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2865A - 取像透镜组 - Google Patents
取像透镜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62865A CN101762865A CN200810188946A CN200810188946A CN101762865A CN 101762865 A CN101762865 A CN 101762865A CN 200810188946 A CN200810188946 A CN 200810188946A CN 200810188946 A CN200810188946 A CN 200810188946A CN 101762865 A CN101762865 A CN 1017628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group
- front surface
- taking lens
- pa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像透镜组,该取像透镜组包含如下组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光圈;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前表面为凸面;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前表面为凹面后表面为凸面;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后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为塑料材质,该第四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其关系为:0.98<f/f12<1.8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像透镜组。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相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组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两种。由于半导体工艺技术的进步,使得感光组件的像素面积缩小,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常见的手机镜头多采用三片式透镜组,透镜组从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如美国专利号为US7,145,736的专利文件所示(公开日为2006年6月15日)。
当感光组件的像素面积逐渐缩小,系统对成像质量的要求提高,常见的三片式透镜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镜头模块使用。
如2007年10月2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7,277,238号揭露了一种四片式透镜组,其解像力比三片式透镜组要好。但是其第四透镜为正透镜,使得其主点(PrincipalPoint)接近系统的像侧,因此其后焦距(Back Focal Length)将较第四透镜为负透镜的望远(Telephoto)形式透镜组长。此外,透镜组中只有第二透镜为负透镜,对修正系统的Petzval Sum较为不利,使得影像外围的成像质量较难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取像透镜组,其由四片透镜构成,能提升光学系的成像质量,并有效缩短镜头体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光圈;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前表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前表面为凹面,后表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后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为塑料材质,该第四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藉由上述配置,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藉由上述透镜正负相间的望远(Telephoto)型式配置,可以有效使光学总长度缩短,且透过第一透镜提供正屈折力,并将光圈置第一透镜之前,将使得取像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远离成像面。因此,光线将以接近垂直入射的方式入射在感光组件上,此即为像侧的远心(Telecentric)特性,此特性对于时下固态感光组件的感光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将使得感光组件的感光敏感度提高,减少系统产生暗角的可能性。且对于第四透镜后表面上所设置的反曲点,将能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组件上的角度;而若在第二透镜前表面上设置反曲点,将可有效修在系统的彗差(Coma)。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第一透镜的后表面可为凸面、平面或凹面。当第一透镜的后表面为凸面时,整体第一透镜为一双凸透镜,可有效加大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使得取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变得较短。当第一透镜的后表面为平面时,整体第一透镜为一凸平透镜,对于修正系统的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较为有利。当第一透镜的后表面为凹面时,整体第一透镜为一新月形透镜,对于修正系统的像散(Astigmatism)较为有利。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第四透镜的前表面可为凸面或凹面。当第四透镜的前表面为凸面时,整体第四透镜为一新月形透镜,有利于对各项像差做进一步的修正。当第四透镜的前表面为凹面时,整体第四透镜为一双凹透镜,可使第四透镜的负屈折力变得较大,使得主点更加远离成像面,使得取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变得更短。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镜间距T23,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关系为:0.4<(T23/f)*100<25,上述关系有利于修正取像透镜组的像散(Astigmatism)。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料,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镜材质为塑料,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可在镜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取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其关系为:0.98<f/f12<1.82;若f/f12小于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值,将造成系统的屈折力较小,使得光学总长度变得较长;若f/f12大于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值,则系统的高阶像差将过大;进一步来说,使f/f12满足下记关系式较为理想:1.28<f/f12<1.68。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其关系为:1.35<f/f1<2.60;若f/f1小于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值,将造成系统的屈折力较小,使得光学总长度较长,而且对于压制光线入射感光组件上的角度较为困难;若f/f1大于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值,则对于系统的高阶像差修正将较为困难;进一步来说,使f/f1满足下记关系式较为理想:1.55<f/f1<2.45。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关系为:0.45<f/f3<0.82;使f/f3介于上述范围,则可以有效分配系统的屈折力同时不致于产生过多额外的高阶像差;进一步来说,使f/f3满足下记关系式较为理想:0.55<f/f3<0.75。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关系为:0.50<|f/f4|<1.50;使|f/f4|介于上述范围,则可以在像差的修正与光学总长度的压缩中取得平衡;进一步来说,使|f/f4|满足下记关系式较为理想:0.63<|f/f4|<1.20。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T12/f)*100>0.4;3.5<(T34/f)*100<12;上述关系可有效提升取像透镜组修正像散(Astigmatism)的能力。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第一透镜折射率N1,第二透镜折射率N2,其关系为:|N1-N2|<0.108;上述关系可有效提升取像透镜组修正像散(Astigmatism)的能力。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第一透镜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为:|V1-V2|>23;上述关系有利于修正系统产生的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第一透镜折射率N1,第二透镜折射率N2,满足下记关系:1.50<N1<1.58;1.55<N2<1.64;使N1、N2满足上述关系,则可以找到适合的光学塑料材质与系统匹配。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其关系为:0<R1/f<0.4;上述关系可以有效提升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使取像透镜组获得较高的屈折力,进而降低光学总长度,进一步来说,使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与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满足下记关系较为理想:0<R1/f<0.32。
本发明的取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0.40<(R3+R4)/(R3-R4)<0.85;上述关系可以修正系统的Petzval Sum,进一步来说,使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与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记关系较为理想:-0.35<(R3+R4)/(R3-R4)<0.5;更进一步来说,使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与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记关系则更为理想:-0.09<(R3+R4)/(R3-R4)<0.15。
本发明取像透镜组中,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其包含第四透镜后表面与成像面间的平板玻璃,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ImgH定义为电子感光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其关系为:DT/ImgH<2.0,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上述关系可维持取像透镜组小型化的特性,进一步来说,使DT/ImgH满足下记关系则较为理想:DT/ImgH<1.84;更进一步来说,使DT/ImgH满足下记关系则更为理想:DT/ImgH<1.78。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2A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3A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4A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5A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见图1A,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见图1B,第一实施例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为凸面,另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20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为凹面,另第二透镜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设为非球面,且前表面21设有反曲点;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为凹面,后表面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与后表面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为凸面,后表面42为凹面,另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与后表面42皆设为非球面,且皆设有反曲点;
一光圈50,置于第一透镜10之前;
一红外线滤光片(IR Filter)60,置于第四透镜40之后,其不影响系统的焦距;
一成像面70,置于红外线滤光片60之后。
上述非球面曲线的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距离光轴的距离;k:锥面系数;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
f=6.26mm;
f/f12=1.33;
f/f1=2.15;
f/f3=0.70;
|f/f4|=1.00;
(T12/f)*100=0.8;
(T23/f)*100=12.9;
(T34/f)*100=10.4。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折射率N1=1.544,第二透镜折射率N2=1.632,其关系为:|N1-N2|=0.088。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为:|V1-V2|=32.5。
第一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
R1/f=0.30;(R3+R4)/(R3-R4)=-0.07。
第一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1.77,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
表1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结构数据
表2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1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2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请参阅第2A图,第二实施例之像差曲线请参阅第2B图,第二实施例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为凸面,另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20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为凹面,另第二透镜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设为非球面,且前表面21设有反曲点;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为凹面,后表面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与后表面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为凸面,后表面42为凹面,另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与后表面42皆设为非球面,且皆设有反曲点;
一光圈50,置于第一透镜10之前;
一红外线滤光片(IR Filter)60,置于第四透镜40之后,其不影响系统的焦距;
一成像面70,置于红外线滤光片60之后。
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
第二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
f=6.59mm;
f/f12=1.29;
f/f1=2.32;
f/f3=0.62;
|f/f4|=0.84;
(T12/f)*100=1.1;
(T23/f)*100=15.7;
(T34/f)*100=8.2。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折射率N1=1.544,第二透镜折射率N2=1.608,其关系为:|N1-N2|=0.064。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为:|V1-V2|=30.3。
第二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
R1/f=0.28;
(R3+R4)/(R3-R4)=0.10。
第二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1.82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
第二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3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4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表3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结构数据
表4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见图3A,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见图3B,第三实施例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为凸面,另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20的前表面21为凸面,后表面22为凹面,另第二透镜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为凹面,后表面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与后表面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为凸面,后表面42为凹面,另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与后表面42皆设为非球面,且皆设有反曲点;
一光圈50,置于第一透镜10之前;
一红外线滤光片(IR Filter)60,置于第四透镜40之后,其不影响系统的焦距;
一成像面70,置于红外线滤光片60之后。
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
第三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
f=5.93mm;
f/f12=0.96;
f/f1=1.70;
f/f3=1.23;
|f/f4|=1.11;
(T12/f)*100=1.7;
(T23/f)*100=19.1;
(T34/f)*100=7.1。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折射率N1=1.544,第二透镜折射率N2=1.632,其关系为:|N1-N2|=0.088。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为:|V1-V2|=32.5。
第三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
R1/f=0.34;
(R3+R4)/(R3-R4)=1.08。
第三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1.75,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
第三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5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6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表5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结构数据
表6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请见图4A,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见图4B,第四实施例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为凸面,另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20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为凹面,另第二透镜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设为非球面,且前表面21设有反曲点;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为凹面,后表面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与后表面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为凸面,后表面42为凹面,另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与后表面42皆设为非球面,且皆设有反曲点;
一光圈50,置于第一透镜10之前;
一红外线滤光片(IR Filter)60,置于第四透镜40之后,其不影响系统的焦距;
一成像面70,置于红外线滤光片60之后。
第四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
第四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
f=6.14mm;
f/f12=1.03;
f/f1=1.84;
f/f3=1.07;
|f/f4|=1.05;
(T12/f)*100=1.2;
(T23/f)*100=18.5;
(T34/f)*100=8.8。
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折射率N1=1.544,第二透镜折射率N2=1.632,其关系为:|N1-N2|=0.088。
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为:|V1-V2|=32.5。
第四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
R1/f=0.31;
(R3+R4)/(R3-R4)=0.78。
第四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1.75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
第四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7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8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表7 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结构数据
表8 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请见图5A,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见图5B,第五实施例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为凸面,另第一透镜10的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20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为凹面,另第二透镜的前表面21与后表面22皆设为非球面,且前表面21设有反曲点;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为凹面,后表面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30的前表面31与后表面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与后表面42皆为凹面,另第四透镜40的前表面41与后表面42皆设为非球面,且皆设有反曲点;
一光圈50,置于第一透镜10之前;
一红外线滤光片(IR Filter)60,置于第四透镜40之后,其不影响系统的焦距;
一成像面70,置于红外线滤光片60之后。
第五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
第五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
f=6.28mm;
f/f12=1.33;
f/f1=2.24;
f/f3=0.81;
|f/f4|=1.17;
(T12/f)*100=0.8;
(T23/f)*100=12.8;
(T34/f)*100=9.5。
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折射率N1=1.544,第二透镜折射率N2=1.621,其关系为:|N1-N2|=0.077。
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为:|V1-V2|=31.5。
第五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
R1/f=0.30;
(R3+R4)/(R3-R4)=-0.29。
第五实施例中,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1.77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
第五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9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10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表9 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结构数据
表10 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非球面数据
表11 为本发明各个实施例对应相关关系式的数值资料
在本发明取像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料,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镜材质为塑料,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在此先行述明,表1至表10所示为取像透镜组实施例的不同数值变化表,然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数值变化皆属实验所得,即使使用不同数值,相同结构的产品仍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表11为各个实施例对应本发明相关关系式的数值资料。
Claims (32)
1.一种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透镜组包含如下组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光圈;
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前表面为凸面;
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前表面为凹面后表面为凸面;以及
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后表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为塑料材质,所述第四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
所述取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数目为四片;
整体所述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其关系为:0.98<f/f12<1.8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前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后表面为凸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三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上设有反曲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后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为塑料材质,所述第四透镜前表面为凸面。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取像透镜组,其中,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其关系为:1.28<f/f12<1.68。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一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折射率为N1,其关系为:1.50<N1<1.58。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其关系为:
(T12/f)*100>0.4;
0.4<(T23/f)*100<25。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3.5<(T34/f)*100<1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前表面曲率半径R1,其关系为:0<R1/f<0.4。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前表面曲率半径R1,其关系为:0<R1/f<0.32。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2.0,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
13.一种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透镜组包含如下组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光圈;
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前表面为凸面;
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前表面为凹面后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二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
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前表面为凹面后表面为凸面;以及
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前表面为凸面后表面为凹面;所述取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数目为四片;
所述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0.40<(R3+R4)/(R3-R4)<0.85。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为塑料材质,且所述第三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四透镜为塑料材质,且所述第四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四透镜上设有反曲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后表面为凸面,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其关系为:
(T12/f)*100>0.4;
0.4<(T23/f)*100<25。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一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二透镜前表面上设有反曲点,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34,其关系为:3.5<(T34/f)*100<12。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0.35<(R3+R4)/(R3-R4)<0.50。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为:-0.09<(R3+R4)/(R3-R4)<0.15。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折射率为N1,所述第二透镜折射率为N2,其关系为:|N1-N2|<0.108,所述第一透镜色散系数为V1,所述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为:|V1-V2|>23。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2.0,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前表面曲率半径R1,其关系为:0<R1/f<0.4。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前表面曲率半径R1,其关系为:0<R1/f<0.32。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折射率为N2,其关系为:1.55<N2<1.64。
24.一种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透镜组包含如下组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光圈;
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凸面;
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前表面为凹面后表面为凸面;以及
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后表面为凹面;取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数目为四片;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2.0,且被摄物成像于电子感光组件;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其关系为:0<R1/f<0.4。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1.84。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为DT,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关系为:DT/ImgH<1.78。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皆为塑料材质,且各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二透镜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上设有反曲点,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前表面曲率半径为R1,其关系为:0<R1/f<0.32。
28.一种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透镜组包含如下组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光圈;
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凸面;
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前表面为凹面;
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以及
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后表面为凹面;所述取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数目为四片;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4,其关系为:
0.45<f/f3<0.82;
0.50<|f/f4|<1.50。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前表面为凹面后表面为凸面,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23,其关系为:
(T12/f)*100>0.4;
0.4<(T23/f)*100<25。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后表面为凹面。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皆为塑料材质,且各前表面与后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其关系为:1.35<f/f1<2.60,所述第一透镜折射率为N1,所述第二透镜折射率为N2,其关系为:|N1-N2|<0.108。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取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取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关系为:
1.55<f/f1<2.45;
0.55<f/f3<0.75;
0.63<|f/f4|<1.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188946XA CN101762865B (zh) | 2008-12-24 | 2008-12-24 | 取像透镜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188946XA CN101762865B (zh) | 2008-12-24 | 2008-12-24 | 取像透镜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62865A true CN101762865A (zh) | 2010-06-30 |
CN101762865B CN101762865B (zh) | 2011-05-25 |
Family
ID=42494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88946XA Active CN101762865B (zh) | 2008-12-24 | 2008-12-24 | 取像透镜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62865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01982A (zh) * | 2010-09-16 | 2012-04-04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取像镜头 |
CN103064176A (zh) * | 2011-10-19 | 2013-04-24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成像光学系统、具有该系统的摄像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
CN105278083A (zh) * | 2014-05-27 | 2016-01-27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广角成像镜片组 |
CN113741003A (zh) * | 2021-08-13 | 2021-12-03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WO2023000142A1 (en) * | 2021-07-19 | 2023-01-26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imag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28609A (zh) * | 2005-09-09 | 2007-03-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复合透镜系统 |
KR100790716B1 (ko) * | 2006-07-25 | 2008-01-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
JP4977869B2 (ja) * | 2006-08-21 | 2012-07-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KR100799217B1 (ko) * | 2006-09-11 | 2008-01-29 |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 촬영렌즈 |
-
2008
- 2008-12-24 CN CN200810188946XA patent/CN101762865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01982A (zh) * | 2010-09-16 | 2012-04-04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取像镜头 |
CN102401982B (zh) * | 2010-09-16 | 2013-07-24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取像镜头 |
CN103064176A (zh) * | 2011-10-19 | 2013-04-24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成像光学系统、具有该系统的摄像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
CN105278083A (zh) * | 2014-05-27 | 2016-01-27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广角成像镜片组 |
WO2023000142A1 (en) * | 2021-07-19 | 2023-01-26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imaging device |
CN113741003A (zh) * | 2021-08-13 | 2021-12-03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CN113741003B (zh) * | 2021-08-13 | 2023-02-17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62865B (zh) | 2011-05-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5641B (zh) | 摄像透镜系统 | |
CN202305970U (zh) | 拾像光学系统 | |
CN101876743B (zh) | 摄影透镜组 | |
CN102023370B (zh) | 成像透镜系统 | |
CN202533646U (zh) | 光学镜头系统 | |
CN201909881U (zh) | 摄影用光学系统 | |
CN202583577U (zh) | 拾像镜组 | |
CN102313970B (zh) | 成像光学镜片组 | |
CN103364924A (zh) | 光学摄像镜片系统 | |
CN102466865A (zh)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
CN102466854B (zh) | 光学透镜系统 | |
CN102269861B (zh) | 摄像光学镜片组 | |
CN102236150B (zh) | 取像光学透镜系统 | |
CN102213816A (zh) | 光学摄影镜头 | |
CN101776788A (zh) | 摄像用透镜组 | |
CN102253470A (zh) | 摄影光学镜头 | |
CN102401982A (zh) | 光学取像镜头 | |
CN102466864A (zh) | 光学摄像系统 | |
CN101762865B (zh) | 取像透镜组 | |
CN102466853A (zh) | 光学取像镜组 | |
CN102221739A (zh) | 摄像光学系统 | |
CN102156342B (zh) | 影像撷取透镜组 | |
CN101833160B (zh) | 摄像光学透镜组 | |
CN102879889A (zh) | 成像光学镜片组 | |
CN102455484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