y坐标;
z: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的z坐标;
4、启动发送机,发送如图13所示的双极性方波电流,其中,电流波形由电流传感器测量得到,转换倍率为100mV/A,故电流幅值为2.9A,根据图14可知发送电流关断时间为1.9μs;
5、发送电流正向下降关断期间,一次场感应电压的计算:
计算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感应电压uAB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81
计算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感应电压uDC1
Figure GSA00000045159900182
比较可得,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感应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实现了消除一次场信号的目的;
如图15所示,上图为内接收线圈1产生的感应电压波形,下图为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串联输出的电压u(t);
通过比较,在电流关断期间,本发明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远小于单个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消除了强一次场背景,达到有效接收由地下地质体产生的早期二次场瞬变信号的目的。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仅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勘探、而且还适用于探测地下军事目标和无损检测等领域。

Claims (5)

1.一种电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1)、首先,发送接收一体化系统包括3个线圈,1个发送线圈,2个接收线圈;将内接收线圈1置于发送线圈3内部,外接收线圈2置于发送线圈3外部;
(2)、然后,按内接收线圈1逆时针绕制方式,确定内接收线圈1的起点与终点,按外接收线圈2逆时针绕制方式,确定外接收线圈2的起点与终点;将内接收线圈1的终点与外接收线圈2的起点连接,或将内接收线圈1的起点与外接收线圈2的终点连接;
以下按照内接收线圈1的终点与外接收线圈2的起点连接的方式进行叙述;
(3)、发送线圈3电流i(t)参考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设定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磁感应强度的参考方向为由纸向外,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由纸向里;
计算在发送线圈3通以电流i(t)时,通过内接收线圈1的一次场磁通ψ内1
其中:
N3:发送线圈3的总匝数,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N1:内接收线圈1的总匝数,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k:发送线圈3的求和变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i:内接收线圈1的求和变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μ0:真空磁导率,μ0=4π×10-7H/m,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i(t):发送线圈3通过的电流,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θk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法向方向的夹角;
l3k: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的路径,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21
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上的线元矢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22
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23
之间的相对位置矢量;
R内k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之间的相对位置矢量的模;
S内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平面范围;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25
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平面面元矢量;
(4)、计算在发送线圈3通以电流i(t)时,通过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磁通ψ外1
其中:
N2:外接收线圈2的总匝数,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j:外接收线圈2的求和变量,以下公式中出现的该符号其词意相同;
φk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法向方向的夹角;
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28
之间的相对位置矢量;
R外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平面某点与发送线圈3第k匝线圈线元矢量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31
之间的相对位置矢量的模;
S外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平面范围;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32
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平面面元矢量;
(5)、通过调节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的大小、匝数与相对位置,使
ψ内1=-ψ外1
(6)、计算在二次场作用下,通过内接收线圈1的磁通ψ内2与通过外接收线圈2的磁通ψ外2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33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34
其中:
B(t):二次场磁感应强度;
S1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的面积;
αi:内接收线圈1第i匝线圈法向方向与二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
S2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的面积;
βj:外接收线圈2第j匝线圈法向方向与二次场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
应用小回线装置进行探测,同一时刻,认为通过接收线圈的二次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7)、以外接收线圈2的终点为参考端,以下计算以此为标准;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感应电压uAB(t)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41
其中:
uAB1(t):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
uAB2(t):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
(8)、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感应电压uDC(t)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42
其中:
uDC1(t):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
uDC2(t):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
(9)、根据内接收线圈1和外接收线圈2的连接方式,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一次场感应电压方向相反,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与外接收线圈2起点与终点间的二次场感应电压方向相同;
计算内接收线圈1起点与外接收线圈2终点间的感应电压u(t)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43
根据方法步骤(4)中ψ外1=-ψ内1得:
Figure FSA000000451598000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次场作用下,内接收线圈1内通过的磁通ψ内1与外接收线圈2内通过的磁通ψ外1等值异号;二次场作用下,内接收线圈1内通过的磁通ψ内2与外接收线圈2内通过的磁通ψ外2同号。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线圈3对内接收线圈1的互感影响同发送线圈3对外接收线圈2的互感影响相互抵消,即消除了内接收线圈1与外接收线圈2的一次场。
4.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内接收线圈1、外接收线圈2、发送线圈3、发送机4、信号调理电路5和接收机6,内接收线圈1置于发送线圈3的内部,外接收线圈2置于发送线圈3的外部;发送机4的正、负输出端与发送线圈3的两端分别连接,不分极性;内接收线圈1的A端与信号调理电路5的正输入端连接,内接收线圈1的B端与外接收线圈2的D端连接,外接收线圈2的C端与信号调理电路5的参考端连接;信号调理电路的5的输出端与接收机6的正输入端连接,信号调理电路5的参考端与接收机6的参考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信号调理电路5包括阻尼电阻R0、电压跟随器A1、运算放大器A2、输入电阻R1与反馈电阻R2;阻尼电阻R0的一端与参考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压跟随器A1的同向输入端连接,电压跟随器A1的输出端与它的反向输入端连接;输入电阻R1的一端与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反馈电阻R2一端与运算放大器A2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A2的同向输入端同参考端连接,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同接收机6的正输入端连接。
CN2010101145349A 2010-02-26 2010-02-26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17767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145349A CN101776770B (zh) 2010-02-26 2010-02-26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145349A CN101776770B (zh) 2010-02-26 2010-02-26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6770A true CN101776770A (zh) 2010-07-14
CN101776770B CN101776770B (zh) 2012-07-25

Family

ID=42513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45349A Active CN101776770B (zh) 2010-02-26 2010-02-26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76770B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48696A (zh) * 2012-12-20 2013-04-17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矿用瞬变电磁仪的发射与接收装置
CN105182428A (zh) * 2015-07-29 2015-12-23 金华马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用于分析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的方法以及检测物体的方法
CN105182427A (zh) * 2015-07-29 2015-12-23 金华马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传感器
CN105301665A (zh) * 2015-07-29 2016-02-03 金华马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传感器以及用于该金属传感器检测被包围在介质中物体的方法
CN105549100A (zh) * 2016-01-07 2016-05-04 华北科技学院 基于u形螺线源的矿井瞬变电磁探测装置与方法
CN105911600A (zh) * 2016-05-15 2016-08-31 吉林大学 隧道瞬变电磁重叠回线接收线圈的匹配电路
CN106371142A (zh) * 2016-08-18 2017-02-01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瞬变电磁勘探的线圈及其应用方法
CN106908845A (zh) * 2017-01-09 2017-06-30 重庆璀陆探测技术有限公司 电磁法勘查的一次场弱耦合接收装置及方法
CN107065020A (zh) * 2017-01-09 2017-08-18 重庆璀陆探测技术有限公司 双线圈耦合式多波勘查系统
CN107765319A (zh) * 2017-10-09 2018-03-0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矿井瞬变电磁法电阻率校正方法
CN108008451A (zh) * 2018-01-30 2018-05-08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瞬变电磁探测装置及消除电感干扰的方法
CN108227013A (zh) * 2018-01-29 2018-06-2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瞬变电磁勘探的接收装置
CN110456419A (zh) * 2019-08-27 2019-11-15 刘卫军 一种电磁激励响应信号互感装置和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1929735A (zh) * 2020-07-15 2020-11-13 付能翼 带屏蔽功能的瞬变电磁勘探装置及系统
CN112346132A (zh) * 2020-10-29 2021-02-09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
CN112731539A (zh) * 2020-12-15 2021-04-3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零磁通多线圈接收的瞬变电磁法探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74467Y (zh) * 2003-12-23 2005-01-26 南京华卓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管线定位仪
CN2795876Y (zh) * 2005-05-25 2006-07-12 南京工业大学 地下金属管线走向探测装置
CN201037870Y (zh) * 2007-03-26 2008-03-19 赵晶 一种金属探测器
CN201051150Y (zh) * 2007-06-13 2008-04-23 梁庆九 一种瞬变电磁仪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48696B (zh) * 2012-12-20 2015-09-30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矿用瞬变电磁仪的发射与接收装置
CN103048696A (zh) * 2012-12-20 2013-04-17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矿用瞬变电磁仪的发射与接收装置
CN105182428A (zh) * 2015-07-29 2015-12-23 金华马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用于分析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的方法以及检测物体的方法
CN105182427A (zh) * 2015-07-29 2015-12-23 金华马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传感器
CN105301665A (zh) * 2015-07-29 2016-02-03 金华马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传感器以及用于该金属传感器检测被包围在介质中物体的方法
WO2017015998A1 (zh) * 2015-07-29 2017-02-02 金华马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用于分析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的方法以及检测物体的方法
CN105549100B (zh) * 2016-01-07 2017-08-25 华北科技学院 基于u形螺线源的矿井瞬变电磁探测装置与方法
CN105549100A (zh) * 2016-01-07 2016-05-04 华北科技学院 基于u形螺线源的矿井瞬变电磁探测装置与方法
CN105911600A (zh) * 2016-05-15 2016-08-31 吉林大学 隧道瞬变电磁重叠回线接收线圈的匹配电路
CN106371142A (zh) * 2016-08-18 2017-02-01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瞬变电磁勘探的线圈及其应用方法
CN106371142B (zh) * 2016-08-18 2018-06-22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瞬变电磁勘探的线圈及其应用方法
CN107065020A (zh) * 2017-01-09 2017-08-18 重庆璀陆探测技术有限公司 双线圈耦合式多波勘查系统
CN106908845A (zh) * 2017-01-09 2017-06-30 重庆璀陆探测技术有限公司 电磁法勘查的一次场弱耦合接收装置及方法
WO2018126808A1 (zh) * 2017-01-09 2018-07-12 重庆璀陆探测技术有限公司 电磁法勘查的一次场弱耦合接收装置及方法
CN107065020B (zh) * 2017-01-09 2019-09-06 重庆璀陆探测技术有限公司 双线圈耦合式多波勘查系统
CN107765319A (zh) * 2017-10-09 2018-03-0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矿井瞬变电磁法电阻率校正方法
CN108227013A (zh) * 2018-01-29 2018-06-2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瞬变电磁勘探的接收装置
CN108008451A (zh) * 2018-01-30 2018-05-08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瞬变电磁探测装置及消除电感干扰的方法
CN108008451B (zh) * 2018-01-30 2024-04-12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瞬变电磁探测装置及消除电感干扰的方法
CN110456419A (zh) * 2019-08-27 2019-11-15 刘卫军 一种电磁激励响应信号互感装置和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1929735A (zh) * 2020-07-15 2020-11-13 付能翼 带屏蔽功能的瞬变电磁勘探装置及系统
CN112346132A (zh) * 2020-10-29 2021-02-09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
CN112731539A (zh) * 2020-12-15 2021-04-3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零磁通多线圈接收的瞬变电磁法探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6770B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6770B (zh) 一种电磁法勘查的发送接收一体化方法及装置
US10755561B2 (en) Vehicle or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CN102870013A (zh) 金属的或磁性对象的检测
JP6079026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CN102736113B (zh) 超宽频弱磁传感器
JPWO2012090701A1 (ja)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10927428B (zh) 一种宽量程宽频高精度磁平衡式电流测量装置
CN106908845A (zh) 电磁法勘查的一次场弱耦合接收装置及方法
CN101932948B (zh) 用于探测电机定子叠片组中的层间片短路的方法
CN110224506A (zh) 串串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系统
US7157913B2 (en) Re-configurable induction coil for metal detection
JP5576226B2 (ja) 金属検出機
CN110208864A (zh) 一种地下金属探测系统及其探测方法
Tang et al. Metal detector head analysis
EP2541564A1 (e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CN210323406U (zh) 一种地下金属探测系统
CN114624782A (zh) 一种一次场补偿式电磁探测装置
CN207908708U (zh) 导线探测仪
CN110456419A (zh) 一种电磁激励响应信号互感装置和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0478645C (zh) “8”字形线圈测距传感器
RU2630716C2 (ru)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й магниторезистивный датчик
CN109557168A (zh) 一种抗干扰高灵敏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方法
CN115857026B (zh) 一种探测方法
Zhao et al. Simulation of seawater eddy current loss in in-situ detection system for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abed sediments
Bochkarev et al. Probing Inductive Hypersensitive Install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28

Address after: Peace Avenue 430061 Hubei city of Wuhan province Wuchang District No. 1178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mpus yujiatou Dongyuan in room 115

Patentee after: The origin of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400044 Chongqing street, Shapingba District, No. 174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23

Address after: 402660 Chongqing Industrial Park, Tongnan District, Chaoyang East Road, No. 8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CUILU DE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Peace Avenue 430061 Hubei city of Wuhan province Wuchang District No. 1178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mpus yujiatou Dongyuan in room 115

Patentee before: The origin of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